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时间:2019-05-12 23:3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第一篇: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河中石兽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水边,河岸)..(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5)竟不可得(最终).(6)曳铁钯(拖着)(平整土地用的农具。)..(7)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探求,研究)...(8)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9)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10)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推断)..3.下面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A.棹数小舟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C.石必倒掷坎穴中 D.渐激渐深((解析:A项中的“棹”是名词用作动词,“划船”的意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5.《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6.关于本文内容,下面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B.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

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C.本文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D.文中,人们按照老河兵所说的找到了石兽,这说明经验大于知识,在实践面前,知识一文不值。

7.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体现某人性格 的话。(80字以内)A组:仁慈 自信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油然而生 事半功倍 B组:虽然……但是……

如果……就……

示例: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对书法的钻研非常执着。只见他拿起了毛笔,胸有成竹地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写完后,老人自信地把字幅挂起来让大家欣赏。课内精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二石兽并沉焉(一起).(2)以为顺流下矣(认为)..(3)棹数小舟[船桨,这里指划(船)] .(4)湮于沙上(埋没).(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意为冲激).(6)遂反溯流逆上矣(逆着河水)..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激,石头又再倒滚,一再地再倒滚不停止,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10.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 “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11.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

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拓展阅读

【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

①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选自宋·杨时《言默戒》)【注释】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2)或夜鸣(有的).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2)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15.甲乙两文的结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运用该结构方式的好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都运用了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运用该结构方式,易于将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也易于让读者接受。

16.甲乙两文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总结出了深刻的道理。那么,两文分别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请简要概述。

甲文: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乙文:无论是发言还是沉默都要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然只会害了自己。【乙文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1、本文选自,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3)湮于沙上(湮:)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2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谓其人曰()

(2)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宋人有闻其苗之(1)不长而揠之(2)者

(之(1): 之(2):)

(2)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1)经历;(2)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3)埋没;(4)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5)只。

5、略

6、B7、略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B10、C11、D12、略

13、(1)告诉,对……说。(2)快步走。

14、(1)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2)代禾苗。

15、(1)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2)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第三篇:河中石兽的练习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 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 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 将要(2)本来(3)最终 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14.略

第四篇:《河中石兽》教学案

《河中石兽》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十斤重的大铁球与一个一斤重的小铁球同时从十层楼高的地方扔下,哪一个先落地呢?答案是同时落地。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因为实践出真知。我们做事不可自以为是,主观臆断。

二、把握学习目标

三、明确课堂任务

四、了解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是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他的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五、检查预习

1、识记字音

2、把握节奏

六、翻译课文

1、把握翻译方法:直译法 人名、地名、年月日不用翻译

(1)把各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重要的词(关键词)的词义一定要体现在句子中。(2)组合之后的句子适当地增减词语;

(3)最后适当地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2、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译: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在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终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水的方向被冲到水的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却)不见石兽的踪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有个教书先生在庙里教学,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这是正确的论断。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一个年老的巡河士兵听了教书先生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回来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穴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老巡河士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找到了石兽。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理解课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为什么这样寻找石兽呢?他们为什么会找出这样的原因呢?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用你自己的话再解释一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

6、作者根据寻找石兽这件事得出了什么结论?

7、文章得出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八、文言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东临碣石

沧州一寺临河干 竟

竟不可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乃

去后乃至

乃石性坚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可以为师矣 如

如是再啮

如其言

其其此之谓乎

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是非

古义

今义 物理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不亦颠乎

《兑命》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不亦说乎

尊君在不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其此之谓乎? 省略句

(主语省略句)

去后乃至。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第五篇: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第五单元复习(1课时)

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积累本单元的文言词汇,背诵《河中石兽》两则。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3.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复习难点: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听写本单元字词。

2.整理本单元文学常识。

3.梳理本单元知识点,积累文言词汇。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字词

问题1:听写本单元生字词。

问题2:选出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并改正。

(1)A.风定天清

B.阴阴约约

C.遥遥在望

D.毫不犹豫

()

(2)A.惊谎失措

B.哀鸣

C.变化无常

D.断肢残腿

()

(3)A.篡夺

B.扰乱

C.更胜一筹

D.夜色仓茫

()

(4)A.弥漫

B.海域

C.历历在幕

D.一叶孤舟

()

探究点2:句子。

问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C.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问题2:根据例句的结构,再仿些一个句子。

例句: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仿句:

探究点3:文言文阅读

问题1: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达标测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答:

3.第③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4.第③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5.语段中加点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

下载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2017版语文八下(初二)14.《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语文八下5.22《散步》同步练习9

    《散步》同步练习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 1、注音(4分) 霎时( ) 分歧( ) 酷冬( ) 熬过( ) ....2、理解句子含义(4) ①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苏教语文八下4.16《孔乙己》同步练习11

    《孔乙己》同步练习【课内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 ) 附和( ) 不屑置辩( ) ...阔绰( ) 羼水( ) 戕害(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认为不值得争辩。( ) ②自以为纯洁......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5篇范文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翻译(5篇)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翻译 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 僧募金重......

    初一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总结1.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3)作品:《阅......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评课稿[五篇范例]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评课稿一、谷老师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通过多种诵读方式,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五篇模版)

    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河中石兽 教案[5篇]

    15、河中石兽【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