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技能习题
1.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找出解决班级问题的方法,称之为()。
A.规范制约法
B.了解法
C.调查研究法
D.行为训练法
2.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
A.引领者
B.组织者
C.领导者
D.实施者
3.从工作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更是为了()。
A.向领导表明顺利完成工作
B.为学校检查工作做准备
C.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
D.今后工作的调整与改进
4.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班级成员围绕具体问题而组织的集体性教育活动,称之为()。
A.集体活动
B.主题活动
C.周会
D.主题班会
1.课外活动的教师担任三种角色,一是专业指导;二是组织与协调;三是()
A.教育者
B.领导者
C.组织者
D.实施者
2.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学校的具体条件就某一课题把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形式称之为()。
A.兴趣活动
B.集体活动
C.小组活动
D.教育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至少具有四方面的特点:灵活性、兴趣性、综合性和()。
A.合作性
B.影响性
C.组织性
D.自主性
1.根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有关规定,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活动的开展主要受()直接领导。
A.共产党
B.共青团
C.学校
D.少先队
2.少先队辅导员可分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和()。
A.校内辅导员
B.小队辅导员
C.关工委辅导员
D.校外志愿辅导员
3.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确定是根据团的性质、任务和()。
A.党的要求
B.学生情况
C.中学实际状况
D.教学任务
1.“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即预期学生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是指()。
A.教学目的B.教学目标
C.教学任务
D.教学技术
2.一份合乎规范的教案,其构成要素不包括()。
A.教学目的B.教学方针
C.概 括
D.教学后记
3.教学目标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不包括具有()。
A.预期性
B.生本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4.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提出者是()。
A.奥苏贝尔
B.布卢姆
C.皮亚杰
D. 加 涅
5.可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把注意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指教学目标哪项功能的发挥()。
A.导向功能
B.测度功能
C.激励功能
D.交流功能
6.下列不属于教案的基本形式的是()。
A.记叙式教案
B.议论式教案
C.表格式教案
D.卡片式教案
7.从外延来说,教学目标则是由一系列具有层级关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但不包括()。
A.远程目标
B.中程目标
C.短程目标
D.日程目标
8.“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按照教学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中,学生是指()。
A.条 件
B.对 象
C.标 准
D.行 为
9.一份合乎规范的教案,其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概括,教学进程,板书、板画设计或教学媒体的运用,()。
A. 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
C.教学方法
D.教学后记
10.“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布卢姆关于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中,属于()。
A.知 识
B.领 会
C.应 用
D.分 析
11.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家是()。
A.布卢姆
B.皮亚杰
C.加 涅
D.辛普森
12.教师备课时,通常采用的最基本最强用的教案形式是()。
A.记叙式教案
B.议论式教案
C.表格式教案
D.卡片式教案
1.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是指()。
A.讲 授
B.导 入
C.提 问
D.小 结
2.下列不属于导入类型的是()。
A.情景导入
B.温故导入
C.问题导入
D.知新导入
3.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称为()。
A.实验导入
B.情景导入
C.问题导入
D.知新导入
4.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以原有知识或经验为起点的,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要求导入要具有()。
A.迁移性
B.趣味性
C.启发性
D. 目的性
5.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是()。
A.讲 解
B.讲 述
C.讲 读
D.讲 演
6.最简单的的提问是()。
A.知识性提问
B.理解性提问
C.应用性提问
D.分析性提问
7.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之前,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
A.导 入
B.提 问
C.讲 授
D.小 结
8.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被称为()。
A.情景导入
B.温故导入
C.问题导入
D.知新导入
9.研究表明,主动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导入要具有()。
A.趣味性
B.迁移性
C.目的性
D.启发性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讲授的基本形式()。
A.讲 述
B.讲 解
C.讲 读
D.说 课
11.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是()。
A.分析性提问
B.应用性提问
C.综合性提问
D.评价性提问
12.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板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使课堂教学(板书)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板书类型是()。
A.阐述式
B.电子式
C.词语式
D.线索式
13.可以使教学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的是()。
A.提 问
B.讲 授
C.导 入
D.小 结
14.现代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因此,导入也要具有()。
A.目的性
B.启发性
C.趣味性
D.迁移性
15.把讲解和阅读材料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讲授方式是()。
A.讲 述
B.讲 读
C.讲 解
D.讲 演
16.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是()。
A.理解性提问
B.知识性提问
C.分析性提问
D.应用性提问
17.紧扣课文、突出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思考,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板书类型是()。
A.表格式
B.词语式
C.阐述式
D.电子式
18.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称为()。
A.问题导入
B.观念冲突导入
C.悬念导入
D.情景导入
19.最高水平的提问是()。
A.应用性提问
B.综合性提问
C.评价性提问
D.分析性提问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结课的方法?()
A.归纳总结式
B.练习式
C.悬念式
D.分析式
21.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称为()。
A.情景导入
B.问题导入
C.观念冲突导入
D.悬念导入
22.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的板书类型是()。
A.词语式
B.表格式
C.提纲式
D.线索式
23.中小学最常见的结课方式是()。
A.归纳总结式
B.练习式
C.首尾呼应式
D.比较式
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课堂管理的内容()。
A.教师的教的管理
B.学生的学的管理
C.课堂时间的管理
D.课堂行为的管理
25.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是()。
A.问题导入
B.知新导入
C.情景导入
D.温故导入
26.讲授的最高形式是()。
A.讲 读
B.讲 解
C.讲 演
D.讲 述
27.以文中提供的线索为主要内容,以必要的线条或箭头联系重点词语为形式,显示出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板书是()。
A.线索式
B. 电子式
C.阐述式
D.表格式
CADB
试卷二 ACD
试卷三 BDC
试卷四
BBCDA BDBDD
试卷五
BDAAB
AABAD
BBCBB ABCCD
BCADD
CA FTFFT
TFTFF
TFFTF
FTF
试卷六
BACCC
BBCC
