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各个科目个人课题读书笔记汇总
英语书籍 读《英语教学设计》之心得
一、我的读书感受
最近我研读了《英语教学设计》一书(鲁子问,康淑敏主编),似有所获。现将我自己阅读本书后的所思记录下来,与各位领导、同仁进行交流与探讨。
首先,谈谈何为教学设计?一般人就字面而理解以为是如何教学。本书作者给出陆这样的一个定义。教学设计用英语表达即为“instructional design”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准备,而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研究的产物。其内涵为“技术,过程,理念”。
另外,本书介绍了英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英语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学习者、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层面展开对英语教学要素的分析,说明了英语教学策略设计、英语教学过程设计、英语教学媒体设计、英语教学评价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真实教学实践或案例分析,最后提供了评价英语教学设计的方法。
其次,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更感兴趣的是英语教学设计的具体形式。因为它既然来源于理论,必然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教学。细看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英语教学设计的模式”,果然有所斩获。该书为人们呈现以下教学设计说明,要点如下:1.学习者分析2.教学方法设计3.管理策略设计。4.媒体设计。以上四点,在很多教师的教案中恐怕难以全部展现。当然教学设计不同于教案。但教案却是来源于教学设计。该书就某一节课呈现了以下教学过程。该节的教学内容为be doing sth.。请看其教学过程。1.热身准备,2.启动教学,3.导入语言项目,4.呈现新词语。5.呈现课文并学习课文,6.总结语法规律,7.实践操作语法项目,8.运用语言项目完成任务。除去微观的教学过程,该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策略设计。如教学组织策略其中包括:1.英语知识组织策略,2.课堂活动组织策略,3.教学形式组织策略。以教学形式祖师策略为例。该书就班级整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教学分辨做了论述。书中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等,结合使用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因为这三种祖师形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适合使用的条件和对象也不同。”具体理解而言,讲解课文时,一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而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等只能依靠学生个体了。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各种探索颇多。然而我却以为,若能从教学设计入手,在设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设计好教学过程,选择好适当的任务,加强课堂管理,或许会有所脾益。
二、我的教育教学感受
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将近20年了,在此期间,我通过自己的学习摸索及向他人借鉴,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虽然也有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总体上来说,还有更多需要改进及加强的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英语课堂中我喜欢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就是把歌曲、简单的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课堂上的气氛,使每一堂英语课真正地 “活”起来。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尤其重要。在课前,我喜欢找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歌曲作为导入的时候使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歌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能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孩子们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用英语歌曲导入,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我也曾让他们根据歌曲的意思,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编动作,学生们更是喜欢,甚至有些学生编的动作比我编的还要好。
对于游戏,学生们也是乐此不疲的,我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have a guess”、机密
第 1 页
2014-5-20 “what’s missing”、“magic eyes”、“模仿秀”等游戏都是常做的。我在设计游戏时还要考虑到游戏的难度及适用度,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尤其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竞赛性的游戏,孩子们更是喜欢,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一种获胜心理,他们都很想在竞赛中独占鳌头,取得最终的胜利。利用游戏教学,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地在课堂上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何乐而不为呢?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我在教授书上的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删除添补,把一些内容提前或者推后。比如说,在上第一课时,我有时并不急着要学生记单词、学句子,而是把一些有趣的活动提前。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自己编一个小故事,主题也可以自己定。通过讲故事,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表示动物的单词,自己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保持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在英语课上,我把他们所学的其它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音乐,画画,甚至还可以结合比赛、游戏等等。总之,要设计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说编儿歌、做动作、演小品,这些学生都是很喜欢的。英语教学就是寓教于乐于课堂之中。另外,要保证我在进入课堂之前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想一想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每堂课后,我要扪心自问“这堂课,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对于老师而言,“每堂课起码要对得起好学乐学的孩子”。而不能说你今天心情不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课。有时很多学生确实很调皮,怎么办呢?学着自己去开导自己,“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没有能力去改变所在的环境,那么就只能去慢慢地适应它”。所以在课堂上保持一个好心态是很重要的。“学着爱上你的行业,爱上你的学生,学会去享受每一堂课。”只要摆好心态,就会发现原来学生们都是那么地可爱,上英语课不再有那么多的烦恼,反而有很多的快乐!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读书笔记
分析:追溯型分析法,从原命题的必要条件出发,一步步把问题转化,每一步都寻找新的充分条件(反推),或表面上寻找新的必要条件,而实际上寻找新的充分条件(正推,但保证可逆性),并为此在“三岔口”作方向猜想和方向择优,最终追溯到原命题的充分条件,彻底揭示解法的每个步骤,及采取该步骤的动机。(逆过程稍加整理,即得解法)构造型(信息型)分析法,I从原名题的充分条件出发,权且加入原命题的必要条件(即要证明的结论),觅取有用的乃至关键性的信息,找到下手的线索;II随即采取相应的构造性措施,但仅从原名题的充分条件出发,进行探讨、推理,直到推出原命题的必要条件,彻底揭示解法的每一步骤,及采取该步骤的动机。追溯型分析变种与构造型分析的区分主要看分析过程有无利用原命题的充分条件,解题的时候关键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不必拘泥于信息是用构造型还是追溯型取得的,但要防止循环论证。前进型分析法,从原命题的明显的或隐蔽的,确切理解了的充分条件出发,一步步把问题转化,每一步都在寻找新的必要条件,并为此在“三岔口”作方向猜想和方向择优,最终挺进到原命题的必要条件,彻底揭示解法的每一步骤,及采取该步骤的动机。(依次摘取所需,稍加整理即得解法)混合型分析法,从命题的充分条件出发,用前进型分析法进行到中途,又从命题的必要条件出发,用追溯型分析追溯到中途,两半随时比较,互相关照,直到两者达到同一中间结果,接通分析过程。(经中间结果依次整理,即得解法)平日学习要注意觅取额外成果,有意识记录自己的的思维过程(由困难到顺利的过程)。
设想:“设想问题已解”,是欧式几何“设想图形已作”的推广,几何学家解几机密
第 2 页
