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果科学总结
《创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科 学 总 结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高分低能”的人才已逐步被社会淘汰,教育的高投入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使部分人对教育产生了片面认识——“人才无用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现状与教育目的,创新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使祖国的新一代成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自我探索、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用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创新应有的时间与空间。
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创新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学校及校外教师和专家教学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对同一课题不同课堂认真研究与交流,对主要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创新应用。
在《创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深入学习了新课标精神及其他创新教育理论,引导同学们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积极创造、快乐学习,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标精神。在新课堂模式下,同学们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并制定了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1、各年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体系构建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各年段学生差异明显,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也不同。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互相渗透,但又各有侧重。因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大量知识的传授都离不开观察以及对实物、学具的操作,故在低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以观察操作为主。而中段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日益完整,能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个性特征已较明显,故在中段以讨论、交流、想象、猜测为主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创新意识,而高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分析推理为主的方式方法较适宜。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目标体系构建
创新个性也叫创新人格,它是由个体内在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构成的较为稳固的、持久的组织系统。对创新个性的内涵,学者们说法不一,董奇综合国内外迄今为止的大量研 究,将儿童的创新个性归纳为八个方面:①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②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③勇敢,敢冒风险;④坚持不懈,百折不挠;⑤独立性强;⑥自信,勤奋,进取心强;⑦自我意识发展迅速;⑧一丝不苟。
根据各年级的特点,低年级主要培养兴趣、丰富情感;中年级主要培养独立性、自信心;高年级应从细心、耐心、信心、恒心和勇于拼搏等方面引导教育。
3、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有创造性改变,实验过程中尽量做到:
①学习材料来自学生。学生经常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既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增强了教学的开放度。
②学生参与探究方案的设计,培养探索精神。
③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协作活动,使直线式交流向立体式交流发展,使课堂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④把评价的权利给学生,不断拓宽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4、研究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全体参与成员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做法,尤其是近几年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的自主学习、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整合等经验,收集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把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2)问卷调查法。
为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为研究提供客观可靠的基础性材料,本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3)对比实验法。
对课题实验班与对比班采用对比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比较,用量化数据进行分析。(4)行动研究。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修正、边推广,使整个研究成为研究培训、学习提高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教师也在研究中进步。
通过课题实施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 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1、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分组探索研究了各种先进教学模式,诸如“问题——探索——交流”、“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参与练习,强化认识—— 参与总结,掌握规律”、“创境激趣——自主探索——反馈评价——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设计情景,提供学习资源——组织活动,参与讨论——收集信息,指导探索”、“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激情导入,引导观察与提问—激情探索,大胆猜想与验证—激情引导,精点提携与互助”„„等等。经课题组交流实践,积极学习,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创新,探索出适合自身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中高年级可以仿贴杜郎口,然后针对学生灵活应用,逐步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以《五大板块》模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索的。即“预习--分组讨论例题、小组全体达标--检测自主练习基础题--拓展提高--反馈与延伸”。
针对低年级学生,“杜郎口”模式是不可取的。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管理能力差。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模式则更多需要老师的引导,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拓展创新--课堂小结”几大环节。
三、成果创新点
1、学校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近几年来学校理念创新,育人环境创新,教师教法创新,学生学法创新,可谓与时俱进,层层出新。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我校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人都在深入研究教育科研教研上。学校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前卫”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 3 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着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2、教师整体素质越来越高。
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水平的提高。2名教师获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1人获市说课一等奖,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和评奖的20多篇,优质课市县级奖的6节。
