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阶段性成果总结会议纪要
浙江师大“大中学校伙伴合作计划”阶段性总结会会议纪要
时
间:2010年4月30日(周五)下午15:00—17:00 地
点: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楼连廊会议室 主 持 人:郑志恋
参会人员:诸才章(金华一中)、朱鲁平(金华二中)、盛日娥(金华八中)、叶志雄、林凌斌、胡美馨、吴本虎、王跃光、周波、林新事、竺金飞、吕娜、王哲茜、姚瑶、黄莉茹、童小婉、丁纯洁
会议情况:
一、各组的见习汇报
五个“走进中学”学生见习实践小组代表汇报了他们第一阶段的见习收获、存在问题和下一阶段的计划。
第一小组:金华二中见习小组,汇报人:吕娜,带队教师:林新事 第二小组:金华外国语学校见习小组,汇报人:王哲茜,带队教师:竺金飞 第三小组:金华一中见习小组,汇报人:姚瑶,带队教师:郑志恋 第四小组:金华八中见习小组,汇报人:黄莉茹,带队教师:郭满库 第五小组:金华四中见习小组,汇报人:童小婉,带队教师:金善董(汇报内容详见附件ppt及word文档。)
(一)在体验中收获。
在见习过程,我们的大三学生以见习教师的身份向他们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1、见习生们在课前看到了他们的指导教师是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备课的,又是怎样从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学习者分析的。
2、他们在课堂上亲身感受到指导教师们怎样用歌曲、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课堂导入做得有声有色,怎样运用简洁明确的课堂用语,怎样通过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怎样实现自然流畅的衔接。
3、他们还看到了指导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是怎样发现问题并提供及时反馈的。
(二)在困惑中思考
我们的见习生在亲身体验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成长中的困惑。这些困惑让他们开始了更多的思考,并希望在下一阶段的见习中能够走出困惑,进一步成长起来。他们在困惑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如何评价一堂课?
2、如何界定一堂课?(由于发现现实的中学课堂跟我们想像中的不一样,如没有清楚地区分阅读课、词汇课、听力课等。)
3、如何运用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看透析中学英语课堂?
(三)前进中的企盼
随着见习活动的步步深入,对中学英语课堂的体验变得越来越真切,因此我们的见习教师对下一阶段的见习有了更多的企盼,其中显得相当急切的有以下一些:
1、企盼着能够延长集中见习的时间,以便让我们能完整地听完一个单元的课。
2、企盼着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中学英语指导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去,以便让我们能亲历教学准备活动,从而去发现备课的重点和难点。
3、企盼着能够聆听中学英语指导教师的评课,以便让我们能知道怎样才能具体地去分析评价一堂英语课,从而让我们懂得如何才能发现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关键点,进一步做好听课笔记。
二、中学英语指导教师对第一阶段见习活动的反馈信息
来自金华一中、金华二中、金华八中的中学英语指导教师向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师生提供的非常宝贵的反馈信息,有鼓励、有点拨、更有传经送宝。
(一)金华一中英语特级教师诸才章老师
1、师大的见习学生在见习期非常主动,值得肯定。
2、见习学生参与此项活动期望值过高,应有良好的心态去认真观察和学习,每一位中学指导教师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应从点点滴滴的平常教学中去理解和感悟。
3、应注意此项活动是见习而非实习,每位见习生的首要任务是感受一下当中学教师是什么样的。
4、见习过程中要争取从师大老师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5、去中学见习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6、要有当“学徙”的心态和精神,积极主动去观察和请教,用心去观察和揣摩。
(二)金华二中英语高级教师朱鲁平老师
1、学生集中见习只有一周时间,而后续的见习只有每周一天,时间比较短,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看,一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还不明白此项活动需要他们做什么。
2、中学教师很忙,见习时间较短,而见习学生在后7周中每周去一次且受自身大学课程的限制,因此中学教师和见习生的沟通时间和机会都较少。
3、中学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也同样存在着和见习学生一样的困惑: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4、部分见习学生在中学听课时还不知道如何做笔记。
(三)金华八中盛日娥老师
1、见习学生做得挺认真的,听了之后还作出听课小结。
2、他们善于思考,能够经常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
3、有的见习生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在讲台上作了一点尝试。
三、浙江师大见习带队教师的反馈信息
(一)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林新事老师
1、此项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利于师范生做到四个“读懂”:读懂学科、读懂课堂、读懂教师、读懂学生;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意识。
2、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解:理论是无用之百用,是在实践中用于思考的,而不是与实践严格对应的。
3、学生在见习过程中要“走进教学”,对中学教师所用的语言、方法、手段等要用心去观察,从现象中去归纳、思考和提高。
4、对见习生的建议: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科能力的准备;要了解课堂描述和课堂规划。(2)要注意见习活动的系统性:见习过程应是观察——思考——文献阅读——思考——感悟;教师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思想——形成风格;见习活动要与实习结合,反复磨合。
(3)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语言的基本功——语音、口音;专业的情感——要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来看待;教学的理论基础。
5、大中学校教师共同参与:中学教师理论的觉醒,大学教师实践的探索。
6、见习过程中的课题研究:要带着思想、带着专业去参与。
(二)浙江师大外国语学院竺金飞老师
1、金华外国语学校老师的口语非常好,给见习学生一定的压力。2、见习学生的准备还是不够的,在见习时间少的情况下没有利用电话、email等方式提前与中学指导教师沟通,对授课内容、见习时间的调整等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3、学生见习期间的调研重点可放在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感悟上,而不一定要做学术性很强的研究。
四、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负责人吴本虎教授
1、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英语专业“走进中学课堂”实践模式探索》将“大中学校伙伴合作计划”作为依托,以达到以下两方面的目标:一是让每个师范生在专业发展中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二是利用师大的学科资源向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衷心希望中学英语教师能够提出中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师大和中学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来逐步破解这些问题。
2、回应了见习学生所面临的困惑:
(1)希望见习生们在见习过程中作调研时不要贪大求全,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片段的观察、分析和共同探讨上,可采取见习小组集中讨论的方式。
(2)“走进中学”——不仅要“走进”,还要“深入”,进而“浅出”。
