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之我见
课改——跟不上的“时尚”
朱德庸在《大家都有病》里说:以前的流行是当你买下它时,就已经过时的,现在的流行则是,当你听到它时,就已经过时了。
时尚,流行,在我看来真的就像一阵风,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永远都琢磨不透市场的风向标。形象一点说,当你感觉到那阵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呼啸而过了。生活中没有人会傻到去追风,那是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我跟不上时尚,同样也跟不上这个教育的时尚——课改。
同行都知道,课改,这个词早已如雷贯耳。教育界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鬼点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课改工作貌似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我有限的教学生涯里,课改的风向标已经东西南北中好几次了,待我细细数来。
各种模式横行课堂
去年一年,我们焦头烂额,每次开会都在学习,学习山那边传过来的先进文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还有几个记不住名字的名校,在教育界几乎妇孺皆知。271模式,似乎老少皆宜。咱落后,咱不怕,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甚至大洋各岸的亲人们都在帮助咱。他们日夜战斗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为咱寻觅适合咱的模式。这是让一部分人先改出来,然后号召其他人都跟着跳进来,似乎这样教育就强大了。人家是白富美,天生丽质型的,咱呢?四处打听人家的秘方,然后带回来一堆不知道是不是道听途说的偏方,学着人家也开始对镜贴花黄,恨不得把粉全扑在脸蛋上,对着镜子360°孤芳自赏,以为这样就跟人家一样一样了,也不看看自己有一个不可改变的黑得像车轴一样的脖子,全然一个四不像。人家的模式是很不错,先进,时尚,可是人家是基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我们呢,根本不想对自己是否合适,直接开始模仿。就像营养品,很有价值,可是适合你的体质吗?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凡是好的,就必须照着做,盲目跟风。课改,是有自己的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
学校某领导说,无论你上的是什么课,都要有一个模式出来,没有模式,再好那都不上档次,好像一道菜只有取一个悦耳的名字,它才美味一样,就这样一个猪逻辑,让我们彻夜聚在一起研究。其实,也对,课堂是你的孩子,你见过那个父母不给自己孩子起名字的。就在这一年,大名“课堂”的这个孩子,一夜之间有了很多小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大家苦思冥想了若干夜晚,终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有名字了——271,就是把一节课分成十份,学生预习占2份,自主学习占7份,老师讲解占1份。害怕我们忍不住多讲,人家千叮咛万嘱托,教师只能讲15分钟,超过的即为无效课堂。然后,我们就尴尬了,不讲学生不会(基础差啊,也不舍得买参考书啊),我们怎么忍心学生如此煎熬,可是,你敢讲吗,讲了你就是不懂规矩。
举国上下,哪个学校的模式响彻神州大地,那人家就是舞台中间备受瞩目的名校。曾经迫于无奈,脑子不够灵泛,想不来响亮又有内涵的名字,我甚至打算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以自己的名字面世,我是多么单纯啊,我的名字哪里有12345这些数字出名?
取个好名字只是齐步走,下一步就是琢磨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了——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模式已经有了,好了往里套吧,胖的,瘦的,老的,少的。都伸长了脖子往里边钻,拼了老命也要挤,然后才能算合格产品。于是,大多数人都畸形了,套子里的人,你还会走路吗?当然不会,好,高人支招了——你们在里面就做一件事——讨论。
各种讨论
无论是去听所谓的名师的课,还是有权威人士来听课。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强调一句话“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讨论。”你想在各种赛讲中胜出吗?那就让学生尽情的讨论吧。课堂上老师的任务瞬间轻松了,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抛问题。而且还不能让全班同学只讨论一个问题,那显得多没档次,怎么办,好办,你会分组不会。把他们按照各种标准分成几组,比如男的,女的,胖的,瘦的,这都可以啊,让他们人以群分,好管理。或者几个好学生加一个学困生,好学生负责讨论得出答案,那个学困生专管记录,让他也找一下课堂的乐趣,感受一下温暖。教师就负责向各个小组抛不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宗旨就是让他们停不下来,最终是否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专家们不关心,只要你的课堂热闹一点,有唱有跳的,貌似每个生命都怒放了就好。
自从有了讨论,师生瞬间变笨了,没喝六个核桃吧。好像连吃饭问题都得拿到课堂上讨论一下了。好比现在的各种养生节目,不就是喝杯水吗,都得请个知名专家高谈阔论大半天。不就是抬起腿跑步的事情嘛,不听专家讲解其中的玄机,你还真不会跑了。
讨论本身没有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习,可是,我们都是怎么做的,不管学生说的是什么,只要有声音就行,只要课堂不是死气沉沉就行。对于问题的设置,老师看似很随意,最终讨论的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生活是自己的,它需要在安静中慢慢品尝,很多东西自有其本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何必把它复杂化,让听者都有一种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觉得好厉害。)的感觉,累不累。没有专家的指点,你不照样把饭送自个儿嘴里了吗? 讨论的声音一浪赛过一浪,吵得专家们都睡不着了,嘘,别说话了,安静一下,自我反思一下吧。好了,课堂检测粉墨登场。
课堂检测强势来袭
去年年底突然被告知,以后的高效课堂结尾的时候,务必要有课堂检测。领导放话了:无论谁,天子还是黎民,只要你没有课堂检测,均视为无效课堂,不管你怎么样,都得有检测环节。这不是一刀切嘛!
