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有效遏制公款吃喝的几点建议
关于有效遏制公款吃喝的几点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施杰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热情好客更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特点之一,迎来宴请、馈赠礼品皆是传统意义上交流沟通、联络情感的有效方式。而近年来的三公消费,尤其是公款吃喝所引发的社会乱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无节制的公款吃喝,不合理的公务消费,不仅毁损了人民公仆的形象,蚕食了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同时还可能滋长浪费、腐败之风。为遏制公款吃喝恶习,杜绝铺张浪费愈演愈烈,倡导自觉抵制公款吃喝、提高防腐拒变能力,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会议,总书记提出了八项规定,要求各地厉行勤俭节约,遵守廉洁从政。自此,新一轮的遏制公款吃喝、反对铺张浪费的运动至上而下正式开启。
在中央的督促下,我们已感受到了这种抵制公款吃喝的运动所能带来的令人欣喜的变化:高端白酒价格下跌,奢华酒店、高档餐馆门可罗雀,铺张浪费的迎送宴请少了,节省务实的措施多了,这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防腐治腐的坚定决心。然而,我们应该将抵制公款吃喝,厉行勤俭节约,依法推进,改运动化为常态化,改行政命令为制度监督。
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的财务报销手续,提高财务人员参与谎报、伪造报销名录的违法成本,并加大行政问责制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报销制度,是有效遏制公款吃喝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恪守不作假账的职业道德,明确财务人员有权利、有义务拒绝、抵制单位领导为掩盖公款吃喝而以其他名义谎报、伪造报销名录、躲避审计监管的要求。若为了帮助公款吃喝谎报、伪造报销名录的,一经发现,应依据《会计法》、《公务员法》、《刑法》等法律,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是严格追究公款吃喝后又谎报、伪造报销的主管领导责任,对已经报销的费用,由其限期如数退还,对尚未报销的费用由其自行承担。对屡次发生公款吃喝而谎报、伪造或要求财务人员谎报、伪造报销名录的,应处以警告、记过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三是要在公务接待报销时,应遵守严格的报销制度和程序,如要求报销人员提供公务接待详细的人员清单、用餐明细、部门领导书面同意以及经手人的签字等。事实上,报销时附上详细的接待清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普遍采取的方式,如在香港,公职部门的公务接待陪同的人数限定为至多两人,每人的消费额是250港元,并要求附上餐费的清单;在俄罗斯,公职人员则需提前向领导上交接待计划,汇报用餐地点、菜单和目的,经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接待。在报销时,需提供合规等额的发票,并注明用餐的菜名和价格,一般需经过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方得以报销。看似复杂的报销手续、繁琐的报销流程,其实就是要提高公款接待的报销门槛。反观我国,在公款接待时往往只需领导的一个签字就能完成,消费的信息得以控制在消费人员、财务报销人员处。正是这种过于简单化、非正式化、非公开化的流程,让公款吃喝变得很方便,很隐蔽,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风。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资料应一并归档并接受纪律检查机关、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执行力度,用全面的监督促使公务支出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此外,建议推广采用统一定制的公务消费卡取代现金支出,一方面特殊的制卡更容易让群众识别出公款消费者的身份,便于监督,让使用者多一份自律;另一方面,通过刷卡,更有利于监管部门动态掌握最真实的公务接待经费的支出情况。
四是可以借鉴、推广地方经验,建立公务消费的电子监控平台,对公款接待进行实时的电子监察,让每一笔公务消费都有迹可查。各部门需定期按时登录该电子平台并填报“三公消费”报告表,详细报告有关费用具体开支情况,否则将无法进行报销;对于该平台中所反映出的大额消费、超预算等情况可以设置自动预警提醒,以便科学管理和监督。
二、明确公务接待范围和标准,通过奖优罚劣,将遏制公款吃喝纳入官员政绩考核范畴。
在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中,对于公务接待的规制却过于原则和概括,如仅以“按照简化礼仪、务实节俭的原则管理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一语带过,将具体制定标准下放至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关事务主管部门。建议一方面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出公务接待的范围和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超出国家规定的公务接待范围和不高于国家制定的公务接待的标准;按照政府决算的统计数据,对控制成效显著、勤俭突出的地方和部门,予以嘉奖,对监管控制不力,问题突出的,予以处罚,让遏制公款吃喝成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部分,充分调动各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鉴于媒体揭露的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为躲避监管而采取了许多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公款吃喝的情况,如以个人名义预定、将宴请场所迁至市郊等。为有效遏制“地下”公款吃喝,建议税务部门加大对餐饮服务行业乱开发票的查处力度,严格杜绝以培训费、科研费、会务费等名义开具发票。并建议在公款消费的范围中明确,凡在与调研、培训有关的报销项目中,须将餐饮的费用限定在一定比例之内,并对一些高档礼品、菜品作为非报销科目不予报销。
三、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形成多层级、全方面的监督机制。
