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普法理念(小编推荐)
创新普法理念,提升普法价值 努力营造全社会学法用法氛围
我们xx县把全民普法工作作为社会性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几年来,在普法工作中,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适应需求、注重实效”的普法工作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普法工作新理念 “五五”普法以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在深入总结过去“四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了“五五”普法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一是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普法工作理念。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制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对普法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所以,普法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出发点,以服务全县大局为着眼点,以构建法制社会为落脚点,为推进法制社会建设、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打造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服务。二是树立“因地制宜、适应需求”普法工作理念。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力。几年来我们抓住这个特点,把工作的着眼点落在农村,把工作的出发点打在需求
上,探索出“点法”下乡普法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很受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三是树立“资源整合、大普法”工作理念。普法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的努力,才能达到普法教育的效果。我们围绕这个理念,在组织建设、领导格局、开展形式和运作手段上打造“大普法”工作氛围、构筑“大普法”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我们整合了阵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使普法工作在全县形成一种合力。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因地制宜、适应需求”、坚持“整合资源、大普法”工作理念,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举措,推进普法工作向纵身发展。
二、适应需求,探索载体,开创普法工作新途径 我们在普法工作理念的指导下,把“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作为重点先行,来带动“法律进单位、进机关、进企业”的开展。
在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普法活动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普法形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下的普法工作需要,公民的法律意识,通过“四个五年”普法实践活动,已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验到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寻求法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在普法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要有创新。
(一)创建了“点法”活动载体。
在普法实践中,针对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特点,我们推出了“点法”下乡普法活动载体。“点法”就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人群对法律的需求进行普法宣传。百姓需要什么法就点什么法,点什么法就送什么法。“点法”做到与对象相结合、与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使普法工作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通过几年来的普法实践活动,我们创新了七种“点法”活动有效载体。一是设立点法记录本。在全县农村和社区661个中心户设立了点法记录本,中心户利用点法记录本可以随时收集群众的点法内容;并及时准确回答群众提出的点法问题。二是设立点法咨询板。我们在村委会、社区设立点法咨询板,群众有法律问题可以通过这块板反应上来,及时给予解答。三是设立点法热线。司法所的办公电话、司法所长和干事的手机利用公式板,公布于众,随时解答群众的点法问题。四是发放点法服务卡。群众有一些法律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服务卡找“法律明白人队伍”和专业人员回答问题。五是建立点法信息台。我们利用乡镇手机信息发布台,通过信息发送法律知识的办法满足群众的点法需求。六是实行“点法”咨询进村。全县司法所定期进村解答群众法律咨询,村委会利用广播告知群众,司法所人员面对面解答。七是实行普法
1刻钟活动。全县各村委会利用村广播每周五开展1次15分钟的专题讲法普法活动。
为了保证“点法”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一是做到“点法”要有前瞻性。按照普法年度计划、提前做好“点法”工作安排,针对各个时期、各专业法宣传日,以及社会状况和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安排点法活动;二是做到“点法”要有实效性。“五五”普法以来,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了有关土地承包、村屯建设、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点法”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做到“点法”要有针对性。在“点法”活动中做到,针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点法活动;针对农村各个时期的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开展点法活动;针对经济建设重点环节开展点法活动;针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开展点法活动。四是做到“点法”要有保障性。在组织建设上、点法方式、方法和形式上、点法活动载体的设计上都做了相应的安排和部署。
(二)丰富送法进村内容
为了丰富法律进村内容,一是我们主办了《普法简报》。从2007年1月起创办,《普法简报》以各司法所为依托,每月出版一期,每期印刷5000份,发放到村(社区)、中心户,提供给群众阅读。二是编辑出版了法律知识读本。结合农村的实际,编辑出版《农村常用法律知识问答200例》、《以案
说法实例汇编》、《百姓点法200例》,发放到村(社区)、中心户。三是播放法律教育光盘进村。利用现代化宣传工具,加强农村电化法制教育,司法所定期到所辖各村播放《农村系列法制教育光盘》,深受农民欢迎。
(三)加强农村法制文化氛围建设
