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容易忽视的几个问
题
摘 要:实验教学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要从核心素养视域出发审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促进教师重视并改进实验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16-02
生物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经调查发现,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推进,各中小学校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已趋于完善,但仍有不少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无视核心素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这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验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培养。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装置的安全性
实验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课程标准在 “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中指出“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经调查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各中小学校实验器具和药品的安全问题落实较好,但实验装置的安全性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如“?y定食物中的能量”实验通过燃烧种子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测定种子中所含的能量。该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对食物中所含的能量进行测定,从而在量变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材给出的参考实验装置如图,但在观课过程中发现有教师因嫌麻烦,简化了该实验装置,去掉了中间的铁夹子。改装后锥形瓶不能固定,实验装置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关于该实验,观课中还见过更简单的装置:三脚架上放置石棉网,锥形瓶置于石棉网上。但在种子燃烧测水温的整个过程中,温度计无处安放,所以学生不得不手持操作,很明显该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
生物实验提倡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安全性。离开安全性,一切免谈。同时应当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永远是学生必备的第一素养。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科学、正确、规范的实验装置会形成学生首次认知上的思维定势,使信息的加工、处理变得精细,不易受负迁移的影响。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装置应该是正确的、规范的、完整的、不出任何纰漏的,而且在完成实验设计之后,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规程亲自进行试操作,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实验效果的显著性。
二、实验器材的完备性
在初中阶段,显微镜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工具。如观察动、植物细胞,观察草履虫,观察血液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但在观课中发现,有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减少出错率,将实验室显微镜的高倍物镜取下,只保留一个低倍物镜供学生实验。这样一来,对光这一环节就比有双物镜的方便多了。学生只要稍微转动转换器,就能直接将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关于物镜的设置,这里涉及到光学显微镜的两个原理: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则越亮;物镜长,放大倍数高,反之则低。在教材图例中,显微镜上安装了两个物镜(高低倍各一个)。由于有高低倍两个物镜,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来了:用高倍物镜对光,视野不明亮。所以教材中给出的正确操作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显微镜上保留一个物镜,这样貌似省时不出错,但实质上剥夺了学生复习知识的机会,操作练习的机会,甚至是“出错纠错”的机会。不难想象,部分学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是要打折扣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固化为线性思维模式,理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减弱。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习得的并能使其终身受益。学生只有在真实完整的实验情境中自然体验、反复习得,才能促进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理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准备实验时,一定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完备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器材的使用,并牢固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验材料的得当性
生物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同一实验,符合条件的材料越多,越需要教师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甄选,选出最佳材料。
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菜豆(大豆)、玉米等种子,获得关于种子结构的直接经验。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对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并完成对两种种子结构的探究。但是有的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用花生种子代替了菜豆(大豆)种子。结果实物与教材插图不符,并且教师也没有给出花生种子的结构图,如此探究学习的难度增加,不少学生对胚芽、胚轴、胚根这些结构不能正确辨识,导致探究活动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实验是科学严谨的,随意变更实验材料,不但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因此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定要得当。一般来说当地较常见、易于获得、成本低廉、具有典型性、容易观察、实验效果明显的材料应该列为首选,但若给出的实验材料是特定的,就不要随意变更。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部就班,自主探究,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该实验的拓展实验。如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完成探究菜豆(大豆)种子的结构之后,继续探究花生种子的结构。如此学生学以致用,可顺利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安排,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提高了兴趣,使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不断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
生物学是一门围绕着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作为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规范安全地开设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思维创新水平与综合探究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篇: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摘要:实验是化学课程的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学生形成化学情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有力手段,是提升化学教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而实验教学更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加以培养的重中之重,高中化学教学阶段,需要把核心素养渗透于每一节实验教学课中。本文以此为基础,着重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的深化工作,是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根本。而化学是高中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课堂教学发展,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高中生健康茁壮的成长。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中之重,实验带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探究性特点,这是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借助实验教学过程,为学生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加以阐述。
一、通过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现如今,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照搬照抄课本中的实验内容,已经是学生的一种习惯,而实验教学学生明显缺乏的是自主动态思考的部分。甚至有些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技术辅助的情况下,就无法开展正常教学工作,他们更倾向于借助多媒体等技术对实验过程加以演示,而不是引导学生亲自操作[1]。该教学模式并不会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实验教学内容,而且演示课件中从头至尾都是顺利的完成实验的过程,缺少学生动手操作遇到突发事件,并合力将问题解决的环节,这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影响是比较消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从课本出发,将课本中活动探究部分做完整。提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取规范化的探究流程进行。例如,在对三价铁和二价铁相互转化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引导好学生参照课本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所采用的实验试剂包括有新制氯水、浓硝酸与稀硝酸、铜片、锌粒、三氯化铁溶液、硫酸铁溶液、铁粉与稀硫酸等。教师可以安排一半的学生对Fe2+氧化性进行探究,而另一半学生可以对Fe3+氧化性进行探究。