刚开始我以为语文不像数学,展示几个习题就行了,人文学科很多目标都是隐形的,是无法展示给大家的看,也 无法当堂就检测的。后来听了几节当地名师的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很简单。你只要在下课前在多媒体上展示几个题就是了,哪怕那几个字学生幼稚园时都会写,哪怕那些问题跟课本丝毫不沾边儿,你就不会被切了,小命算是保住了。九年级的老师更惨,你得说出这节课你讲的与中招相关的考点,那我这一节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别玩手机,别骂人,尊敬师长,这是什么中招考点?这是社会大学的考点,算吗? 今年,你能总结出来一个纯洁的公式:课堂检测=高效课堂。这好办,无疑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下次被听课时,我把中招卷子拿去,让大家做一节课,够高效吧?
每次课改,教师们会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硬生生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在那里生拉硬套,东施效颦,丑态百出。难道这是要回到文化大革命的节奏吗,不听话的,不唯课改是从的人,均被视为保守,与时代脱节,必定被驱逐出这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其实课改这个经并没有错,只是被某些人念歪了而已。我们想进步,当然要反思,要改进。一个固步自封,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人,必定落伍。可是,怎么改,准备往哪里去,是不是得提前想清楚,这些问题都不明白呢看见别人跑过去了,也赶紧提上鞋开始追,你知道他们去哪里吗?再说人家吃过饭了,有力气跑,你肚子咕咕叫,怎么跑。
单纯的模仿别人,最终会丢失自己。课改当然要得,可是,我觉得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顶礼膜拜。外来文化当然值得学习,可是那需要不断的揣摩、消化、吸收、创新,而非直接占为己有,“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像市场上每年的流行元素都不一样,变化意味着我们不是原地踏步,是进步还是退步就另当别论了。课改也一样,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要求,每年都与往年不同。你想跟上是很难的,但你也不能自甘堕落。专家们较劲脑汁总结出来的东西,你为什么拒绝,你是专家吗?我们可以在大政方针的带领下,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路子。对于课堂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也是中轴线式的东西,无论怎样,只要主干在那里,课堂都不会忽而左忽而右。
其实在这浩浩荡荡的课改大潮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走多远,最终它还是会回到原点的。以前说多媒体教学要物有所值,要集视、听、触觉为一体,朗读、视频、动画齐头并进。课件上都是花里胡哨的,刺激感官的图片,动听的乐曲,抑扬顿挫的朗读,连边角上都有不时蹦出的一个小人儿或者风车之类的挑逗一下学生,甚至连字迹出现时都是连唱带跳的,那叫个热闹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节课下来学生可开心了,只一节课时间,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去过的,都经历了一遍。
后来,专家看够了,叫停了。说是那些活蹦乱跳的玩意实在太可爱了,放在课堂上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了。好,以后课件都要简单一点,最好是纯白的背景,什么都不要。也不提倡以前的大容量了,内容要少而精。白菜萝卜大杂烩吃腻了,没营养,要精而细的,这样也符合习主席倡导的节约不是吗?在中国无论做什么,你都得先懂政治这个厉害的玩意儿。
以前动辄就是表演,课堂俨然一舞台剧,情景剧,专家看得是眼花花缭乱啊,叫停了。说要回归文本,让他们多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配合读,总之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这样即便碰到哪个领导来视察了也会高兴的,琅琅的读书声代表什么,代表祖国的希望啊,说明我们果然是礼仪之邦啊!