3、学生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在新的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教学氛围中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潜能得到释放,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学生健康向上,乐观的天性也得到自由发展。课堂教学多维互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只要进入中心小学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活跃、敢于探索与创造的气氛。
四、成果应用效果及评价
1、课题鉴定组成员在认真阅读研究资料,反复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之后,对樱桃园镇中心小学所承担的《创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经合议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该课题针对过去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形式单一的种种弊端,提出《创新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方案,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积极进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智慧型学生。
该课题在科研过程中,更新观念,反复实践,深化认识,加强管理,重视过程,积累资料,分析提炼,凸现成果,较好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其科研过程符合教育科研的规范要求。
该课题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主要是:
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创新体现,通过课堂教学及论文撰写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推广。
2、教学模式在全镇推广,根据教学模式编写了小学各科教案,举办了全县教研活动现场会。
3、本学期磨课活动促进教学模式在全镇各小学的进一步深入推广。
4、形成了课题研究模式——广泛涉猎、深入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5、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1篇国家级论文,4篇省级论文,市县级论文10篇。课题主持人及研究成员多次获得市县级各种奖励。
综上所述,该项研究方向明确,方法得当,成效明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专家组建议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与拓展研究成果。
第二篇:成果总结
项目名称:美术与设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项目负责人:陈晓璐
项目组成员:张田力 苏中秋 高飞 蔡沙
一.项目概况
项目方案以历史的视点分析了当下国内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和结构框架。项目设计依据既有宽基础平台,又具有专业针对性;既保持创新教育的独创性又具备应用的可行性。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使基础与专业分离,专业方向相互隔绝,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使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脱节,最终使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当今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科交叉点上往往会产生新的前沿和方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术思想的专业人员,相互讨论,互相撞击,才能迸出创新点。现代信息媒介的发展为使各专业方向的相互融合与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我们所执行的教学计划中,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节点性结构,不仅使课程具有了专业的深度,而且相互间都有节点链接,即相互交叉又互相渗透。
本项目在前期准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依据新的思路,项目规划并设计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对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联接,对部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规划。
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分为两个层次,对应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对接于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为了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能够相互有机衔接,课程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模块。这些模块不仅相互渗透,又可进行针对性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其基础的宽度得以大幅延展。
三年级进行真实项目的模块,各个专业方向有着不同的具体项目,通过项目整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把分解的课程内容还原为具体的完整的设计或作品。在平面设计方向,课程的一些环节由专职主讲教师为主,同时聘请资深设计师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介入由设计师带来的真实案例的设计实物中。由一种虚拟的设计进入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中,包括案例调研、分析、讨论、客户沟通、构思、设计完稿、实施,到最后评价。其中涉及的沟通、实施手段与技术、成本与造价、项目管理等环节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做到的。
三.完成及使用情况
该项目已经完成一份完整报告,报告就项目针对的问题,解决方案,理论分析与建构,课程结构与模块设计及部分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介绍。这份报告也是本项目的结题报告,现在已经完成。
项目延展的研究性论文正在撰写,计划2012年底到2013年中能够在专业期刊发表。项目内容已经被艺术设计专业省级“创意-实践教学实验区”采用,被列入实施模块中。其中部分成果被编进2012版艺术设计及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中。
项目的教学应用部分,在艺术设计08级、09级平面设计专业“插图1”、“插图2”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共计四个班100余位学生参与新课题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在美术学专业自由视觉专业方向10级、11级四个班的“造型基础”课程,08级的“自由绘画”课程进行了应用,成果显著。四.项目成果
项目的实践成果开始整理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 1.应河南美术出版社的约稿,编写艺术设计系列教材,其中项目负责人担任“设计素描”教材的主编。教材的第二单元全部采用项目实践的教学内容,80%的范例作品采用的是项目教学中的学生作业。本教材已经完稿,预计2012年下半年正式出版发行,该教材将被出版社申报12.5规划教材。2.应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约请,项目负责人承担艺术设计系列教材的主编,全部教材的理论与实践框架都是建立在本教改项目的成果之上。其中本课题组教师承担“造型基础”和“插图设计”两部教材的主编工作,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实施中。3.4.项目教学的成果参加了北京宋庄艺术节获得艺术节的学院奖一等奖。项目成果应邀参加了2011年陕西文博会的“陕西首届当代艺术展”。
第三篇:成果总结
特色常态课--体育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产生的原因及背景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6年来,广大教师能够本着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积极投身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课堂教学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体育的育人功能得到了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要创新、不拘一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不在局限于形式。在国家大力提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体艺2+1工程”、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等多种政策相继出台实施的新形势下,基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日趋降低的多种因素的促动下,我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与大胆尝试。全组教师群策群力,在力求保证增强学生体质、狠抓体育常态课堂教学管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办学性质与学生住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常态课--体育分组教学。
