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开发中政府职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分析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扶贫开发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篇《纲要》中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这表明,当前我国面临的扶贫工作挑战发生了变化,开始面对中等收入国家扶贫的挑战。即过去扶贫工作着力解决的是“绝对贫困”“极端贫困”带来的低层次的基本衣食问题,未来要以“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更高的标准来解决贫困问题。
《纲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生态建设,改善公共卫生等非收入性贫困问题。”这表明未来要通过扶贫开发工作更好地对财富进行公平分配,更好地结合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进行开发性扶贫。
在《纲要》指导思想里提出“扶贫重点: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这些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宵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但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区域发展差异格局,使得原来生态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纲要》提出把贫困程度比较深、相对连片的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以此解决存在已久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即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是“缩小范围、加大力度”,扶贫攻坚力度在这些地方将更大,扶贫开发工作也会更加有效。国家把扶贫工作重点放在连片特困地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
与此同时,在《纲要》中还提出把“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做好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县和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对于社会各界关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认定问题,要求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同时“重点县减少的省份,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减”。
在《纲要》的工作方针这一块内容里,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其中,“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单靠扶贫开发不能解决低收入人群在转型过程中由于权利缺失造成的福利损失,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施低保等普惠性政策。“扶贫机构不能只搞开发式扶贫,要兼顾建立社会安全保障网的建设,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社会保障是保障基本生存,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在更高能力上进行扶贫开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收入不平等的情况下,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开发性扶贫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
在《纲要》目标任务中重点提出,扶贫任务是从解决温饱为主到“两不愁三保障”。即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其实“两不愁三保障”的通俗表述实际上反映出我国扶贫形势的变化,从过去以解决温饱问题为核心向给予贫困人口更有尊严的生活转变。“两不愁三保障”是多元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收入,还包括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服务等,表明我国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而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发展,实际上是缩小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包括低收入人群在内的所有人。
新时期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将进一步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专项扶贫重点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要给予重点扶持;行业扶贫根据部门职责,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扶贫对象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社会扶贫将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东西扶贫协作、发挥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作用、广泛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共同促进减贫事业发展”。
在“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打破单一依靠政府组织进行扶贫的格局,并向多元参与式治理结构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开发不应只局限于政治动员与行政激励,应该允许社会、经济组织采取社会行为和企业行为参与反贫困, 使农村贫困地区的政策优势与社会、经济组织的资本、技术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社会经济组织与贫困群体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 使扶贫开发各方利益最大化, 使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上找到结合点, 逐步形成社会、经济组织自主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持久社会扶贫机制。应允许贫困地区以社会方式融通资金, 成立扶贫基金会, 支持贫困地区运用社会手段筹集社会资金, 用于扶贫开发;要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乡村的贫困人口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以脱贫为目标的社会联盟组织, 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培育贫困人口自身的持久反贫困能力;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文化教育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其他民间团体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活动, 允许他们运用资金、物资、技术、医疗、信息、咨询等扶贫手段获取各自的利益。以利益为纽带, 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上述优势, 并使之与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 激发社会扶贫动力。
同时,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建立有效扶贫治理结构, 对于提高扶贫效果有明显作用: 它可以打破单一依靠公共组织扶贫的格局, 充分利用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 吸纳一切可用资源投入扶贫活动中, 解决政府扶贫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它可以通过严格的组织和制度约束, 规范扶贫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和行为, 达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它可以通过贫困人口的参与,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反贫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它可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传导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扶贫的有效传递渠道、切实的实际的决策机制和更严密的监督机制, 从而大大提高扶贫的效率。《纲要》在政策保障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各项产业政策,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在贫困地区继续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服务,加大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扶贫开发力度。”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强化扶贫开发责任,加强进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加强扶贫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扶贫统计与贫困监测和法制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应当是:
1、准确识别目标群体, 进行贫困监测;
2、为反贫困制定战略策略和提供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3、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增长,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4、组织公共工程的建设, 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5、提供社会服务, 并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能力;
6、开展社会救济等。除此之外,目前政府所承担的具体执行职能是, 诸如扶贫资金运用、贷款发放、项目选择及决策、项目的执行、监督和评估等应下放给中介组织、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和贫困群体。在扶贫开发工作中, 政府应从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者身份中退出, 对政府主导的反贫困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进行改革, 为使农村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反贫困, 真正成为反贫困主体的参与者创造条件, 并提供获得脱贫和发展的机会与资源。
