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历史与社会课保鲜的新途径
让历史与社会课保鲜的新途径
——地方课程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普陀二中张丽娜
内容摘要
地方课程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融地方课程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扩大了课堂教育的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发学生的联想探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巩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地方课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活课堂气氛,更好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地方课程
历史与社会
课堂
在近几年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感到学生上历史与社会课时没有多大的学习动力。是近些年来本地区历史与社会中考实行开卷考试,使学生认为不必读,是历史与社会学科考试的比分比其他学科低,还是历史与社会科确实枯燥无味,使学生不感兴趣呢?于是我尝试了几种方法来改变这种现象。其中一种做法是:有选择地把近几年我校开设的地方课程(七、八、九年级的《千岛海韵》和七、八、九年级的《人、自然、社会》)渗入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梳理了教学过程,更新了教学理念,获取了新的教学途径,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就地方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运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树观念,强意识。
就是老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意识。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连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多年来,我们很多历史与社会教师认为课程即是所教的教材,教学即是教教材、再现编者意图的过程。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静态的文本状态,它还应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由此我们认识到,课程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变化、更新。例如,现在的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模块化、内容的多样化和生活化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新的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要改变过去注重教课本,注重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单纯依赖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的课程提供环境。因此,只要是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且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课程内容作用的资源,我们都要去使用。所以,课程资源应不断地贴近学生生活,拉近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我校开设的地方课程(七、八、九年级的《千岛海韵》和七、八、九年级的《人、自然、社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前者主要讲述舟山自己独特的海岛特色,(包括“海岛历史”“海天佛国”“海洋文化”“海岛特产”“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所提供的很多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地方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鲜活的教材,学生能从中获得更直接、更深刻、更具体的教育效益,而且地方的万事万物又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资源不断在生成,这更为课程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新生资源。所以我们应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在地方课程资源中提炼出更适合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新资源、新内容。
二、引近来,活起来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趣之门,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引入地方课程资源,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与亲切。怎样把地方课程资源引入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一)备课时预设地方课程资源
新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基本消除了传统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课程的难度,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给课堂教学渗透地方课程知识提供了平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预设地方课程资源,既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又能扩大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如九年级教材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对于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可能很难回答。所以在备课时可以预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优势互补?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区域经济发展原则的理解。
(二)课前导入引用地方课程资源
新课导入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地方课程知识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希望学习的愿望(因为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例如,学习七年级《身边的故事》一课时,开始播放一段录象《普陀风光》,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着家乡的美景,感受着家乡的巨大变化,简直是入迷了。接着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家乡变化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有的说“连岛工程的建成,交通更加便利了;开发了许多新的旅游景点;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说“开通了空调车;新建、扩建了许多广场、公园;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跟自己家乡有关的知识时,他们的感觉是亲切的,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活跃的,而且学生喜欢听、愿意记、爱交流。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
(三)课中学习穿插地方课程资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讲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着极大的距离,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地方课程资源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在学习《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目时,可以穿插舟山悠久灿烂的历史: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渔猎耕作、采集和种植;早在宋朝,舟山所制的盐就作为贡品献给皇帝食用;早在公元前4500年舟山已经开始从事采捕鱼贝类活动;唐代开始普陀山成为佛教名山;1300多年前,舟山群岛是古代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传播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绿眉毛”是舟山古老的传统船型,该船型始于宋元时代等等。如讲授“原始社会”一章中,课文有许多古文化遗址,有些历史概念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我在讲述时,插进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课程知识(如保存在定海博物馆、马岙博物馆的有关原始人的生活器皿和生产工具等图片),效果就不一样。学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向学生展示了1942年东极渔民救起英军官兵的事迹,使学生为家乡有这样真诚、善良和体现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民而自豪。学习《重建我们的家园》一目时,设计一个角色模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普陀区副区长、沈家门镇副镇长、普陀区环保局官员,在课前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有关治理沈家门滨江路沿江海水污染的资料,准备回答同学提问。其余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代表滨江路附近居民、游客、记者,经过小组讨论就有关滨江路沿江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措施的有关内容向政府官员提问。通过身边的事例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了起来,唤起了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
在学习“巧用地图”时,可以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一些乡土知识,如情境3游玩张家界可改为游玩普陀山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熟悉的事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强烈的责任感。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四)课后作业引进地方课程资源
学完八年级《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后,引进地方课程资源设置了这样一个材料: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不同的习俗,体现了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与多样的文化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普陀一些地区的龙灯队就会到各村进行表演,给农村的节日增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
