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堡村扶贫开发情况简介
桫椤之乡
绿色中堡
------中堡村精准扶贫工作简介
一、村基本情况
中堡村位于中和镇西南部,距离中和镇政府7公里,东与中和村接壤、南与天宁接壤、西与大关县木杆银吉村接壤,北与赵溪村接壤。海拔 米至 米。
全村721户,3221人,其中贫困户271户,1030人,贫困发生率32%,2015年人均纯收入3625元。党总支有党员88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两委干部8人。村完小1所,学生336人,教师18人。
国土面积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26亩,其中水田105亩,有林地29395亩,牧草地209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8%。村组公路72公里,硬化路面4公里。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分布有铁矿、铜矿、煤矿、铝矿、石英砂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有天然筇竹林13600亩, 方竹5400亩,年产竹笋250吨,采笋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可开垦荒山12600亩;沿中木公路一带,连片分布有5公里的桫椤林,境内溪流密布,有丰富的冷水资源,是上清河的主要源头。
二、精准扶贫工作队情况
中堡村扶贫“挂包帮”单位为盐津县县委编办、盐津县交通运政管理分局,帮扶干部19人,驻村工作队队员2人。
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取得的成绩
三、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堡村全境高山密林,海拔高,空气湿度大,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差,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作物产量低。
2、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全境公路72公里,硬化仅4公里,有 个村民小组至今未通公路,特别是笋山至今未通公路,大大增加了笋农采收鲜笋成本。
3、人口流失严重,特别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生存环境差、交通落后,部分村民举家迁往湖北、湖南等地,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在外定居,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突出同。
4、经济收入微薄、收入来源极为有限。由于耕地少、质量差、农作物产量低,仅靠务农难以维持生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和采笋。
五、精准扶贫工作总体规划
(一)、争取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改善
(二)、创新思维,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三)、解放思想,促进扶贫异地搬迁
(四)、依托优势,重点发展全域旅游
(五)、政策保障,确保特殊人群脱贫
(六)、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引领发展
第二篇:英堡村基本情况简介
英堡村基本情况简介
英堡村地处英山塬西南,与巍东隔沟相望,距金城办政府8公里,是2015年由原英村、张堡、段堡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504户,2003人(英村2个村民小组,146户,586人;张堡2个村民小组,184户,729人,段堡3个村民小组,174户,688人),总耕地面积3189亩(英村1108亩,张堡1121亩,段堡960亩)。其中扩灌地2580亩,旱地609亩,水利条件较好,有薛峰、英山水库及轨水沟小水库以保证旱涝丰收。村上的主导产业是苹果、花椒,兼作桃、柿、核桃、粮食等。苹果面积达2000多亩,约占整个耕地现积的四分之三,年产苹果千万斤,花椒300余亩,年产花椒达10万余斤,这里沟坡地面积较大,养殖业也较发达,全村有养殖户30多家,猪、羊的存栏均在500只(头)以上,这些产业的形成有力地支撑着全村的经济发展,2015年全村总产值1800万元,人均8800元,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015年,我们村委一班人,在办事处的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作指导,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市政府“四城联创”工作为重心,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构建美丽新英堡,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班子内部建设工作。2015年是设立英堡村的开局之年,也是新班子上任的第一年,我们在新班子成立之后,首先是加强对村干部的组织学习工作,以提高广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树立敬业、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形成一个团结、勤奋富有活力的领导班子。
二、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城联创”的号召,在全村掀起空前的环境大整洁的活动。活动中,召开各种大小会议40余次,彻底清理了多年的垃圾,拆除临建物、厕所等,硬化道路7000平方米,建活动广场两个计3500平方米,并栽植了各种绿化苗木,粉刷了巷道,建起了文化,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拍手称快,创建活动,全村共计花费265万元,三个村都顺利通过了市创建办的检查验收。
三、建起了两所幸福院和四户屋,解决了群众的一些实际困难。结合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在多方的支持和我们的努力下,建起了张堡、段堡两所幸福院,解决了老年人生活问题,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在英村建起了安居房四户,240平方米,解决了独居人员居住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四、为了解决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在英村、段堡各建了一个所活动广场,充实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五、在英村建一蓄水100立方米的饮水池。张堡申请并立项打一口人饮灌溉深井,目前正在实施,在段堡村修建了公益性公墓,修缮渠道1500米。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总结经验,不断努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响应政府号召,加强和整顿干部的工作作风,根除软、痪、散的不良风气,全面实行工作值班责任制,端正工作态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全面完成上级所下达的各项任务。
