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时间:2019-05-12 05:3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第一篇: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江苏省常州青龙实验小学 施筱雯

【摘 要】美术课堂应该具有人文性质,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文章对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人文性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证。

【关键词】美术课堂;人文参透;多元评价

一、美术课中人文性的内涵与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 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是一种人格塑造,是一种生命关怀。

二、美术课中人文性的渗透

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感受到艺术之美。如何通过课堂传递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新课标对美术课人文性质的定义,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美术教师的现状是: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忽略人文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学术气息远远大于人文气息。以至于课堂中一味追求分数、成绩,学生对美术课有概念化的意识:谁画的好,美术成绩就好。其实,美术课中人文性的培养是情商的培养,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比如,苏少版美术第8册的《石头中的生命》知识点散、多、深,一节

课根本不可能一一讲透,而且这些石头离我们的时代太久远,它们既不新颖又不可爱,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要用人文性的语言介绍这些镇墓神兽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艺术水平,常见纹饰的由来与特色,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贯穿于课堂中,这节课就会变得生动,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这样的美术课学生还会有枯燥感吗?教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分析自己的弱势,总结经验与教训,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加大人文知识的阅读,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铸就自己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性,艺术的人文性。

2.解读儿童内心,注重多元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儿童作品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熟悉儿童的视觉符号语言,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认可尤其表现在对他们的作品评价上,每一次作业,可能就是他们情感的表达。笔者班级里有个男生对

美术提不起兴趣,画的东西乱七八糟,每次别的学生看到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所以他越发讨厌画画。假如笔者对他的作品持“太丑了,我不喜欢”的鄙视态度,可能他永远也不会爱上美术课。于是,笔者引导性地说:“今天你画得非常认真,你愿意和老师分享这次作业的想法吗?”、“看,这个画得真有创意,不过外形好像还能画得再准确点”等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认可,这其实是种很有用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果然,过了一学期后,他的作业有了明显进步,还成了小组长,在课堂上经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看到了他的自信与成长。

3.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挖掘人文内涵。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美术鉴赏里有部分与中国画有关,中国画更侧重于内容与情感。苏少版美术第10册有一课讲《诗配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国画艺术是抒情的诗

学,艺术的美学,写意的画学。学生在感受中国画特点的同时,就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是人文素养的提高。而现代西方绘画作品则更侧重于形式与情感的表达。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欣赏他的作品时大多数学生看不懂,画面中点、线、面、色等元素散乱地结合在一起,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这个原本学经济与法律的高材生,为什么在30岁突然爱上了绘画艺术?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浓烈,脱离客观物象,运用简单的造型元素。他认为具象地描摹物体的特征容易忽略作者的内心世界,他把物象简化成符号,抽象地表达艺术作品,更纯粹地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4.技能与创新结合,进行综合探索,内化人文涵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很重要,并不代表可以脱离技能的训练。大凡好的作品都与创作者良好的技能紧密相连。美术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

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拓展想象的空间,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进而内化人文涵养。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①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②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③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④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⑤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

术作品,进行交流等;⑥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⑦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⑧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在《我设计的车》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做一回小小汽车设计师。而上节课《车》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车的种类、结构、优点及不足,并且也尝试过描绘车子,所以这节课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利用简化、添加、拟人、夸张等手法,结合未来车子多功能的特点来设计显得容易了。设计的车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也许未来成功的车辆设计师就诞生在这里。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主动去探索,去研究,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当然,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拥有

较高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信任、欣赏地看待他们;需要艺术地鉴赏美术作品,挖掘其人文内涵;需要通过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去内化他们的素养。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体验生活,去创造,去改变,才能让人文教育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人的内心,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编辑:易继斌)

第二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一、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新课程强调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美术的“大美术理念”——“美术内容的大美术”

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美,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们学会从这些丰富多彩、繁杂的对象中抽象出美的内容,学会提取、学会去表达,提高人们的审美诉求。因此,我们重视了世界,我们重视了地域,我们关联你我他,这就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2、美术的“大美术理念”——“美术传承的大美术”

教师要用一种博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用“因材施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教师的“风驰电掣”的方式“博采众长”。因此,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这个客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这就是——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3、美术的“大美术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而奠基”

