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小本课程“叶贴画”的开发与研究》——阶段性总结
《美术校本课程“叶贴画”的开发与研究》
—阶段性总结2014—2015下
《美术校本课程“叶贴画”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已经进行一年了,我们美术组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实际,并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深入分析和挖掘本校美术校本教材《叶贴画》中的潜能性,第二阶段的第一部分已经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实施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
1、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4月份主要针对本课题进行对植物资源的研究和考察,进行了植物种类的分析,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等做了系统的整理等为五月份的具体活动做充分的准备。2、5——8月份结合自然科学学科 对“植物叶子”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的自然形态的研究。主要带领学生走进了大自然,去认识植物、去认识叶子、去了解叶子的故事,然后研究怎样对叶子分类,怎样进行压制叶子及简单创作的研究。
3、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完成了绘画日记或记录日记。
4、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定期召开实验老师讨论会。本学期每一位美术老师上一节研讨课,平时相互听课、学习。认真备课撰写好教案、论文和教学反思等。
二、课题研究的带动效应 在总课题组的推动下,我们还组织教师开展了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如:常规性活动。我们引导教师在常规性活动中锤炼,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继续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四个一”活动,即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上一堂反映课题主题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还进行了反思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我们还及时总结点滴经验,做好论文的组稿、荐稿工作,还组织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改进教育科研的策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阶段性成果 教师:
1、通过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把自身的美术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转化为学生的方法并进行再创造。
2、边实验,边积累,边总结,定期完成阶段性实验小结。学生:
1、学习了解大了兴安岭植物知识及美术知识,学会了对植物进行分类、寻找到了最好的方法对叶子进行干燥、压制。
2、学生们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完成了绘画日记或记录日记。
3、激发了我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并通过班级的对比,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很强的学习欲望。我们将更深入地进行实验研究,力求通过最后的努力,达到预定的效果。
第二篇:农村小学日记课程小本开发与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日记课程小本开发与研究
实施方案
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10多年,我校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以教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还没有根本改变,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以发现儿童、塑造儿童的课程整合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突破点。我们认为,记日记是发现儿童并让儿童发现生活、沟通教师与学生、打通课程与生活的有效做法,能有效避免学生进学校就是为了知识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不当认识和行为,在学生心智成长、道德成长、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大有可为,因此,我校决定树立课程整合理念,在语文、数学、思品、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少先队活动方面全面尝试日记课程校本开发与研究。
概念的界定
日记课程,就是有组织有系统地用日记的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知识和生活、自我与世界三者的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人格健全的一种过程。日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就是在学校范围内各学科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努力学会记日记进而养成日记习惯的一种积极尝试。日记课程有三个特性:一是持久性,即着眼于习惯养成教育;二是反思性,即着眼于分析总结能力;三是有效性,即着眼于解决教学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研究日记的案例很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类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主要是以提高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从2004年就统一开设“日记课”,首创日记课程化。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倡导“晨读、午读、暮省”的学习方式,把师生共写日记提到重要位置。另一类是国内外研究都比较广泛的数学日记,数学日记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教育界,80年代许多学者,如Bell和Bell,Linn,Miller和England等,纷纷提倡将数学写作纳入数学课程,在国内,有我国天津刘艳云老师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数学日记进行了反思。1999年,贵州杨再仁老师在其所带的班级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写数学日记明显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002年,广西柳江县基隆开发区小学把“数学日记”课题研究作为校本研究课题开发之一。另外,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重视让孩子们写日记这种形式,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古今中外绝大部分杰出人才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能帮助小学生学会思考更能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养成记日记习惯,可以影响终身。各学科都积极推进日记教学,营造浓厚日记氛围,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自我与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改善学习与生活割裂、写作与生活割裂的现状。
日记还有道德内省的作用,《论语》曾子说过:“吾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记可以将每天的生活及思考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就是不断反省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培养审美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过程,因此,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
学校开设日记课程,强力推进日记教学和写作,充分展示学生日记成果,并及时归档,留下学生成长足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研究目标
习惯养成目标:师生都对日记保持浓厚的兴趣,养成记日记的习惯,能创作不同类型的日记,保证日记质量、数量,形成“辛欣日记”资源库、资料库,努力争取登陆省市级教育刊物。
校本科研目标:尝试课程整合,建立完善的日记课程体系,对课时配置、教学及评价模式能准确把控,以此促进学校及班级有效管理,搭建起课程与生活、自我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桥梁,形成特色校本课程。
研究内容
研究推进日记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的整合策略、途径及方法。
