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1: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

王献忠

教师是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参与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

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通过对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的学习,是我在教学中有很深刻的体会。

当我接到一年级数学课本时(人教版),立刻让我惊呆了,这简直就像一本连环画,哪像我们二十年前学的数学书,单调、枯燥的加减法。现在的数学书上的内容,每一个课都用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真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在教学时更好的发挥。在教学第一课《数一数》时,教材先是呈现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我想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有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提出:学生是否能吸收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于是我找来几个苹果和几瓶娃哈哈饮料走进课堂,让学生数数这些学生在家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吃过的东西,数起这些小数目的事物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然趁势引导数一数“美丽校园”画中的事物如:单杠数、花朵、垃圾桶数等就容易了。以至于再扩展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个同学等大数字学生也能接受了,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数感。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第二课《比一比》中,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去教,而且先教练习题中最后一题的“猜一猜”。把两支一长一短的铅笔一端藏在手心里,另一端露出来让大家猜哪支长。同学们猜的可有就劲啦!但始终不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们不知道这蕴涵着一个道理:必须要看到这两支铅笔的全部才能比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中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处理这一节知识时,我想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这无疑是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然后使教学变的高度有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带有一中精神需要去学习,并能主动的发现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这样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有可能慢慢转变成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又不如在教学“5”的认识时,让学生摆五个五角星学具时,大家都是一并排摆五个,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我亲自动手和学生比一比,模仿黑板上悬挂的国旗上面五颗星的位置去摆,看谁白的最像,不仅学生都动手操作了,而且在点评时还可以简单说几句有关这五星的故事,给学生渗透品德教育,这样有就教师的参与合作学生的发展和塑造有很大的进展。

在教学中还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我在教学“8+3”进位加法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一般情况下教师预料之中有三种想法:有的学生会说用凑十法,有的是从8开始又数3个得。但却有一位同学说:“我没有摆小棒也没有数,没算就知道是11。”我感到很疑惑便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老师你看黑板上你写的7+3=10,那3没变,只有7多1个变成8,那10就该多1个变成11个了。“当时我停顿了一下这不也是一中算法吗?和其他同学比起来,这不算是一种创新吗!当时就给了这个同学表扬鼓励。

我国中科院的张梅玲教授在报上说: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发展。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我们作为一线工作的教师们,要改变一往的教学模式,要摆脱教师的架子,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动过程中去,或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同时也要多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玩和活动中,体验教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动手探索,提高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逐渐成为新型的会学习的学生。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将新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和教师将新课程现实化制度化的过程,而后者就需要广大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把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教师的专业乃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课题。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在高一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较真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对新课程目标的正确认识是正确运用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目标对学生的地理素养作了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除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对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的阅读分析、运用等基本技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要求凸显掌握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地理培养。过程与方法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二、改变教材观

1.地理教材观的“误区”

在对教材的认识上,以往我们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⑴教材是“教”的材料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材的“教”,而忽视的学生的学。所以为了教师教 的方便,地理教材内容往往以概念和原理为主,枯燥乏味。

⑵教材是教学的标准

以往的教学大纲详细规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致于教师往往认为:教科书是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也导致了“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模式,而不是把教材当作学习知识的媒介。

⑶教材就是课本

长期以来,地理教材形式单调,导致很多教师形成一种误解:教材就是课本。

⑷教材就是“真理”

所以以往我们的教师总跟学生说:“要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标准。2.改变教材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地理教材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我们德州市所选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编写的新教材面前,以上的那些偏激的认识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不断改变这些偏激的认识。

⑴教材更突出为学生“学”服务的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教材的编写是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展开的,因此新教材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生动活泼,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看、喜欢学,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如漂亮的景观图、形象的图表、示意图,案例、活动的设置等等。

⑵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

教材既是教师教的材料,更是学生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标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无法与每一个学校相适应,难以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所以所选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权力真正把握在我们地理教师的手里。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控制难易度,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顺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具体怎么用好教材,让教材真正发挥引导学生学的作用,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⑶课本只是教材的一种

教材应包括所有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媒介。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的包涵内容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无论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地图册、练习册、教师指导用书、课外读物、教学挂图、教学用具等,还是包含了现代技术的光盘材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信息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挖掘教学材料的能力。

⑷教材不是真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有4个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不同教材所选取的知识不一样,即使是对于相同的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各版本阐述的角度、叙述的方式也不一样,哪一版本可以当用真理呢?每一个版本都不是真理,只是知识的载体。况且,教材总不免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教材,充实完善教材。

社会在发展,地理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是片面的,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看法也就不同。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的地理科学营养,补充新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学到新鲜、紧跟时代、富有生动情趣的地理知识。

三、更新备课方式 备课疑问:

统览新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有内容,新教材与旧教材存在很大的差别,而适应了旧教材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总不免会产生一些困惑,使得备课无从下手,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过的一些疑问:

疑问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往往较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同时对新教材,讲多深,讲多少,怎样把握呢?