美术教育不尽教给学生审美、美术的技能,还应教给学生“退而结网”,进入大海去捕捞。

美术我们不仅培养了有美术素养的人,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人。

这就是——“为学生的终身而奠基”

二、美术课程的尺度

教师明确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实处,就处理好美术课程的尺度,——我们怎么上美术课?怎么利用新课程?怎么兑现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怎么评价学生的美术成长?怎么评价教师的?通过本次的远程研修,让我们美术教师把握进一步把握新课程理念,掌握好美术课程的尺度,让美术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有章可循,让我更好总结过去的美术教学,结合好本次的学习,促进美术教育的好而快的发展。

通过本次的研修,为进一步制定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打下基础。

第三篇:再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再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内容摘要:语文是最重要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和实用功能,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后,汉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学习汉语主要是在语文课上。那么什么是语文呢?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作为教育实施的一门重要的主学科,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由它的性质决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根据语文课程阶段目标的划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的体现是不同的。小学、初中、高中这是不同的阶段,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是分五部分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语文的性质,但是又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发展,又有利于教学。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它就体现在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实践语言。

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识字与写字,还有简单的阅读。这和我国古代流传最著名的蒙学读物的教授是相通的。当时的读物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当然,我们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在的幼儿读物主要有《三字经》《新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主要作用都是集中识字。我们从读物的内容来看,《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新编三字经》中有:“红国旗,随风飘;五颗星,冲我笑;银鸟巢,中国造;办奥运,我骄傲……说脏话,羞羞羞;讲文明,优优优;小蜜蜂,采花忙;飞花间,真勤劳。”这些幼儿教材在教授幼儿识字,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教育幼儿要养成勤奋刻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许多美好的品质特征和良好习惯,让孩子在诵读中学会诚实、勇敢、坚强!塑造完美品格,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的体现。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认字和写字的关键时期,相对来说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得更突出些。但是,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识字不再是单独的单纯的讲字,只知道横竖撇捺,而是要了解字词的意义的,在阅读教材课文中认字和识字的。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获得心灵的收获的。学生在学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时,首先学习里面的生字词,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文章中老画家贝尔为了鼓励贫寒交迫的青年画家琼珊坚强的活下去,在风雨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青年画家因此获得了勇气活了下来。文章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真诚、质朴的友谊和老艺术家苍凉人生中那份弥足珍贵的感情――舍己救人。学过这篇文章,学生们相信生活充满真善美和友谊的伟大。教材中大都是这类经典的美文,这些都升华了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人生之路。这些都体现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

教育是阶段性的,也是连续性的,这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由于汉字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汉字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初中教育阶段也是学生识字和写字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这时期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都比较的突出些。在学习初中语文时,学生开始掌握技巧和方法,有意识的提高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学生是带着好奇心的,然后根据文章的诗意化的语言,去想象美丽的“紫藤萝瀑布”,感受大自然的美。或许学生不能够理解那个特殊的背景年代,但是,对亲情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在语文中不断的成长成熟起来。

如果说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诗词是在背诗词,那么上高中就是在欣赏、在品读、在鉴赏,这是一种享受。那些美丽的文字承载了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不管是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都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我们生命的重量。我们因为学习语文而变得更加的富有。我记得在我们学习高中课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学生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即使死得不能“重于泰山”,那也不能“轻如鸿毛”,和蝼蚁没有区别。司马迁的“隐忍苟活”,不是怕死,对他来说,或许在那时死倒是一件痛快的事。他的事业“草创未就”,父亲的嘱托和他自己的一个颗正直的史官的良心给了他活下来的勇气,讲到这个地方,我曾经让学生看过《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外国小说,我给学生写下了里面的两句话: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司马迁是后者。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到了坚强面对苦难和尽早感恩母亲,学习巴金的《怀念萧珊》,学会了真诚和珍惜……太多的震撼心灵的美文和故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是的,任何学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学生只有养成好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不至于半途而废,自暴自弃。任何的成功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全国各个初中高中名校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这个立场,兖州一中、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都是这样的。洋思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学生水平与基础较差。然而凡是在洋思经过三年自学训练的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平均每年80%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差生。调查表明,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后劲很大,他们自学能力比别人强。自主能力比别人好,课间操认真,起睡正常,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好习惯是成功的保证。我想,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好习惯和良好品格这些方面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这是因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因为它是一种语言,任何语言都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承载着人们的思维、思想、意志、感情的,一个人的思想再丰富、再深刻,如果没有语言作为载体的话,很难充分的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有价值的,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所以,我们学习汉语,首先把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来学,从拼音学起,从横竖撇捺写起,从一个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认起,当我们能够在汉字的王国里随手翻阅和欣赏各个时代的文章的时候,我想我们会感到骄傲的。当然,要做到这些,是必须要好好学习的。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必须要能够非常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母语。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就像现在推广普通话一样。从本质上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了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随着我们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超过2500万,目前已经有近300所孔子学院遍布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这更充分的证明了语文是语言的工具性和独特的人文性的结合。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古今中外的都有。尽管教材不断变换,但是,那些经典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是不能删掉的。因为经典,所以永恒。在高中,语文的人文性变得突出了,学生在初中升高中和高中阶段,正是确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显得非常的重要。语文就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当然,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在一节节语文课上潜移默化实现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这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是人们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科学和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一双翅膀。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我们在掌握好和运用好我们的母语的同时,更要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李霞,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如何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我们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中,也体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探究,也要有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种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重视阅读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呢?