研究日记课程的持久性,着眼于习惯养成教育。营造师生共写日记的积极氛围,保持“日记”新鲜感,丰富创作形式,完善课程结构,深化“日记人生”的情感价值体验。
研究日记课程的反思性,着眼于人生成长教育。探索小学阶段有效促成教学管理与日记课程无缝衔接的策略措施,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上,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行而思,思而行”,也需要自身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积极实践,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发展。
研究日记课程的有效性,着眼于解决教学问题。总结日记课程实施的经验,整理出一套兼容并包的评价模式,提升日记课程对各学科的紧密性,完善日记课程以达到常态、实效,夯实特色校本课程基础。
研究假设
(1)小学生日记课程教学以“写”为本,注重学生自由写作,塑造学生的写作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项大胆创新的教学行为。
(20坚持写数学日记,是一条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道路。能挖掘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生活的素材,运用数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3)通过日记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研究,就会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及其整合意识的形成,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从而使教学质量和班集体的发展得到良性循环,使教书育人工作和谐而富有实效。
拟创新点
学校开设日记课程,各学科统筹推进日记教学,用日记来记录生活、展现思维轨迹,推行学校日记、班级日记、个人日记三者的结合。研究思路
对于日记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我们从四个方面准备、开展:
(1)对日记课程的课时探索,必须保证给予日记充分的课时时间,将本校原有的阅读课及地方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学生因没有时间或没有有效指导而无法完成日记课程的任务;
(2)对日记课程的教学探索,探究形式多样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对日记的浓厚兴趣,通过有效指导提升学生对日记课程的理解,提高相应的能力,教师要多查资料、多交流、多反思,总结梳理出一套有层次、有实效的教学法;(3)对日记课程的评价探索,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课堂评价和活动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日记节”并通过本校校报等载体进行有效评价;
(4)对日记课程还要不断的总结和创新,边研究、边实践,最终打造出本校特色“日记”课程。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以日记创作的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法、调查法、个别案例法为辅。行动研究法: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一定的可供仿效或借鉴、推广的经验。
文献法:查阅、分析、研讨已有的教学相关的知识,学习相关能力培养的理论和课改经验,确立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计划。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课题的调查结果,摸清现状及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策略。
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个案分析,教师个案分析,力求揭示教学规律和方法,提炼并升华成有效策略。
实施步骤
整个研究为期三年,共分三阶段
准备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主要任务: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初步开展课题探索与研究; 较普遍地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并进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反思;组织外出学习参观,修正子课题计划; 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地提高水平,培养一批教师骨干,构建校本特色的日记课程教学模式。
总结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整理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可行性分析 单位领导鼎力支持,曲阜市教科室可为课题组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支持。课题负责人1999年起参加过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研究,对教育满腔热爱,喜欢写作,近两年,尝试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日记的写作活动,积累了日记写作的一些方法。
学校科研基础较为坚实。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3.8岁,五年内参加工作的有5人,他们全部为大学学历,素质高,有朝气,爱读书,上进心强,有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2009-2011年,承担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命课堂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1年9月14日顺利结题。2010年8月批准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实验校,立项课题为《农村小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个案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满足课题需要。电脑人手一机,全部上网,2012年至今,学校举办辛欣论坛33讲,教师轮流上台,读书活动逐步深入,人人建立博客,每周写作反思一篇,已经坚持一年,2013年初,成功创办《辛欣乐园》校报,每月一期,8开4版,已印刷18期,发表师生作品220多篇,师生写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课题组教师初步走上专业写作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3-01 朱永新教育作品卷六《我的阅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01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04-01 高万祥著,《在日记中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8-31
第三篇:小本课程开发2011-2012上
开发校本课程,凸现学校特色--龙泉初中2005年秋校本课程工作
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引领专家来校指导,同时加强校本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教师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本期来,教师们自主开发出校本课程案例30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落实好“四个坚持”。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年级又成立了以年级组长负责的年级校本课程开发(操作)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政教、科研、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全体教师还要做好社区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出现了“三个代表”也参与的好势头,即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及学生代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五性并举”不动摇
学校课程是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生、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教师教教材。而是教师自主研究、自主选题、自主开发、自主设计编排。根据这一原则,自2003年9月份至今,全体教师能很好的立足学校、立足本地,从我做起、为学生而做,围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这一主题自主开发出校本课程案例100余篇。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学校要求:每周以备课组为单位小范围开展一次校本课程开发情况交流,目的是在开发中培训教师,提高教师。
