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总结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总结报告
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 宋璞玉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发展教育国家出台了《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家庭、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各级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课程。我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美术新课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
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
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衡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从2006年起衡水每年都举办艺术节,为衡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培养、发掘了大量的人才,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品位。近年来衡水文化发展繁荣。段秀苍、李小柱、张玉生、李志刚等画家屡次在 1 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奖,极大提升了衡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冀派内画起源于衡水,衡水内画大师王习三蛮声海内外。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这一选题。
二、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分析
1、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
农村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
2、农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浓浓的乡情,亲情。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3、农村学校教师有有别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民间艺术功底
乡土资源相当丰富:历经百年沧桑的镇海寺、大迁民老虎埻大戏台遗址、春节贴春联、清明上坟等等。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4、农村学生有大量“闲置废弃材料”可利用。
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农村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可以利用,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见图片)
三、省内外同类研究评述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体现了“探索实施—徘徊研究---实施创新”的历程,反映出校本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在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必须 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可行性。
南安市文斗中心小学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技艺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发校本教材。科学素养类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略谈》、《走马灯》,具体介绍走马灯、热触灯、航模等科技制作活动及制作技巧。这些校本课程研究将本地人文资源应用于校本开发中,这种做法和思路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另外这些课题在研究中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和假设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这些学校对课程改革进行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实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从其论文及资料分析上来看,多是对中、高考必考文化课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涉及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因此,如何针对农村现状,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去开发农村美术课程资源,在省内所见专著不多,在我县基本上也是空白。为此,我们课题组决心以我们的尝试,我们的努力试图去填补这一空白,为我校及兄弟学校的美术课程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的终极目标。
四、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区域。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美术课程开发对本地师生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我们将课题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乡土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去创造生活。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学校建筑、校内一草一木之不同的四季景物,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校内人文资源,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 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2、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笔者根据实际可操作情况以及时间关系把校外资源初步分为三部分。
(1)、探宝寻根,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无物可画,为“画什么”而发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走近生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为创作积累素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一一表现在画面上。
①、走出教室去寻美。②、走进家中去寻宝。③、走近人物去寻情。
(2)、体验乡情,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自然乡土、体验民俗人情的渴望已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侈,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 去,父辈们的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被历史重演的往事。以至于他们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氛围和亲情沟通的淳朴与自然,是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一开始的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①、传统节日 ②、农业生产 ③、乡土游戏 ④、童谣童谚 ⑤、家乡小吃
(3)、变废为宝,进行杂物画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
①、线状材料 ②、点状材料 ③、面状材料 ④、综合材料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六、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对美术教学有关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赏识教育等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2.调查法
通过对地方资源的调查,掌握学生资料,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3.个案法
对有特殊思维创意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重点辅导研究,对在教学与辅导美术创作过程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4.比较法
对学生各类美术作品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智力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利用农村美术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普遍规律和途径,力求得出符合实际审美的结论方法。
5.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乡土化原则。我们应当因地制宜,立足于地方,坚持乡土特色,通过挖掘地方乡土艺术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创编,把古老的乡土艺术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2.个性化原则。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乡土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课题研究应坚持有我地农村特色。而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之中去。因此,我们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3.生活性原则。农村乡土资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发展。我们坚持“艺术服务生活”和“还艺术于生活之中”,力求体现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 挖掘乡土艺术的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培养提高艺术素质。
七、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0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