疑问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引设置了很多活动,而这些活动占用了很多课堂教学时间,使得短短40分钟的课堂只能学习很少的内容,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的现象。怎样解决?

疑问三:教材内容突出时代信息,这使得许多教师很难适应,往往是“现学现卖”,也使得课堂应付较困难,尤其当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或观点时,更有些不知所措。怎样应对?

疑问四:新教材设计的活动和问题研究灵活新颖,有些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对于这样的教材部分怎样备课?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疑问,需要在才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在近一年的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以上几个问题,也慢慢地探索到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对策一:对于疑问一,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是我们以往备课强调的修订本备课。教师集体讨论讲多深,讲多少,怎样讲,统一要求,同时整合各个版本的教材,取各自的优势,确定教学的深浅度,联系热点和生活实际,取长补短,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将这些集体备课的成果形成集体教案,毕竟智慧是远远超过个人的。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领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个人教案。

对策二:对于疑问二,打破原来的节次备课,变为单元进行课时备课,统筹安排每一个单元下每一节要讲的内容。对于每一个活动充分准备,确定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活动规模、活动的评价方式,做到课前充分准备,以使课堂顺利进行。

对策三:对于疑问三,充分利用我们日常接触的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相关知识盲点,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扩大地理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对策四:对于疑问四,除了对策三,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展示问题的解释,共同探究,各抒己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但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在其中主要是点拔引导的作用。

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怎样实施地理探究课,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以下是本人对实施探究课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些简单的体会。

首先,正确认识探究式学习的涵义

探究即探讨的研究之意,就是通常所指的“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究式学习可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即探究法的两种模式。

接受式探究,是学生通过向他人询问和搜集资料,得到现成的信息,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探究则不然,它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活动,得到非现成的信息,再通过整理、分析等活动得出问题的,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我们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很多的“问题研究”都融入了探究法的两种模式,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最后的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在提出问题后,教材给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步骤的提示:

在这其中就含有两种探究式学生方法,可见,我们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是这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学习。

第二,了解探究课的特色

1.探究式学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好强的心理,对未知和稀奇的现象喜欢寻根问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回答乃至抢答。探究式学习顺应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规律,因而也容易得到学习的欢迎,他们勇于探究,勇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寻求探究问题结论。

2.重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探究法的又一特点。探究式学习不但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而且提倡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协作精神,使成果可以共享。

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参与者,但却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是地理学习人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人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能充分体现师生平等和谐关系和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这是探究课的又一特点。

第三,地理探究课的实施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地理新教材有些问题是教材直接提出的,而有些则是需要发现的,问题的发现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举个小例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讲到“问题与对策”的第一个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时,可先让学生分析图4.25及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面临哪些困境?通常探究问题来自教材,教师课前要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应写在教案中,这样才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步骤二:根据问题、查询问题

信息可以从教材中查找,也可以从其他参考书、报刊或网络中查询,也可询问教师和同学,获得信息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步骤三: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

对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也可以采用分组交流、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以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组织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必要时给以点拔和解疑或启发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更多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问题的结论,提高课堂效率。

步骤四:交流和展示探究成果

结论得出后,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也可用语言表达,还要展示除文字结论以外的成果,如地图、示意图、图表等,并进行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或教师进行评价。

我个人以为,这几个步骤可大可小,小到类似于步骤一中提到的小问题,大到第一章最后的问题研究。对于小问题的探究,在一堂课中可以设计好几个,当然时间上进行的也很快。大问题则要需一堂课来探究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的印象。

第四,探究课的准备

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好探究课的教案,要体现探究课题、目标和过程等,重点放在探究问题及结论上。教案中,必须将探究问题结论的论点和论据明确地呈现出来,同时预想课堂中学生会提出的种种想法,以备在课堂上做到应付自如。

学生要做好预习,探究课中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主地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自主地全面地分析资料,寻求问题结论。但这些活动只用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必须提前做好预习,以达到探究课的学习目标。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宗旨就是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按科学教育规律办事的观念和意识。

关键词:通用技术

教学

培养

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高中要开设技术类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其它课程,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通过技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上好通用技术课?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

一、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亲历过程是指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

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制作模型。模型制作完成以后,我们对学生在模型设计制作过程中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分析权衡、优化综合等六个环节进行了评价。我们特别注重试验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这一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方法。有了评价结果,我们还探索如何把评价结果运用好,为此我们尝试了对平时学习通用技术态度好,模型设计制作过程又被评为优秀的学生,本模块的期末考试给予免考,以示鼓励。

