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教育中如何搞好学习小组的建立
生本教育中如何搞好学习小组的建立
随着生本教育模式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生本教育就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合作学习一种教学活动,是同学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把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改造成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依据,以整个小组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一是小组内成员互动。
二是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讨论目的,或有需要解决的学习任务。
三是小组内成员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气氛。
四是小组内成员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我认为小组学习形式、小组学习的组织、小组学习的评价可设计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中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
课前协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概率,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中讨论
课中讨论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如:可分为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向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
课后研讨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学习小组成员到室外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通过实际操作、研讨,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1.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的作用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将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要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搞好小组合作学习,让生本教育动起来
陈雪娇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一种体现形式,生本教育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它把学生的快乐学习、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学生成绩的提高融合在一起。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生本教学,如何令生本之花越开越灿烂,笔者认为建设好生本“小组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创建成功的生本小组会在生本教学中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及时体现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要建设好生本的“小组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划分好生本小组。
生本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因为这样组内成员就减少了充分运用实践的机会,互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人数过少又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一般4-6人为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小组,在小组划分上可以分两步走。
1.在最初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组合。这样相熟的人组为一组,好处就是组内容易分配任务,学生的发言也踊跃。但几堂课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发觉其实这样划分的小组之间差别会很大,有些小组因为较多优秀生,因此总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获加分机会也多,而一些由基础较差较内向的人组成的小组就会被远远地抛离,欠缺竞争力。因此他们就会产生重组小组的强烈愿望。
2.老师 “顺应民意”开展小组重组。这时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固定后,上课时就按小组座位基本固定下来,以便随时进行生本小组间的相关活动。实践证明,学生比较认同老师为他们重组的生本小组,这样的小组生机勃勃,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进行教学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小组内部文化。
生本小组基本固定后,建设好小组内部的文化就会令小组更具生命力,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定期集中小组长进行座谈,及时了解各组内的合作情况,并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令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积极投入到生本学习中,教师还应作为一名参与者,每次全程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在具体的组文化建设中,笔者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1.构建特色小组。
小组的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熔铸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核心,培养和激励小组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队精神,比如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建立组牌(或组徽),选定小组格言,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小组口号,建立墙面小组文化环境等。
优秀的小组必须具备强烈的合作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强烈的小组荣誉感,并具有民主、和谐、团结、上进的组间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引导和培养。例如我要求各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具有本小组特色的标志牌,内容应包括组号、小组成员、小组口号等,以此作为创建“特色小组”的方式之一。学生对此大都兴趣浓厚,组牌设计各具特色。如我班五组的组牌设计为一只立体的手掌,5个手指分别贴有5个小组成员的大头贴,掌心部分,大大的组号“5”的周围环绕着他们的小组口号“手拉手,心贴心,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七组的组牌则设计为一枚心型,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用心交流,用心沟通”,既有特色,又有着丰富的内涵。
2.明确组员的职责。
小组内,每一个组员都是一个“官”,如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全面工作,在熟悉组员的情况下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等;资料员要求知识面较广、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以便上网查找资料;记录员负责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登记好组员的表现情况;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他们分别分管不同的组内工作,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轮岗,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小组岗位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也令每一个组员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进行有效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实现不同的目标,展示各自的才华,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因此在生本小组竞赛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说明,公平的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小组展开友好竞争。笔者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学生评价,又可分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谈认识和体会,指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同伴评价主要是小组成员对同伴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性、责任感等方面作出评价,小组长综合各组员意见得出一个总评。小组评价是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侧重评价整个小组各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分工合作、团队精神等方面。
2.教师评价,又可分为教师对个人和对小组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表现、学习效果和小组团队合作性等作出评价,而且尽量采用加分形式,有个人加分也有小组加分,每堂课作记录并及时公布。
综合学生评价和小组评价,每月评出优秀的个人和小组,设置优秀学员、进步学员、明星组、进步组等不同奖项并进行奖励,而且个人与小组得分作为期末总评的主要依据。这样同学们为了赢取高分,积极讨论发言,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
在生本教学中把“小组文化”建设好,我们的生本教学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使学生的主体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探究创新能力、交际合作等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篇:浅谈生本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生本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姓名: 苗平
单位:桓台县第二小学
电话 8223082
内容提要:
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我校生本课堂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组学习,我认为要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合理安排组员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组合作