课题组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对象,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等。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 了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工作有: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聘请教研室教研员作为研究指导。确立分工,各尽其职。组织学习。.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4月30日)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切实优化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主要工作:(1)、科研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10(3)、进行定期的跟踪研究,研究方法以叙事研究和活动创作研究为主。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30日)
(1)、根据当时教育工作的大环境,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写出有关课题的研究论文、案例、叙事等,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3)、由课题组对研究结果进行检测,写出详细的检测报告。
(4)、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总结、归纳、整理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总体的实验分析报告,课题组成员各自完成承担的研究论文;整好研究的档案材料,申请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研究成果,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布置后续性研究的内容。
八、研究过程、结果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调整研究进程和实施方案,及时发现新的能促使研究不断深入的生长点,逐步积累、分析,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行动。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采集到的纷杂繁多的素材,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和预期目标,并充分考虑素材的特殊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考虑素材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将经过精选的素材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使课程开发行为落实在文本(教材)和行动(教学设计)中,为课程顺利实施铺平道路,我们根据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能以少胜 多说明教学对象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的思考,排定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进行取舍、加工,宁缺勿滥。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
面对一些内涵丰富,体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与大师面对面”课程主题的处理。
案例1:“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课程资源集中性挖掘
在“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这一主题的素材采集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很多图片,内容涵盖编织、内画、刺绣等,但在整理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如果把全部素材融入一个教学内容,信息量太大,而且主题不集中,容易出现散乱的教学现象,通过反复讨论与揣摩,最终把着眼点落实在内画及寺庙建筑上,先以一组精致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以一段文字资料为材料进行重点赏析,从整体认识家乡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讨论过程中领会中国艺术的丰富内涵。然后在主题拓展时再在网上呈现内画大师王习三的一些经典内画作品。引发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行为。这样就基本可以达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刺绣鞋垫(见作品)
方法二:深入挖掘审美内涵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生性挖掘。如“小叶子”、“野花野草”等课程内容的整合。
案例2:“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创生性整合
这一素材与“小叶子”类似,看似平淡,如果不去挖掘整合,就无法组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先运用发散性开发模式对这一素材展开联想,一下子就联想到很多内容:如从哲学文学的角度联想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生命力极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美好的春天等等;从生物学的角度联想到:草本植物;品种繁多;标本等等;从音乐的角度联想到:轻快的节奏,旋律悠扬、婉转;“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从美术的角度联想到:花、叶的自然美,插花艺术,蓝天白云满山满垅的野花野草,室外写生的题材,图案设计的素材,潘天寿的中国画《雁荡山花》等等。发散性思维是一个开发的过程,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一个整理归纳的过程,面对联想到的内容,我们进行了以审美为主线的创生性挖掘,把着眼点集中落实在以野花野草为题材的图案设计上,以室外写生作为素材采集手段,再进行变化与构成设计,以中国画欣赏、音乐欣赏为拓展内容,理解野花野草除了自然美,还具有艺术美,从而构成“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教学主题。(见学生校园照相图片)
方法三:以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走向综合、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以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课程内容,应在一个活动主题的统率下,将各种素材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以实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指导和借鉴。如“建筑、寺庙: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探访剪纸艺人”、“体验内画精深”等课程内容的挖掘。
案例3:“走进古民居: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的课程资源的挖掘 古民居中的民间艺术可谓枝繁叶茂,风格古朴的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门窗,鹅卵石镶嵌的天井,各种纹样的柱头,让人目不暇接。怎样让学生既能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又能深入探究其中某一个主题?见拍摄的照片)
方法四: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的拓展性挖掘
美术是一门国家课程,因此,归根到底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 能地与其建立“超级链接”,这一方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可以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开发内容的影响力,提高使用效果。如我们在对“玩”这一主题进行开发时,发现浙美版5册、10册、13册、15册等教材中有“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就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先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纸板做材料进行造型活动,再拓展到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艺术造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将“老虎墩故里”与浙美版14册“悠悠北山街”相链接,突出欣赏和保护人类文化遗存的课程主题。
方法五:搭平台,扬优势,开展特色比赛活动 背景缘起:
1、教研室有要求
每年开学初都有教研大组会议活动,教研员总是强调要多开展美术活动,特别是开展一些小范围的有自己乡镇特色的美术活动。
2、分析农村学校优势 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农村有浓浓的乡情、亲情。农村可利用的闲置废弃物较多。
因此我们尹村镇中学美术教研组在分析和比较各种情况后,组织了以“乡土”为特色的“乡土情’’国画比赛。
国画比赛(比赛作品照片)
九、创新之处和推广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丰富了美术课程内涵。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拓展、创生等方式开发了“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系列”、“折纸的创意设计”、“魅力内画系列”、“艺术特长展示活动”等十多个典型课例,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这些课例以农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更能适应本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乡野、菜根文化的局限,使美术课程更能适应当前条件下的美术教学,拓宽了美术课程的使用范围,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常跟我说: “现在我知道,美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旧的一扇窗上居然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还有学生在学习成果交流时说:“这次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自然(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我们组还运用了写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来摆这些树叶,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幅漂亮的用树叶拼贴的装饰画。”还有很多家长也对我说:“我们家孩子最喜欢画画了。”“所有的兴趣班中只有美术是她自己最喜欢的。”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打破以往以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 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习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
