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6:5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第一篇: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

试题四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 时间:2014-10-09 11:16:5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2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第二篇: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6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

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

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

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

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

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

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第三篇:2014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2014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河南各地市招教备考QQ群:点击查看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我们会在每天发布最新招教相关信息及备考资料,欢迎关注。

第四篇:最新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实习作业法

2.对于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系统脱敏法

B.松弛训练法

C.认知转变法

D.肯定性训练

3.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这是()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4.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提出的。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柯尔.伯格

5.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A.国家的教育目的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8.根据教学评价的参照指标,可分为()

A.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王老师在讲授该知识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数轴上一个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点。那么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点如何用数来表示呢?在总结这节课时王老师结出了答案。这属于课堂总结的哪种方法()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悬念法

D.比较法

10.“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A.讽刺

B.助产术

C.定义

D.归纳

12.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13.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

B.创造学习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14.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互补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16.以下做法小学语文课程不倡导的是()

A.自主合作

B.生动活泼

C.单一讲授

D.丰富的实践活动

17.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数据与整理

B.推理和证明

C.方法和语言

D.计算与估算

18.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和自信心。

A.写作能力

B.写作兴趣

C.写作技巧

D.写作天赋

1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A.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B.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C.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

D.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0.现实中传递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预测天气情况的“降雨概率”、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空气指数”、表示儿童智能状况的“智商”等,这表明数学术语日趋()

A.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学化

D.社会化

1.【答案】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实验法的内涵。

2.【答案】D。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3.【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征。

4.【答案】B。解析: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5.【答案】C。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6.【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解析:呼应法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疑置惑,而在总结时释疑解惑。而悬念法是指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疑引出下堂课要学的内容。二者易混淆,考生需注意区分。

10.【答案】B。解析:发展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的描述是该原则的典型阐释。

11.【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2.【答案】A。解析:班主任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13.【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探究学习的内涵。

14.【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考生需注意的是,不平衡性主要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主要指不同个体。题

15.【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它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前的评价。

16.【答案】C。

17.【答案】C。解析: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答案】B。

19.【答案】B。解析: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属于教学策略,而不是学习策略。

20.【答案】B。解析:数学术语不再让人听不懂,而是朝着人们能理解的方向发展,日趋生活化,越来越贴近生活。

第五篇: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zj.zgjsks.com

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

析一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2014浙江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A.劳动 B.模仿 C.学习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答案】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答案】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zj.zgjsks.com

4.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答案】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2014下半年浙江教师资格笔试备考专题:

http://zj.zgjsks.com/zg/2014jszg_bs/?wt.mc_id=bk11904

5.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答案】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6.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答案】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7.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zj.zgjsks.com

D.发展性

【答案】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答案】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9.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是()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10.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

zj.zgjsks.com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11.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 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功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答案】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12.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答案】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3.“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 人。”这体现了()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内发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华生,他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14.德育的永恒主题是()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zj.zgjsks.com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答案】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15.强迫症的矫正方法是()A.行为疗法 B.森田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法

【答案】B。解析:矫正强迫症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

16.逆反心理出现在()阶段。A.中学 B.小学 C.幼儿 D.大学

【答案】A。解析:逆反心理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17.学校课程通常以()的形式出现。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解析: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18.“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了()

zj.zgjsks.com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C。解析:略。

19.教师成熟的标志是自觉地关注()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答案】C。解析: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其中教师进入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熟的最主要标志。

20.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A.丘脑情绪理论 B.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二、辨析题

1.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zj.zgjsks.com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3.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4.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经验课程的的优点。【参考答案】

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阶段与培养的方法。【参考答案】

(1)班集体形成的阶段:①组建阶段;②形核阶段;③发展阶段;④成熟阶段。(2)班集体培养的方法: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简述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参考答案】

zj.zgjsks.com

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有:(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4.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参考答案】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 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 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l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材料三: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参考答案】

(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zj.zgjsks.com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材料一:一篇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报告显示,有一半的老师认为现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节政治课上,老师在认真的讲课,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而学生有一部分在学英语,一部分在看小说,一小部分同学甚至在交头接耳,老师忽然意识到了学生的情况,说把你们无关的东西收起来,否则我就下去收走。有一个同学小声地说“讲的课有什么意思,还不是照本宣科,还不如直接划重点算了”。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考答案】

现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做到:(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下载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