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排的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排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oC管理AREER研究HORI删 职业时空 2012年3月
关于高职院校排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少燕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l365)
摘要:排课是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中的核心环节 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排课的影响因素 课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课。影响因素
一、引 言
教务管理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 分,而排课问题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
最繁琐、复杂的工作。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 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
展,其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办学层次的增多,使在
校生人数成倍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室、实验 室、语音室等愈显紧张。同时,在学分制的背景下,课程的类别越分越多,使得排课的难度增加,往往
需要排课人员无数个通宵达旦工作,经常推倒重来,才能完成该项工作。但随着现代技术深入高校,已
开始使用自动化排课系统,通常情况下,课程、学
时、教师、教学任务等基本信息一旦录入,十几分 钟之内,便能自动给出一套课表。这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手工排课劳动强度大、困难大、效率低的局 面,但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受到太多影响因素的
干扰,在很大程度上也抵消了现代化科技手段所带
来的便利,从而严重阻碍了学校教务管理的有效运 行。因此,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排课存在的影响
因素,并对其加以综合归纳,将对高职院校实施排
课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排课的影响因素
(一)基本因素
是指在排课问题中一定参与的主要因素。主要
包括教室、教师、班级、课程、时间五个基本因素,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I.教室。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排课就是 把教室作为一个有限的空间分配给排课的对象。教
室一般可作如下分类:(1)按照教室所容纳的人数 不同。可分小教室(一般可容60—80人),中教室
(一般可容80—120人)、大教室(一般可容120—160
人)、阶梯教室(一般可容400人左右)4种l(2)按照教室的设备配置不同,可分为普通教室、多媒
体教室、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其他等。教室类
是保障教学工作有序、稳步实施的前提条件。文章 并提出了实施有效排课的建议,以此为高职院校排 型的申请在高职院校排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
是教室资源分配的依据,特别是对于那些多媒体教
室资源和实验室资源有限的高职院校而言,更是至 关重要的。
2.教师。教师按职称可以分为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四个级别;按课程分类有舞蹈教师、体育教
师、声乐教师、英语教师、思政教师等,按教师所系 部不同可分为计算机系教师、艺术系教师、财经系教
师、机电系教师、外语系教师、管理系教师等。一般
情况下,一个专业的某一课程将会相对固定地由某 一个教师进行讲授,但也有可能因上某一门课程的
班级较多,由多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或由于专业
性较强,同一个班级同一门课由多位教师讲授的也
有,由于在校生人数成倍增加使得教师资源不足,教 师还可分为校内教师及外请教师两种。
3.班级。班级可分为自然班和教学班。一个教
学班可以由一个自然班构成,也可以由几个自然班 构成,这原本取决于课程的特点和师资的条件。例 如:为了分层次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就须由不同的
自然班根据学生的基础分班后再重新构成一个新的 教学班。
4.课程。排课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 的课程模块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为基本素质、通用 能力、岗位能力,拓展能力t根据职业能力和综合素
质培养目标分为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同一课程名 称未必统一课程内容,因为他们采用的教材与教学
要求上会有所不同,每门课程对教师及教学资源有
一定的要求。例如:建筑与房屋构造、人力资源管理 等课程需用可放光盘的多媒体教室,以播放专业教
学光盘;数学类课程需用有黑板的多媒体教室,以方
便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另外,各类实验课也要对应 各类实验室。例如:英语视听说、外事接待英语等课 程需用语音室,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须
用机房室;声乐、视唱练耳授课需用专业琴房,设计 素描、中国画技法需用画室等等。
收稿日期:2012-0卜18
作者简介:杨少燕(1976-).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第8卷·第3期 职业时空 CARE管理ERHO研究RIZONo、-了 5.时间。时间可以是指学年、学期、周,某一天、某一节,是排课时作为另一个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排
课对象的,课表一般会是一个学期的课表,时间上是
以周次来表示。(二)突发因素
它是动态因素,是指在排课过程中影响课表产
生变动的因素,它包括时间冲突因素、班级重组因
素,教师调换因素、课程调整因素、调换教室因素。1.时间冲突因素。是排课过程中最难以杜绝的