第二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摘要:华尔街的危机,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错,不是金融创新的错,而是监管部门和政策部门的错。格林斯潘理应为此道歉,反思也会继续深入下去,但上世纪很多国家所进行过的经济体制试验会重来一次吗?我觉得不会。自由市场信念无关价值、无关“左”“右”、无关意识形态,现实中的自由市场体制也无非就是一种协调分立的个体经济行为选择的机制而已,历史反复证明了,在创造财富上,这种机制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政府监管的手段和边界在哪里,才是危机反思中的真问题。注意,是“监管”,而不是“干预”,“监管”是政府制定比赛规则,“干预”则是政府亲自下场踢球。
关键词:市场经济 政府职能 经济危机 经济转轨 房价 正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进入中后期,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近些年大量发生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经济现象把地方政府推到了改革的前台,使得人们广泛地争议地方政府的职能边界。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将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自由经济体制的一个极端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类型中根本没有政府参与,由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或公司做出与自身有关的所有经济决策。自由市场经济一般与土地和资产私人所有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不可否认,在没有政府监管的自由市场中,自由市场能够自发起的作用,不需要昂贵和复杂的官僚机构来协调做出经济决策,市场机制能对变化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而且,历史表明,在美国盛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确刺激了信贷市场的高速发展,刺激了经济增长。然而,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做法是否是正确的。
笃信自由市场理念的格林斯潘道歉了,但这否证不了关于自由市场的共识。华尔街的危机,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错,不是金融创新的错,而是监管部门和政策部门的错。格林斯潘理应为此道歉,反思也会继续深入下去,但上世纪很多国家所进行过的经济体制试验会重来一次吗?我觉得不会。自由市场信念无关价值、无关“左”“右”、无关意识形态,现实中的自由市场体制也无非就是一种协调分立的个体经济行为选择的机制而已,历史反复证明了,在创造财富上,这种机制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政府监管的手段和边界在哪里,才是危机反思中的真问题。注意,是“监管”,而不是“干预”,“监管”是政府制定比赛规则,“干预”则是政府亲自下场踢球。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迅速影响全球经济,使人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因此,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问题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理论问题,如何有效地促进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转型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转型期,处于转型期的政府的经济职能除了要弥补市场机制天生的内在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外,还要解决市场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市场扭曲”问题。
因此,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外,还要落实和实施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方针和措施,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制度创新和供给,促进市场机制发育,规范市场秩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与中央政府经济职能高度一致。改革开放30年来,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期间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由政企不分向政企分开的转型,地方政府基本上退出私人产品生产领域。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入,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进一步转型变得更加迫切和复杂。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要实现由经济建设为主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培育市场向规范市场的转型,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不仅涉及地方政府自身,还涉及政府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关系,涉及政府与各种非营利组织、企业、市场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放到当前的体制环境以及与其相关的复杂关系网络中,理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才会有广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选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从经济转轨的过程看,我们发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实际上在左右着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复杂性所导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垄断企业改革的延宕,甚至会让人揣测,经济体制转轨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市场发展的容忍度,这种容忍度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即对主要商品生产的控制、对重要利益分配的控制)被市场挑战的程度。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质是政府公权逐渐与市场私权相脱离,政府公权主要用于对市场秩序的维护,而非与市场私权相纠结、利益相互输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政府所做的只是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而不是对市场主体应有权利的限制或剥夺,甚至深度介入利益的纷争,外假公义而内挟私心。按照“十一五”规划,2010年我国将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什么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似乎越来越尖锐?而诸种矛盾和冲突恰恰发生在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产出都有了飞跃式的增长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匹配上,或者说,经济转轨在相当程度上落后于社会转型,抑或说,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滞后的经济转轨来实现。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承受社会冲突之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犹如中国发展之双毂,一大一小不均衡必将影响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甚至会使发展脱离既定轨道。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表现在不同阶层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有了较为完善的表达机制,尽管其愿望要求和结果实现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转轨的滞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体现在不同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平等竞争,社会体制的完善体现在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能够依法得到合理的满足,而政府则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实施的监管者出现。中国经济转轨滞后于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是本来能通过市场手段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利益分配,却由于政府公权的侵入而使得现有分配机制扭曲,受损利益团体对主持利益分配调解的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
比如当前的房价问题。近年,政府一再下决心对房价进行调控,但是,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其中的问题,并不在于市场交易中房屋需求者与房屋供给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是与我国的土地制度、财税制度密切相关,不改革土地制度和财税制度,土地财政现状就不会得到扭转。在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需要依靠土地出让金来支撑的当下,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博弈不会有结果,房价的理性回归也缺乏最为基本的支撑。
市场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完全不同,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市场,必须在某些领域“不作为”;但是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政府职能所在。政府政策可以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强化市场调节的效果。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足取的,必须将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正确、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应保持在一个平稳调控的状态,既不会影响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又能跳出市场,高屋建瓴,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实行宏观调控。