为了提高农民对法律的信仰,强化农村法制阵地建设。“五五”普法以来,我们抓住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了法制文化的渗透。一是成立农村文艺小分队。全县有条件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一些文化素质较高、有文艺特长的离退休老年人,自发的组织到一起,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利用小品、二人转、快板等多种形式,将普法内容渗透到文艺节目之中,既做到了寓教于乐,又使群众受到了法制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普法效果。二是通过版报,画廊,标语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我们在全县各村、社区都统一印刷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学法辩事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大型横幅标语,使法治思想时时刻刻的感染着人们,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三是规范农村普法组织、制度和宣传阵地建设。我们统一规范制作了全县x村(社区)普法组织、工作制度板;统一建立了村(社区)普法活动室;统一确定了村(社区)x个普法中心户。四是建立四支普法自愿者队伍。
1、成立了“普法讲师团”队伍,聘请了有资历的老律师、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
讲师团,为农村办普法培训班,开展礼堂式普法授课服务;
2、成立了法律明白人队伍,由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解答农村群众提出的涉及到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专业法律法规等问题;
3、成立法制副校长队伍,由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为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服务;
4、成立普法宣传员队伍,由各村人民调解员、中心户长组成,利用他们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排查纠纷、调解纠纷的特点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五是实行了普法考试、考核制度。县普法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人员每年举行一次普法考试活动。“五五”普法以来分别举办了科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村(社区)干部、企业领导,中小学教师普法考试大型活动。同时,将普法工作纳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掌握重点,明确目标,提升普法工作新价值 几年来普法实践使我们深深的感到,普法工作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切实可行的普法工作来体现普法工作的社会价值,普法工作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普法工作推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规范人民所行使的权利和义务。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应需求地开展了普法活动,使普法工作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符合大洼的实际,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求。我们体会是:一是完成工作目标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深入开展
普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我们围绕这个目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开创了符合大洼农村普法工作新路子。二是构建和谐大洼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需要法律的保障,只有人们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三是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律保障,通过普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普法,让人们增强法律意识,在法律的范畴内行使权利和义务,保障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我们的工作符合普法工作的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普法工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强化职能、注重实效,营造普法工作新环境 几年来,我们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普法效果在全社会得到充分体现,人人重视法律,崇尚法律的深厚氛围在全县逐步形成和树立。一是社会治安形势好转。我们把公安比作西医,把司法比作中医,由于中西医的结合,“五五”普法以来,我县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民间纠纷和群体性上访案件逐年减少,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二是法制政府形象得到树立。我县的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加强,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重大决策上做到以法律为依据,实行政务公开、阳光办事。三是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增强。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热情高涨,人
人都积极主动参与学法活动,能够遇事找法,不会学法,不懂问法,并运用法律程序理智解决问题,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树立。通过普法的不断深入,我县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良好的的法制环境,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地、外资企业来xx落户。法制先导,工业强县的态势已在全县形成。五是普法作用得到充分认可。通过几年来普法实践,普法工作创造的社会价值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认可和肯定。全国普法办xx副司长视察普法联系点指出:xx普法工作理念前卫,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点法”下乡经验非常鲜活,值得学习和推广。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指出,我们xx在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把司法部门作为主力军,充分发挥了在普法宣传、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司法部门在全县各项工作中是前沿阵地,普法工作责任重大。社会治安所产生的矛盾就好比是门里门外的事情,矛盾纠纷的出现如果经过普法宣传化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那就是门里的事;如果宣传调解不到位,矛盾激化就可能导致刑事和治安案件,那就是门外事。老百姓说:我们有事就找司法,有不懂的问题就点法,普法工作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总之,在普法工作上,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按照新时期、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距离,今后我们要不断的发展创新,继续探索普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推进全县普
法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创新理念
