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语设计比赛总结
导语设计比赛总结
为了进一步落实市2010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昌邑区普通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实施方案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师钻研能力,我校举行了“导语设计比赛”。现将本次活动做简要总结:
一、精心预设,功在赛前
教师们能够认识到活动开展的目的与意义,把它作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赛前教师们做了认真的思考、精心的准备,其中王宏月、吴敏、韩卉、高麟男、尹玉波、李红艳、王凤杰、张艳等8名教师制作了课件,崔海燕、方颖、王耸、徐海燕、苏丽、岳红锦等6名教师绘制了教具,张伟荣、金帅2名教师进行了现场板画,充分展示了我们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二、全情投入,效在赛中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探索,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1.目标明确。教师们能够根据所教学科、所教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导语,突出了教学重点,具有针对性,达到了为目标服务的目的。
2.手段灵活。教师们能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手段进行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刚才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些导语,如“风乍起”便吹皱了学生心田的一汪池水,自然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之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语言具有感染力。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机构、抑扬顿挫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教师们用生动、饱含感情的语音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情境,使情与景谐,情与理融,以情促教,以情促学,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和谐互动,乐在其间 比赛时,台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巧妙的设计、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了台下教师阵阵地掌声,教师们积极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并不由自主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掀起比赛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同时“你真棒!”“你真聪明!”的夸奖,也令我们老师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灿烂的微笑。这样和谐的互动与交流的场面令人深深地感动,感动我们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习的热忱。
四、查找不足,思在赛后
1.部分教师虽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但没有准备教具,只是口头描述,没有达到生动、激趣的效果。
2.部分教师没有脱稿,影响了表达的效果。
3.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的教学没有结束,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在平常的教学中多交流,分享自己的导语设计,携手共建和谐有效的课堂。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几分钟的导语,要想达到精彩的效果可能要花费我们老师几十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但是当我们的导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起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看着那一双双明亮的、渴望知识的双眼,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让我们继续在和谐课堂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吧!
第二篇:《童年》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语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外名著高尔基《童年》的导入教学中,我将尝试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畅谈童年,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我们一起来走进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生活。(出示课题:高尔基的《童年》)。
2、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高尔基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小说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3、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长辈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4、回忆童年,跟随主人公导入
每个人都有童年,回忆儿时的懵懵懂懂,心里总有一份久远的牵挂,梦中的旧影却因为时光的流逝渐渐稀疏,而心底生出的想要留守的渴望愈加强烈,直到有一天这种内心的冲浪化作激情,开始自己人生的回顾,回眸的第一处便是这久违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倾听高尔基为我们讲述的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
马莉 2012年5月
第三篇:赤壁赋,导语设计
《赤壁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后让学生回忆熟知的苏轼作品:散文:《石钟山记》、《核舟记》,背诵其中的一些等名句;诗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后让学生背诵。再简单介绍其在诗、画等方面的成就并切入新课。
我们的学生是青少年,一些距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使他们听得昏昏欲睡,更不用提什么课堂效果了。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影视作品等都能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同时,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得益匪浅。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内容摘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什么样的导语是好导语,好导语如何设计,本人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导语
兴趣
设计
导语,就是教师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导新课、启发诱导学生的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语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是好的导语呢?
首先,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好的导语应与授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引出当堂授课的内容。如果导语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无关,即使它再生动有趣,也只能是把学生“越导越远”。所以,好的导语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再次,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陶治情感。
课堂教学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导语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所以导语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为设计导语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课内外知识。同时,导语的设计还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好的导语要尽情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既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去喜欢一门学科;也会因为厌恶一位老师,而排斥一门学科。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可以尽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谈了好导语的几点要求,那么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就举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导语。1.问题导入法。
上课之初,学生往往仍处于课间的兴奋之中,一时难以回到课堂。此时大段陈述新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很难专心聆听,也就很难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此时提出问题,能更有效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觉得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几名学生谈完后,教师接着说:“想不想知道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设计语文课导语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可以问:“诸葛亮仅凭一座空城,怎么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悬念,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3.故事导入法。
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形像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共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在《渔家傲》一词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这样的换位思考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一个个踊跃发言,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
二、联系授课内容,设计导语。1. 背景导入法。
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先介绍苏轼被贬的一些情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解题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题目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构思,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可以先从课题的解读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也就有兴趣读下去了。
3. 情节导入法。
讲课之前介绍课文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一千年来,她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
4. 温故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如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这样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怎样的情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导语。1. 谈话导入法。
这种导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就是通过上课前师生的对话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教师问:“你喜欢哪些花?说说理由。”学生一一回答。然后教师引入课文:“宋代的周敦颐对莲花却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歌曲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有很多歌曲十分感人。所以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歌曲。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带着对父爱的感动,去学习课文,深深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 诗词导入法。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讲丰子恺的《白鹅》时,可以让学生回忆骆宾王的《咏鹅》,问:“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入正题:“那么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的呢?”
