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口语第一章 语音概说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熟练地使用一种语言必须要系统地掌握它的语音系统。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的学习,需要具备语音的基本知识,了解语音发音原理,熟悉普通话语音单位。
一、语音的性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只有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
语音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第一,它是一种声音,和一般的声音一样有相同的发音原理,因此具有物理属性;第二,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因此具有生理属性;第三,语音必须承载一定的意义,而语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由使用具体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1.语音的物理属性
物体由于某种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并引起周围空气或其他媒介物质的振动,产生了振动波——声波,声波传于耳中,振动鼓膜,刺激听觉神经,人就感觉到了声音。声音的种种差异是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决定的。
(1)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则音高就高,反之则音高就低。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其实就是音高的变化。
音高有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的区分。一般,儿童和女性的声带短一点,薄一点,所以单位时间内振动的频率高,音高要高一点;而成年男性的声带长一点,厚一点,所以音高要低一点。这指的是绝对音高。而同一个人可以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形成不同的音高,这指的是相对音高。假如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都用普通话念“衣、宜、以、翼”四个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说,女同学往往比男同学高,可是我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对于语音来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音高的变化,那是不重要的。
(2)音长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由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所决定。发音体振动时间长,则音长长,反之则短。普通话中一般不用音长作为主要的区别意义的手段,但在轻声音节中有一定的作用,如“哥哥”是个轻声词,后面音节的音长读得要比前面音节的音长要短一些。
(3)音强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动幅度越大则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声音的强弱由发音时用力大小所决定,用力大,则振幅大,音强就强,用力小,则振幅小,音强就弱。普通话中音强对轻声音节有一定作用,如“妈妈”、“知识”等轻声词,前面音节的音强比后面音节的音节强。
(4)音色
音色也叫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本质,取决于发音时的音波振动的形式。音波振动形式主要由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决定的。这三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发出不同音色的音。因此发音者通过控制自己的声带、气流和口腔的形状,来发出不同音色的音。在所有的语言中,音色都是具有区别意义的最重要因素。
2.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是通过人的各个发音器官的协调作用发出来的,具有生理属性。了解语音的生理属性需要了解:一,发音机制;二,发音器官
(1)发音机制
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结果,因此声音的产生离不开振动的动力、振动体、振动的共鸣腔。语音也是一种声音,因此也离不开振动的动力、振动体和振动的共鸣腔。简单地表述语音的发音机制,即肺部产生的气流提供了振动的动力,气管将气流这种振动动力输送到达振动体——声带,气流冲开声带,引起振动,产生声音,声带音通过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这几个共鸣腔形成不同音色的语音。这些语音通过空气媒介传递,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说话,哪怕是最简单的话语,都是肺、气管、声带、舌头、双唇、鼻腔、口腔等协调作用的结果。比如我们要说一个简单的[y](鱼),首先要由肺部提供空气动力,通过气管输送到声带,引起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到口腔经过舌的隆起的位置的协调,再经过双唇拢圆,这样才发出来圆唇的[y],一个普通的音素就要经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协调才能发出来。
(2)主要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三个部分: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1)呼吸器官,包括肺和气管。肺部呼吸产生的气流是发音的动力,气流通过气管送到喉头,冲击声带或其他发音器官,使之振动,发出声音。(2)发声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喉头由四块软骨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两块杓状软骨。这四块软骨构成一个圆筒形的管腔体,即喉室,声带位于喉室中央。声带是一对唇形的韧带,边缘很薄,富有弹性。声带是最主要的发音体。汉语中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通过控制声带松紧来实现的。(3)共鸣器官,包括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是发音的最重要的共鸣腔。口腔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部分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小舌。齿龈是上腭前段凸出的部分,硬腭是齿龈之后口腔上壁坚硬的部分,软腭是硬腭后面的柔软部分。软腭后面连接的是小舌,软腭与小舌可以上下移动。口腔的下面部分包括下唇、下齿和舌头。舌头是口腔里最重要、最灵活的器官,它可以分为舌尖、舌叶、舌面三部分。舌尖位于舌头的最前端,舌头自然平伸时,舌尖后面与齿龈相对的部分叫舌叶。舌叶之后的部分叫舌面,又可以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其中相对于硬腭的部分是舌面前和舌面中,相对于软腭的部分是舌面后,舌面后又可以叫舌根。由上腭和下腭两部分构成。喉头到小舌之间的条状空间就是咽腔,这是人类特有的。鼻腔不像口腔那样可以变动,但口腔动作的改变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鼻音。