第三篇: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设计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实例入手,通过认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及其表现来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体味到我们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感悟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深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程学习
3.1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作用。
2、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2、说明政府履行其职能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职能的问题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生答略
(二)引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大到社会的管理,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政府作为执行国家意志的行政机关,它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政府履行职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政府怎样行使权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如何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滥用手中地权力?这些是本单元所要了解和探究地问题。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一下政府的职能是什么?
(三)进入新课
一、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1、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职能。
2、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思考我国的政府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我们的国家职能有哪些?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国体决定。
内容: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 ③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合法权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举例:中国最大渔政船抵西沙永兴岛巡航执法宣示主权;重庆市“打黑风暴”行动; 201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这一职能的内容。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的主要矛盾
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举例: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调节);315晚会曝光的一些产品(市场监管);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社会管理)。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原因: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内容:第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第二,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举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2010年亚运会、2008奥运会等;引进韩剧(《大长今》的励志、弘扬正义与亲情)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内容:第一,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第二,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第三,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第五,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举例:治理太湖污染、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梅州龙丰生活垃圾填埋场等。
小结政府的四个职能,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四种职能的作用归纳为“管理与服务”
第二,履行职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第三,关于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叉的关系。
第四,某些社会政治现象所体现的政府职能,可能是一项也可能是多项。
3、政府职能的履行
教师提问: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是不是什么都管?应该怎样去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第一,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搬。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办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第二,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师提问:你觉得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请举例说明。
1.政府职能与我们息息相关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举例:开除学籍需报教育局审批、一出生就要到派出所登记户口,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结婚登记等。
(2)人们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举例:天气预报、教育环境设施等。
2.中学生该怎么做
了解政府的性质与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四)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职能,通过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履行的了解,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五)课堂演练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第四篇: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经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1101 巫慧婵 201011522127 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建立。”可见政府职能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它转变的主要内容、根本途径是什么呢?
从以往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当前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转变,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原来微观经济管理与调控转向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与此相适应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原来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
(2)由原来管企业转向管市场。与此相适应由原来主要管国有企业转向积极引导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各种服务和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
(3)由原来人治性计划经济管理转向法制经济,主要以法律来引导与规范、约束与管理市场经济,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4)由对经济生活实行全面的直接干预和高度封闭性管理转向全方位开放,实现与国际经济、国际市场互接互补。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且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出发,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其要点有三:
①政府的职能和企业的职权分开
凡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企业行使的十四项职权,各级政府都不要干预。下放给企业的权利,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不得截留。在明确划定企业职权的基础上,政府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从而使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贵。
②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职能分开
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管理、调控政策,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管理国民经济、调控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企业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③政府的国有企业所有者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职能分开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中央和省级(含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通过设置专司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这就是既使前述的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使两种职能与企业自主的经营职能分开。当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按照财产构成,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这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的分开,将使产权关系逐步明晰。
我国政府职能转笔的意义