五、浙江师大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胡美馨总结
1、非常感谢金华市五所中学的领导和英语指导教师对我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大中学校伙伴合作计划”是职前师资培养的一种方式,可采取对话式的研讨。
3、通过这个会议,参与的同学们应有身份的觉醒,视角的转变,要从当老师的角度去观察中学教师的教学过程,用心去揣摩、理解、感悟和提高。
4、学院里将争取让更多的老师去关注和参与这项活动。
六、浙江师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叶志雄讲话
由于会议已过预定时间,叶志雄书记用一分多钟的时间作了画龙点睛般的发言,最后用16个字对实施中的《大中学校伙伴合作计划》见习活动作了回顾与展望:“衷心感谢、坚定目标、适时调整、达到双赢。”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0年4月30日
(本纪要由林凌斌整理,吴本虎增补)5
第二篇:研发成果会议纪要范文
研发成果会议纪要
会议名称 XXX 检测设备研发 日期 20XX.04.10 地点 公司会议室 参加部门 技术部、知识产权部 会议内容:
知识产权部意见
同意以上结论,知识产权做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准备。
签字:
20XX.04.11
管理者代表意见
同意以上结论,知识产权做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准备。
签字:
20XX.04.11
第三篇:成果总结
项目名称:美术与设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晓璐
项目组成员:张田力 苏中秋 高飞 蔡沙
一.项目概况
项目方案以历史的视点分析了当下国内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和结构框架。项目设计依据既有宽基础平台,又具有专业针对性;既保持创新教育的独创性又具备应用的可行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使基础与专业分离,专业方向相互隔绝,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使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脱节,最终使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当今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科交叉点上往往会产生新的前沿和方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术思想的专业人员,相互讨论,互相撞击,才能迸出创新点。现代信息媒介的发展为使各专业方向的相互融合与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我们所执行的教学计划中,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节点性结构,不仅使课程具有了专业的深度,而且相互间都有节点链接,即相互交叉又互相渗透。
本项目在前期准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依据新的思路,项目规划并设计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联接,对部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规划。
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分为两个层次,对应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对接于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为了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能够相互有机衔接,课程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模块。这些模块不仅相互渗透,又可进行针对性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其基础的宽度得以大幅延展。
三年级进行真实项目的模块,各个专业方向有着不同的具体项目,通过项目整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把分解的课程内容还原为具体的完整的设计或作品。在平面设计方向,课程的一些环节由专职主讲教师为主,同时聘请资深设计师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介入由设计师带来的真实案例的设计实物中。由一种虚拟的设计进入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中,包括案例调研、分析、讨论、客户沟通、构思、设计完稿、实施,到最后评价。其中涉及的沟通、实施手段与技术、成本与造价、项目管理等环节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
三.完成及使用情况
该项目已经完成一份完整报告,报告就项目针对的问题,解决方案,理论分析与建构,课程结构与模块设计及部分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介绍。这份报告也是本项目的结题报告,现在已经完成。
项目延展的研究性论文正在撰写,计划2012年底到2013年中能够在专业期刊发表。项目内容已经被艺术设计专业省级“创意-实践教学实验区”采用,被列入实施模块中。其中部分成果被编进2012版艺术设计及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
项目的教学应用部分,在艺术设计08级、09级平面设计专业“插图1”、“插图2”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共计四个班100余位学生参与新课题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在美术学专业自由视觉专业方向10级、11级四个班的“造型基础”课程,08级的“自由绘画”课程进行了应用,成果显著。四.项目成果
项目的实践成果开始整理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 1.应河南美术出版社的约稿,编写艺术设计系列教材,其中项目负责人担任“设计素描”教材的主编。教材的第二单元全部采用项目实践的教学内容,80%的范例作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中的学生作业。本教材已经完稿,预计2012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将被出版社申报12.5规划教材。2.应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请,项目负责人承担艺术设计系列教材的主编,全部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框架都是建立在本教改项目的成果之上。其中本课题组教师承担“造型基础”和“插图设计”两部教材的主编工作,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实施中。3.4.项目教学的成果参加了北京宋庄艺术节获得艺术节的学院奖一等奖。项目成果应邀参加了2011年陕西文博会的“陕西首届当代艺术展”。
第四篇:成果总结
特色常态课--体育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6年来,广大教师能够本着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积极投身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课堂教学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体育的育人功能得到了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要创新、不拘一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不在局限于形式。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体艺2+1工程”、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等多种政策相继出台实施的新形势下,基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日趋降低的多种因素的促动下,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与大胆尝试。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在力求保证增强学生体质、狠抓体育常态课堂教学管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办学性质与学生住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常态课--体育分组教学。