2.分组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1.从体育教学目的来说,体育分组教学能够从多方位实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2.1.1能够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自觉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通过体育分组教学,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爱好以及养成习惯、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学练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2.1.3通过体育分组教学,让学生基本达到新课标中“水平四”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得要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统一与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质健康。
2.2.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体育分组教学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是顺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新关注与认可下的产物,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彰显出它的强劲优势。2.2.1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与民族的昌盛。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也是强国健民的根基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实施对象来实现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现有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渐增进、丰富自己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完善,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体育意识得到加强,为今后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夯实了基础。2.2.2体育分组教学,有利于学校体育运动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以往学校组织体育活动,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学生认识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自己只是看客,主动参与的意识也不强烈。通过分组教学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且证明了自己也是可以胜任一些项目的活动,这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主动探求知识的渴求,正是体育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是体育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地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合作探究。在一些身体素质较好、运动技能较强学生带动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运动骨干,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沐浴骄阳,融入到自我运动与健身的行列中来,真正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2.3体育分组教学,既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又能够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这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程提倡体育课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任务呈现多元化。体育分组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身体运动能力的学生经过学习与练习,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由于我校学生来源于城乡不同的学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学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教学,势必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而体育分组教学,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生能够根据身体素质的差异优先分出不同的组别,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他们的基础与运动能力的高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多变的手段,安排与之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学会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技能,通过一定学时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达到自身预期的目标,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2.2.4合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是体育分组教学的最大优势。
分组教学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场地、器材,因地制宜地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了因场地器材的短缺而导致的学生班级上课相互冲突、积堆现象的产生。由于分组教学是在教师事先分好区域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存在相互冲突的概率,教学中每组教师都会到指定的场地进行教学,学生之间不会因为争抢场地、也不会因为器材的不够而发生矛盾。这样既提高了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学生练习的强度、次数,加快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进程,缩短了运动技术形成的时间,使学生不再因为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延误。大大地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2.5体育分组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作为体育教师,都应该是“一专多能”。而体育分组教学正是基于教师多面手的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目的是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胜任小组教学,一方面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专业特长;另一方面又能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把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困惑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将专业困惑上升到理论层面,既开阔了视野,又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避免了因教师的不作为导致学生喜欢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现象的发生。
2.2.6体育分组教学,便于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由于分组教学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技能的过程中,能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上接受认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而自主地完成练习,认真领悟与体会动作技术、技能要领,极大地减少了教师因课上组织调动学生而浪费的时间,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3.在教学评价上,体育分组教学仍然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与评价,避免了为“达标测试”而“达标‘现象的发生。
2.3.1经过体育分组教学实践,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运动技术而失去身体素质方面的练习,相反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都会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项素质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在有意识的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强体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本组教学项目学习所要求达到的素质能力,只有在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很快地适应并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与其身体素质相吻合的运动知识与技能。