3.语音的社会属性。语言是社会现象,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单纯的声音,并无意义可言,只有跟意义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语音。语音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来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这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在长期使用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二、普通话语音系统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它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普通话”一词是由江苏昆山人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来的。当时他用这个词指“各省通行之话”。直到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一词才被确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意思是“普通”和“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语法规范”。
2、普通话的语音单位(1)音节和音素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的听觉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汉语的音节说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声音,写下来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汉字。如“我要学普通话”,说的人是按这六个语音单位说出来的,听的人也很容易分辨出来这六个音节。所以我们说音节是语音的自然单位,无论是从发音的过程来说,还是从听觉的感受来说,这种语音单位都无须刻意去寻求,它是自然发出的或自然感受到的。
普通话的音节总数为400个左右,其中最常见的音节是“de、shi、yi、bu、you、zhi、le、ji、zhe、wo、hen、li、ta、dao”等14个。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但它并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对音节进行结构分析,我们还能找到更小的语音单位。从音色的角度对音节进行切分,我们能找到一个个最小的各有特色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如对lián(连)这个音节进行切分,可以找到l、i、ɑ、n四个音素。
(2)元音和辅音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和咽头不受任何阻碍,同时振动声带,声音响亮悦耳,是一种乐音。如“a、o、e、i、u、ü”等都是元音。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和咽头受到阻碍,不一定振动声带(有的振动声带,如m、n、l,有的不振动声带,如s、sh、x。),声音不响亮。如“b、d、g、c、ch、q、f”都是辅音。
(3)声母、韵母、声调
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缺一不可,每个部分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部分,一般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如:“买mǎi、卖mài、明míng媚mâi”开头的“m”就是声母。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其中21个由辅音来充当,还有一个是零声母。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发达fādá”的a,“机器jīqì”的i,“电线diànxiàn”的ian就是韵母。普通话中共有39个韵母。零声母音节实际上是韵母自成音节。
声调是音节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即一个音节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如:“辉huī”、“回huí”、“毁huǐ”、“惠huì”四个音节的声母都是h,韵母都是ui,但是它们的声调不同,就成了不同的音节,代表不同的意义。有声调是汉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相拼构成的基本音节(包括零声母音节)有400多个,加上声调的区别有1200多个音节。这1200音节的能量非常大,它构成我们语言里成千上万的词。
三、普通话语音训练
1、为什么要进行语音训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需要反复地训练,才能到达熟练运用的程度。从咿呀学语起,每个人受到家人的母语训练,加之母语环境的熏陶,我们才慢慢学会了母语。同样,每个普通话学习者,也应该接受专门的普通话语音训练才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专门的普通话语音训练的作用主要在于:
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专门的普通话语音训练是建立在学习和了解一些与普通话语音系 统相关的语音知识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懂语音知识,要模仿一个自己不会发的音,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但如果懂得一些语音知识,就能模仿学习得快一点。如翘舌音的学习,不了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话,通过简单的模仿往往学不像、学不快。再如后鼻音的学习,如果了解后鼻音的发音动程,那么学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也快得多。所以专门的普通话训练,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有针对性地学习,避免走弯路。对于一个讲方言的人来说,要学好普通话不是一件易事。但如果了解普通话和自己方言之间的差别,并有针对性地练习自己的缺陷音,往往可以避免走弯路。如粤语区的人将粤语和普通话对照,就可以找到两者的差异,进而总结出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如平翘舌、舌面前音、前后鼻音等。了解难点后再结合语音知识进行学习,寻找消除差异的办法,自然不是难事。
2、如何进行语音训练
首先,多说多练。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干什么事情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生到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话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规律。多说,就是指在看书、看报、看文件等阅读过程中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即使囿于具体环境不便读出声来,那也应该养成默读的习惯。另外,我们只要看见大型的标语或者广告牌等,都能习惯性的读一读,这是尽快熟练掌握普通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有就是多模仿、多琢磨。多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广播员的发音。模仿不仅是普通话初学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增添我们的学习情趣,不致枯燥乏味。就模仿而言,还得多琢磨。用心找出自己的语音和模仿对象的差距,自己的发音方法和咬字器官的协调性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不断修正。
第二,要控制不良情绪,树立信心。不同的人学习普通话往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不同的,有的人需要纠正的缺陷音少,有的人需要纠正的缺陷音多。因此在学习普通话时要戒骄戒躁,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较。同时,普通话的学习往往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个缓慢见效的过程,学习者不要因为短时期看不到效果就妄自菲薄,或放弃普通话的学习。给自己足够的学习时间,并相信坚持下去普通话一定能学好。
