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城版高中《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教学案例
《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教学案例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课时:一课时 模块:音乐鉴赏
教材:花城版《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绚丽的世界音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概念:
了解恰克合唱的歌唱形式特点;对世界特色的 歌唱形式产生兴趣。2.技能能力:
⑴通过欣赏音乐能够运用音乐要素对音乐进行分析;
⑵通过感受音乐与理解特点,乐意主动体验与感受老师 在课堂上所提供的体验活动。3.情感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认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主动想了解世界各地的音乐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去分析音乐,总结并记忆恰克合唱形式的基本特征,并由此充分体验音乐。2.难点: ⑴ 音乐要素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恰克合唱音乐特征。
⑵学生运用自己分析到的音乐特征,主动体验音乐。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Bibox表演后,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演唱形式吗? 生:bibox 师:bibox是现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演唱形式,除了这种演唱形式外,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音乐演唱形式,它来自印度尼西亚,这种音乐演唱形式更为古老,更为神秘。
引出本课主题: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教授过程:
1、播放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的声音音乐,让学生首先感受原始古老的声音节奏,并让学生谈谈对这音乐的第一印象。
师:同学们对这音乐的第一印象如何? 生:远古、震撼、神秘的祭祀活动。
师:那同学们可以描述一下这活动的演唱场景吗? 生:一群人在夜晚围着一堆篝火手舞足蹈地唱着神秘的节奏。师:下面由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恰克合唱。
2、简介恰克合唱的相关文化:恰克合唱是世界上最特 殊的声乐演唱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尼的前印度时期,是古老的祭奠“仙女舞”的一部分,用于与神灵沟通来驱魔降福。演唱是在夜晚篝火周围分为几个声部围成圈边蹈边唱,连绵不断。
师:介绍完后,同学们应该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恰克合唱了吧? 生:想。
师:马上给大家呈现,但大家得边看视频边思考两个问题。(播发演唱视频)
3、让学生观看视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点击课件显示问题:a这段恰克合唱演唱的词,你能听出来吗?b这恰克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师: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问的两个问题。你们可以听出演唱的词吗?
生:衬词 “qi”、“pong”、“恰克”
师:这恰克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特点)
生:无旋律、用人声演唱节奏、由几声部节奏型重合、伴有肢体动作(总结)师:了解了恰克合唱后,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这神秘音乐的魅力吧!老师写出了简单的四声部恰克合唱,现在由我们同学分为四声部进行演唱。
4、让学生感受体验:四声部《恰克合唱》。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并尝试演唱出各自的节奏型(教师纠正),并让学生组组相互合唱;接着由教师指挥一声部接一声部进行合唱;最后四声部整齐进入,并由教师弱渐强、强回弱、突弱突强指挥学生的演唱。
师:同学们演唱完后觉得你们的恰克合唱和刚刚所看的视频效果一样吗? 生:还缺少肢体语言
师:是的,那么接下来的演唱希望大家加上自己设计的肢体语言。同时老师也想增加一下难度,给出几种节奏型,请同学们按组分别选择节奏型,并由组长带领设计肢体语言演唱好自己的声部。生:好
5、让学生分组训练新的四声部节奏并合唱展演。播发课件节奏型,并由各组组长选择完后展示于黑板,整体呈现出新的四声部恰克合唱,并由组长组织组员设计动作、整齐演唱其节奏型,教师到各组进行引导教学。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指挥大家进行带有肢体语言的恰克合唱演唱。师:大家的合作性非常强,这一次的恰克合唱更加形象了。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的声乐演唱形式吗? 生:不知道
师:下面我还带来了另一种的声乐演唱形式,请同学们对比恰克合唱的特点说说它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6、知识拓展:播放阿卡贝拉视频。让学生通过与恰克合唱音乐特点的比较说出阿卡贝拉的音乐特点。(播发音乐视频)
师:阿卡贝拉和恰克合唱的音乐特点有什么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都是纯人声合唱,人声演唱节奏
生:不一样的是,阿卡贝拉有高低旋律和和声伴唱。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结合两者进行新的创作吗?由你们刚才演唱的恰克合唱,加入老师的演唱旋律? 生:试一试
教师边指挥学生重复演唱重组的四声部恰克合唱,边演唱《bigbigworld》旋律,与学生进行二度音乐创作。演唱完毕再由学生总结这节课恰克合唱的音乐特点。
五、总结:
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有体会到人声演唱是人类最直接、最自然地表达情感的方式。音乐无国界,即使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人们也能在音乐中找到知音,找到共识,获得共鸣。越是民族风格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同时,学生在感受节奏的魅力中,不仅提高学生们为探讨多种声乐演唱形式的兴趣,还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教学反思:
本人以《印度尼西亚——恰克合唱》为课题参加教育局开展的高中高效音乐课堂竞赛,收获良多,深切感受到高效课堂的优势所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在课堂的教课上,我意识到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学生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经过参加此次赛课,我在校不断地试课同时也不时地改进,并反思其课堂教学。其反思为以下几点,并认为在以后教学也应坚持贯彻。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因此确定课题后,觉得以节奏作为本堂课重点,并以节奏合唱训练为难点。同时,备课时我根据了学生的兴趣点,以Bibox 的表演视频引入课堂主题,这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是新课标所期待。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场景引入的形式带出主题,提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播放音频吸引学生兴趣,随后再让学生看完视频后自行探讨“恰克合唱”的特点。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会给音乐课堂带来良好的效果。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在学生大致理解“恰克合唱”形式特点后,我给出简单的四声部节奏训练让学生分组模唱,这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教师指挥学生唱出强弱对比的声效。第三阶段,由学生重新抽选新节奏型并加入创编的肢体语言,融合到“恰克合唱”中。成功的音乐课都有着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并且每一环节之间必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层次都要高于前一环节,这样才突显学生的学习是不断进步、上升。
四、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标指出,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因此本堂课后半段,我还加入了“阿卡贝拉”的赏析,让学生将“恰克合唱”与“阿卡贝拉”相比较,总结下“阿卡贝拉”的特点,并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将两者结合再度创作,教师演唱主旋律,学生演唱“恰克合唱”。通过两者结合并合作演唱,让学生对不同演唱形式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高效课堂教学不再是我们的梦想,因为我们已将其实现,并且实践效果甚好。有了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高效是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备课上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能吸引学生课堂的才是好课堂。为了教育事业的明天,我们必须精心打造出一个优质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教案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够参与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学习活动,掌握自己本声部的旋律,较为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歌唱技能演唱歌曲,感受、体验、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民族特点;
2、欣赏混声合唱《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及《八骏赞》,感受、体验混声合唱的艺术表现力及其不同的民族风格,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学习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难点:
1、解决合唱中的和谐与均衡问题;
2、较为准确地感受、体验歌曲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工具:投影 歌谱 校音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讲授、互动 学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
(1)聆听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引导学生对歌曲艺术的艺术表现力留下较为完整的印象。(2)学生分声部用“哼鸣”的方法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旋律。
(3)用元音“U”代替歌词进行演唱。
(4)排练合唱:学生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歌词,并尽力表现出应有的情感,掌握相关的歌唱技能。
教师要自始至终注意歌曲的情感表现问题,要注意演唱时的音准和声音位置问题,根据以前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能,尽量把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技能配合到位、协同运动,体验科学发声的方法。在学习演唱中,学生可以交流演唱体会,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引导同学们想一些辅助练习的方法,来感受体验正确的声音位置。用“分拍”及“合拍”两种指挥方法指挥学生唱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不同的音乐艺术效果;学生相互纠正,教师个别辅导等。
2、歌曲处理
(1)欣赏无伴奏混声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2)师生共同对欣赏曲及自己的合唱进行审美评价,找出自己进一步提高的学习目标。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合唱的美感要表现在音乐的音响上。即:合唱音响是否和谐,是否均衡,是否具有适当的音乐情感等。要达到这种目标,必须从音色音准上去寻求和谐美,从各个声部之间恰当的音量上寻求声部之间的均衡美,必须在力度上有变化、有层次感。
(4)学生再次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要力争表现得安详、宁静、和谐、有变化、有层次感。
(5)教师小结:《半个月亮爬上来》为无伴奏合唱。歌曲采用了青海民歌为素材。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改编后的合唱,主要是用主调音乐的手法去表现的,但其中的第三句采用了复调音乐的手法,从而使整个合唱的艺术形象既统一又有变化。正如同学所说的,歌曲的情绪是安详、宁静、和谐的。因此,这部合唱成为我国目前无伴奏合唱中的保留曲目之一。
(6)完整地、有表情地、有表现力地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3、鉴赏歌曲
(1)《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A简单介绍合唱作品《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及撒尼族(路南、泸西、弥勒、昆明等地方少数名族自称)的民俗民风(同步播放视频)。而后播放混声合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录音。B聆听录音并哼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两个基本旋律素材。
C完整听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提问:(a)歌曲的典型节奏是什么?