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的教育思想
A 福禄培尔
B 裴斯泰洛齐
C 卢梭
D 泰勒
2.下列哪一项属于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
A 历史研究法
B 调查研究方法
C 理论研究法
D 人种学研究法
3.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A 培养目标
B 教育方针
C 教学目标
D 教育目的4.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的功能的是()
A 规范功能
B诊断功能
C 评价功能
D 导向功能
5.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中,最具有代表性是谁的教育思想()
A 凯兴斯泰纳
B 孔德
C 涂尔干
D麦克尼尔
6.下列哪一个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一个班集体得发展起主导作用()
A 教师
B 班主任
C 班长
D 学生会
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A 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B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C 有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D 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8.在班主任工作得基本内容中,班级管理与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组建班集体
B 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
C 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D 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9.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为()
A 1948年7月8日
B 1949年10月13日
C 1950年10月13日
D 1952年9月10日
1.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
A 基础教育
B 初等教育
C 义务教育
D 小学教育
2.学校教育以“全面贯彻适当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称之为()
A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精英教育
D 通识教育
3.下列哪一种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又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体系()A 班集体
B 班级
C 年级
D 学生社团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于()
A 1998年
B 1999年
C 2002年
D 2003年
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情感态度
C健康体魄
D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6.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于()
A 基础教育
B 中等教育
C 高等教育
D 职业技术教育
7.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
A 教研组
B 班 级
C 教 师
D 学 生
8.下列哪一种文件或法律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要求“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A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9.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称为()
A 教育体制
B 教育制度
C 教育行政
D 教育规划
1.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科学技术活动
B 文化艺术活动
C 公益活动
D 教学活动
2.一般来说,教师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
A 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者
B 示范者
C 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推动者
D 服务者
3.“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 情境性
B 创造性
C 示范性
D 个别性
4.课外、校外活动以活动为中心,既注意通过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注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这体现了课外、校外活动的哪一特点()
A 灵活性
B自主性
C 综合性
D 兴趣性
5.我国政府为保障教师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而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核许可的制度称为()
A 中国教师岗位制度
B 中国教师资格制度
C 中国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D 中国教师聘任制度
6.学校在哪一种活动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得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称为课外活动()
A 学习活动
B 课堂教学
C 校内活动
D 学校教育
7.教师职业活动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复杂性
B 多样性
C 创造性
D 短期性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和()
A 关心学生的学习
B 教书育人
C 班主任工作
D 教学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A 群众性活动
B 小组活动
C 社会公益活动
D 个别活动
1.下列哪一种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A 少先队
B 共青团
C 共产党
D 民主党
2.建立一个团支部至少需要多少人()
A 2人
B 3人
C 4人
D 5人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赖以进行和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互补互助和()A 相互独立
B 民主平等
C 相互尊重
D 共同进步
4.一般情况下,中学团组织的最高机构是()
A 学校党支部
B 学校共青团委员会
C 教工团总支部
D 学生团总支部
5.从哪一种层面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独立,平等对话,互敬互爱的关系()
A 人 格
B 教 学
C 道 德
D 民 主
6.下列哪一种组织是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学校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A 中国共产党
B 共青团
C 少先队
D 民主党
7.“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 赫尔巴特
B 卢 梭
C 杜 威
D 凯洛夫
8.“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杜威
C 古德莱德
D 夸美纽斯
1.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是()
A 德 育
B 智 育
C 体 育
D 美 育
2.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哪一种品质的活动()
A 人 格
B 品 格
C 情 操
D 修 养
1.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热爱学生,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德育要求,又要尊重、信任他们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可能。这体现了德育的()
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B 导向性原则
C 疏导原则
D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2.“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说服法
B 角色扮演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A 政治教育
B 道德教育
C 心理健康教育
D 审美教育
4.学校德育主要实施途径是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和()
A 家校共建
B 社区建设
C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D 综合实践活动
5.德育资源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的不同可划分为()
A 历史性德育资源;现实性德育资源
B 素材性德育资源;条件性德育资源
C 国家德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
D 国外德育资源;国内德育资源
6.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何种作用()
A 导向和动力
B 关键
C 基础
D 物质基础
7.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一德育原则被称为()
A 教学相长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 说服法