烟草创新理念 当前烟草行业面临着国际控烟、垄断体制、构建和谐、市场竞争等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必须积极的实施管理转型,增强行业竞争实力,为未来应对市场竞争积蓄力量,而要实现管理转型,逐步缩小与国际烟草业强势企业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就需要烟草人勇于突破原有的惯性的经营与管理方式,勇于创新,敢于创造性的工作,不断采用新的方式来加速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因此,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积极引入全面创新管理模式,这是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规范执法行为,创新执法方式
1、深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工作。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实现证据形式、种类及证据内容的格式化,做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动态完善和有效应用机制。制定行政裁量权具体工作规范,提高自由裁量基准的规范化水平,控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最大程度避免主观因素对处罚结果的影响,防范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完善说理式执法模式,做到行政执法“全程说理、执法普法”,推进和谐执法。注重强化行政处罚、许可文书的说服力、公信力和执行力,提高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理解和认同度。
2、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通过开展试点活动,对烟草专卖零售行政许可证办理时限从法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新办证申请人可以通过电话、邮件、书面等方式提出预
先勘验申请,证件中心在接到申请后安排勘验组人员上门勘验,并在规定时间内勘验完毕。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当场接收办证所需材料,对明显不符合办证条件的予以告知,有效减少申请人前往办证中心的次数,提高办证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3、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通过启用烟草市场稽查移动感知终端,执法人员在日常市场检查执法时,能进行零售户信息查询和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实现了市场监管的科学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执法质量。
二、创新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一时一地的事,因为它不仅仅是提倡,或者通过搞运动式的方式来达成,而是需要用规划来带动,用制度、流程等体系来保证。所以,建立创新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支撑性的工作,它包括规划、预算、激励、考核、评审等制度与流程的建设。制度与流程等将对员工的创新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
三、为全新管理顺利开展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要素:
1、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创新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贴近一线、注重实效、提升水平”,努力与行业中心工作和一线需求紧密结合。必须把强化专卖专营体制、建立现代流通企业、增强行业竞争能力,作为开展全面创新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品牌培育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真正使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引擎,专卖商业企业的创新工作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2、把握“三用”原则:必须坚持有用、好用、管用的创新工作原则。有用是根本,创新要有针对性,必须“为了工作而创新”,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好用是目标,要充分考虑创新成果实现的可能性和可推广性,避免超越条件和不计成本去盲目创新。管用是方向,要努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努力使创新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挥积极效用。只有坚持有用、好用、管用的创新工作原则,烟草专卖商业企业的创新工作才能富有成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工作氛围。要把“理解创新、善待失败”作为重要的行业共识,积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容的舆论,使他们即使经历失败也不失去继续创新的勇气;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在创新实践的发展中促进创新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最后再说一点:过去的专卖所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查案上,很多人不办案,甚至不会办案,即使办案,案件性质也很简单,陌生的领域不敢去探索和实践。加之人员少,经验不足,基层也很难开展工作。新的形势要求专卖所必须去创新,创新是判断工作优劣的关键,是进步的灵魂。不能单独盯在工作量化指标上,要想创新也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相应的转换。比如,由过去粗放式管理向精确式管理转换。以往,专卖所对市场的监管,是为查案而查案,往往是应对式监管,粗放式监管,有举报就查处,有办证就受理登记,出了问题就解决问题,监管是被动的,粗放的,现在要主动监管,对经营者的监管也要从面上监管深入到经营方式上、经营规范等等的全方位的监管,切实做到分片分类管理。充分动用诚信管理办法,对首次违规,而且程度轻微的,主要采用谈话,诚信扣分,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等引导为主。根据分片到人,责任明确精神,每位所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管理好自己的责任田,到遇到的问题,通过民主会议,互相借鉴,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改变实现创新。通过强化创新理念,使得专卖所上下形成我要学习,学习为我的氛围,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来促进专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第三篇:创新理念 迎难而上
创新理念迎难而上
扎实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
--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新职能的监管思路