第三,循序渐进。学习普通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一两周的加班加点就能学好的。首先学习者要了解自己普通话的难点音,然后根据自己的难点音一个一个进行训练,各个击破,最终将自己普通话的难点音都掌握下来。
第四,持之以恒。普通话的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保持饱满的学习普通话的热忱,持之以恒。正如前面所说,普通话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足够的学习时间。很多的普通话学习者在刚刚开始学习普通话时信心满满,学习态度热情高涨,但是一旦遇到难点音一时无法纠正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甚至放弃普通话的学习;有的学习者因为发音不错,骄傲自满,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到底如何才能保持饱满的热情,做到持之以恒呢?首先,练习普通话的方式应该多样化。普通话的学习并不一定要打开书来练习,普通话的学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普通话的学习机会。比如唱歌、听歌、听广播、绕口令、朗诵、辩论、讲故事等等都是练习普通话的好机会。其次,找一个普通话学习同伴或专门教普通话的老师,帮助分析自己普通话的难点,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目标可以分为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目标不要过高不切实际,要切实可行。在完成计划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最好有他人的监督,并辅助阶段性的考核,及时做总结。
第五,方法得当。普通话的学习还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学习者可借鉴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到达更好的学习效果。下面就介绍几个切实可行的普通话学习方法。如录音对比法。学习者可以利用MP3、复读机、录音笔、手机电脑的录音功能将自己的发音录下来,然后和播音员的发音进行比较,易于发现自己的缺陷音进行模仿纠正。再如营造环境法。任何一门语言或方言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自己创设普通话的环境对普通话的学习帮助很大。大的环境可以是班级或宿舍约定只用普通话交流,并在讲错时互相纠正提醒。小的普通话环境则需要自己营造,比如多听国语歌、多看普通话的音频和视频,让自己处于一个学习普通话的小环境中。
第二篇:普通话语音教案1概说
第一章 语音概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语音的性质,准确理解和掌握语音单位的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1、语音的性质
2、语音单位
3、普通话 【知识点】:语音的性质及相关概念,音素、音节、元音、辅音、音位等语音单位的概念,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相关概念 【重点】:语音单位的内容、基本概念、音节的结构、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和音节的拼合规律、普通话的定义 【难点】:音素、音位、音节结构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 【课时】:
一、语音
1、定义: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首先,语音是一种声音,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因此它具有物理性质。其次,语音不是一般的声音,有别于风声、雨声、铃声、琴声等,它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因此它还具有生理性质。最后,语音不仅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还因是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这个“一定意义”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还具有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2、语音的性质 1)语音的物理性质 大凡声音均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要素,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A.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声音高,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声带长而厚。音高是汉语形成声调的基础。B.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而振动的大小有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是汉语形成轻声的基础。C. 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振动时间持续短,声音就短。音长是形成英语中长音、短音的基础,如eat(吃)就读作[i:t],it(它)就读作[it],前者为长音,后者为短音。D. 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声音的本质,所以又叫音质,也叫音品。音色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发音体质料的不同会带来音色的不同。如钢琴的音色不同于口琴,是因为前者的发音体是钢丝弦,而后者的发音体为小簧片。不同的人发同一个音音色有别,那是因为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同。b 发音方法不同。同样的发音体,若发音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如小提琴,用手指弹奏的音色同用弓演奏的音色就有区别。普通话辅音声母中b和p、d和t、g和k、j和q等等的不同,均是因发音方法略有差异所致,b、d、g、j类发音时不送气,而p、t、k、q类发音时送气。c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同样的发音体,同样的发音方法,若共鸣器形状不同,也会造成音色的不同。如小提琴、二胡同是弦乐器,同是用弓演奏,但由于共鸣器形状不同,两者的音色不同,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哪个是小提琴声,哪个是二胡声。普通话舌面元音a、o、e、ê、i、u、ü的音色不同,主要是因发音时口腔这个共鸣器形状的变化而造成的,同发音方法无干。
A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约定不同,因此,同一个意思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如“鸡”,普通话读jī,广东话读[kai];而同一种语音形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fei]这个音节,汉语可以表示“飞”、“非”、“妃”等意义,而英语则可以表示“小妖精、仙女(fairy)”和“接合、恰好吻合(fit)”等意思。B各种语言均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一些相同的语音现象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如现代汉语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可分为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组,因为这送气和不送气有别义作用:b和p有别,d同t不同;而英语清辅音的这种“送气”和“不送气”却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二、语音学 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体系的科学。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说明语音的性质,内部结构和单位,语音的分类和组合,语音的产生、变化及变化的规律。