2.分组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1.从体育教学目的来说,体育分组教学能够从多方位实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2.1.1能够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自觉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通过体育分组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爱好以及养成习惯、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练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2.1.3通过体育分组教学,让学生基本达到新课标中“水平四”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得要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统一与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质健康。
2.2.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体育分组教学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顺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新关注与认可下的产物,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彰显出它的强劲优势。2.2.1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与民族的昌盛。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也是强国健民的根基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实施对象来实现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现有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增进、丰富自己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完善,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为今后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夯实了基础。2.2.2体育分组教学,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以往学校组织体育活动,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学生认识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自己只是看客,主动参与的意识也不强烈。通过分组教学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且证明了自己也是可以胜任一些项目的活动,这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探求知识的渴求,正是体育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体育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地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合作探究。在一些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较强学生带动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运动骨干,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沐浴骄阳,融入到自我运动与健身的行列中来,真正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2.3体育分组教学,既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又能够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程提倡体育课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任务呈现多元化。体育分组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身体运动能力的学生经过学习与练习,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由于我校学生来源于城乡不同的学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学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学,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而体育分组教学,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生能够根据身体素质的差异优先分出不同的组别,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他们的基础与运动能力的高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多变的手段,安排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学会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技能,通过一定学时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达到自身预期的目标,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2.2.4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是体育分组教学的最大优势。
分组教学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场地、器材,因地制宜地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了因场地器材的短缺而导致的学生班级上课相互冲突、积堆现象的产生。由于分组教学是在教师事先分好区域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存在相互冲突的概率,教学中每组教师都会到指定的场地进行教学,学生之间不会因为争抢场地、也不会因为器材的不够而发生矛盾。这样既提高了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强度、次数,加快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进程,缩短了运动技术形成的时间,使学生不再因为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延误。大大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2.5体育分组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作为体育教师,都应该是“一专多能”。而体育分组教学正是基于教师多面手的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目的是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胜任小组教学,一方面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把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将专业困惑上升到理论层面,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避免了因教师的不作为导致学生喜欢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现象的发生。
2.2.6体育分组教学,便于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由于分组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接受认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而自主地完成练习,认真领悟与体会动作技术、技能要领,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因课上组织调动学生而浪费的时间,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3.在教学评价上,体育分组教学仍然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与评价,避免了为“达标测试”而“达标‘现象的发生。