B 锻炼法
C 陶冶法
D 榜样示范法
9.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是德育的()
A 导向性原则
B 疏导性原则
C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0.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和()
A 思想性
B 导向性
C 价值性
D 合理性
11.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方法被称为()
A 榜样示范法
B 说服法
C 实际锻炼法
D 情境体验法
12.下列不属于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A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 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
1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 基础
B 途径
C 重要环节
D 出发点
14.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一德育原则被称为()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因材施教原则
C 导向性原则
D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试卷一
CBDBA
BCCB
试卷二
CBBBD
ABAB 试卷三
DDBCB
BDBC
试卷四
BBBBA
CAB
试卷五 AB
试卷六
DCDCB
ABDBC
ADDD
1、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教师需要从D方面着手。
A、学生的社会背景、年(秘书长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龄、兴趣 B、事实、概念和原理
C、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理
D、内容范围、内容重点、内容的顺序
2、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把A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战略高度,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A、现代教育技术 B、信息技术 C、素质教育 D、创新教育
3、在C下,不能完全显示三个区域也不可调节各区面积的大小。A、大纲视图 B、幻灯片视图
C、幻灯片浏览视图 D、普通视图
4、D不是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方法。A、创设历史情境
B、提供多种通道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C、模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D、模拟占据空间广的事物
5、D一般不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互动模拟情境来实现。A、万有能力
B、种子的受精过程 C、原子和分子概念 D、血液
6、在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呈现重要单词和句型,单词可以配上图片和建立热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为D的表现。A、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情境 D、教师的演示教学提供新方式
7、在英国高级数学阶段的教学大纲中,信息技术可以通过C开展数和代数的教学。A、学生能使用软件来考察图形性质的转化和它们的效果 B、直接将信息技术和所学内容相结合
C、学生使用电子表格构建公式,对情境模拟化方法
D、学生能使用数据库和电子表格提交他们的发现和展示数据
8、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的阅读教学模式可用C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A、复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朗读-利用课间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 B、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朗读-利用课间阅读-阅读竞赛-教师总结
C、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师生共同总结 D、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教师总结
9、A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学习者通过考察,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A、自我调控
B、自我临察 C、自我管理 D、自我评价、10、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确定主体中,信息技术可能的整合方式是B。A、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处理信息 B、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C、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交流 D、利用信息技术整理结果
11、直接教学的教学流程是A。
A、定向、讲解、有组织的练习、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B、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独立练习C、定向、讲解、独立练习、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D、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有组织的练习
12、D是一种两军对垒、针锋相对的讨论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加全面地看清问题的实质。A、争论
B、合作性讨论 C、头脑风暴 D、辩论
13、关于问题情境,说法错误的是C。A、问题情境要有开放性
B、问题情境的创意要力求新颖 C、情境”与“情景”不是一个含义
D、创设问题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先前经验
14、操练与练习软件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回答结果的反馈,反馈类型不包括C。A、对预期正确的应答的反馈 B、对预期错误的应答的反馈 C、对已知正确答案的反馈 D、对非预期应答的反馈
15、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知识并进行理解”的要求属于认知领域的D层次。A、领会 B、综合 C、分析 D、应用
16、奥斯特曼等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分为A两类。A、“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 B、“所倡导的理论”和“所学习的理论” C、“所学习的理论”和“所应用的理论” D、“所倡导的理论”和“所应用的理论”
17、信息技术发展的第一代是B。A、晶体管时代 B、电子管时代
C、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D、集成电路时代
18、B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主义教学模式。A、抛锚式教学 B、直接教学
C、程序教学 D、随机进入教学
19、从课程的表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划分,课堂可分为D。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B、基础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0、美国信息素养国家标准的具体内容是A。
A、基本操作和概念;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技术效能工具;技术通信工具;技术研究工具;技术问题解决和决策问题
B、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学习环境
C、基本操作和概念;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技术评价工具;技术研究工具;信息组织工具 D、基本操作和概念;获取信息能力;选择信息能力;评价信息能力;组织信息能力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体表现在的A上整合。
A、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发展历程,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B、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发展历程,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C、学习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发展历程,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上,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D、生活理念,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发展方向,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上,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整合
22、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等层次的目标属于A领域。A、情感 B、认知 C、生理 D、动作技能