因素,即在课表编排完毕后,教师因为各种主客观原
因要求调整已经安排好的上课时间,要求同一教学 班的同一门课,安排在某一天集中上完,一至两周的
课时量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完成,这样做既不利 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不利于保障课表的
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教 学管理秩序。此外,当第一位教师的调课要求得到满
足之后,就会有第二位、第三位等教师的类似要求,并且针对类似的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师又有着不同 的理由,如若一一满足,排课的科学性将很难保证,而教学资源也将很难达到最优配置。
2.班级重组因素。由于教学班的大小和教学班的 多少宣接影响着教师的课时量及课时数,所以一些教 师就会在拿到课表之后,陆续提出对教学班进行拆分 或整合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班级重组因素”。
3.教师调换因素。很多教师在完成本校的工作任 务之余,往往会受聘于其他院校或奔走于形形色色的
辅导班之间,而校外的课时费又往往比本院校的课时 费高出许多。因此,有些教师的授课重心就会有所偏
移,他们通常在拿到课表后,一旦发现校内课与校外 课发生冲突,就会想方设法地调整已经排好的任何一
方课表,即使在课程、时间、教室、班级分配都保持 不变的情况下,将任课教师进行互换,这都是“教师
调换因素”。这种“调换”少则两三位教师互换,多则 六七位教师调换,可是这样一来,在编排课表中就又
得逐一进行调整了。
4.课程调整因素。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操
作能力,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学生在大学期间到企业实习,为保证学生在实习期
间的教学质量,做出的课程调整t根据专业发展的 需求,并考虑学生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做出的课
程调整t因为教学计划出现印刷错误导致课程调整。因为编写教学计划时课程开课学期有误而进行的课
程调整·等等。此外.临时调整课程计划还有的是
学校一校多区,一些实训设备集中在某一个校区。实 训设备体积大不适合搬运而学生大批量的搬迁影响
教学秩序。
5.调换教室因素。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内只能
上一门课程,教室容纳不下因为班级重组而造成的
调换·因教室设备突然损坏而需调换。因课程的某一
章节所需要求而调换教室。
三.实施高职院校有效排课的建议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建议做到班级、教师、课程、教室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周期(一般为一周)内且不发 生冲突,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编排原则。(一)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课程表是实施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的执行方案,是教学稳定、有序、高质量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表确定的教学实施计划,不应随意调整,课程的 设置和课程学时数也不应随意改变,以保证排课能
严格地执行教学计划和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二)以人为本
学校为多校区的情况,不能安排一个教师或班
级连续两次上课在两个校区·教师或班级在连续上
两次课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上课教师不要离得很远。优先安排全院性公共必修课程再安排专业课程,公
共必修课程中涉及年级专业面越广越复杂难度越大 的先排;优先排专业合班上的课程,-F,-j{F单个自然班
或分班上的课程,优先排在学校外或外聘的教师再 排校内教师。优先排跨多个校区上课的教师再排一 个校区任课的教师,同一教学班同一上午安排了两
门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上课地点的安排要尽量在 同一教学楼,尽可能在同一层,以免学生在课间比较
短的时间奔波,影响下一课程的上课效果,每个班级
每天上课的课时数尽量均匀分布,每位教师或每个 班级每天的课时数尽量不要超过6-8学时;理论课和
实验、实训课尽量交替编排·排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
生和教师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做到以学生和教师 为本,以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提高教
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教室资源
可以进实训室而不用多媒体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尽可能不三节连排,否则浪费一节课的教室资源。不
允许在同一时间一个教师安排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 程·不允许在同一时间内一个班级安排两门或两门 以上的课程。一个教室不允许在同一时间安排两门 或两门以上的课。安排上课的教室座位必须满足上
课班级的学生人数(单班上课还是合班)t安排上课 的场所必须适合课程类型(上机课要安排在机房、语
音课要安排在语音室、体育课要安排在操场、实训课
要安排在相应的实验室等)·优先安排对上课场所有
限制且场所数量有限的课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课程表的编排涉及要素多,排课工作是教学管理中很基础但又很重要的工作,且排课很繁杂易出错。因此要求排课人员对待排课 的工作要认真、细心及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应本着
·65·
。熊黑景:。N 职业时空 2012年3月 “管理就是服务”,服务需要“奉献”的工作理念,善 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排课时进行精心设计,这样
才能合理编排出满意的课程表。
参考文献:
[1】 张淑英,叶芳贵.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下高校排课
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2】张智勇,陈雪琴.排课中的人文关怀[J】.学园,2010,(12).