几年来,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普遍增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07、08、09年三年的衡水艺术节中,我校学生李东放获得一等奖一次,三等奖4次。09年在“建国60周年书画比赛”中,我校李东放、李娇娇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衡水艺术节美术作品评选中,我校常雅楠的作品获市一等奖,2011年,我校王秀秀的手抄报作品获省三等奖。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时代潮流和现代传媒影响下,许多农村学生对于流行歌手、影视明星和卡通形象也成了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可对于生养他们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知之甚少,包括许多学生家长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自家祖屋的来历,祖居门窗、柱头上的装饰,当地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也不甚了了,加上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或乱开发,导致大量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正因如此,北大学者钱理群发出“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呼吁,他指出: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泥土中拔出,就成了无根的人。文化部也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在美术课中实施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意识到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 17 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从2009年形成课题思想到组织申报到课题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收集并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组织学习了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各级业务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奖励。其中宋璞玉老师的作品《水墨山水》获一等奖,刘亚娟老师的作品《工笔花鸟》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王登山老师的书法作品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了本校特色的构建
从课题研究切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作品频频获奖和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十、研究过程:
(一).前期阶段2010年4月——2010年8月 1选取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六个教学班12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0901班、0902班1001班为实验班,96人;其余班为对照班,84人)。
2.编制“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问卷
我们从学生对美术课是否感兴趣、学生能否欣赏名画、插图、能否应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美术创作、能否用语言描述美等3个方面入手,设计了7个选择题,编制成“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问卷调查。
3.编制“学校开展美术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和“开展美术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我们针对当前学校美术课本存在不足及美术教师师资配备、美术设备配置、美术授课情况,分别向美术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目的是了解当前学校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学习美术的现状,剖析原因,寻求提升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进行“当地美术资源情况摸底”问卷调查
在实验班发问卷,让学生回家认真查资料、调查。目的是通过调查获取当地美术资源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研究积累原始材料。
5.进行“学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问卷前测)”和“学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前测)”问卷调查
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向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美术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积累资料。
6.课题组集体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时常感到自己研究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感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较好地完成研究任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我们组织学习了元认知理论和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学习了调查问卷的编制方法。学习了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知识。7.分析以上调查获取的资料,分别就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
我们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重点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对美术课及课本的看法及想法、美术师资、设备配置、当地美术资源进行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行美术教材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要,要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美术教师及师资的配备不尽合理,为美术教学设置了障碍。当地美术资源丰富,有开发的必要和价值,因此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势在必行。
(二)、中期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一下研究工作。
1.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第二次调查(学生问卷后测)。把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人数和百分比:)
2.在对照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首次调查。把获得的数据同实验班两次调查的数据进行比照(数据表格:两个表)
3.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教师问卷后测)。把此次调查的数据“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问卷前测)”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百分比:)
4.在实验班进行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调查(家长问卷后测)。把此次调查的数据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问卷前测)”的数据进行对照研究(数据表格:百分比:)
5.进行了当地美术资源开发的论证与构想,采访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家并拍摄了照片或录制了视频资料,为课题组美术教师录制了视频,举办了学生利 用当地资源美术展,发动学生上网搜集了当地人文资源,编辑了课题组成员论文集。
6.我们还邀请了县课题规划办和教研室的专家和领导来到学校,进行中期论证,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他们的有力支持和帮助。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1.动员课题组成员归结整理课题研究的档案材料,做到材料内容详实齐全、分门别类规范、存放管理安全。
2.在本校范围内,展示课题研究成果。3.筹备材料,申请课题结题。
4.邀请县规划办和教研室专家、领导到校指导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十一、研究结果和结论
经过我们《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通过反复论证这些美术资源可以丰富美术教材的内容,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开发当地美术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策略,对当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21 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二、研究成果概述
1.为实验班寄宿生设计、建立了《学生快乐记录档案》,记录学生快乐成长经历
2.编制了一套(5件)《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用于调查报告,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与能力情况调查,获取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并设计了与每个调查相匹配的数据表格,所有的数据进行登记、统计、分析:《美术教师问卷》、《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前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前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后测)》、《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后测)》
3.在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以上的调查,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调查报告 《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教师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家长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学生卷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乡土美术资源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调查报告》(宋璞玉、刘亚娟)
4.撰写了4篇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宋璞玉、刘亚娟)
