第一篇:(东风、特教)依托中英项目督导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依托中英项目 促进学校发展
——者楼镇东风小学、册亨县特殊教育学校实施项目后的变化 自从2007年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启动以来,通过新理念的渗透,督导评估的监督,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师素质、学生面貌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我们的基本介绍
这里是和谐相处在同一校园内的两所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一所是者楼镇东风小学,一所是册亨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位于县城以东约一公里处,毗邻册亨布依广场,处于县城到广西百色,县城到望谟县的交通要道地带,濒临者楼河下游。
(一)、者楼镇东风小学
东风小学始创于1973年,是者楼镇一所村级完小,因原校址地理环境不适应学校规模发展的需要,1998年搬迁到现所在地。学校占地面积3.5亩,有一幢广东健力宝集团资助、地方政府匹配等资金修建的有9个教室、3个办公室的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有一个由宁波洪塘中心学校资助10000元和深圳温庆青先生资助5000元修建的男女各6个蹲位的厕所;活动场地1000多平方米。学校于2000年以来实施了“三制(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一管理(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学校内部管理得到加强,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曾先后分别被县教育局、者楼镇党委评为 “教学质量优质校”、“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特别是项目实施以来学校面貌有了更为显著的改观。
(二)、特殊教育学校
册亨县特殊教育学校是目前黔西南州仅有的三所特校之一(其他两所是:县西南州盲聋哑学校、兴仁县特殊教育学校),于2003年6月23日经册亨县人民政府(册府函[2003]12号)批准命名。原称“前进小学特教班”,创办于1995年,于2000年8月被授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残疾人联合会册亨语训部”。在各级党委、政府、残联、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共招收、培养过160多名“三类”(盲、聋哑、弱智)残疾儿童、少年。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毕业、责任心很强的教师任教,有生活老师对学生进行二十四小时照料;有一幢二楼一底共6个教室3个办公室的特教楼,设有学生宿舍、食堂、围墙等附属设施,为“三残”儿童、少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本着“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培养目标,在传授文化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人残志坚的意志,使残疾学生今后走出学校能适应社会。
(三)、社区情况
现东风村是原前进村和东风村整合后的者楼镇11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县城以东约两公里。境内有县城到广西百色,县城到望谟县的公路穿过。全村辖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原前进村)、崩杠、加寒、浪碧、浪乃、者浆、浪沙(原东风村)、移民(龙滩电站搬迁)11个自然村民小组,学生居住地域相对集中,境内有东风和前进两所村级小学,邻近县城的浪乃、浪沙组的适龄儿童大部分在实验小学、二小就读;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的适龄儿童大部分在前进小学就读,其余小组的适龄儿童大都在东风小学就读。居住着汉族和布依族,以布依族为主,占全村居民的93.88%。村民多数以布依土语为主。村内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春干夏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早熟无公害蔬菜为主。
二、我们开展的活动
2008年,项目在我们学校启动以来,通过“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培训”、“参与式学科(语文、数学)培训”、“教育公平培训”、“学校发展计划(SDP)培训”、“校长领导力培训”、“女性领导力培训”、“双语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培训”、“教师资源中心培训”、“复式教学培训”等,无论是教师、学校领导,在教育理念上都得到了更新,并将接受的理念逐渐渗透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1、与社区的联系
——我们走村窜寨,边扫盲边与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特别是与妇女家长交谈。了解她们对孩子教育的想法和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得出她们最关心的问题,为学校发展提供的依据,从而制定目标、措施,逐步解决学校层面上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增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得到社区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肯定。
——我们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参加学校举行的活动,举行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工作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我们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联系,汇报学校层面不能解决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求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2、学校开展的活动
——利用“六一”儿童节、助残日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我们举行了文艺表演、学生书画展、作文展等。
——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每学期给成绩突出、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快乐的园地,是快乐的“家”。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使他们感受到父情母爱。
——我们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习惯;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举行法制、交通安全、禁毒、消防课;举行安全疏散演练,树立学生安全意识。
——我们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内经常性的举行课堂观摩活动,推门相互随堂听课;邀请校外骨干教师到学校上示范课;组织教师带课跨校、跨乡镇举行校际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的其他活动。如“学风建设”、“兴趣小组”、“科学发展观”等。
三、学校的变化
通过对新理念的实践,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有了显著的改变和提升,从而带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在管理上,注重制度与人性化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合理安排工作,各项工作有人具体负责,形成了学校工作既分工又合作的良好局面。制定了《管理资料汇编》,逐渐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制度,实施制度。——为使学生有个舒适的环境学习、生活,学校力争每个学期都有所变化。翻新学生课桌凳,围墙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不断在改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文化得以经常性保持。
——有耕耘,就有收获,实施项目以来,师生多次获奖和被表彰。这些奖项有: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州级优秀教师;县级优秀班主任、教师、教育工作者;州级“最佳孝心礼物奖”、州级书画二等奖、县级书画三等奖、教学质量优质奖等
四、我们的目标
在贯彻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新理念的同时,不断提升新理念水准,根据学校的实际,打造精干的校园,建设精干的教师队伍,始终树立“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把者楼镇东风小学、册亨县特殊教育学校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学校。
2010年11月