3、民主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 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们总是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本学期来,为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案例,教师们先后找学生座谈达60多人次,找学生家长了解28人次,邀请社区代表来校定稿11人次。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主题,分为七、八、九三个年级段,每个年级段又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组织编写案例。这样既活跃了教材形式,又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多种选择。
5、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坚持“六步联动”不动摇
1、坚持“前期论证”不动摇。教师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案例都经过了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学校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出的课程案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坚持“校本培训”不动摇。对教师的培训立足于校本培训,内容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理论知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学校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五次集中培训学习,由专职成员轮流主讲。
3、坚持“资料搜集”不动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位置。为了使开发的课程能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课程的确立我们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准。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相应的资料、信息做支撑。课题确立后,要对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使开设的课程植根于社区和学校现有的课题资源中,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的保障。开发的课题主题确定后,我们大量搜集资料。资料搜集渠道要广泛,既要利用图书室、资料室收集文本资料,也要充分利用网络,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资料的科学性要经得起推敲;二是信息具有前沿性,要把与课程有关的最新信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课程介绍给学生。
4、坚持“撰写《课程纲要》”不动摇。申请担任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初审。《课程纲要》一般包括下述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的阐述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和规模等。)(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设计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坚持“教师开题,学生选题”不动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发者开设的课程能否正式走向课堂,首先要进行开题,让广大学生来选。对校本课程的开题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就是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我们所开设的校本课程都经过了学生的验证,都超过了班级学生的半数以上。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6、坚持“立足地方”不动摇。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立足本校、立足地方”,也就是以校为本、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我们以“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这一根基。只有这样,我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才具生命力,老师教得自豪,学生学得愉快。
四、坚持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评价探索
1、对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结合学生互评情况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这样既尊重了学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又规范了评价。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校已具规模,实验教师热心课改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实验学生受到了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精神品质得到了熏陶,他们成为了新世纪课改实验的第一批受益者,学生家长对孩子受教育的方式耳目一新,并积极赞成,社会反映极好。
龙泉初中教科处 2006.1.10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工作总结
--------三盛玉镇中心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相关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几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 3 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逐步形成了三盛玉镇中心校“走精品之路、办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模式。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坚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着眼于使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都能有切实的提高;既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新的兴趣和爱好,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特长,又要寻找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与优势并加以培养,使之成为新的特长。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因此,我们确立了如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课程目标: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强化办学特色,使校本课程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
2、学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丰富学生的自然、社会常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目标:培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鼓励教师在科研中求发展,在科研中求创新、在科研中求成长。发挥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4、彰显学校“走精品之路,办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1、兴趣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需求,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综合性、合作性原则。新课程强调课程整合,课程的综合性育人功能,因此校本课程在综合分析、筛选后形成的校本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从面思考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实践性原则。注重改变以前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的现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开发和实验的课程要实现这一理念,让学生深入自然、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有效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1.学校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还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2.