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思且我行
我思故我行
记山东泰安MS-EEPO方式活动系列
(一)有感
忻城县民族中学-----韦伟安
为更好更快地推广普及MS-EEPO有效教育,深入领会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讲优化,实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让学生“互动、主动、能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和优化教学过程。2011年11月1至4日,我县共16位老师在教研室主任韦文克的带领下赶赴五岳之---东岳泰山脚下泰安市参加MS—EEPO方式活动动系列
(一)。我作为民族中学的教师代表,有幸参加了这一次与众不同的“MS—EEPO方式”培训。虽然只有4天的时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我从教20年来所参加的印象最深、收获最大,也是最累的一次培训。最初我抱着怀疑的心态参加了培训,在专家和泰山实验中学几位教师 “轰炸”下,在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到底什么是“MS—EEPO方式”?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有什么区别?“MS—EEPO方式”能改变我们中国的教学模式吗?我们这些贫困山区的教师能用得上吗?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认真地听老师们的讲解,大胆地与学员进行探究、讨论。经过这一次的培训与学习,虽然很累,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认为是值得的。
我想,“MS—EEPO方式”终将会冲破传统教育的颈瓶,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我国教育改革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担负起明天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学到更多有用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理论、新技术。回去之后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且辐射到全校各班级,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4天就这样过去了。想当初我还不知“MS—EEPO方式”是何物,而现在基本明白了一些。如:1.MS-EEPO指的是以孟照彬教授为主创立的三大教育体系(孟氏体系)的总称。三大教育体系是指MS-思想体系,MS-理论体系,MS-操作体系。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表达,其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它的价值在于优化教育教学,它有一套可操作的备课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考试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认证体系,从学习方式的训练去提高学生乃至民族的综合素质。2.EEPO有效教育集中了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它为我们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找到平衡点,它能有效的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
性”与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有机结合。EEPO有效教育为课改提供了操作上的支持,教师在熟练运用操作技术后能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EEPO有效教育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是操作范畴中的课型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3.EEPO有效教育新课堂与传统课堂备课的思路不同,教师的关注点不同,课堂上的教学文化也不同。主动权的交互问题是新教育文化与传统教育文化的分水岭。4.实施EEPO有效教育,要把握好六个原则:组织参与原则,三维一体原则,目标达成原则,吐故纳新原则,少就是多原则,实践运用原则。5.有效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模式。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组织和参与。有效教育主张三性三动: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这是有效教育的精髓,围绕这些,有效教育提供了很多操作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要求机械使用,而是灵活运用,就方法和理念比较而言,我认为理念更加重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到底如何去做,没有具体的操作指要,而有效教育的操作系统为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有效教育不能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中国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教学模式成百上千,但因为一种模式存在局限性,因而生命力非常有限,包括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衡水的“诱思教学模式”都非常局限,教育者只有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而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研究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以上认识外,本人有以下感悟:
感悟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训是“MS—EEPO 有效教育”实施的关键。EEPO有效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与转变是EEPO有效教学中进行要素组合课型实施的关键点,是EEPO课型方式在教学上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学生学习方式训练我们从5J与5F开始,5J即是五项基础:单元组、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团队,5F即是“五防”: 防空讲、防泡沫、防花架子、防单一形式、防与学生为敌。
感悟二:有效教育的误区
片面认识。有的老师认为有效教育就是小组合作,非得每堂课都有小组合作;有的老师认为有效教育就是反复强化,因而课堂内容多的课堂,就无法实施有效教育;有的老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有效教育,断章取义,不得要领。
机械使用。有效教育理论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部分教师机械使用,比如课堂强化次数必须达到多少等,这是照搬照用,没有创造,危害极大。
包治百病。有教师认为,教师只要掌握了有效教育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就能成为名师,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有效教育解决的是组织和管理方法问题,而不能解决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及教育使命问题,因此,教师在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学习,这一点很重要。
拒绝抵触。一些中老年教师有抵触苗头,应该克服,其实很多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就是有效教育思想的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已。
感悟三:几点想法
一是抓住精髓,稳步推进,逐渐统一思想,逐步展开,允许观望,允许失败,少争论,多实践;二是不排斥其它理论,应该尽可能做到教学方式改变与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相结合;三是思考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是让教师体味教育的快乐和幸福;五是阶段性明确任务,自上而下安排主题,自下而上探索提升。
总之,通过这几天的系例活动,我受益匪浅,不仅在思想上不再“怀疑”和“抵触”,也找到自身此之前实践的不足,更是明确了以后训练学习方式、注重“三性”与“三联动”结合与落实。
第二篇:治庸问责,我思我行
治庸问责,我思我行
(防汛抗旱和安全监督处:杨磊)
自实施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以来,通过学习阮书记发表的关于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的讲话,以及局党委对于“治庸”的相关指示精神。虽然我到新岗位时间不长,但我切实认识到了,加强责任意识,实施“治庸计划”是当前我们水务工作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个人素质、强化工作作风的良好契机,必将对全市水务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对照相应的责任措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把不断完善自身,加强自我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牢牢抓在手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准问题。为了找出自身问题,选准整改方向,我坚持按照局党组的有关要求,重点对照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力争把问题找准找实。一是通过自我反思查找问题。对照上级的要求,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深思,开展深刻自我批评,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找出自己的不足。