1,从整体上看,使整个社会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也就是是社会的发展“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达到统一。为什么?很简单,它使主体的发展权还给了人民和各个社会成员,有利于使人民大众更加自由地、更加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减少了长官“意志”主观作用,减少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所以是社会发展地更加和谐、更加科学。
2,有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和法制完善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的自主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推动社会的自主和谐健康的发展,而随着社会自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反过来也推动了民主和法制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的自主和谐健康科学发展,政府把发展权,平等地还给了各个社会组成的细胞,随着,社会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也就激活了各个社会细胞的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健康科学发展。
4,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到经济发展的微观领域,也就是政府掌握过多的社会稀缺资源配置权,如,土地,银行贷款,项目承包,资源能源等。这些本来应该通过灵活的、能反映其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来配置的,结果却由政府来配置,其结果,一是造成了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造成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底下;同时,还滋生了各种腐败行为,因为,政府的行政权力有了寻租的机会,这本来应该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还有,就是恶化了社会竞争环境,因为,有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得到政府的项目和贷款,而是企业和个人得到大发展,它就不会想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来使企业得到大发展,也就不存在什么科学发展。而政府的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法制的完善和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使创新者能得到实实在在好处,这样,才能是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对于节约资源能源,对环境的保护,有着深刻长远的现实意义;这样,也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有利于“以科技建设为中心”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总的一句话,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传统经济(经济增长依靠投资和大量物质资本的投入来实现)向现代经济(发展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来实现)转变,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和完善现代经济制造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5,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前面已经提到,政府退出了微观经济领域,进而加强激励创新机制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建设,对法制的完善和对知识产权和权利的保护,把企业(企业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的逐利行为引导到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上来,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6,也有利于国家对腐败行为的预防、监督和治理。因为,政府官员不直接掌握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权,就等于,关闭了权钱交易的大门,也就极大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7, 有利于基层自治和公民的个人自治。发展权的下放,和更多的公共资源对公民个人和基层的平等开放,这些都有利于基层民主自治和公民个人自治的发展。
8,也有利于政府自身的建设,要建设一个高效、自律、科学、法制的服务型政府,首先,要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然后,是充当好公共权力的“守夜人”,高效、公平公正地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总量控制来调节和稳定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转变政府职能应该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作出的重大的历史选择,它对整个民族的振兴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其本意是“政府搭台,人民唱戏”。
第五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政务学院
08行政管理本科班
黄云雷
08107031047
摘要:政府职能是执行行政权力的过程和效能。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改变政府的管理权限,要将属于地方的权力下放给地方,中央只管计划指导、宏观调控等,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府职能总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围绕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虽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和影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政府、政府职能、管理、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虽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依然顽固地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和影响,它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仍然盛行,反映在管理体制上,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强制性和全能性的体制性特点。尽管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行政管理在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配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府的管理范围、方式和制度安排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思维的固化和体制的惯性,目前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制度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仍未改观,政府仍然用行政权力来配置社会和经济资源,过于强调政府本身的价值和政府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公民是公共管理的接受者的错误的职能定位,在以往的职能转变中并未得到根除,仍在我国的行政实践中大行其道。
1、政府管理理念仍固守“官本位、万能政府”的窠臼
如前所述,国内外制度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我国的政府职能尤其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若想赢得这场挑战,最重要的应战方法和手段应是全面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只有全面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为创新政府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巨大的创新动力。从政府管理的理念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政治观念、社会习俗和文化影响,在传统管理理念中“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色彩十分浓厚,只强调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服从义务,从未真正落实政府对公民所承担的责任和服务。在经历了20余年的改革风雨后,政府的服务意识虽有所增强,但服务的出发点和服务的方式仍未脱窠臼,主要还是依赖于官员的主观意志。在官本位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繁杂而微观的管理活动,政府和社会合而为一,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中介组织,政府的统治功能强大,社会的自治功能羸弱。
与此同时,“官本位、权力本位”在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又体现为“万能政府”的观念。从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府与市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选择,市场经济主要由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而政府机构主要依靠庞大的官僚体制,由科层组织之间的等级关系决定资源的配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和决定,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体现了一种畸形的“万能政府”的观念。这种完全采取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所造成的高投入、高损耗、高浪费是造成经济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目前,国有企业还在资源配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往的由政府主导和配置整个资源的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政府仍对企业实行自上而下的“指挥式”行政管理。那种将政府置于市场之上,由政府对市场施以“全能”管理的旧观念,仍制约着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
2、政府管理体制长期处于低效运转的怪圈