[5】刘宇.高校课程表鳊排探讨[J】.现代教育,2010,(2). [4]臧国华,衣英刚,朴德慧.排课软件设计与实现[J】.科
技研发,2011,(1).
[5】 许东霞.-高校排课的非技术性因素解析与对策探讨[J】.
文教资料,2007,(5).
AnalysesofFactorsLeadingtotheProblemsofCurriculumSchedulesVocationalColleges YANGShao-yan Abstract
:Curriculumschedulingplaysallimportantpartofacademicaffairsinvocationalcolleges.Meanwhile,it
ensurestheteachingworkorderly,andsteadily.Thispaperfocusesonanalyzingtheinfluencingfactorsleading
totheproblemsindesignofcurriculumschedulesandproposingeffectiverecommendationsforcurriculum
scheduling,whichprovideareferenceforvocational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colleges;
curriculumscheduling
;,influencingfactors
(上接第63页)
1.树立“双赢”理念。在实际商务谈判中,谈判
者通常把双方利益看成是互不相容的,总是竭力追
求己方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他方利益。在个体看来 最有利的选择,有可能带来整体的不利,只有双方树 立了双赢的理念,才能在谈判中进行考虑个体利益
和集体利益的有效结合,使各方接近或达到本方预
先制订的最佳目标,也尽可能地接近对方预先制订 的最佳目标。在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还能融洽和改善
彼此的合作关系。
2.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信息的获取是谈判
双赢的关键。从商务谈判的准备活动开始,一直到合
同的签订,沟通要始终贯穿其中,可以说有效的沟通 是谈判获得双赢的手段。谈判开始前,谈判双方要做
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理清双方
利益关系,厘清基本利益及共同利益;谈判过程中,本着诚恳互惠的态度,认真听取对方的报告,运用
听、说、问、答等各种语言技巧以及形体语言来表达
自己的观点;谈判后期阶段,双方根据谈判结果就合
同文本的形成进行细致交流,保证谈判成果的实现。
5.加强诚信务实态度的自我约束。现代商务活 动中,诚信已经是企业生存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
喻。谈判过程中,双方要避免弄虚作假,本着互惠
互利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技巧,减少合
作者投机取巧的行为,保证双方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贺继红,娄美珍.基于“虹黑博弈”的商务谈判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6,(16):215-216.
[2】 李亚林.从博弈论看商务谈判僵局的本质和处理【J】.商
业研究,2006,(5):27-29.
【5】 熊启滨,胡放之.合作与非完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综述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5): 80-85.
[4】 郭其友,李宝良.冲突与合作:博弈理论的扩展与应用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I—11.
[5】 吴春梅.现代商务谈判中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5,(I):87-89.