2.3.1经过体育分组教学实践,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运动技术而失去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相反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都会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项素质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在有意识的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强体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本组教学项目学习所要求达到的素质能力,只有在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很快地适应并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与其身体素质相吻合的运动知识与技能。
2.3.2体育分组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上与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一致的,相吻合的。尽管教学内容形式不变,但在组织形式与方法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体育分组教学,增加了学生练习次数与锻炼时间,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不同差异的个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身体形态与机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到两项运动技术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3体育分组教学评价与测试,改变了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激励学生自觉锻炼意识。保证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避免了因“达标测试”而“达标”现象的发生。真正还体育课的本色,使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回归体育课堂,让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阵地。
3.分组方法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3.1教学分组: 教学分组打破班级的界限,两个班级的学生共同分成五个小组,由五位体育教师分别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跳绳、舞龙、棋类、毽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轮流教学。3.2具体分组方法:
3.2.1根据年级的班级数量进行相应的整合,使所分的组别达到人数上的均等。如一年级17个教学班、每3个班级、二年级10个教学班每两个班合在一起上课,人数大约210或140人左右,分成五个学习小组,男生3组,女生2组,每组约40-43人或25—28人。大班额小班化,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避免了因学生溜号或到处乱窜而影响课堂教学。
3.2.2如果整个三个年级都实行分组教学(现针对一、二两个年级),将会保证学生学习动作技术、技能的连贯性,便于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受课时安排的制约而出现混乱的局面。3.2教学内容
依据《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场地器材与教师人手的现有状况,选择安排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棋类、武术、体育舞蹈等内容;然后在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夏、秋、季节学习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内容; 冬季学习跳绳、踢毽球、棋类、武术舞龙等内容;
春季学习棋类、武术、田径、足球、体育舞蹈、跳绳、打腰球等内容。3.3教师分工
高峰:篮球、毽球、跳短绳等; 赵成铭:体操、棋类、乒乓球等; 郝云丽: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
吕忠伟:足球、武术的拳术、刀术、剑术、棍术等; 徐立国:排球、跳长绳、舞龙、打纸板球游戏等。3.4预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二个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1.篮球:学会运球、传接球、移动技术、各种投篮技术、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2.排球:学习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3.足球:学会运球、传球、射门、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4.田径:学会跑跳投的基本技术、临场比赛以及裁判的常识性知识;
5.体操:学会垫上的滚翻撑立等基本技术、单双杠的上下法、支撑摆动、简单的坐转等技术;
6.武术:学会一套少年拳和一些基本的剑术、棍术; 7.学习象棋、五子棋、军棋、跳绳、踢毽球、舞龙等项目。3.5教学评价
3.5.1 体育分组教学评价仍然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进行测试和评价。
3.5.2学生技术成绩评价。所学五大项每项总分100分,总成绩评出A、B、C、D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待提高。
优秀:五个单项中优秀成绩在三项以上的,其他两项为良好,总成绩才能评为优秀;
良好:五个单项中良好成绩在三项以上的,其他两项为及格,总成绩才能评为良好;
及格:五个单项成绩四项以上及格,总成绩才能评为及格;
待提高:三项以上成绩不及格,总成绩评为待提高。每项考勤缺席三分之一学时的学生,此项成绩要定为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不听从指挥、纪律性差、爱说脏话、不注重品德修养的学生不论成绩好与坏一律确定其总成绩为待提高。3.5.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总分100分。纪律、出席占30分,技术成绩占70分。缺席三分之一学时的应定为待提高(有病者除外)。
纪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记录学生的违纪次数、表现好的次数视情节适当的给予扣分和加分。
出席:溜号、早退、迟到每次扣一分。旷课一次扣三分(病事假除外)。三分之一学时缺席者(病事假除外)可以扣负分。4.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分组教学模式的开创与实施,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综合提高、协调发展创造了的可能;给学生提供了树立信心、转变意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资源虽然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优化配置,经过实践仍然从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与欠缺。4.1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学校班级多,班额大,教师人员少,分组受到较大的限制,部分课程不能开设。正是由于人少班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工作强度与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之不相称的薪酬待遇,严重地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分组教学的效果。
4.2生均练习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就我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求。由于每组人数的增多,狭小的场地、有限的器材,无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练习次数、强度以及运动负荷的安排,没有物质的保障和运动量的累积,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受到阻击,无法保证课的质量。
