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构想
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构想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赣西地区22所农村中学和69所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并就如何加快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设构想。
[关键词]江西省;山区县;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现状;建设
[作者简介]兰青(1976―),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西宜春336000)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但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仍很薄弱。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促进薄弱地区人才培养。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江西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一、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笔者对江西省赣西地区靖安、奉新、铜鼓3个山区县22所中农村中学和69所农村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体育教师队伍专、兼职情况
调查显示,3个县2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总数为48人,中学体育教师平均每所中学为2.18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36人(占体育教师总数75%),兼职教师12人(占总数25%)。铜鼓县专职体育教师比例最高为84%,靖安、奉新两县同为71%。3个县之间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兼职经V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69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数为149人,小学体育教师每校平均为2.16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22人(占体育教师总数15%),兼职体育教师127人(占体育教师总数85%),靖安县、奉新县和铜鼓县兼职体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9%、88%和92%。3个县之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兼职经V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在被调查学校中有9所农村中学、22所农村小学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有2所农村中学、48所农村小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51%。主要因为3个县均为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农村学校数量多而规模小。有的小学教师队伍由几名语文、数学教师组成,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基本上由班主任兼任,或为了平衡教师的工作量,由课时数少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2.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显示出年轻化的状态。40岁以下教师群体所占比例最大,中学为88%,小学为78%,3个县之间体育教师年龄分布基本一致,均缺乏合理的老、中、青结构。
3.教师队伍学历状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为2%,大专学历为4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为52%,靖安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平均程度最低,本科学历为零,大专学历为29%。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大专学历仅为17%,中专学历为76%,铜鼓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状况最低,大专学历数为零,中专学历达到96%。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至2005年小学教师50%以上达到大专学历,初中教师50%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10%达到研究生学历,其余达到本科学历。对照这个要求,山区农村中学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整体偏低主要因为:(1)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等师范教育跟不上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无法补充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招收了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任教体育。(2)20世纪90年代大批体育运动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造成中专学历的教师为目前学校教师的主体。(3)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他们的学历起点较低。(4)由于均为江西省山区县,教师开展学历提升的经济压力大,教师参与学历提升比其它地区教师更为困难。(5)因为当地基础教育质量相对不高,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比较少,毕业后返回本地工作的大学生更少,教师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6)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难以像城市学校那样能够吸引外地高素质教师。
4.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状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高级职称仅占2%,初级职称占71%,中、高级职称教师数缺乏,特别是靖安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没有一名中、高级职称教师。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高级职称占3%,中级职称占27%,初级职称占70%。靖安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状况最低,中级职称为12%,初级职称占88%。
三、建议与构想
1.开展师资继续教育工程。江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应对体育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行开发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继续教育。省教育厅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广泛的培训与提高。
(1)重视教师学历提高工作。开展学历提高工作可以在提高他们专业素质、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的同时,增强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地教育局积极组织、发动和协调本地体育教师参加函授大专学习,整体上提高了这些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将函授点办到基层的作法节约了体育教师的学习成本,扩大了体育教师学历提高参与面,受到基层体育教师的欢迎。
(2)广泛开展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随着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衍生了许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次性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偏远农村学校缺乏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辐射,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开展广泛的学习培训。
首先是开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中心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全国进入推广阶段,2005年将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体系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内容应主要围绕《纲要》、“课程标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及课程管理等主题展开。在通识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培训,培训方式采取专题报告、讨论、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是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难以全面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习领域,各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江西农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许多项目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稍加改造后可引入教学当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体育教育的观念、知识、能力有限,必须通过学习培训加以提高。对体育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应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筛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改造、民族传统体育学习评价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江西省农村学校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庞大,而且短时间内难以取代,他们在学校体育工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兼职教师这个群体,甚至应该针对兼职教师这个专门的群体展开培训,帮助他们迅速提高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受益面。
(3)探索实现“学历提高与培训一体化”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时反馈给负责学历教育的高校,开展学历教育的高校应根据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增加农村体育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将学历教育内容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实现“学历提高与培训一体化”机制。
2.设立师资继续教育专项资金。开展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无论县教育局、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是一笔难以承担的费用,而且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考虑其它学科教师同样面临的继续教育问题,可投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为减轻学校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建议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专用于农村学校师资继续教育的支出。
3.建立扶贫援教制度,帮助农村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省教育厅可考虑建立城市优秀教师到省内农村学校援教制度,通过政府行为和各种优惠政策调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对口援教,体育学科的援教人员应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发挥传、帮、带作用,传递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教研等方面的思想与信息,迅速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4:19-23.5:14-18.