AnalysesoftheApplicationoftheGameTheoryinBusinessNegotiations
ZENGXiao-hong Abstract
:Thegametheoryiswidelyusedinbusinessnegotiationsbecauseofthecoexistentcharacteristicsof
activities.Uncooperativegameismoreembodiedinthecompetingbest win—wincooperationandthedistributionofcommon
game;cooperativegame
第二篇: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食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探究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并具体探究事物本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消费者消费心理以及政府监管失效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监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21-01
一、种植养殖遗留食物安全隐患
在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易遗留食品安全隐患。不难理解,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人为或者非人为的使食物携带对人体,易给人造成健康或者亚健康的伤害,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为经济利益,使用廉价催熟剂和有毒有害的肥料,将农产品快速催熟。一些打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招牌的农户或者不法商贩,公然滥用催熟剂,这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和影响。比如廉价的“座果灵”就可以催熟大量的果实,而催熟剂是国家允许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若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对人体造成健康威胁。比如过量使用催熟剂,就会使有毒物质残留在果实中,食用后对人体造成健康隐患。
在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少见。然而畜牧行业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的趋势比较明显,猪、鸡鸭、奶牛等大型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都比较普遍。因为现代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培育出体积大的猪禽等,需要供给大量的蛋白质,这就需要给猪禽等动物注射抗生素,以防动物生病。简而言之,养殖场为了快速牟利,减少成本,就在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引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随即通过环境、食用养殖的动物肉制品等方式传播至人体,从而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二、食品经营者败德行为加大食品安全风险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仅仅有3.9万余家,中小型食品企业特别多,有些企业虽然取得了生产和经营许可,但质量差,有的企业违法经营成本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而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于中小企业的监管仍存在粗放性特点,对于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自律性对于确保食品安全供给就显得尤为关键。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食品企业,特别是小型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遵守《食品安全法》意识薄弱,未切实将食品安全摆在生产经营的第一位,公然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假劣食品。这种食品经营者的败德行为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在乡村,食品经营者就更倾向于经营品质低劣的食品,以低价销售,这也在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市场供求状态。塑料米、老鼠羊肉串、化学豆腐、甲醛鸭血、掺假蜂蜜、被污染的瓶装水、烂米粉、瘦肉精等假劣食品,曾经长期被消费者食用,食品经营者为了个人私利,在明知假劣食品对人体会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制售这样的食品,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有些黑心厂商地址比较隐蔽,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对其监管存在较大难度。
三、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过程影响食品安全
消费者消费心理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成为常态。普通消费者在无法辨别食品安全性的情况下,存在购买廉价食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对“三无”食品不但不抗拒,而是图便宜,更无暇了解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尽管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相关部门也对农村食品安全乱象进行了整治,关闭了一批农村违法食品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然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很严重。
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维权越来越难。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有利,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因为取证和食品检测难以攻克技术难题,无法有效维权。比如对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情况,消费者维权需要找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消费者就会增加了维权成本。加上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经营者没有举证责任,在消费者维权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维权就很难实现。
四、监管失效与监管盲区并存影响食品安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多头管理模式,多头交叉的管理格局必然导致全责错位、资源配置低,而新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在短期内很好地调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受旧体制的制约,人员、权限、机构等各要素的调整和优化也难以一步到位。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的监管失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着分段监管,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实际上就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过程的漏洞和监管盲区。各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也容易造成其职能错位,进而造成监管盲区。这种分段监管的模式最终导致整个监管失效。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在享受发达的现代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由此带来的不安全风险。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块原本就属于较薄弱环节,山寨食品更是在农村泛滥成灾。囿于监管资源有限,农村食品安全取证难,对其监管更是难上加难。总的来说,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以及监管能力差导致监管失效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比较关键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拟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消费者个人消费维权以及加强社会监督等角度,保障食品安全。具体来说,监管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缝监管,在种植过程的监管应该强化;针对性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为消费者提供取证和食品安全监测等服务;企业要自觉尚德守法,主动承担主体责任,树立良好相信,打造精良品牌,供给优质产品;消费者维护自身健康权益,消费过程中应有主动保留维权证据的意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监督,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管力度,以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本文作为辽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L14BGL02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淑娟(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管理。
第三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问卷调查分析
高校布衣
为了真实的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具体现状,我们对##6所高职院校的1750名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内容分为三类:校园文化认知调查、校园文化作用调查、校园文化期望调查,在调查最后我们还征求了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今后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议和要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50份,回收问卷14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5%。
1、学院校园文化现状调查
(1)对“校园文化”这一现象的认识