三、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及其类别 1.什么是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色的不同,i和ü音色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2.音素的分类 人们往往从发音方法的角度将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所谓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a、o、e、ê、i、u、ü等。元音又叫母音。所谓辅音,是指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如普通话的b、p、m、f等。辅音又叫子音。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在于:
(1)气流受阻与否。发元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畅行无阻,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在咽头或口腔受到阻碍,只有冲破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这是元音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2)气流强弱与否。发元音与否,气流振动声带发音,已有所消耗,所以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必须冲破阻碍,所以气流较强。(3)发音器官紧张均衡与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紧张,如发 ba
(八)中的b的时候,只有上、下唇特别紧张。
(二)音节
1、什么是音节 音节是用听觉可以区分的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它是依据发音时肌肉的松紧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qiá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zǒ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前程”qiánchéng就代表两个音节。例外的情况有,但不多,如“花儿”huār就用两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儿话音节均如此。关于音节的结构及其分析,将在讲授普通话音节时予以讨论。
2、音节的构成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构成。有些比较复杂的音节的韵母包含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三部分。看下表,分析音节结构: 普通话音节的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构成,如“广”,最少必须有一个主要元音,如“饿”。(2)、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韵腹。(3)、元音在音节中占主导地位。一个音节中元音音素最多可以有三个并且可以连续出现,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如“有”。如果一个音节只剩韵腹,那么这个韵腹就是主要元音,如“饿”。(4)、辅音在音节中充当声母和韵尾,只在开头和末尾出现,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音节开头可以没有辅音,在末尾出现的辅音也只限于n、ng两个音素。(5)、汉语音节可以没有声母、韵头、韵尾。(6)、汉语音节中充当韵头的是元音i、u、ü。充当韵尾的是元音i、u以及u的书写形式o,如“ao”中的o,还有辅音n、ng。普通话声韵拼合的一些规律:(1)、双唇音和舌尖中音d、t能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撮口呼韵母相拼。双唇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2)、唇齿音、舌面后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等声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唇齿音仅限与合口呼中的u相拼。(3)、舌面前音同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4)、舌尖中音n、l能与四呼韵母相拼。零声母音节在四呼中都有。(5)、“o”韵母只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而“uo”韵母却不能与双唇音和唇齿音相拼。(6)、“ong”韵母没有零声母音节,“ueng”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7)、“-i”(舌尖前)韵母只和“z、c、s”三个声母相拼,“-i”(舌尖后)韵母只和“zh、ch、sh、r”四个声母相拼,并且都没有零声母音节。(8)、“er”韵母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只有零声母音节。
(三)音位
1、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与音素相比,音素是按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音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普通话共有33个音位。元音音位7个,辅音音位22个,声调音位4个。
2、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同一音位内部因位置或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的语音变化,也称“音品”。音位变体可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样条件下可以自由替换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变体叫“自由变体”。
3、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由于元音音位及辅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间的差异是音质(音色)的差异,所以由音素这种音质性质构成的音位是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由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是非音质音位,又称超音段音位。它一般附加在音质音位之上。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4、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把一个音位与另一个区别开来的特点。每一个独立的音位,都有若干个区别特征,是一组区别特征的总和。例如: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不送气与p‘对立)p‘:双唇、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送气与p构成对立)这些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生理、物理和感知等方面来考察,现代语音学家列出了约三十个区别特征,不过就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大约只用到其中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只属于某种语音,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法语、俄语没有这些对立。汉语辅音的区别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发音方法: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送气、不送气、清、浊。