明确学科管理思路,突出特色发展 我校从1987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初等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开始,就把艺术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将口琴、竖笛等器乐引入音乐课,经过研究与探索,“器乐进课堂”的工作不仅在全校的音乐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而且已逐步形成为我校音乐学科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与经验。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校规范化建设中特色项目的发展进程,更好的贯彻艺术教育审美育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结合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特色项目校本化的要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局面。同时,领导小组结合美术教师的特长新开发了编织、剪纸等校本课程,进一步使校本课程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搭建展示平台,拓展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空间。
1、充分挖掘本校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它的学校特色。而学校特色的形成依赖于有专长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性较强的老师。我们学校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我们利用他们的特长,组织活动,直接实施有特色的校本教育。我校音乐教师纪景云口琴特长突出,美术教师朱迎春剪纸特长突出,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人才优势,扩大到所有音乐老师、美术教师。并开发出《走向艺术之巅》校本课程。学校搞脑开发试验,曲雅文、曲胜利、赵国莹几位老师带领实验教师开发了《启智》校本课程。教师的专长 6 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不但使教师的特长得以发展,同时使我校的两项校本课程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增强了学生艺术修养和智力开发,带动了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使学生收益。
2、全员参与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学校从领导到教导处、大队部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经费保障。同时全体教师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体现出分阶段、可持续、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到目前为此,我校由教师申报,并经过校本课程开发审议组审定,符合学校与学生需求有7门课程资源,现已编成书本,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现《走进科学》、《文体之窗》、《趣味数学》《语文广角》《人文地理》等五类近百篇校本教材。开发出《走向艺术之巅》上、下两册校本教材。编写出脑开发训练教材《启智》四册。
3、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我校在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1)、举办学校艺术节活动。每年的九月份的艺术节是学生最快乐的日子。学生们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特长。舞蹈、二胡、绘画、书法、电子琴等各班学生轮番展示,丰富了学校艺术节的内涵,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赢得了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艺术教育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胡、剪纸、电子琴技艺出色的学生在县艺术节上的崭露头角:任航同学在2005年8月农安县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书法比赛中荣获优秀奖;韩诗童同学在2005年8月农安县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小学组声乐比赛中荣获二等奖。(3)对于校本课程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学校组织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固定每周四3:00——5:00进行兴趣小组活动,给这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以提高深造的机会。现在学校有电子琴、唢呐、剪纸、少年合唱队等10个小组,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道风景。
四、在探索中完善,在规范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指导,更离不开专业引领。
(一)加强专业引领
1.“专家引领模式”。学校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弟。如聘请唢呐专家、美术教研员担任名师指导,在专业技能得到 8 指导的同时,更是主动学习专家教师为师之道,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定向培养,更关注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2.“重点培养模式”
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邀请有名专家或教研员来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此外,我们还调整了这些教师的工作,使其教学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给予充分的自主开发权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3.“课题研究模式”
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为此,学校将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并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如:校本教材研讨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并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研讨活动,观摩校本课程研讨课,邀请上级领导与教研员老师指导;请领导或教学干部对教学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点评;开展对外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实践与比赛,并在县或片区内做教学汇报与展示。
4、加强校本培训。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要想使任何一个课程资源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教师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的确定更是发挥课程资源最大功能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加强了校本培训,一是聘请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 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由学校骨干教师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
5、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否正式走向课堂,凡是开设校本课程要向全体学生介绍所要开设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自主选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6、抓好评价杠杆的作用。评价包括两个方面:(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亲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研究,获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1.充分理解了“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2.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能开发学生不同潜能、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课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只是其中的一种形态。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由于它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这就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力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化,并努力把教师“逼”上校本课程研究的最前沿。