对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师生对于校园文化认知的现状。在问及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还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这四个选项时,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25%左右的人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10%左右的认为是指“第二课堂”,20%左右的认为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行为规范”,不难看出,占绝对多数的人对于校园文化本身的理解并非停留在浅层次上,他们看到了校园文化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所在,在他们看来,举办校园文化并非仅仅就是多举办些校园文化活动,搞活第二课堂,规范师生行为,而是要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最终形成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
在问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理解时,有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包涵了“校园建筑外观和环境设施”、“校园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校园整体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全部三项内容,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是相当全面的,能够从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全面把握校园文化概念内涵。当问及这三项中哪一项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时,回答依次占到了10%、10%、80%。这种选择与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2)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理解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此点我们专门调查了高职院校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认知和作用的理解。当问及作为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多大时,近4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只有3.5%左右的人认为“不是很重要”,这说明占大多数的被调查者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充满了期待。我们将“你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设计成如下四个选择项:“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学习氛围”,回答依次占到了16%、20%、42%、22%,这一结果反映了他们对于高职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还是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的的认识还是较为清晰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接受高职教育还是有着明确的自我目标认识和自觉的成才期望。
我们非常关注当前高职生的自我认同度。调查显示,在踏进高职院校校园后,就自我认同度而言,“感觉一般”的占到绝大多数,比例接近70%,只有不到3%的被调查者“觉得非常自豪”,但也有6%左右的人选择“无法自豪、甚至自卑”。实际上,现代高职学生的校园自我认同度离不开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自身对于高职教育的理性认知。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看待和评价还是“较为正常”的,但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社会还是“比较看不起高职教育”的;同样有超过半数的人自己“还能正常看待”高职教育,也有16%左右的人自称“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社会整体评价氛围确实制约了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进入校园之后正逐步树立对于高职教育的信心。
(3)对高职院校环境设施和校园景观设计的意见
景观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问及调查者对于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建筑和环境设施总的评价时,21%的人认为“很有特色”,24%的认为“较有特色”,46%的认为“一般化”,其余的认为“没有什么特色”。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最突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的独特性”,而“最薄弱的环节”则是“雕塑太少”、“绿化太少”等等。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校园环境和景观设计总的方向有何建议”这一问题时,近42%的人选择认为应“不断增强高职特色氛围”,而只有25%和27%左右的人分别认为应
“努力建成绿化环保型院校”和“不断增强人文艺术氛围”,从此点可以看出,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还是能够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出发来看待和确定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
(4)对学院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看法
校园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运作体现了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当问及“您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院各项学生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总的评价如何”时,近45%的人认为“一般化”,近35%的认为“比较完善”。调查显示,68%左右的被调查者在评价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实施成效时,认为现行制度还是在“有些方面形成约束力”的。值得注意的是,当问及“您认为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可行、最成熟和最完善”时,在所列举的近十项管理制度中,“学生入党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依次排在了前三位;而同样问及“哪一项学生管理制度最欠可行,也最有待完善和成熟”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生刷卡制度”、“学生晨跑制度”和“学生晚自习制度”。通过调查,我们深刻的感觉到,高职院校院各项管理制度尤其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而这些深层次问题往往又与我们的管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高职院校院校园整体精神和价值导向的评价
校园文化在观念层面表现为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氛围。为了全面了解高职院校院师生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我们首先设计相关选项调查他们对于所在高职学院历史和性质的具体认知状况。调查显示,只有4.3%的被调查者是“很了解” 所在高职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沿革的,而超过半数的人只是“略有所知”,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很不了解,但很想了解”。
现代高职院校只有以独具特色的职业理念和职业价值导向才能真正凝聚成体现学院整体风貌的校园精神。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师生成员尽管对于这一校园精神充满期待,但无论是从他们对学院历史的了解还是对学院的现实认知来看,大多数人都未能真正受到学院良好职业氛围的熏陶,尤其是具有自身学院特色的职业价值导向的熏陶。一方面,客观上与这些高职院校升格不久,各项建设正处在规划初期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主观上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相联系,因而我们相关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大,效果自然不够明显。所以当我们最后问及“您认为所在高职学院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已经形成”时,有三分之
一的人认为“尚未形成”,而60%的人只是认为“略具雏形”,这种选择还是相对客观的。
2、对校园文化建设认知特点分析
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以一、二年级为主。他们进校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关心,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直截了当的通过答卷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这里可以归纳出他们的一些认知特点。
(1)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本质的理解及其所涵盖的基本内容的认同是比较准确的,说明这项建设已引起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40%的学生选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体现校园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意识”的表述项,而25%的学生认为是“校园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和10%的则指“第三课堂”的选项就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长远作用是理解和认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的认知也是客观的,这就为高职院校今后深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他们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建设重点的理解是比较确切的;但学生自我认同度却不高,需要在增强他们信心上下功夫。有45%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仅3.5%的人为“不是很重要”,两者比例为100:8,说明学生认识相当统一。有4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这与国家.社会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基本相符合,由于社会上还存在着重本科、轻高职;重学历、轻能力等消极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对高职教育“感觉一般”,仅有不到3%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这种心理状态和自我感觉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遏制他们积极投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参与度。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的特长适应度和前景教育,帮他们树立爱学校、爱专业等方面的正确观念和靠自身努力成才的观念。
