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07年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秉持课改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走出了自己独有的课改之路,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及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其中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多项举措现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系统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我校成为引领全国课改发展的排头兵。创新校本教研,以教研促课改
魅力学科节活动舒德干院士给学校学生上课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宗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逐步形成了具有西北大学附中特色的教学研究模式。
(一)实施课改例会,解决课改困惑
为了解决新课改中的问题,我校建立了课改例会制度,按照“围绕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次提高”的原则进行,我们总结出了“一点思考、三点对策、四点启示”,对于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专家引领,提高教研水平
2008年,我校建立了由特级教师牵头、全国赛教获奖者、省级教学能手及兼职教研员参加的专家工作室,引领我校教学科研、课改的发展。我们将其定位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智囊团,先进教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教研成果的“孵化器”。
(三)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教研
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引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创建精品特色高中的策略研究》、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教师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
我校现已有《关于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平性的思考与建议》等多篇成果,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2011年,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成果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奖。
(四)编印课改专刊,交流教改经验
我校每月编印一期课改专刊,成为教师交流探索的园地、展示自我风采和专业发展的平台。
(五)实施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首先要关注课堂,我校成立了“西北大学附中课堂观察合作体”,从学生学习视角、教师教学视角、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对课改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月活动,通过公开教学、教学反思、课后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校王毅军、刘海蓉老师分别获得语文组、政治组一等奖,杜鹃、周宏、王毅军、文晓琴老师都先后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教学大赛并均获一等奖。
(六)注重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我校开展“案例式”教学研讨,鼓励教师写教后记,定期组织教学设计、论文、案例、手记等评选。70%的教师每年有论文参评,近300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出版了《教海泛舟》《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三本书,被誉为西北大学附中“校本教研三部曲”。
(七)加大改革力度,发挥评价功能
我校以《西北大学附中教师日志》为手段,对每节课、每位教师进行过程管理;每学期组织多层面教育教学质量评析,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反馈;设立多种激励平台,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制定教师成长五大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师铸造工程、专家引领工程、精品课建设工程、课堂教学创新工程。如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提出了“一年站稳,两年认可,三年形成风格,五年成为学校骨干”的培养目标,并给每位青年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促进教师的自我反省和进步。
(八)倡导生态体验,助推教师成长
我校重视师德建设,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生命样态。践行课改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全国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发展论坛在学校举行
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立足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且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形成了以学生成长为宗旨的“活动奠基,四维联动”模式。
亮点一:整合教育资源,推出“八大系列活动”
新课程实施后,我校对原来零散的教育活动进行整合,推出了学校教育“八大系列活动”:系列主题班会、魅力学科节、活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家教指导、青春校园文化、国际互动交流、定向结对子、社会实践创新等。以此承载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我们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在评价中健康成长。让每一个生命都茁壮成长,让每一朵鲜花都美丽绽放,让每一颗心灵都透亮润泽。我校把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维度与陕西省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的58项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八大系列活动”与之融合,使活动与评价对接,让活动为评价提供依据。我们将抽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化为“发展—表现—评价—再发展”这一促进学生循序成长的过程,使课改“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亮点二:把握课改脉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我校从2005年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维度设计了个性介绍、自我反思、家长寄语等栏目。要求学生分学段分学期制作,并不断丰富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要求,称之为“八要”:材料要典型、理由要充分、师长要激励、自我要反思、素材要全面、形式要多样、积累要连续、学业要体现。学生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对材料的反省进行自我对话、自我教育、主动成长,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出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同时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依据,对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客观评价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亮点三:利用大学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进入高中课改后,我校在选修课的开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本着必修课“把握方向,坚守常规,确保质量”,选修课“力求创新,突出特色,发展能力”的原则,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制定了《西北大学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通过对我校课程资源的整合,建立了符合我校学生独特发展要求、具有附中特色、包括两门八类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聘请了西北大学20多位教授专家为学生开设了“拓展型·大学教授报告类”选修课程20多门。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也大幅提高。
亮点四:设立成长导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成长,我校把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导师制使教师明确了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责任,能够深入研究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受到了关注,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支撑点;使教师把学生当做鲜活、灵动的生命对待,使教育回归到本质。
亮点五:实施“春笋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2010年,我校被陕西省教育厅列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春笋计划”基地学校,全省首批选拔的38名学生中,我校有5名学生入选。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具体指导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西北大学等高校的师资、图书、实验资源,着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在高中阶段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请进来,利用优质资源”、“走出去,触摸科技前沿”、“进课堂,探究助推成长”的方式,现已取得显著成绩。
经过实践,我们将我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做法总结为“一往无前、二力相合、三方拱卫、多科协同”的“一二三多”模式:
一往无前:依托课堂,激趣启疑。整体推进,鼓励拔尖。
二力相合:大学高中,各展其长。引领呵护,无缝对接。
三方拱卫:师生学校,齐心合力。营造氛围,共创卓越。
多科协同:科学人文,协力并进。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回顾五年来的课改之路,无论是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都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构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它已经真正融入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有力推手。
“春笋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潜质得到激发,创造力得以加强。近三年,我校学生已完成研究课题400多项,许多课题研究成果获奖。仅2011年在科技创新大赛上我校就有45人次获奖31项。
目前我校五位春笋学员都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培养的全过程,其中四位同学的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更令人振奋的是刘时昱、姜艺舒学生的研究论文分别在SCI收录期刊发表。刘时昱荣获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奖,现已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保送录取。姜艺舒荣获陕西省首届青年学生领袖峰会一等奖,目前已通过复旦大学面试被预录到复旦大学自然科学试验班。