经过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们通用技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亲历过程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通用技术教学如果只看重认知过程,忽略了全部学生亲历全部过程,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将会造成学生对通用技术的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通用技术教学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分析和优化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亲历过程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通用技术课在课程目标上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三维目标中不可或缺,贯穿过程始终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性,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有机会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会结合起来”

我国高中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是由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和为考试而教学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现在课程目标提出要重建高中课程内容,新的教学内容应是在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那么,新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如何把握呢?显然,这项工作应当由我们的通用技术课老师来实施,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要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相适,要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时,在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懂得有一些经典的设计与技术之外,还要介绍有一定深度的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大纲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如现代脑科学中的心智科学、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技术的发展历史〉〉的教学中,我引入〈〈纳米技术〉〉的教学,材料中的〈〈稻草变黄金---从四氧化碳制成金刚石〉〉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就是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要结合通用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理念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

从信息论来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存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这里指课堂上的探究——研讨式学习)等主要信息交流方式。我把通用技术的教学特点归纳为八个字:即“实践、综合、创造、融合”。根据这一特点,通用技术教学上述四种信息交流方式缺一不可。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如在教《技术与设计1》“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时,我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上网查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模型。实践证明,学生在发现问题、上网查资料、设计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对通用技术逐渐建立了感情。

“综合”是通用技术教学对学科体系的一种超越。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 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如我在讲《技术与设计1》“问题的来源”时,讲到电话的发

明、如何在网络上收集信息、为什么睡梦中能发现元素周期表等等。我运用讨论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高二(4)班利俊杰同学的吸尘粉擦设计、高二(5)黄志良同学的智能晾衣架设计等等都是运用讨论法这种方式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出来的,这些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创造”是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通用技术的教学要以创造为核心。创造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如我在讲“模型和原型的制作”时,运用谈话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如高二(6)班黄志锦同学制作发明的“海水淡化装置”,从原理到结构都进行了创新。

“融合”是吸引学生的独特力量。通用技术教学要把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如我在讲“技术的价值”这一课题时,要讲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要讲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要讲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要讲技术对大自然的改造,还要讲技术的两面性,讲如何运用技术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在教学中我运用“讲授法”,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感打动学生的心灵。

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方式学习时我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四、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采用这一学习方法,马上就可以降低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在〈〈技术与设计〉〉的第二章第三节

(四)三视图中,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或幻

灯片的画图工具来绘制三视图等;实践活动及研究性报告可以通过文档、幻灯片等工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另外,学生的综合活动及社会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社会调查及搜集素材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因特网去了解和搜集有关知识与素材,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及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如:让学生上网搜索“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技术”有关知识,然后填写“调查与记录”表。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搜索资料,从而获取有关知识。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实现学校可持续的、协调的、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佚名 更新:2009-9-4 阅读:652次 关键词: 新课标 创新教育 探索与实践

[摘要]精心设计的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为上好本堂课打下基础。而创新教学能捕捉课堂锲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拓展思维,发展 能力。创新是 教育 发展的根本,是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在新课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面对新课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要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笔者就新课程下的 历史 与社会创新教育谈一些浅见。

一、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有创意、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有步骤地开展创新,让学生开发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如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 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首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运动服装;T0SHIBA(东芝)、SONY(索尼)、SAMSUNG(三星)电器;McDonald’s(麦当劳)、KFC(肯德基)快餐;MERCEDES-BENZ(奔驰)、TOYOTA丰田汽车;IBM、DELL(戴尔)电脑等等。]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家知道这些国外品牌为什么会来到我们身边呢?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追根溯源要归功于整体世界的形成。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 工业 文明》,教师课前悬挂 中国 政区图,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远到过哪个地方,乘汽车还是乘火车、乘飞机,需要几天行程。也可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国内距离最远的亲戚朋友住在哪里,从家乡坐火车或坐飞机多久可以到达那里。然后让学生量出图上直线距离,按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计算 一下,如以步行日行80里的速度,需要多少天才能到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工业文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感染熏陶的目的。

二、营造学习氛围,点燃创新之火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是学生的朋友,不要觉得高高在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教学观念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通过师生及生生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应该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如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教师可首先提出问题:“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又如上八年级《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师可引用一个观点,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创新实践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创设出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情景中去观察、去分析和去发现,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目的。如上八年级第七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放映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相关影片,引导学生齐唱国歌,提问:“国歌原先叫《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创作的?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原是电影《中华儿女》的主题歌。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影片导入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教育。