3.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从最初的研讨、制定目标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编写教材,11 许多优秀教师都参与其中,拓宽了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特点得以展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脑开发办学特色正在逐渐的形成,部分成果受到表彰:2005年5月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组评为:“科学开发儿童大脑,有效提高儿童智能素质”实验先进单位;赵国莹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组评为:“科学开发儿童大脑,有效提高儿童智能素质”实验先进工作者。2006年10月 被农安县教育局评为农安县第四届小学生艺术节千童之声合唱比赛一等奖;2007年8月被农安县教育局评为:农安县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2007年8月被农安县教育局评为:农安县第三届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学校在2008年农安县第五届中小学艺术节歌咏比赛中获一等奖; 朱迎春、曲胜利在2006年10月农安县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孙焕才在2005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吉林省长春赛区声乐二等奖;纪景云 在2005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吉林省长春赛区声乐二等奖。学校文艺队的唢呐表演在2005年长春地区中小学文艺汇演中获特等奖。
盘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时,我们收获成功的快乐。然而,我们的校本课程还不成熟,我们所走的路还不长,但是,我们始终坚信,风雨过后定能见彩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们的课程将会因不断调整而日趋完善,我们的学校将会因特色突显而日臻完美,我们的师生将会因不懈追求而日益飞扬。
第四篇:叶教授全脑开发课程
叶教授全脑开发课程
给予孩子应有的天赋发展和正确的学习方式
1.提升30%以上的专注能力 2.提升100%以上的记忆能力 3.情绪(EQ)100%明显的稳定 4.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快速提升
叶国隆 教授 台湾台北人
国立成功大学研究所硕士
福建师范大学学前教研所博士班研究 台湾全脑研究中心 所长 浙江广的全脑发展中心总校校长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教育培训网首席讲师 阿尔法声波专利发明人 现任
爱迪森优质国际学校 校长 台湾大脑智库研究所 资深研究员 叶教授全脑开发中心 创办人 荣获容誉
台湾领导人颁发 金峰奖 立法院院长颁发 杰出教育奖 教育部部长颁发 师铎奖
公开课时间
每场公开课家长25人~100人最好 地点都可以.需要投影机.电脑.上课要用ppt 小孩不要入场.会影响公开课品质 每场约1.5小时(课程50分.销售40分)
9月21.22.28.29~10月7号(可安排多场次)
上课时间:每周二次(每次2.5小时)星期六.日上课 共8次课程(每级约一个月上完)每班12人(3~12岁)依年龄和级别分班 上课内容:
1.有效的课程训鍊
2.阿尔法声波训练 3.lasy创造力.想像力
4.英文快速记忆法
学费:
初级3600 中级4600 高级5600 合作方式
甲方:叶教授全脑中心 乙方:
一.所收学费甲乙双方各50% 二.各自负责内容 甲方:
1.公开课讲座师资 2.上课讲师及钟点费 3.上课讲义.教具 4.公开课留班 乙方: 1.广告宣传 2.场地.设备 3.公开课招生 4.公开课后协助留班
第五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_3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社会资源
整合 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
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 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
报告执笔者:何耀胜
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
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在《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作为美术老师在利用好原有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美术教育现状也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现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一般只有20课。而课程设置要求小学阶段每星期要上2节课,所以美术课本往往半个学期就上完了。而另外半个学期就要教师自己找教材上课。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的快乐,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的综合能力,教师教的也轻松。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践与探索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一、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准备—对美术资源的调查和整理
课程资源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因素、素材、条件等。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而作为美术教师则要努力调查和整理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从而促进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的综合,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题并融合其他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的内容,使他们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态丰富、性质各异,所以为了便于掌握和利用,我们主要分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一)校内美术资源的整合
校内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范围内可以用于美术学科教学的各种人员、物质、人文、活动、信息方面的因素、素材和条件等,是美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其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1、整合人文资源
美术课程的人文资源包括:美术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少先队组织、校园环境风格、校风
校纪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是美术教育实施的软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及对现有人文资源的利用水平对美术教育质量的影响非常关键,不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资源的质量不高,相反人文资源质量和利用水平较高的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中最活跃、最能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研究能力等则是美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在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图书馆、图片是资源,更要看到人,人是美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教师本人。此外,还有学生、家长、当地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等。在对众多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主体和“凝结核”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吸收新的信息,拓宽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得美术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美术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2、开发活动资源