提高
学习效率
正文:
浅谈生本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郭思乐教授说:“学习小组是生本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我校生本课堂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组学习,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小学合作学习效率。
生本教育认为: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俯下身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对那些后进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给他们创设一种和谐、轻松地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让他们多有机会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敢说、敢问。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教师对待学生要和蔼可亲,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肯定,不要妄自批评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他们小组的一员,能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小组合作更加有效。
二、创设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笔算加法时,我充分运用课本资源,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
1、例
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课题-----笔算加法,通过摆小棒让学生明白了笔算的算理。在学习竖式的写法时,我没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写,而是鼓励同学自己试着写一写并指名板演。一部分学生从家长那里学过竖式的写法,所以他们有从个位算起的习惯,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一部分学生按平时从左往右书写的习惯,从十位算起。集体订正时,有学生发现了板演同学计算方法的不同,有说应该从个位开始所起的,也有说应该从十位开始算起的。这时,我没有及时做出判断,而是告诉学生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存在谁对谁错。但是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可以在小组内通过自己做题讨论比较那种方法更简便。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长记录总结。然后就关于从哪一位算起进行了班内讨论,有的小组的学生这样说的:如果个位相加不够10,先从个位、十位算起都可以,如果是个位相加够10了,从个位算起就更方便,不然先写十位,然后个位进位了就要擦掉十位上的数重写,更麻烦。这样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实践、思考、小组交流,自己总结出了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知道了从个位算起的必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问题动态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我没有泛泛的讲述,而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在组内交流:找出有用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说出计算的顺序。展示的时候,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展示方式最好。结果,有的小组是小组长讲,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讲,每人讲一遍;有的小组是一个说信息、一个说问题、一个说算式、一个说计算的顺序;结果是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合理安排组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数学学习小组一般按课桌前后两排座位 4人为一组,按照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大小及脾气性格进行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任务,让他们明确职责,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自己的看法。比如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等等。小组长由学习好、组织能力强、口头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担当,负责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带领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同学攻克学习中的困难,加强小组的合作意识,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效益。
五、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该学哪些内容,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加以指导。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出示小组合 作要求,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小组长根据学习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情可做,小组讨论交流时采取轮流式发言,确定好发言的顺序,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认识”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用一句完整的说出来。展示的时候学生就会说:“教师拿的三角板上面有角,老爷爷拿的剪刀上面有角。”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角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措施。在班内设置了小组争星台,让学生明确争星的方法,争星采用小组捆绑形式,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从小组成员上课回答问题、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小组交流、作业完成情况等级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小组成员的总分即为小组的分数。采取一节课一评价,一周一汇总,每周对前五名的小组奖励一颗星,一月一奖励,对获得前两名的小组发奖状以示奖励。这样在班内给同学树立榜样,小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在班级内形成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形式,即优等生积极帮助后进生学习,及时提醒后进生完成作业,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七、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培养,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教育的外在表现,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实现兵教兵、兵促兵。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小组合作的习惯,有的优秀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比较好,不愿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后进生也因为自己害怕说错而不敢说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成了小组长一个人的事情,合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注意合作方式的培养,让学生依次说出自己的看法,优秀的同学先说,后进生的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在优等生说的基础上后进生再说,最后小组长进行归纳总结,其他同学再补充,小组合作学习要坚持使用,不要等到听课的来了才使用,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
八、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有时有些内容一个同学很难独立完成,我们可以让小组同学分工去完成,这样可以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又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学习统计这一课时,需要先分工在合作。教师指导小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好工:分别调查同学们看电视的情况,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最喜欢读的书的情况,课外活动的情况。上课时,各个小组根据每个同学收集的数据合作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这样的作业由先分工在合作,不仅培养了同学的合作精神,而且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生本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还需我们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第三篇: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建设——摘自郭思乐《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
近几年来,生本教育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新的生长点。作为开展这种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活动,也由此而受到重视。
四人小组就是班里前后4人组成的一个小集体,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一同探索解决疑难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一种集体学习形式。小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能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团结协作精神、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并从中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发挥出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实效性呢?我在生本数学教学中一直探索着这个问题,以下就是我的点滴研究成果,仅供老师们参考。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小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接受性学习,它的过程相当复杂.难度也较大。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促进性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前就以下几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1)引导学生正确选题,使课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在认知、技能、情感和品质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2)介绍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科研的基本思路、过程和手段,减少盲目性。