二、指导学生合理改造教材中复杂或危险的实验 教材中有些实验带着一些复杂与危险性,也有部分设计缺乏合理性。为此,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在确保安全、环保与简约的基础上,借助相关资料的查询、实验设备与试剂的调整、试剂用量的改变还有丰富的联想,针对实验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以实现提高实验安全性与有效性,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目的[2]。想要更好的对实验课程加以改造,教师与学生必须仔细研读课本和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知识也会变得更加扎实,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让他们更自发的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而且思维得到发散同时,实践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也得到稳步提高。例如,在稀硝酸与铜反应实验中,可考虑将试管替换为注射器械,如此注射器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气吸入同一阶段师生也可以看到生成NO2时的具体情况。硝酸铜和NO2的生成均可借助注射器注射进氢氧化钠水溶剂中,以防对环境构成破坏。
三、合理借助多媒体等技术促进实验教学的展开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指出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信息技术和教育紧密结合作为前提,达到教育模式优化的目的[3]。最近几年,伴随多媒体科技发展的加速化,从某些方面来说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一种很好的改革尝试。而新时期背景下,把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紧密联合在一起,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冲击必然也不小,此举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理想实现途径,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也进一步对教学形成规范作用。比如: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对反应复杂与作用时间长的,或是易爆易燃的实验内容进行播放,将更具体、直观的实验效果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使他们对实验内容可以一目了然,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但需要注意对多媒体相关技术的结合应用,只可将其作为实验教学辅助手段,不可以把全部实验演示都通过多媒体完成,要知道先进技术只是帮助人们更好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一种工具而已。结语: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这是确保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的基础。高中教育时期,学生也处在个性发展特殊阶段,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应围绕发散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凭借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密切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自主设计中,最终达到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参考文献:
更多文案代写请联系QQ:2515355515(备注稿件类型)
[1]黄亚武,高新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有效教学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200-201.[2]周业虹.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中国考试,2017(02):47-51.[3]王和.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62.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对于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尽快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借助于物理实验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从当前的实际形势而言,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最终结果必然会从教师主导朝着学生主导发展,因此不管对哪一门课程教学来说,都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物理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也是对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常识的科学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清晰化,如此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并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说在组织开展使用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小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知识和手中的测量工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测量,可以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盖、杯子、钢笔笔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情境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结合物理知识,用发散思维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选择以问促教的方式,利用情境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稍微用力可以改变滚动状态下乒乓球的轨迹,而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度作用于滚动的篮球,观察其运动方向;到教室外让学生推一辆空的三轮车,能够很容易推动,而当三轮车上载满货物后,使用同样的力度却很难推动。提出问题: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也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两种观点:①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②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力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设计了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先制定好试验计划,提出实验方案,随后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实验装置中存在较大摩擦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动,有效处理好摩擦力的问题,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三)小组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当在新课标引导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模式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2]。
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并使用废气的塑料饮料瓶来做观察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记录每次塑料瓶在平抛状态下的轨迹,随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这一实验中体现的物理学原理。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实验现象,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意见,最终各个小组整理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负责的实验态度,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整个实验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实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例如开展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法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电流表的不同改装方法和内外接法的具体知识,如此不但可以营造和谐的实验气氛,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途径,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物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依靠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第四篇: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主科科目,但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这门学科较难,不愿意主动学习,这主要是由于物理属于科学范畴,且形式较为抽象化,学生的思维若不够敏捷很难掌握学习物理的技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将核心素养作为一切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概念;重要性;方法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偏向形式化,基本是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之后再总结实验结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种形式并不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政策,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根据新课改的新要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探究实验,而这一切都要基于物理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其重要性,并寻找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式。
