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级事业单位编制创新管理[模版]
区级事业单位编制资源“管与用”
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区编办)
为适应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新要求,不断推进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盘活用好现有资源,夯实事业编制管理基础,建立完善事业编制管理制度,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强和改进事业编制监管,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特别是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率,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高的提供机构编制资源保障。
目标任务。在现有事业编制资源基础上,通过建立总量控制机制,完善部门综合约束机制,探索建立超限预警机制,加强机动编制储备,试行事业单位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加大编制调控力度,努力构建基础扎实、动态调整、运转高效的事业机构编制管理使用体系,推动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管理方式,健全三大机制管好机构编制
1、建立总量控制机制。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立足云龙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财政负担能力、公共服务需求等现状因素,合理测算,科学确定总量控制标准,明确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的原则、范围、权限、周期和程序,逐步建立全区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运作机制。
2、完善部门综合约束机制。制定编委会层面的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社、财政管理协调配合长效机制的办法,优化部门间管理流程,明确程序和责任,规范部门综合约束机制的形式,健全“编制部门核定编制,组织人社部门调配干部、核准工资,财政部门核拨经费”的部门协调联动、综合约束机制。建立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定期核对和备案制度,定期核实机构编制信息,准确把握机构编制信息的动态调整,将机构编制管理事前核准和事后备案相结合,完善管理流程。
3、建立超限预警机制。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对超编满编空编单位实行“红、黄、蓝”三级预警管理。被“红色”预警的超编单位一律不再安排编制使用,不得补充新进人员;被“黄色”预警的满编单位和调出、退休、死亡等出编办理不及时的单位,暂不安排编制使用,不再安排招考录(聘)用计划;被“蓝色”预警的编制不足单位,严格控制编制使用,保证空编运行,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补充急需紧缺人才。对超满编单位实行警示的同时,将预警情况及时告知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定期或
不定期联合召开协调会议,共同会商研究解决预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整合资源,用活机构编制。
1、建立机动机构编制储备系统。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和结构。一是对职能重合、设置重叠分散、规模过小、任务不饱和的事业的单位进行整合,拟将医疗保险办公室和社会保险处、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整合;二是对职能消失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将人员安排到职责相近的单位,收回空余编制,拟将墙改办、自行车配件管理处撤销;三是对大量空编、有“吃空饷”现象的事业单位,在保证其正常运转、满足发展需要前提下,收回其部分空余编制,根据今年全区重点工作和各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今年拟收回事业编制70名。
2、试行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在加强事业编制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履职情况,对事业单位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一是试点编制动态管理,在环境卫生管理处人员试点编制分为基本编制和动态编制,基本编制占编制总数的90%,动态编制占编制总数的10%。基本编制保持稳定,按需使用,动态编制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调整,严格控制,做到有增有减、有保有压。二是对可由市场提供、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由政府设立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完成,推进一般公益服务市场化,从“养人”向“养事”转变。按照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严格事业单位工勤编制的使用,逐步缩减工勤编制在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的占比,除
部分特殊行业系统外,绝大部分事业单位按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停止新进工勤人员,同时,对现有工勤人员编制,随自然减员逐步核销收回。
3、强化机构编制调控导向。在满足各事业单位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将收回的富余事业机构编制指标用于加强全区重点中心工作和公共服务方面工作。一是向全区中心工作倾斜,拟核增招商服务中心编制、设立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二是向教育文化领域倾斜,拟设立5所幼儿园、核增小学和教师发展中心编制;三是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拟核增文化馆和和社会保险管理处人员编制。在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实行“标准核定、备案管理、岗位设置、分类聘用”的人员备案管理新模式。加强监督检查,利用好网络、“12310”电话、来信来访等举报受理方式,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度。切实发挥“三责联审”效用,在离任联审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任中、重点联审。
三、预期目标
通过事业编制资源“管与用”改革创新,初步解决编制总量控制与现实需要、部门职能调整与编制存量调剂困难、部分单位人浮于事与人手不足的三大矛盾,基本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从传统微观计划控制管理向科学总量控制管理的转变,从收放循环管理向结构调整管理的转变,从简单审批管理向科学配置管理的转变。
第二篇:事业单位编制
1.编制的分类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2.事业编制
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适用单位主要有:科研单位、教育单位、文化单位,新闻、广播、出版单位,卫生单位,体育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环境保护单位、交通、城市公用等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3.事业单位待遇中公教育
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非编制人员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象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所以,非编制人员的待遇不一定比编制人员差。目前多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对新进的人员,包括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审查档案后,交给人才中心保管。另外国家也在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雇佣制这将逐渐改变事业单位编与企业编的差距。
第三篇:事业单位编制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www.xiexiebang.com/anhui/)
事业单位编制
1.编制的分类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都是行政编制。
2.事业编制
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适用单位主要有:科研单位、教育单位、文化单位,新闻、广播、出版单位,卫生单位,体育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环境保护单位、交通、城市公用等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3.事业单位待遇
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非编制人员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象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所以,非编制人员的待遇不一定比编制人员差。目前多数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对新进的人员,包括事业编制的人员在审查档案后,交给人才中心保管。另外国家也在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员雇佣制这将逐渐改变事业单位编与企业编的差距。
微信:ahsydw
更多详情: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 新浪微博:安徽中公事业部
第四篇:安徽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224号
《安徽省事业单位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规定》已经2009年7月1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安徽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机构设臵,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事业单位的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国家对事业单位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本省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三条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遵循精简效能、分类指导的原则。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结构管理和标准管理。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省人口增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各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结构比例和控制数量,并组织实施。第四条 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开展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第五条 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设臵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事业单位录用与聘用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六条 申请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符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三)明确的公共服务属性和职能;
(四)明确的举办主体;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