《当地美术资源开发与论证研究报告》(宋璞玉执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宋璞玉、刘亚娟)《研究成果概述》(宋璞玉、刘亚娟)5.编印了《学生乡土美术作品集》 6.编印了《教师论文集》
7.录制了3张有关活动的DVD光盘,拍摄了40余乡土美术资源照片
8、建立了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yincun2011(刘亚娟、关晓尚)
编制了乡土美术教材(电子书)(宋璞玉、刘亚娟、关晓尚)经过对课题的由浅入深的研究,明确了以下几点: 1.现行美术教材的不适应性的种种表现: 2.教材开发的途径和模式
3.当地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可以做为现行美术教材的有益补充。4当地美术师资及美术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美术教学的发展。(详见《当地美术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是为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题组
备注:课题主持人 宋璞玉原工作单位为:饶阳县尹村镇中学,现调至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任教。该课题2013年获衡水市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龙固镇李集小学
常胜钦
一、课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是由教育教学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国家课程。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已全面展开,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这导致了学校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缺乏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等。
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早就指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指出,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应该直接参与到课程的编制工作中去。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及时间设置上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我校地处乡镇,虽然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具有乡镇特色校本课程的前景广阔。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步促进了学校工作的自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乡镇小学所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了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出一条乡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好路子。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校本: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和教师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2、校本课程。亦称“学为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校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开发:《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切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而在课程开发中,指的是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以便去运用现有的教学大纲,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或者也可指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特别是指教科书、教参的编写以及教具的配备,有时还包括课程目标和评价手段。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然而,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在目前的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
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创设适宜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实现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校本课程正是基于教育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开设的课程。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要重视书本知识,但是也从来认为知识最深厚的根源乃在于实践之中。实践是知识之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这是现代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该让学生懂得,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可以在书本之外,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在学校之外。
3、现代课程的有关理论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环节,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课程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地适应预先规定的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科学全面地分析校本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并有效地开展实施和评价。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通过实验,更新教师观念,建立课程意识,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展现教师教育智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3、强化学生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处世态度等产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协调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充
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是按照原先制定的研究方案,在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特色性原则,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文献总结法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一)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酝酿、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先设计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然后成立课题组,形成了研究工作网络,之后通过召开课题组会议,进一步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文献研究阶段
本阶段,我们主要是利用假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
主要是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乡镇特色及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并组织编写了以“********”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3)实证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环节,我们遵循修改、完善后的具体实施方案,依照环境分析后所制订的校本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而务实的研究并开展评价。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再实践、再论证、校内及校外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二)实验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教研紧密结合,通过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反思、再体验、再反思,不断深化研究,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实验工作的开展。
2、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内容进行调控,以参与教师和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前后的认识和发展作为原始依据,组成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理性的总结和研究。
(三)实验措施
1、组建实验课题组。
2、成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每周学习制度,引发和推荐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信息,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以实验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参与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及时交流、展示、推广不同阶段的成果。
4、开展听课、评课、课例分析、研讨等活动,各分项负责人直接面对每位实验教师,亲自参与研究课的备课、试讲及评课活动。倡导实验教师勇于改革,不断总结新鲜教学经验。
5、保证实验经费按时到位,专款专用。
五、研究的内容分析:
课题研究应该是务实而规范的。按照既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环境分析研究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
