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为解读文本打开一扇窗
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为解读文本打开一扇窗
————放飞希望基金教师培训小结
民主民办小学
纪铁山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放飞希望基金”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收获颇丰,感受很多,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际,就感受最深的谈一点体会。
培训说,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内容都非常丰富,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风无所不及。如果找准了每篇课文的切入点,就有了语文教学的良好开端,整个教学过程便会环环相扣,紧紧衔接,精彩纷呈。特别是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因为课文的篇幅长、内容多而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把一篇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用三四个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点拨者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去享受阅读的乐趣呢?找准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告诉我们,切入点可以从题眼着手,可以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着手,可以从中心句着手,可以从文章的性质着手,可以从疑难点着手等。这让我深有感触与体会。例如,以前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三至四个课时,教完以后自己都不满意。而这一学期教学此文,我就从题目入手,设计了两个问题: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怎样?顺着这两个问题追问下去,带出一些列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先独立地进行感知与探究,再进行合作研讨与交流,遇到疑难时,老师进行一些点拨与指导,本课的重、难点都迎刃而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轻松了许多。这也正好印证了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提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主张。这让我对找准切入点的教学效果有了深刻的认识。
正如培训所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把握好“导入新课”,是整堂课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能受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效果;能创设出激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目标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开启思创新维,诱发思考;能够起到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加以运用。譬如,在教授《松鼠》一文时,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法,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又如教授《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授《孙权劝学》一文时,我采用了媒体播放片段视频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到情景中,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一下子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学习语文,打开了学习文本的一扇窗。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找准每篇课文的切入点,还要能很好地突破每篇课文的教学难点,真正为学生打开阅读学习的新天地。而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各有侧重,是不尽相同的,如何突破教学难点,似乎没有个定律,但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捷径可走呢?从这次培训中我知道了答案。
培训告诉我们突破难点的一些方法,有确保时间法、放慢速度法、直观教学法、分散难点法、温故知新法和实践运用法。在教学《藏羚羊跪拜》一文时,如何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一句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采用了分散难点法,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找到能体现老猎人慈善的细节描写,再从文中找到能体现老猎人杀生的细节描写,这样,这一句看上去似乎矛盾的句子,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为学生真正开启了阅读大门。
以上是我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王老师批评指正。最后,衷心感谢一学期来王老师辛勤劳动,祝您工作愉快!
2012年1月11日
第二篇: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光小学
李佼姣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他们,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男孩,从开学到期中考试的每一次上课,他都找各种理由把课堂笔记藏起来,不是落在家里就是丢了。从其他同学嘴里我了解到,不只是我这门学科,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所有老师都对他很头疼。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故意检查所有同学的笔记。当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告诉我笔记不见了。周围的同学纷纷拆穿他的谎言,有的同学直接告诉我“老师,他的笔记就在座位里,我看见了,他在撒谎!”说着,就要动手去翻他的座位。那个男孩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只是用手死死地护着座位。我马上制止那位要翻他座位的同学,对周围的同学们说“我相信他。”这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惊讶与不解的眼神,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那个男孩。我接着说道“每个人都会犯错,也都应该有被原谅的机会。今天不管他的笔记到底写没写,我都相信他是个本性良好的学生。”转过头我对那个男同学说“下节课把笔记带来,如果没写完课后慢慢补上,拿来给老师,老师给你补批。”我分明看到他那稚嫩的脸微微泛红,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点了点头。