(b)歌曲的旋律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具有怎样的地域风格和民族风格?
(2)《八骏赞》
A简介蒙古族民歌演唱形式---赞词,播放内蒙古大草原牛羊成群、骏马奔驰的录像。
B请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比较并描述各段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绪特点。
C请学生用语言来描述歌曲《八骏赞》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4、拓展学习
(1)浏览性聆听以下几首歌曲,感受和体验其音乐风格,简单讨论产生不同音乐风格的原因有哪些?(《乡音乡情》、《曲蔓地》)
(2)简单讨论(略)
5、小结
通过学唱无伴奏混声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和聆听不同民族的民歌或改编合唱曲,使我们感受、体验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也使我们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认识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灿烂,懂得了地域环境、民族生活习俗、当地的文化传承及文化交流、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都会对当地的音乐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发掘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内在的审美内涵,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这不仅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体验,也是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价值的一种较为深刻的体验。
效果评价:
第三篇:如何加强高中合唱教学
如何加强高中合唱教学
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学及校外音乐教育的结合体,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合唱是一种多方位立体的音乐,也是歌唱艺术中最难的教学。那么,如何加强高中合唱教学呢?
一、合唱的四个特点
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合唱:合唱是指一群歌唱者分成高低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首乐曲的歌唱形式。教师要阐述清楚高中合唱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合唱的音色变化丰富,但是要做到音色统一。合唱中有男,有女,有高,有低,各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混声合唱分为四个声部,女高音是混声合唱的旋律声部,男低音则是混声合唱中的最低音即根音,女低音和男高音担任中间的和声部分,在合唱时要求音色必须统一,位置固定,女高音、男高音位置在头腔,男低音和女中音的位置固定在胸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感。
2.合唱的力度。在声乐的艺术中,合唱的力度对比是最有表现力的,在许多带有情节的合唱中,合唱力度的突出会使整个乐曲产生很强的表现力,加强作品的感染力。
3.合唱的音域广。混声合唱的音域有四个八度,在四个八度中,女高音和男高音会给听觉带来立体感,而女低音和男低音会给听觉带来厚度感。
4.合唱的气息独特。合唱的呼吸分三种:集体呼吸、整体之间按声部呼吸和循环呼吸。其中循环呼吸只有合唱艺术中才有。在各个声部的换气中表现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效果,是在听起来不影响低音的情况下进行的特殊表现手段。
二、开展合唱训练
1.音色统一的训练。要达到合唱音色统一的训练,首先要进行位置的同音训练。把女高音和男高音集中训练,比如唱‘啊’找到两个眉毛中间点的位置,先小声的演唱,找到点以后再给气息,然后换成其它音进行训练。把所有的音色都靠过去,要求合唱队员在合唱中“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合唱艺术就是求共性,使个人的声音融于整个合唱队中,要求教师对个别冒出来的声音加以纠正,告诉学生冒出来的声音是没有在位置上。在同音延长时间,让合唱队员体会一种协和美妙的统一的音色,循环呼吸同时进行。开始训练时,不要先进行力度对比的训练,学生在换气时注意前后左右的同伴是否在换气。换气后的音量应与换气前的音量是一致的,即便延长十几拍也听不到渐强减弱才行。否则,合唱队在延长音时,就会出现音量上的减弱。
2.多声部的均衡练习。合唱声部中,每个合唱队员都要训练出音色和音量的相互融合,这是部分的均衡;合唱各声部之间,要求整体的均衡。主调性多声部合唱歌曲,要把握住其中歌曲的主要旋律声部,其它声部依据和弦谐和的要求,伴随、烘托着主要旋律声部。其中主要旋律在女高声部的,其它声部音量可以和它相近,中、低声部音量自然地相应稍大些;如果主要旋律在低声部或者其它声部的,则在该基础上以主旋律声显示为基础寻找声部的均衡。通常我们唱高声区时,唱响容易唱轻难;唱低声区时,唱轻容易唱响难;中声区最常用,歌唱声音比较容易控制。合唱各个声部在相同的声区和力度上均衡比较容易,合唱各个声部如在不同的声区或用不同力度演唱,均衡就比较困难。训练中,需要注意中、低音声部的发声位置要向高音声部适当靠拢,不可片面追求胸腔共鸣。
在多声部的训练中,首先要进行气息的保持训练,各声部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不跨声部、越声部,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听到不同声部的音色、力度,才能做到音色统一;只有音色统一了,合唱艺术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可听到一个饱满的均衡的和声。
3.声音的训练。歌曲不同,采用的训练方法也不同,训练的不同时期,对声音的训练有着不同的要求。练声:既有集体练声,女生和男生分别的练声,又有个人单练,既有头腔训练、胸腔训练,也有分声训练、共鸣训练。重点在共鸣训练,分为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训练等多种方式。主要分三部分:(1)“搭架子”。是合唱的综合训练,解决音准、节奏等问题,为演唱好作品打好基础。(2)艺术表现。抓重点,攻难关,解决高音的位置统一,不喊、不硬挤声音,气息流畅,将作品中高点或高潮部分表现出来。(3)深挖作品的内涵,找作品的感染力。声部的共性、音色的统一、用声的准确,每个合唱队员和每个声部都必须做到统一。要从每个合唱成员做起,整体进行反复检查训练,最后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第四篇:恰热克镇中学双语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恰热克镇中学 “双语教学研讨会”
