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晓璐 激发兴趣,提高素养——幼儿园国画教学兴趣的培养
激发兴趣,提高素养——幼儿园国画教学兴趣的培养
刘晓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些国粹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灭,令人扼腕,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成为倍受关注的课题。幼儿国画教学深刻贯彻实施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方针,将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与传承国学结合起来。幼儿园美术教学为孩子打下绘画的基础,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和创造的热情。本文对当前幼儿国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而进行讨论,对于如何提高幼儿国画的学习兴趣、加强中国国粹的传承、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国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1.幼儿园开展国画教学的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展现形式之一,与文字一起承载着文明的演变,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魅力与思想内涵往往都隐藏在书画中,文人墨客或者是教育工作者口授心传,将文明传达下来。而在近代因为战争和人为因素,中华文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西方文明的进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幼儿园进行国画教学,一方面让幼儿在小时候就接触并了解传统文明,另一方面中国国画独有的蕴意于画和绘画时的着墨线条和幼儿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有着共同之处,幼儿独特的视角和不受限制的写意让他们容易接受国画的精髓,感知国画中蕴藏的意味,加强他们的艺术思维,这些都保证了幼儿国画教学的可能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开展国画教学是合理的,它不但丰富了幼儿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还可以发掘人才,挖掘孩子潜能,传承我国的精粹文化。
2.幼儿园国画教学的现状
在一般的认知中,幼儿绘画一般是五颜六色的蜡笔绘画,采用的主要工具是蜡笔、铅笔,画法也偏向西式画法。中式绘画的工具是毛笔,绘画技巧要求很高,一些人认为利用毛笔绘画不具有可行性,所以在幼儿园没有开展中式绘画教学课程,对于中华传统绘画技巧也没有教导。具体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笔者在研究后发现,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传承传统美术意识淡薄,国画教学知识和技能缺乏
对于中国国粹的传承问题,国家和个人都曾经做过调查研究。在对幼儿园教学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没有认识到在幼儿时候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国画的画法和蕴藏的意味深长,对于幼儿而言无疑是深奥的,教师自身对于国画的理解程度就只是一般水平,想要将国画艺术传递给幼儿是很困难的,所以想要开展幼儿国画教学,不但需要意识的增强,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国画技巧和艺术感知,提高他们对国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国画教学。
(2)传统的教学阻碍了幼儿园国画教学顺利开展
国画独有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幼儿国画教学的开展。传统国画一般是师徒手口相授,在不断的临摹后才能着手绘画,是日积月累下的成果。而幼儿国画教学中如果采用这种方式无疑是不可能的,师资力量的不足只能让教师一对多,如果单纯让学生只是临摹,幼儿会觉得枯燥,而让幼儿自由发挥的话,没有扎实的基础往往也只是涂鸦,不能让幼儿打好基础,体会绘画的乐趣,感受绘画的精神。所以,幼儿国画教学需要幼儿园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合理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国画的魅力。
(3)国画工具的特殊性给幼儿的国画学习带来了阻碍
国画教学对于工具和场所都是有一定要求的,相当于西式画法而言,中华传统画法繁复许多,需要相对固定的画室,对于幼儿园来说是一种较大的付出。一些幼儿园因为资金或者是场所的限制,往往没有条件开展国画教学。国画教学后幼儿卫生和教室卫生很难处理,这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一些幼儿园因为这也忽略了国画教学。西式画法虽然也能增强幼儿的艺术水平,但是将我国传统画法排除在外的教学模式让孩子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不利于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他们远离了自身传统文化,背离了中华传统。因此,加强幼儿国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
3.儿童国画趣味教学的规律和原则(1)个性引导
孩子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的爱好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本领,对于微小的进步也要不吝鼓励,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表示认可与赞许。教师应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学生下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激发他们掌握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不会觉得枯燥,让他们主动学习,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效率。
(2)游戏方式
培养幼儿的艺术感觉,加强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游戏的方法是最好的。在游戏和艺术中培养幼儿的思维与创造,不用逻辑思维或者其它方式进行局限,也就让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推出无数的结果。在席勒大师的作品中,它将游戏与艺术划分为一个种类,他认为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儿童通过自发性的行为进行模拟类型的游戏,在艺术上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这就是游戏和艺术的共同之处。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但是差不多所有幼儿都喜欢艺术,唱歌舞蹈、围棋、模仿、绘画,总有一个是适合他们的,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让他们觉得好玩,让他们获得愉悦感。他们对艺术的追求脱离了社会的桎梏,没有任何的目的性,没有其它思维模式的制约,只是单纯的游戏,而正是这种毫无目的的学习让他们更加贴近艺术,更加容易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加强游戏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让他们收获快乐。
4.幼儿园国画趣味教学策略(1)分层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年龄也会影响他们对于水墨画的感觉。在对幼儿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展开,不能简单的用同一标准来衡量。较小的幼儿对于线条好鲜艳的色彩有着比较敏感的触觉,他们的涂鸦在大人看来是非常没有条理的,甚至有些人认为是乱七八糟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他们情感的表达,是情感的抒发。我们从孩子的眼光来看的话,他们的作品是非常稚趣的。当幼儿在各种颜色的地板上涂绘色彩斑斓的纸片时,他们的手印和脚印都在纸上表现出可爱的童趣,让孩子在玩耍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稍微大点的幼儿已经有了一点绘画的经验和技巧,他们用蜡笔可以画出简单的图像,比如说苹果或者是大象。当他们转而学习水墨画时,一开始用毛笔是非常不习惯的,力度与硬度很难把握,所以经常会画出一团墨迹。这时候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宣纸上自由的绘画,让他们感受绘画的力度,慢慢的掌握这种力度。再大一点的学生对于力度已经可以熟练掌握,简单的技巧也能熟练运用,这时候的孩子在调色上拥有独特的视角和特色的兴趣,所以他们在调色上付出较大的热情,看着颜色的搭配和变化,红黄绿蓝的转化,让他们兴奋,激发他们学习水墨画的乐趣。