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我镇地处汉江支源,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我镇的豆腐制品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目标设置研究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一旦确定,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就有了一定的依据。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本课题组成员综合分析了影响目标设置的各种因素,认真、全面地考虑了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方向,既制定了比较笼统的、宽泛的目标,又制定了具体的、细化的目标,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组织研究
课程组织就是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我们在分析学校环境和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组织。编写了一套以“ ********”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可爱的荆门、神秘的钟祥、我们的母亲河、礼仪教育、家乡特产、科技大观”等。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特殊的教学目标和特殊的教育场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还编写出了相关的配套材料等。
(四)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实施过程研究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此项内容的研究,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既定的课程目标及课程组织,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佳切入点,然后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了一套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正在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上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很浓郁的地域内容,更有学校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重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察探究活动中去。我们给学生创造了适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放心、放松地参与实践研究,他们的学习表现非同一般。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采用小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先后确定了如下研究小课题:豆制品制作与销售、母亲河的变化等。我们在选题上针对本地的丰富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本地特色,教师在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进行有效的辅导。
由于学生身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面对的是身边熟悉的研究材料,比以往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多的合作空间,有了更多难得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发现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自由研究,努力自助和适当寻求他助,伴随着探究过程感受挫折与失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强化。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中去,在与环境的相处相适中发挥了特长,优化了个性,提升了研究能力。
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教师介入校本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着
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实践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效果更好。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逐步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评价观念,认识到了教育必须从关注共性、关注社会性的要求中逐步走向满足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体会到了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文本,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过程。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间改变了以往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科学大观》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了研究小组,由于这项课题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体协调一致,加强了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教师。由于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需要具备多项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本课题研究全面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验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积累素材,真正成为了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等。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新的工作方式,加强了与同伴的合作,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3、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材料。它以其形象生物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构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它必须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现代媒体是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具有浓郁古镇氛围的《古镇寻踪》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演示了用数码相机自拍的石牌古镇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欣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趁势揭示课题。临近下课,朗诵由石牌本土作家蔡兴荣创作的《小巷》,学生边听边学,气氛异常热烈,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素材转化为具有直观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创造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优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我们课题组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边实施边评价,在评价中逐步完善实施的内容和细节,并取得了预期的评价效果。
1、学生学业的评价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学业的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评价又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们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认知内容。例如,在学习了《古镇寻踪》这课后,我们并不是着重考查学生对我镇的古代建筑、自然资源等方面记忆性的认知因素,而是让学生根据实地考查的情况,认真查阅各种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然后写出小课题研究报告,在撰写课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见识,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又如在学习《小豆腐闯出大世界》后,让学生进行豆制品制作表演,考察豆制品市场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市场经营策略的若干意见,为石牌豆腐走向世界出一份力。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生学业的评价中来。教师在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上,加强纵向比较,减弱横向比较,并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档案。通过这样的学生学业评价实践,我们课题组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研究
为了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本身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因此,在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前,我们课题组制定了详尽的评价计划,邀请学校领导参加,建立了专门的评价小组,并指定一名课题组成员主持评价活动的组织工作,确定了评价的目标。然后,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座谈等评价方法收集各种不同途径的信息,用数理统计和描述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力求做到科学客观。通过对课程本身的评
评价小组一致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符号学生的需求,课程组织形式及内容恰当,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以上对校本课程研究内容的分析只是针对于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际,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我们认为,只有在认真地分析不同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目标,并对校本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才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强化学生的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和非语言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好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最终走出一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和特色。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课题组成员几年的倾力协作,本课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发、收集了一批校本课程资源