第二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我校作为秀山县一所新建直属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特色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高起点,超常规”的战略思路开展工作。通过环境打造,课堂教育,机制约束,活动熏陶,家校互动,使全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基本达到了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学校管理为保证的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完善硬件夯实基础,打造文化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占地面积51.8亩,学校整体设计采用新加坡建筑风格,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目前学校已申请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集硬件、图书、互联网等功能为一体的“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项目,“班班通”工程已纳入学校规划,同时正积极多方筹资,建设和完善学校风雨操场、食堂、运动场后期工程和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抓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优化校园内外部环境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着“追求高品味”的原则,我校在建设规划中,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力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做到点面结合,校园户外张贴物、宣传品管理规范,校内各种标牌规范。
学校处于建设之中,但学校仍按整体的绿化规划和思想进行校园绿化工程学校按照“四季长青”的绿化要求,修建了花台、花园、假山景观、环校绿化带,目前我校以“森林校园”为契机,栽植香樟、桂花树700多株。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3、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椄道、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等,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以展示,在走廊柱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墙内容定期更换,班级图书柜图书定期更换,让每面墙壁、壁柱、围墙说话,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发展,使学校更显大气、美观,基本达到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景致宜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打造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我校本着“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宗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新建直属,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我校采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询计问策,征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个性校园,书香凤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管理规程。同时结合学校新建直属,地处城郊的特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敬业奉献、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培育“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我校是以原平凯小学教师为班底,向全县公开考调20多位教师而组建的新学校,建校初,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校本培训,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开展了围绕“敬业”和“爱生”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育,在教职工中培育“六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树立“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即:“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家事一样”,“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体协作、为人师表。学校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给每一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和谐、有改革意识、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改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年级组管理,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我校结合县级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通过开展示范岗、监督岗,实行路队制,校园静化工程,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要求,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小手牵大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社区家长的一致肯定。
4、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竞赛、文体比赛、唱红歌比赛等;针对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讲故事、传箴言、唱红歌活动、广播操比赛、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方面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针对学校新建直属,社区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开展了深入广场、深入社区家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意见;开展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大摸底,对问题学生实行行政、班主任和教师重点家访,做到了“关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片区”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在“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待人以诚,处事以正”的校训,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敬业、奉献、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健全制度实现依法治校,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3、健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体系。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改革和实验,不断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的制定皆经过教职工提出建议意见,学校行政制定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年段组长负责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年段组长竞聘和管理办法,落实年段组长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年段组长的管理权限,促进年段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年段组教育教学质量。把一系列的管理权限(考核权、经费使用权、教学活动组织权等)下放到年段组,实施绩效管理,学校考核与年级组挂钩。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先学后导,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了教学指导方式,以引导塑造学生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创新思路促进学校发展,凸显特色构建文化品牌