要遏制公款吃喝,必须加大监督查处力度。从体制内的监督体系来说,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在特殊时间里,如重大节假日前后,提高查处的频率,加大检查的范围;从体制外的监督来讲,可以参考聘请交通协管员的成熟经验,聘请民间督察员,让更多的社会群众加入到暗访、查处、监督的队伍中来,形成一种人人皆可监督的良好氛围,让公款吃喝无藏身之地。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反腐监督优势,对群众反映的公款吃喝、大事铺张的情况予以曝光,并将其交由相关机关和部门予以调查,对查证如实的,按照法律规定追究相应责任人,如单位领导、财务人员的责任,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通报。
在如何遏制公款吃喝的问题上,不少专家提出了“让公款吃喝入刑”的建议。但在我看来,公款吃喝入刑与醉驾入刑不同,前者更为普遍,但更不易取证。二则,公款吃喝所引发的违纪问题、违法问题,如贪污、受贿等,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如《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公务员法》、《刑法》等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若没有执行的魄力和决心,可供操作的程序和体制,再谈入刑,也只是形式大于成效;三则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各地公务接待标准都尚未统一的前提下,在无法划出一条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界限之前,将公款接待纳入刑法追究以刑责,则略显生硬和仓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规范财务报销制度入手,明确公款接待的国家和地方标准,让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共同发力,让运动式的抵制方式转化为制度化、常态化的问责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所引发的不正之风,逐步树立起对公款吃喝零容忍的现代行政服务理念。
第二篇:遏制公款吃喝要扎紧“制度篱笆”
遏制公款吃喝要扎紧“制度篱笆”
2013年01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在全社会倡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潮之中,遏制公款吃喝无疑是民意所向的一个重点。管住“乱吃喝的嘴”和“乱签字的手”,制度建设尤其关键。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严格而又切实可行的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保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是反对正常的公务开支,而是反对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借公务之名中饱私囊。“贪吃的嘴”屡屡突破正常开支的边界,滑向公众深恶痛绝的另一端,说明人们所期望的“制度篱笆”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制度篱笆”决口,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有意地做选择、搞变通。比如近来媒体报道,某地一个处室就把用于吃喝的公款变通为4个打印机报账。当上级规定不能大吃大喝,一些地方就三天一小吃、五天一小喝;规定午餐时不得喝酒,就放到晚餐去喝;规定不让公款消费喝茅台,就变通为喝拉菲。如此种种变通,又如何不使“制度篱笆”形同虚设? 制度规定的失范失效,深层原因在于权力的骄纵。每一笔财政资金要花在什么地方、怎么花出去,现实中都有规定。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突破相关规定的行为常常不被众人知晓,知晓者又常常是不当得利的共同体,这就使得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领域愈演愈烈。
狠刹用公款吃喝歪风,完善“制度篱笆”,关键在于约束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限定其活动边界,让其没机会染指不当利益,也没机会搞变通。应加大公款开销的审计力度,完善监督问责机制,管好“一把手”,约束“一支笔”,发现漏洞及时堵住,出现问题立即追查,该检讨的不掩盖,该问责的不袒护,真正形成让人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制度屏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遏制用公款吃喝歪风,政务公开还需加速。当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去向都能及时广泛地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一些人自会断了滥用权力的念头。
第三篇:中国公款吃喝一年3千亿 九三学社拟提议案遏制
中国公款吃喝一年3千亿 九三学社拟提议案遏制
2012-03-02 02:29:09 来源: 新京报(北京)跟贴 4923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数据显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达3000亿元。九三学社中央拟提案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决定官员仕途。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三公消费”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九三学社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
提案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纳入《刑法》调节范畴;“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决定官员仕途。
现状
公款吃喝一年3000亿