二是通过同志互帮查找问题。利用召开座谈会和与同事交流的方式,积极请领导批评指正、虚心向周围同志征求意见,查探问题,寻找根源,避免自我查找的主观臆断性。
三是通过群众评议查找问题。充分利用发放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我们所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及时归纳总结,集合我现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积极查找自身问题以及工作上的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查找,发现自己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学习不够。作为刚刚参加水务工作的一名军转干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我原来所学专业以及在部队从事过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水务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觉得自己存在一些畏难情绪,而且自认为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是很强,能够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比较少。
2、工作主动力不够。很多工作等上面安排,平时等事做,待有事情来时就做,没有工作前瞻性,前瞻和设想意识不够强。
3、全局意识尚有欠缺。由于前后工作的差异性,我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只注重自身本岗位的工作,只完成分内的事。有一种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就万事大吉的那种心态,有时候对全局的协同推进考虑不周。
通过这次治庸自查活动,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责任意识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水务工作大局,服务群众与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争取自我完善,改正不足,特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1、在工作学习方面。不断的加强学习,特别是政治思想与水务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学习,扎实工作,勤于思考,多想办法,虚心向领导和老同志们学习,以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更好地提高自身工作的整体质量,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职责内,为武汉市的水务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在工作纪律方面。继续保持军人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各项纪律。
3、在工作意识方面。以献身、负责、务实为准则。平时注重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强自己的大局观,做到工作上协调统一,意识上大局为先,为全局整体工作的发展排忧解难。针对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工作方案,做到全局、目标心中存,工作、学习步步进。
4、在工作重心方面。始终以与民牟利作为工作的指南。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与效率上,具体的是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出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努力改进,增强完成工作目标的能力,为领导分忧,为民解难。
以上整改措施,我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改进,不断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力争在整改后以全新的自我投入到我们的光荣的水务工作和伟大的为人民服务中来,请领导和同志们多多监督批评。
二〇一一年六月七日
第三篇:且行且思 _
且行且思,放飞思想
——赴上海学习心得
靳秀芝
2014年9月25日,在国庆节前夕,我们颍泉区教育局给全区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了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我有幸在其中,本次学习时间共五天,其间聆听了专家的专题报告,考察了两所中学。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训虽短,但让我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又增加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理论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真是不虚此行!
感念
感念一是对上海市格致中学以及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实地考察学习,感觉到大都市文化的灵性、个性与生命、大气,因此凝练成各学校独特鲜明的校园文化,给我大大的震撼!
一进入上海市格致中学,我们就在学校的墙上看到了他们的办学理念:格物致知、求真务实;学生本体、创新超越
校训——格物致知,求实求是
校风——勤奋学习、尊师守纪、艰苦朴实 学风——勤奋、踏实、进取、创新
教风——热爱学生,教学严谨,勇于探索,言传身教
紧接着我们聆听了张志敏校长的报告《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介绍了他们学校古老的历史,办学的特色,已经形成“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并且他们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寸有所长”的一流师资。
到了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该学校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契机,潜心于提高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提出了“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理念,开设了多种课程,并总结出“后茶馆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效能。而且该学校校园文化很有特色,用英语格言布置走廊。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充分感受童年的快乐、成长的喜悦、教育的幸福,让生命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蓬勃向上、规范有序、优雅大方”的阳光好少年
感念二是9月28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多媒体礼堂聆听了特极名师张人利校长的专题讲座。这位睿智、理性的长者作了为时两个小时的报告《后“茶馆式”教学》。这两个小时真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张校长说的那句话: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老师就不要讲。给我启发很大,想想自己在课堂总是怕学生这不会那不会,于是上课时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个知识点。结果学生听了乏味,我也累得直喘气,真是出力不讨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先自学,然后课堂上交流,再重点讲讲学生经过自学却学不会的知识。也就是
说,在整个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通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
感念三是一路考察一路情,考察学习一行结束后,还收获了同行老师真诚的友情和领导的关怀与教导之情,尤其是来回路上感受交流,可谓收获满满、思考多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收获
此次外出学习,总的收获概括起来三句话: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具体而言:
一是认识了我区许多优秀的教师,与同行的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
二是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收获颇多。
第一天上午,聆听了程华校长的专题讲座《成才、成名、成家—教师的成长之路》,得知一名教师的成长之路是经历这三个阶段,每走一步都要稳当、踏实,才能走好。同时明白一个好老师一定是心中充满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容得下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而且我们老师要把学生当未成年人,当不完美的未成年人来看,允许学生犯错,做到严中有爱,刚柔相济。想想自己以后教学,要附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做到公平、一视同仁。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在生活上、细节中去关爱学生。不要抓住学生的一点点错揪住不放,不在行为、语言中给学生造成伤害,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相信这样下去,学生定会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
同时程校长还说,如果只让学生听讲,他们只能记住百分之五的知识,真是太可怕了,想想自己以后上课一定不能满堂灌,不能怕时间不够用,就不让学生交流,不让学生讨论。因为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可能获得百分之五十的知识啊!