(2)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只是单纯的临摹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他们也会失去对国画的兴趣。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中,水墨画和游戏的完美结合,让他们感觉到新颖有趣,普通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把自己当做大人,这时候孩子们会收拾家里,粉刷或者是打扫。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在道具墙上贴一些报纸,孩子们用毛笔在报纸上写写画画,让家里面的墙粉刷一新。这样,孩子们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提高了写画的乐趣,让他们能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到绘画中来。而中班的小朋友在临摹的同时,添花是一种提高他们乐趣的东西。比如说教师画好骨干,让小孩子添加枝叶,他们的乐趣就上来了,也不会觉得枯燥了。让孩子们用毛笔画出长长的电话线,看看他们谁画的长,他们为了比赛就会将经历集中,画出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线,对于毛笔的中锋笔法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大班的孩子已经具有明显的合作和动手能力,当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时,可以让他们扮作买画和卖画的人。许多喜欢画画的孩子为了买卖画作,纷纷到画店去作画,当交易成功后,他们就表现的非常雀跃。一些对于山水画略有好感的小朋友也会因他们的热情而对山水画慢慢的喜欢上,逐步的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
(3)布置水墨画环境塑造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于幼儿国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把幼儿的水墨画制作成珠帘或者是贴纸,让他们一进入学园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挖掘出来,更加喜欢国画艺术。当然,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必须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非常必要的,让一些具有国画艺术功底的教师帮助一些没有学过水墨画的教师,提高整体的教师素质,加强整体学习国画的氛围。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动着幼儿对国画的兴趣,幼儿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也会慢慢的喜欢上国画,这样充分的学习与沟通过程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开办国画讲座,请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家长或者是教授,通过国画讲解或者是现场作画,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国画绘画的方式和技巧,提高他们学习国画的积极性。
(4)欣赏名家名画,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意境,需要较高的鉴赏能力。对幼儿进行国画教学时,基础很重要,只有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后,才能让他们对国画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幼儿园要让学生将基础打好,并且要多多的观摩名家作品,比如说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朱耷等人的优秀作品,让他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韵味,体会作者绘画时的手法和色彩运用,让他们能够直观的认知这些山水画的魅力。通过对名画的欣赏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从艺术和游戏的角度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在幼儿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乐中得到成长,逐渐掌握国画艺术的精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晴;实验水墨在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
[2] 黄永新;注重少儿学习心理,提高国画教学效果[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3] 许小静;幼儿国画兴趣培养有感[J];学周刊;2013(01)
第二篇: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课堂上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如教学象形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的图形,再观察甲骨文和简化字,这样学生就能把汉字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加了趣味性,孩子识字也就快多了。猜谜是学生极喜欢的游戏,根据字的特点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巩固字词,极易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教学“告”字时,我让学生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告”,又能牢固记住“告”的字形。“七十二小时”是“晶”;水落石出是“泵”;等。这样的猜字谜识字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我还引导学生掌握了联想识字、象形会意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玩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识字了,学生识字多了,慢慢喜欢上了阅读,阅读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写字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写好汉字。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每节语文课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开始教学基本笔画时,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样子,孩子们自己说“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学“马”时,引导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一匹马,得把马写得强壮些,有的说马头要写得瘦长,马身子要写得肥壮……孩子们生动的想象,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学习“瓣”字时,孩子们发现自己写出的“瓣”字老是很胖,我引导孩子们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漂亮些,有个同学说“妈妈喝了减肥茶变苗条了,我们也给字减减肥吧”,虽然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哄笑,但这个“给字减肥”的方法真有效,以后再遇到很胖的字,孩子们都会给汉字减肥了。
孩子们不再感到写字是负担,真正感受到写字的乐趣。他们的字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三、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话写话还是比较困难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仿写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也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就也就慢慢提高了。
诗歌《假如》,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中的句子,朴实,自然,优美,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课堂上,听到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看到孩子们随诗歌内容的变化而脸上表现出来的或兴奋或喜悦或沉重的丰富的表情,我觉得这首诗没有必要再讲解了,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也拥有一次马良的神笔,让孩子们也写一写《假如》。