本来我没抱太大希望,谁知道当我再一次上课的时候,还没迈进教室那个小男孩就兴冲冲的跑到我面前,扬起一脸的微笑底气十足的对我说“老师,我的笔记都补完了。”我又惊又喜,摸着他的头说“好样的,老师就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望着他蹦蹦跳跳的身影,我的心里顿时暖暖的。
原来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被关在小木屋的天使,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们走错了路,就像天使找不到走出木屋的路。他们都在等待一个为他们打开木屋,指引他们走出困境的人,这个人就是老师。只有老师才能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体和心理的困惑,触碰到他们最柔软真诚的内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走向成功。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行为指导、情况辨析等方式方法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第三篇:《为你打开一扇窗》教案 (精选)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2010-08-19 → 手机版
课题作者:为你打开一扇门(赵丽宏)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初步了解文学,明白亲近文学对自身素
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方法:讲解、讨论、合作交流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怎样的门?门里
愿望”)。“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个神奇而富有吸引力的题目。究竟是一扇究竟有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给学生留下初步的印象。
(二)分部分阅读,引导理解 第一部分(1-2段):议论“大门”。重点理解: ⑴从许多大门写起的作用(激起打开这些门的强烈欲望)⑵打开这些门的两个条件(“愿意花时间,花功夫”“有探索和了解的第二部分(3-4段):初识大门(文学)。
重点理解:
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三部分(5-11):打开大门(文学)
重点理解:
以对话形式描绘文学魅力——
⑴形象展现客观世界一切美妙的景象。
⑵生动展示古往今来多姿多彩的人生。
⑶用艺术手法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读者自由地想象。
⑷反映生活贵在求真,以此拨动读者心弦,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⑸对人真诚而忠实,使读者反求诸己,提高自身的修养。
⑹神奇而圣洁,它爱憎分明,不容亵渎。
(三)学习交流(自己思考,先在学习小组交流,再推荐到班上发言)
1、结合学生读过的文学作品,从上面“魅力”中选择其一,交流自己对文学和文学魅
2佳句的感悟品味。
力的认识理解。、找出“致文学”中最感兴趣或最喜欢的词句,交流自己对这些好词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
浏览 诠释 憧憬 裨益 跌宕 潜移默化
真谛 帷幕 斑斓 广袤 危言耸听 精微细致
热泪沾襟 追名逐利
(四)背诵课文第四段。
(五)家庭合作练习。
摘抄文中精美的句子,读给家长听,并让家长分享你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以“好一扇神奇的大门”为题,写一段文字。
第四篇:给后进生打开一扇窗
给“后进生”打开一扇窗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六条有感
郭健红
提到后进生,我们不由会想到各学科中成绩落后的学生,在语数外学科中尤为常见,殊不知美术学科中也有这样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在美术修养和美术能力等方面与美术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美术学习的任务。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对美术没有兴趣,疏于美术技能的练习,练习效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懒散,自卑心理较强等等。我们很多教师采取的都是放之任之的态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升高,我们还不断地“制造”着这样的“后进生”。带着这些问题,我轻轻翻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可谓高超——“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再说简单些就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提到: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我思索着:“阅读”的方法在美术学科中是否也适用?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让学生得到最鲜活、最引人入胜的美术知识。可以读书籍,也可以读作品,更可以读与艺术、生活相关联的任何一种事物。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大师的介绍书籍、文章、美术作品等,也可以是一些工艺制作品的成品,还可以是网络中各类创意作品及设计制作理念(环保类、装置类、设计类等),只要是他们积极想了解的,我们都要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其次,让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对周围世界事物及现象的疑惑。对于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抛给他们问题,致使他们用阅读的方式自主地去寻找答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就像走迷宫一样,教师手里有一根线,但是需要学生自己把线穿越重重障碍,拉到终点。可以把问题单独给一个学生,也可以给一组2—4个学生(合作的形式可以降低一些学生寻找答案的难度)。再次,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到惊奇和赞叹。这就需要学生仔细的观察,观察其实是阅读的另一种方式,学生用一双“审视”的眼去读一读周围一切的人、事、物,教师应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读出生活中的精彩。有些惊奇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地发现,这样的发现才能激起学生的关注力和求知欲。最后,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加大阅读范围。因为只有教师的知识背景丰富了,才能给学生一个宽广的智力背景。如果把“后进生”比作是“难看的孩子”,那么只要你用心,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窗户,他们一样也能看到天空美丽的彩虹,找到一道属于自己的绚丽!