下午特级教师倪闽景进行的讲座《大数据背景下的上海基础教育》,给了我全新的感受,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翻转课堂。明白课程将进入超个人化时代,将会出现一个人的书本和课程,从而填补信息与课程间日益增大的鸿沟。同时倪老师给我们现场展示了一些利用电脑是怎样学习的画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出外学习真让人增长见识呀!如果有一天我们阜阳的学生也能利用这些现代技术进行自学,该多好!
这两年来,人们最经常讨论的话题就是高考改革,上海作为试点已经进行改革。听了吴金瑜校长的介绍,了解最先进的教育动态,同时感受到改革是势在必行。
9月30日,我们一行带着收获,带着憧憬,带着期望,乘坐大巴车回到阜阳。一路上,我在想:教育是什么?记得有位名人说,当人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所谓剩下的,我想不外乎是沉淀在人们身上的气质修养,处世方式,哪些影响一辈子的行为习惯……一段时间来,在我的脑海中一直回荡着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
第四篇:计算教学 且行且思
计算教学 且行且思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
第 1 页 元例3 《解决问题》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图中操场上一共有3组跷跷板,每组跷跷板上有4个人,跷跷板边上一共又有7个人在玩耍,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7+3×4,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
第 2 页 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关于估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第 3 页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人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教学楼高20(),鸡蛋重50(),西瓜重()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
第 4 页 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第 5 页
第五篇:且学且行且思且乐
且学且行且行且思
——90学时语文培训个人总结
2012年1月15日至今,参加了由秀洲区90学时小学语文的培训班,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历时三个多月。一路上,我学习着,实践着,思索着,并快乐着。
一.理论学习阶段
1.集中学习——聆听讲座与报告。
理论学习,屈指算来,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共计5天。那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报告,那一次次理论结合实例的讲座,给了我莫大的精神享受。还清楚地记得,市教育研究院的陶李刚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教育的真谛。陶老师以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把他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让我们有种春风拂面的感觉,从中明白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教育就是爱他,帮助他,成全他。谢国良老师的《优化过程设计与理答建议》,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课从优化解读、优化导入、优化初读等角度去思考,去设计,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让人印象至深的是平湖研训中心的王爱民老师,他的讲座《深入解读教材,有效实施教学》,语言质朴、亲切、自然,给人以“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让我们明白要把握教材,就要从课程标准入手去整体把握,从文本研读入手去深刻把握,让我们学到了文本研读的一般方法和文本解读的九个关注点,受益匪浅。金剑辉老师的《小学作文有效性研究》,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有效性。何方芳老师让我们清楚阅读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刘晶老师引领着我们一起明确年段目标,实施有效教学。聆听着,思考着,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有效性”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时时刻刻都讲求“有效”。
2.分散学习——读《语文课如何是好》有感。
有效的语文课要怎么讲,该教给学生那些知识,采用哪些方法传授给他们?怎么教语文才能真正有效?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拿到王晓春老师的《语文课如何是好》后,我希望从中寻找答案,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从书中读到:“语文味”,搞不清什么味。我们先来分析程少堂老师的观点,他主张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此论在语文界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提出
“语文味”的口号,本身就是一种悲哀。中小学这么多学科,为什么别的学科没有提出“味”的问题?您听说过“数学味”“物理味”“化学味”“历史味”“品德味”“体育味”“音乐味”“美术味”这样的口号吗?我没听说过。这是不是说明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低、科研意识差,提不出有深度的概念呢?恐怕不是这样。愚以为合理的解释恐怕是:人家不认为有此必要。也就是说,人家都清楚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什么“味”,无须多此一举。语文课之所以提出“语文味”,正是搞不清自己的专业、搞不清自己是谁、搞不清自己味道的表现。打个比方说,平常人不会轻易问“我是谁”,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是谁,只有那些因为某种原因失去记忆的人,才会问“我是谁”。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提出“活出我自己的味道来”,那一定是他尚未找到自我。所以,“语文味”的口号虽然由程老师提出,却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它表明我们的语文学科确实迷乱了,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语文不是别的,它就是一门科目。有的事情他不能做,比如伦理家的工作,作家的工作,语言学家的工作,甚至社会风气的好坏,这些也轮不上语文老师来负责。那么该做什么?