学校举行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美术知识讲座,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比赛和展览等,或者需要借助美术手段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布置、文艺演出的舞台布置与宣传、各种其他活动的场所布置与宣传等,都是美术课程的活动资源,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为学生的一展身手提供舞台。
3、整合学科资源
学科资源指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内其他学科中与美术有关的课程资源。这些学科中有不少知识、技能可以用于美术教学或与美术课程资源组合运用,包括音乐、常识、语文、体育等学科资源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使美术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4、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综合探索活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教师自己则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开发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二)校外美术资源的整合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也称民间美术资源,是指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资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这就使得我们把更多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纳入美术教学系统成为可能,美术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纳本地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美术资源或结合身边的乡土美术文化组织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一方面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而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术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
有着积极的意义。
2、社区美术课程资源
社区美术课程资源:指学校所处的社区内可供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要到社区中进行调查,本地都有哪些文化资源。还可以通过发动学生和家长了解本地的历史、艺术、人物等,从而使美术教学紧密地联系当地的实际。一般说,调查美术资源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与“场所”资源——有自然景观、物产、寺庙、公园、游乐场等;“动态”资源——生活特色、庆典、民俗活动等;“人物”资源——当地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或其他名人等。调查可以用文字、摄影、摄像,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生和拍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3、自然美术课程资源
自然美术课程资源:指自然界中可用于美术教学的自然风景、物产资源等各种因素。这些可以为美术的写生、采风等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是美术教学最好的素材之一;山区的竹林、水畔的大树、笔直的大路、河边的鹅卵石等等则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因此,自然界中有着大量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通过研究、取舍、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拓展美术课程的空间,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大大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空间,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校外资源在与学校活动、人事资源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它与校内资源及教科书等国家课程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对这些资源调查后要进行整理、研究、取舍,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和作好准备。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注重儿童兴趣,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趣味性,不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课程的实施方式上都应有所创新,形式应更丰富多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变化往往和美术学习的兴趣有密切的联系。
低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美术活动有浓厚兴趣,中年级则开始思维的分化,对符号的象征意义和抽象思维产生兴趣,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发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如低年级可多开展一些美术活动,高年级可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性原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环境,(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学会欣赏的习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中蕴含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并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各种有效的途径。同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耳闻目睹,往往能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像我市的一些广场、风景区、公园、博物馆等使美术课走出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美术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写生、参观、讨论等形式,提高了美术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3、综合性原则——利用多媒体渠道进行美术活动。
教师要把本地的文化资源,我国和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网络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中,这些资源不仅向学生提供了美术的造型、色彩、材料等资源,还提供了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的还涉及民族、宗教、民俗、地理等。这就正好说明了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性。
三、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一)整合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1、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的新编
教材的新编是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在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传统与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如《家乡特产包装设计》《艺术节节设计》《廿八都建筑考察》《江郎山辅助风景设计》《江山古道文化》《树种草籽贴画》《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等。
案例1:家乡特产包装设计(五年级)
设计理念:我市有许多地方特产、特别是蜂产品、猕猴桃、江山白鹅、白菇等,这些特产学生们都有所了解,比较熟悉,对家乡特产进行包装设计,不仅是对第十册第三课《圆柱体、立方体透视现象》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进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简单的设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宣传家乡、改造家乡、服务社会。