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食品药监部门与卫生部门现阶段各自履行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与餐饮服务监管职能将相互调整。调整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消费的终端环节,《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不是内涵与外延的简单调整,而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餐饮服务监管从场所管理转变为健康产品管理。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重头戏。因此,全面加强餐饮业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局面对即将要履行的新职能,摸清了我县餐饮业监管现状,做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工作,提出了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的措施。
一、我县餐饮业监管现状
据统计,全县现有餐饮单位 1045家,其中餐饮业 943
1家,食堂102家。餐饮业中城区有533家,乡镇410家;食堂中城区职工食堂6家,乡镇职工食堂11家;城区学生食堂13家,乡镇学生食堂15家;城区幼儿食堂28家,乡镇幼儿食堂29家。
目前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县卫生局主要落实到县卫生监督所负责。县卫生监督所将餐饮单位的监管责任细化到具体监督人员,进行定人定岗定区域,每个监督员负责对自己辖区的餐饮单位监督管理工作。现有模式下,乡镇医疗机构公卫人员事实上履行着所在乡镇餐饮单位的监管协管职能。
近年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全县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监督通过量化分级管理,餐饮经营单位的硬件设施、卫生安全措施等得到较大改善,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餐饮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经营行为得到规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卫生意识、法制意识淡薄,违规经营行为和无证经营现象屡禁不止;二是硬件设施差,部分小餐饮经营单位场地狭小,卫生设施不齐,经营条件达不到最低许可要求;三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小餐饮经营单位持证经营率低,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监管难度大;四是农村宴席监管难,农村宴席属非营利性,由于农民自身观念淡薄,不申报现象较普遍,现行法律法规对其卫生审查和许可以及造成食物中毒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监管很困
难,存在隐患较多;五是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农村餐饮消费环节监管主要由乡镇协管员来承担,食品药监部门与乡镇没有工作上的对应关系,缺少现行体系下卫生部门对乡镇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关系;六是餐饮监管专项经费不足,质量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二、履行餐饮监管新职能的措施
我局履行餐饮服务许可和监管工作一段时间内,餐饮服务监管人员少、基础差、行政管理相对人不知晓执法主体发生变化等被动局面难以一时扭转,要很快进入角色难度较大,我们将从夯实工作基础入手,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创新工作举措,在原有卫生监督模式的基础上,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按照“无缝对接、高标准起步”的工作思路,对餐饮服务监管做到“规范现有、提高新开、清理无证”,全面推进餐饮服务监管工作,以迅速适应新职能的需要。
一是迅速摸清底数。全面掌握餐饮单位基础情况,不仅是做好餐饮服务监管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制定各项监管决策的依据。履行新职能后,将扎实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餐饮业基础数据,摸清我县餐饮业底数,梳理餐饮行业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餐饮监管工作夯实基础,为针对性开展餐饮业食品安全整治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来说是全新的工作领域,加之这领域法规规章新出台的多,各种标准要求比较明确,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当务之急是迅速成立餐饮安全监督所和食品药品检验所,增加事业编制。充实监管队伍并好抓学习培训,提升队伍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派人员到上级单位或者先进地区学习餐饮服务监管新方法新理念。随着形势的变化,餐饮服务监管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和艰巨,进一步充实单位执法力量,确保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督力量的有效配备和经费的及时到位,使监管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为切实加强餐饮服务监管、维护群众饮食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强化宣传培训。通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专栏、悬挂宣传标语、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餐饮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悬挂《餐饮服务管理制度》等多种形式,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餐饮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同时对餐饮经营业主、从业人员进行餐饮服务法律法规和餐饮服务操作规范等方面知识的培训,重点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是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格按照餐饮消费环节食品许可条件和标准审批、发证,强化许可证的监督管理工作,把好现场核查关,对不符合餐饮业准入条件的,要严格把关,排除在市场之外。建立食品采购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进台帐制度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进餐饮消费环节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管理,建立健康档案,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关,规范从业经营行为,力争做到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高标准起步”。
五是要强化监督工作。以目前的情况来说,现有的监督资源非常有限,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所以,应该运用科学、高效的监督手段来监督餐饮业,实行市场主体的差别管理,从餐饮消费环节经营主体良莠不齐的实际出发,对酒店宾馆等食品餐饮消费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据此确定相应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频次,提高监管实效。强化集体供餐、学校用餐、农村宴席等是集体性食物中毒易发环节的监管,强化重点场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熟食卤味、冷菜等高风险食品、无证经营等高风险行为的整治力度,不断将餐饮消费环节整顿工作引向深入。加强对餐饮消费环节食品的监督抽样工作,建立餐饮环节食品检验收据库,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提供技术依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通过采取集中整治、区域联动、督查回访等措施,实现“主体规范、遏制蔓延、可控有序、保障安全”的目标。