[3]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统计年鉴[Z].2001.5
[4]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Z].2000-2003.
[5]曲宗湖,尚大光,李芬芬.中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12.
[6]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Z].(体群字[2002]53号).
[7]陈娇霞,靳贤胜.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回顾与展望[J].1体育学刊,2003,10(5):63-651
【责任编辑:莉茹】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情况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情况分析及对策
大孟镇中学张锁砖金永鑫郑志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力求客观准确地分析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建好农村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素质
1、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对县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客观准确分析农村中小学体育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原因、差距,提出对策。
2、调查方法与步骤
2.1调查对象:进修学校来自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40名,县教职工篮球比赛来自农村教师40名。
2.2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问为辅。材料处理:首先对回收的80份问卷进行整理,删除不合要求的问卷1份,最后对79份问卷进行统计。
3、结果与分析
从我们调查的80所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来看,有近一半的体育教师担任其他科目,小学体育课形同虚设。体育课要么被挪作它用,要么学生处于“放羊”状态,无人问津。小学毕业年级没开体育课的占55%,中学毕业班体育考试后体育就完全停了。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有4所镇直中学,由于专职体育教师福利待遇低,体育教师想尽办法
调进县城,该学校七年级的体育课也不得不由原来的3节,削减为2节。至少有27位小学教师、5为中学体育教师改行教其它课程,或兼带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连真正的体育课的概念都很模糊,还谈什么“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等。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者占调查人数的30%,30~40岁占50%,41~50岁占18%,50岁以上的占2%,这个结果与以往资料显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相比,农村体育教师趋于年轻化,说明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充实了新生力量,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根据调查发现,老教师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对新的教学方法和前沿信息反应迟钝,抱着得过且过、推天度日的思想。由于学习研究的传统氛围不浓厚,一些青年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经历了“一年棱棱角角,二年方方正正,三年圆圆浑浑”的“三年变奏曲”。[1]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便产生了“三十不学艺”的惰性思想,随大流而动,不注重吸收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不到巩固和提高,很难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
4、结论
4.1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农村中小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
4.2提高乡村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农村中小师资队伍稳
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通过改体育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体育教师去任教等,以可以采用支教的形式,动员一些名师去农村地区带动一方的体育教学或全民健身的群体活动。
4.3提高农村中小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体育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中小体育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另方面,农村中小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5、建议
5.1.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分布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根据实际需要,设岗核编,予以合理倾斜,保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要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决不聘用学历不达标、业务素质不高等不具备体育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影响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2对年龄在50岁以上,学历、智力、精力都不能适应现代教育
教学工作需要的老教师,可以实行内退的办法,腾出岗位,让学历层次高、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上,以加快教育内部“新陈代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5.3提高现有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力度,大力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体育教师通过自学、函授等途径参加学历补偿教育,挖掘教育内部资源,大力倡导校本培训,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建立“以新带旧(课程)、以青带老(教师),以低带高(年级)”的反常规培训模式,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机制,营造和谐学习氛围,促进教师内涵发展。[2]
总之,现代教育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项长期的任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对农村教育进行扶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而最关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
[2]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
第三篇:我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我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的调查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道德素质。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最近我们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深入全县各乡镇小学进行调研。现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问题:
1、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级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上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城市初中,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2、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
以我县2002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21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财政无力支付制品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 1 位。
各地小学教师定编定岗正在落实,上上下下都说这是好事,刚开始我也大声叫好。然而,闲来瞎操心,仔细一盘算,觉得有些不对头了。根据“政策”,农村小学每25个学生配一名教师,还包括校长主任等在内。这样一来,一所大约20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也就只有八九个教师。这八九个教师要把六年级的所有课程全包下来,麻烦可想而知。
如果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小学每天上午三节,下午两节,加上早读、课外活动共7节,每周五天35节,全校210节,每个教师一周大约要上22节或23节课,不说课外作业,就算只有课堂作业教师可当堂批改,不占其他时间,教师备课的时间也就只有每周十二三节。可就这点时间还得备两种以一的课,也就是要写两种以上的教案。你想啊,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社会、自然、英语九科全开的话,六年级40多节课,要是全备课的话,一个教师就得定四种以上的教案,因为语文数学课较重,这两科的教师应该不会担三种以上的课,那么就得上其他教师担五六种课了,忙得过来吗?只好不让他们备课,行吗?