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我校紧紧围绕“秀山县优质教育基地,武陵山区名校”这一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学、美术班、舞蹈班、体训班、成立器乐队,校园文化队伍的成立和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初步显示出了特色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健康文化、班级文化、公共文化、特色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构建和谐校园和“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为目标,按照逐步完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为打造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我校作为秀山县一所新建直属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特色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高起点,超常规”的战略思路开展工作。通过环境打造,课堂教育,机制约束,活动熏陶,家校互动,使全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基本达到了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学校管理为保证的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完善硬件夯实基础,打造文化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占地面积51.8亩,学校整体设计采用新加坡建筑风格,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目前学校已申请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集硬件、图书、互联网等功能为一体的“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项目,“班班通”工程已纳入学校规划,同时正积极多方筹资,建设和完善学校风雨操场、食堂、运动场后期工程和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抓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优化校园内外部环境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着“追求高品味”的原则,我校在建设规划中,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力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做到点面结合,校园户外张贴物、宣传品管理规范,校内各种标牌规范。
学校处于建设之中,但学校仍按整体的绿化规划和思想进行校园绿化工程学校按照“四季长青”的绿化要求,修建了花台、花园、假山景观、环校绿化带,目前我校以“森林校园”为契机,栽植香樟、桂花树700多株。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3、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椄道、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等,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以展示,在走廊柱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墙内容定期更换,班级图书柜图书定期更换,让每面墙壁、壁柱、围墙说话,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发展,使学校更显大气、美观,基本达到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景致宜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打造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我校本着“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宗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新建直属,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我校采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询计问策,征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个性校园,书香凤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管理规程。同时结合学校新建直属,地处城郊的特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敬业奉献、艰苦创业
精神的教育,培育“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我校是以原平凯小学教师为班底,向全县公开考调20多位教师而组建的新学校,建校初,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校本培训,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开展了围绕“敬业”和“爱生”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育,在教职工中培育“六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树立“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即:“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家事一样”,“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体协作、为人师表。学校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给每一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和谐、有改革意识、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改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年级组管理,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我校结合县级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通过开展示范岗、监督岗,实行路队制,校园静化工程,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要求,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小手牵大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社区家长的一致肯定。
4、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竞赛、文体比赛、唱红歌比赛等;针对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讲故事、传箴言、唱红歌活动、广播操比赛、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方面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针对学校新建直属,社区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开展了深入广场、深入社区家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意见;开展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大摸底,对问题学生实行行政、班主任和教师重点家访,做到了“关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片区”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在“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待人以诚,处事以正”的校训,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敬业、奉献、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健全制度实现依法治校,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
和规范作用。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3、健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体系。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改革和实验,不断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的制定皆经过教职工提出建议意见,学校行政制定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年段组长负责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年段组长竞聘和管理办法,落实年段组长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年段组长的管理权限,促进年段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年段组教育教学质量。把一系列的管理权限(考核权、经费使用权、教学活动组织权等)下放到年段组,实施绩效管理,学校考核与年级组挂钩。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先学后导,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了教学指导方式,以引导塑造学生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创新思路促进学校发展,凸显特色构建文化品牌