2014-5-20 何作图题时,一般采用构造型分析;“设想问题已解”,是追溯型分析变种和构造型分析的一个前提,是解这两类问题时下手的绝招;同时,分析过程往往要不断插入数学猜想、设想作为动力(知识积累),使分析不断获得新势头;要搞构造型分析,须取得关键的信息,而要取得关键信息,光靠命题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联合进行推理,有时走不了多远,还要插入数学猜想和联想,于是有——广义构造型分析,I从原命题的充分条件出发,加进原命题的必要条件,佐以自然合理而大胆的数学猜想(或联想),觅取有用的甚至关键的信息,找到下手的线索;II同狭义;(设想命题为真,把它特殊化、极限化、努力等价转化或不等价转化以推出结果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某定理或其他熟悉的结构)首先,把任何类型的问题,都归结为数学问题,然后,把任何类型的数学问题,都归结为代数问题,最后,把任何类型的代数问题,都归结为解单一方程——笛卡尔的“万能代数模型”(由算术妙想转向代数设想),首先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把它归结为确定的某些未知量;以最自然的方式考察问题,设想它已解,把未知和已知之间,根据题设而必定成立的一切关系,按适当次序形象化;取出已知条件的一款,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量,列出未知间的一个方程,最终有多少未知,就要把已知条件分成多少款,从而列出和未知一样多的方程;把方程组归结为单一方程。
归纳:穷举归纳模型,首先确定穷举对象,然后尽量利用构造矛盾命题(对立事件)的手法画特别穷举图,使不明朗不具体难捉摸难表达易误会的东西展现出来,不重不漏地分层列举所有特殊情况,从中(逐级)归纳出信息、规律、定理体系,或提炼出新定理,或进行计算、推理。排列组合模型,利用原命题的一款,建立其矛盾模型,估计两命题的计算哪个容易且不易出错;若是后者则需建立”母命题“(原命题去掉该款而得),确定先算母命题和矛盾命题的方案;用构造矛盾命题的手法,画出特别穷举图,逐级仔细计算再做分类加法和搭配乘法。枚举归纳法,I确定枚举对象,然后枚举足够多的特殊情况,边枚举边清理诸特殊情况共同的结构,凡疑为“规律”的每一款,均可列为清理方向,必要时佐以转化——联想——猜想,拟出关于无穷序列的猜想命题;II在复杂情况下可以分几步走,每一步都是局部枚举归纳,析出局部“规律”,继而设计特殊技巧剔除一个变化因素,使下一步变得简单;III在枚举过程中,尽量摸清相邻特殊情况在论证结构上有无递归趋势(枚举归纳的另一任务),以便考虑运用数学归纳法检验所得“规律”的可能性;数学归纳法(帕斯卡的公理体系),若下列引理都成立,(I)n取自然数n0时,命题为真;(II)假设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n0),该命题为真,就可以推出:对n+1,该命题也为真;则该命题对一切自然书n>=n0都真。低等证明特例,中等证明类,高等证明结构。
摹仿:思想是用来理解的,与实际应用间需要一座桥梁——模型,模型是重要的基础,而析取模型的能力也显得分外重要;双轨模型,首先把问题归结为”作一点“,然后以降低条件的方式处理问题,把已知条件适当细分为两款,使得每顾一款而不顾另一款,均可产生该点的一个轨迹,且每个轨迹都是直线或圆,则两轨迹的交点即为所求。广义双轨模型(广义笛卡尔模型),首先把问题归结为求“点”,然后以暂时降低条件的方式处理问题,把已知题条件适当细分为若干条款,使得每顾一款而不顾其余各款,都可以产生该“点”的一个“轨迹”(“方程”),则诸“轨迹”(“方程组”)的“交”(“解”)即为所求。无论双轨模型,笛卡尔”万能代数模型“,还是他们的推广,最后两步都可用现代数学的描述手段——集合及其运算来描述(元素、轨迹,方程,集合、各轨迹、方程组,交集、交点、解),而关键不在最后两步,而在于”适当细分“,在许多情况下,要不平等地看待各条款,从中区分出”较优“条款(能较完全较有效甚至较容易作出对应轨迹的条款)和”次要“条款(当然,次要中又可以分出较优者),相应机密
第 3 页
2014-5-20 地,首先形成较优条款的轨迹,然后逐渐加强条件,从中逐次挑出符合其他条款的元素,这样做既方便又迅速——逐次逼近模型,首先把问题归结为求”点“,然后把已知条件适当细分为条款组(为了分散难点);从中选出较优条款,形成相应的”轨迹”;继而逐次加进各次要条款,对“轨迹”进行逐次挑选和淘汰,最终形成全部条款的“点集”,即得所求。往往不是细分好了再解题,而是边细分,边组合,边解题,再补充细分、补充组合、之后继续解,直到完全解决之前,都不能判断细分适当与否。相似型模型,若直接作出所求图形有困难,考虑暂时降低条件,先作出它的相似形(若待求三角形的相似三角形)。辅助图形模型,若直接作出所求图形有困难,要么利用极限手法或特殊化手法迅速找到辅助问题和辅助图形,把问题转化得比较容易,要么试图发现所求图形的一部分,或紧密相关的图形乃至相似形;对这类辅助图形有如下要求:一可作,二可当踏脚石去作其他图形。辅助图形模型可以推广成辅助元素模型,使适用范围扩大(如代数模型)。递归模型,首先利用相邻的一般情况确定递归性的存在,然后设法推出递归公式,算出递归初项,据之确定递归良序;或进而利用归纳法,设法找到通项公式,触发算术妙想(数学归纳法)。特殊化模型,若直接解决一般性问题有困难,可把它简单化、特殊化,力图先行解决;继而通过穷举、枚举、迭加、变换等,由特殊过渡到一般,或由特殊情况的解法,悟出一般情况的解法。一级摹仿是利用模型,二级摹仿是自己析出模型。
似真推理:“最好的老师”;几何类比必须尽量做到完善,即两类对象的附属元素的对应,大体上要齐全(并非要求一一对应),并且,一类的附属元素间的关系,大体上要类似于另一类的对应附属元素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把就一类所作的判断”嫁接“到另一类,”翻译“成关于另一类的判断,并使这种判断的正确性增大。类比模型,若一类研究对象具有属性P1,P2...Pn和P,而另一类研究对象有类似的属性P1’,P2’...Pn’,则猜测后一类也具有与P类似的属性P’,特别是P1,P2...Pn与P1’,P2’...Pn’是各类对象的主要属性的时候。物理模拟模型,首先把数学元素物理化,然后搞物理推理:在物理假设和物理定律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最后把物理结果翻译成数学命题。图形演化模拟,把立体图形演化成平面图形,或把平面图形演化成立体图形,利用演化中的不变性(或可变性),建立似真命题,判明其真假,寻觅其解法。暗桥模型,寻找实际背景,或考察远近目标,抓住可暗中搭桥的元素,拟出相应的解题方案。从所得命题的真假性来看,则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模拟、图形演化等都属于似真推理,而从觅取命题的手段来看,枚举归纳、类比、模拟、图形演化等,与狭义的数学猜想类似,因而可统一在“数学猜想”门下。
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的逻辑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命题)和推理。相应的逻辑规律分别是同一律、矛盾排中律、推理(链)定律、充足理由律。无论什么科学,只要它的概念上升到充分确定、充分抽象,逻辑推理就会有大用场。同一律,在推理过程中,任何概念都应当保持确定的含义,不许偷换,应在同一时间就同一种关系而论,使满足它的对象(集)不变。(四个同一,同一含义、同一关系、同一时间、同一类对象)。概念的内涵是该类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内涵的全部对象组成的集合称为概念的外延,内涵的条款加得越多,外延就缩得越小。定义一个概念,就是陈述其内涵,确定其外延集,而不是命名。分类描述常用“种类概念”,有理数对于实数是类概念,对于整数是种概念,种包括类的外延,且无中间概念(概念分类要,不重、不漏、不越级、标准划一)。概念定义(外延定义法、内涵定义法(种加类差)、否定定义法、发生定义法),要求对称(同外延)、尽量避免越级、不循环、简明确切不比喻、尽量不用否定式。命题,真命题、假命题、或然命题——发生的可能性(目机密
第 4 页
2014-5-20 前不讨论或然命题);肯定命题、否定命题——只看联系词的结构;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单称命题——被判断的对象在主词外延中所占的分量;矛盾命题,单称肯定与单称否定,全称肯定(否定)与特称否定(肯定),前提公共而结论互相否定;矛盾命题的一真一假性,不同真、不同假、完全覆盖、不存在“中”——矛盾排中律,在同时间同关系之下,矛盾命题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定一真一假。全称反对命题不同真,特称反对命题不同假。一般到特殊是演绎推理(如三段论),特殊到一般是归纳推理(穷举归纳)。推理公理I,若命题A真,则命题B真;今A真,则B真;推理公理II,在正确的前提下,引用正确的论据,实施正确的推理,必得正确的结论;推理公理II’,若推出错误结论,经检查推理过程正确,前提之外的论据也为真,则前提中必有错;推理链定律,即推理公理II和推理公理II’。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分析时要分解为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定理的使用,直接用于推理,间接用于推理(如用其逆否命题),缩小考察范围。三段论的两种形式:B->A, B'->B,则B'->A,->有属于、包含于、或具有的意思,体现传递性;B->A,B'推不出A,则B'推不出B,可有1反证而得;实际两者为相同大前提B->A下的逆否命题(小前提为前提、结论为结论)。循环论证,证明甲时,用了论据乙;而证明乙时,又以甲为论据。证明的结构,论题——要用逻辑方法辩明其真假的命题,论据——在辩明论题真假过程中引用的根据(定义、公理、定理,注意防止循环论证),论证——在论据(逻辑前提或逻辑理由)与论题(逻辑结论)之间,用推理链建立起逻辑联系。充足理由律,要论证一个论题为真,就必须找到赖以进行逻辑推理,最终确认论题为真的充足论据。证明的分类,反驳性证明(反驳法则,反驳全称命题,主要靠举反例,有时也用归缪法;反驳单称命题,主要靠归缪法),确认性证明(直接证明有演绎法、穷举归纳法、数学归纳法,间接证明有陪衬假名题法和反说归缪法(即反证法))。陪衬假名题法,选择假名题使IA,A1,..,An总有一个为真(穷举法),IIA1,...,An皆为假;则A为真。反证法 = 反说 +归缪法。
机密
第 5 页
2014-5-20 读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有感
拜读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机密
第 6 页
2014-5-20 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 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根据我的十几年教学和最近几年的参与教改,我认为可有以下几个课堂设计设计策略
1、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一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一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一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物理学知识的“再发现”,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哪里来?问题应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因此,设计探究式教学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作好多方面的引导.第一,是营造平等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第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勤于提出问题;第三是点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概括起来讲,即让学生有提问的胆量、有提问的习惯、有提问的技巧.