总之,时代在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 科学 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 历史 教学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致于历史与社会课在学生的眼中变的越来越枯燥、乏味。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课题、新内容中去。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丁文彦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了,作为一线教师,经历了一个由陌生、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尽管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实施新课标、体现新理念,大胆尝试和探索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一、接触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1.学生方面:存在着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不足。初中历史课不正规,初三学生不学历史,中考没有要求,造成学生知识基础欠缺。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学生能力水平有欠缺。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薄弱,有些学生几乎是一张白纸,好一些的学生也是一张杂乱无序的草稿纸,而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扎实的通史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差距很大,给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教师方面:新课程模块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科编写体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问题。它是以模块为架构、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为体系,因此内容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对习惯于旧教材知识结构与体系的教师而言,一时间也很难适应和把握。

3.教材方面:编写体例新颖,古今结合,纵横联系,材料丰富,是岳麓版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教材按新课标精神编写,但不少地方没有体现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教材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连贯和统一;学术概念多,表述模糊;不少地方还缺乏条理性,整体内容太多等等。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对“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关系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作出交待,给人散乱的感觉。政治模块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内容涉及旧教材5个单元,大约16课完成,现在新课程编写在一课书内,接近旧教材半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所有相关历史事件一件没有减少。这些都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课时推进速度慢。面对这样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中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成为历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二、实施新课标——解决措施和调整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它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面对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作为备课组长,我带领备课组成员首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历史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为依据,在处理教材时,不求面面俱到,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是:

1.加强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标,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标不做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少讲,或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得充分、讲得饱满。如必修Ⅱ中的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就可以少讲或让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如必修Ⅰ的第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后,第二单元就介绍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和法律制度,同样都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在政治制度上差别如此巨大?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别?教材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第三步依据重点难点分布,分配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及其所需时间,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

2.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情、学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在备课时,把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进行对照,了解初中高中教材的异同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或者掌握的知识就不再多讲。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知识真空”,在学习新课前,先提醒和通知学生,让学生抽出时间做一些预习和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3.对课堂历史播报进行调整。课堂历史播报是为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调整过程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学生自由选题的做法,把它纳入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二是教师做好课前指导。对学生做的播报课件进行审阅、指导学生修改并且控制播报的时间和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4.编写学案,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5.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同时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

通过改变观念和调整措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走出了困境,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三、体现新理念——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为基本理念。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经纶教研新课改第29期 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因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积极尝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与探索,在这里,我以一节课为例,说明我们在实践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面的努力。

2007年11月9日我校接到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的任务,为此准备一节新课程教学的复习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复习课如何上,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学生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是设计这节课重点突破的地方,最后我们选择确定以合作学习作为实现这节课课标要求的方式和途径。组里张娜老师承担了研究课的任务。

然而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十分了解,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从接到研究课的任务到最终确定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短短两周的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在区教研中心姚岚老师、曹卫东老师、唐长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备课组全体老师总动员,找书籍、查资料,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并设计学生学习的相关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授课人张娜老师拿出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于11月19日进行了一次试讲。这次试讲,从课堂看有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但是从本质上看,合作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只是形式的、浅显的、缺乏价值的。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认为“课程”应该理解为整个教学环节,而并非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并非限于45分钟时间内,“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

于是,我们将全班48名学生依据不同性别、兴趣和能力,共分成10个学习小组。其中关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民主政治的陈述组及评价组各4个,对于四国民主政治的共同点和对17—19世纪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探究的归纳组2个,每组4-6人不等。4个陈述组成员各有角色和岗位,有主讲1-2人,电脑设计制作1-2人以及素材搜集者1-2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4个评价组专门审查评估所对应的4个陈述组,并提出质疑及得出评估结论。归纳组要结合四国的总体情况做出概括总结。教师作为总设计、总导演、参与者、评价者贯穿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45分钟之前,编制学生研究小组、组织辅导学习小组搜集资料、探讨问题、交流汇总,制定评价标准;之后是课堂学习展示;课后进行学生反馈反思。

11月23日,在北京市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学研讨会上,我校张娜老师的“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一课获得好评,这一教学方式的探索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老师的肯定。在合作学习尝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和水平,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

创造令我们感动和赞叹。这一切让我们看到:新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样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课程改革的实践平台。

以北京市的研究课为基础,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尝试和推广小组、班级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按照课程学习的需要分配学生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尽管我们的一些作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我们将稳扎稳打,不断总结,逐步改进,力争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有所作为。

下载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

    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佳琪 “实践与探索(2)——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它是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下册第十......

    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标》强调:教育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研讨会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研讨会心得 一、深刻认识新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宿州二中 程 波 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实施,我省也于2006年9月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可以说,高......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工作会议交流 美术新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富裕县逸夫小学田晶鑫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

    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5篇模版)

    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范文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当前的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