教
学
经 验
交 流 材 料
恰热克镇中学 二○一三年3月22日
细化落实常规管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双语教学经验交流大会,并代表恰热克镇中学介绍工作经验。今天教育局领导、恰热克镇附近的十余所学校的校长、双语骨干教师欢聚在这里,共同探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及解决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县政府、教育局对双语教育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代表开办双语教育的各学校,向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关心、支持双语教学工作的各级领导、一线双语工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也很愿意和大家共同探讨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就我校开展双语教学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基本情况
我们恰热克镇中学创办于1956年,至今已有57年历史。学校现有143名教职工,1517名学生,36个教学班,其中七年级至九年级双语教学班6个,双语班学生210人,双语教师21人。教学上实行模式一教学方式。这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坚持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民主管理,狠抓教学常规,进一步树立了具有恰热克镇中学特色的品牌形象。我校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基本做法
“双语”教学的重点是强化汉语教学。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各民族交流的主要语言。近年来,我校重视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把加强“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使我校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加强培训,提升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双语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合格的双语教师是关键。截止目前,我校21名双语教师全部参加了有关培训,2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双语培训,8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级双语培训,3名教师参加了地区级双语培训,8名教师参加了县级双语培训。另外还有7名教师目前分别在乌鲁木齐参加培训。此外,我校坚持每周四下午,用一节课对双语教师进行集中汉语强化培训,培训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人负责。我校双语教师汉语强化培训有制度保障,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学习纳入年终考核。这种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强化校本培训效果比较明显。(2)、狠抓常规教学,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工作中狠抓教学常规,做到规范教案内容,完善备课步骤,优化教学内容,沟通师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巩固和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实现了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我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给每个双语班配齐了“班班通”多媒体设备、VCD、录音机和有关双语教学光盘,创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为内高班输送31名内高班学生,社会声誉有了进一步提升。(3)、抓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我校大力宣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思
想观念。学校还重视做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宣传工作,走进校园,就随处可见以维汉文书写的“双语”标牌;草坪上婉转的“双语”警示语,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都采用了维汉文对照的形式,要求日常用简单的双语进行交流,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听到、使用双语,使师生置身于浓厚的“双语”教学环境里。为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与热情,我们想方设法,积极创设条件开展一系列活动,举行了双语班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双语手抄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的问题
1.随着我校学生数量的增多,双语班学生数目的与日俱增,以及我校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培养力度的加大,我校逐步出现双语教师紧缺问题,能完成双语教学任务的双语骨干教师较为短缺,成为了阻碍我校双语教学蓬勃发展的瓶颈。
2.双语教育生源汉语教学水平衔接不当。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掌握的汉语水平较低,小学与中学的教学存在很大的落差,学生在升入初中后难以适应中学的教学深度,跟不上中学的教学进度。
3.双语教材难度过大,抽象内容较多,汉语教材中没有语法讲解内容。教材难度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
中没有任何有关语法知识的讲解、练习。导致了学生在实际交流、应用中出现了许多语法性的错误,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对一些课程的课时分配方面,没有给学科专用术语分配时间,学生在词汇理解上出现了障碍,不能够理解部分专业名词的含义(只知道汉文不理解在维语中的意思),使得学生在学习汉语上出现了厌烦、排斥的心理,从而影响双语学习效果。