2、以场景再现作依托,设计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呜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创设情境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设计,一是进行功能设计,二是进行方法设计。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主题,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物理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双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能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物理学互动式教学设计应以“平等交往”作为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现代的物理学学习的促进者,由物理学课堂的“主宰”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如此的互动交往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机密
第 7 页
2014-5-20
四、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物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等打破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机密
第 8 页
2014-5-20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读了《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写下来,供大家商榷。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机密
第 9 页
2014-5-20 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
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
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机密
第 10 页
2014-5-20 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
七、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与“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而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课堂提问需要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好奇心,产生求知欲望;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会想问题,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培养学生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四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新的问题,生成是课堂提问产生的最好效果。
通过这本教研书的学习,我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进步。我将继续学习、充实自己,早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培养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
读《幼儿心理学》心得体会
开卷有益,此话不虚。抽空静心地阅读《幼儿心理学》一书后,掩卷反思,感慨良多,从中受益匪浅。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一本能引起你的共鸣的好书,则像一位你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到的珍贵的知己。我们可以携带它去任何地方,它可以随时给我们提供各种有益的启示,从而帮助我们学会更好的思考,变得更有洞察力。《幼儿心理学》就是这样的一位“知己”。通过对幼儿儿童的注意、感知、想象、言语、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分别介绍和分析,详尽阐明了幼儿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反映了当前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幼儿心理学》它丰富的知识和“内涵”,既注重阐述幼儿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又注重提示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得出教育教学方法和结论,让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感触和启示,屡读屡新。《幼儿心理学》中提到,“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他们是先做再想而不会想好了再做”。而这些心理发展特征,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每日离园前,孩子们最爱玩的是塑料拼搭积木。刚接触这类玩具时,孩子们不大会玩,即使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拼搭出的也是构造简单的造型。随着玩的次数的增多,他们的拼搭能力也在渐渐增强。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拼搭出各种各样、造型各异且结构复杂的物体和造型。但是,在我对孩子们拼搭玩具的观察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孩子们的拼搭能力在一日日地提高,但他们对自己所拼搭的物体和造型的认识和了解却很欠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拼搭的过程中,无法机密
第 11 页
2014-5-20 说出他在拼搭的是什么,而只有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在搭好造型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的高兴地说出:“哇,看,我搭的是桥。”可见,幼儿具有这样的发展现象,一方面在于幼儿生活经验较缺乏,所认识、知道的事物较少,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具有“知觉行动思维,先做再想”的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学习第八章中的《幼儿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记忆和想象过程都是运用表象的过程。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现,即表象恢复活动的过程。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对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想象活动与表征活动密切联系,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所以说,想象在幼儿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儿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比如,吃着饼干,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开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活跃起来。正是想象活动,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沉迷与故事情节。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讲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没有很明显写出结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后只写到狼向小羊扑去,根本就没有明显的把结果写出来,故意留下给孩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合理地去想象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这样充分地让幼儿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结果,这样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外界丰富的条件,加深想象。
1、让儿童边听故事边看书,或边听音乐,了解快乐和悲伤的心情。要知道,了解人的情感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因为儿童的脑细胞十分娇嫩,对感知的对象十分敏锐,只有当感知和思考对象是可以看得见、听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时,才能正常工作。
2、当讲到的故事中的情景现实生活中有的,应该带小孩到你所讲的情景中去,让他自己感觉其实的感觉,加深想象力。
不过,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时间不邂地努力.我们要敢于去尝试给幼儿留下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认为他们是在胡思乱想,或是想得太多了,而去阻止让幼儿继续想下去,这样只能阻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从那么多看来,童话故事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影响的,有相关联的,不要再去认为不就是一个故事什么的。在你说这话的时候,要想到这是可以影响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这也是有注意事项的。一般来说,幼儿都十分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在听故事时,其中的人物、情景、情节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智慧的火花。尤其是3-6岁的幼儿,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能根据故事中的角色,情节线索进行有意识地想象。在听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被激活了,想象被催发了,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多看多听,使幼儿获得一些能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听故事想象就是一种符合幼儿想象特点的、能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发展的形式。选择适宜孩子想象的童话故事,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在优美的童话故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胆想象。要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时采取对故事结尾作进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时对故事情节变化做出新的编排,有时还可以对故事中的角色关系作不同的设想等,使孩子在故事提供的海洋中遨游,从而成为一个爱想象,富有创意的人。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很有必要。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适时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正确了解孩子的差异,机密
第 12 页
2014-5-20 注意因材施教,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机密第 13 页2014-5-20
读《教与学的策略》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对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大家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快乐这一问题束手无策,针对这一问题,我认真阅读了张大均教授写的《教与学的策略》一书,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中说到:教与学的策略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已成为现代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现代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与学的策略》作为《教学心理学丛书》之一种,以教与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为线索,将现代教学心理学关于教与学策略研究的成果融入教与学过程各基本环节之中,使其同教与学的环节、教与学的目标和内容紧密结合,帮助教师将教与学的策略运用到具体教与学的活动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通过这几天的认真阅读,我有了相当大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策略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这就涉及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问题,一般来说,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当然有效教学要求能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者等方面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是制约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知识掌握的策略、技能形成的策略、激发动机的策略、行为矫正的策略等,显然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某一学科中不同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又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影响教学策略实例:例如,同样是讲述物理课程,如果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原理,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进行教学策略制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那些与日程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如果目标是培养对物理有天赋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原理,激起探究欲望,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多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一边发现物理的深奥,一边培养他们的兴趣,给他们比较有难度的材料,满足求知欲。