(3)解答学生疑难。提供反馈意见.并就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提问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指导与监控之下。
(4)提供研究资源。如有关信息、资料、物品、经费等。以保证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在学生没有请求帮助时。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打扰”,以免影响他们的自我指导和独立创造。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就是在每节新课前发一份《课前小研究》给同学们回家先做,上课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讲清评价标准
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你所希望看到的好的具体行为.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出现你所期待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就告诉学生,老师特别希望他们在小组活动时能够轮流发言或动手操作,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当有人发表见解时,其他成员应该认真地倾听;如果对别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应该等别人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再提出,当一人发表完自己的意见时,其他同学要自觉鼓掌表示感谢;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小组的活动,小组内交流时应该尽量压低声音;我提醒学生.如果小组成员在完成自己的职责时有困难,应该热情地去帮助他。通过具体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确实能够按照教师的希望尽量去做,小组成员之间还形成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气氛。同时我也发现,我的要求讲得越具休、越细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越容易出现我所希望的行为。比如,在要求轻声细语时,我建议每个小组设立一名“音量控制员”,监督自己小组的活动,随时提醒自己的组员不要太大声说话。但是我发现学生大多不了解怎样才算是小声说话,于是我告诉他们“应该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小到只有自己小组的成员才能听见”。学生有了具体的标准,就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讨论效果就好多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狠抓常规,训练听口令的习惯,让他们的行动听指挥 从—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每次小组活动开始,都要听到老师“小组活动开始”的命令,才能进行小组活动,否则,要正新开始;先活动完的小组,只要全组成员—起鼓掌就可以了(老师一眼就能看到),同时,小组内可进行第二次活动,不允许做无关的事情;老师认为小组活动的时间到了,喊一声“一、二、三”,学生必须马上回应口令“坐端正”,并停上活动。以]上常规在每次活动时都要进行严格训练,特别是开学初,一直训练到他们已经非常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为止,今后只要老师发出命令,他们会条件反射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闲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学习活动尤为重要。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3.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要求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做到:坐端正、眼看发言的同学、闭上嘴巴留心听。同时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还要同学重复刚才发言者说的话,表扬听得很认真的同学;并时常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拨一拨、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小组分小棒,先把6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的结果写出来:6÷3=2,7÷3=2剩l。教师再揭示余数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最后,要培养学生小组集体实践的习惯。小组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拨数活动,在四人小组里,一人说数,一人在计数器上拨珠,一人检查,一人做记录,大家分工又合作,活动得十分愉快。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四、明确每次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在每次活动前,老师都要在班里强调活动的目的、方法和步骤,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活动中该做什么、怎样做,有些较难的活动需要示范,老师可示范给同学们看或叫几个同学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让大家明白怎样做,免得活动时不知所措。
五、培养得力的小组长,实现本组成员自主管理
小组活动是一种集体性学习,不能不重视小组组长的组织管理作用。小组长善于组织、管理本组的成员,是小组活动得以活泼而有序地开展的有力保证,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为避免前面提到的小组成员“旁观”或“逃避”的现象发生,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小组长职责培训并督促小组长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以达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分工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当然,分工并不是要把每个部分最后简单地拼凑起来,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负责人”,成为某个主题的“专家”,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创新。实践表明,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要大家都做得好,小组长可以轮流当。
六、在活动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让他们顺利完成活动 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但这种参与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会在小组之间巡视,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肯定他们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会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我也会在合作方式上给他们一些建议,例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缺乏统筹意识,我就提醒他们在记录员记录本次实践结果时,操作员就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需等到记录员完成记录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除此之外,我还常常“充满了好奇心”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猜测”一课时,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些“无所事事”。于是我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赶快让我看看!”在我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还记得有一次小组活动,有一个小组在做“开火车”口算比赛时,有一个同学当时不知什么原因不愿意参加,不论本组成员怎么做工作,她就是不愿意。这时小组长及时求助于我,我马上找到这个同学给她做思想工作,了解到原来上次在开展类似的活动时,有同学怪她计算太慢,影响了本组的成绩,所以这次她不愿意再参加。我设法开导了她,同时也教育了本组其他成员要学会尊重别人,她很快就开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这个小组的活动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七、对小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
小组学习中,有表现特别好的现象,老师要马上提出来进行表 扬,让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使好的行为迅速在班里传播开采。例如,有些小组的活动很有秩序,大家很有礼貌地进行各项活动,老师及时在班里表扬这些小组,其他小组也会有样学样,也把小组学习进行得活泼而有序。
小组学习结束后,要对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以强化好的行为。
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指出,避免以后重犯。例如,在班里进行小组间的口算比赛,有个别同学为了拿到好的名次,便违反比赛规则或与同学发生争吵,这种现象是十分不利于大家的合作学习的。所以,老师要严厉制止。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第四篇: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学习心得
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学习
生本教育是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是针对已往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彻底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生本教育是完全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并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获取信息,交流和分享信息,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小组学习是生本教育的一大亮点,正是这一教育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才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那末,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学习是怎样的一种教学?