四、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搞好双语教学教研活动,围绕教材,针对性的进行汉语强化培训、集体备课、双语优质课比赛等,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水平。
3、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对双语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双语”工作的高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各位领导、同志们,教育是崇高的事业,爱的事业,需要我们去献身;回顾过去,我们在奋斗中前进,展望未来,孕育着新的希望。虽然试验和推广双语教学会面临许
多困难,需要研究的问题远远多于答案,但双语教学是值得提倡的,特别是对于正处在学习语言最佳时期的一代人。因为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校都受益非浅。
在此请各位领导放心,我们绝不会辜负县政府、县教育局的信任和父老乡亲的重托,紧紧围绕我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搞好“双语”教学,为我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谢谢大家!
第五篇:《克和千克》教学案例及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丰宁实验小学 亢福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四册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具准备:体重称、2分硬币、黄豆、天平、食盐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我们先来做个判断。(请两名同学上台)谁有办法判断出这两名同学哪个重?
生1:观察判断;生2:用秤称好;更准确。
师:我这里有一个体重秤。哪位同学会操作?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认秤,说出结果。
生:***25千克,***是22千克;
2、引出课题。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千克这个词。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还知道那些类似的单位呢?(公斤、斤、两、可、千克)。师: 克和千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单位,我们今天先来认识它们。(板书:克和千克)。
3、大家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可能说,小食品包装袋上,超市物品的标签上,大米和面的袋子上。可能说出g, kg)。
师:大家对克和千克了解得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1克究竟有多重吗?
二、充分活动,注重感知。
1、感知质量单位克。(1)、感知1克。
师:每组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有些什么?大家猜一猜,这些物品中,哪些是重约1克?学生猜测;2分硬币,曲别针,图钉,玻璃球等。
师: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呢?我们可以请天平来帮忙。课件演示:天平的使用情况,教师讲解。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小组汇报。
1枚2分硬币,9颗黄豆,3-4枚图钉大约是1克。让学生轮流掂一掂感觉1克的重。
(2)、感知2克、5克、10克。拿出硬币或其他物品,请同学们在小组轮流掂一掂,说一说,对5克,10克的感觉。
(3)感知100克,300克,500克每组一个白袋子,100克,50克物各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的感觉比较准确。袋中物品哪个最接近100克。小组活动,进行估计。
师:揭开标签,看看准不准。请同学们在感觉一下100克有多重?(小组内轮流掂一掂)。
同样的过程感知300克,500克。
(评析:学生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体验克的大小。体现了学生探究知识方法的开放性。)
2、感知质量单位千克。
(1)探究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师:1袋盐重500克,那2袋呢? 生: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下面我们称一称这2袋盐。用盘称。谁会认? 生称后回答。
师:通过称2袋盐,有什么发现? 生:1000克=1千克。(2)、感知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拎一拎2袋盐,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觉,学生小组活动,交流感觉。(3)估测水果轻重,先拎一拎,再称一称。
三、基础练习,加深认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下面要看看大家的实力? 课件出示,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苹果子50(),一个西瓜重4(),小明体重29()
2、练习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五、课后延伸,调查秤的种类。
六、课的反思
1、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与千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后,学生感到很亲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调查秤的种类意在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开放与生活之中。
2、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做数学,充分体现数学的开放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拓展加深学生动脑思考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学习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整个课堂具有开放性,师生共同探索研究,运用各种方法去体验克与千克,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