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1.1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主旨是在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高中学生即将面临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物理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正确理解物理的基本内涵将有利于学生系统物理思维的建立,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物理基本知识、物理操作技能,以及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学习态度之上提出的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强调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运用,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包括科学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科学导向,由此可见,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和社会认知的决定性条件[1]。
1.2重要性
由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借助学校教育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进行物理实验的动力,而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只有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的内涵才能够充分体现,也才能够被学生充分理解,二者相互促进且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离不开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物理这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支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才是正确的物理教学方向。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如下:
2.1开展小组合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虽然思维不够缜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所缺乏的不是刻板固守的强硬纠正,而是有力有效的方向引导,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想要进行科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就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正适用于高中学生,也适用于实验教学[2]。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促进比教师督促更加有效,例如,教师要进行实验之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名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这名同学不动手操作,而是指导小组其他成员亲手操作,出现疑问时可以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在《电流表的改装及内接外接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电流表的改装知识,以及内接外接法等知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水平。
2.2结合生活实际
虽然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等框架的制约,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恰恰相反,这种制约反而会使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道路,物理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约束的,这为教师制定了教学思维的导向,教师需要根据这一内容将实验设计得更加贴合实际生活,脱离开实际的实验都是不科学的,与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符,因此,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探寻物理实验的踪迹,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利用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矿泉水瓶瓶盖的内外径、小水杯的深度、水笔笔盖的内外径等,要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
2.3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师要将这一内容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参与,加强学生主动认知与学习,物理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抽象学科,学生参与将提升物理思维的建立能力[3-4],例如:在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笔者曾经分别让三个同学上台做演示实验。第一个同学在同一高度同时放开两个摆长相等、质量不同的单摆,结果两个单摆摆动同步。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基本一样,因此得到实验结论“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第二个同学在不同高度同时放开两个完全相同的单摆,实验结果两个单摆摆动也同步。同样经过几次实验,实验结果大同小异,因此得到了第二个结论“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第三个同学则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两个质量相同、摆长不同的单摆,实验结果在第一次实验里发现两个单摆摆动不同步。这一下子,这位同学有点慌了,赶紧再做一次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只好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此时,笔者问全班学生:“从刚才第三位同学的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本来预想,学生应该会异口同声地说:“单摆的周期和摆长有关。”但出乎预想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第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位同学的脸更红了。笔者想马上反驳,说结论应该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这样的话,显得苍白无力。那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了,那么我们就请一位“高手”上台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在大家的推荐下,一位大家认为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重新做了第三个演示实验。结果两个单摆还是不同步的摆动,甚至有个不相信的同学又上台做了演示实验,结果还是一样。此时,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笔者接着说:“其实,不是第三个同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太差,而是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第三个同学得到的不应该是大家的质疑,而应该是大家的表扬。”疑团彻底揭开了,上台做实验的同学得到了鼓励,其他同学通过这次小小的“曲折”也明白了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还学会了应该更深入的看问题。再如:老师在进行打点计时器实验测定匀变速运动时,首先老师示范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而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操作,期间老师游走于学生之间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2.4鼓励实验创新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物理实验的创新又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会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挖掘实验的精髓,展示实验的思想和魅力,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时,基于本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笔者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把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下,然后又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实验,但有学生按教材中的原方案操作实验后,发现误差较大。经过分析后,学生觉得误差较大的原因是实验室所提供的小车质量没有办法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实验室有质量更大的小车吗?没有。那怎么办呢?这时,几个实验能力较强的同学围着实验桌进行讨论。笔者提示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也就是更改实验方案啊!虽然已经临近下课,但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来了,陷入了一阵思考和讨论中……最终得出了一个不需要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这个前提条件的创新实验方案。是的,对于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会蜻蜓点水地应付过去,但笔者认为学生的潜能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或许会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堂时间内,有所创新,收获无限的知识。这也是符合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创新实验教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的重要支持,而物理这门学科对树立学生科学观和综合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又是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的有效教学手段,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才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涛.改进方法,提高效果———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技术物理教学.2013(01).[2]翁宗琮.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物理探究实验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广州市第一高中为例[J].物理通报.2015(S1).[3]刘明.探究实验创新的思考———从《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说起[J].湖南中学物理.2015(01).[4]张浩.重视物理实验培养物理精神———谈我对“观察失重现象实验”的处理[J].湖南中学物理.2011(12).