一、挖掘文本因素,陶冶学生情感

文本,绝不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施人文熏陶的工具。“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人文教育与科学训练有机统一的文学审美活动。是受教育者感悟体验与科学认知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把文学作品当作人文精神熏陶的主阵地,积极发挥人文教育作用。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呢?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针对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第七册《珍珠鸟》这课人与鸟的亲近,互相信任是本文的重点。老师注意了小鸟的戏剧性变化。其实鸟能产生这样的变化就是源于作者对它的精心照顾,人对鸟的信任。这是本课的人文性。这才是文章的重心与中心。我觉得设计时可以按:我对小鸟的精心照顾、小鸟的变化,两条主线并进。侧重我对小鸟的态度。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地方细细谈。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统一。最后,还应该把落脚点放在人文性上。在发散思维训练完后,老师应总结到: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一同生活在大自然中,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大自然才充满了生机,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动物属于大自然,植物属于大自然,我们也属于大自然。你觉得,该怎样做才能使这只珍珠鸟更加快乐地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放回大自然。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才能达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按专题进行单元阅读教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组课文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留给他们足够时间思考。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我们就围绕“学伟人”这个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这组课文中的伟大人物有孔子、鲁迅、彭德怀、史丰收„„展现在孩子眼前的是一个

个英雄的、伟大的、令人崇拜的人物。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孩子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对于学伟人、感悟伟人精神也更加深刻而广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深刻的思想、感人的形象、正确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等人文因素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

3、拓展文本内容,通过实践体验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径

语文课程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共鸣、审美愉悦和哲理启迪,但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融入情感,提升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例如:《牛郎织女》后第四题:“读完这篇民间故事,你对故事中各个人物一定有自己和认识和评价,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再如《给家乡孩子的信》书后习题:“你认为巴金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巴金爷爷身上,你得到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关于最大的启示,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是珍惜时间,有的可能觉得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诸如此类,教材没有过多的束缚,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标准答案诠释者的冷峻,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理解的多元化。通过实践体验,缩短了社会现实与学生语言交际的距离,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悟性、灵性与创造性,学生会自觉地做一个懂得爱护人、体贴人、关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珍视独特感受,张扬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向学生添加某种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语文教育中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自由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不可缺少的阳光、气候、土壤。

例如,《烟台的海》是一篇语言文字十分优美的文章,它介绍了烟台一年四季海的独特景观。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烟台不同季节海的独特景观,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了它的美,逐渐入境,阅读兴趣被激起了。紧接着我让学生接触文本,从文本入手来体悟它的独特。要求在初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反复读,读中思,读中悟,读出感情。学生明确要求后,兴致高昂地投入课堂。在稍后的交流中,学生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还交流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表达出对烟台冬天的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赞美,因为它具有挑战性;有的则表达出对夏天的海的喜爱,因为它像少女,温柔恬静;更有人喜欢春天的海,因为它给