(3)他们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景观设计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清晰,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在制度文化方面,尤其是涉及自己的行为规范,往往认为院方管理过严、过细,希望少一些制度化的约束。他们迫切希望和期待高职院校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形成,“略具雏形”是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校园精神现状所作出的评价选项,这是客观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求新、求实、求真的健康追
求。他们多数人认为“不断增强高职特色氛围”十分必要,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特色的学校才会增强竞争力,因此,致力于创出高职建设特色才能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有利的环境。他们在制度建设方面,比较认可“学生入党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等,而对直接约束他们生活,学习的“刷卡,晨跑,晚自习”等方面规定颇有微词,没有认同感。这一方面说明,这方面制度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够合理,有待总结、完善和提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高职学生对一些刚性强的具体制度往往认为其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不予认可,因此有必要通过做一些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去搞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和平衡。
第四篇: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晓红
(①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②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在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影响到了高师学生教育素养的培养,文章从分析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出发,探讨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为改革教育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
Hi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 vali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Abstract: In the pedag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edagogy took the public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the education effect unsatisfactory phenomenon affected the high student to educate the accomplishment the raise, the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analysis influence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 valid factor,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effect unsatisfactory reason,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pedagogy teaching.Key word: Hi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pedagogyTeaching validityInfluence factor
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群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学科。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澄清或纠正一些前科学的概念,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工作。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还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然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欠佳,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消极局面,严重影响到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关注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其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James.L.Mursell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达成有效学习的教学。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索,给予学生触及心灵的影响、激活、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新其知识,拓展其理论视域,给学生理智的以至整个人生的挑战,促使其在知识、人格和能力等等各方面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界定注重教学后学生在知识、人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但在相关调查及访谈中,有70%的学生认为教育学课程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有50.3%学生对当前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至今记忆不多。同时,在有关课堂观察片段中,在课堂上听讲并配合老师教学活动的学生仅有30%左右,课堂问题行为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教育学课程的无兴趣。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学生积极的行动配合,其低效不言而语。那么,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那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二、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定位误区
在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简报中提到“公共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运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
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由此,师范生必修教育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范院校分配给教育学的课时量只有54学时,而且因为是公共课,合班上课已成定局,一个教师同时要教80—120个学生,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无法在区区54学时中,使那么多学生都能“解释教育现象”,“掌握教育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定位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陷入误区,导致学校不重视教育学课程,学生在思想上轻视教育学的学习,教师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班级,课堂管理困难,也因是公共课,产生消极思想。
2、教材体系问题
现行的公共教育学教材体系普遍存在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思辩,尤其是忽略了公共教育学开设的意图,未能充分吸纳和反映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经验、新概念、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缺乏时代气息,未能站在时代角度审视教育,尤其是脱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这种现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感受,“厌学”情绪油然而生,认为学了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指导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多采用笔试形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教育素养,因为是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平时上课蒙混过关,到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学生比比皆是,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仅限于考试,对学习没兴趣,他们不在愿意在课后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单纯的考核方式也远离了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本意,因为没有实践的辅助,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学生认为考前背背记记便可过关,因此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4、教师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态度和教学能力。