(六)业务范围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的事项,应当取得法定机关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立事业单位需要依法论证、评审的,举办主体应当一并提供依法设立的相关专门委员会或者评审委员会的论证、评审报告等材料。第七条 申请设立事业单位,由举办主体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申请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目的、拟设立的机构名称、职责任务、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编制结构、经费预算形式等。
第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的审核、审批,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省属事业单位的设立,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二)设区的市属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其中副处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三)县(市、区)属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省、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其中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当报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四)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并报省、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数量,不得超出省规定的限额。
(五)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部门,其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立,由省垂直管理部门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前款规定中的副厅级以上、设区的市副处级以上、县(市、区)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后,还应当报有关机关讨论决定的,依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事业单位的名称由机构的地域位臵或者隶属关系、基本工作内容或者工作性质、机构组织方式中心词等部分构成,并与党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相区别。
事业单位名称冠“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和“国际”等字样的,应当报国务院审批;市以下事业单位名称冠“安徽省”、“安徽”、“全省”等字样且不冠所在市、县(市、区)名称的,应当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条 事业单位的职责和业务范围,应当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权责一致,在机构设立时确定。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不得将行政职能授权或者委托事业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形式,应当根据其职责配臵的不同情况,确定为财政全额拨款、财政补助或者经费自理。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实行规模、等级管理的,可以不确定规格;确需确定规格的,经审核比照同级行政机构的规格确定。
第十三条 经批准确定规格的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规格的设定,厅级事业单位的,按处级确定;处级事业单位的,按科级确定;科级事业单位的,按股级确定。规模较小、任务单一的和股级的事业单位不设内设机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变更:
(一)调整事业单位名称、职责、规格、内设机构、经费供给形式的;
(二)事业单位合并或者分设的。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举办主体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撤销该单位建制,或者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直接撤销该单位建制: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自行决定撤销的;
(二)行政机关依法责令撤销的;
(三)举办主体决定解散的;
(四)原定职责消失的;
(五)其他原因需要撤销或解散的。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变更、撤销的,按照设立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变更或者撤销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不得用于行政机构,不得与行政编制混用。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工勤技能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设立审批时根据职责、业务范围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机构编制标准核定;国家和省尚未颁布标准的,按照职责和实际需要,参照相关标准核定。
第二十条 对经批准确定规格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该单位的人员编制和职责任务,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机构编制标准,核定该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国家和省尚未颁布标准的,按照下列标准核定:
(一)事业单位。1.省、市、县(市、区)直属事业单位。
(1)省属事业单位:编制30名以下的,配备不超过3名;编制31至50名的,配备4名;编制51至100名的,配备4至5名;编制101名以上的,可以适当增加1至2名,但总额最多不超过7名。
(2)设区的市属事业单位:编制20名以下的,配备不超过3名;编制21至50名的,配备3至4名;编制51名以上的,可以增加1名,但总额最多不超过5名。
(3)县(市、区)属事业单位:编制10名以下的,配备不超过2名;编制11至20名的,配备2至3名;编制21名以上的,可以增加1名,但总额最多不超过4名。
2.部门(单位)直属事业单位。
编制10名以下的,配备不超过2名;编制11至30名的,不超过3名;编制31至50名的,不超过4名;编制51名以上的,可以增配1名。
(二)事业单位内设机构。
内设机构的编制5名以下的,配备1名;编制6至10名的,不超过2名;编制11至20名的,不超过3名;编制21名以上,可以增配1名。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该机构设立的程序和权限调整编制:
(一)职责和规模发生变化的;
(二)机构编制标准调整的;
(三)经批准合并、分设的。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机构名称、机构规格、隶属关系、职责任务、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编制结构、经费预算形式等事项,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受理、审核、报批。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与人员工资、财政预算之间相互配合与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设臵机构、核定编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设臵机构和增加编制。对擅自设臵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二十四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乱纪行为。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应当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配合机制。
第二十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向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交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二十六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评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执行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行政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国家机关举报。受理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对举报者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及其举办主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在申报机构编制事项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二)擅自设立事业单位、增设内部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三)擅自变更机构名称、职责、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超编录用、聘用人员,超比例配备人员或者超职数配备领导成员的;
(五)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违反法定程序、权限和标准审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纠正并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精神,现就创新事业单位构编制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原则要求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推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实行差别化管理;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加强监督管理;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配置机构编制,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二、分类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改革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三、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其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及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实行总量控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统筹研究、合理规划一定时期内本地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实行动态调整,按照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和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五、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转为行政机构和企业的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后要及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
六、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估,建立评估制度,规范评估程序,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