“春笋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批教师在各级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生物教师姬爱莲荣获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优秀辅导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奖,西安教育电视台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我校在国务院参事室举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和陕西省“春笋计划2010—2011年度工作总结暨成果展示会”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第六期工作简报也介绍了学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经验。《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以“春笋计划让学生的创新力拔节”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深度报道。
2009年,我校课改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暨经验交流会上作大会书面交流。2008年10月至今,我应教育部邀请连续13次在第10——24期全国“普通高中新课改样本校校长专题培训班”上作专题交流报告,校长及其他领导和教师也先后在西藏、四川、甘肃、新疆、重庆、贵州及陕西省内多次作专题交流。北京、甘肃、山东、重庆等省内外200多个教科研单位及学校来我校交流。
2010年10月,我校承办了全国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发展论坛,教育部的专家和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领导和校长参加了论坛。论坛上,我校的实践经验得到了一致认可,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五年的课改工作让学校的各项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课改的有力推动下,我校成功跻身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顺利通过了陕西省实施学校发展水平“316”工程督导评估,2011年,我校成为“全国高中学校课程改革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学科基地”。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一项划时代的工程,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深化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美好品德,拥有完善人格,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人是课改的最终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探究,我们将牢记教育的使命,齐心协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竭尽全力。学校教育从来未像现在这样承担如此多的期待。我们离理想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大爱,有责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有扎实有效的行动,理想的期待应该能够得到早日实现。
第二篇:陕西西北大学附属中学公开教师招聘
欣瑞教育--专注教师培训领域http://
陕西西北大学附属中学公开教师招聘
一、陕西西北大学教师招聘岗位
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任课教师
二、陕西西北大学教师招聘条件
1、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遵纪守法。
2、身心健康,为人诚实正直,富有激情,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年龄在38周岁以下(年龄按招聘截止日计算),5年以上中学教学经历,且有高中完整教学经历;
4、具有与招聘岗位要求专业相一致的全日制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5、全国模范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优先。
三、陕西西北大学教师招聘要求及时间安排
(一)有意应聘者请于2013年6月23日前将应聘材料发送到以下邮箱地址:renshike@nwpu.edu.cn。
注:邮件标题请按如下格式发送,否则投递无效:应聘岗位+姓名+学历+毕业高校+年龄;例如:高中语文+张三+硕士+西北工业
大学+32
(二)应聘材料包括:
1、下载并填写《西工大附中教师公开招聘申请表》。
2、身份证、教师资格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获奖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著述、论文(在市级以上刊
物发表)的扫描件。
(三)学校根据报名信息进行初审,初审合格者将通知参加进一步的考核。面试、笔试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四、陕西西北大学教师招聘负责人联系方式
联系人: 西北工业大学人事处 于兆良
联系电话: 029-88494328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将新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和教师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的过程,而后者就需要广大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教师的专业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在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较真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对新课程目标的正确认识是正确运用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目标对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了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除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对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运用等基本技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凸显掌握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二、改变教材观
1.地理教材观的“误区”
在对教材的认识上,以往我们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⑴教材是“教”的材料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材的“教”,而忽视的学生的学。所以为了教师教 的方便,地理教材内容往往以概念和原理为主,枯燥乏味。
⑵教材是教学的标准
以往的教学大纲详细规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致于教师往往认为:教科书是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也导致了“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模式,而不是把教材当作学习知识的媒介。
⑶教材就是课本
长期以来,地理教材形式单调,导致很多教师形成一种误解:教材就是课本。
⑷教材就是“真理”
所以以往我们的教师总跟学生说:“要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标准。2.改变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我们德州市所选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面前,以上的那些偏激的认识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不断改变这些偏激的认识。
⑴教材更突出为学生“学”服务的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展开的,因此新教材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学,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如漂亮的景观图、形象的图表、示意图,案例、活动的设置等等。
⑵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每一个学校相适应,难以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所以所选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权力真正把握在我们地理教师的手里。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控制难易度,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具体怎么用好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学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⑶课本只是教材的一种
教材应包括所有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媒介。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的包涵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无论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地图册、练习册、教师指导用书、课外读物、教学挂图、教学用具等,还是包含了现代技术的光盘材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信息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挖掘教学材料的能力。
⑷教材不是真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有4个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不同教材所选取的知识不一样,即使是对于相同的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各版本阐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也不一样,哪一版本可以当用真理呢?每一个版本都不是真理,只是知识的载体。况且,教材总不免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教材,充实完善教材。
社会在发展,地理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是片面的,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看法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的地理科学营养,补充新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学到新鲜、紧跟时代、富有生动情趣的地理知识。
三、更新备课方式 备课疑问:
统览新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有内容,新教材与旧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别,而适应了旧教材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总不免会产生一些困惑,使得备课无从下手,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过的一些疑问:
疑问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往往较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同时对新教材,讲多深,讲多少,怎样把握呢?