二、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制约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基础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策略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视,也是现代教学观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的初始状态,主要指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实践表明,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无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那么所制定或选择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效。所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要考虑学生对某种策略在智力、能力、学习态度、班级学习氛围诸方面的准备水平,要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自身的特征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学策略的运用是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每个教师在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时都要考虑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格及身体诸方面条件,尽量能扬长避短,选择那种最能表现自己才华,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策略的适宜环境及学习者的需要,选择或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因此,在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目标和学生初始状态的分析,还应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动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制定或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中的作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制定或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水平,教师还必须有理性的思考,对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有清晰的认知。教师教学经验反思同样机密
第 14 页
2014-5-20 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策略。
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教师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策略的借鉴不能是简单的效仿。因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许根本就不适合其他教师,比如让一个热情奔放的教师去效仿和设计适合安静内向教师的教学策略,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教学环境制约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或选择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它由学校内部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心理环境两部分构成。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周围,是相对静止的,但是实质上它却以自己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教学于学习过程,并系统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军纪数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环境正变得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因而对教与策略的制定与选择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五、教学内容的特点影响有效教学策略的选取
一般来说,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某一学科中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又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某种教学策略对于某种学科或某一课题是有效的,但对另一课题或另一种形式的教学可能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甚至是完全无用的。所以,实际教学中,制定和选择某种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较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何将教学策略运用于学科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教学策略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首先,要先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时代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总之,用张大均教授在书中概括的几点来说: 1.既严格控制变量又在自然教学情境中进行;
2.以具体学科教学为背景,以策略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3.科学性与应用性并重。
这就是课堂教与学的精髓所在,也让我受益匪浅。
机密
第 15 页
2014-5-20 读<<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初中物理>>有感
自从从事“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中学物理的应用”的研究,我一直思考如何实现物理课堂的快乐学习,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体验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注意,阅读了<<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初中物理>>这本书中关于科学探究部分,它对科学探究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列举,本人深有同感。下面本人结合这本书列举下实验探究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猜想不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最合适的猜想是一种有依据的推测。学生提出的猜想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错误的认为猜想就是“老师不停的问,你就不停的说”,甚至是“胡说”。原因在新课程开始之初,我们认为猜想只要说出就是对的。慢慢的我们发现,这种猜想缺少思考和推理,缺少支持的依据。
2.学生会错误的认为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假设都是正确的,就是结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意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提出的猜想符合实际时,教师就马上点头同意,并且迅速把猜想写在黑板上,而这条猜想是错误时,教师往往会紧缩门头,不发表意见,让这名学生坐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这种错误的认识。
3.由于教材编排的原因,学生预习后知道所谓的“正确猜想”,这会妨碍他们去思考猜想的依据。经调查,老师发现原来很多成绩好的学生都有预习新课的习惯,甚至有的家长请家庭教师已经给学生把新课的知识讲了一遍,这使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就像看一部早已知道结局的侦探片一样平淡无味,当然也就失去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课堂猜想环节的活动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科学探究成了极少数几个思维敏捷学生的专利,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科学探究的牺牲品。我们发现,有些班级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总是班上反应较快的几名学生,在其他学生还没有猜想答案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猜想,因此,每次都是这几名学生在猜想、设计实验,而其他学生则被探讨过长之外,由从前听老师讲变成听这几名学生讲,久而久之,很大一部分学生成为猜想的看客了,更别说对猜想的依据惊醒质疑和评价了。
二、猜想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堂猜想观
猜想可以是错的,但猜想的价值体现在表达猜想的依据上,建立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学生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说明理由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方式。2.教师要追问猜想的依据
什么是追问?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学记》有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产婆术”认为一切真理性知识就隐藏在一次次不断深入的追问之后。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追问猜想依据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考方法的过程,就是在示范和引领一种科学方法的过程。3.教师创设情境
在讲授“电路与电流”时,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电流是否有方向?学生无从回答,只能胡乱地说“有”或“无”,争得不亦乐乎,课堂热闹得很,可是这样的猜想是没有意义的。学生虽然对电与用电器很熟悉,但对电流却没有感性认识,如何拉近这段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器材(如电池、导线、带叶片的小电动机、发光二极管),让学生随意连接电路,观察现象。学生会看到,机密
第 16 页
2014-5-20 小电动机会正反转,有的组二极管亮了,有的组不亮,教师抓住契机追问:怎样让不亮的二极管发光?学生提出,换一下二极管方向;换一下电池的方向。追问: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可能二极管只能让电流从一个方向通过”。从而体会到电流可能是有方向的。
4.要给每个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
针对“探究教学是老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对话”这种情况,我们应当尝试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不再是学生单个独立地探究,而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进行猜想教学时,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使每一名学生都尝试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不断改进,使探究方案或者对现象的推测成为小组的集体结晶,然后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表述自己的研讨过程,代表的推选采取轮流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代表全组发言的机会,这样既提高全体学生特别是能力较差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学生经常会篡改数据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1得到正确的结果,教师经常不审视手段和过程
对出现“偏差”的数据简单的以误差解释。一位教师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时,发现其阻值明显发生变化时,也套用“误差”。“误差”成为一块遮羞布,遮住了继续发现科学本质的契机。
1.2老师经常篡改数据导致学生认为篡改数据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有一位教师在记录水凝固成冰的实验数据时,发现还是冰水混合物时,温度就低于了零摄氏度并且逐渐降低(实验中没有充分搅拌冰水混合物所致),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个实验失败了,于是他说道:“这个实验数据有点不对劲,老师提前准备一份正确的实验数据,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份数据。”学生只有接受现实了,很快正确结论一一得出。2.学生学习方面的原因
2.1 学生为了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
一名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因为结论与“标准答案”不符,教师判断其错。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篡改数据”就是一种合理的手段。一次期末考试中有到题目,要求学生设计“测量小灯泡电阻的记录表格”。改卷时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仅设计了表格,而且填充了数据。当然,这些数据都是学生现场编的。
2.2 还有一些学生,其观念和习惯阻碍了证据意识的形成
过去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我们中华四更多的是科学结论,而对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学生也习惯成为为这样的一个容器,装的知识越多,考试的成绩越好。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探究是不同意“灌输”式教育的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手段,它的目的还是要学生掌握新知识新结论,因此,只要把结论弄清楚就可以了。
四、学生篡改数据的对策
1.把评价过程做真,就是培养“真人”
在评价交流实验数据时,教师没有刻意的筛选,让学生的实验数据得到了自由真实的展示。这是教师尊重学生、尊重数据的“证据意识”的表现。当学生的实验数据明显出现偏差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不惜时间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实验,这是教师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表现。2.精心准备,让“证据”更真实有效
有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上课采用播放视频的方法。这样当然是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要求。但对于学生来说,看视频和实际实验机密
第 17 页
2014-5-20 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思考的是:既然视频拍出很好的实验效果,为什么我们不能努力追求达到这种实验效果呢? 3.评价注重过程,不以结果“论英雄”