(1)请你结合所学,说一说“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情况。(2)除了龙灯,你知道我们还通过哪些形式来欢庆“元宵”?(3)你所在社区有些什么传统习俗,你认为有哪些积极之处?是否有不足之处?请你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由于材料都采用了本地信息,使学生感到清新自然、灵活有趣,而问题的设 计既针对本地的实际,又结合了教材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走出去,强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并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和古迹。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如参观舟山博物馆,有“舟山文物史迹”、“舟山海洋渔业”两个基本陈列室,陈列舟山境内出土文物、鱼类标本、各式渔船模型数百件,馆藏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743件,其中较珍贵的有:字画《蒋仁字屏》、《方士遮岱岳图》、《任立凡绘蔡荣北像》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石刀、石犁以及商代玉筀,汉代龙形錾青铜焦斗和玉璧,东晋点彩水盂,唐代葵边双凤镜,北宋上林湖窑的缠枝纹青瓷盒,元大德六年(1302年)庆元路总管府铜权等。
这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文明古国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充分展示了舟山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华。当学生从博物馆归来时,没有一个学生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啧啧称奇,感慨万分。参观后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远古的对话”,文章中显示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其中不乏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参观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炼概括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2、“走出去”搞专题探究,撰写调查报告。
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的时候,我确定了两个专题:寻访身边的古迹、、家乡历史名人知多少,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5-6人一组),选出组长,确定专题,制定计划,最后实施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学生能逐渐学会从活动和生活中搜集相关信息,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进行地方课程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总之,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社会》教材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课程知识展开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把地方程资源运用到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是历史与社会课保鲜的新途径 参考书:《校本教研丛书》
《千岛海韵》 2008、7
第二篇:中秋佳节,让亲情保鲜
中秋佳节,让亲情保鲜
中秋节快到了,市场上各种月饼早也逐渐占满了各大超市、商场,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的月饼随处可见,一时关于中秋,关于月饼的话题也时常围绕在我们耳边。其实在这里,我想说如果没有团圆,再昂贵的月饼,也缺了一种味道,如果没有亲情,再美味的佳肴,也让人味如嚼蜡。我想这个节日最大的功效就是为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提供了共享亲情的机会,让人们收获了温暖、感恩和感动,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倍加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我想在国人的眼里最为虔诚信奉的节日就是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了吧,它们都是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对于不在亲人身边的那一部分人来说,就是盼着这些节日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分享他们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和喜悦。因此,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来临时,应尽最大努力抽点时间探望亲人,共叙亲情,让家庭更和谐、温暖,让亲情保鲜。
中秋,是个咬着月饼,望着月亮,伴在家人身边热热闹闹聊天的日子;中秋,是个让人思念怀念和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总有些人、有些事浮现在你的脑海。人间最美是亲情。无论你在哪里,家都是游子魂牵梦绕的牵挂。要知道,无论回去的多晚,家里总有一桌丰盛的饭菜,一双期盼的眼光等待着你的回家。
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人一旦结了婚,这一辈子见父母的次数不超过90次,试想想,这个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在你的一生中是多么的短暂,在人的一生中只占了多少时间。父母将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有多少时间时想着自己的父母,我们拿什么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就是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心愿,希望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面前,在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有自己的子女陪在身边,就是简单的陪陪他们,聊聊天。而我们扪心自问,多久见一次父母。中秋节不远了,有很多人希望能够中秋团圆,能陪陪家人,不管时间又多紧,不管有多忙,不要再等一下次了,请抽点时间多陪陪家人,千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从有利于教学相长的目的出发,在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历史地认识社会,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应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成长,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尊重产生和谐,学习推进创新,卓越成就未来”的学校办学理念,每位教师要努力追求“六个一”的目标,即一套“科学合理、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一种“锲而不舍、只争朝夕、干净利落”的敬业习惯;一叠“卷面整洁、评改规范、数量齐全、训练量合理”的学生作业本;一本“格式规范、字迹美观、重点突出、富有创意、认真反思”的备课本;一方“秩序井然、节奏明快、活泼生动”的课堂环境;一个“家长信任、学生敬重、同事欢迎”的教育口碑。由此而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制定本组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1、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以提高45分钟的效率。
2、认真工作。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辛勤的课外工作。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教师认真工作常规检查。需要进行总结上学期的不足之处,吸收成功经验,把工作做好、落到实处。对于作业的规范要求:做到四有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本学科作业力争在课堂上完成,课外作业每次不得超过10分钟,每周布置不超过2次。作业内容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进度、大纲要求、和课堂教学内容,绝绝照搬照抄,强调合理选择。教研组制定作业的编制、布置、订正的要求,并要求组员认真贯彻实施,要求组员对于编制的作业精心建立题库。每周组织好集体备课,每个年级不少于两小时。每次活动中针对下一周教学任务作出统一部署,解读教材,研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操作方法。
3、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参加本校每月一次公开课教学及每月至少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每周为两次,并积极参加本校及全市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所有开课教师要上交多媒体课件。
4、教科活动。继续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有效教育研究的材料,撰写教学教育论文、课后反思总结、案例、随笔等,积极参加各类教科活动比赛。力争本学期有着更大的突破。围绕十一五课题展开有组织的研究,教研组确立小组课题和个人子课题,深入研究,于期末结题,上交论文。
第四篇:历史与社会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新中国60华诞 材料一:新中国60华诞国庆阅兵彩车系列:
图一:“毛泽东思想标语”方阵图二:宪法单行本模型主题彩车 图三:“人口卫生”方阵图四:“神舟飞天”方阵
材料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新国家的无穷力量,展现出一幅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其间虽有挫折与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直至一个伟大抉择的降临„„
材料三: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伟大目标。问题一:阅读材料一,回答:图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分)图二彩车上的宪法在我国有怎样的地位?(1分)体现了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1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1分);依法治国(1 问题二:阅读材料一,回答:图三的“人口卫生”方阵展示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分)图四“神舟飞天”方阵是哪一伟大民族精神的成果?(1分)
控制人口数量,(1分)提高人口素质(1分);载人航天精神(1分)。问题三:分析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材料二中“社会主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1分)“有挫折与失误”是指哪些挫折与失误?(3分)
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或三大改造)(1分); 大跃进运动(1分)、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文化大革命(1分)。问题四:分析材料二中“伟大抉择的降临”指哪一年的重大决策?(1分)这一决策的特点是什么?(1分)
1978年(1分);改革开放(1分)。问题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要实现材料三的伟大目标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2分)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答到两个层面,言之有理即可)(2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1分)
材料一:如右图材料二:如下图
图一:1972年尼克松访华 图二:1979年邓小平访美 图三:2009年奥巴马访华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美双方领导人举行会谈。双方会谈后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问题一:材料一中的地图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再现?(1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目的?