孩子们得到了马良的神笔,孩子们真的让它发挥了作用,诗歌写得五彩缤纷: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辆舒适的小汽车,妈妈再也不用每天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去上班。”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人民画很多钱,让他们盖起新房,再也不会在冬天里挨冻。”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在广大的荒漠上画上神奇的种子,让荒漠不再荒凉,而是变成美丽的绿洲。”一个爱护地球的孩子这样写。
……
这些话,我看了很受感动,八岁的孩子们的心是如此的善良,他们幼小的心里装的是整个世界,装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贫困,环保,自然灾害,世界和平……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体会到了“小诗人”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王丽红,韩爱连,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第三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内容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六点要素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内驱动力、发散思维、体验成功
【正文】“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速算能力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为此练习是应用时间指标,开始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人进一步提高速度,还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几分钟内完成下面的练习、计算竞赛、抢得数、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能力,在教学口算计算方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
记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如:熟记25ⅹ4=100,125ⅹ8=1000,口算125ⅹ32时可这样算:(125ⅹ8)ⅹ(32÷8),所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培养速算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计算,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对他们的作业要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学生不仅乐于速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仅是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发散思维,使其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自我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提高。
第四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前李朱小学王学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巨大的阅读量对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可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而言,却轻易而举。可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并能感受阅读之乐趣呢?
一. 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1. 读一读,讲一讲
坚持一月举行一次“我会讲故事”活动。在“故事会”上,要求学生把课外读到的精彩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出来,看谁讲得好,看谁讲得多。爱表现自我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课堂上赢得别人的掌声,孩子们课下就会主动下足功夫坚持阅读,并坚持读到极致。
2. 读一读,演一演
对课文中精彩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演一演。比如《将相和》一课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演之前,学生会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刻画出人物形象。无形之中,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并且会对其它人物产生兴趣,从而会对整部著作产生浓厚兴趣。
3. 读一读,赛一赛
每隔两周,我们就会展开读书竞赛,让学生把自己课外读到的精彩片段大声朗读出来,和大家分享,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深入品味语言,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 指导学生写出读书心得
学生仅仅喜欢阅读还不够,还只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要让学生的阅读更深一层,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之上写出读书心得,把读书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思想意识的进步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读写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当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并能勤于写作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总之,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光泽实验小学林遐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大。教师如果能艺术地通过多渠道发掘情感因素,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氛围——调动情感
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驱动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因素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曾经进行过比赛背诵文章精彩片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我以严肃的神情、严厉的语调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添字、漏字和感情不到位不断点评时,学生学习精神压抑,记忆能力大大降低;相反,当我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并且配以无声语言的积极暗示,学生朗诵积极性高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背诵,结果不仅记得快,而且朗诵得有滋有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学生的情感保持在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中。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改变教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我不是始终站在讲台前,而是时时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课,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有时,我还摸摸他们的头、肩,有时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有这么一条:“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生相互信任、喜爱的亲近关系。儿童的情感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往往只根据衣着打扮、外部表情来评价一个人,也常常为了很平常的鼓励而高度兴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自己的衣着言行。课前,或以微笑迎接学生入座,或以简短的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课中,以期待的目光与孩子们接触,善于掌握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我送教下乡的课堂中,一女同学十分买力地朗读了“将军愣住了„„”(《丰碑》)这一段,读得不是很理想。但我还是笑着肯定道:“看得出,你尽力了,再努力些就更好了!”她的眼神立刻告诉我:“老师,我能行!”
