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
----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会昌县麻州中学 余福祥
[摘要]: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审美性、情感性、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启发性。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 导语 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语文导语设计的原则:
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
(一)情境导入法。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有老师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烟雨蒙蒙,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
(二)故事导入法。即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那么《天上的街市》导入就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具导入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讲授《三峡》可拿出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录音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诗歌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等都有相应的乐曲,这些乐曲既让诗情变得更加浓郁,还有助于学生背诵。除了播放相应的乐曲,还可以播放与文意相符的歌曲。
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影视片、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学习《安塞腰鼓》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这样艺术地导入课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时也可以进行直观演示。如《核舟记》一课,我就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教《小桔灯》时,我就按文中介绍的方法自制了“小桔灯”带进课堂。学生一见实物,兴趣大增。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玩艺,在特殊环境下,它也会发出不寻常的光辉。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一盏特殊的‘小桔灯’。”这样以物引题,导入正文。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要注意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四)背景导入法。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五)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六)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如于漪老师在《春》一课时的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社戏》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一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而美好的幼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那里曾有一块乐土——平桥村,他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有吃过的蚕豆,看过以后再也没有看过的好戏,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鲁迅先生昔日的踪迹吧!”
(七)析题导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从„„到„„”揭示的是什么?分析出来后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名人名言导入,笑话漫画导入,诗歌导入,概述情节导入,目标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比较分析导入等等。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
三、语文导语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要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 漪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2《英美精彩课堂》 杨桂青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三、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
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导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四、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
例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五、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的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以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导语的设计类型还有许多,因篇幅所限,在此仅举几例。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第三篇: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外,课前导语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成功的导语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顺利地达到最佳教学态势。正如柏拉图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新课导语设计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在一开始就显得生动活泼,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以及涉及到课文中人物的轶闻趣事,教师则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讲述小故事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的夏天,洪水泛滥在中华大地,在洪峰中,一对夫妻抓住了一棵树,他们紧紧的抓住,后来水越来越猛,树渐渐地弯了下去,这时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孩子们还在等着你,多保重啊!’还没等当校长的丈夫明白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紧抓住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面对危险,妻子选择了牺牲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丈夫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的。这是人类的真情绝唱,那么在动物界中也有出乎意料的壮举让人震憾。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 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
有了生动感人的故事引路,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情境,其情感也随着文中故事波澜起伏。正如赞查夫研究表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够发挥高度行效的作用。”而引用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以情为动力,顺利导入新课,为进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法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进入情境。每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或喜或悲,或深沉或激昂,或抑郁或兴奋,设计导语时,应因文而导,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然后顺势利导:“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获取丰富的教益。”同样,学习散文、诗歌,我们可以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收到“入境 始与亲”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设置矛盾,巧布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师:“同学们,服饰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尤其在当今它已经衍化为一种个性审美追求的展示。穿衣的目的除去御寒保暖,还在于蔽体遮羞,那世界上是否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呢?”生答没有。师:“假设有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那么穿上这样衣服的人会怎么样?”生答赤裸着身体。师:“有人愿意穿这样的衣服吗?”生答没有。师:“可我们今天的课文中就有一位穿‘看不见的衣服’的人,他是谁呢?”生答皇帝。师:“皇帝穿‘看不见的衣服’,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样的悬念导入,就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四、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沟通,还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突破口,自然流畅地引入新课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启发示谈话的:“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头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今天,我们将通过鲁 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以上引入既可巩固旧知识,又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导入还可采用背诵已学的课文,做复习练习等多种形式。
五、概述导入法
概述导入法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概括地叙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点明其重、难点,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意境的方法。如《旅鼠之谜》一文的导入:“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这‘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同时也想一想旅鼠的行为给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通过这种导入,就可提示内容,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交代难点,点睛显旨,让学生初步明白这节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学科迁移法
语文俗称“百科之母”,这说明语文学科是其余学科的基础,与其余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借助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作导语,进入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在学习说明文《死海不死》一文时,可利用物理中的密度知识,采用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开课时,一边做演示实验,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盛满纯净水的玻璃瓶里放入一个鸡蛋,问:“同学们,此刻鸡蛋怎样了?”,学生说:“鸡蛋沉入了瓶底。”接着,不断向瓶里加食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鸡蛋浮起来了。”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只是好奇地睁大眼睛望着我。我说:“答案不写在我的脸上,而在我们今天学的《死海不死》一文中。”这样一来,既导入了新课,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七、引用名言法
议论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引用名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的名言既精炼,又深刻,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名言作导语,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想和做》的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所以不论学习、工作,我们都要学会 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而怎样把想和做联系起来?胡绳的《想和做》一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样的导语言简意赅,既直接指出文章的重点,又不蔓不枝,明确文章指向。
总而言之,新课导入的方法远不只上面几种,导语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不拘一格,灵活多变。需要补充的是,使用导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要准确恰当,具有概括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3)内容要有趣味性,引人入胜;(4)教师口语表达要讲究技巧,注意语气;(5)所用导语必须与所上内容相吻合,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四篇:《童年》导语设计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语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外名著高尔基《童年》的导入教学中,我将尝试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畅谈童年,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我们一起来走进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生活。(出示课题:高尔基的《童年》)。
2、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那么,就让我们说童年是一首诗吧,让色彩、旋律、情感共同燃烧成澎湃的诗篇,奉献给我们所挚爱的童年!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今天让我们随着高尔基一起走进他的《童年》,领略小说中讴歌的童年生活之美吧!
3、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长辈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4、回忆童年,跟随主人公导入
每个人都有童年,回忆儿时的懵懵懂懂,心里总有一份久远的牵挂,梦中的旧影却因为时光的流逝渐渐稀疏,而心底生出的想要留守的渴望愈加强烈,直到有一天这种内心的冲浪化作激情,开始自己人生的回顾,回眸的第一处便是这久违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一起走进高尔基的《童年》,倾听高尔基为我们讲述的一段悲惨的童年故事„„
马莉 2012年5月
第五篇:赤壁赋,导语设计
《赤壁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后让学生回忆熟知的苏轼作品:散文:《石钟山记》、《核舟记》,背诵其中的一些等名句;诗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词:《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后让学生背诵。再简单介绍其在诗、画等方面的成就并切入新课。
我们的学生是青少年,一些距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使他们听得昏昏欲睡,更不用提什么课堂效果了。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影视作品等都能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气氛,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同时,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话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使之情绪高涨,课堂就会出现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学生自然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