语文的核心职责就是教授“语文知识”,这个概念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知识不一样。平时多是静态的字词句段篇章或者文学常识等等,而这里所指的多是动态的策略和技能,诸如“懂得文章有详略主次,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能从不同角度合乎逻辑的叙述事情”“根据对象的变化变换说话的内容和形式”„„那么这些真正的“语文知识”才是我们该去努力的方向。
可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实在很少。主要教材——语文书,仅此而已。阅读能力差,自然影响到了写作。不管学生日后从事什么工作,写作多是其一生成功的基础。而阅读和写作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希望我的学生,一定明白语文学习的意义,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过分追求考分而忘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更不要不把语文当回事,那样会后患无穷的。我非常认同王老师的观点,那就是:语文就是培养专门听说读写的能力的一门课程,虽然它还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就像英语课堂还有介绍西方民俗、制度、风情的功能一样的,这就是语文的真正目标,语文课就要有语文课的专业性,就要有浓厚的语文味道,语文不是大杂烩,语文老师要有语文老师的专业尊严。
二.实践学习阶段
1.实践阶段。
按谢老师的分配,我们三年级实践内容为《她是我的朋友》。三年级共有9位成员,需要5位老师上课,我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3月16日,接到上课任务。3月22 日,是正式上课的日子。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教材又难以把握,我前后共磨课2次。第一次,是上到第10自然段,重点研究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的神情、动作,感悟其内心活动。但试教下来,发现时间根本不够。初读环节半生不熟,细读也不到家,结果两头空。这与我们本次培训活动所提倡的“关注发展,落实语言习得”是不相吻合的。而后,我彻底地推翻了初稿,舍去了献血过程这一板块的教学,把重点转移到课文的初读上。我试图在课堂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血的读音,词不离句。
在试教时,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血”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把握是一大难点。孩子都习惯性把血误读成“雪”。为了更正孩子们这种错误的读法,通过多音字组词的方式呈现给孩子。孩子们借助于拼音能正确地读准这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孩子们又开始犯糊涂,“xie”与“xue”又分辨不清。为了进一步强化孩子这些词语的读音,我把这些句子再呈现,再读,再巩固。
(2)一组词语: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和一个词语:迫在眉睫
这一组词语,要读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请了几个孩子读,首先确保读准。与此同时,我注意到了中间的“咽”是多音字,三个读音,随机性地组词,并作简单地讲解,让孩子们对于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有初步地辨别能力。而后,孩子们通过找这四个词的相同之处,初步理解这四个词。而要想进一步理解,还需要细读课文。
“迫在眉睫”一词,关注教给孩子们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文中的泡泡提醒,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与此同时,还教给孩子们通过理解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词语这种基本的方法。
(3)关注语言表达形式:研究人物动作与内心活动
“一阵沉默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为了让孩子感悟阮恒在献血前内心的害怕,矛盾。从研究“颤
抖”着手,感悟阮恒的害怕。让孩子们补白:阮恒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展开想象,体悟当时阮恒内心的矛盾。为了让孩子们能习得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安排了拓展说话练习。最后,通过结合板书,教给孩子读书方法:通过研究人物的动作,可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以此结束课堂。
总体而言,我所关注的三个方面,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得以落实。这当然与基地学校——阳光小学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值得反思的是,“迫在眉睫”一词的教学不够到位。在教学时,主要是以教给孩子理解词语方法为根本目的,而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忽视。在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时候,当孩子们理解到“输血迫在眉睫”的时候,追问“为什么输血迫在眉睫?”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用上“因为„„所以„„”说话。这样,一方面孩子们关注了课文内容前后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习阶段。
3月22日,在阳光小学听了两节四年级的《触摸春天》。3月28日,在王江泾实验学校听了三节《她是我的朋友》和一节《触摸春天》。同是《她是我的朋友》,三位执教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以下方面:(1)课文的初读,把读准多音字“血”作为初读课文的重点。(2)新词“迫在眉睫”的理解,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将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到深处。(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方面去引导孩子。(4)通过研究人物动作和表情,读懂人物心里。在献血前,“一阵沉默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通过动作“举、放、举”,揣摩人物的内心。而四年级的《触摸春天》,老师关注的是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填补文本空白,感受盲童安静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
90学时的培训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聆听的讲座与报告是有限的,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我将把自己的所学所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并不断思索,不断追求,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