在政府的整个管理体系中,与“官本位、万能政府”管理理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错综复杂的自上而下的泛官僚体制结构。这种“大而全”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不仅职责模糊,而且效率低下。政府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使各职能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在具体事务上相互推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政府管理体制的不顺,一方面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利和创新动力,想有所为而不能为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角色发生易位,该做的事情却没能做好,比如,企业之间缺乏竞争,缺少压力和危机感,技术创新难,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低。
3、政府职能无限扩张的倾向
政府职能和政府的能力密切相关,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有限的政府能力只能承担有限的政府职能。但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的高度集权,政府职能出现无限扩张的态势,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首先,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造成政府管理效力的衰减。政府职能范围与政府效力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政府职能的扩张必然导致政府能力的相对分散和政府管理效力的衰减。比如,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普遍存在的政府投资失误、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现象都与政府因高度集权而无力有效行使职权有关。权力范围的扩大是以权力效力的衰减为代价的,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必然导致严重的管理失误。
其次,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导致社会管理功能的萎缩。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导致社会对政府的高度依赖。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权力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凡事都需政府拍板决定。在这种背景下,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组织缺乏生长的土壤和条件,这种“强政府”“弱社会”的结构使各种社会事务事无巨细都依赖于政府的管理,从而使政府机构严重膨胀,社会组织萎糜不振。
此外,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抑制了企业经营活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既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者,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因此,企业是缺乏经营自主权的非独立经济实体,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主观能动性差,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的经营活力有了一定的起色。但一些政府部门仍继续对企业进行不负责任的干预。我国国有企业长期效益不佳、大规模亏损,与政府职能无限扩张不无关系。
然而,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各方面得问题如下:
一、经济调节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调节职能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的总量调控和宏观管理,以保证社会经济朝着平稳、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尤其是房地产行业,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更是明显加大。中央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就总体而言,基本上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宏观调控过分依赖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被重视。我国历次进行的宏观调控大都依仗于行政手段,一些学者曾这样形容我国的宏观调控“当经济出现问题时,就下文件、发通知、听命令、直接干预、喊停”。行政手段较之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而言,具有见效快、推行迅速的优点,但是政策的突然性变化,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目标和计划,使企业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还会导致政府政策的预测性降低,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二、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的经济形态,但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对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行业进行监督、引导,以确保市场朝着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快速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监管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政府在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政府市场监管水平不高
市场监管缺失或力度不够大,就如2008年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还有在2010年3月15号,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披露的一些企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充分暴露出政府在市场监管上的缺陷。2.在市场准入领域,“多头审批”的问题严重
《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前,许可设定权政出多门,造成审批过多过滥。《行政许可法》出台之后,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市场准入的多头审批。以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为例,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项目的确立和许可往往涉及计划、财政、规划、土地、市政、交通、环境等多个管理部门,运行环节多,成本高,程序复杂,不利于特许经营的推行.3.监管缺乏民主性和公开性 当前,我国市场监管机制存在不公开不民主的问题,这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在监管各环节上未能尊重和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参与力度不够,缺乏民主参与,因此不便于形成公众监督机制,影响监管的有效性,致使权力寻租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三、社会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依然不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
当前,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严重,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同时又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与政府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承诺大相径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2.社会管理缺位现象严重
社会管理职能中的缺位现象严重,表现在:当今社会中,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业问题突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走私贩毒现象严重,对垄断行业监管力度不够大,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等方面。3.管理体制不顺
在管理体制下,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一类事项的现象非常普遍,职能交叉、重叠问题严重。如社会保障、保险领域就存在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况;卫生领域更是多头管理,管理部门包括卫生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质检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物价部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此外,有些部门和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权力分解或合理分工,权力设置不均衡,事权划分不明确,缺乏制度规范,出现了不受制约或难以监督的权力边缘地带。
四、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指政府为公共事务服务的职责和功能,包括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政府权力来源于社会,政府理应为公众提供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行使重管理,轻服务,忽视了政府作为对民众负有生存照顾义务、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本质性角色。表现在政府应当承担的一些公益性职能不健全,一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就业难、就业慢,住房难,房价高等问题突出,群众反应强烈。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缺乏公正性、公平性。而且公共服务不均衡,地区差异大。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广大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上述这些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已经制约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经过多次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在完善政府职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那是必然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从事实上认知问题的存在、客观分析各种问题以及造成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从具体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完善政府的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