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再谈对生物新课改的认识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 教学过程 认识误区
新课改早已深入,生物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所不同,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了一些认识误区,给生物新课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应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结合我16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其他生物教师教学过程的观摩,我觉得有必要大家再探讨一番。比如:
问题一:模糊不清的角色定位
现在的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尤其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此,一些教师产生了误解,觉得教师的主导性不重要了,所以课堂上宁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不想大包大揽。最后反而找不到自己的位臵,其主导作用大大降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讲课时间少。一位教师在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课时,讲课仅用12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去理解。结果要讲的没讲,而学生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效果甚微。第二是没讲不透。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血液循环的过程”时,对心脏和血液的变化这两个关键提得少,致使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模糊不清。结果是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第三更多的练习。有些教师认为多多的练习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紧张讲完后就给出大量的习题,结果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尚未理解透,习题做不对,或者不会做,效果差强人意。
其实,现在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并没削减教师的讲解,反而是重视教师的讲解,关键是怎麽讲,讲什麽。我们倡导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是要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也就是熟悉教材,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出,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做到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互动等。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更加强化了。
问题二:过多的探究形式
新课改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想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不少的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好像是每课都要探究探究,结果事与愿违。如:一是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一位教师在进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先看课本自己探究,然后由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出假设,教师来举例,学生去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进行得非常热烈。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有些过于形式化,并未能解决实质问题,学生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二是不合适的探究学习内容。如在对“神经调节”和“神经反射”等抽象概念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最后教师还得重新讲解。对这种在无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探究,实属浪费时间,并且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造成教师讲解时更加耗时费力。三是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就是探究学习。如“消化”这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根据结构模式图,消化系统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麽功能?(2)比较肠和胃的形态结构。(3)小肠有什麽功能?然后根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肯定是忙于在课本中寻找问题答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讲解,最后是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结果。其实,探究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它与解答问题不同,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同时,体验到探究问题的过程。如果从提高学生能力上来说,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第四是采取了完全放任式的探究,或者是只“放”不“收”。有些教师缺乏正确认识新课改中的探究学习,以为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很多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重点和难点都交由学生去探究,认为这样即可减轻教师对课堂内容的填鸭式教学,又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力,但对探究的最终结果总结性不到位,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使探究功亏一篑。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求所有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反而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进行探究。也就是说,让学生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和意义有所降低,相反,对教师要求更高了。
问题三: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法,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表面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问上。比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或者认为多提问就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N次;还有就是提问时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等等。所以觉得,这样的提问,不但无法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会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效率。二是过于重视小组讨论。有教师认为,多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此显示所谓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其是结果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更耽误了本次课重难点内容的讲解。第三是各种教法大杂烩。这是很多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通病,都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改精神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如“血液循环”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过程”。但有的教师随意性大,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小组讨论:血液循环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血液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然后安排习题让学生练习;再接着进行主动探究:大胆猜想心脏的功能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然后多媒体课件投影: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血液循环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确实很丰富,但仔细分析后,就难免觉得其中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甚至淡化了课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结果是不但教学任务完成不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活动形式的多元化,更关键是要重实效,有实效。
问题四: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大多数的优质课、公开课评讲,无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确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难懂的知识内容;能丰富信息内容,扩展课堂容量,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但不当使用,则是恰得其反。比如用课件主导课堂教学,从始到终,几乎没有板书,其内容几乎都在课件上,教师只需按照课件程序播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样一来,教学课件由辅助性质变为主宰,喧宾夺主。还有是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师图省事,把一些实验操作也用课件取代。如“显微镜的使用”,实验的确“完成”得很好, 条理清晰,操作正确, 省时省力。但学生只看而没有接触实物,没通过实际操作的感受,实验能力无法提高。再者是课件代替了师生的互动,教师用课件代替了讲解,没有提问,没有讨论,缺乏启发和引导,现成的习题答案,无需交流反馈,教和学基本上由课件来替代。还有就是滥用视听效果。有些教师在课件中采用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乐、影像,导致学生无法专心教学内容,根本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种种看来,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一定要注重实质,注重其内涵, 教学实情与学生相结合,灵活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对具有可实际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加以使用,从而避免生物课堂教学陷入认识的误区。
第二篇:对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新观念
——结合小学实习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就是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到了写作阶段,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独老师尊重了学生,但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三、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这个案例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新课改应该就是有效的教育——向课堂要质量。我们所提倡的“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改”等可归根结底为一句话: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要想这样设计效果是否最好。新课改理念是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方式去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将改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发展和师生平等对话等理念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把新课改落到实处。