淡化“正确的结论”突出“实验过程”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在评价中我们有“和学生一起从起点走向终点”的意识,这对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才是真实而深刻的。
五、实验失败了怎么办 1.有些实验要找到替代方案
有些实验偶然性比较大,条件比较严格,实验失败了,但时间里还无法查明原因,我们最好准备好替代方案。
2.实验失败后要找原因,是培养能力的契机
教师不只是传递知识,教师是在“无形”地培养一种“面对困境”自我拯救传递的方法,更是传递一种科学态度。3.成功的物理实验有时应故意设计“失败”
有时非常成功的物理实验,也许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可能丢失了激发学生思考的机会。所以,物理实验有时也需要一个非常成功的“失败”。这种“失败”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让它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积极的探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机密
第 18 页
2014-5-20
读《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心得
身为教师,我除了我的教育教学任务外,我另一个关注的对象就是教师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在我看来教师子女拥有其他孩子不具有的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制约因素。为了诠说教师子女教育的种种缘由,避开教师子女教育的失败,为教师教育打起更多的底气,我把有关教师子女教育的这一问题当作一个课题加以研究。
读了《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书,我感慨颇多。此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质和姚春杰主编。书中一个个育子故事完全由一线教师自主撰写,共分为四辑,第一辑:让孩子安全而幸福地居住在他的大地上;第二辑: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第三辑:教育孩子道一声“谢谢”;第四辑:在孩子的房间里摆上一盆花,每一辑有不同的主题,细细品味书中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亲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与之产生共鸣,一次次被书中那浓浓的亲情所感染。这些故事都蕴含着智慧,饱含着深情。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
俗话说,医人者难自医。这句话完全可以“移植”到某些已经成为家长的教师身上。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有多少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教师在想起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却充满了苦涩与无奈。对于所有教师来说,教育孩子是一门不亚于教学的学问,当好一个家长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比当好一个教师少。
在教育自己子女的问题上老师有时会出现“灯下黑”,即教师对待别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特别好脾气,一旦轮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气统统没了,指导孩子学习,一遍还可以,两遍时声音就高了起来,到了第三遍,脾气就上来,到了第四遍,简直就或打或骂。细细想来,这都是自己没有摆正心态,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首先,教师当起家长来确实有不少优势,首先各种教育信息会很多,比如各校的特色、教辅的选择、升学的信息、教师的水平等。当需要为孩子进行一些选择时,这些在信息上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其次,教师对学习规律和方法很了解,在辅导自己的孩子时会轻松一些。另外,当自己和孩子在同一所学校时,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更容易了解。既然有如此多的优势,教师又何来困惑呢?在《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本书,你会发现有这样困惑的教师不占少数。教师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成抛物线形分布:学习特别优秀的少,特别差的也不多,集中在中游的情况居多。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怎么在培养出那么多人才的同时,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教师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当我把教师的优势整理一下后发现,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当中,而当教师回归成妈妈爸爸时,优势就不明显了,有时甚至还会转化为劣势。殊不知,教师在家里,往往就没有了在学校时的耐心。教师是一个内耗很大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身心付出很多。回到家中,看着依然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急躁。案例分析1 小红的妈妈就经常对小红大声地叫喊出:“别和我说为什么,我在学校都听学生说够了!”还有教师看到过太多优秀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理智地等待,认为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每当这话要脱口而出时,我都会问自己:你在精力和体力上的付出比得过那些孩子的父母吗?在外人看来,和自己的父母在同一所学校可以得到很多照顾,可这种“照顾”带给孩子的有时却是压力。也许是基于和我们同样的考虑,古人早就提出“易子教育”。公孙丑曾向孟子请教:“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也就是说父亲为什么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孟子的机密
第 19 页
2014-5-20 回答是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反而会伤了感情。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却没有按照那样去做。”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一旦伤了感情,其教育的结果就糟糕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古人易子教育也就顺其自然了。案例分析2 我的一位同事王老师的孩子要上一年级了,王老师就在本校小学部任教,为了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她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普通小学上学。按小李的话说:“以一个普通家长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孩子会更理智。”当然,“易校”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我觉得如果在同一所学校里,能做到公私分明也同样可以达到效果。我的另外一位同事李老师带着孩子上学,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在学校,孩子要称她“李老师”,自己的办公室从来不让孩子随便出入,班里的学生都不知道他的妈妈是本校的老师。这样在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她的孩子以前没有优越感,现在也就没有失落感。”
其实细细想来优越感也好,失落感也罢,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特殊教师群体,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在家中,亲情是天然的教育优势;在学校,规章制度、班级氛围、教师的权威也是一种优势,只有我们自己先做到在学校是个教师,在家里是个家长,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愿望,这也该是另一个层面的“易子而教”吧。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都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出色,即使上幼儿园也是一样。于是如果孩子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的表现,我们便会爱之甚而责之切。其实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忘记了,我们的孩子与学生一样,他也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尊重。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心灵,而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养育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成长规律,我们不能要求他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其实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学生一样,并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完全不同,当然教育方法也不同,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教育孩子的‚专业水准,从教育无数学生中获得的丰富的经验,孩子在自己学校甚至自己班上学习而有可能给予的细致的关注与帮助等等,当然作为教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待孩子的严肃认真,尤其是严肃问题,在家也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忘记自己是慈祥的母亲或是仁爱的父亲。我们家长及时引导,督促。身为教师的家长,最好做什么事都应以身作则,孩子在耳濡目染间便会“不令而行”了。这是为孩子父母的教师工作应该谨记的教育原则。
机密
第 20 页
2014-5-20
《与体育教师谈心》读书笔记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丛书》中的一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指引作用。这本书是编者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的结晶,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的标志。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实验区体育教师自己积累的经验,是发生在第一线教师身边的事情,是新课程改革中生动的故事。具体心得如下:
一、争做反思型教师
在这本书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提到了“自我反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反思,做“反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反省的能力。即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需要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反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反思之门。做法如下:
1、要将反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反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2、要讲究科学的反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反思方式,以提高反思的效率。
3、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
4、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帮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二、深化师生教育观念改变
这本书中还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当然也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是中考科目之一,分数也很机密
第 21 页
2014-5-20 重要,要计入中考总分的。
三、师生间的德育渗透
1、学生需要的品德教育。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应该是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通过自身每一次运动成绩的提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改进,每一次拼搏中困难的面对、克服,去审视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即是战胜了自我的极限,超越了自我。在于拼搏的过程,依靠比别人多流的汗水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最终从失败中崛起,胜利后也不会目空一切,努力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
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机密
第 22 页
2014-5-20 《美术及其教育》读书笔记
读尹少淳教授所著《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令我受益良多。因为该书系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之一,总结推广了我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是全国教育科学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对提高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很大益处,对深化美术教育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一、美术教育概说
对美术教育的涵义及美术教育的分类作详尽的阐释,并重点分析了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二、美术教育的发展
分析了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以及国内外美术教育发展,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以经济社会的动力,谈国内外美术从古至今的自身发展和变化;
三、普通美术教育的特点
从对艺术特征的理解,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普通美术教育的全体性、情意性、差异性、经验性等特点;
四、美术教育的价值系统
根据价值的涵义,分析价值在美术教育中的表现,解析审美教育、生命情感的陶冶、丰满人性、宣泄与治疗的情感价值系统。着重强调感知觉训练、信息交流与知识获取、思维和记忆的促益的智力价值系统。除此之外,还谈到再现性及表现性技术的技术价值系统,以及超越与求新意识多维模式,从而提供创造技能的创造价值系统;
五、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
详尽的解析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的要义、特征。论述了价值与目的的关系以及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的意义,并分析了有机性、即时性等特征;
