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物流管理重点课程建设阶段总结
《生产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在学院和系部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生产物流管理》课程组对于课程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将本学期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总结,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是人员的建设,本课程组师资队伍都具有物流师中级资格,部分教师还具有企业工作背景;青年教师正在按计划加强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水平。课程组还组织课程组老师共同学习高职高专新的教育理念,相互探讨,从理论上武装自己。课程组中有两人从教四年以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一直沿用“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方式,内容和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极大地阻碍了课程的发展。课程组成员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授课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大了知识信息量的传递,同时及时地把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渗透到课堂上来,体现出“老课程,新内容”的时代特色。
三、教学资料整合及参考文献指南
本课程选用了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荐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我们在课程伊始便指定了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如:中国知网、EBSCO数据库、EI Compendex web),整合了网上资源(教学博客、文库等)、课后习题题库、本课程模拟题库,完善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实践与成绩考核方法的突破
能够有效利用“微格教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变换教学手段的同时,也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学习某些章节时采用了案例研讨法教学,增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了课程论文、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会继续大胆尝试,力争在教 学手段与考试方法上实现全面突破。
五、课程建设不足及努力方向
当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教师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还受到很大的限制等,这些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尽管本课程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工作中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紧努力:
1、完善岗位群的设置,修改知识体系,对于教学内容要丰富化,对于前期调研的企业案例要总结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的教学案例;
2、采取外引内培的手段加速培养双师资格、双师经历、双师素质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习题库和模拟题库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步学习资料(课件、电子教案等)尚需进一步完善。
4、建立、完善网络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自学和检验学习效果提供一个简洁实用的平台。
课程组
2013年12月
第二篇:课程建设阶段总结(本站推荐)
课程建设阶段总结
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持续快速增长发展, 工程建设也处于发展高潮时期。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国面临人口、资源、能源、健康及环境等五大危机,建筑工程材料作为一种大宗用量的材料,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形势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水泥混凝土材料为主的建筑工程材料-尽管其来源广泛、造价便宜、利废环保、经久耐用及易于加工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但对该种材料组成、制备和结构、性能、应用等关系仍需进行深入了解。建筑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工程建设需要大批掌握最新建筑工程材料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这种人才市场需求的强大动力下,建筑工程材料方向需要的人才也将逐渐增多。建筑工程材料方向是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方向之一,是紧扣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建筑院校特色并贴近城市建设相关学科群而设立的。
《混凝土工艺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材料方向学生专业限选课和专业方向课之一,属于该方向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理解建筑工程材料方向其它课程的基础。由于该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院、系领导的重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未来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混凝土工艺学》课程建设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下列做法:
1、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应顺应材料学科高速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根据教学要求,围绕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反复精选优化教学内容。在阐述必要的材料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基础上,删除偏深细节内容,重点突出各种工程材料的组成、制备和结构、性能、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概括性,以及突出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新的教学内容包括:(1)水泥基复合材料学理论部分—介绍胶凝材料、混凝土及其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2)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学理论部分—混凝土的原材料粉碎、新拌混凝土的搅拌、成型、养护和输送工艺原理。(3)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应用部分—介绍现代泵送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水下施工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工艺技术特点和现代预制混凝土工业发展动向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从有关期刊、网站、报纸等不同的媒介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及最新发展动态,通过综合可以作为教材各章内容的补充,使课堂讲授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
2.改革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是衡量一个教学团队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借鉴国内外建筑工程材料课程内容,拟采用国内出版的《混凝土工程与技术》和《混凝土制品工艺学》优秀教材作为参考教材,采用S.Mindess编著的《混凝土》、P.K.Mehta编著的《混凝土结构、性能与材料》和CCR、ACI、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等期刊文章作为国外参考教材,既有一定的深度,也具有一定的广度,无论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学习,都能满足要求。认真分析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外教材的特点,结合我校情况,编写出版自己的教材,所编教材要符合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适合我校办学特点,做到教师易用,学生易学。建立与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完善主辅教材体系。
3、改革教学方式
混凝土工艺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依靠粉笔、黑板来进行。在这种模式下,教和学的难度都很大,教师要用很多时间来板书、板画,课堂容量小;学生的空间感很难建立起来。采用立体化教学则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使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信息流。发展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把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和充分提供图文声象等综合信息能力的CAI课件,引入到本课程教学中来,从而显著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简化信息传输转换过程,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效率。开发课程的网络教材,利用网络实现课程学习、在线辅导,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作业,并在网站上链接一些优秀的胶凝材料与混凝土材料专业网站,可以指导学生获得与课程相关的更丰富的知识。