六是加强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和应急准备。在各种重大活动期间,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是一项重点工作,强化对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全面落实
监管责任;对接待餐饮单位明确责任,认真自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落实人员驻点全程监管,对食品安全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确保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期间无食品安全事故。
为加强食物中毒预防和调查处理工作,我局将完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明确相关处置人员职责,细化处置流程,进行应急预案演习演练,为处置食物中毒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练兵,确保面对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七是建立诚信监管机制。从根本上保障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餐饮服务监管的长效机制。在积极倡导餐饮服务单位诚信自律的同时,也要实现监管部门讲诚信、守承诺、做诚信表率,形成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良好市场环境。通过诚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视诚信为生命,自觉守法经营,进行规范化管理,营造企业文化,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梅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第四篇:创新创业理念
XX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始终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大学生六项基本能力,结合学院以文科生为主的特点举办科普知识竞赛,计算机技能知识普及大赛等科普节系列活动以提高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在XX学院营造出追求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创新的精神来指导生活,用创业的精神来丰富生活,以促进学院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希望以此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篇:创新人才理念
创新人才理念,提高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
党管人才原则,是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一些短板和差距,如不同性质企业对党管人才的思想认识不同,各企业党委对人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商榷。
1.适位适时,根据岗位需求和员工自身特点配置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事以才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人才,不同层面的人对人才的认识却各不相同,企业中车间主任可能认为能勤恳工作,超额完成工作量就是人才,职能业务部门觉得能攻克技术难关才是人才,而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有一定的学习背景、有研究能力才是人才,工人最为直白,他们觉得能把一日三餐做得可口的厨师就是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才。这几种想法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并不矛盾,过去我们习惯以能力、功绩、学历等等做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视野的开阔,大家意识到各个层面工作任务不同,需要也不一样,有的岗位需要勤劳型员工,有的需要专业技能型,有的需要复合型,有的需要研究开发型人才等等,而共同点就是适合岗位需要、能完成岗位赋予任务的人皆为人才,人人皆可成才,反之,一个人要想成才,就要站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要做好沟通,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其精力、学识、经验等各不相同,在了解了员工的发展情况后,合理配置员工,将其安排在适合的环境中发展,否则,“不让猴子爬树,叫它游泳;不让鸭子游泳,叫它爬树”,按一种固化的既有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只会造成人才大量浪费。有研究表明:如果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在工作时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80-90%;而对缺乏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在此基础上统观全局,把握重点,培养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人才,使各岗位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才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谐调发展。
2. 合理流动,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任职状况几乎是终身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近于固化,这样一种人才体制大大压抑了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积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市场法则的调控下,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在各个岗位间实现了交流,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仅靠市场调节的人才流动,势必造成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发达国家,强势企业必定能招揽到大量强势人才,而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家、企业则要承担生死存亡的严重后果。电气有些企业在为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投入后,也遭遇人才流失,无奈有人报怨人才忘恩负义,没有道德观念。有些企业则能正视这一现实,在企业出现了不合理、不正常的人才流动后,反观自己的人才管理机制,查漏补缺,从而形成稳定有效的用人机制。
在以市场为主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中,我们国企的技术力量、资本实力没有外资企业更能吸引人才,在对人才的激励、培养方面我们缺乏足够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可以发挥政治优势,除了完善引进、培养、晋升、激励、考核
1机制外,要把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追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宗旨和员工准则,打造先进企业文化,在这种环境下,员工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尽全力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