第五篇:为阅读打开一扇窗,静待花开
阅读为心灵打开一扇窗
单县一中
王翠侠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满口余香;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神清气爽;犹如聆听高人的谈话,茅塞顿开。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著作,感觉到他的育人智慧,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足以让人深究百遍。可以说这部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之窗。
下面我就从个人成长、教书育人、学科教学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书感悟:
一、读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同时,我发现很多教育名家都喜爱读书,并从书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像魏书生、钱梦龙等大家,我们学校也有一些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展示课、优质课、骨干课、能手课向大家展现了渊博的知识、独特的风采,给广大师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宝库。
二、读书是育人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这篇文章中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我们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给学生美好的光明的东西,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人的精神美,进而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在生命的起始阶段,赋予他们的生命以最基本的底色。在学生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因此,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一半。
三、读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教材延伸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不断地推荐给了学生大作家的名篇,推荐了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推荐了知识丰富的作品,推荐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诗词,推荐了情感真挚的美文,推荐了贴近生活的时文,推荐了雅俗共赏的趣文等等。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除了要求学生背诵本词,又补充了大量毛泽东诗词,并让他们查找、阅读有关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感受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胸怀天下的志向。随后,我又结合201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孙中山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让学生当堂写一段切合题意的短文。学生很快以激情澎湃的语言写出了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抱负与责任、写出了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同学写出了“莫隐逸,勇担当”的主题,都非常切合题意。
再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又学习了苏轼相关的《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石钟山记》等名篇,指导学生阅读了写苏轼的散文名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梁衡的《来生嫁给苏轼》佚名的《率性的磊落——苏轼》及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风雨任平生 》等。然后,又让学生再收集有关苏轼的素材及资料,背诵有关苏轼的名句,写一篇《千年一叹读苏轼》的短文。像这样利用课本,指导学生延伸阅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除《论语》《孟子》四大名著外,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以舒婷、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阅读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阅读了以郁达夫、朱自清、余秋雨、余光中为代表的现代散文,对比阅读了苏洵、苏辙、李桢、杜牧、贾谊等作品,推荐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二十多篇文章,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读后感将近三十篇。为了激励学生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写下人生感悟,我把学生的随笔结成一个文集《问鼎》。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江.•那月•.那赤壁
高一十七班
李博
晓风残月,月映流光,光触人心,心如止水。带着刺骨寒意的秋风涌动,为天边圆满的霜月遮去半面淡妆。余下的光华,与明镜般的水面相映,终于照在岸边的一丛怪石上,在上面,岁月的浮尘凝成一团,赫然写着——赤壁。
一叶扁舟的悄然出现,划破那沉寂的冷清。舟中,他仰望夜空,圆月入瞳,月光也被染上了一层愁思。月光如刀,将这些天来逐渐深陷的皱纹刻得更深,更痛,他并未在意,只是凝望这月夜,渴望能从中得到答案。
遥想今朝自己还在向皇帝进献奏书,傍晚就被贬于千里之外,流落到这偏僻至极的黄州。自己的政治生涯,就像这江水般随风而逝了吗?心里进行着不间歇的斗争,不知何从何往。
一阵夹杂着水汽的秋风骤起,涌入苏轼的衣襟,他不由得打了个寒战,头脑也清醒了几分,那浑浊的目光也清澈了许多。在他心中,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同样是明月朗照,不过舟中人影却多了,他们互相举着酒杯,腰佩宝剑,其中的一位显得格外不凡,手握长矛,把酒临风,举杯邀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一语惊醒梦中人,苏轼从虚幻中挣脱出来。刚刚的那位,不正是曹操曹孟德吗?昔日曹操也与自己相似,雄才大略,如今赤壁吞没了他,历史的长河将他湮灭,像他这样的大人物,在今天也丝毫找不到他的影子,更何况明天的自己呢?都如这江水,滚滚东逝,不复存在了。
虽如此,可人们都记得曹操的名字,自己呢,一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以后又有几人记得我呢?想到这里,觉得风声更急,水汽更寒,连消愁的美酒都失去了暖意,整个人如雕塑般,静静伫立在船头,醉了。......不知从何处,风捎来丝缕地若有若无地箫声,凄婉幽长,连绵不绝,传到赤壁的乱石丛旁,仍不消减,传入略有縠皱的江水中,水汽如同凝结了般,只停滞在那里,久久不散,传入江上的小舟中,那尊雕塑渐渐解封,两行浊泪不住滚烫,滴入那早已冰凉的酒杯里,滴入到这明镜般的江水中,滴入到苏轼的那一泓心田间。