九三学社中央拟的提案列举一组数据: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如此庞大的公款吃喝数额,挤占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例如2009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和公共安全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6%;同时,教育、科技、文体与传媒、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支出等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
国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多低于10%,如日本是2.38%、英国是4.19%、加拿大是7.1%、美国是9.9%。
去年,国家部委打开“三公公开”大门。监察部网站2月29日发布《全国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文章显示,去年全年,编报“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的131家中央部门,99家公开了“三公”经费。这表明,仍有部分中央部门未公示三公经费。另据统计,截止到去年11月1日,仅有三个省级政府公开其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
上月,人民网网调两会热点,20个热点问题中,“三公公开”的关注度、点击率位列前三。对于去年中央部门“三公公开”表现,超过50%的网友很不满意,33%的网友不太满意。
建议 “三公浪费”应法律约束
提案认为,长期以来,对公款吃喝的处理,除了个别涉及贪污受贿外,其他的不仅没有列入犯罪之列,甚至还得到放纵和鼓励,这也是长期以来公款吃喝等政府浪费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因此,界定公款吃喝的“罪与非罪”是核心问题。提案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刑法》的调节范畴,用法律规范官员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
降低行政成本也是政绩
“行政成本过高的政府,不是高效率的政府;花钱过多的官员,不是真正能干的官员。”提案认为,行政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而任何服务都应该控制成本。如果修路、盖楼、绿化、招商引资、GDP增长和财政增收可以算作政绩,那么精打细算、降低行政成本,同样应该是重要的政绩之一。
提案建议,在制度上尽快把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引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之中,建立既注重结果,又注重成本的现代行政绩效考核体系,把每一项行政行为背后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与行为的结果,以及公众的满意度等指标都纳入这一体系中。
民间知名人士牵头监督
提案援引德国前央行行长威尔特克的案例乘出差之便,带家属住超豪华酒店,并报销所有费用,经媒体披露后,丢掉了年薪35万欧元的德国央行行长职位。
提案提出,依靠纪委、人大、政协,甚至动用公安的力量,监督公款吃喝。这些体制内监督的手段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不符合公共管理的原则。
因此,根本解决公款吃喝问题,需特别加强体制外监督。可以批准建立群众性监督组织,由诚信度较高的民间知名人士牵头;更应该强化以监督为天职的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媒体行使监督公款吃喝的权利。另外,提案建议,直至乡镇政府,包括所有事业单位,公款接待一律网上公示。
对话
公款吃喝严格限定预算比例
中央财大学者曾康华认为,公款消费尚无严格责任追究机制
长期调研政府公务支出,行政消费的学者,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财政学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认为,遏制“三公消费”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度设计,对资金严格把关。
基层机关公款吃喝更严重
新京报:地方政府的公款吃喝情况,你们做过调研吗?
曾康华:做过调研,非常严重。越是基层机关,公款吃喝越明显。除了通过预算安排的公务接待费用之外,还会有别的情况。很多地方都挪用项目经费用于公款吃喝。同时,在官本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部门往往是官员说了算。一个部门领导拿着餐费报销,哪怕费用超支,或者压根不符合规定,工作人员也不会不报。
新京报:之前有报道,香港或国外一些政务人员请吃饭,往往是盒饭;而国内却是豪华的宴请。
曾康华:这个确实有。我曾经认识一个俄罗斯人来中国开会,宴请的标准让他受宠若惊,他说自己在俄罗斯都从没有吃过这么高规格的宴会。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有些部门为面子和形象原因,导致消费膨胀。其次,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只要公共财政资金不进入自己的腰包,其他使用情况就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从预算的角度看,做预算时都尽力要钱;年底花不完的钱还要上交回去。这就引发乱花钱的情况,反正不花白不花,公款就是唐僧肉。
遏制公款消费要制度设计 新京报:这是否意味着制度管理上有漏洞? 曾康华:制度有漏洞,执行过程也很宽松。
从预算的角度讲,是主管领导负责,而主管领导本身就是公款消费的重要人物;预算审批中主要是总量控制,而且也有弹性。
同时,目前我国在发票管理、转账和提现等方面非常混乱。有些单位的账目,看公款吃喝的额度并不高,但事实上也可能被其他名目报销了。
新京报:如何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公款吃喝?
曾康华: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度设计,对资金严格把关。要对公款吃喝有着严格的数量界限,比如不能超过预算资金总量的比重是多少,是8%还是10%?一旦设定标准,要严格要求不能突破。同时,要严格用途,不能与其他资金混淆使用。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一旦发现违规情况,就要进行严惩。
除去内部监督还要公众监督
新京报:包括公款吃喝在内,行政经费在国内已经是一笔庞大的支出。曾康华:是的。我们曾经做过调研。1978年,我国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总量的8%;2007年,这一占比上升为27%。这个比例在全世界来说算高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因素:因为人员效率较低因此公务人员偏多。
新京报:如何确保这些钱是否用得合理?