第三篇: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打开高中化学新教材,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以面目全新的感觉。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了高一后,对化学的学习产生了“不适应症”,出现了学习化学困难的现象,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信心不足,给高中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如何遵循教学规律,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把握使用好高中新教材。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探索教学模式,把握教学尺度,培养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课本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堂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更要远离“一步到位”和“题海战术”。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1、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喜爱学化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旧教材验证性实验偏多,探索性实验偏少,二者比例关系失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新教材在此下了大力调整,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如“生活化学实验”如:天然水的净化、海带中碘的测定及“家庭小实验”等,同时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 1
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实验系列化。如“指纹检查”、“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等。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整个过程由学生自由、独立、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这样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注重开展讨论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教师要有较强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捕捉、利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交流研讨”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最易生成教学资源。学生活动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显得比较“涩”,在艰难的探索中出现的种种困难,都可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切忌不要为了表面的顺畅而造成“滑过”现象。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学生还可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平等的思维碰撞,要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之上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中阶段开始,教师就应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和给予方法指导,矫正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思维定势,重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科学方法的训练,以达到素质教育重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以提高、完善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新教材在内容、难度上已大为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一讲到底”的旧模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充分利用插图、注解、阅读材料、选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化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它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意识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注解,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选学内容以及一些科普读物,并交谈读后感,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在学习中循规蹈矩,不礅越雷池半步,这种“不是习惯的习惯”紧紧地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1、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中提出了“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化学学习成为以探索化学规律为核心,以发现科学技术、社会生态、日常生活等的现象为外延的放射性学习过程,这为学生化学创新素养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科整合”的理念,建构了知识间的紧密连接,形成了信息的互补融合,学生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畅游于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2、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的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当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二)、用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情趣
现代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的除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的意识和空间,有助于课堂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科技。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课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看不到、摸不着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及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模拟运动,丰富的画面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欣赏中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课件、绘画、实验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发表自己在学习中的真切体会,从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立体的、多变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设了超时空的化学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化学知识,更能够陶冶情操、感受生活、感悟世界。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
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
化学教材中所选实验,多是基本操作,但每个人对于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智慧对课题中的实验进行设计、评价,而创造的灵感就在其中闪现。例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学生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及其原因。让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探索,设计方案,充分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个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创造,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到了书本上所缺少而生活中真止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学习,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了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单纯接受教师传授间接知识转变成了自由学习,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主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类、综合、提炼、分析研讨,撰写论文报告。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意识带进课堂,如:在焰色反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联想到舞场布景的烟雾到底是什么?我不直接回答他们,而是顺兴而上,抛出小课题--场景探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查找资料、市场调查、购买药品、制作家庭小实验、撰写出小论文。
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得知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聪明才智得到了展示,感受到了学习研究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志趣、态度和初步方法,使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方法,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制度和新教材的实施,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切实把握新大纲所确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深度。不断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使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立足于教材、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第四篇:生物新课改心得体会
生物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听课和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教学目的上要转变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所以老师们都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到一些设备的影响,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生物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
第五篇: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浅谈对高中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新课改在本地实施已有一年多,在这一年的教学时间里只能说是在摸索中度过。我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就我在一年内的教学谈谈我对新课改的感受和认识。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由于教材的改版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课时的改变。原来教材是三课时的内容改为一个课时,这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时间不够用。如果按新课标所要求的一一去讲解,那么就得用2个课时。而且由于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及时消化理解。我在课后总结了一下,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没有从根本上领会课改的精神,原因之二是将以前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又重复的去讲解,浪费了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不过这个原因又引起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新课改改得不仅仅是教材,还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师生平等相待,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更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也就是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就是一个问题。由于身处农村,从本质上说,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问题就出来了。农村学生只有极少的几个学生会主动学习,绝大多数属于被动学习类型。这些学生课前绝不会预习,也就导致上课时的教学安排他们无法做到,课后就觉得上课内容无法理解。他们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习惯于死记硬背。这也就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无法达到课标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否则只会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台上一个人激情昂扬,台下一片人昏昏欲睡。
这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受、碰到的问题和看法,若有不足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