疑问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引设置了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占用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使得短短40分钟的课堂只能学习很少的内容,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的现象。怎样解决?
疑问三:教材内容突出时代信息,这使得许多教师很难适应,往往是“现学现卖”,也使得课堂应付较困难,尤其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时,更有些不知所措。怎样应对?
疑问四:新教材设计的活动和问题研究灵活新颖,有些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对于这样的教材部分怎样备课?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疑问,需要在才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近一年的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以上几个问题,也慢慢地探索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对于疑问一,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是我们以往备课强调的修订本备课。教师集体讨论讲多深,讲多少,怎样讲,统一要求,同时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各自的优势,确定教学的深浅度,联系热点和生活实际,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将这些集体备课的成果形成集体教案,毕竟智慧是远远超过个人的。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领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个人教案。
对策二:对于疑问二,打破原来的节次备课,变为单元进行课时备课,统筹安排每一个单元下每一节要讲的内容。对于每一个活动充分准备,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规模、活动的评价方式,做到课前充分准备,以使课堂顺利进行。
对策三:对于疑问三,充分利用我们日常接触的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盲点,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扩大地理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对策四:对于疑问四,除了对策三,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展示问题的解释,共同探究,各抒己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但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其中主要是点拔引导的作用。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实施地理探究课,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以下是本人对实施探究课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些简单的体会。
首先,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即探讨的研究之意,就是通常所指的“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究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即探究法的两种模式。
接受式探究,是学生通过向他人询问和搜集资料,得到现成的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探究则不然,它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活动,得到非现成的信息,再通过整理、分析等活动得出问题的,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我们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很多的“问题研究”都融入了探究法的两种模式,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最后的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在提出问题后,教材给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步骤的提示:
在这其中就含有两种探究式学生方法,可见,我们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是这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学习。
第二,了解探究课的特色
1.探究式学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好强的心理,对未知和稀奇的现象喜欢寻根问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回答乃至抢答。探究式学习顺应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规律,因而也容易得到学习的欢迎,他们勇于探究,勇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寻求探究问题结论。
2.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探究法的又一特点。探究式学习不但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而且提倡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协作精神,使成果可以共享。
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参与者,但却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是地理学习人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人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能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和谐关系和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这是探究课的又一特点。
第三,地理探究课的实施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地理新教材有些问题是教材直接提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发现的,问题的发现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举个小例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讲到“问题与对策”的第一个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时,可先让学生分析图4.25及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面临哪些困境?通常探究问题来自教材,教师课前要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应写在教案中,这样才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步骤二:根据问题、查询问题
信息可以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以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或网络中查询,也可询问教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步骤三: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也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必要时给以点拔和解疑或启发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更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问题的结论,提高课堂效率。
步骤四:交流和展示探究成果
结论得出后,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也可用语言表达,还要展示除文字结论以外的成果,如地图、示意图、图表等,并进行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评价。
我个人以为,这几个步骤可大可小,小到类似于步骤一中提到的小问题,大到第一章最后的问题研究。对于小问题的探究,在一堂课中可以设计好几个,当然时间上进行的也很快。大问题则要需一堂课来探究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的印象。
第四,探究课的准备
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好探究课的教案,要体现探究课题、目标和过程等,重点放在探究问题及结论上。教案中,必须将探究问题结论的论点和论据明确地呈现出来,同时预想课堂中学生会提出的种种想法,以备在课堂上做到应付自如。
学生要做好预习,探究课中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主地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自主地全面地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但这些活动只用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提前做好预习,以达到探究课的学习目标。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丁文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线教师,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尽管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一、接触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学生方面:存在着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足。初中历史课不正规,初三学生不学历史,中考没有要求,造成学生知识基础欠缺。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学生能力水平有欠缺。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好一些的学生也是一张杂乱无序的草稿纸,而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通史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很大,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模块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问题。它是以模块为架构、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系,因此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对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而言,一时间也很难适应和把握。