抗美援朝(1分)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1分)。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时的朝鲜半岛是哪两种社会阵营的对抗交集点?(2分
社会主义阵营(1分)和资本主义阵营(1分)。问题三:看材料二图判断:图一和图三的我国领导人分别是谁?(2分)图二中的邓小平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1分)
图一:毛泽东(1分)、图三:胡锦涛(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问题四: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中美关系由对抗到友好合作 问题五:材料三的《中美联合声明》提到“二十一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请你列举两例全球性挑战?(2分)《声明》认为中美两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1分)
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或列举具体问题如跨国犯罪、武器扩
散、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环境污染、疾病蔓延、网络安全)等答出一例即可得分(1分); 加强协调与合作(1分)。3我国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华北、西北、东北 这种分布突显出的问题是什么?资源分布不均匀
你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该城市能源缺乏的办法有哪些?或工程?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 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
根据说出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4分)我们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总量丰富(1分)人均占有量少(1分)分布不均匀(1分)资源利用率低(1分)措施:①“开源”、“节流”(1分);②跨区域调配(1分):③加强立法工作(1分);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分)
杜鲁门所说的“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各指的是什么国家?
“极权政体”是指苏联为首的社主义国家;(2分)“自由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 4材料一:下列一组图代表某区域环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材料二: 07年,北京进入4月已是草木葱绿,而沙尘暴今年还没有光顾京城,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遭受沙尘暴侵袭的时间较常年大大推迟,同时全国也只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给材料一中的这组漫画取个合适的标题。(2分)
符合题意即可得分,如“变迁”等
(2)导致材料一所绘地区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该地区已破坏的环境?
请用文字描述图4中我们应看到的情景。(6分)
人类不合理地毁林开荒;植树造林;情景描述应朝环境改善的方向阐述,否则不得分
(3)材料二出现的现象,主要得益于我国哪一防护林工程?建设该防护林网体系最主要的 目的是什么?
三北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4分)
(4)两则材料,启示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2分)
可持续发展(2分)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学习心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厌学的学生。尤其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实践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历史与社会》上一个男生十分的调皮,经常故意破坏课堂纪律,而且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为难我。起初,我认为他是成绩差的学生,后来经历了解,才发现他成绩不错。于是,我决定找他私下谈话。面对我的坦诚,男生说出了实话,原来我上课太无聊,他为了不睡觉,才故意违法课堂纪律。这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但也成为我提升自己的动力。
此次网络培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这门通识课的原因也在于此。教师掌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更加享受学习。
通过学习,我知道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的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三维归因。通过这些理论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激发学习动机有了大致的认识。基本上,影响学习动机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正面强化,如优秀的成绩,他人的表扬和肯定,那么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反之,则较弱。
2、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家长需要给予学生安全和平的学习环境、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得到了作为人
最基本的需要后,才能激发出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3、人都有寻求事情发生的结果的动机。学生如果对于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则会产生自豪和满意,;如果归于自身的努力,则会保持继续努力;归于稳定因素如,则会产生对未来期望和结果一样的想法。
明白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我们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激发动机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吸引
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课外参观实践学习等等。尤其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更需要借助这些工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教学,电影、电视剧,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等,让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现代的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二)、兴趣的激发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对他们肯定鼓励为主,给予高期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反馈和评定平时一定要认真的批改每次作业,最好注上评语,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四)、奖励与惩罚 每个单元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测试,如果取得进步或好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合作与竞争 合作型目标结构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要使学习长久有效,必须将小组奖励和个人责任结合起来,即在合作中培养竞争的意识。否则将出现责任扩散和“搭便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