所以教师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也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是已具有一定是非判断水平的群体,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有些教育学任课老师态度不端正,源于老师认为是公共课,从投入备课、讲课、辅导的时间上远低于专业课,在引入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后,教学模式转变成了“照本宣科”的“放映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放映”,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反映及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任其蔓延,使课堂陷入“单向被动、简单又失衡”的过程,学生厌学、上课没兴趣的趋势应然而生。同时,因为师范院校的老师的教学具有示范性,老师消极的态度也使学生对今后的教师生涯产生迷茫心理,这种局面更远离了教育学这门课程开设的本意,低效的课堂教学终不可免。其次,一般从事教育公共学的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往往是教育新手任课,这些老师教学经验还欠丰富,在教学中难以融会贯通的讲清概念、分析原理,授课过程中一般结论多,具体事例少,难以将教育教学原理同教学事件结合起来,学生听课感觉抽象、空洞,因此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不愿积极配合教学。
5、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由师生共处、相互作用凝结而成,良好的课堂教育心理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有效认知策略的实施离不开积
极情感的辅佐,各种教学活动必须得到积极情感环境的配合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而课堂心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据有关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化,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在教育学课堂上,因为课时所限,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加之班级规模大,师生间的沟通更为困难。通过横向比较,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的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不融洽的班级,有些老师在观念上虽然知道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实践中却不能真诚的接受、理解学生,不能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少沟通多抵触,授课老师因课堂管理失范使课堂心理环境更为恶化,学生因自卑、厌烦等因素也有意识的疏远老师,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但造成人际上的危机,同时也也影响到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淡漠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但使教师情绪低落,学生也回出现焦虑厌烦、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下降,不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持观望态度,大大影响教学有效性。
6、学生
大学生尤为看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期望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调动和激发。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倾向于对一门学科的热爱或是出于未来职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理性,而目前很多师范生的职业取向不坚定,职业理想较模糊,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职前教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本专业的学习上,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定位在修学分、考试及格的角度,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态度也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六大因素是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教育学课堂教育学的有效性,还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扭转低效教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2] 陈桂生.略论公共课“教育学”定位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2003(4):1-4
[3] 刘国皇.构建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8(3)
[4]陈琦.论有效的教育学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何丽君.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D].2001.(4)
作者简介:李晓红(1975—)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联系方式: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电话:***
第五篇: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但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对专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严重不足。
从社会市场需求方面,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对外英语、市场营销、生物工程这些专业毕业生较为热门,但是由于此类院校过多,毕业生人数太多,市场需求跟不上生源增加的速度。整体来说,毕业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据调查统计显示出的每年不同学校的就业人数已经比前几年下降很多,尤其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呈上升趋势,即便是211、985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无果之后选择了考研,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个职位有几千人在竞争,企业发布的招聘岗位指出仅招三五个人,但是投递简历的人却又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而且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必须是本科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其实职位所给出的岗位职责是一个专科生就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多严峻。
3.大学生就业趋势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示,社会工作岗位在2014年比2013年增加36%左右,而大学生毕业人数方面,2014年毕业生比2013年同比增加了将近130%。毕业生人数增加速度十分迅速,这成为社会上“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因素。
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双向性,在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同时,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也觉得十分困难。实际上,大学毕业生虽然增加,但是企业依然觉得招聘困难,某一大型的事业大内在招聘过程中,每年会招收超过500名员工,但应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另外,一家私人企业老板在接受访问中表示:大学生是企业的骨干,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基本上排除了应届毕业生。
基于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企业为了牟取小利,在招聘过程中给出虚假的招聘广告,开出诱人的待遇,但巧设名目、乱收应聘人员的费用,应届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后就面临辞退的危险。另外,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但是有效的信息面却十分狭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男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
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加难以就业。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出仅限男性,有的企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仅限男性,但是,最后通过的确实男性,并不是因为男性不女性更优秀,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这对女大学毕业生而言难度又增加了很多。就调查显示,男性的就业率要高于女性,但是女性的学历层却比男性更占优势,学习成绩也普遍比男性好,人力资本几类程度也要高于男性,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所获得面试机会却比男性少很多,最终结果就是女生的就业率远低于男性,无业的持续时间要比男生长很多,总体来看,性别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的大。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如果不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会为高校、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改变大学生就业现状是现阶段我过高等院校与国家的当务之急。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除了高等院校持续大规模扩招外,还包括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毕业生自身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以及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缺失、就业体制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