23、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习目标上的整合包括五个方面,即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判别性思维能力;社会交流与协作能力和D。A、信息获取技能 B、信息组织技能 C、信息评价技能 D、信息处理技能
24、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组合关系 D、并列关系
25、为了充分发挥观摩的效能,我们需要B。
A、制定观摩计划,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意义建构
B、预测教学行为,预测教学行为,观摩教学行为,评价教学行为 C、预测教学行为,实验探索,应用于迁移,评价教学行为 D、制定观摩计划,创设情景,观摩教学行为,效果评价
26、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包括C方面。A、有效获取的能力
B、选择和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 C、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能力 D、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27、在小学高年(秘书长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级段的数学标准与信息技术整合点中,在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C。
A、运用数学符号使用ICI交流运算结果
B、使用软件来考察经过平移和旋转后图形性质的转化和他们的效果 C、使用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来记录、处理和交流他们的发现 D、使用WORD写作综合课研究报告
28、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之一情景是指教师教学前D的准备状况。A、课程、课件和教学环境 B、课件、网络和多媒体环境 C、硬件、积件和教学环境 D、硬件、软件和教学环境
29、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标准的整合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学科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内容整合;以及A。A、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怎样和信息技术整合 B、活动课程为什么要和信息技术整合 C、活动课程如何和经验课程整合 D、课程怎样和信息资源整合
30、根据整合的深度,可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模式分为C。A、完整型和创造型 B、综合型和创新型 C、完善型和创新型 D、建构型和创造型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A.目标分类
B.目标表述
C.任务分析
D.任务执行 3.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A.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B.教学媒体
C.教师的爱好
D.“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4.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5.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小学教育目的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程序教学
D.合作教学 8.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是()。A.明朝
B.“中华民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清朝 9.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10.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A.指导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接受法
1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
12.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1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
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4.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一般称为()。A.少年
B.童年
C.青年
D.幼儿 15.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6.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是()。A.小学德育目标
B.小学德育的内容 C.小学德育的原则
D.小学德育的方法
17.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这类目标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A.接受
B.兴趣
C.态度
D.欣赏
18.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解释采用了相对的观点,主要用于选拔(如升学考试)或编组、编 班的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7.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20.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特长教育
B.继续教育
C.素质教育
D.应试教育
1.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2.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A.道德修养
B.专业素质 C.学历水平
D.科研水平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4.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校外活动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想的道路”,这告诉我们课外校外教育()。
A.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B.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D.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6.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
A.掌握教育理论
B.具备学科知识素养 C.敬业
D.良好的教育能力
9.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一效应称作()。
A.福勒和布朗效应
B.费斯廷格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马斯洛效应
10.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11.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12.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D.轶事记录
13.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D.布鲁纳
14.()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15.“明人伦”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国民党统治时期 1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锻炼法 C.陶冶法
D.榜样法 17.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师素质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观念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18.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谈话法
D.自述法
1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的过程。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20.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A.人格
B.品德 C.情操
D.修养
1.B【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珲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C【解析】略。
3.A【解析】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A【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此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5.A【解析】一般来说,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本题旨在考查教育目的的概念。