3.教材方面:编写体例新颖,古今结合,纵横联系,材料丰富,是岳麓版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教材按新课标精神编写,但不少地方没有体现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教材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连贯和统一;学术概念多,表述模糊;不少地方还缺乏条理性,整体内容太多等等。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对“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关系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作出交待,给人散乱的感觉。政治模块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内容涉及旧教材5个单元,大约16课完成,现在新课程编写在一课书内,接近旧教材半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所有相关历史事件一件没有减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作为备课组长,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在处理教材时,不求面面俱到,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如必修Ⅱ中的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就可以少讲或让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如必修Ⅰ的第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第二单元就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样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差别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在学习新课前,先提醒和通知学生,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3.对课堂历史播报进行调整。课堂历史播报是为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调整过程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学生自由选题的做法,把它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二是教师做好课前指导。对学生做的播报课件进行审阅、指导学生修改并且控制播报的时间和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编写学案,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5.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同时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
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三、体现新理念——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基本理念。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在这里,我以一节课为例,说明我们在实践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面的努力。
2007年11月9日我校接到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的任务,为此准备一节新课程教学的复习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复习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们选择确定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标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组里张娜老师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
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从接到研究课的任务到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短短两周的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区教研中心姚岚老师、曹卫东老师、唐长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备课组全体老师总动员,找书籍、查资料,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并设计学生学习的相关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授课人张娜老师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于11月19日进行了一次试讲。这次试讲,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是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浅显的、缺乏价值的。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课程”应该理解为整个教学环节,而并非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并非限于45分钟时间内,“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于是,我们将全班48名学生依据不同性别、兴趣和能力,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其中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治的陈述组及评价组各4个,对于四国民主政治的共同点和对17—19世纪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探究的归纳组2个,每组4-6人不等。4个陈述组成员各有角色和岗位,有主讲1-2人,电脑设计制作1-2人以及素材搜集者1-2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4个评价组专门审查评估所对应的4个陈述组,并提出质疑及得出评估结论。归纳组要结合四国的总体情况做出概括总结。教师作为总设计、总导演、参与者、评价者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45分钟之前,编制学生研究小组、组织辅导学习小组搜集资料、探讨问题、交流汇总,制定评价标准;之后是课堂学习展示;课后进行学生反馈反思。
11月23日,在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上,我校张娜老师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一课获得好评,这一教学方式的探索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在合作学习尝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和水平,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
创造令我们感动和赞叹。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新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样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平台。
以北京市的研究课为基础,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尝试和推广小组、班级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按照课程学习的需要分配学生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尽管我们的一些作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我们将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改进,力争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实践与探索(最终版)
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阜南一中王瑞侠
摘要:本文尝试从具体的、可操作的层面讨论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指出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新要求,针对初高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的挑战讨论初高中英语怎样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上做好衔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初高中英语;衔接
一、引言
初中英语属高中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两者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连接。初中升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脱节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使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过渡,成为摆在高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两者要是过渡好了,不仅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大提高。这些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但都倾向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师资的短缺或科学评价体系的缺乏等,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东西谈得很少。本文则更愿意尝试关注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有效的方法。
二、新课标新挑战
2.1新课标价值取向的转变
新课标把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英语课程改革,使英语课程更加切合学生实际。《课标》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把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英语学习分为九级,每级有总的要求,然后又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进行描述。关于这五个方面的关系,《课标》有如下解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 1