一、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学生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内真正参与学习,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
二、生本教育下小组学习的意义
以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班额大人数多,难以保证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而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学习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在小组内围绕老师提出的任务进行交流活动,操练语言知识,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的个体性和互补性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小组学习有助于自由、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生本教育下提高小组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解决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关注个别差异,特别对那些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空间,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分配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为,小组内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应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4人为宜,好、中、差搭配,按座位就近组合,便于小组内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加小组间的可竞争性。
1、小组长:常由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小组长是固定的。
2、汇报员: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活动完成的任务内容,每次的小组活动都由不同的小组成员来充当,也照顾了贫困生,让他们在学习中锻炼成长。
3、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活动完成的任务内容,以备小组汇报用,每次由不同的小组成员来承担。小组学习的流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或按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个人独立思考与自学---组内讨论、交流学习---小组全班内交流---学习效果评价。
1、强调学生前置性学习,重预设,给任务
课前预习的充分准备是小组学习得以实施的前提,促使学生先学的关键是老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或小组给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按任务要求开展充分的课前预习,通过思考、搜集与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加强合作精神。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任务供小组内各层次的学生来共同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能使整个小组的讨论步调一致,同时加强组长对小组各成员的管理,预防优生产生骄傲情绪,而学困生产生自卑,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困生的氛围。
3、小组学习过程关注学困生
“笨鸟更要先飞”,特别对于学困生来说,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教师要加强对小组的指导和监控,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困生掌握合作学习中要用到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和感受学习的快乐,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
(1)利用小组学习给学困生讲评测试卷
讲试卷是老师比较头疼的事情,学困生的成绩往往较低,出现错误较多,如果在全班讲试卷,讲的太细,优生会受到影响,太快,学困生接受不了,这时学习小组就突出了它的优势,先由小组共同去改正错误,在小组内学困生提出错误及不懂的地方,优生具体解答,面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优生讲的清楚,学困生听的认真,这样就提高了讲评试卷的效率,各层次的学生都兼顾了。
(2)利用小组学习帮助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来提高写作能力
用高三的一节英语写作课来说,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词汇量的贫乏,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写一篇英语作文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最害怕的是批改英语作文,尤其批改学困生的作文,他们的作文通常在语法上写的一塌糊涂,乱七八糟,单词拼写错漏百出,简直让教师无从下手,即使经过教师的精心批改,作文发下去,他们也看不懂,因此,生本教育下的学习小组突出了它的重要性,采用了“随堂写作,小组互助,课堂点评,即写即改,当堂完成”的作文教学模式,学困生也从一句话不能写,到能学会正确引用信息点来帮助组织文章,甚至能写上几句话。
实践证明,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互相修改作文中提高了自我纠错能力,善于收集好的句子,令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并克服了写作恐惧心理,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生本教育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为:
1、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2、四个基本流序:即课前预习。小组合作学习,4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引导点拨,教师是在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学习即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帮助,即关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第五篇:生本教育合作学习小组评价
生本教育合作学习小组评价
昌吉市第三小学史艳荣 小组学习是生本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探索、交流、讨论活动,基本上是分小组进行的,天天如此,堂堂如此。在小组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信任,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1、小组的组合要合理
我在组织小组成员的时候,是纵观全班情况,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能力倾向、性别、性格、民族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到一起,使每个小组的组成尽可能达到1优2良3好4弱的互助局面,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起自己喜欢的名字和口号,为的是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组长的培养是首要
小组长的责任,就是管理本小组同学的学习,每个小组在讨论、探究问题的时候,使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小组长对组内成员学习的分工,(如上台展示的时候,要把最简单的问题让给基础较差的同学,以此类推,组长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较难的问题,或对整个小组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长组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即让同学们在小组之内根据课前小研究展开交流。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拿到班级来交流。
3、分工明确,各安其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小组成员在合作时各成员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力求让每个人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挥各自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使得人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帮助小组将总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以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小组责任感与荣誉感。
4、小组的学习要关注每一个人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看看学生合作时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困难,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及时点拨,及时表扬合作有效率的小组,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赞赏表现出色的学生。在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组员或小组,确保他们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尤其要注意调控好节奏,合理分配时间。这也是合作探究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训练方式。
5、小组评价激励超越
在实行生本教学以来,坚持让学生平等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力求取得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
首先,评价结果作为记录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让学生看得见、能接受,并由此产生激励效应;
其次,学生掌握客观的评价同学。先学会评价同学的优点,再提出意见,还可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在互评中学生们相互学习,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取长补短。
最后,老师在实施小组学习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如控制一定的发言时间,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向等等,以防止学生在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上纠缠。小组学习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发言中获得一些新知识,但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讨论中有些发言比较粗糙,不够精确,甚至出现错误;有些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是非不清。教师作为小组学习的组织者,要经常下到学生中,巡视检查活动情况,并在其中加以启发,穿针引线;如发现活动的方向偏离,还要及时加以引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设桥,使学生顺着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