3、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44。3%
4、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 2 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都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748名小学教师问卷中,37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点问卷人的50。6%
5、“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生教两个不相关学校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对305名初中教师的抽样调查中,学教一致的有154人,相关专业的76人、文理跨科的54人,学历不达标的21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6、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担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728名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243人,仅在定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有10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有135人。
7、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声调 3 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区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对策:
1、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夯实省、市、区、乡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在税费改革中,要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校长,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三保”目标。对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采取分头包干的办法,中央财政包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财政包省级贫困县。对贫困地区农村“一费制”最好不一刀切,给县里一点调控空间,因为“穷县里面有富镇,贫乡里面有富村,穷村里面有富人”。
2、关键在改革
要严格按照国家颁的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等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调整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3、加强教师教育
实施“农村得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4、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有条件的县区、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教。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相互信任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
第四篇: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2007参评论文 学 科:管理
作者单位:浏阳市枨冲镇庆仪小学 作者姓名:陈美南 联系电话:***
浅谈农村教师队伍工作现状及对策
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到底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呢?对此,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一、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一)高压力、超负荷运转。
农村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家访、培训、进修外,还要承受关于目标管理排名、教学质量评价等的考核。经常早上
7点半到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要是你负点什么职责,想再强一点,出类拔萃些,那就得苛刻吃饭、睡觉的时间了。下班之后想尽情享受家庭天伦之乐,无疑是一种奢望。
原因在于:
1、农村学校师生比例不合理。由于生源少,很多农村教师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跨年级、跨科目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学区完小90%的教师每周教学课时在18-22节之间,有的甚至更多,工作量比城市一般教师高出许多。
2、专任教师缺乏。由于农村教师编制少,优秀教师尤其是有特长的教师流失严重,所教非所学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农村要找到一个合格的音、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兼课的教师大部分缺少或没有音美素质,音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更是空话。再说说农村的英语教学。农村小学基本没有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训练,对英语教学规律、教法知之甚少,而且任教班级数多,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无形中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压力。
3、学校工作非常态运行,造成教师精力的浪费。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估较多,政府部门林林总总的活动总少不了照顾学生,为了应付这些“检查”和“评估”,学校工作呈一种突击运行态势,今天集中力量往东,明日则集中朝西,完全不顾教育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师不得不疲于奔命,“不务正业”。教师苦不堪言,既增加工作负担,又耽误了教学工作。
(二)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农村学 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原因在于:
1、继续教育脱节。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继续教育费用原本该由学校负担,但是由于农村学校财力有限,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费用落到了教师头上。因此,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普遍的抵触情绪。
2、教学研究形式主义。“教学研究是根据教学现象,探索支配此类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的活动”。然而,我们的教学研究大多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轮流考试命题,组织相互听课„„。应该说,这些是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但仅仅维持在这种层面上,能研究出支配教学现象背后的真相、性质、规律吗?当讲课者不说课,听课者就难以听出讲课者为什么这样教?当听课者不议课,就难以使参与者确认教得怎样?当议课者不评课,就难以使参与者明白怎样教得更好?当教师不去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那种形式上的教研不就等同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的群体在一起闲聊吗?