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2.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四)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户籍因素、生活需求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严重。总体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性政策可行性较差。另外,国家关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国家从许多方面为大学生设立岗位,但与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而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一)政府部门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总体情况上来说,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的力度,或者说是方式还不够正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欠缺。社会应
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实习机会,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建设,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就业指导。社会中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就业培训机构,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的同时,不会对自己的就业感到迷茫,帮助其找到就业大方向。
国家还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创业贷款、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人事和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的全程服务。再次是使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在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竞争就业的需要。最后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与团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组织的联系,通过他们调动各方资源深度挖潜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的有序流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并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使得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增强择业实力。
1.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一是与产业结构结合。要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二是与发展形势结合。当前,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要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与实践能力结合。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拓宽专业知识面,改革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四是与兴趣特长结合。加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五是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用请进来的方式,高校可以邀请用人单位进驻校园进行现场招聘,或举办大型的招聘见面会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企业,促进学 生与企业之间的纤细,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岗位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网上指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灵活就业,多渠道就业,主动创业。简化环节、减低成本,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手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培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依法维权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社会通力营造大学生就业支持环境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用人单位、社会与学校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用人单位积极接纳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其次,用人单位用人既要讲究单位的当前效益,又要讲究远期效益。在设置聘任条件时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毕业生的潜力发展。再次,用人单位应加强人才储备,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等问题。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大与高校的联动程度。相互利用各自的智力、资金和岗位技能优势,共同谋求人才又快又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2.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
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就业观,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2、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4、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
3.家庭成员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当然,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重要保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努力转变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增强提升自身就业力的意识,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
1.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对自身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并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发掘自身潜力,不断调整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准备。
2.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国家额希望所在,是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与国家技术社会一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积累知识,提升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对生活充满信息和希望。另外,在大学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积累更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大学生需要给自己做好就业定位,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要目的。
3.提高自主创业的本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尽一切可能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创业则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结 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能够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提供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然而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我们不能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好的工作,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就业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也要考虑在内,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动力的,而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阻力。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就现阶段主要的因素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所提出的措施也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因素,未发觉的因素依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这也将是笔者未来工作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毕云飞.大学生就业压力[D].河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论文,2008 [3]张彦,陈晓强.劳动与就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宇红,江光荣.大学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2009 [6]张国金,高洪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疏导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