曾康华:这就是下一个手段,要进行公开,通过社会力量来监督。在现有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的情况下,还要有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比如去年中央政府公布“三公”经费,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数据,但如果今后每年公布,从连续性上,慢慢就能看出一些问题,也可以进行比较。责任编辑:NN044(本文来源:新京报)
第四篇:完善制度建设、有效遏制腐败
完善制度建设 有效遏制腐败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科学推进、创新落实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工作规划》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我们就如何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进行了研究分析和理性思考,深刻认识到只有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充分保障制度有效性,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一、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法制意识
(一)建立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是当今反腐倡廉的总趋势。“系统反腐”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是坚持从腐败现象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入手,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使各方面制度紧密配合、综合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应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1、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全体职工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意识,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廉洁从政的素质和公民依法监督的自觉性,使预防腐败工作更有成效。
2、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形成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化的关键。完善的监督制度,可以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3、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反腐倡廉 的治本之策,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应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4、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应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二)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制度制定。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度制定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在制定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入,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这些都要求我们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制度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以制度贯彻制度、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发展,使制定出来的制度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2、善于抓主要矛盾,着眼解决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度来进行规范的事情越来越多。如何使用有限的制度建设资源,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在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相关领域建立制度。
3、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利于执行。建章立制必须符合“于
法周延,于事简便”的要求。有些制度之所以不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则性多、可操作性少,难以执行。因此,制度的具体规定要细,具有可操作性。
4、坚持群众标准,注重社会效应。党和国家的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需要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维护。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时,坚持群众标准,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意愿,提高制度的社会认同度。
二、健全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作
(一)、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对于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活跃党内民主气氛;定期开展党纪检查,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纪律;健全干部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增强干部自我约束意识。通过保障广大党员的批评、检举、申诉和控告等权利,努力提高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监督的效率和质量。
(二)、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腐败是掌权者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倡廉监督本质上就是对掌权者行权的监控。领导干部是权力运行监控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全程式立体式监督,做到对领导干部的任前、任中和离任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并重,对领导干部的纠正、诫勉和查处并重,对一般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并重,进而保证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行权监控到位。建立权力公开运行的具体制度和程序,突出对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监控,突出对权力运行源头的监控,健全决
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杜绝重大决策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三)凝聚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有效监督领导干部权力运行、避免权力腐败,就必须发挥好各个监督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种监督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向社会各界聘请反腐倡廉工作的信息员、监督员,调动社会力量,强化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的监督。这些信息员、监督员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还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人员构成应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代表。定期听取和收集巡视员、信息员、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搞好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健全完善信访举报制度,鼓励广大干部和群众参与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进行监督,并善于把干部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让干部群众及时发现和揭露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调动人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完善新闻媒体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多媒体等舆论阵地作用,邀请新闻记者现场观摩监督、从而把考察干部的内容范围扩展至“工作圈”以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真正形成监督合力。
三、提高制度执行力、保障制度有效
(一)严格执行制度。制度是由人来设计的,也要由人来执行和遵守;如果制度不被执行和遵守,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在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应切实加强制度对执行的领导,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通过制度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打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着力在领导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二)坚决维护制度。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地执行制度,还要自觉同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做法要及时提醒,提出批评,帮助改正;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向上级领导和执纪执法部门检举。领导机关和执纪执法部门要担负起管理和执纪执法的职责,积极回应群众的检举,切实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使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三)发挥领导干部作用。在执行和维护制度方面,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而且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领导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只有一级
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才能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
二〇一一年七月七日
第五篇:遏制教育三乱问题的若干建议
遏制教育三乱问题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利益背离了人生信仰、职业道德甚至不惜牺牲做人的底线,包括被社会共同推崇和赋予很高赞誉的教育行业,其中表现较突出的就是三乱问题。面对这种境遇,无不让人们痛惜,无不让作为同行业的我们感到尴尬。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收效甚微,这也并不意外,因为这种现象的根子在于社会大环境,这种氛围一旦形成扭转势必艰难。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我们不能在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自己却与不良社会因素同流合污。针对具体的状况,我觉得要想有效改变现状,遏制三乱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根本措施是有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关注教师生活状况,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因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一员,他们也要过正常生活,也应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资格,而作为唯一依靠工资生存的群体,工资低,收入少,就不得不让他们为了生计想一些不和谐而又很普遍的手法。进而奉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法则。
第二、有效手段是加大检查密度,严防漏洞百出。让教师们没有操作机会和余地,多数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还是有的,只要让他觉得这样做已经严重超过了他的冒险品质和人格界限,自然他就会有所收敛。其实多数教师是随波逐流,因为他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别人对他的错误评价。
第三、关键方法是制定明确制度,加大追究力度。现在虽然至上而下制定了不少有效制度,但落实情况并不显著,再有效的制度仅仅摆在书面上和桌面上那只是唬不住人的纸老虎。不管干什么事,说的多不如做的多。老师们的胆子实际上是惯出来的,而不是做多了练出来的。
第四、重要保障是检查主管部门要正人先正己。自己舌头撂不展,管理力度永远上不去。
以上拙见,仅是我们的一些浅显观点,但希望能表达我们的夙愿:希望教师永远是工程师,教育永远是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