第三,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于永正老师说:“老师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导者,或许这样在学生眼中老师也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权威者。但是当你以朋友的关系与学生相处时,原来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甚至可能会有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例如:在《鲸》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胎生”是什么意思?正当我思考怎样回答时,我班的傅玄之脱口而出:“‘胎生’就是不是蛋孵出来的。”“你怎么这么聪明!”我情不自禁开心笑着并竖起大拇指。这个解释是多么浅显易懂,真是我始料未及的。再比如,在《丰碑》教学的质疑环节中,讲到文中为何讲牺牲的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时,陈诚同学说:“云中山很高,军需处长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可以与云中山比一比!”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潜力不可忽视,他们比我能干!
放下老师的“架子”,树起孩子的自信;让学生多问、多说,多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学习。
二、感情朗读——陶冶情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认为,感情朗读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其中多数课文适合学生朗读,尤其是某些具有强烈震撼力量的课文,更应重视美读。惟有美读才能起到以读移情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首先,语文老师自身要训练出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因为范读有多种功能:老师的正确读音使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正确的印象;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很快进入教材的情境中。教《月光曲》这课,我请班上的小钢琴演奏家弹奏《月光曲》,我在悠扬的琴声中朗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美妙的音乐中,听着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诵,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他们有的说:“我好像看见五线谱的音符在跳舞。”有的说:“我看到海浪涌得很高,把月亮冲洗得更加皎洁。”音乐的感染,动情的范读,触及了孩子的情感领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揭示的是反复自读,达到自悟的道理。古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那么,如何艺术地引导孩子们自读,以达到自悟其中意境成为关键!《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春光图。教学这首古诗,我是这么引导孩子们自读的:一.以简洁的描述和动情的吟诵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想象画面;:1.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出现诗中的画面;2.轻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3.指名朗读,静听时努力使头脑中出现画面。三.感情朗读,激活画面:1.带着脑海中的画朗诵诗歌给老师听;2.请学生以“我仿佛„„”为开头描述头脑中的动画;3.在头脑中展示着描述的一幅
幅动画再一遍遍地读诗(指名读齐读);4.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眼前仿佛就是明媚的春光,自然吟出这首诗。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反复诵读与想象,学生们在以抢答赛为形式的练习环节中发言踊跃,正确率高!在品词析句的环节中,更显出他们个性化的思维:“‘压枝低’让我仿佛看到花实在太多了!”“我喜欢‘恰恰啼’,它让我感到黄莺叫得很甜。”“‘娇’用得很好,原来它是形容小姑娘娇滴滴,用来形容黄莺,让我感到了黄莺的小巧玲珑,讨人喜爱。”整个课堂教学我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优美意境中自主学习古诗,并使情感得以陶冶。
总之,语文教学,从教师方面说,必须不止于讲解,更需要朗读,因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获得情感的升华。
三、赏识学生——美化情感
我们做学生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喜欢哪一位老师时,哪门功课就学得主动、轻松。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东西就是“看得起”。儿童人小情多,要与他们够朋友,你一定得赏识他们!
赏识讲究人情味。班上刚开始进行早会课说话训练时,大多数同学不敢上台。为了鼓励他们,我用红笔在大拇指上画了个小人,当勇敢者在台上顺利地说完话,我就树起大拇指,顿时,上面的小人便朝他(她)咪咪笑。这种新颖又有情趣的赏识方式使孩子们乐不可支,更成为他们积极发言的驱动力!鼓励孩子需要赏识,批评孩子更要讲究艺术。班上有个调皮男孩,对同学一贯没有礼貌。一次上课,有位同学回答错了,他毫不客气地大嚷:“蠢猪,这都不会!”我一听立刻不动声色地说:“请聪明猪发表意见。”机灵的他红着脸,不敢正视我望他的眼神,慢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赏识讲究平等。赏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克服权威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师赏识的语言、眼神、手势中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我采取教给方法,放手自学,汇报交流的形式。通过指导学习总理审阅稿件那一段落,教给比较词语、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两种学法自由读课文中与中心句关系密切的句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学生自学时,我边指导,边鼓励;学生汇报时,我不仅认真倾听,更以欣赏的态度或评价,或交换意见。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吝啬赏识的语言:“好极了!你的看法连我都没有想到!”“体会有自己的见解!”“你真会学习!”“你很有思想!”甚至一声“OK”;不吝啬赏识的神情:微笑、惊喜„„在赏识的氛围中,学生心灵舒展,精神放松,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总理看一句这么认真,那一叠文件有多少个一句呀!总理真辛苦!”一位学生问:“最后两个自然段意思一样,作者为什么重复写?”另一位学生回答:“何其芳实在太激动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说得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赏识,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也就越来越爱上语文课,常常在下课铃响时,听到他们喊:“怎么这么快下课?”赏识教育美化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语言训练——激活情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医术与武功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于永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师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刻苦钻研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为师者切不可包办!我总是鼓励、启发他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如:《丰碑》一课的练习环节时,我指导他们用“湿润”造句。第一个学生说:“一粒沙子吹进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笑着说:“你说的这个意思指某个物体使眼睛有泪水,能不能不用这个意思,再说一句?”话音刚落,一位女孩深情地说了这么一句:“学完《丰碑》,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了。”说得多好啊!我没有就此满足,又点拨道:“不讲眼睛里有泪水,用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说一句。”学生安静地思考着。