2.3.2体育分组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上与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一致的,相吻合的。尽管教学内容形式不变,但在组织形式与方法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体育分组教学,增加了学生练习次数与锻炼时间,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不同差异的个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使学生的身体形态与机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到两项运动技术与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3体育分组教学评价与测试,改变了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激励学生自觉锻炼意识。保证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避免了因“达标测试”而“达标”现象的发生。真正还体育课的本色,使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回归体育课堂,让体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阵地。
3.分组方法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3.1教学分组: 教学分组打破班级的界限,两个班级的学生共同分成五个小组,由五位体育教师分别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跳绳、舞龙、棋类、毽球、体育舞蹈等项目的轮流教学。3.2具体分组方法:
3.2.1根据年级的班级数量进行相应的整合,使所分的组别达到人数上的均等。如一年级17个教学班、每3个班级、二年级10个教学班每两个班合在一起上课,人数大约210或140人左右,分成五个学习小组,男生3组,女生2组,每组约40-43人或25—28人。大班额小班化,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避免了因学生溜号或到处乱窜而影响课堂教学。
3.2.2如果整个三个年级都实行分组教学(现针对一、二两个年级),将会保证学生学习动作技术、技能的连贯性,便于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能。避免了受课时安排的制约而出现混乱的局面。3.2教学内容
依据《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场地器材与教师人手的现有状况,选择安排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棋类、武术、体育舞蹈等内容;然后在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夏、秋、季节学习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内容; 冬季学习跳绳、踢毽球、棋类、武术舞龙等内容;
春季学习棋类、武术、田径、足球、体育舞蹈、跳绳、打腰球等内容。3.3教师分工
高峰:篮球、毽球、跳短绳等; 赵成铭:体操、棋类、乒乓球等; 郝云丽: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等;
吕忠伟:足球、武术的拳术、刀术、剑术、棍术等; 徐立国:排球、跳长绳、舞龙、打纸板球游戏等。3.4预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到二个运动项目,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1.篮球:学会运球、传接球、移动技术、各种投篮技术、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2.排球:学习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3.足球:学会运球、传球、射门、基本战术配合和裁判常识; 4.田径:学会跑跳投的基本技术、临场比赛以及裁判的常识性知识;
5.体操:学会垫上的滚翻撑立等基本技术、单双杠的上下法、支撑摆动、简单的坐转等技术;
6.武术:学会一套少年拳和一些基本的剑术、棍术; 7.学习象棋、五子棋、军棋、跳绳、踢毽球、舞龙等项目。3.5教学评价
3.5.1 体育分组教学评价仍然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进行测试和评价。
3.5.2学生技术成绩评价。所学五大项每项总分100分,总成绩评出A、B、C、D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待提高。
优秀:五个单项中优秀成绩在三项以上的,其他两项为良好,总成绩才能评为优秀;
良好:五个单项中良好成绩在三项以上的,其他两项为及格,总成绩才能评为良好;
及格:五个单项成绩四项以上及格,总成绩才能评为及格;
待提高:三项以上成绩不及格,总成绩评为待提高。每项考勤缺席三分之一学时的学生,此项成绩要定为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不听从指挥、纪律性差、爱说脏话、不注重品德修养的学生不论成绩好与坏一律确定其总成绩为待提高。3.5.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总分100分。纪律、出席占30分,技术成绩占70分。缺席三分之一学时的应定为待提高(有病者除外)。
纪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记录学生的违纪次数、表现好的次数视情节适当的给予扣分和加分。
出席:溜号、早退、迟到每次扣一分。旷课一次扣三分(病事假除外)。三分之一学时缺席者(病事假除外)可以扣负分。4.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分组教学模式的开创与实施,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综合提高、协调发展创造了的可能;给学生提供了树立信心、转变意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学资源虽然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优化配置,经过实践仍然从中发现了许多不足与欠缺。4.1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学校班级多,班额大,教师人员少,分组受到较大的限制,部分课程不能开设。正是由于人少班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工作强度与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之不相称的薪酬待遇,严重地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分组教学的效果。
4.2生均练习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就我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求。由于每组人数的增多,狭小的场地、有限的器材,无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影响到课堂中学生的练习次数、强度以及运动负荷的安排,没有物质的保障和运动量的累积,就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受到阻击,无法保证课的质量。
4.3超长的繁重教学,弱化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由于分组教学的特点,决定了5位任课教师同时上课,造成教师相互听课困难,交流学习的机会减少,加之整天上课,出操,几乎每天都在操场上重复活动,风吹日晒,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导致教师体能下降,身心疲惫,没有心情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化发展。4.4适当调整课时,促进教学的连续性发展。
由于教师人员少、学校场地器材生均严重不足,加上课时开设不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分组教学的内容安排,一年级每周二课时,教学内容尚可多安排,从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可以形成连续性的技术、技能学习链;而二、三年级每周一课时,学生学习出现了上下“台阶”现象,不利于运动技术连续性教学,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巩固练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5.改进措施与方法(几点建议)
5.1适当增加场地、器材配置,在现有场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自制的体育器材来辅助教学,使更多学生能够有练习的场地、来巩固所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控。
5.2逐渐完善教师的人员配备,引进新兴体育项目教师,使学生的兴趣分组更加细化,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在人数上得到均衡,以次来完善分组教学。5.3由于分组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长,而较低的补助,不能够很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说适当提高教师的工作课时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来平衡教师的心态,以便任课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分组教学中去,发挥其优势,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以此来促动分组教学的更好实施,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5.4加强领导监督,规范课堂教学管理。