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对江山特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特产的形状、颜色、生活习性、营养价值、种养规模、销售状况等,并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书店、网络等渠道,了解有关产品包装设计的知识。课中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调查结果,增加并完善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几件包装设计作品,让学生运用有关设计知识欣赏并讨论作品的优缺点,并请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接下去请各同学或单独或二人合作自选一样特产进行设计,并写出设计意图,教师巡视指导。课后举行家乡特产包装设计展览,并由同学投票评出“最佳设计”、“最具创意设计”等奖项。
案例反思:特产是每个地方的特色、把地方特色融入美术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联系实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课前准备有利于学生养成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同时这样的活动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设计水平,同时也是一种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案例2:春游写生(3—6年级)4个半小时
设计理念:春、秋游是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的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很高,活动的内容无非是走到目的地后,大家坐在一起吃东西,吃完后到处玩,到中午时家长接送回家。我校美术组在得到学校支持后,举行了“游春、看春、画春”活动。鼓励、指导学生们到各春游点去写生,把画和玩相结合。
活动过程:游前的准备至关重要,教师请同学欣赏不同形式的风景写生作品(有线描、水粉、有大师作品、也有同年龄段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写生与想象画、设计、创作作品的异同,并适当渗透写生中取景、构图、作画步骤、光色效果的表现等知识和技法,以避免学生到目的地后无从下笔。游中同学较分散,教师则加强巡视,对写生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示范。游后教师组织同学对作品进行自评、互
评、教师评,以提高学生的写生水平。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学生写生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反思:把学校常规活动同美术教学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画,在玩中学。孩子们感到有乐趣,而且贴近生活、接近自然的写生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写生习惯,有的同学到哪里玩也会带一支笔几张纸,画上几笔,同学们更爱画画了。但因参与面较广,教师在自己指导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几个水平较好的同学充当助手,让他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互相学习,效果会更好。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看出:美术校本课程的新编在与本地资源、学校活动人事资源等相结合后,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是对教科书等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的补充。同学们感到新鲜、开心,学得主动,自然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了。
2、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教材的改编
美术教材的改编: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己有的教材作局部的内容修改充实或结构调整。在实际教学中美术课本上的图片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费一些时间,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知识、音乐、影片等,对原有内容进行充实,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3:昆虫世界(一年级)
一年级第二册《昆虫世界》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及一些昆虫画作品,运用似人化的手法描绘昆虫的几种有趣的动态,启发并引导学生从画昆虫开始,去探索大自然中生物界的奥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学生们知道的昆虫并不多,而且形象也较模糊。另外,课本上提供的昆虫图片和作品也相当有限,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了解昆虫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搜集昆虫图片并观察一种昆虫。同时教师通过上网(北京昆虫网等)搜集到有关昆虫的图片,知识、生活录像、儿童画的昆虫作品,并到仪器室借到了昆虫标本。在上课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欣赏、观看,学生们从来没看过这么有趣的图片,感到很新鲜,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畅游在昆虫世界中,对昆虫有了系统的了解,画出来的画也就更具有特色和富有个性,从而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案例4:家乡的桥(三年级)(作品见附页3)
研究的背景
桥是人类为了满足交通的需要而对自然所作的一种改造,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按地理条件赋予了桥梁不同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陆续建造了彩虹桥、北关桥,在建迎宾大桥,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大桥成为了江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此,同学们对家乡的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桥也是学生写生、摄影非常好的对象。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江城有许多桥,你知道哪一些?你都游览过吗?
2、桥不仅是一种交通设施,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考察研究、设计、写生的好去处。
3、提出研究课题,初步指导考察方法,教给摄影、写生的基本知识。第二阶段: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1、查阅资料:去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站查找桥的有关资料,了解生活和桥的关系、文化与桥的关系,家乡建设与桥的关系。
2、社会调查:可以向民间老人、桥梁设计师调查桥的设计理念、桥的民间传说等。
3、实地观察:桥的外观、桥的流量、实地写生、拍摄
4、设计大桥:学生做小小设计师,根据获得的知识设计一座大桥。
在观察活动阶段,教师要分好小队,让学生带上必要的工具(笔、纸、相机等)利用双休日与老师或家长一同考察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1、整理分析:同学们自己把近阶段通过考察研究,查阅资料所得到的信息在小队内进行整理、分析。
2、研讨、交流:怎样设计出一座美观实用的大桥(形状、色彩、材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
3、考察研究成果汇报展览(照片、资料、写生稿、美术日记、桥的设计稿等)桥的制作模型布置于班级或学校宣传窗。
4、教师总结,提出建议
案例反思:把本地的乡土资源融入美术教育中,通过人人参与,亲身去体验、观察、调查、整理、写生、摄影、设计,让每个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培养了美术审美和设计能力,同时激起了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并为今后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生活中求难质疑、探究,勤于求知的心理倾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5:小运动员(第八册)
在教学小运动员一课时,教师收集了部分素材作为教材的补充:
1、数码相机拍下了本班学生课间活动的部分情景;
2、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员的比赛瞬间照片;
3、我国健儿(占旭刚、刘翔、姚明等)在国际大赛上的英姿;