6.B【解析】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7.B【解析】指导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8.D【解析】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定初等小学,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9.D【解析】领会是认知目标的第二层次,它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10.C【解析】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11.A【解析】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2.A【解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13.B【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4.B【解析】小学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15.C【解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6.A【解析】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17.B【解析】反应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兴趣”,形成价值观念的结果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18.D【解析】常模参照评价主要用于选拔和编组、编班。19.D【解析】略。
20.C【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1.D【解析】由小学教育学制的历史发展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是五四制实验。
2.B【解析】一名教师是否具有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3.C【解析】学校德育要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4.B【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5.A【解析】课外校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6.C【解析】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题干为标准参照评价的定义。
7.A【解析】略。
8.C【解析】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意思就是说,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9.C【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10.C【解析】略.11.B【解析】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而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形成性评价之 12.C【解析】是非测验的评价技术的一种。
13.A【解析】始创者是普莱西,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14.D【解析】选择题都有猜测的可能,而填空题猜测的可能性较低。
15.B【解析】四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有“国学”和“乡学”之分。教育内容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16.D【解析】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法。
17.A【解析】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同时,教育现代化还包括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8.A【解析】略。
19.D【解析】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20.B【解析】这是德育内涵。
第二篇:教育教学技能
题目:“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作业压力使他们焦虑、紧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请结合你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出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至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压力使他们焦虑、紧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特点,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伴对儿童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开始步人青春期,青春期的身心巨变又将对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小学六年级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求知欲发展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偏慢。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非常敏感,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宽慰的能力,因而,其性格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之中。如果这个时期教育得法,就能促进小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作为班主任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
学生的成绩落后,常常不是由于智力落后,而是由于学习态度不好。而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常常是和儿童在一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所形成起来的内心体验相联系的。如果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克服,而又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帮助,甚至相反,还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斥责或讥讽,这时候,儿童往往会用不好的行为来 “抗议”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他开始用捣乱、丑角表情等来维护自己,肯定自己。这就形成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和周围人的要求相矛盾或“冲突”。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或内心体验,了解儿童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并且使这种教育要求成为儿童个性发展的有效因素。这时班主任可以试着找一些同学聊聊天,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找家长谈谈或者制定一个家访计划。
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在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之后,教师必须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来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并产生把道德知识付诸行动的愿望,同时还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的机会,从而使道德行为逐步变成道德习惯。如何采取措施,达到以上的要求,是教学中必须探讨的问题,这里我试着作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活学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使学生有反复练习某些道德行为的机会。例如:班主任可以再班里制定一个生活学习制度,又或者建立一个合作小组、互助小组等等。
(二)、利用间接地组织学生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提出要求。例如:通过航空小组制作模型的活动,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学生不但愿意做,而且效果很好。
(三)、适当利用竞赛是激发儿童行为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用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组竞赛。
(四)、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例如:在自习课时带着他们在操场上多活动活动。
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形成
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显著的地位。自觉纪律是指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习惯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但在分析其特点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低年级课堂纪律常常和儿童的注意的特点有关。首先,以一年级学生,单纯要求有意注意,不利用无意注意,是不对的。其次,教师不要把儿童的注意引导到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去。教师可以采用暗示或提醒的方法,无形中引导着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维持儿童注意和纪律的根本措施。例如:一节课的时间教师讲课的时间最好是在10分钟之内,过了十分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自由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在询问老师,假如是老师一味的给孩子灌输知识强迫他们记忆会使他们的压力更大。