六、普通美术教育内容的扩展
谈到美术教育的基础要素――“形”,从对“形”的最基础理解和认识出发,拓展“形”作为美术教育基础要素的表现。并以“形”作为分类依据,依“形”对美术教育内容进行划分;
七.具象美术教育
从具象美术教育的基本认识,对具象美术教育做出一般性的说明,重点谈儿童美术向具象写实美术的发展。并根据日常美术的教学,提出关于具象美术教育两种能力的培养、训练程序、比例把握、凭借几何化、理解恒常状等几个问题;
八、意象美术教育
以对“真实”的理解、空间的认识、意象的理解来阐释意象美术教育有关的认识问题。根据基本图式的识别与运用,对形体表现性的体验、造形因素的分解运用、借鉴民间美术等方面谈意象美术教育的若干问题;
九、抽象美术教育
分析对抽象美术的态度,呈现的普通抽象能力与抽象美术,以抽象美术表现和理解为基础,重点解析形式张力以及固有性质与组合性质;
十、美术鉴赏教学
根据日常的美术鉴赏教学,谈作为特殊能力的美术鉴赏力。分析了美术鉴赏的多层性与丰富性,涉及到美术作品的特点以及美术鉴赏的差异性,详细的解析了直观感受与语言阐释的不对等性。并从点状知识与网状知识、美术作品的阐释和理解、对形式的体认与欣赏、掌握相关的术语、鉴赏的程序等作多角度全面解读。
机密
第 23 页
2014-5-20 对于我们这些美术教师而言,技能与理论是必不可少的,而《美术及其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术教育及其发展和价值、特点、内容的拓展等。该书既有纵向的中外美术教育发展的梳理,又有横向中西方美术教育特色的比较,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尤其是对美术教育内容的划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在《2011年的美术新课程标准》一书中,美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尹少淳老师的这本书中也提到: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而视觉所感受的对象则是“形”(色、质依附于形)我国古代《尔雅》也承认,“画,形也。”而形包括形状和形式双重含义。从事物的“本质”上加以分类,即基本要素“形”角度分为具象美术、意向美术和抽象美术三块。这打破了普通教育中具象美术的一统天下,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加入不仅使美术教育的内容得到扩展延伸,更让学生认识广阔而自由的天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美术学习的兴趣。
在中国普通美术教育中,具象美术尚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但中国传统美术的造型是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度量上。意向美术没有良莠正误的客观标准,学生不会因为画不像而苦恼,也不会因为过于抽象而盲从。以事物之间的同构性为基础的抽象美术教育在加强创造性、主动性,注意韵律感和形式感等方面也为美术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开辟了新的领域。抽象美术相对具象美术的的技术性,适应了普通美术教育的全体性特征。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以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四个学习领域,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学习领域的目标。并且四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欣赏•评述”领域,也是书中所提到的美术鉴赏涉及最广的领域,对初中学生而言,“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难度较大。因为他们的欣赏能力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引导。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这种“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
那什么是“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呢?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2)从传记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什么时候创作的?表达了他什么感情?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例如,借《格尔尼卡》介绍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这一事件,让学生了解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借《清明上河图》向学生介绍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等。
(4)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画派、某一艺术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介绍美术作品时,可以着眼于作品在某一画派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例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印象派因此而得名,所以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机密
第 24 页
2014-5-20(5)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一类的题材,放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使学生看清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面貌。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风马牛不相及”,观念、表现手法都截然不同。在分析民间美术作品表达感情时,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它的使用的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这样,他们会反过来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初中生应当“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从欣赏到鉴赏,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审美需要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的需要,才使审美经验有了动力和基础。如果学生缺少对美的感知和想象,也就谈不上具有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就是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审美价值标准及审美鉴赏倾向。初中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即使教师告诉他们,这幅是历史名画,应该怎么欣赏,他们也会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判断和欣赏,所以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按照什么思路欣赏的,再试试教师提供的欣赏思路,重在思考,淡在结果,时间一长,他们也许就摸出了一些欣赏门道,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多元化的今天,美术课的开放性增强,我们也不单单只是框在了各个学习领域中,讲求综合性学习。从上面提到的儿童美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三种美术教育也是一样,存在于各个学段,但在各个学段各有偏重。抽象美术和意向美术相对于具象美术更适合低段的学生,如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中国写意绘画、印象派、未来派、立体主义等。而需要客观理性、讲求复杂详细的具象美术相对地更加适合高段的学生,如古典绘画、现实主义美术、自然主义美术、超现实主义美术等。一些形式法则,如平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以及多样统一等都会在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中有不同特点的反映。三种美术教育相辅相成,意向和抽象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具象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创造性、生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应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不给其他方面任何容身的余地。
读完尹少淳教授的《美术及其教育》一书,我对美术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日常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艺术学习活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高效率地全面提高美术素质。每一位教师都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以创新培养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立体的教育格局,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日常美术教学技能运用中,各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有变化,忌千篇一律,针对不同的课型,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机密 第 25 页 2014-5-20
第二篇:司法考试各个科目复习的顺序
转载}司法考试各个科目复习的顺序
离国家司法考试的时间还有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当你费了很大精神,下定开始复习的决心之后,往往看了一段时间刑法,感觉题难;改看法理,看了两章,觉得难懂;转看宪法,看了一节,觉得头晕;又看三国,看了一会儿,觉得难记;于是又改……这样的结果,是一个月之后,不仅看书进度不高、而且严重挫伤了看书的激情。
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或者当你看书过程中不是很好的最高效率掌控司法考试知识点和得分点,你很有必要看这一篇文章。
该文章是众多司考420分以上的学员总结得出。
1.民法。律考时代一句话“得民法者得天下。”可见民法的重要性,虽然它在司法考试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不容忽视。看民法的意义是了解所有法律学科的基础,注意理解,除了《合同法》和《物权法》相关内容,其他一定不可死记硬背,是让你看懂了,理解了,就OK了。至于知识产权法,第一遍不要使劲看,注意新修订的《专利法》,某些易考法条在司法考试后期一定要努力记住。
2.民诉。刚看完民法,再看程序法。看得方法结合我上篇文章中真题和法条的意义。注意民诉完全可以做到不丢分。
3.刑法。总则部分注意理解,太难的理论适可而止,不要钻死牛角尖儿。分则部分要特别注意,特别是财产犯罪。注意大纲中的内容,没涉及的部分不要费劲去看了,根本不会考的。
4.刑诉。与看民诉的方式相同。注意不要刻意的去和民诉或行政诉讼法去比较,个人不赞成比较式的记忆,越比较越乱,还不如按部就班、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去看。注意刑诉刻意做到不丢分。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行政法部分大略看看即可(注意及时看得再仔细,能得一半的分就很不错了,这是行政法的特点,采取放弃的态度)。行政诉讼法要仔细看,以历年常考点为重点结合法条看。
6.商法经济法。商法重点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这种得分专业户,其他小法结合历年真题和大纲,在易考点简单看看就可以了。经济法重点看《劳动合同法》和新修订的《保险法》,看得方式也是以法条为主,结合真题。看商法经济法一定要贯穿“见好就收”的原则,切忌“面面俱到”,特别是经济法,懂得合理放弃,就是胜利。
7.三国。结合历年考试的易考点,将司法考试中教材的得分点看一遍就可以了;记得越多,重要得分点点越记不住。国际法一定要看教材;只记那些高频出题的知识点。
8.法理法制史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法理结合教材理解着看,万一有些理解不了的也无所谓;法制史贯穿死记硬背的原则,第一遍不要使劲看;法律职业道德,第一遍可看可不看,最后阶段看看法条就OK了。
9.最后翻翻宪法。不是说宪法不重要,而是涉及的法条太多了,比如《人大常委会组织法》《立法法》等,第一遍看一看教材中概括的东西就可以了;第二遍结合法条去看;第三遍去背,能背多少算多少。把握原则:“千万别让宪法耽误太多其他学科的时间”
以上顺序,顺利的话,两个月是能够看一遍的。看得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记录。记什么?你掌握的不好的地方,做下记号。待看过一遍后回顾,做记号的部分要着重看。看过一遍后回顾,发现很多东西看了都记不住。注意,千万不要担心,这种感觉很正常,其实你觉得记不住,却在你脑中形成了印象,你不知道而已,不要总感慨。第一遍的原则:轻松的看。
第二遍,顺序与第一遍相同,重点看三大实体法和诉讼法及《合同法》等易得分的法。着重看做记号的地方,努力掌握,注意那些做错题的地方,着重掌握。第二遍的原则,修正的看。同样不要为记不住某些知识点而感慨。
第三遍,依然按照第一遍顺序,重点看第一卷中法制史、经济法、宪法中某些死记硬背的内容,这个时候记忆是最佳时候
第三篇:2018考研各个科目全程复习规划(范文模版)
2018考研各个科目全程复习规划
&
一、政治复习规划
基础复习阶段--1月至4月
本阶段大家要初步了解考研政治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脉络框架。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概念、观点、原理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尤其是哲学部分,复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大家从这一阶段便开始着手复习,这是后期强化复习的基石。
强化提高阶段--5月至8月
如果有人认为考研政治就是一个字“背”,那就彻底错了。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整个暑假期间很多同学会将精力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备考中,但不能完全不顾及政治的复习。大家在暑期可以完成马原的复习。这一时期,做习题以选择题为主,理解性记忆与习题练习双管齐下,为后期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突破阶段--9月至10月
前面提到多选题的难度较大,这一时期正是攻克多选题的好时机,大家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建立知识框架,最终达到以点到面,一线串网的学习效果,可以选择考研政治冲刺串讲班课程来提高复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多选题的高分。
冲刺模考阶段--11月至12月
此阶段大家要充分发挥“近因效应”,抓住最后时期疯狂记忆。同时,近年来考研政治真题与时政联系非常紧密,这在分析题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越来越侧重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观点、原理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提高应试能力,争取拿高分。
对于习题的练习,选择题可以回顾之前做错的题目,分析题一定要加强练习,下笔去写,增强自己的答题能力。
在政治复习中大家一定要摒弃三种倾向:
一是前期不努力复习,到后期靠突击;
二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是复习不全面,到考前靠预测题。