如此这般,上了年纪的教师真的受不了了,骨头都要散了,到底要怎样?你给个痛快话,不能,生活是没有定式的。教育也一样,我们要与时俱进,谁都不知道明年会吹什么风。你要以不变应万变,眼睛向内,强身健体,提升自我,如此才能见招拆招。
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而强迫自己长成一个模样一样荒谬。我们为了适应课改,而丢失了自己的特色。试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每个教师上课都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步骤,那将是多么单调。那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思想吗,会创新吗?整齐划一固然好看,可是也同样的枯燥,呆板,不是吗?课改的本质是让大家有所进步,而非让大家都变成一个模型里出来的一个人。课改,课改,让人欢喜,让人忧。
第二篇:课改之我见
课改之我见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我是今年新调入吴兴小学的。刚来之初就听同事们在说新课改,自已一脸茫然。后来经过同事的帮助,自己学习新课改的资料,多次听课,评课,逐步明白了我们新安学区课改的理念: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张扬个性,和谐发展;教学四个环节是:激趣引入,快乐合作,欣尝收获,课外拓展。
这几个星期以来,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引下,我积极的备课,请教其他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课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短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们对新课改上课的方法是非常认可的。他们课下告诉我说:现在他们的学习非常快乐,没有任何负担;自己主动地想学习了,而不是老师们逼迫着学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自己觉得非常高兴,特别自豪;学会了团结合作,小组意识,班集体荣誉感都增强了。。。
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古诗朗诵和红歌演唱,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而来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班大课间的活动是跳绳。为此,我上网搜集各种花样跳绳的项目,课间积极组织学生练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在学生们乐于上学了,每天上学既快乐,又能收获知识,可开心了。当然在我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阶段还有个别学生不积极参加,个别学困生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小组合作开展还不是很扎实等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找到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王颜景
第三篇:课改数学之我见
课改数学之我见
李高盼
弹指一挥间,两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作为一名新加入教师队伍的老师,在刚开始就接受了我校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的培训和新课改的理念,使我的教学有了轨迹,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以来,由于接手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时间不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方面都有新的挑战,教学起来感到很吃力。我不敢放松自己,每天都努力去备课,钻研新课标,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数学教学,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改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改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二、沿着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进行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暴露反馈——讨论矫正——课堂小结的一线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泛泛而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要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改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雅。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教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在课改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课改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改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四篇:初中教学论文 新旧课改之我见
新旧课改之我见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于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生物学课程也经历了又一次的变革,同时也给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新的课程内容不同于旧的课程内容,它更注重于学生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
[1]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思路充满了创新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下面我就针对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来具体说一下新旧课标的不同。
第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对于生物学的许多具体事实,学生在结束学业后会很快忘掉很多,但生物学核心的观点一旦形成,则会保留很长时间,并将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影响着他做人和做事的[2]态度。从这一理念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又一诠释。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单个,说明新课标更注重的是面对有着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全体同学保持着教育平等的原则。还要因材施教,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全体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挖掘,完善自我,掌握技能,在将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第三,倡导探究性教学,这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内容增加了许多实验和探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认识和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3]它涉及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讨论等要素。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再把生物知识从生活中结晶出来。
第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高学历低能力的“书呆子”了,而是真正具有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起到促进作用的人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理解“硬邦邦”的理论知识,从而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我们所说的S(science)T(technology)S(society)教学中,也深深地提出了与社会的联系。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科学,必须结合生活现实才能更理解知识,比如我们所说的烫头发的原理是什么,亲子鉴定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腌制的蔬菜能保存的时间较久一些等一些问题都会使学生越来越关心生活,越来越喜爱学习生物这门科学。
当然生物还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转变;同时教师的角色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由扮演知识提供者的[4]角色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成者或帮助者的角色,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评价的转变,由传统单一的唯“分数论”变为有利于学生纵深发展的多元评价;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中生物转变为必修三本和选修三本等等。
当然,面对新课标的提出,也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该做的也很多。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要尽量完善自我,拥有高尚的师德,这样才能在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环境下好好地教书育人。其次应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力求做到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到见解和深厚的功底。第三,要尽量开拓自己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第四,要勇于实践,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3]刘恩山 夏晓烨等.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五篇:语文课改之我见
语文课改之我见
李东风
实施新课程和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经典的兴趣,经过不断探索,我校创设了“单元整合、五课渐进”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让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学完教材内容,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节约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说一说我对这一教学法的建议:
一、课前精心准备
每次备课前,教师都要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
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地整理清楚了,才能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列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
二、突出重难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大胆取舍,突出重难点。对于大家都熟知的没必要重复,对于疑难点,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不能一掠而过。在课堂结束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三、重视方法指导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智慧的火花,证明他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鼓励这种思维。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