编写了《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案》,设计了《校本课程纲要》,开发了部分校本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操作性,为今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和丰富了素材资源,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们在编写与实施教师指导用书时,力争做到主题鲜明,趣味性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适应学生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我们主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进行了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和实施:
1、整体性原则:把各科融为一体,发挥其整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个性、身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围绕一个主题的多科内容有机结合的活动方式。
2、活动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发展个性,提高能力。活动是该课程的主要形式,基本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去启
为学生的活动充分地创造条件。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操作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3、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准备——活动过程——评价——反思,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
4、愉悦性原则: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充分的快乐。努力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使学生充分获得情感和审美的愉悦体验。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情感。
(二)开发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人类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材内容丰富性的特点,教育教学的真谛在于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以适应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就要尽可能地拓展教材内容的领域,使那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异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教师的“教”成为极富创造性的“教”,学生的“学”成为极具个性化的“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和策略。
1、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兼顾能力层次不同的每一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通过参与、探索、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
(2)科学性原则。精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材料的科学性,同时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性的评价。
(3)开放性原则。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资源内容更加广阔,特别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开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较充分地思考、讨论,2、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策略
(1)整合策略,即:整合教学素材,深化教学内容。教材虽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块学习的土壤,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作为教师就应把教材作为教学素材去看待,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以此为依据来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需要迈近,达到走出教材、深化教材、跳出教材的目标,从而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整合教学素材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四方面:①考虑学科内容及特点。②关注教材上内容的呈现方式。③思考教学设计。④设想课堂使用情况。
(2)生成策略,即:捕捉动态生成,优化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作为教师就应善于保护和捕捉这些资源,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留心学生的反馈,及时抓住学生的奇思妙想,捕捉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并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同时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情感。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四会:一会判断选择这些资源,课堂上信息量非常丰富,教师们学会了在40分钟内在师生交互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二会“回应”不同声音,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学会了根据学生不断冒出来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内容或改变课时计划,不断积累实践智慧。三会延伸和拓展课程资源,面对课堂上动态性的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在课堂上来不及解决的教师把这些资源延伸到课外进行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爱学、乐思的积极情感。四会善待学生的错误,实践使我们感到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错误,教师要善待,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同时也丰富着教学实践智慧。可见,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只有融进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得以真正实现。
(3)和谐策略,即:和谐师生关系,挖掘潜在资源。在特别关注三维目标达成的今天,我们逐渐认识到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动态的、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教学资源。实践使我们感到,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就无法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从知的方面来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而从情的方面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都是具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因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自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平等的交流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来自课堂和老师,很多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积累,只要我们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孩子们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更加喜爱学习。
(三)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张扬
1、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得到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宏扬了优秀的本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
2、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全校学生活泼、团结、积极向上。
(四)教师的专业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得到发展
1、是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2、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交流探讨,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逐步成长起来。
3、是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的论文有多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获奖或者发表。课题组在研究中,捕捉展示机遇,参与展示过程,以专题研讨、评比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为舞台,推出了一批老师。
(五)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研究的实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学校校风良好,学风严谨,受到家长、社会一致好评。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如:
1、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2、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
3、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面。
4、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建立学生实践基地。
5、如何进行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等等。
