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通用技术课程真正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
让通用技术课程真正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亮点” 于英林 BY-2011-6-4 10:54:02 让通用技术课程真正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亮点”
一、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
通用技术是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设立的一门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高中每周2课时,课时安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课程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基础的全新的学习领域。
它以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创造能力开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为理念和以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总目标的通用技术课程,而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之一,技术教育中的加强技术设计,注重技术试验,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与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通用技术课程必将成为高中新课改中的“亮点”。
二、高中新课改中的“亮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仅以吉林省为例,各地区和学校的通用技术开课情况参差不齐,其教学也没有完全实现常态化。师资及教学设备不足,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教育行政的领导、校长和教师,对通用技术教育认识不到位,抱着传统应试观念不放,怀疑、观望、应付会考„„,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仍未得到应有重视。使新课改中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亮点“不亮”。
1、课程开设情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吉林省2008年秋季新学期开始,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正式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吉林省高中教育阶段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不平衡。长春市城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长春市教育基地负责完成,各县区的高中学校自行上课;其他地区通用技术课程开课情况大相径庭。如开课课时不足,有的学校开课时每周一课时或两周一课时,有的学校平时根本不开课在会考之前集中突击几课时大课,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根本不开课。与国家规定每周两课时相差太远,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没有实现常态化实施。
2、教师培训及师资配备情况
吉林省通用技术学科教师以国家培训引领、省里骨干培训、地区集中培训相结合进行的。其中长春市以基地校带普通校、以骨干教师带新教师等形式进行教师的滚动培训,确保教师梯队的质量。但是,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在实际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教师缺乏,教师队伍专业庞杂,学历不一。各校通用技术教师都是其它学科的教师在兼课,没有专任教师,在学校也不被重视,地位十分尴尬。
3、实验室建设和教材使用情况
通用技术是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其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必须必要的实验室和实践操作室等设施设备作支撑。长春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把永春、二道两个教育基地整合为长春市教育基地,现更名为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在具备原有功能基础上,承担长春市城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学年)一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长春市实践教育学校已累计投资近亿元,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现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宾馆、游泳馆、滑雪场、旱冰场、篮球场等多项教育教学和生活活动设施,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名学生在基地学习和活动。6700平米通用技术教学楼,18个高配置通用技术多媒体必修模块实践室和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机械加工、电子机器人等5个通用技术选修教室,增设了微型科技馆、微机室等设施,这些设备设施同时又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学资源使用。吉林市、白城、通化、松原也在建立或拟建类似的教育基地。全省已建立起的符合标准实验室的有长春市教育基地、通化市、吉林市、辽源市部分学校及东北师大附中等学校。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设实验室,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实践操作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建设比例不高。
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国家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吉林省各地区通用技术教材基本选用粤版和苏版教材。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
摘要:21世纪初期,教育者似乎不能把握所发生的事件对于他们世界的意义。他们必须马上清醒过来。没有什么比缺乏教育目的更加危险。因而需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旨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前,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因而实行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就能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运动;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部分,是对新课改运动的反思,是一种基础创新,贴近实际。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过去,中国所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教育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了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80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于是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新课程内容遵循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三大基本原则。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也是为了突出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功能。课程是制约学生
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课程似乎只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授受知识的媒体,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手段 ,似乎学生是否能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主要依赖于教学过程。新课改主要还是希望凸显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改过去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三、新课改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新课改不应过分地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而应该从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来关注知识。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固然能够开发出高品质的课程,但是国家课程开发中心从事课程开发的专家脱离课程用户,不能激起教师将其教学习惯改变到确保新课程计划成功所必须的程度,失败也就在所难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出的课程适用于少数尖端使用者,并不适用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
2、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许多教师只重输入,而忽视输出,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学习者的输出对教学的积极反馈作用,从而产生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造成教学
费时、低效现象。另外,教师、学校、家长与学生注重短期目的,即应试效益,关注考试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端。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军突起: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学生潜能的多样化发展为终极追求。【1】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遵循开放性、多样性、时代性、探究性和师生选择性的原则,支持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的特点和总体规划,在国内外现有理论上进行创新,在对国家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行延伸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开发。
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 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 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研水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有利于创办特色学校。因此,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之处。新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只有教师和学生才知道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什么地方的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书,现在还要知道如何编书。当然,如果教师被授权参与编写教学材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与实际结合。如在进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根据国家课程理念的要求,以地方史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上与历史国家课程紧密结合。
五、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与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国家课程是目前我国众多的高中使用的主要教材,并且也是我国进行高考选拔人才的依据,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其主导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即使在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的教学主导地位也是要得到保证的。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提出“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的权力”。这就明确说明了实行课程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这种多样化是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而进行的,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时候,必须在保证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来开展。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国家提倡新课程改革,实行课程多样化,但目前的高考制度不改革,什么课程改革都难以展开。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改革现在的高考制度。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高考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为此,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以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其要求进行认真的学习、消化和理解,将其所提出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这样就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了
课程理论保证,避免了校本课程开发偏离国家课程的方向;二是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根据国家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来进行,这样既有利于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又有利于校本课程的运用。【2】
总结:
高中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都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新课改应该在国家制定一个大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应注意加强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在与世界先进课程理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上, 消化和汲取国外课程开发的经验教训, 并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化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作出贡献。【3】当然,新课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形成一些文本文件,而在于使得每个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04,(03)
【2】赵登明.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J].历史教学,2006,(02).【3】吴刚平.“ 新课程运动”与“ 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第三篇: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
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 金华日报评论员文章2014年6月10日
针对市本级制沙场地经营权在拍卖活动中存在恶意串通、胁迫阻挠等现象,市委市政府要求进行专项整治。近日,市公安局和市场监管局成立联合调查组,查处了金东区孝顺镇下马村和浦口村两个制沙场的串通拍卖案件,共传唤涉案人员48名,刑事拘留2人,扣押涉案赃款494.4万元。从案件查处情况来看,涉案人员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有村干部。制沙场治理是“五水共治”行动中的重要内容。本着“萎缩、提升”的原则,我市将集中连片规划的制沙场,以拍卖的形式出让经营权,既保护了水环境,又使国有资产发挥最大效益。但是,恶意串通、胁迫阻挠的行为,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最近,全市开展了高速公路两侧非法“高炮”广告牌清除工作,正在深挖细查此类非法行为背后隐藏的官商结合、权钱交易和行贿受贿行为;市区“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查处工作也已取得新进展,对涉嫌触犯法律的党员干部将依法处理。
无论是专项整治制沙场经营权拍卖活动的恶意串通、胁迫阻挠行为,或是非法设立广告牌背后的巨大利益链,还是“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的查处,市委、市政府均果断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再一次表明,规矩是带电“高压线”。
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法律是规矩,制度是规矩,守规矩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自觉;对党员干部来说,又多了一项规矩,那就是党的纪律,是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守规矩,党员干部应成为带头者、推动者。当前我市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产生了“身份麻痹”,把自己等同于群众甚至不如群众,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说三道四,甚至公开唱反调;有的打着为集体谋利的旗帜,想方设法为自己捞好处,一旦无法满足就煽风点火、带头闹事,在市区一些重点工程项目迟迟得不到推进的背后,就有党员干部阻挠的身影;有的一天到晚想着“小圈子”、“小团体”、本部门的利益,甚至不惜利用手中职权与民争利,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非法买土地、造别墅,农村党员带头违法建房、违法用地……
党员干部不守规矩,其危害性远大于普通群众。党风正,政风好,则民风淳。只有党员干部带头讲规矩,规矩才能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守规矩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性循环。
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就要把规矩立在明处,把“红灯”亮在前头,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党的纪律在《党章》和有关条例规定里已经很明确,具体到我市,在全市党员大会上,市委明确提出要做到“五个必须、五个绝不能”:即必须牢记党员身份职责,决不能丧失立场、迷失方向;必须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决不能各行其是、讨价还价;必须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决不能遮遮掩掩、瞒而不报;必须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决不能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必须切实维护公平正义,决不能公私不分、与民争利。这就是全市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循的标准尺度,是令行禁止的基本准则。
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就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以严格的执行杜绝“破窗效应”。一要做到领导带头。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广大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而且说到必须做到,真正在“三改一拆”、“四破攻坚”、“五水共治”中破除既得利益,切实带好头、做表率。二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批评、早整改,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来补救。三要做到刚性执纪、严格执法。制沙场所经营权拍卖活动恶意串通、胁迫阻挠行为得到及时打击,群众拍手称快。群众也期待非法广告牌设置、“南山翠竹”别墅违建问题得到严肃查处,对违法违规者,坚决戳其痛处、伤其要害、破其利益。对违纪行为“零容忍”,不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决不手软。
无数教训已经表明,党员干部要杜绝侥幸心理、钻营心理、“老好人”心理,让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既是对规矩的敬畏,也是对自身的保护,更是对事业的负责。
第四篇: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
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
【摘要】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包括:
一、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
二、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教育技术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课程;教育改革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02)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管是AECT的94定义还是国内各位专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包括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新举措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把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从素质教育的深化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了我国教育改革正走向良性轨道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
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媒体的技术;
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
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问题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
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然,仅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教育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改革。那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从多方面够需要更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正好趁着这场教育改革将自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将全新教育技术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以取得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李龙.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http://www.xiexiebang.com.2005-04-11
[6]《普通高中课程方案》.http://www.xiexiebang.com.2003-6
(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心得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为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了本次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经过十多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使我收益非浅。下面就结合本次研修内容,谈谈学习的体会与心得。
一、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则提倡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旧的评价模式是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评价模式则要求除了定性评价之外,还应提倡定量评价。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实施新课程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之下的有效教学应该体现出四个维度,即在四个范围体现:第一,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你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你的目标的有效性,你的开放度,达成度等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她的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完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就课本弄课本,这里边就包括了内容的开放度和对教科书的再开发问题,还有教学方式的开发度,包括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些引领等等。第三,应该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处理的深刻上,学生思维的深刻上,我们视野的引领的深刻上。最后一个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我认为是幸福度。什么叫做幸福度呢?第一看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第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第三个就是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智慧生成的这种成功的愉悦感。
五、实施新课程必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要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先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确切的学情分析,这是一个保障。第二,在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设计上,进行了高效的引导。第三,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为贯穿全课的追求目标。另外,还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储备,当作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六、实施新课程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我们看待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的立足点之一,应该首先就是看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充分地遵循了学科固有的一些属性和它的一些基本的特点。那么,按照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不是有效呢?第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跟学科特点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理直气壮的去抓知识。第二点,其实跟第一点相联系,有效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叙事性的特点,而且叙事性必须要条理清晰,就是第一叙事第二清晰,如果你叙事不清晰这不能说有效的,如果你没有叙事的话就更没效了。第三,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也跟前面讲第一个问题知识和能力问题有关系,我觉得知识和能力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总的纲,不可偏废,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进一步探究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么建立在这种空中楼阁基础之上的教学肯定也是无效的。
就教师而言,实现新课程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坚定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第二,磨炼自身的基本功,这里边就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第三,要向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