要想真正形成特色,就必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的监管力度,以此来督促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总之,体育分组教学在我校的实施,虽然时间较短,尚且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与论证的地方。但它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生产物,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晶,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实践。它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觉角度出发,结合现实把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得以细化、根据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简单实用、又注重实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论的引领下,在大力提倡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的形势下,再经过实践的检验,将会成为学校体育常态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并将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成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证。
第四篇:成果总结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教材建设成果总结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教材建设是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商务英语实用教程》的基础上,由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的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创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经过数年的使用,《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受到使用院校的一致好评。该教材在2006年被推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教材编写组认真听取了教材使用院校提出的宝贵建议,整理了“教材内容改进”调查问卷,根据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原《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
《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按照商务交际中各阶段不同的内容、对象和环节分为两大部分,即商务活动和商务交易;每部分由10个单元构成,每一单元又分为6部分,即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文化沙龙、实训练习;单元内容设计安排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每部分最后一个单元,为模拟案例单元,对本部分前9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设计多个情景,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实用商务英语教程(附光盘)》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也可供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并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本教材能够以学生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教材每章后有多种练习题,图文并茂,尤其是一些日常商务表格,从而寻找到了一条快速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之路。
教材系统、规范,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注重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能科学、系统地表达本教材应包含的知识。全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5种商务英语技能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教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表述清新,非常适于高职高专层次学生学习。本教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材能科学地表达教材应包含的知识,知识含金量高,富于启发性,符合高职高专“够用为度”的原则。
第二,教材能正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它以例文精、习题设置合理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材每章后附有适量习题,习题形式多样,并将参考答案编入助学光盘中,有利于学生对照检查。
第三,教材注重量化知识,将繁复的商务活动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易记易用。
第四、教材练习包括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目的明确,全面锻炼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第五,主教材所配制的助学光盘,有利于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自教自学使用。这些资料将对学生的自学与日后工作,产生深远意义。
本教程具有以下创新点:
与国内现有同类教材相比,本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突出实用性,这种设计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能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运用中获得悟性,尽快提高能力。
本项目将实用放置于突出地位上,课题名称《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就表现了这种追求。
基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功情况,项目组认为,唯有实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能力。实用性表现在对学生的传统项目训练上,例如本教材各章有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5个模块,其中听说训练包括样本对话、对话应用、角色扮演等;综合阅读包括精读范文、词汇短语、难点注释;应用写作包括应用文的范例和练习;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文化沙龙提供趣味知识链接。这都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就是通过这样听说读写训练,练就出了较强的听说、写作能力。这有别于单纯讲理论的同类教材,是一大亮点。
为了突出实用性,本教材附以教学光盘。光盘上有录音材料、练习题答案,学时可以模仿、自学、自我检测。它们是学生听说读写的指南。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光盘的内容真正起到了“助学”的作用,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使他们进行实用性训练,最后找到标准,这无疑使学生能在“快乐”教学中获得能力的大幅提升。从教学运用情况看,光盘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教学之用,也成为了学生自教自学的平台(见本总结2.1中的学生发言)。
总之,本教材全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5种商务英语技能的全面培养,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同于其他单纯讲理论的教材。
本教程的应用情况:
本教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后,已经印刷10余次,超5万余册,百余所院校适用,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课题负责人张东昌教授与高教出版社一起在全国广泛推广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教材已被列为全国考取商务证书参考书之一。
广州商学院赵振春教授认为,本教材为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山东大学李树来教授认为,本教材属文秘专业的重点教材之一,它所处的位置要求了它的“高精尖”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自2005—2006学第二学期起,在文秘专业(高职)连续使用本教材至今(2010)。任课教师张东昌,肖彬彬,李淑琼等,学时数为90。
学生李乔珊:这本教材在各个单元中都设置有情景对话、阅读材料及各型练习题,全面提高了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教材例文选得精,选得好,能大大拓展我们的视野。
学生朱晓萌:这本教材内容实用、全面,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反映了当前国际商务的进程,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章末的exercise。我们按照课目要求做完练习后,不用老师评改,只要从光盘上找答案,就能自己给自己检测了!以前自己完成作业后,不敢让老师看,害怕错误太多,现在有光盘,自己就能当老师了!