4.事物导入法。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黔之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驴,在人产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温顺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它没有把握好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四、利用多媒体,设计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如讲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的导入,用课件展示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激动的场面,怀着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去学习课文。
以上列出一些较为常用的导课方式。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因此,导语的设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决定。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中学
作者:王大峰
2009.7.15
第五篇:《孔乙己》导语及教学设计
《孔乙己》
【讲课之前,班长和课代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对以下两个对话场景进行演练:
1、孔乙己和众人(第4、6段)。
2、“我”和孔乙己(第7段)。从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指导,让两位同学多自我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便更好地完成对话场景】 导语:
同学们都预习过《孔乙己》了吧。那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来玩个游戏。你们乐意不?游戏的名字叫“心理医生”。假设我们都有一件穿越时空的隐身衣,老师带队领着你们一起进了咸亨酒店,看到了孔乙己,短衫主顾、长衫主顾和掌柜等一干人等。我们就坐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对话,谈天,我们也可以对他们品头论足,分析他们的心理,为他们治疗心理疾病。别忘了我们穿的是隐身衣哦。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自我主动的思考,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挖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造成这病态社会人与人关系冷漠的深层原因,探寻医治这病态社会和病人的良方。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2、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课文中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塑造出来的。理解封建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封建旧社会对人的摧残,感受病态社会中人们的冷酷,表达鲁迅渴望美好、有爱的社会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2、全文中的对话描写有何更深层的意义,每次对话后,我们的感受会有何变化。
短衣帮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相同么?试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
三、教学过程(4-7自然段)
1、为什么“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
第4段首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生活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与小说开头所说的喝酒主顾中的“短衣帮”差不多。但孔乙己又是“穿长衫”的。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就暗示了他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课文接着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点明他生活状况不好、年岁已老,既穷又懒,好逸恶劳、迂腐可笑。众人可以拿孔乙己的伤疤、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他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
2、第4、6这两段为我们提供了众人调侃孔乙己,令读者深省的场景。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三段,两人合作分别扮演孔乙己和众人,进行情景再现。然后老师找几组同学,看谁表演的形象生动,看谁能把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调、心理状态栩栩如生的展示出来。
(指导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让学生读出短衣帮那种调侃、奚落的语气,作出那副轻蔑、高人一等的样子。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进入作品,切身体会对话中的人物心理。)
① 他们冲孔乙己叫道,故意高声嚷道,而后又哄笑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出来,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么样的一幅场景。众人以玩弄、消遣为目的,从孔乙己身上攫取笑料以求得片刻的快活。在问话的时候,众人皆是一副轻狂、蔑视相。这是病态社会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无情。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这笑声肯定如刀子般刺向我们的心,但凡这个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是,令我们感到悲愤、痛惜、怜悯的是,无论是调侃方,或者是被调侃方,他们都是那样的麻木不仁,丧失了最基本的同情心。② 而孔乙己呢?通过第四段的问答,我们从孔乙己的神态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确偷了东西,因为他辩解时候底气不足,况“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证据确凿啊。而第六段他的表情由不屑置辩到颓唐不安,结识了他的内心活动:读书人的傲气仍在,名落孙山却使他有难以名状的痛苦。别人把他当笑料,他自己也走不出产生这笑料的困境。③ 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读书人,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是众人取乐的对象。鲁迅对短衣帮的奚落反复进行描写,意在抨击这情感稀薄、吃人的社会。不仅是被嘲笑的“孔乙己们”,还有那些嘲笑他的所有人,都要引起疗救的注意。
3、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聊天,便向我这个孩子说话,那我又是如何对待孔乙己呢?我们来揣测一下当时我和孔乙己的内心想法分别是什么吧。
我:“没人理你,你才过来和我说话,你当我是什么啊,哼,你这个怪老头,怪不得大家嘲笑你,活该,这么不知趣的一个人,还想让我搭理你,没门。”(学生可以各种诠释,老师予以评价指正)
孔乙己:“孩子们单纯可爱,不会像你们那样取笑我,没文化的人还取笑我,真是的,我不和你们一般见识。我教小伙计识字去,活该你们目不识丁,活该你们下苦力干活,没文化真可怕。” “孩子不肯学是不为过的,他们贪玩嘛,不想受束缚嘛,只要耐心教总是会好的。”
“唉,不学?不学罢了。看我,学了也白学啊,有什么用?还是被人讥讽、挖苦。”(学生可以各种诠释,老师予以评价指正)
4、同学们,你们觉不觉得第5段的插叙在这里略显多余?老师觉得挺多余的,我们把它去掉行不行?
① 会使读者不明白为何孔乙己会成为众矢之的。②孔乙己形象会残缺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增加重点)第5段描叙人们背地里对孔乙己的议论,交代孔乙己的身世和经历。这是前面情节的补充。孔乙己连秀才也没有考中,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愈来愈穷,弄到将要讨饭,因而“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何况孔乙己自己还心高气傲,总是穿着破长衫,本来大家都是穷人,都一样,他偏要与众不同。多种原因,使他成为无聊的人们的谈资。大家以知道孔乙己的事情而彰显自己消息灵通。进一步揭示出受封建社会压抑和毒害的人们,萎靡、冷酷、残暴,他们不反省自身,却以取笑他人来充实自己的无聊,令人可悲可叹。此外,最后说孔乙己不拖欠酒店的钱。这说明他的诚实。他虽然迂腐可笑,自命清高;四体不勤,贫困潦倒,死爱面子,受尽摧残,还麻木不仁。但是毕竟他是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
总结:
鲁迅同情下层人民群众,但他又往往会一眼看穿他所同情的人的丑恶,让读者对这人物又同情、怜悯又心生不满和厌恶。细想一下,人无完人,毕竟他最初的本质是善良美好的,再联系到自身,我们又不认责怪了,会去找更深层次的导致这个人物不可爱的原因,企图找到解救他们的良药。课下作业:
再次阅读全文,思考掌柜与短衣帮们对孔乙己态度的异同,试从语言、动作、表情等作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