二、建设人饮工程,充分利用好英山水库的有利资源,计划引英山水库的水在英村再建一个蓄水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把水送到英堡村所有村组,从根本上解决英堡村的人畜饮水问题。
三、硬化各村剩余巷道300米,使全村巷道硬化率达到100%。
四、鉴于目前农民农用车较普遍的现状,为方便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计划硬化生产道路7公里,(英村2公里,张堡3公里,段堡2公里),使三个村生产道路能够联网通行。
五、新修建农田灌溉渠2000米,彻底改变目前渠道破损,落后的现状,提高灌溉效益。
六、继续抓好环境卫生工作,不断提高村容村貌的升级,使村民能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七、完成好2015年尚未完成的工程,完成张堡人饮灌溉深井的建设工程和张堡100米钢管输水管道的建设。
总的,我们在新的一年内将进一步努力,团结一心,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把英堡村的事办好,把英堡村村民的事办好。
2016年3月2日
第三篇:黄铎堡村生态村简介
黄铎堡村生态村简介
黄铎堡村位于三须公路和西大路交汇处,距原州区约35公里,是黄铎堡镇政府驻地,也是全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辖7个自然村,3772户,1729人。至2012年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445元,位居原州区前列。
近年来,该村一直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和设施农业等为重点,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力度,辖区内生态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主要街道都有环保宣传标语,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和各种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
该村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四级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利于植物的生长。全村现有树林及草滩面积287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200亩,经济林350亩,草滩132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村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农业基础条件良好。近几年在原州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持下,形成以种植枸杞、玉米和葵花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全村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950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34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6个,其中生猪养殖场区5个,存栏猪约500头;蛋鸡养殖场1个,存栏蛋鸡约2000只。
结合全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该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动辖区学校师生和农户,每年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环境整治活动,对村道三乱、三堆进行全面清理;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对村庄道路乱占、乱堆、乱放及违章建筑,统一组织,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彻底整治。从2011年开始,该村为主要街道,小区内、村居集中区购置了垃圾收集设施,配备了专门的垃圾收集车,村委会成立保洁队伍,建立起“户收集—村中转—镇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的长效机制,并对不能循环利用的垃圾定期清运送至镇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公害化处理。该村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地点存放清运率分别达到89%和100%。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生活环境,通过“一池三改”项目,按照《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改造改建了305户卫生厕所,整改污水管道,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处,实现整村污水集中排放集中处理。通过推进沼气池建设,采用“畜禽—沼气—树粮”的生产循环模式,提高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改善了土壤基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村民收益,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2%和75%。
今后,该村将紧紧围绕“生态靓镇”的建设目标,坚持改善与发展并重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继续加大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力度,打造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村扶贫开发方案
篇一:丁嘴镇丁庄村扶贫开发方案
一、丁庄村基本情况
丁庄村位于宿豫区丁嘴镇东南2公里处,是宿豫区的东大门,东邻泗阳县三庄乡,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3544亩,水塘面积132亩。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户数680户,社会人口3097人(其中低收入户107户,343人,低保户16户,44人,五保户8户8人)。全村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在外务工人数约800余人,在本地就业100余人。本村主要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少数农户养蚕和种植金针菜。稻麦种植以及外出务工为本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村集体增收方案
1、扶持本村凯宽生态鹅养殖项目做大做强,兴办养殖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发挥养殖大户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带动本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户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增收。