(二)、疲劳是低年级儿童发生纪律问题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第二、三节课时,学生容易疲劳。班主任可采用休息、课间操和游戏等方法进行调节。
(三)、对个别不守秩序的儿童,教师要善于处理,不要感情用事,以致发生冲突。
(四)、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五)、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富于具体性,并且习惯于大声说话,所以教师应注意根据 这种特点来维持和加强课堂纪律,也要尊重学生的。
从小学低年级起,班主任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纪律,这无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还是在学生个性发展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有必要提醒注意的是,对小学儿童性格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取代的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极大。研究认为父亲对自制力、灵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而目前则对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影响多表现在意志特征中,而母亲除对情绪、意志特征有影响外,还大量地表现在儿童的理智特征中。因此,学校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的工作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性格。
第三篇:教育教学技能
1.为什么要加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来说,创造力是创新的先决条件,而创造力通过多学科交叉,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和焦虑、带来使命感、成就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可以用同样的热情把学生和其他人联系起来,提高专注能力,促进冒险和迭代,鼓励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3)从大学课堂教学角度来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与创造力相关的五种核心态度,即自律、开放体验、承担风险、容忍歧义和小组信任。具体而言,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我该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等,鼓励学生用隐喻思维去表达想法或解决问题,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自然地想到创造性的可能性;引入协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联系发散思维,通过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想法。
2.大学课堂教学何为?谈谈你的思考。
(1)就大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应该以知识、理解、技能和态度的形式关注学生期望的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深度的同时形成广泛的概念理解,鼓励对公认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知情和批判性的质疑。培养学生对所有领域现有知识的有限性和临时性的认识,了解理解是如何发展的,并会受到挑战和修订。
(2)就大学课题教学应该采取的形式而言,教学应具有创造性和智力挑战,让学生作为积极参与者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承认所有学习都必须涉及积极和接受过程的复杂互动;让学生讨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尊重学生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权利;关注学生个人的福利和进步,从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背景出发,涵盖不同道德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和性别群体的一系列观点,承认并努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鼓励和意识到问题和议题的道德层面;利用教学策略和工具来实现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适合课程和主题的预期学习结果以及学生能力的评估方法
第四篇: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
1.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复案'课后备课(课后反思)。2.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
从感性到理性: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3.怎样钻研教材
弄清课程标准的精神;弄清教材体系;弄清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教材特点';弄清教材疑点。4.怎样了解学生
了解班级基本情况;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5.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他(板书、教具、学具等).6.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中必须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2.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3.教学设计可繁可简、可粗可细,但都要认真对待,要符合基本要求4.教学设计要及时调整5.达到教学结构合理6.达到教学容量饱满7.达到学生负担较轻。7.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
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技术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总体要求是:全面-体现多元性;具体-体现操作性;差异-体现层次性;灵活-体现动态生成性。2.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9.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10.使用教学媒体的原则
正确性原则'实用性~'最优化~'经济性~'互补性~'灵活性~。12.导课要短小精悍: 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明确规定了一堂课“启”(即启发诱导)'引入新课)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这是很有道理的。
13.导课的基本要求
能引学生入胜'能导学生生情'能启学生智能'。
11.导课要有针对性 就是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导课方式的选择最要本的还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差别制约着导课方式的选择,至于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导课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和他们能否接受和领会;同时选择导课方式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每个教师在性格气质上、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选择导课方式,教师要正确的认识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14.导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防止导入目的不明确'忽视学生具体情况'缺乏与中心课题的联系。15.导课设计的技巧运用
巧设悬念、疑问导课法;分析课题导课法;故事导课法;直观导课法;运用比较导课法;以旧带新导课法;介绍说明导课法;实验导入法。16.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启发思维,主动学习;清理思路,把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能力、提高能力;反馈信息、促进交流。17.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设计的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设计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作用.18.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求
设计的提问要围绕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设计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面相全体学生。
19.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演示的引入;出示和介绍媒体;指引观察;操作控制;说明和启思;整理和小结.20.演示的类型
实物、标本和模型演示;挂图演示;幻灯、投影演示;电影、电视、计算机演示;实验演示.21.组织教学的目的
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2.组织教学的方法
声音控制法'表情控制法'停顿吸引法'目光注视法'情感暗示法'姓名举例法;短暂休息法'手势示意法'媒体变换法'活动变换法'设疑吸引法'竞赛刺激法.23.结课的一般过程