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我校紧紧围绕“秀山县优质教育基地,武陵山区名校”这一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学、美术班、舞蹈班、体训班、成立器乐队,校园文化队伍的成立和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初步显示出了特色成效。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虽然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健康文化、班级文化、公共文化、特色文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构建和谐校园和“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为目标,按照逐步完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为打造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校园文化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创新督导评估,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创新督导评估,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教育督导作为教育行政实施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实施管理、引导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督导用得好不好,是否科学、得力,就相当于杠杆实验中的支点,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渐增大,教育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呼声日高,学校特色内涵发展急需加强。
因此,激发学校活力,推进学校自主发展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教育督导必须转变思维,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督导评估职能、机制和方式,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更新观念。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传统的教育督导评估一般扮演了“钦差大臣”的角色,代表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的教育和发展进行“分等评级”。这种形式的督导评估推进了学校的达标,也促使学校规范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限制了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容易出现千校一面,难以形成特色。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更多思考教育督导的功能是什么,积极调整和改换督导评估的目的和职能,进一步明确督导评估是促进而不是考核和验证,评估标准是方向引领而不是检测。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引领学校发展,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
现代教育督导评估应由管理走向服务、把脉和引领。如此,以督导评估为抓手,提高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校内部发展的生机活力。对此,教育督导部门首先要抓好学校发展规划的督导工作。因为推动学校科学规划,有计划地发展是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条件,唯有将学校推到主动发展的最前沿,有了主动发展的愿望和科学的规划步骤,督导部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督导检查和有力地推进。这项督导工作可以促使学校赢在起点上。而督导的重点是审核规划,主要内容有:一是方向性,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二是发展性,鼓励每个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三是适切性,发展目标的选择既要有挑战性,也要力所能及,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既反对“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也反对好高骛远,贪大求全,企图“一口吃成胖子”;四是可行性,实施规划的人、财、物条件有保障,措施可行,并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
双重目标。鼓励学校个性发展
督导评估中,最大的困难是对各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标准的界定与区别。客观上因为历史的原因,各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不一,以往用相同的督导评估标准去衡量基础不一的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具有激励性。对此,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则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细则,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区分,本着既要兼顾统一性和规范性,又要具有选择性和个别性的特征,可以将督导评估指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性办学指标。具体包括校务管理、队伍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和教育质量六部分。这六部分指标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必须达到的基本规范和水平,是最基础的。这部分的指标是硬指标,是必须要达标过关的。第二部分:发展性办学指标。这部分内容注重学校的差异性和主动性,灵活制定发展指标,即给学校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督导部门所提供的指标可以比较笼统宽泛一些,是方向性的,学校可以自己选定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自行改变其中的某些项目。这部分指标的制定,将由学校和督导室共同讨论确定,在学校发展规划审核通过之后,督导室与学校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最终确定学校的自主发展指标。在这部分指标里既能体现区域发展的整体要求,又能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和要求。
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实现了传统教育督导评估“评估多所学校都用一把尺子”向“评估多所学校运用多把尺子”的转变,鼓励学校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使教育的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推动学校发展和区域教育的繁荣,搭建了规范化和开放性的平台和机制。
科学评估。助力学校成功进步
发展性督导评估要求督导室要充分发挥其指导、沟通的职能,在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整个流程中,既要注意到对学校规划完成后的评估,更要做好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把脉和引领。在前期指导的基础上,督导室要注意随时保持与学校的联系,注意发展动向。因此,督导部门应该把过程的督导检查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抓。一般来说,对于学校发展的过程督导可以采取自查和约查两种。自查的意义在于促进各学校的自我检省,及时改进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激起主动发展的内在欲求,使得学校积极主动地建设和发展。督导部门可以将督导评估的标准事先发送给各学校,要求各学校对照标准进行严格的自查打分,最终形成自检报告,便于督导部门及时掌握各学校发展的情况。另一种是约查。督导部门在学期工作计划中明确列出各学校发展的督查要求,具体则由学校按照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发展趋势及目标完成情况自行申报,与督导室约定好时间。督导室则根据学校的约请,及时进行视导,了解学校发展的进程,及时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校纠正发展方向,加强规划的推进。
在督导过程中强调五步骤:第一步――自评,重“助”字;第二步――随访,重“导”字;第三步――评估,重“督”字;第四步――复查,重“实”字;第五步――总结,重“成”字。初步形成了自评、引导、督评、整改、总结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的督导模式,推动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考虑到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因此,督导时既要客观明确地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又要考虑学校是发展的主体,必须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尤其体现在对学校发展性指标的确定上。督导室只需把握大方向,给予方向上的指导,且莫对学校发展过多干涉,束缚学校发展。相反,督导人员则应该给予切实的帮助,除了发展的建议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协调,帮助学校解决进展中的困难。学校规划基本完成后,组织专家对学校规划进行评审,结合学校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对学校发展情况进行认定。评估结果可分四个等级,即发展好、发展良好、发展一般、有待提高。评估结束后,根据评估意见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规划,并为其下一轮发展规划指明方向,提出新建议。