学生李娟:我的基本功比较差,以往看理论教材,总感到抓不着要点,一知半解。现在有了《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文章基本上能吃透了,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我最喜欢“Act out”这个练习,以前不会商务交际用语,简直是“哑巴英语”,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演练了。感到自己的听说能力逐渐增强。
学生周扬:我最喜欢“文化沙龙”这个版块,它让我了解到东西方商务文化差异,为以后在商务谈判中避免文化休克打下了基础。
学生周春凤:我们班同学普遍认为,学完这本教材后,收获很大,以前不敢写东西,现在入门了,每个同学都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也做了不少练习,我们
都想留下这本笔记,工作会用得着,做参考。
教师肖斌斌:这本教材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日常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感到学有依据,练有参照,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学生学完后,感到既轻松,又有收获,说明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愿学、爱学、能学。从内容上说,该教材既包括迎接外商等日常国际商务活动,也涵盖了市场调查、订购、谈判等基本国际商务环节,同时讨论了岗位与职业、广告外贸政策等与现代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话题,内容全面,契合实际。而且每一单元围绕主题,又分为听说训练、综合阅读、应用写作、拓展阅读和文化沙龙5个模块,全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作为商务英语教师,我认为本教材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能表现出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视点高,很成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加入WTO和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后,我国的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对于既具有较好英语水平又掌握必备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对高职高专教育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的国际商务实践,符合企业实际工作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灵活性,与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使其能够活学活用商务英语。总之,《实用商务英语教程》是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商务英语实用教程》的基础上,探索教学创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经过数年的使用,《商务英语实用教程》受到使用院校的一致好评。2006年被推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项目组认真听取了教材使用院校提出的宝贵建议,整理了“教材内容改进”调查问卷,根据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原《商务英语实用教程》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用性。本教材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能表现出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视点高,很成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第五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社团成果展总结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社团成果展总结
——建工社联活动管理部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成果展总结
2012 年 5 月 25 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了以“社团喜迎校庆,共祝建工辉煌”为主题的社团成果展,这次成果展由建工社联主办,各社团承办。在社联的领导下,各社团热情申报,积极参与晚会的演出,最后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此,在这里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晚上七点,晚会正式开始。建工学院各位领导,及建工学生会主席,建工社联主席,以及各兄弟学院学生会,社联会,团委等代表观看了演出。演出历时两个小时,各个社团和兄弟学院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同学们积极展示自我,把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最后社联全体成员的集体舞以及和观众的互动让晚会圆满结束。
首先,在此次成果展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详细完整的事前策划
在成果展开展前两个月,社团联合会便开始讨论活动的各项细则:时间地点、人员安排、活动流程、资金预算及这种注意事项。并依照讨论结果写成策划书,为具体的实施提供方便。我部门事前根据活动具体需要,写好策划,并安排各部门负责各个工作,保证每个工作安排到人。
二、周全的活动准备
活动开始之处,社联各部门提前到达活动场地,进行布置。依据划 分好的位置摆放道具,以及协调各个节目。让演员能够快速就位,节 约准备时间。我部门干部干事绑气球、搬桌椅、负责演出的道具等。并安排社联干事将每项准备工作做好。
三、全面的人员安排与组织实施计划
将活动的各大重要部分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部门在确定两名负责人,有负责人委派任务于其余人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加速了活动的准备进程。社联各部门合作默契、互相支持。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有良好的 工作氛围,在忙碌的布置工作中默契的配合,互相支持,快速的解决。在场地遇到的问题,让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四、抓住重点工作重点处理,细节问题同样把握牢实。
在活动前后,有重点的分布工作事宜,重点工作重点对待,如:会 场布置要体现快速、整齐;对各个社团通知到位等。在细节方面,同 样没有忽视,为活动整体的完成奠定基础。活动现场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由于活动由建工学院全部社团共同参与,面向全院师生开放,人数众多,所以特地注重了活动现场的整洁,为参观的师生提供好的参与环境,这也体现了建工学院崭新向上的良好风貌。
其次,活动在圆满完成之后,社联每个部门都在反思有哪些方面需 要改进创新,哪些方面需要纠正错误。
一、在活动进行时与各社团交流甚少 与社团举办成果展,在展示各社团风采的同时,对于部门而言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平时有各自的工作和学习,很少聚到一起交流,所以举办活动无疑使为部门与社团提供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但在活动当天却与社团交流甚少。
二、较为缺乏团队意识,少部分人做事不够积极。活动前后,大部分人比较积极,但有少数人在一旁“旁观”,没有真正做到事,降低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三、较为缺乏变通性,配合不够默契。活动前后,会遇到些许的困难或突发状况,就处理方法来看,较为缺乏变通性,只有少数人在思考解决的方法。配合不够默契,易产生分歧,使工作进展变慢。
接下来,对此次活动的不足之处进行解决之道的思考以及总结经验
一、部门同事间应和谐相处,积极交流,培养默契。
二、提高工作效率。
三、每个部长和干事都要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
六、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七、学会吸取教训与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借鉴。在活动前后,社联全体成员表现出积极、负责、耐心的工作服务态度,在做好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协助其他部门完成活动的各项事宜。
本次演出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功,要感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社联成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兄弟学院对社联的支持。在此,对院领导,兄弟学院的同学们,全体演员和社联全体成员表示真挚的感谢。这次社团成果展,展现的社团在教学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增加了校园娱乐文化氛围,也使同学们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此类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最后,再次感谢院领导和同学们的支持。我们社联会越办越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
活动管理部
201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