大家要对政治树立正确的认识,选择科学的备考方式,最终拿下政治这门课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二、英语复习规划
一、基础阶段:解决单词
3月-6月,这是考研复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解决单词问题。词汇量是考研英语的根本。教育部大纲中规定的是5500个单词,那么你对自己的要求只能是高于这个数字,因为大纲中还涉及到了与你的专业和个人兴趣相关的单词,所以单词复习是一个需要详细制定计划,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轮背单词时,绝对要认真仔细,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准备:
1、单词发音;
2、单词词缀;
3、单词词义;
4、单词用法;
5、单词关系(考生应掌握单词的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等)。
另外,阅读在这个阶段,也应该定量定篇的进行。考研阅读不但考理解,还考速度。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学会浏览阅读和快速阅读的方式。在阅读文章时,不断的提高对自己阅读时间的要求,一段时间后,你一定会发现,你阅读的效率与答题的速度突飞猛进。
二、强化阶段:全面提升
7月至9月底是全面复习的第二阶段。所谓全面复习,即大家应该开始拿起笔练习写作和翻译,不只是停留在背单词和读文章这个层面上。
因为在前期阶段,你已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并进行了高强度的阅读训练,所以这个阶段,应该开始试着用英语表达你的想法,并且检查自己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在这个阶段不但应该解决了所有的基础问题,同时还要有一段时间进行提高,为下一步的全程模拟做好充分的准备。
10月至11月底是强化阶段,是进行模拟强化和真题总结的时期。大家通过做最新模拟试题以及综合研究真题的收获,可以体验实战的感觉。强化阶段的英语复习计划应该更倾向于综合训练与模拟,但是同时,也不要忘记单词的巩固与记忆。
三、冲刺阶段:查漏补缺
12月份到考前,是冲刺阶段。考生们不但需要调整好临考前的心态,而且也要静下心来进行查缺补漏。比如说,翻译部分没有练习过或者比较薄弱,那么这段时间里,你需要针对个人弱势调整复习重点和时间,对弱势考点进行突破。如果不重视这些将会有可能前功尽弃。
三、数学复习规划
一、复习安排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全面复习
主要目标:基本教材阶段。吃透考研大纲的要求,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大纲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数学思维,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为下一个阶段的题型突破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熟悉题型,前后贯通
主要目标:复习全书阶段。大量习题训练,熟悉考研题型,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分清重难点,让复习周期尽量缩短,把握整体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和解题技巧。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模拟训练
主要目标:套题、模拟训练题阶段。练习答题规范,保持卷面整洁,增加信心,练习掌握考试时间的分配,增强临场应变的能力,要对自己前两个阶段复习中出现含糊不清,掌握不牢的地方重点加强。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保持状态
主要目标:查漏补缺,回归教材。强化记忆,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二、教材的选择
《高等数学》同济版:讲解比较细致,例题难度适中,涉及内容广泛,是现在高校中采用比较广泛的教材,配套的辅导教材也很多。
《线性代数》清华版:讲解详实,细致深入,适合时间充裕的同学(推荐)。
《线性代数》同济版:轻薄短小,简明易懂,适合基础不好的同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大版:课后习题中基本的题型都有覆盖。
三、学习方法解读
(1)强调学习而不是复习
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由于高等数学学习的时间比较早,而且原来学习所针对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又加上遗忘,现在数学知识恐怕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这一遍强调学习,要拿出重新学习的劲头亲自动手去做,去思考。
(2)复习顺序的选择问题
我们建议先高等数学再线性代数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一定要先学习。我们并不主张三门课齐头并进,毕竟三门课有所区别,要学一门就先学精了再继续推进,做成“夹生饭”会让你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到时你反而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收拾烂摊子。同学们也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调整复习顺序。
(3)注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的复习掌握
结合考研辅导书和大纲,先吃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只有对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分析表明,考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理解不准确,基本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因此,首轮复习必须在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重要的数学原理、重要的数学结论等数学基本要素上下足工夫,如果这个基础打不牢,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4)加强练习,重视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数学考试的所有任务就是解题,而基本概念、公式、结论等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试题千变万化,但其知识结构却基本相同,题型也相对固定,一般存在相应的解题规律。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切实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做到面对任何试题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和计算。
(5)不要依赖答案
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力求全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做题的过程中先不要看答案,如果题目确实做不出来,可以先看答案,看明白之后再抛弃答案自己把题目独立地做一遍。不要以为看明白了就会了,只有自己真正做一遍,印象才能深刻。
(6)强调积极主动地亲自参与,并整理出笔记
注意一定要在学习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在书上以题注的形式或者就是做笔记,尽量深挖例题内涵,这一点很重要,并且要贯彻前三轮的复习,如果最后一轮复习我们有了自己整理的笔记,就会很轻松。
有同学说学习线性代数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推导,这话很有道理,事实上如果我们学习什么知识都采取这种态度的话,那肯定都会学得非常好。
四、专业课
准备阶段(年前-2月)
1.了解考试大纲、考试科目。查阅去年此院校此专业的考试大纲,全面系统地了解教材结构、内容,形成初步知识框架、整体印象。
2.信息收集。找齐参考书目以及其他所需的各种资料,搜集各方面的有用信息。
基础阶段(3月-6月)
1.学习目标: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
2.阶段重点: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
3.复习建议:
(1)此阶段只用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各个知识点即可。不用纠结于某个知识点,可能读到后面你就懂了,也不用做过多的笔记,在第一遍就开始做笔记容易变成抄书。
(2)复习专业课的时间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每门课0.5h足矣。理论部分与研究方法部分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3)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教材以外的业界大牛作品。
强化阶段(7月-9月)
1.学习目标: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
2.阶段重点:通过师兄、师姐回忆的往年真题,掌握重难点
3.复习建议:
(1)搜集专业课近10年真题。若官方没有发布真题,可以找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或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2)研究近10年真题,通过知识点出现的频率高低,结合近年行业热点,了解专业课的复习重点。
(3)利用整块时间搞定专业课重点或没有掌握的部分。上个阶段小编只是建议大家专业课了解知识面,那么在这个阶段就要认真复习知识点了哟,把它们熟记于心,考研就木有问题啦!
(4)推荐使用自己画知识框架图(逻辑图)的方法,来加深对课本的印象,同时建立起初步的知识体系。
画知识框架图的基本原则是,逻辑清晰,知识点全,点到为止。看完每本教材之后,可以用0.5-1h左右的时间,在一页纸上画出知识框架图,用最少的字总结出最为完整的知识点,不用涉及到细小的知识点。
知识框架图总结完成之后,可以看着框架图回忆教材中讲到的内容,如果能够回忆出来,说明本部分知识基本掌握,如果回忆不出来,再回到教材进行巩固强化。
提升阶段(10月-11月)
1.学习目标: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能用答题语言表达出来
2.阶段重点: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
3.复习建议:
(1)不管文科或理科,都要大量练习真题。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
(2)该阶段要开始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
冲刺阶段(12月-考前)
1.学习目标:熟记必背知识点,搞定做题模式
2.阶段重点:做题做题做题,狂背狂背狂背
3.复习建议:
(1)此阶段应继续做真题,最好是用整段时间做一套文章的真题。
(2)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3)利用之前做的知识框架图,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
第四篇:课题研究读书笔记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读书摘录
前言:心理学与教育科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目
前而言,我们教育学科的研究存在着与时不俱进的现状。究其原因,研究方法的不足是很大的一个原因,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研究方法本身的重视、探讨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读了董奇博士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体会。本书是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通过全面、系统的阐述,让读者对心理与教育研究有了整体的认知。鉴于笔者的工作实际,现将本书中的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这一块进行读书摘录,毕竟这是我们研究的重心所在。
索引:董奇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第1版。
原文摘要:
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着重介绍和探讨心里与教育科学研
究中收集数据的各种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分别介绍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等方法,着重讨论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观察法:
1、概念: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观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特点:
第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
第二、观察室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行为表现。
第三、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第四、观察是在一定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第五、观察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观察工具。
3、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3)、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4)、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5)、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4、观察法的设计:
(1)明确观察目的;(2)、确定观察内容;(3)、选择观察策略;(4)、制定观察记录表;(5)、训练观察人员。
5、观察策略:
(1)、参与观察策略;(2)、时间取样观察策略;(3)、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4)、行为核查表策略。
在观察策略的实施中,作者又从概念、使用条件、实施步骤和评价等方面给予详尽的分析。
6、观察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
(1)、可以在现象或行为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
(2)、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报告可能失实的材料;
(3)、在研究对象不配合的情况下,访谈、问卷法等实施有很大困难,这时可用观察法收集资料;
(4)、采用特殊设计(单向透视玻璃),或在特殊环境(参与观察情景)中,观察者的隐蔽性可是其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观察被试行为与活动,并由此得到其他方法不能得到的这是资料;
(5)、其他研究方法多以被研究者自陈的方式进行,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可能会因被研究者本身的偏见或观察错误或期待效应二受影响,降低信度。
局限性:
(1)、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影响;
(2)、许多心里与教育科学研究所希望观察的行为经常是不能预先测知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凑效;
(3)、有些观察活动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导致观察结果失真;
(4)、观察法的运用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5)、观察设计的要求较高,表现在观察法的信度和效度较难保证。