总之,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旨在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评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校内自主督导评估工作机制,引导学校强化办学的主体意识,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区域教育的全面进步和整体提升。随着学校自主办学权的扩大成为趋势,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发展性督导评估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要推力和主渠道,为教育强区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增强校园文化内涵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增强校园文化内涵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坐落在沂源县城美丽的胜利山脚下,学校占地8257平方米,建筑面积4377平方米,绿化用地2700平方米,运动场地47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42名,有10个教学班,分聋教部、启智部和康复部,101名学生。学校一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增强校园文化内涵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力求创设一个温馨家园、绿色校园、阳光学园,积极创造绿化、美化、硬化、净化的人文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愉悦成长的乐园。现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三风”建设,提炼文化建设内涵。
1、明确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广大教职工的讨论、酝酿,提出了“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将学校打造成“平安和谐的校园、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的办学目标。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是一个个身有残疾的学生,他们从一出生就遭遇人生不幸,但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同在蓝天下、共生天地间,他们也有尊严,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他们的生命也应该有色彩,“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是残疾学生享受应有权利的最终体现。学校的校徽设计也正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圆形构图,寓意残疾孩子全面发展。图案中的绿色和红黄色图案是“TJ”(“特教”的简称)的变形,字母组成的“大手牵小手”形象,象征着残疾孩子在教师们的引领下沐浴着党的阳光,享受着同等的教育权利。学校紧紧围绕实现这一理念开展各项工作。
2、强化“三风一训”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三风一训”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通过讨论确定了我校的“三风一训”。校风是:团结、奋进、创先、争优;教风是:严谨、求实、敬业、奉献;学风是:勤奋、好学、文明、守纪;校训是:自立、自强、尚德、博爱;校魂是:奉献精神;校歌是:《感恩的心》;校树是:柿树;校花是:百日红。为了让“三风一训”的理念融入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融入学校文化之中,学校多次在全体师生中细心解读“三风一训”的内涵和外延,组织全校师生对“三风一训”进行思考和讨论,把校歌作为放学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学会做人的同时,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回报他人、奉献社会,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二、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寓美于景,突出环境育人,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文化”是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我校都在为建设一座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格调高雅,融童趣、个性于一体,彰显体育特色和艺术特色的花园式校园而努力奋斗。
1.校园美化绿化。学校重视环境建设,在宏观上达到四有,即有小景,有鲜花,有草坪,有树木。力求格调高雅、布局合理,融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校园绿化品位高,花草树木,高中低结合,三季有花,四季有青,每类不同的植被都悬挂或树立了“植物名片”,并开展了“与果树同成长”活动,培养残疾学生爱树护绿的意识。我校的校花“百日红”品种多、生长旺、花色全,其中的国旗红树形粗壮高大,在全县闻名,她与沂源特校同龄,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迁。学生每天在美的环境中享受着快乐,在快乐中自觉保护着环境,并动手创设更优美更清洁的校园。学校绿化面积达标,先后被评为淄博市绿色文明家园、沂源县城市绿化先进单位、沂源县花园式单位。
2.校园文化精致。文化是无“形”的,要通过有“形”来实现。建校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文化校园,努力营造“面面墙壁会说话,角角落落能育人”的浓厚氛围。一是先入为主的门厅文化,从学校发展、师生活动等方面展示学校的开放办学理念与成果。二是简捷明快的“四小六爱”走廊文化,即以“校园小楷模、体坛小健将、舞蹈小明星、书画小丹青”为主题将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的剪影、获奖靓照张贴于走廊,激励学生不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以“我爱老师、我爱学习、我爱生活、我爱校园、我爱同学、我爱父母”为主题挖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感恩。三是富有个性化的室内文化,在各功能室、教室、办公室、团队活动室内设置艺术精品、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标牌、标语、字画,突出了各个功能用室特点和用途。四是清晰明了的生活区(宿舍、餐厅)文化,培养学生礼貌有序、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助力学生自立、自强。五是寓意鲜明的楼域名“益智园”“幸福园”“康复园”饱含了对残疾儿童的关爱。
三、完善制度文化,实行人文管理。
学校要发展,必须走改革发展之路,走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之路,要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学校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1.健全管理制度。学校重新修订了《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在全体教职工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考评方案》、《职称评聘推荐办法》、《评优选模推荐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考核办法》、《班级考核办法》、《班主任考核办法》、《教职工办公制度》、《教学常规督查实施方案》、《班级管理常规督查方案》等各项考核办法、管理制度108 项职责制度,并注重做到严格执行,用制度规范学校各项工作,使制度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人文化。
2.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学校建立了“校委会—分管校长—各处(室)—年级组、班级”决策执行管理体系,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作。校委会集体决策学校发展大事和重点工作,分管校长负责指挥指导各处室落实工作,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个人利益与工作考核一体化的管理激励机制。学校以《教职工考评方案》为抓手,以制度管理、民主管理为保障,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全部纳入教职工考评范围,每学期考评一次,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评优选模、职称评聘、党员发展、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极大的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实施了领导干部督查、班主任跟班、任课教师蹲岗“三项”制度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 “三全”管理机制,实现了“无漏点”管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魅力