普通话共有33个音位。元音音位7个,辅音音位22个,声调音位4个。
2、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同一音位内部因位置或条件的不同而出现的语音变化,也称“音品”。音位变体可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在同样条件下可以自由替换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变体叫“自由变体”。
3、音质音位与非音质音位 由于元音音位及辅音音位都是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素间的差异是音质(音色)的差异,所以由音素这种音质性质构成的音位是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由音高、音强、音长构成的音位是非音质音位,又称超音段音位。它一般附加在音质音位之上。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4、音位的区别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把一个音位与另一个区别开来的特点。每一个独立的音位,都有若干个区别特征,是一组区别特征的总和。例如: 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不送气与p‘对立)p‘:双唇、送气、清、塞音(有四个区别特征,以送气与p构成对立)这些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从生理、物理和感知等方面来考察,现代语音学家列出了约三十个区别特征,不过就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大约只用到其中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只属于某种语音,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英语、法语、俄语没有这些对立。汉语辅音的区别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音部位: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发音方法:塞音、檫音、塞檫音、鼻音、边音、送气、不送气、清、浊。
每个音位都具有其中的几个区别特征,从而构成词的语音形式上的对立。而且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它有共同特征的音位相互联系形成聚合群。这就体现了音位的系统性特点。
四、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
建国以后,我国政府就着手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2年到1954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想结合汉字的特点来制定一套拼音方案,后来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结合汉字制定的拼音方案已有“注音字母”,在这方面它可以说已达到极限,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于是从1955年2月起,开始转向拉丁字母,并从中圈定了几十个字母,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工作很顺利,没多久,就诞生了两个草案,一个是王力等三人草案,一个是林汉达等多人草案,经过权衡,最终选用了王力等三人草案,于1956年10月予以公布,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又经多次修改,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正式起用。
《汉语拼音方案》包括五个部分:(1)字母表
规定了二十六个字母及每个字母的学名。(2)声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二十一个声母的读音和例子。(3)韵母表
提供了普通话三十六个韵母的写法、例子及一些用法。(4)声调符号
提供了普通话四个调类的名称、所用符号及标调方法。(5)隔音符号
提供了隔音符号的形式及其方法/ 2.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1)给汉字注音,帮助人们准确的识读汉字。(2)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3)作为少数民族制定文字的依据和基础。
此外,汉语拼音方案也可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用语,还可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
五、普通话
1、什么是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2、普通话语音的特点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3、普通话的形成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4、方言
现代汉语有不同的方言,各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方面,我国按区域大体分为七大方言区: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南通的小部分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跨越六省,包括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台湾的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7)粤方言,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师课堂口语和英语语音教学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口语和英语语音教学》心得体会
20011年11月23日,我有幸听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涵老师的关于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课堂用语的专题讲座。张老师老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实用有效的阐述让我受益非浅、印象深刻。在讲座中,张老师还和在场老师们进行了互动,互相交流教学感受,畅谈教学看法,探讨语音教学规律,让人感觉到他一名毫无名师架子、平易近人的大哥哥。真的很感谢他从遥远的云南来到我们海南进行培训。
张师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讲座:小学英语课堂用语和语音教学。刚开始上课张老师就让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还让我们尽可能向他提问,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还给我们指出我们在英语口语常犯的习惯性的错误,以及个别单词放音不到位的地方,们这些语音老师深刻认识到纠正自己口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试问如果我们英语教师都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谈何培养自己的学生说正确、流利的英语?
