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影像之名,呈通信之美
以影像之名,呈通信之美
--热烈庆祝第五届“印象公诚、美在一线”主题摄影比赛举办
2016年10月20日,中国电信集团工会公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委员会发布了举办第五届“印象公诚、美在一线”主题摄影比赛的通知,至此,每一位公诚咨询人都开始准备展现企业风采,弘扬企业文化。
2012-2015年公司连续四年举办了以“印象公诚、美在一线”为主题的摄影比赛,得到了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立公诚之繁荣,呈企业之美,将公诚咨询的形象树立在通信行业之间,成为行业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
本次摄影比赛,进一步的展示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业绩,展现一线员工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从而增强广大员工的企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次比赛的主题,可以是反映公司发展历史、重要事件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的图片,展现公司近年来开拓创新、和谐奋进的新风尚和新业绩,也可以是反映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和真实写照,颂扬他们热爱生活、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良好风采。
经过此次的比赛,公诚咨询在通信行业的地位必将会走得更高,而员工们的爱岗奉献,会使公诚的明天更加蔚蓝!
第二篇:《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听《梁祝》有感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嘉华学校六年二班唐建芳指导老师:何春晓
此爱绵绵无绝期
——题记
近来,听了一首名为《梁祝》的曲子,觉得非常好听。其音,其美,有道是绵绵悱恻,感人至深。
这首曲子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据说,从前有一个名为祝英台的女子,因为非常喜爱读书,为了读书学习,便女扮男装到学院就读,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梁山伯,两人便成了至交。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窗三年,两人将要完成学业,各奔前程,祝英台非常舍不得梁山伯,便撒谎称家中有妹,且待嫁中,让山伯来家中提亲,而事实却是英台家中无妹,此妹正是英台自己。当山伯来家中提亲时,方知英台为女子,可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山伯求亲不成,抑郁求度而亡。英台出嫁时路过了山伯坟前,突然狂风大起,送亲的人觉得不祥,便落荒而逃了。英台下轿后到山伯坟前祭拜,忽然雷电大作,劈开了坟墓,英台嘴里念叨着“生不能同衾,死同穴!”便不顾一切地跳入了坟中,天渐转晴,两只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有人说,这是山伯和英台灵魂所化的。
故事很委婉动人,使人感动落泪。
故事中,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殉葬,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可是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英台为何如此轻易便寻了短见呢?为了心中所爱,就可以轻贱生命吗?伴侣的离开固然让人伤心难过,但以死来证明爱,是不是过于偏激呢? 如果,我能与英台见面的话,我一定要问她:“你作为最爱山伯的人,如果你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又还会有谁比你更能证明他曾经的存在,谁能让山伯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呢?为爱殉情,成全的到底是自己的爱,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遗憾呢?你不顾一切地奔向坟墓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家人?他们该有多心痛啊!失去至爱的感受,你不是最有体会的吗?为什么却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考虑呢?”
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的确让人欣慰,可是“月有阴晴圆缺”,总难得到完美的结局的,在当今的社会总有许多为爱痴狂的人,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作为自己爱的信条,以爱之名为死者而亡,不为生者而活,制造了更多的遗憾。
拿起遥控器,按下播放键,梁祝的音乐再度响起,我没再泪流满面,只是在心中暗叹:英台真的很傻,活着的人才有可能谈情说爱,活下去才能怀念所爱,让爱在心中绵绵无绝期!