1、开展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通过分布在教学楼前后的宣传橱窗、教室及花池、草坪文化牌的爱护环境的提示语、人生格言、名人名言、箴言佳句等,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二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如“遵守校规校纪”、“文明礼貌教育”、“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专题,通过这些专题活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
2、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我校特别重视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这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和谐一是建设团结和谐的校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的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推门听课和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优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3、利用班级学习园地,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现级段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就是班级的宣传栏,一是通过宣传栏营造积极的班级舆论氛围。我校班级学习园地每两月更新一次,二是由学校政教处根据工作安排,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共度国庆节”、“好书天天读”、“共建美好校园”、“感恩节”等,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主题手抄报活动,通过手抄报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文化艺术修养培养,提升学校文化教育的水平和学校文化的品味。
4、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校文化生活。
(1)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每周一升旗、学生表彰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法律讲座等教育,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征文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持续以“特教学校三好学生培养标准”为标准,开展了“感恩教育”、“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等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勤俭节约”、“学雷锋”等活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3)用先进文化覆盖整个校园。我校充分利用宣传栏、学习园地、法制、安全、交通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的阳光体育趣味健身比赛、乒乓球比赛和体操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提高了学生竞争意识、规范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根据节日组织庆祝活动等,更是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大舞台,他们用自己的运动天赋和艺术才华,既锻炼了自己,又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也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5)、以“感恩节”及社会对残疾人的大力帮扶为背景,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晨会等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懂得付出和回报,懂得去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提高学生的学生道德水平。
五、增强特色促进发展,增添校园文化风采
(一)课题实验,持续发展显特色
1、省级少先队工作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四好少年的培养途径》硕果累累。2010年8月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四好少年的培养途径》被山东省少工委和山东省少先队工作学会立项为山东省29个重点少先队课题之一。2011年9月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在《青少年研究》杂志和全国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刊载,课题研究报告在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有3名学生被表彰为“沂源县好少年”,有2名学生获“沂源县美德少年称号”,县电视台对沂源县美德少年获得者——唐永钰同学作了跟踪报导。学校少先大队被团市委、市少工委、市教育局联合表彰为“优秀少先队集体”。
2、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已顺利结题。学校课题小组组织精干力量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理清知识框架、编排目录结构、储备文字图片、分组组织编写、严格教材审查六大环节编纂了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美工》、《沟通与交往》、《运动与保健》、《信息技术》、《安全教育》、《感统训练》十个学科88册系列教材。目前,该系列教材除在我校相应班级试用外,还在张店区特教中心、临淄区特教中心进行了推广试用。在省、市特殊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我校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获得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先后有16篇教科研论文发表或获奖。
3、省级课题《培智学校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也即将结题。教师论文《智障学生生存教育模式探讨》在市特殊教育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获三等奖。有关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论文《以“板”为媒 注重实效》发表在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特殊教育》杂志上。
(二)个别化教育彰显特殊教育学校特色。
学校依据智障儿童的身心条件、年龄特征、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智障儿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是学校制定了《个别化教育实施意见》。学校从个别化教育的目的意义、团队职责、教育内容、过程方法、检测评估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指导性实施方案,使个别化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个别化教育方案”。为扎实有效的开展好个别化教育工作,学校成立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员、学生家长、学校门卫等人员组成的个别化教育团队,具体负责学生基本情况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三是精心落实个别化教育工作。个别化教育要通过教育团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下辅导、班队会、主题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等具体环境进行落实,并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学校落实个别化教育专项考核,建立个别化教育工作考核长效机制,将个别化教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确保个别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四是个别化教育工作初见成效。通过扎实开展个别化教育工作,智障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认知能力、沟通能力、行动能力、情绪及人际关系、感官功能、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进步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素质的提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称赞。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它不会自然生成,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我校已经形成了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将坚持不懈的长期开展下去,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循序渐进,边学习,边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充实活动的内容,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品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