2、利用集体闲置房屋发展集体增收项目。拟利用老村部闲置房屋开办水泥空心砖制品厂,目前该项目场地(丁庄村老村部)正在通过法律途径回收。
三、挂钩单位兴办实事计划
1、加快推进丁庄村新水厂建设工程,在目前130米深水井已经竣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后续附属建筑物及管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本村村民早日吃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2、争取到省农业开发扶持项目,拟对本村汤庄组至倪庄组之间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
3、积极协调后方单位市水务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近年来,经过市水务局帮扶,我村的水利设施条件有所改善,未来几年,该局还将充分发挥行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丁庄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条件,助推三农发展。
4、继续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招引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四、集体增收及“三来一加”项目
1、丁庄村凯宽生态鹅养殖合作社。该项目一期占10亩,生态鹅存栏养殖规模为10000羽/茬,按照每年八茬推算,年利润可达到40万元。该项目目前正常用工6人,高峰期用工达到20人左右,计划二期再征地10亩,扩大养殖规模,实现20000羽存栏规模。
2、仓基湖生态休闲垂钓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170亩,计划投资500万元兴建集吃、住、休闲及垂钓于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
3、珍荣家庭农场项目。该项目占地100亩,以种植水稻、小麦及特种蔬菜为主。常年用工在10人左右,农场年利润15万元。
篇二:丁嘴镇周夏村2014年扶贫开发方案
一、村基本情况
周夏村位于丁嘴镇东北3.5公里处,泗阳县穿城镇三庄乡紧邻,地处猴子荡和柴塘河畔,全村陆地面积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036亩,14个村民小组,650户,2370人,全村低收入户61户,216人,低保户43户,100人,五保户5人,外出务工人数为816人,本地就业人数332人,外出务工收入大户12户。为加快周夏村脱贫攻坚工作建设步伐,现结合周夏村实际情况,特制定脱贫攻坚发展规划。
二、村集体增收方案
1、发展好周夏木材加工厂。周夏木材加工厂于2013年建成,投入资金为35万元,其中借贷15万元,自筹资金10万元。木材加工厂占地5亩土地,其中生产车间与仓库房占地380平方米。每日可生产板皮8000张,每张板皮价格10.5元,利润约为0.05元,每年可产生8万元效益。2014年准备与当地大户签订承包协议,将木材加工厂承包出去,直接为村集体创造收入,(出自范-文-先-生-网)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8个,带动低收入群众就业,带动共同致富。
2、经营好村级创业实业公司。周夏村为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3年初创办一个电子厂,现有工人24人,每人月工资1200元左右,电子厂从事电子零件加工销售,年获利约10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3、做好流转土地工作为民增收。周夏村猴子荡已流转土地2000亩,2014年准备再流转300亩,成立稻麦种植合作社,为宿迁市稻麦合作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工作,组织带领低收入户人员,参与田间管理、播种、撒肥及道路工程,现已启动开工,组建16人,投资15万元,全村低收入户及有钢、木、瓦技术人员参加,大大提高低收入户的经济收入。
4、利用猴子荡和柴塘河的地理优势,倡导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户。发展养殖、养羊、养鸡、养牛。现已有6户养羊、养鸡8户,下黄鳝笼5人,逮泥鳅4人,我们正在组织5人投资15万元在柴塘河搞网箱养鱼60亩。
2014年春节前夕,我们抓住务工人员返乡契机,利用周夏大楼二至三层800平方闲置房屋招引项目。成功与返乡青年周同江签订电子加工经营合同,他自筹资金15万元创办电子零件加工厂,现已招工40多人,工人月工资1200元,年利润在15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三、挂钩帮扶单位为民办实事
1、基础设施:宿豫区农委先后争取对村中心路1580米主干道,投入资金25万元,完成道路的建设;为满足群众吃水需求,争取资金,由水利局牵头,打深水井1口,解决长期供水问题;为解决集中小区供电问题、小区道路问题、排水问题,村里先后与开发商协商,问题逐一得到解决,为解决适龄儿童上学困难,设置了会车道,开通了校车接送路径,方便了孩子上学。
2、社会事业:全力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全村卫生室24小时值班制度,改善卫生室条件,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确保群众随时就医、安全就医。2013年村卫生室进行改造扩建,为老百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村创业项目,村民签订保障协议,降低养殖风险。提供了会议桌椅80套,柜式大匹空调,为村办公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4年拟建设项目、环境整治发展
1、建设美丽新农村,必须彻底改变群众居住环境。农村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即使突击治理也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对村内基础道路、池塘、水渠、菜园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修理、整理、清理,制定相应制度,将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将保持良好环境的意识推广到每个村民。
2、整治柴塘河。2013年底,区水利局对柴塘河进行捞浅,现已完工,我们已纳入规划,拿出方案,将二分干柴塘河这“两河三堤”进行整治,从多方面筹措资金10万元,将3000米长的堤坡进行整修,为老百姓创造良好的种植条件,为他们发展增收提供了保障。
3、为方便群众的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向上级争取资金,上半年确保原同心村中心路约2000米水泥路畅通。
篇三:丁嘴镇丁长庄村2014年扶贫开发方案
为加快丁长庄村脱贫攻坚工作建设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制定扶贫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丁长庄村位于丁嘴镇最北部,北靠关庙镇,东与泗阳县柴河村接壤,西连大兴,可耕地面积2250亩,全村以稻麦轮作为主。9个村民小组,430户人家,人口2350人,全村现有建当立卡户200多人,低保28户70人,五保户6人,外出务工人数620人,本地就业人数208人。
二、村集体增收方案
1、拟新建标准化厂房。
2014年拟争取资金建设“三来一加”项目标准化厂房一幢,以招租形式出租,租金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2、经营好村级创业实业公司。