我们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继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家乡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
我们的展望是:
1、组织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使学校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进一步研究学校课程的发展,科学分析学校和社会课程开发因素,自觉地开发培养未来意识的课程。
4、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要对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制定出适合学校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及实施细则,使校本课程开发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第三篇:关于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加快素质教育推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新社会合格的接班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的美术教育因为所占比例大,范围广,更是不容忽视。然而在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美术教育据笔者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则更为严重。影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部分就是没有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农村 小学美术 校本课程 思考
正文: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发展教育,国家出台了《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对教育、教师、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新社会合格的接班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美术教育作为普及面最广的基础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美术教育,据笔者调查了解,整体情况令人堪忧。虽然农村小学大多数都能按国家课程开设标准开设,但是在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这其中,影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有三方面:硬件设施还有待继续完善;师资力量匮乏;以及美术校本教程缺乏。三方面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更难为的就是没有一套适合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章节专门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在美术资源的定义上就明确了包含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来说,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的以直观性为主的教学方式,校本美术教程就显得在美术教育中十分重要了。而就目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来看,据笔者调查基本为零。总结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师资的水平不高,面对美术校本教程的开发不具备能力,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对待美术校本课程的理解还没涉及。以下就笔者在农村一线参与美术教学工作多年来对于农村小学美术校本教程开发所作的一些探究提供几点思考:
一、关注农村美术校本课程的兴趣性
《新课标》将小学阶段分为两个学段,提出总体的目标要求,综合联系生活,文化,情感和科技,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开发的教材能吸引农村孩子的兴趣。农村孩子大多数小时候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感知,因此做美术校本教材首先要考虑激发这些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周边自然、人文等环境特点相结合的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关注农村美术校本课程的适用性
在《艺术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这部分总体结构中就明确提出:“提供实现各学段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选择利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编。”【2】
在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第三章“美术新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里,美术课程资源内涵和范围的变化中就详细表述了: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运用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进行教学。【3】
《新课标》将小学美术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较之旧课标,在内容的要求上能更贴近生活,主张教师开发身边的校内、校外美术教育资源。在校外资源的开发方面,农村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青山,绿水,田野,庄稼,家禽„„贴近孩子的生活。例如:
1.树叶贴画造型教学。农村学生对于山水、树木的感情异常深厚。形状各异的树叶比比皆是,为农村孩子树叶贴画学习提供了绝佳的素材资源。树叶贴画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走进他们的生活,又经济实惠,还能提高孩子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小学生,造型方面我们可以降低要求:课前可指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树叶,放在书里面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先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然后指导学生在图画纸上勾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
2.麦秆造型教学。麦秆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只是吹奏乐曲的玩具,其实,麦秆因为其整理后较干净,好摆弄的特点,可以开发出让学生利用其造型的教学。早先,农村人就有用麦秆编制家庭生活用品的习惯,如扇子、席子等。打完麦子的麦秆,如今在农村都没人需要了,孩子们挑选一些,整理干净,剪整齐。取材方便,还易于保存。作画用的工具也简单:利用胶水贴在纸上造型,很有特色。
3.布贴造型教学。在中国,布贴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它源于历史悠久、应用极广的民间刺绣的贴补工艺。而作为美术绘画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印象。如今农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布的花样日益繁多,为此,布贴艺术造型教学,既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好方法,又能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可利用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布角废料,剪贴成不同题材的布贴装饰画。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用布贴画扮亮教室和自己的家庭。
4.豆子粘贴画。豆子粘贴画也称豆浮雕,豆粘画,源于民间用五谷做画的习俗,在民间基础上,依据豆子的本色创新,充分利用各种豆子五谷的内外壳、形状、豆茎、豆杆、纹路、天然颜色等(甚至利用虫子咬过的痕迹)粘贴做画,既环保,又美观。在农村,家家都有各种豆子,材料比比皆是,随手拈来。课前教师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带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引下作画。
5.蛋壳画。利用整蛋壳或碎鸡蛋壳做艺术画,材料新颖,可以根据农村孩子熟知的身边事物,描绘和创造出不同的人物风景。这种新奇的绘画方式在农村可以普遍推广。鸡蛋对于每个农村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材料就在身边,既环保,有能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蔬果、粮食、石子、树皮、树根、吹塑纸、瓷砖、易拉罐等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关键是教师要能首先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素质,这样,你的美术课才能吸引人。
三、关注农村美术校本课程的科研性
在开发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之前的工作是大量而繁杂的。“美术课程资源的转化,包括了一系列资源的开发、筛选、论证、转化,进入课程的时候,还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进入实施阶段。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付出脑力,还要付出体力,不仅需要灵感,更需要较强的研究能力。”【4】
在整合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资源时,需要美术教师团队做出规划,做到根据农村孩子生活、素质和年龄特点来整体规划本校一至六年级的美术校本课程。切勿随意,这样反而打乱学生美术学习的规律和打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位农村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农村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P4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2】《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P1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 P188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 P16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出版。
第四篇:《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总结报告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总结报告
(2008——2009学)