4、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为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课堂讲授、自学、专题讨论课等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场景式、课题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单向教学为双向互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如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提出结合我国资源短缺,讨论研究采用新的工艺制备混凝土材料的可能性。还可以就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优缺点,讨论有机陶瓷(或有机水泥)的特点。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教师可提出若干题目,如轻轨工程用混凝土、道路抢修用混凝土、大坝混凝土、桥梁用混凝土、高层建筑用混凝土,让学生自己设计混凝土配方。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可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教师还应在注意讲课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讲课艺术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第三篇:课程建设阶段总结
课程建设阶段总结
在教务处、数学系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指导下,通过课程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精品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成果
课程建设首先是人员的建设,本课程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具有老中青三结合的特点;有三人具有高级职称;青年教师正在按计划加强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水平。课程组中有两人从教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有两名教师正在担任06数学师范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参加了2005年第四届和2006年第五届全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研讨会,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曾主持省级科研立项《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与研究》,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水平。课程负责人曾获得校优质课教师和科研成果奖;近两年来,课程组成员共出版著作四部:
[1]《教学技能实用教程》,张跃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解析几何》,魏焕文等,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12月; [3]《高等几何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魏焕文等,2005年12月; [4]《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张跃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发表论文五篇:
[1]对广义柯西中值定理——“中间点”渐近性的证明,王丽萍,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 判定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一种新方法及其证明,张跃辉,辽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4期;
[3]浅论数学解题教学中的目标意识对思维过程的影响,王丽萍,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4]关于在几种重要变换下的矩阵标准型,王丽萍,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年第4期;
[5] 数学开放题教学推进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张跃辉,辽宁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一直沿用“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方式,内容和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极大地阻碍了课程的发展。课程组成员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授课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大的知识信息量的传递,同时及时把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渗透到课堂上来,体现出“老课程,新内容”的时代特色。
3.教材建设及参考文献指南
尽管本课程选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内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审议、赵振威教授主编的国家优秀教材——《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发现该教材在有许多地方不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 理念,尤其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亟待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材面世。针对这一问题,课程组成员经多方努力,在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全面总结十多年来从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编著了《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教法》一书,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争取在05级数学师范专业使用新教材,待收集反馈意见以后,将做进一步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材》课程的要求。
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我们在课程伊始便指定了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
[1]《数学教育学概论》,周学海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
[3]《数学教学实施指南》陈明华、林益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出版;
4.教学实践与成绩考核方法的突破
能够有效利用“微格教室”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变换教学手段的同时,也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学习某些章节时采用了研讨法教学,增进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了课程论文、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会继续大胆尝试,力争在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上实现全面突破。5.网页建设与电子资料配备
精品课程网页页已初步设计完成,课程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师资队伍、习题解答、参考文献等栏目基本成型,并配备了四十多万字的资料,只待连接上网,便可达到资源共享。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建设,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精品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课程组全体成员有信心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教育理论,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的新理念、新思想,全面提升课程组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体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心偕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用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打造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组
2006年12月28日
第四篇:物流管理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物流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管理问题能力,同时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课堂上老师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这些方式,有利于我们学生培养和发展主动参与能力,使我们掌握了对采购、仓储、库存、搬运、配送、物流案例解剖、引发我们思考、阐述理论、得出结论、将我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使我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把小组成员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进行阐述,这个环节充分利用了代表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了我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培养了我们多思考多创新多合作的综合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要注重团队协作,牢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对于本课程的建议:
要考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尽管案例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记录或叙述,甚至模拟出一个行政坏境,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在虚拟环境中做决策时所感受的压力与现实中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会存在。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的环境,不能引起我们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法就不能发挥出它的效果,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第五篇:物流管理重点知识总结
1.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
2.物流的价值: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加工附加价值
3.现代物流的构成要素 :输送、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信息等六要素
4.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5.现代物流的作用
(1).物流保障再生产过程。
物流是生产过程的基本保证。
物流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环节。
(2).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准确地按期将商品送交顾客,满足市场需求,及时产生价值。
尽可能减少商品供应的断档,保持生产经营中资金流的连续性。
适当安排物流结点,提高配送效率,保持合理库存水平以实现动态平衡。
使生产、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不同过程一体化、系统化,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从接受订货到发货和配送,信息通畅,使物流成本最小。
(3).提高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
运营过程的集约化。
获得外部关系的最佳化。
(4).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通过物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
通过物流增强企业竞争力。
6.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7.我国物流技术高速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
8.供应链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有关中间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
9.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
10.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物流和物流业大大扩展
信息量大大增加,透明度提高
物流网络规划能力增强,物流作业精细化
物流过程的高度协调性
11.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2)总结、分析企业现状
(3)根据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4)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
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和工艺、供应商、分销商、零售 1
商及用户的选择及定位
(5)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
(6)解决供应链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供应链成员的选择与定位、计划与控制方法。
·原材料的来源问题,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问题。
·生产方式设计,如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供应给哪些分销中心、价格、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和跟踪控制、库存管理等问题。
·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如产品服务于哪些市场、运输、价格等问题。
·相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7)检验供应链
12.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是指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
1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ECR)是在分销系统中,以满足顾客要求和降低与消除分销商与供应商体系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为原则,能及时作出准确反应,使提供的物品供应或服务流程最佳化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14.有效客户反应的构成(1)有效新产品导入(Efficient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2)有效促销(Efficient Promotions)商与供应商的贸易关系,使贸易和促销的整个系统效率最高。(3)有效商店空间管理(Efficient Store Assortment)(4)有效补货(Efficient Replenishment)15.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是指将批发、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刻通过计算机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
16.EOS系统给零售业带来的好处
① 压低库存量
② 减少交货失误
③ 改善订货业务
④ 建立商店综合管理系统
17.EOS系统给批发业带来的好处
① 提高服务质量
② 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
③ 提高工作效率
④ 销售管理系统化
18.物流规划是通过提高流程价值和顾客服务而实现竞争优势的统一、综合和集成的计划过程,通过对物流服务的未来需求进行预测和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管理,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19.物流规划的约束因素
(1)需求
(2)客户服务
(3)产品特征
(4)物流成本
(5)定价策略
20.物流系统运行结构选择
①多阶段结构
②直送结构
③混合结构
21.企业运作系统的模式有:供给推动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
22.区域物流系统的目标
① 服务② 快速、及时③ 节约④ 规模优化⑤ 库存调节23.作为一个系统的关键要素是: ①系统所具有的目的; ②系统有多种要素组成; ③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24.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物流系统可以分为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
25.物流结点的功能
(1)连通功能
(2)收集、处理、传输信息的功能
(3)管理功能
26.物流线路
(1)公路
(2)铁路
(3)水路
(4)航线
(5)管道
27.物流中心专指产业或企业为有效地开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
28.物流中心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划分为:储存中心、流通加工中心、流转中心、配送中心
29.物流中心的运营目标:服务、成本
30.物流信息的特征
(1)传递信息量大(2)更新速度快(3)渠道多样化31.配送是按用户订货的要求,以合理的送货形式,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据点进行货物配备,以合理的方式送交用户,实现物品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32.按配送据点的不同分类(1)配送中心配送(2)仓库配送(3)商店配送
33.配送的基本环节:备货、理货、送货、流通加工
34.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
35.按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分类
(1)城市配送中心
(2)区域配送中心
36第三方物流: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37.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
(1)相互依赖,强调合作
(2)核心能力专业化
(3)资源整合优势明显
38.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称IL)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资(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商品贸易或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过程
39.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劳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
40.按物流的功能划分计算物流费用
(1)物品流通费(2)信息流通费(3)物流管理费41.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创新(1)以过程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2)以战略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
(3)以虚拟为导向的组织管理创新
42.物流系统建模基本方法
(1)直接分析法
(2)数据分析法
(3)主观想像法
(4)人工实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