3、骨干教师缺乏。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区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在我学区中老年教师占80%,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4、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农村大部分学校规模较小,同学科的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更少,有的教师教两、三个年级的课,工作效率如何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5、缺乏自学来提高业务能力。前面所讲,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上级安排的业务、政治学习都是挤时间来抄写,应付上级检查,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所以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 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一)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少些急功近利,对学校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切实落实“以评促改”精神,让农村学校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接受评估的等级。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老师的编制,建立补充农村老师师资队伍的机制,启动对农村小学设定特殊的岗位津贴,提高农村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提高农村教师的编制比例,如生师比、班师比、补充编制等。第四,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高校定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或者尝试让同一片区内有懂行教师,安排其“跑教”,以解燃眉之急,只能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制度,规范教学。
1、坚持培训主导,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各项素质。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更好地发展。只有教学管理者的发展,才有教师更好地发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首先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先锋,用新课程理念来构建深受教师喜欢的继续教育课堂,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其次,培训负责人要有总打算,需开展哪些有利于课改研究的培训活动,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方向,提供课改服务,使课改有效实施。另外,培训形式要多样,显现生气。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想办法组织各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教职工的学习提高和课改研究提供条件。如送课下乡,把上级或中学校级的骨干教师组成讲师团和作课组,把理论讲座和公开课、示范课带到基点校和村小,让最边远、最基层的教师能够听到别人讲新理念,看到别人如何上好新课程实验课。
2、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校本培训内容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可以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首先,校长要成为教科 研的领导者、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然而,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因此,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第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吸收和传播新理念,交流新思维。平时的以会代训、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说课交流、上课比赛和文章交流等形式基本不间断地间周或周周安排。使大家不感到枯燥和无味,而是充实与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3、坚持制度保证,落实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等各项制度,使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经常化、规范化。
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传播与实施,因此,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初步尝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交流各自优秀的教师。建议委派城市优秀校长到农村挂职,农村校长到城市学习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优秀的校长到农村工作,必将先进的理念,管理方法渗透到平时的各项教学管理中,能为农村大部分教师提高素质起到较大作用。其次落实城市与农村教师交流效果。
1、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应充分根据他们的特长,为其挖掘舞台,如开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开展结对子等活动,切实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产生辐射效应。
2、多选派农村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并让他们最近距离的接触城市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样他们将会更全面感受、更深入接触新课程,学习到更精髓的理念,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外,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三)、加强师德教育,建立竞争机制
1、提高教师师德素质。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规范》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评估导向激励创新。要解决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核心不是降低压力,而是提高回报,回报不仅仅包括物资的,更包括关怀、支持、合理的期望与评价等精神慰藉,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尽快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因此,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采取诱导和鼓励的办法,积极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量化。制定合理的考评办法,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各种创造性工作得到认可和鼓励。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多种手段,对在农村教育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有所作为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农村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对农村教师的钦佩之情,从而转化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而现实中,所有的新闻频道对农村教师这一荒土很少有所开发,从未有过有关农村优秀教师的报道或专题报道,而唯有教育的“夸赞”是某长亲临学校检查收费问题或某学校退费事实,或是学校安全事故的报道。有道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专挑学校或老师的缺点或过失进行评价讨论,而没有国、地、市、县、乡级的先进教师和先进学校的优秀事迹报道,即使有几秒钟的报道都是一些评优先进名单而已。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如何,教育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和艰苦的职业。人们在述说她的一切丰功伟绩和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带着责任和忧虑,带着诚恳和希望。我们相信,农民负担在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总会有一天要减轻吧!农村课改和师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价值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1、教师专业素质要可持续发展。教师做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学校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修的过程。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专职教研员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教研员,我们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教研员自身成长于学校,研究经验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从而使研究成为“真实、可信”状态下的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研究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学理论。
2、教育管理学理论。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多元智能理论。
6、社会心理学理论。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六)课题的界定
1、教师: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良的教师道德修养,稳定教师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5、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经验、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6、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这一名称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来的。其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华师大教授郑金洲)。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反思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活动。
7、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理论和专家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
8、校本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校本教材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框架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开发、筛选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与现行的学科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力补充,可增强统编教材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施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校本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校本教材建设要“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反对单纯让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只为部分学生设计、仅由少数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其意义是不完整的。坚持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不盲目“追风”,不搞“走马灯”似的开发,始终把校本教材建设视为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9、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根据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或生存)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前者如大部分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龄。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10、教师心理素质
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1、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高、最佳状态。
教师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灵消耗都很大,而教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本身,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教师在心情烦躁的情况下,不可能用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投入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反弹,结果师生关系出现恶性循环,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和指标,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只是目前所公认的一般性的标准。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13、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师德完美于心理,心理健全于师德。
14、网络研修
本课题研究以吉林省教师博客网网络平台为系统,通过建立博客,把教师的研修成果发布在博客上,支持教师远程学习交流。吉林省教师博客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有一个灵活、可靠、安全、可扩展的网管系统,包括设备本身的管理特性和图形化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系统和业务。
1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
换一种说法,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16、现代教育技术
李克东先生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等全方位研究,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范围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
任务分解(子课题)
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研究:干训部。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师训部。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中小学教研部。
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艺体部。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信息技术办公室。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年8月-XX年年9月),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年10月-2010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方案,完成教师专业水平前测,做为研究比较的初始条件。在研究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3)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时科研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结合教研年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实践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课例,编写一套学期验收试题,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及课件,写理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
(5)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6)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7)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中小学教师(包括研究人员)要把学习体会、研究新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发布在吉林省教师博客上,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8)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项成果,能够代表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并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领导小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评估。
(3)课题领导小组撰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
(4)筛选优秀成果,编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十)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要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