第五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凸显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理解和感受,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指导。同时,“个性”又是独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中不可或缺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实践学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打通课内外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课内有语文学习实践,课外有语文运用实践,并设置综合性学习(项目学习)实践等。
1.重构适切“学能”
小学语文横跨六个年级、三个学段,每一学段都有主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教师分析各学段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关键能力是什么,重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能”,使课堂教学实施更有针对性。
(1)据“起点”定“终点”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就需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如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有哪些,也就是他们已经学过什么,知道什么。二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经历中具有哪些实践经验,也就是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有了这些分析后,我们再去关照语文教学是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上发展些什么,要达成什么学习目标。
(2)依“纲本”梳“内容”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学习所需能力进行分析,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可以自己弄懂的,那么教师就设计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活动,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不能自己弄懂的,需要教师的帮助,那么教师就要设计具有示范引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方法摘果子。在核心内容和关键能力的确定上,我们不能盲目瞎闹,而需有理有据地分析并拟出,扎扎实实地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不能丢掉语文学习的本质。如五年级第六单元《学会看病》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经过对学段阅读要求的分析、第六单元导读要求分析、课文导读内容分析确定以下内容:
① 检查课前预习,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② 开展自主学习,品析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母亲的内心感受,理解母亲的爱。
③ 比较阅读《母亲的呼唤》与《学会看病》,感受表达上的异同,提高欣赏水平。
2.创设自主“习能”
如何创设自主“习能”,促进语文学习实践?下面以《学会看病》为例,解释其做法。
(1)设计贯通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把握文章之道
对应“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堂检查,提炼把握内容的方法。课前预习的活动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一个让每个学生接触文本进行阅读实践的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Q“把握主要内容”的问题。
课堂检查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预习成果。在小组长主持下,每位组员都要呈现自己的内容,既是检查预习,又是语言表达,更是交流、比较、分析、自检。活动带有综合性,活动的过程能充分把各种隐藏的核心素养随着任务的开展而表露出来。
(2)设计赏评人物思想的学习活动,滋养人文之情
对应“体会思想感情”的目标,设计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母爱之深沉。它回应单元主题,在学生原有父母之爱认知基础上,感受“爱”的丰富内涵。我们在此要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把一个“爱”字读厚,这是高年级的阅读理解知识与能力训练螺旋式上升的结果。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经历的丰富,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就不再是单纯的,而是丰富的、有温度的。
(3)设计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活动,感受描写之法
对应“怎样通过各种描写表现母爱”的目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品味语言感受写法。设计的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是:①语言描写――学习任务是在语言描写中找出值得品读的句子,并说出原因。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找重点词、关键句并加以品析的能力。②心理描写――学习任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我”心理变化的线索图。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搜索、理解、分析、判断、整理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教师变换形式,以语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实践,增加对文本的接触,让学生在过程中既理解和运用语言,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3.聚焦整合“效能”
学习活动最终要有学习结果的呈现,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因此对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效能”检测,要聚焦学习结果,整合反馈信息,方可有效推动语文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学习结果的内在思维结构
学习结果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可以把潜藏的各种核心素养的水平及状态表现出来。如教师普遍反映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问题,就可以从学习汇报中分析出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上,学生较多是得到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碎片化的,需要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整理,形成有结构、有组织的内容,才能是完整的答案。这种思维加工整理过程需要在学习结果汇报的实践中锻炼并养成。现在国外有不少学校倡导学生学习进行“产品”式汇报,也就是说学习结果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应该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种锻炼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完整,不仅有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经过,还有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也是核心素养强调的运用一系列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方案、打包成项目的最好载体。
(2)学习结果的外部沟通协商
在活动设计中,有些活动是要形成小组的学习结果,这就需要协商、沟通、比较、分析、判断等。这个时候,小学学习结果的汇报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学生们集思广益后选择的结果,更是沟通、说服、妥协的结果。我们不要吝惜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结果汇报展示,充分地表述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这个汇报就是核心素养形成及发展的过程。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