4、用Flash软件制作的伴着国歌声各运动员的比赛集锦动画。这些来自他们的生活,他们所熟悉的材料的运用,使本课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拓展,学生不仅较好的完成了创作,同时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原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或课外、利用网络、通过教师或其他途径,搜集了大量素材,把这些素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部分,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这些素材是同学们感到新鲜的,而又与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美就在身边,美术能为人类服务;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对于美术教师,教材的改编充实是每节课的事,因为我们总是要让学生了解的更多,而美术不仅仅是绘画或设计,与之相关的人文、地域、政治、地理等知识也对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学科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1、利用学科资源,拓宽教学内容。
学科资源指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内其他学科中与美术有关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把这些课程中可以用于美术教学或与美术课程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美术教学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最多(听音乐画线条、用音乐渲染气氛),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则通过画插图、美术日记的形式实现。另外科学、体育(体育动作写生)等资源都可以和美术教学结合运用,这些资源的利用使美术教学更富有吸引力。有的学科则借助
美术的手段来更好地实施教学,如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通过美术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美术或与美术有关的信息;教师自己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美术教育的新动态,学习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制作个人美术网页或班级、学校的美术网页,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的学生作品交流。
2、增加临摹教学补充校本课程。
临摹能使学生更快地找到进入绘画的钥匙,从而发现艺术的规律,增强学习的信心。临摹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丰富,要把握学生不同的需求和不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临摹内容和方法,中高年级一般可选择线描作品,特别是卡通画作品进行临摹。可采用“实临”“意临”“创临”三种形式。实临,即写实性临摹,要求比例、人物造型、线条处理等尽可能和原作相同,从中学习造型方法。意临,即写意性临摹,不求与原作绝对一致,但要体现个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把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融于作品之中。创临,即写意性临摹,对原作借题发挥,改头换面,任意处理或加工,充分展示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性,另外还可选择国内外大师作品,如选择野兽派、抽象派、印象派进行临摹。
3、利用废旧材料组合开发校本课程。
将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废旧材料搜集起来,启发学生用这些材料组成新的视觉艺术形象,这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是有益的。“创造原理,最终是信息的截断和再结合,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学生在将旧东西组合成新的视觉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必然要大胆设想,通过其双手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三)借助活动载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举行的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美术知识讲座,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比赛和展览等,或者需要借助美术手段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布置、文艺演出的化妆与宣传、各种其他活动的场所布置与宣传等,都是美术课程的活动资源,它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检验、评价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为学生的一展身手提供舞台。
另外可以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营造具有浓郁的美术特色的景点和校园文化。如给学生搭建“卵石铺绘画”、“墙面彩画”、各班“我们的绘画天地”、“楼道画廊”、“美术宣传橱窗”、“校园风景树造型”、“草坪的色彩搭配”等园艺设计平台,让全体师生共同创新参与设计建设,最终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感受文化品位和得到精神感动,思想愉悦的场所。
第三部分
效果与结论
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发展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同时又是他们所熟悉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又促进了对美术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学习。
2、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规定课程更加丰富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使他们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获得为社会需求而学习的策略。
3、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对教材资源要分析研究,并按照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加工、制作、修改和补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习网络知识、学习有关的人文地理等其它知识,从而改变美术教师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展了知识面。
4、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生创作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有绘画、手工、泥塑等,形式内容丰富,而由其为内容的“绘画天地”、“楼道画廊”、“美术宣传橱窗”无不透出浓浓的乡土和生活气息,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首先要转变观念,善于研究,教师要理解课程开发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使学生喜闻乐见、身边熟悉的事物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2、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要根据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原则,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同时教师必须了解本地的文化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课程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4、要取得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很多是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学生们才能更有动力和教师一起完成课程开发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都是课程开发的资源和实施场所,都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学校发展、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成为今后我国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作为基层美术教师,我们将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等规定性课程优质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于学生,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书目:
《美术课新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陈卫和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管理、开发和评价》 魏国栋
吕达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培训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