4.3超长的繁重教学,弱化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由于分组教学的特点,决定了5位任课教师同时上课,造成教师相互听课困难,交流学习的机会减少,加之整天上课,出操,几乎每天都在操场上重复活动,风吹日晒,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导致教师体能下降,身心疲惫,没有心情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化发展。4.4适当调整课时,促进教学的连续性发展。
由于教师人员少、学校场地器材生均严重不足,加上课时开设不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组教学的内容安排,一年级每周二课时,教学内容尚可多安排,从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可以形成连续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链;而二、三年级每周一课时,学生学习出现了上下“台阶”现象,不利于运动技术连续性教学,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巩固练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5.改进措施与方法(几点建议)
5.1适当增加场地、器材配置,在现有场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自制的体育器材来辅助教学,使更多学生能够有练习的场地、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控。
5.2逐渐完善教师的人员配备,引进新兴体育项目教师,使学生的兴趣分组更加细化,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在人数上得到均衡,以次来完善分组教学。5.3由于分组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而较低的补助,不能够很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说适当提高教师的工作课时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来平衡教师的心态,以便任课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分组教学中去,发挥其优势,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以此来促动分组教学的更好实施,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5.4加强领导监督,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要想真正形成特色,就必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的监管力度,以此来督促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总之,体育分组教学在我校的实施,虽然时间较短,尚且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与论证的地方。但它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生产物,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晶,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实践。它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把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得以细化、根据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简单实用、又注重实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论的引领下,在大力提倡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形势下,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将会成为学校体育常态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并将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成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证。
第五篇:成果总结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教材建设成果总结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教材建设是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商务英语实用教程》的基础上,由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创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经过数年的使用,《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受到使用院校的一致好评。该教材在2006年被推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教材编写组认真听取了教材使用院校提出的宝贵建议,整理了“教材内容改进”调查问卷,根据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原《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按照商务交际中各阶段不同的内容、对象和环节分为两大部分,即商务活动和商务交易;每部分由10个单元构成,每一单元又分为6部分,即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文化沙龙、实训练习;单元内容设计安排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每部分最后一个单元,为模拟案例单元,对本部分前9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设计多个情景,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实用商务英语教程(附光盘)》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也可供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并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本教材能够以学生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教材每章后有多种练习题,图文并茂,尤其是一些日常商务表格,从而寻找到了一条快速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之路。
教材系统、规范,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注重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能科学、系统地表达本教材应包含的知识。全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5种商务英语技能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教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表述清新,非常适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学习。本教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材能科学地表达教材应包含的知识,知识含金量高,富于启发性,符合高职高专“够用为度”的原则。
第二,教材能正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例文精、习题设置合理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材每章后附有适量习题,习题形式多样,并将参考答案编入助学光盘中,有利于学生对照检查。
第三,教材注重量化知识,将繁复的商务活动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易记易用。