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提出问题或采用其他形式检验学习结果;巩固应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在应用中解决新的问题,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拓展延伸。
24.课堂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 导语设计要情趣盎然'提问设计要指向明确'答题评价要恰到好处' 25.体态语言的应用
手势语言交流技巧'目光语言交流技巧'表情语言~身势语言~'头势语言~'空间语言~'仪表语言~ 26.板书的类型
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线索式'关系图式'图文式'.27.怎样进行师生沟通
对话,师生双方的“敞开”和“接纳”;引导学生找回自我;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学会对话;使学生的发言机会保持平衡。28.作业的批改
作业批改应注意的问题:按时收发作业、及时批改作业;重视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要有定期的作业讲评。作业批改的方式:教师批改;小组批改;自己批改;家长批改。29.课后辅导的内容
补情感'补兴趣'补知识'补方法.30.学习指导技能对教师的要求 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指导技能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31.学生学业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的目的:选拔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反馈性评价;按不同认知维度: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能力评价;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主题:他人评价'自我评价。32.说课的要求
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说课与备课的区别;把握说课与上课的区别;处理好说课的详与略;备好说课教案。33.听课的要求
听课前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听课前要了解教材、学生的基本情况;听课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听课者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学科的课改理念;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下课后的观察;课后的分析。34.评课形式
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师生互评式;抽签答辩式;庭辩式;自我评议式;专家会诊式。35.反思的注意事项要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反思首先要有虚心的态度;其次,要为改进而反思,而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再次,要用记录的方式坚持每天反思,每事反思,如日记、周记、工作记录等。36.班主任日常管理应做好哪些事 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让学生自我介绍;抓好第一次活动;多了解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
选好用好班干部;设立班级记事本;适当的家访;加强组织纪律教育;抓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抓班集体建设,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抓好班级日常生活管理。37.给学生做操行评定应注意什么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为指针,根据“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全面衡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以语言运用巧妙﹑引导教育为主,不搞秋后“算总账”;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分析学生,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有严重缺点的学生,要慎重地﹑冷静地﹑客观分析,要区分偶然的和一贯的﹑一般的道德品质问题和道德败坏等界线;评价内容要力求全面具体,体现每个同学的特点,防止模式化,泛泛而谈;文字简明扼要,措施准确恰当,字迹工整,不写错字;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评语写好后,最好同本人见面一次,并保留;评语最好能在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班级总结基础上去写;平时教师应做好材料积累,如在班主任手册上就对学生的一些情况做一些记载。
38.班主任要建立良好班集体应着重抓好哪些工作
发挥人格魅力,形成向心力;确立奋斗目标,形成凝聚力;培养使用班干部,形成核心力量;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抓竞争,培养集体荣誉感;抓纪律教育和制度管理,以情感为纽带,协调人际关系.39.怎样理解教育的惩罚问题 惩罚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缺点毛病时,他们的思想实际向他们指出一些合理的并带有强制性的处罚性的要求或处分,监督他们去完成以达到惩前毖后,引以为戒的目的。
40.转变差生的原则和方法
以爱心为基础,分析差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抓住闪光点,因势利导 抓反复,反复抓。41.家访的艺术
怎样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态度和善,讲究场合,一分为二,讲究分寸);怎样对待不太讲理的家长:(压住火气,耐心对待,摆事实,讲道理);怎样对待缺少教育方法的家长;家访遭到冷遇怎么办.
第五篇: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一 班主任工作
三、问答题。
1.班主任担任着哪些角色?
本题的成绩统计不纳入总分!请自行对照参考答案: ①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③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④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
2.班主任工作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㈠进行班级管理与教育:①组建班集体;②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③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④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㈢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㈣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㈤协调各方教育影响①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②配合学校做好其他教育工作;③协调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㈥评定学生操行。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3.班集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一般而言,班集体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特征: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富于执行力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班主任工作具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②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③有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④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二 课外校外活动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课外活动?
参考答案: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育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要求与特点?
参考答案:①灵活性 ②综合性 ③自主性 ④兴趣性
3.课外校外活动具有哪些教育功能?
参考答案:㈠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㈡课外、校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㈢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特长与个性的发展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三 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三、问答题。
1.共青团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1.保证党的领导原则。2.发挥作用和受教育相结合原则。3.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原则。4.充分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5.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2.少先队辅导员有哪些的职责?