点评:这篇作文的题记简洁明了,体现了作文的灵魂。以一曲梁祝引人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里,作者一反世人歌颂梁祝感人爱情的主题,另辟新径,批判为爱轻生的负面影响,主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具有人文关怀性,文中语句通畅,多处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反思。
第三篇:以青春之名
以青春之名
曾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今朝“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记 青春是什么?这其中的回答可能会有千万种。最近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相信让每位观众都被那个“青春不朽”的梦想深深地感动着——向青春致敬!2012年7月,正值炎热天气,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我怀揣着青春激情与美丽梦想,奔向淮矿蒙西基地。一路颠簸跋涉,下车之后看到的景象让我感到心灵强烈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拔地而起”。当时泊江海子矿地面基建工程已经初具雏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两座井塔巍然耸立。它给你的感觉不是城市中高楼大厦的视觉高度,而是在塞外戈壁耸起的希望,凝聚着无尽的梦想和力量。蒙西基地的建设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拓荒者。他们在严重缺水、沙尘暴、严寒天气的威胁下,克服种种困难,把青春献给开采能源的壮美事业。一个个不一样的名字常常带给我同样的感动:有的上有八旬的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回家探望;有的远离本土开辟事业,家里的一切无奈全部交给妻子;有的只在孩子出生时回去看一眼便又匆匆回到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有时,我甚至无法想
象,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让大家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之后有一天,我到基层单位采访,想从那里寻找答案,解开久藏心中的困惑。其中一个跟我年龄相当的同事,二话没说把我领到井口,这时候一群工人刚刚上井,虽然戴了防尘口罩,但还是满脸漆黑,就像一幅未经修饰的油画。如果不走近,是认不出来的。他们咧开嘴巴露出被皮肤衬着的洁白牙齿,嘿嘿一笑,无不透露着完成当班工作安全升井以后的欣喜。把我带去的同事对我说,当工作遇到困难或者觉得自己难以坚持的时候,就会到井口来看一看,看一看矿工兄弟灿烂的笑容,就不觉得有什么难事儿是没办法解决的。因为自己身上也承载着他人的希望,唯有认真工作,让人人都能安全地露出这份笑容,青春也就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如同企业里的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哪怕螺丝钉都会有自己的用处。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因为让别人过得踏实而变得更有意义,那么苦也不再是苦。
作为2012年新招聘来矿大学生,我从事的是宣传和播音主持工作,虽然在别人眼中,这个岗位普通而又平凡,但我感到富有意义,因为它传播了正能量。近两年来,我们在广播里开办了《创业者的风采》专题栏目,其中,宣传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先进典型——集团公司模范党员,绞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汪顺安,宣传了普通工人的先进典型——淮南市优秀党员、保供队职工金保玉,宣传了年青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保供队班长张爱雄。通过树立和宣传多层面的先进典型,我矿的干部职工都找到了身边的学习榜样,焕发了更强的工作激情。同时,我从中增添了工作动力,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尾,主人公说,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我想,爱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也应该是这样。正如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青春》所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站在淮南煤矿千亿元规模新型能源企业建设的坐标轴上,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何其的幸运,被骄傲的称为“矿山青年”的我,朝着个人与企业的梦想迈进,脚步总是那么地坚定有力。
我愿以青春之名,用淮南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实干、进取、奋斗的青春之歌,唱响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泊江海子矿 王丽婷
第四篇:读《美的历程》有感:以美之名
以美之名
——读《美的历程》有感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
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
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无疆界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
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中国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
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
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平衡,寻找真与善。
李若虹
第五篇:以己之名——《火之战车》观后感
以己之名
——观电影《火之战车》有感
(大禹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也许本就不该存在,便不会如此执着。
犹太人这个身份使得亚伯拉罕犹如背负着五指山一般沉重,时时刻刻都感知着不公平的存在,他的心是纤细而敏感的,他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的。在学校开学之初一度扬名,又因一次失败懊恼不已。“我饱尝了失败的恐惧,但又怕的不敢赢”。我不得不说,亚伯拉罕参与运动竞技带有明显的功利心,他把跑步作为一种武器,来对抗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希望通过获胜来获得尊重。他是不自由的,他内心深处所刻的民族自尊心压迫着他,停不下奔跑的脚步。
相比于亚伯拉罕,我更欣赏艾利克——执著、坚韧、有信仰的基督教徒。他对信仰的虔诚要远远高于运动员对荣誉的执著,他奔跑不是为了国家尊严,而是为了生命的延伸。尽管他为此付出了四年的汗水,但是当这个行为违背了内心的信念,他还是选择了果断的放弃。这一点恰好是运动的最高价值所在,生命的本质就是运动,奥运会只不过是一种运动存在的形式,而不是运动本身。当然,艾利克清楚自己的内心所求,只不过是以上帝之名,“我相信上帝赋予了我一项任务,但他也赐给我健步如飞的本钱,我飞奔时感受到他的喜悦”。
然而,在整部影片里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林西了。他纯粹是把运动作为一种兴趣,他踏着最愉悦的节奏,享受着奔跑中的感觉。因为喜欢,所以去做,不为别的。自始至终,林西的心态也最放松,对金牌的渴望也并不激烈,他的脸上始终溢满阳光般的笑容。他将四百米比赛的参赛权让给了艾利克,为艾利克解决了矛盾,也为国家解决了一大难题,他通过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奥运会的道义。
林西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为自己的兴趣而奔跑,为别人的成功而喜悦,还会为好伙伴分担忧愁。如果说亚伯拉罕的奔跑是为了获得尊重,艾利克的奔跑是为了上帝,那么林西的奔跑则是为了自己,他是个灵魂的自由人。现世中的我们常常身陷各种囹圄,困窘不已。在常常感慨生活抛弃了我们的时候,还总会有人悄悄告诉我们,也许生活就从来都没有时间搭理过我。也许生活的真相就是残酷,那么当我们被生活追着走的时候,不就相当于处于残酷之中?其实没那么糟糕,我们真正的需求并不多,有很多都是在外界的影响下强加的,内心的需求很简单,只是有时会被钱权名等迷住了双眼,看不清自己的内心而已。适当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就该如此,以己之名,享生活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