2013年以村妇联主任李修勤为主兴办的电子加工厂,已基本拟定实施,2014年准备利用学校原有空房进行装修改造,解决村内留守妇女就业工作。规模继续扩大,前景看好。
3、发展好丁长庄村木材加工厂。
2013年已经立项,2014年计划实施丁长庄村木材加工厂,准备投资10万元,建设厂房占地3亩,发展板材生产,为集体创收。
4、做好流转土地工作,为民增收。
2013年由长中组丁成各同志牵头,南就老板计划在丁长庄村境内流转土地2000亩,计划分两年实施,一期计划800亩,正在签订各种合同协议,已基本落实到位,准备在其流转土地上栽花卉盆景,前景相当好。二期工程已经启动。
三、挂钩帮扶单位为民办实事
1、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1500米村内道路建设,投入资金10万元资金,对村原自来水进行改造,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争取资金5万元对村电灌站进行改造,保证能排能灌。
2、社会事业。2014年拟利用上级帮扶资金建设村卫生室,确保群众就地安全就医。
3、招商引资。2013年与市残联领导洽谈,准备利用我村老校舍搞一个残疾器材加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个,增加农民收入。
4、拟进行环境整治,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从环境整治入手,对村内基础道路、池塘、水渠、菜园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清理、整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将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
第五篇:下堡镇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下堡镇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扶贫办、下乡办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要的位臵。全镇干部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就我镇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率先垂范、精心组织、全面落实扶贫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工作。今年扶贫工作会议后,镇党委政府对我镇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形成了以下堡镇党委书记孟兰生同志为组长、下堡镇镇长杜二牛同志为第一副组长、下堡镇政协主席刘健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工作小组,并以党委下发了2010年扶贫工作意见,期间多次召开了镇、村干部和各扶贫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扶贫工作会议进行贯彻落实,明确了今年的帮扶任务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开发工作小组深入各贫困村指导扶贫工作,协调关系、牵线搭桥、部署力量、协调落实有关建设项目及资金。2010年,镇扶贫开发领导工作小组与各帮扶单位今年共落实帮扶 家,明确镇干帮扶 户,落实帮扶资金 万元。据统计今年被帮扶的 户中将有 户能够脱贫,约占80%。
二、组织培训、产业扶贫、突出重点、注重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为下堡镇产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我镇将贫困农户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扶贫工作始终,逐步实现贫困农户从输血型扶持到造血型功能扶持转变。全年组织大学生村官深入贫困村组织农户进行培训18次,培训贫困农户357人次。扶贫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困村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进一步解决贫困村“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二是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聘请省农科院王贵教授来我镇举行科技讲座3次,围绕我镇主导产业、各贫困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核桃产业进行开发,并组织贫困农户进行核桃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等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当前林权改革,做好产业转型发展、核桃林基地建设、贫困农户三者之间的相互对接。大力发展核桃林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更要成为贫困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结合实际、找准抓手、真情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设施,创建致富平台。在我镇2010年的扶贫工作中,感谢各帮扶单位各尽所能,努力为贫困村办实事。各帮扶单位认真调研,结合各贫困村的实际,联系本单位的特点和优势,抓好扶贫项目的实施,坚持把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作为帮扶的首要内容来解决,从支持、帮助贫困村修通村级公路、人畜饮水、通电、修建村级服务场所、教学楼、卫生室、图书室等问题入手,多方筹措资金,广泛宣传动员,解决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而较快地提升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市检察院、下堡镇党委政府积极和水峪煤矿协调,争取到相关单位的支持,投入 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胡家窑吃水难的问题; 局多渠道争取资金 多万元,帮助魏家沟村改扩建村委办公场所,解决了饮水安全保护设施、道路硬化等;市移动公司投资 万元为石相村建设了移动基站,解决石相村多年的通讯问题; 局帮观岭村贫困农户参加了大病合作医疗保险;广电站减免 村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等。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市场化发育程度低。我镇乃至全市都处于转型期,新的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产业支撑力不强,拉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
二是贫困村经济实力依然较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我镇大部分村原为“资源村”,产业调整初期,各村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群众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低而不稳,生活仍然处在低标准、低水平、低层次阶段,扶贫范围有扩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