参考答案:根据《少先队辅导员纲要(试行)》,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有:1.抓好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3.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5.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
3.简述中学共青团的组织机构?
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中学共青团最高组织是学校共青团委员会,委员会下辖教工团总支部和学生团总支部,学生团总支部又下辖以班别分类的若干支部文员会。支部委员会主要有 1
支部书记、组织团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学校团委书记由符合职务要求的教师担任。
4.共青团活动主要有哪些形式分类?
参考答案:团队活动、与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四 教学设计技能
三、应用设计题。
1. 请阐述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11分)
参考答案:(1)布卢姆认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可以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
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3分)(2)知识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涉及重认利再现具体的事实、定义、规则等;领会是指把握材料的含义与主旨的能力;
运用是指运用已学的知识(包括概念、方法和理论等)来解决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问题;分析
是指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份并理解组织结构;综合是指能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
评价是指对材料(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3分)(3)认知目标可以
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知识,第二类是理智的能力和技能,即包括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第二类以第一类为基础,而第一类又必须升为第二类目标的高度才能成为人的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理智的能力和技能的发展。(2分)结合实际加以说明(1-3
分)。
2. 从你教过的科目中,自选一课时内容设计一个教案。(16分)要求:教案的设计必须包
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简要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1)有教学目标(3分)(2)有教学重难点(3分)(3)有教学方法(3分)(4)
有教学过程(3分)(5)根据写的完整与否,酌情给(1-4分)
3.请阐明教学目标中“内外结合法”的陈述模式,并结合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试用“内外结
合法”编写一个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1)内外结合法是为了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格伦兰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
为相结合来描述教学目标。(3分)(2)它把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水平:总体目标,侧重描述学
生内部的心理发展;具体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总体目标时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例子。(3分)(3)编写教学目标。例如,语文课的一个
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7分)①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内部心理过程)② 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法的条件(行为样例)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五 课堂教学技能
三、应用设计题。
1.请结合你所教的科目简单设计一个导入,并阐述此导入的价值所在。(15分)
参考答案:导入可根据实际酌情给分,答案略。(10分)导入的功能:引起注意,激起好奇。
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揭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5分)
2.请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三种课堂提问,并说明其类型。(15分)
参考答案:(1)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先提问:矩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这属于
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
种最简单的提问。(3分)(2)历史课上教师提问:请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陈胜、吴广农
民起义的原因。这属于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3分)(3)政治课上教师提问:我国当前为什么
要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这属于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
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3
分)如结合实际可酌情给1—6分
3.请结合实际举例谈一谈讲述与讲解的不同。(10分)
参考答案:(1)举例阐述讲述与讲解。(4分)(2)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
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讲述分为叙述式和描
述式。讲述是在说事,而不是说理。(3分)(3)讲解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通过解释概念含义,说明事情背景,阐述知识本质,论证逻辑关系,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与讲述不同的是:讲解不是讲事,而是讲理,侧重于发
展逻辑思维能力。(3分)
4.请结合你所教的科目简单设计一个板书,并分析板书的类型。
参考答案:(1)(1-7分)《药》板书设计
(一)(二)
(三)(四)明线:买药→吃药(华)→谈药→上坟暗 线:就义→被吃(夏)(2)这是线索式
板书。线索式板书是指以文中提供的线索(时间、空间、人物经历、中心事件、具体事物)
为主要内容,以必要的线条或箭头联系重点词语为形式,显示出事情的来龙去脉。(3分)其
特点是较好地反映文章内容情节的变化,注重文章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而把教材的梗概一
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思路清晰,线条明朗。(3分)
《教育教学技能》试卷 专题六 教学评价技能
一、应用设计题
1.你觉得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反思呢?(15分)
参考答案:(1)回顾教学事件,保持“反思”习惯。(3分)(2)保持“学习”的习
惯。(3分)(3)教师叙事(3分)对每点加以说明的,各点增给(1-2分)
2.请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各需要反思些什么。
(11分)
参考答案:(1)就“教学前反思”而言,教师的“教学反思”意味着: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
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等等。(4分)(2)就“教学中反思”而言,需要反思的是:课堂
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
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等等。(4分)(3)就“教学后反思”而言,意味着:刚才教室里发生了
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处理?等等。(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