学生语音学习很多通过模仿习得,而模仿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的来源:教材配套语料等,但更多是教师的课堂用语。教师良好的语音素质有助于发现学生问题并纠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正确地使用课堂用语可以促进学生语音的学习。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课堂用语: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和讲述内容能使学生感觉到英语课与其他课程截然不同的特点,并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氛围,帮助学生专注于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
营造真实语言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听说理解能力。
用英语对学生进行指令、讲述和评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理解课堂语言的过程中,能提升其语言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表达意愿,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这一天的学习,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为我今后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泓泉,坚定了我教好英语的信念,非常感谢琼台师范学院为我们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
第四篇:通讯稿概说
通讯稿概说
名师讲座通讯稿模板:
标题
**年**月**日几点,我院“名师讲座”系列活动在***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为我院师生进行主题为“如何写法学论文”的讲座。***(领导)和各级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主持。
这一段主要是简要地介绍讲座的主要内容、观点和精彩突出的地方(例如有些教授讲的方式或是语言很精彩,博得众人的掌声的,可以在这一段简略提一下)。最后,***作了总结(没有作总结的可不写),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这一段可介绍一下主讲人(注意,简略始终,篇幅不可太长)/或是总结一下本次讲座的积极意义
例文: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
晋藩莅临我院讲学
12月19日下午3:00,我院“名师讲座”系列活动在院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晋藩为我院师生进行题为“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变迁的感悟”的讲座。张晋藩教授的夫人、我院院长崔卓兰、副院长王涛、副院长张永忠、党委书记江乐忠、法制史教授马聪和各级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崔卓兰主持。
张晋藩结合自己从事法制史研究的亲身经历,用渊博的知识,按时间顺序详尽且有条理地向我院师生介绍了我国法制史的曲折发展历程。张晋藩还谈了他个人关于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一些感悟,并提出要尊重并弘扬我国的法文化传统,展示我国法制文明的价值。演讲结束后,张晋藩还详尽地回答了我院学生提出的法制史相关问题。最后,崔卓兰院长根据个人感想作了深切的总结,讲座圆满。
张晋藩是我国著名法学家,193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经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著有:《中国法制史》第一卷,《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法律制度》等。主编多种法制史教材及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有些专著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通用模板:
标题
**年**月**日几点,***活动在***举行。***(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如果是领导主持的则写明***主持(学生主持的不要写)。***为本次活动致辞,用一句话总结领导的讲话。
简要描述一下活动场面,如是比赛类的活动一定要重点写明最终成绩(校级以上的活动则写清楚我们法学院获得成绩)
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总结一下活动的意义
写通讯稿的几个要点:
一、一般而言,通讯稿分三到四段些,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字数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像名师讲座的通讯稿则是500字左右,活动类的要突出活动场面的,篇幅可稍长一些。
二、第一段一开始就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出席的领导,所以,写通讯稿的同学要注意收集信息,实在是不知道的话,可早活动结束后问主持人拿主持稿,但名师讲座一般没有主持稿的)、活动主题。
三、写领导头衔和姓名是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一般不拆分的头衔拆分开来,如:党委书记江乐忠,而不是党委江乐忠书记,一般而言是头衔+姓名,但不要一概而论,教授老师等可以放到姓名的后面,书写的时候要仔细斟琢。还有注意不要吧领导的姓名写错。
四、通讯稿是给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多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问题,不能太主观,尽可能地做到客观。
五、写通讯稿时一定要注意收集信息,当收集信息有困难是一定要及时地想办法解决,不要心存侥幸地想着时候补救。
第五篇:通告概说
一、概说
通告是属于周知性的文种之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和周知的事项的文件。通告与布告、公告都同属于周知性公文,但它们之间相比还有其特点。通告所宣告的事项多属于专业性或业务性的,多涉及公安、交通、金融方面,而布告内容广泛得多,涉及面较广;公告为重大事项的发布。通告适用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上级对下级,不相隶属的单位也可使用。它有具体范围和时限性。通告发布的形式较多,可登报,可广播,可张贴。布告以张贴为主,公告多广播、登报。
二、种类
通告从内容上分类,一类为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法规性通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一类为针对某一项工作或专门问题发布的通告。从通告的效用上分,又可分为制约性通告和周知性通告。前者属于在一定范围内,为保证某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某项活动的进行,而发布的规定性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通告
为确保国际民航班机的运输安全,决定从xxxx年xx月x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用机场,对乘坐国际班机中的中、外籍旅客及其携带的行车物品,实行安全技术检查。
一、严禁将武器、凶器、弹药和易爆、易燃、剧毒、放射性物品以及其他危害飞行安全的危险品带上飞机或夹在行李、货物中托运。
(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
二、除经特别准许者外,所有旅客及其行李物品,—律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人身检查。拒绝检查者,不准登机,损失自负。
三、检查中发观旅客携带上述危险物品者,由机场安全检查部门进行处理;对有劫持飞机和其他危害飞行安全嫌疑者,交公安机关审查处理。
特此通告。
xx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