我轻声提醒:“清晨„„”一位男孩迫不及待地举手:“清晨,露水湿润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在这样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湿润”和用它造句,更是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方法。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紧扣课文中心句,设计了拓展练习。“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作为炎黄子孙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齐呼三遍这句话。请文艺委员指挥,全体起立,齐唱《国歌》。以这个句子开头说一段话——“望着五星红旗,心中默念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我脑海中浮现出„„ ”学生李宁怿 写下这么一段话:“当我望着五星红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脑海里浮现出,在天安门广场,处处彩旗飘扬。毛主席亲自按下键,升上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来到天安门前的人,有的专注地看着,有的行军礼,有的行队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当国旗升上旗杆顶,群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又想起了在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让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健儿们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有的眼泪夺眶而出,观众席上欢呼雀跃。”
在设计练习时,我还注重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时,学完课文,我对孩子们说:“电视剧播完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片尾曲,咱们也动动脑筋给课文配上课后歌,那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让学生根据熟悉的曲调给课文编课后歌,这更是创造性的语言实践训练。孩子们写的歌词精彩纷呈:“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中国出了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邱少云„„”“伟大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他就像人民心中的金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他们时时刻刻给对方帮助,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举杯痛饮,同声歌唱,伟大的友谊地久天长。”“忘不了,您那春天般的温暖;忘不了,您那破旧的睡衣;忘不了,快乐的泼水节;忘不了,飞机遇险的时候;更忘不了,您一夜的工作„„”一些音乐爱好者还一展歌喉呢!听着学生演唱他们自己创编的歌,不仅是收获的喜悦,更让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情动而辞发”,在创造性语言实践中,学生的感情到位了,语言自然也就“活”了起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师者应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艺术地发掘情感因素,“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创新国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国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国画教学应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基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有趣的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我时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把一些国画大师刻苦学画的经历和绘画作品中的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介绍给学生,阐释作品表达的情感和展现的构图等,并搜集有关的动画片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把欣赏到的感兴趣的画,改画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做示范,降低难度,让学生先分析,再绘画,由画面效果判断需要运用的笔墨方式,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和笔法表现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和构图美。
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北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中心,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如泥人、面塑、风筝、剪纸、皮影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可以给国画提供很多的创作素材,最重要的是这些形象易于让学生接受且喜欢,有着极大的开发与利用空间。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偶戏》。课前,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偶戏的历史、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课上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享受过年的气氛,然后引入对偶人的知识介绍。接着,我出示了一幅平面的水墨作品和一个由水墨作品制作的偶人形象,用宣纸和棉花制作偶人的头部,表现出人脸部的皮肤质感,还做了飘逸且具有质感的古代人的服装。学生们在实践中,既练习了手工的制作方法,又练习了国画中的人物创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又知道了一种制作偶人的材料。整个过程我都结合国画,认真准备,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热情。
如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凝固的音乐》,教材安排了一些中外著名的建筑欣赏。第一课时,我以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中外经典建筑。第二课时,我安排了写生,在校园里让学生用国画的方式绘画现代建筑。当他们看到运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的现代的建筑别有一番风味时,非常兴奋。
同时,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解员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国画大师的笔墨韵味,以及国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分析、欣赏大师的作品后,学生们很快把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以及聚散关系等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用盐、胶、矾、各种笔、石头、树叶、麻布、砖头等这些学生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采用拓印、对印等方法表现出各种机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这种表现形式既能展现出水墨的独特性,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者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除了采用不同形状的纸张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外,还可以把学生“不完整”的作品,进行再次组合。在学生“不完整”的作品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剪下满意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形状、笔墨拼贴出字或图形,组合出一幅崭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形式有很强的装饰性,带给学生很多惊喜,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继承传统艺术瑰宝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国画教学的根本目的。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