二、访谈法:
1、概念: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1)、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
(2)、访谈法具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原则。
3、访谈法的类型:
(1)、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2)、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
(4)、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
4、访谈法的设计:
(1)、详细说明访谈的目的与变量;(2)、访谈问题形势的设计;(3)、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4)、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5)、访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
(6)、访谈人员的选择。
5、访谈法实施过程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2)、接近访谈对象;(3)、对付拒绝的技巧;(4)、谈话与提问的技巧;(5)、追问的技巧;(6)、访谈的记录;(7)、访谈结束与再次访谈;(8)、访谈结果的整理。
6、访谈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有利于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2)、能灵活地有针对
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3)、可以保证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4)、访谈法的适用范围广。
局限性:
(1)、访谈法的准确可靠性会受到研究者素质的影响。(2)、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3)、与其他方法比,访谈法费时、费力、费财;(4)、访谈法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
三、问卷法:
1、概念: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1)、问卷法的标准化程度一般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的研究。
(2)、问卷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在我们的实际研究中,问卷法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3、问卷法的类型:
(1)、结构问卷和无结构问卷;
(2)、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
4、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一般结构:(1)、题目、前言和指导语;(2)、问题和答案;(3)、结束语。设计步骤:(1)、准备;(2)、初步设计;(3)、试用和修改。
此外,问题的选择与设计也是问卷的重心所在。
5、问卷法的实施:
(1)、被试的选取;(2)、分发问卷;(3)、回收问卷;(4)、结果处理与分析。
6、问卷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问卷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2)、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
(3)、匿名性强,回答真实;(4)、样本大;(5)、研究间接化,相互作用效应小。
基于问卷法的优点,在目前心里与教育科学研究中,问卷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将是我在进行课题研究中着重运用的方法。
局限性:
(1)、灵活性不强;(2)、指导性低;(3)、深入性不够。
四、测验法:
1、概念:
测验法就是通过心理与教育测验来研究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2、特点:
(1)、间接性;(2)、相对性;(3)、客观性。
3、测验法的类型:
(1)、按测验的功能分:有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人格测验;
(2)、按测验的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按测验的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的运用分: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4、测验的编制:
(1)、拟定测验编制计划;(2)、编选测验项目;(3)、试测和分析;(4)、编排制表;(5)、建立常模;(6)、鉴定测验。
5、国内常用心理与教育测验:
(1)、能力测验:中国比内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测验;
(2)、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
6、测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1)、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准确可靠;
(2)、测验法是一种定量化程度很高的方法,施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
(3)、测验法是一种方便省力的方法;
(4)、测验法有建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5)、测验法的研究类型很多,可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局限性:
(1)、测验法难以进行定性分析;(2)、测验法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灵活性差;(3)、测验法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4)、测验法难以排除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干扰。
作者观点:
在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这一模块中,作者集中介绍了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详尽说明,目的是呈现给读者以研究的广角度认知,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各有独自的特点,并通过各种理论性分析,让读者有了深层的认知。作者更着重强调,在实际运用中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将研究作用最大化。
本人观点:
通过对本书的研读学习,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收集方法认知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个人认为本书着重从理论上来阐述研究的收集方法,让读者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一线工作者研究主要以心里与教育科学实际为重心,在研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关于实际应用的例子相对来说偏少,这是本人通过研读留下的最大的遗憾。
总结:
在研读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方法》之后,对于研究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对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本书自始至终以心理与教育研究为主线,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研究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在理论上得以升华;
2、本书的理论性强,通过严谨的专业术语和深度的细节剖析,形成了一整串知识链,环环相扣,对读者的学习有了正确引导;
3、特别是详尽的学习研究的收集方法之后,发现作者在各种方法的阐述上有着明显的专业素养,对实际研究的导向作用是相对明显的。
因此,在研习本书之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下面的课题研究中,我将以现今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导向,调整课题研究的方法,做到科学研究,结合工作的实际让我的研究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
第五篇:311教育学考研各个科目如何背
311教育学考研各个科目如何背
很多人都说教育学考研难,难与上青天.小编知道你也许会骂小编,但是小编还是要说,教育学考研不是难,而是你,没有找对方法。而教育学考研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字“背”。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与您分享,311教育学考研科目如何背。
都知道311教育学是分为四门课程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这四门课程各有各的特色,所以背诵起来也要讲 究不同的方法。
教育史,教育史是所有这四门课程里面背诵量最大,也是个人感觉最好背的,因为相对其他三门课程更为具体,总是有一个具体的事情能够 将他们串联起来的。教育史两部分,中教史和外教史,这两部分虽然都是历史,但是差异很大,因为中教很有规律,能用一跟时间轴穿起来,而 外教太乱了,而且我们不太熟悉,所以背诵起来也更难受。
①按照时间轴来背。
根据中国的历史朝代,来梳理一个基本的关系,首先我们知道中教史的发展是一个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 朝,隋唐,宋辽元斤,明,清,维新洋务,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然后把这个时间轴要记住,然后再展开来。中教史是一个哑铃形状的知识体系,因为主要是集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现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又是由于有那六位教育学家所以才那么重要的,所以那就要把握好主次。这个是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顺序是总分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先把握好时间轴,然后每个分别展开,最后再总的联系起来。中教史有几条线要注意:历朝历代官学私学(把握名称,做选择题好用);科举制度那些事(要记住开始,发展,结果,意义);个学派的传承(以孔老爷为例,他的思想,然后他的徒弟们包括思孟学派,荀子,代表人物和思想,然后后世各个朝代对于儒学的传承分别怎么样)总而言之,中教史就像一片叶子,掌握主干,分支,做到脉络清楚。
②外教史。
这门课程分为三部分: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现代教育史,重点在后面两个,前面的古代教育史以选择题为主,重点把握那些教育学家。而后面两部分,我的方法是分国家背:英法美德日俄。一个一个的去背,例如英国的近代教育学发展,现代教育学发 展。依次,这样相对咱找书上的编排更容易背诵。外教史的方法不多,因为知识体系太乱,所以要从乱中找规律。
③建议是在背诵教育史的时候就把那些教育大家们都背掉,因为后面几门课程大部分都会涉及到这些人的思想,他们做了什么,例如杜 威,赫尔巴特,夸美纽斯等,这些人出镜率那是相当高啊,你在后面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都可以看到他们,当看到他们你就可以好好巩固一 下,不光背了而且还复习一下,有助于更好的吸收。
④教育史要背多久,大家在背书的时候都会很心急,因为总感觉背的慢,而且总是容易忘记,其实不然,你要掌握好背诵的顺序,我建议就 先从教育史开始背,教育史是那种背了能拿分的可能,为什么不把握好呢,教育史背完了后面压力会相对小很多的。
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是一个靠教育家撑起来的课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门课程的教育学家众多,各种理论,各种流派,我相信各位 同学都应该会能感觉到。这个要怎么背呢,我的建议是逻辑树图来背。每一章把握好一个逻辑图,我个人感觉教育心理学是最有逻辑层次的一门 课程,每一章节的都很清楚。
感觉这样背起来很舒服,一天一章不难的,教育心理学比较简单背起来。教育心理学着重在于理解记忆,最起码你得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 吧,教育学心理学的题目相对教育史来说更难,相对教育学原来来说更简单,这么课程看来很有道理的,觉得当科普读物也很好,比如说气质类型。
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分成三部分:1256章作第一部分,教育概述:45章作为第二部分,教育的影响;剩下的78910第三部分。从这个分类可以看出,重点在第三部分,课程,教学。这两章的内容那是相当多啊,背起来最痛苦了因为 除了文字就是文字,也不好联想。
背教育学原理的顺序是,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因为第一部分最简单,背的也很快,一天一章,很快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之前背的 那些教育学家反复出现,例如说杜威,比如说赫尔巴特,哪里都有他们,所以能够很好的帮助你理解他们的思想,又能回顾一下之前背诵的内容。第二部分也是一个很好的背的部分,主要就是把握好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科技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这两个可单 考简单题也可以联系材料考分析,所以建议大家在这部分多准备点套话,已被不时之需)。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难背诵的地方了,感觉背诵课程和教学跟时间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早上和中午起床以后的一 个小时(我个人感觉,因为都是刚醒,脑子空空的好放东西),所以建议大家在这几个时间段去背,分开来背,专门用几天去啃,然后再总结起 来,这样相比你一大块时间在背这个效果会好很多。
至于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个也许就是为了大题准备的,因为师生关系历年都是命题热点,也是大家要重点准备的部分,结合材料考察,就像 政治里面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样,一定要掌握的,就算不背,也得多准备点套话。
教育学研究方法,这个感觉像教育学里面的理工,有好多的教育实验,所以这门课程,我感觉只要好好把握整体,然后重视热点,主要还是理解,我认为这门课是可以放在最后背诵的,知识点不多,重在理解。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背诵,建议也是用逻辑树图去背,这样能够很好的把握只是体系,然后再去添加具体的内容。
在311考试中的那道二选一的答题,给大家的建议是选择教育研究方法的,why?如果一道开放式试题和一道有固定答案的试题,你选哪个,作为理科生的话建议选后者,就是个实验设计嘛,对呀,我们高考生物不也就是考类似的吗。不过文科同学,那就请自己把握,因为这种题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教育心理学的分析题,分析为主,很开放,好拿分,但是难拿高分。
无论你是备考教育学、还是其他的科目都是离不了一个字“背”。但是这个“背”不像是咱小学的时候一样单纯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尤其是咱教育学考研,在做资料分析题的时候书上没有现成版的答案,而是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出自己的观点。勤思教育学考研网希望每位考生都能把握好暑假,认真的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