第四、教材练习包括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目的明确,全面锻炼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第五,主教材所配制的助学光盘,有利于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自教自学使用。这些资料将对学生的自学与日后工作,产生深远意义。
本教程具有以下创新点:
与国内现有同类教材相比,本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突出实用性,这种设计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能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运用中获得悟性,尽快提高能力。
本项目将实用放置于突出地位上,课题名称《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就表现了这种追求。
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功情况,项目组认为,唯有实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能力。实用性表现在对学生的传统项目训练上,例如本教材各章有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5个模块,其中听说训练包括样本对话、对话应用、角色扮演等;综合阅读包括精读范文、词汇短语、难点注释;应用写作包括应用文的范例和练习;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文化沙龙提供趣味知识链接。这都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就是通过这样听说读写训练,练就出了较强的听说、写作能力。这有别于单纯讲理论的同类教材,是一大亮点。
为了突出实用性,本教材附以教学光盘。光盘上有录音材料、练习题答案,学时可以模仿、自学、自我检测。它们是学生听说读写的指南。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光盘的内容真正起到了“助学”的作用,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使他们进行实用性训练,最后找到标准,这无疑使学生能在“快乐”教学中获得能力的大幅提升。从教学运用情况看,光盘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之用,也成为了学生自教自学的平台(见本总结2.1中的学生发言)。
总之,本教材全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5种商务英语技能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同于其他单纯讲理论的教材。
本教程的应用情况:
本教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后,已经印刷10余次,超5万余册,百余所院校适用,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课题负责人张东昌教授与高教出版社一起在全国广泛推广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教材已被列为全国考取商务证书参考书之一。
广州商学院赵振春教授认为,本教材为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山东大学李树来教授认为,本教材属文秘专业的重点教材之一,它所处的位置要求了它的“高精尖”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自2005—2006学第二学期起,在文秘专业(高职)连续使用本教材至今(2010)。任课教师张东昌,肖彬彬,李淑琼等,学时数为90。
学生李乔珊:这本教材在各个单元中都设置有情景对话、阅读材料及各型练习题,全面提高了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教材例文选得精,选得好,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
学生朱晓萌:这本教材内容实用、全面,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反映了当前国际商务的进程,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章末的exercise。我们按照课目要求做完练习后,不用老师评改,只要从光盘上找答案,就能自己给自己检测了!以前自己完成作业后,不敢让老师看,害怕错误太多,现在有光盘,自己就能当老师了!
学生李娟:我的基本功比较差,以往看理论教材,总感到抓不着要点,一知半解。现在有了《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文章基本上能吃透了,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我最喜欢“Act out”这个练习,以前不会商务交际用语,简直是“哑巴英语”,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演练了。感到自己的听说能力逐渐增强。
学生周扬:我最喜欢“文化沙龙”这个版块,它让我了解到东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为以后在商务谈判中避免文化休克打下了基础。
学生周春凤:我们班同学普遍认为,学完这本教材后,收获很大,以前不敢写东西,现在入门了,每个同学都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也做了不少练习,我们
都想留下这本笔记,工作会用得着,做参考。
教师肖斌斌:这本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日常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感到学有依据,练有参照,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学生学完后,感到既轻松,又有收获,说明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学、爱学、能学。从内容上说,该教材既包括迎接外商等日常国际商务活动,也涵盖了市场调查、订购、谈判等基本国际商务环节,同时讨论了岗位与职业、广告外贸政策等与现代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话题,内容全面,契合实际。而且每一单元围绕主题,又分为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5个模块,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作为商务英语教师,我认为本教材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能表现出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视点高,很成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加入WTO和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后,我国的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既具有较好英语水平又掌握必备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对高职高专教育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的国际商务实践,符合企业实际工作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灵活性,与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使其能够活学活用商务英语。总之,《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是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商务英语实用教程》的基础上,探索教学创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经过数年的使用,《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受到使用院校的一致好评。2006年被推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项目组认真听取了教材使用院校提出的宝贵建议,整理了“教材内容改进”调查问卷,根据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原《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用性。本教材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能表现出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视点高,很成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