涟漪泛起,搅乱了月亮的容颜,缕缕云丝忙织成纱巾,遮住那张破碎的脸。赤壁滩上暗了下来,静了下来,天地万物,无一作声,唯一的声响,便是苏轼那紊乱的心跳声。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在他的内心,激烈的程度毫不亚于当年的赤壁古战场,他与自己斗争着,面对被贬谪的痛苦,现实的黑暗。他漂泊在江上,渺小的如同沧海之一粟。生命的短暂,凄惨的遭遇,无助,失望,痛苦......连接成一道道囚笼,将他困在黑暗的深处。
他拼命挣扎着,用双手,用牙齿,用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器官,斩断囚笼的荆棘,撕开漆黑的帷幕。终于,黑暗深处裂了一个小口,月光挣脱乌云的束缚,一束皎洁的,神圣的月光包裹了他。脱离黑暗,双眼也不再浑浊,而是洋溢着一种平和的淡然,身子也轻了许多,脱去世间的凡尘,整个人同成仙一般,只身融入这淡淡的月光中。
双眼睁开,一切又都恢复从前,江水依旧滚滚东逝,改变的,只有那苏东坡,在赤壁的壬戌月夜中,他,成熟了。
此文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大量引用苏轼的诗文,而是把自己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文中,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看来,读书能给我们知识,读书能给我们乐趣,读书更能给我们力量。热爱书籍吧!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热爱书籍吧!
阅读会为心灵打开一扇窗,静等花开!
阅读为心灵打开一扇窗
山东省单县一中
王翠侠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满口余香;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神清气爽;犹如聆听高人的谈话,茅塞顿开。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教育著作,感觉到他的育人智慧,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足以让人深究百遍。可以说这部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育之窗。
读书是成长的需要。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读书。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同时,我发现很多教育名家都喜爱读书,并从书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像魏书生、钱梦龙等大家,我们学校也有一些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展示课、优质课、骨干课、能手课向大家展现了渊博的知识、独特的风采,给广大师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宝库。
读书是育人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这篇文章中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我们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要给学生美好的光明的东西,使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人的精神美,进而追求美好的理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在生命的起始阶段,赋予他们的生命以最基本的底色。在学生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因此,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一半。
读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教材延伸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不断地推荐给了学生大作家的名篇,推荐了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推荐了知识丰富的作品,推荐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诗词,推荐了情感真挚的美文,推荐了贴近生活的时文,推荐了雅俗共赏的趣文等等。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除了要求学生背诵本词,又补充了大量毛泽东诗词,并让他们查找、阅读有关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感受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胸怀天下的志向。随后,我又结合2012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让学生当堂写一段切合题意的短文。学生很快以激情澎湃的语言写出了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抱负与责任、写出了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同学写出了“莫隐逸,勇担当”的主题,都非常切合题意。
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又学习了苏轼相关的《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石钟山记》等名篇,指导学生阅读了写苏轼的散文名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梁衡的《来生嫁给苏轼》佚名的《率性的磊落——苏轼》及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风雨任平生 》等。然后,又让学生再收集有关苏轼的素材及资料,背诵有关苏轼的名句,写一篇《千年一叹读苏轼》的短文。像这样利用课本,指导学生延伸阅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总之,除《论语》《孟子》四大名著外,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以舒婷、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阅读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阅读了以郁达夫、朱自清、余秋雨、余光中为代表的现代散文,对比阅读了苏洵、苏辙、李桢、杜牧、贾谊等作品,推荐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二十多篇文章,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读后感将近三十篇。为了激励学生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写下人生感悟,我把学生的随笔结成一个文集《问鼎》。
读书能给我们知识,读书能给我们乐趣,读书更能给我们力量。热爱书籍吧!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热爱书籍吧!
阅读会为心灵打开一扇窗,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