人以希望;而偏爱秋天的学生则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烟台人们为此忙碌而充实„„

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把阅读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感悟,读中去发现。因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差异性、独特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简而言之,在阅读活动,我们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作品的各种艺术及其表现方式的批判性评价,注重在讨论中训练学生,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人体验。阅读教学无固定的探究形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通过阅读作品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这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三、拓展课外知识,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学生在课堂上拓展、延伸,但充实要在课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布置人文性的作业,引导组织学生去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写读后感,组织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搜集有关的作者资料、相关的作品。引导他们进行社会考察,去发现搜集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去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无限的情味,无穷的趣味,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感受到完成作业是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每学期举行古诗诵读赛,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花十分钟阅读一篇文章,并作好摘录。开展故事周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储藏下几个有趣的、有意义的小故事。每周小练笔,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挖掘、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去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同时引导、带动更多的学生走上这条路,为长大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自

我、珍惜自我,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四、注重言传身教,注重潜移默化

在学校中,老师是许多学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师的言行举止、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日常的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让教育充满绿色,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多给学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给学生“温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老师的人文关怀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风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学中,师生要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发挥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引导并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语文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呢?

一、倡导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它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它还提倡跨领域学习,提倡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

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类似于当前中学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一般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基本流程。

三、加强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加强实践性学习最大的益处是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既增强学习知识的直观经验,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能力。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很多,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能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学习辨别是非曲直。

四、重视体验与感悟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的铬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痕迹深深。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与感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

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

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一面,是因为以往教学往往对工具性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片面,和学生发展的缺陷。目前,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从而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第五篇: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浅 论 美 术 教 育 之 人 文 性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10030)

刘 东

[摘要]时代呼唤人文性,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改的主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获得人文陶冶,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为此,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当今美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1]

一、人文性的涵义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 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几个美术小岛.去观赏和体验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功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可见,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人们对过去重视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认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为此,适当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艺术(包括美术)文化和历史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对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二、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与美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审美 活动中发展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接、顿悟、灵感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理想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这些人文意蕴,正是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所必须吸取的营养。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进而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激发起人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向往,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可见,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

1、以生活素材丰富美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正如尹少淳所说:“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美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处不在。为此,我们应把审美知识的领域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体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校园里设置一些新的现代艺术雕像.橱窗里轮换展出师生们的美术作品,播音室在课间播放轻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学们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旋律之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美的薰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爱护生活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案例1: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毕加索《格尔尼卡》欣赏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片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 “对于这

[3]幅作品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几位大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谈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老师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解,并不时地记录了他们的精神描述。

接着。老师把有关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投影仪提供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①在画中的第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②整幅画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尽可能用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作品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美术课程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的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 面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它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科教学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略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课有竞技运动的美及体操中的形体美;至于音乐舞蹈课中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无穷魅力更会使学生如痴如醉。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万平方米.保存着明清宫殿8700余间,收藏着文物精品100万件。如今随着网上故宫的建立,只要点击http://www.xiexiebang.com,世界任何一地的学生,无须亲临故官,照样可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进入”故宫博物院,网友可从14个网页分类,畅游自己想看的内容。

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文物鉴别知识。如“陶瓷真赝对比”一栏,既介绍中国8000年陶瓷业名窑迭出、佳作不断的悠久历史,也列举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三个“仿古瓷”高潮期.内容翔实,极富知识性,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陶瓷真赝的能力:如点击“文物保护”专题,还能了解到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修复那些残缺的珍贵文物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各学科在文化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既可以减少学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知识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已成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最新 的美术教育人文资源,开发大量的人文素材,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以更好的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整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将美术教育定性为人文性,其意义无穷——它以人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我们由此出发.得以去全力开辟和拓展美术教育的精彩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1出版.[2] 杨立梅 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年7月 第11版.[3] 尹少淳 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时 【J】中国美术教育 2002,(4).作者简介:刘 东(1963—),男,湖南省资兴市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导刊》美术编辑,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及美术编辑工作。

下载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英语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两者不要走极端,不能只强调工具性,虽然这......

    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创造性学科。小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学来开发儿童智力,培......

    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新课堂

    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创新课堂 益阳市沙头镇中心小学 杨莉群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新课程标准主要体现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美术......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呼唤人文性回归作文 昭平四中 邓迎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鲁迅曾说过,写 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

    人文性的学生评语

    2,(林)该生胆子小,不敢大胆地跟老师、同学交流,总是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时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点名,才敢发言。下半学期,学习有所进步,书写的字迹美观、工整,能认真完成作业。......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忠路民族小学 姚云香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之我见 大悟县实验小学 李文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