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课标》的制订者在课程价值取向上,由以往通行的知识本位转向了学习经验本位,即由探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转向探讨“什么学习经验最有价值?”(施良方)价值取向的转变,意味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能否完成这些转变,成为能否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关键。
2.2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挑战
新课标的涵盖面广,涉及内容多,特别是强调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学习策略”指的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布置。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学习策略的提出,一改以往泛泛地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做法,而具体化到认知、调控、交际、资源等方面。这同时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教学策略,而且要对学生的“学”有透彻的了解,善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从语言基本知识的具体层面看,新课标也有更高的要求。仅“词汇”一项,原大纲的高中词汇量是3000左右,现在则要求学会35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大量的词汇意味着如果没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学生将掉进词汇的泥潭不能自拔,进而影响英语的学习。
从课文内容方面看,高中英语语法点、知识点在分量和难度上都较之初中有了很大增加。而且教材中出现的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同时由于侧重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量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高中教学中对听力的重视也有提高。初中听力教学简单,内容单纯,句子简短,很少有生词出现。高中教学中的听力材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技能。听力材料中的短文相对初中较长点,并开始出现复合句。听力材料后的练习除了沿袭初中听力中的直接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间接信息的获得。学生在练习听力时需要集中精神,努力抓住话语意外的含义。这就加大了听力能力提高的难度。
三、衔接策略
从新课标对初中和高中的要求看,两级有一定的差别,说明课标既注意初高中之间的衔接,又关注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差异性。但由于初中和高中选择的是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本身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大
部分高中教师跟初中教师缺乏沟通,主观上妨碍了初高中的衔接。下面,我们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3.1 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中教学起点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盲目拔高。高中教学中课堂容量也应适度,内容太少则完不成教学任务,内容太多势必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操练。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最大的区别是课堂教学内容多,需要记大量的笔记。教学起点的难度过高和课堂容量过多就是造成学生在初高中过渡过程中不适应的主要因素。初中英语基本上都是简单句,而且惯用语的使用也比较少。而高中英语就不同了,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不但词汇多,句子长,而且句子结构复杂,出现了多种从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初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对新的知识要学会、学活,能运用自如。教师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想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
3.2教学方式的衔接
虽说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起了很大变化,但他们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引入和呈现环节的设计,操练形式变化多样,他们善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许多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讲得多,练得少。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所以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选择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活动,加强情境创设来活化教材,活化课堂。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编对话、课文复述、单元语法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慢慢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最终让学生适应高中英语课的学习。
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语法要不要教?回答是肯定的,教师讲得好,就像是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对学过的语言现象会有更深的了解。但是,我们不应该继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只管灌输,把英语课堂变成语法讲解课。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我们改传授为引导,即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自己来找出语言规律和特点。例如,在学完名词
性从句时后,我们并不直接为学生总结动名词性从句的构成及使用规则,而是把总结规则作为小组活动的任务,让学生在第相关单元中找出包含名词性从句的句子,摘出句子中的动词,进行分类和归纳,初步完成名词性从句和名词作用和功能方面的对比,从而总结出名词性从句本身具有名词的作用,在主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
小组探索活动把枯燥的语法学习变成了愉快的发现之旅,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享受到发现学习的乐趣,一扫对语法的恐惧。
3.3学习策略的衔接
学习策略的缺失是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长期以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完全是被动地等待填饱,自我学习能力低下。新课标对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作了深刻阐述,对英语学习策略作了详尽的描述,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
初中英语内容相对简单,单词、对话基本上都能当堂掌握,因为考试的压力,初中英语教师侧重死记硬背的方法,忽略学习策略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英语学习策略,并在教学中跟进,注意示范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词汇教学为例,前面我们提到高中词汇量大,特别是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几乎都是学生没接触过的新单词。我们把帮助学生记忆词汇列入教学计划中,引导学生借助联想记忆单词,如对比联想记忆(把音、形、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其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比找出相同点、不同处,并弄清各自的规律。):
同义词:permit/allow(允许),glare/stare/glance(看),spot/find(发现)等。
反义词组:如: by chance(偶然地)→on purpose(故意地),be harmful to(有害)→do no harm(无害),keep one’s balance(保持平衡)→lose one’s balance(失去平衡)等。
经过训练后,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增加了,不再死记硬背,也不仅仅依靠音形结合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多种方法,如:
①利用合成、派生、转化等构词法规则记忆单词。
②利用分类归纳法记单词,把如按词性归类,按用途归类等。
③词形的联想:以某个单词为基础,通过加、减、调、换一个字母就
可成为一个新单词,如: violent→violet,patience→patient,religious → religion,like→unlike,culture→cultural„„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复习所学习的内容,并能加以整理和归纳,让学生能使用简单的工具书查找信息,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学习资,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运用了这些策略真正了解这些策略适用的具体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鉴于高中生英语成绩较之初中来说出现下降的情况,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感到,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高中虽彼此独立,但联系极为紧密,不应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初高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并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6.[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4]汪锦芝.《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J].安徽教育, 2004(03).[5]殷智世.《谈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 [J].教育革新,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