我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在教科所的亲切指导和关怀下,经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圆满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的阶段实验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对课题的研究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批评指导:
一、强化管理、抓落实
对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确立了校本课程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贴近三个实际:即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符合校本课的三个原则:即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教学思路,为搞好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实验中,从学生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和自身特长,让他们自主的选择项目。由指导教师分组训练,校本课程通过一年的实验,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训练项目,各班级都有自己的篮球队、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
2.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校本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师资培训工作中,我们先后派教师到教师进修学校、永加中心校等地进行培训学习,坚持在岗训练,强化理论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校本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3.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根据本校实际,借助进修学校体育部提供的《体育与运动》一书的理论,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在一起,编排的内容主要有:目的和意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基础技能部分;活动开展部分。
二、加大投入、抓保障
为了开发校本课,上好校本课,体现办学特色,投资近三万元,浇筑了一个硬面篮球场地,建造了三个羽毛球场地和十二个硬面乒乓球台,购买了两个标准的教练台。场地的建成不仅为校本课的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也能使我校的主攻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从而使我校的“三球”活动成为办学特色和亮点。教学中我们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理出发,采取分年级的教学方式,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课程的难易程度也有所区分,体现趣味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突出实用性。
三、重组参与,抓过程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通过网上查询,观看教学光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教师选编教材,二是组织教师认真备课。首先,从理论上弄清技术要求、动作要领、操作规则,其次,实际操作不急于求成,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每节课只学习一两个动作,形成练习从球感开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多接触球,对学习的每一个动作要熟练掌握,三是采取分解教学方法,就是把整个技术要领,分几部分进行学习,通过训练熟练掌握每个要领之后再进行组合,以形成整体技术。四是教学中我们做到讲与练相结合。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实践、亲手操作才能形成,因此每一节课都是在教师讲解示范后,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学生分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第二: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我校对“三球”校本综合课程的开发,不仅使校本课程落到了实处,在学生学到“三球”技术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课上讲与课下练形成了有机结合:一是科学安排课间、午间活动时间,学生能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三球”活动练习。二是充分利用场地合理安排练习内容,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数量最大化。十二个乒乓球台、一个篮球场地、三个羽毛球场地,使课间参与活动的人数多达70余名。三是“三球”活动带来的效益,由于参与活动的人数多,使课间、午间打闹现象少了,纪律好了,学风正了。四是使大课间的活动内容更丰富充实,按照规定,学生课间活动总量要求达到1小时,这个时间除跑步、学习集体舞外,重点安排了“三球”活动,弥补了课间活动单
一、枯燥的不足。
第三,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球”的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体验成功,我们将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一是班级以组为单位的“三球”比赛每学期举行一次,二是以学校为单位的“三球”比赛每学年举行一次,比赛分男子组、女子组,个人赛和团体赛,三是比赛的明显特点是参加学生面广,获奖学生多,四是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必胜信念。五是通过比赛能化解同学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受压抑或不痛快的心里通过比赛或观看比赛而烟消云散。
总之,通过本阶段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感到喜爱“三球”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生的技能技巧越来越好了,参与活动的面越来越广了,收到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了。
三江中学
2008年12月12日
第五篇:浅谈如何开发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浅谈如何开发农村小学校本课程
华店蓝天小学
马玉芬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和倡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它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在与新课程同命运、共呼吸中生发而出、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
所谓“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中学校一级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它的基本理念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校本教材编写;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
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可以克服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不相适应和国家课程与科学发展以及未来社会之间不相适应的弊端。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校课题组拟定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这一综合性应用的研究课题。那么,作为农村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一、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明确开发理念。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这里的理念是指学校的教育的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定的总的发展方向。如我校提出的“一切为了编织孩子的幸福童年”等,它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我校提出在“一切为了编织孩子幸福的童年”的宗旨下,确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有特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等,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要、社区需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社会的需求是属于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经等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搞“自给自足”,也应考虑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本地区自然资源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以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本地区学生需求又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所辖地区政府工作报告分析、网络信息分析法、所辖地区人才市场信息发布会的分析等,其中问卷调查、访谈法最适用学生需求分析。
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评估。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的信息、能力和物质等方面资源。信息资源是指以学生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离开了它,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信息资源评估要求应是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永远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形成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评估方法为教师自我评估、学校评估、专家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的现实学习能力和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评估的方式通常是: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等,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其次,校本课程开发还要对所辖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如农业产品结构、经济支柱产业、旅游景点、人才种类等方面,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