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要点
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2004年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要点
2004年上海旅游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旅游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促发展,取得了旅游经济快速恢复和全面振兴的良好业绩。入境旅游快速增长,全年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91.92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为385.4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57.51%,旅游外汇收入30.89亿美元;国内旅游平稳发展,全年本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8505.1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16.34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总收入1472.11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7.75%。旅游业增加值447.74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6.02%。
在过去的一年,本市旅游业主要推进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大促销力度,打造都市旅游品牌
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继续加大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促销力度,重点推介2004’上海旅游节、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和F1大赛等会展、节庆旅游项目,打造都市旅游品牌,努力推动本市旅游产品的结构升级。
采用多种方式展现上海形象。一是积极参加海内外相关旅游会展和组织自主促销活动。其中,参与组织的中法文化年的“上海周”活动和自主组团赴日促销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成功展示了上海的城市形象。二是通过策划大型活动,形成宣传工作的规模效应。首次举办的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共吸引40个国 家和地区的451个展商;参与主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有64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参展商数量达2900余家,成为历届交易会展出面积最大、展台数量和参展国家与地区最多的一届交易会。
着力打造会展旅游品牌。为了积极参与国际旅游会展市场竞争,建立了上海旅游会展推广中心,利用各类国际专业会议展览,宣传推介上海的会展设施,同时针对会展人才短缺的问题,启动会展人才培训考核工作,年内培训了400多位会展师。
精心组织上海旅游节和旅游黄金周工作。2004’上海旅游节的组织工作,注重引入海外节庆活动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方式,突出国际化、市场化特点,吸引了中外游客和市民达820余万人次。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本市部署周密、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旅游企业准备充分,使游客的接待量和经济成效再创新高。
二、有效整合资源,创新都市旅游产品
按照良宇同志关于开发和利用都市旅游资源的指示精神,市旅游委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科技、体育、文化等相结合,创新推广新兴旅游产品。
工农业旅游逐步走向规范。在深入总结崇明“农家乐”旅游经验的基础上,宣传贯彻本市第一个旅游地方性标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使“农家乐”旅游逐步走向规范。五月,宝钢集团、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崇明县东平林场和崇明县前卫村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本市首批获得命名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水上旅游产品的开发稳步推进。推进建立游船行业协会和制订游 2 船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使本市游船旅游市场有序、规范的发展。研究发展邮轮旅游的政策,提出了9个方面28条发展本市邮轮经济的产业政策,其中有十一条政策方案被市政府采纳。5月1日,促成开通了以赴香港旅游为主的定期邮轮航班。
加快发展体育、文化旅游。通过协调各方,形成F1赛事、国际文化艺术节的宣传与上海旅游产品的推介有机结合,在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沪参加赛事和艺术节的同时,全面组织在沪游览活动;及时部署旅游企业参与接待服务工作,把握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契机,实现良好经济效益。据统计,F1赛事期间,本市高星级饭店的平均出租率88.7%,同比增长4.79%。
重视“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工作。按照市委领导的批示精神,与市委宣传部共同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工作,年内着重包装推出了9个重点项目,为繁荣上海的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启动实质性项目,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经过积极协调、沟通,年内已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交通初步贯通、旅游共同市场初步形成的良好局面。苏浙沪三地形成联合宣传促销机制,打出了“同游江浙沪、阳光新感受”的联合促销口号,塑造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崭新形象;上海、南京、杭州三地旅游集散中心实现销售网络的联接;三地导游人员已实行无障碍柔性流动;三地的旅游政策、服务标准等研究也形成互动。
按照贯彻CEPA安排的要求,进一步拓展沪港旅游合作。春节期 间,市旅游委组成包括40余名京剧演员的促销团参加在香港举办的花车巡游和文艺汇演,并配合香港旅游部门在沪举办“星光大道”、“缤纷香港再添风采”等旅游促销推广活动。旅游企业积极拓展香港市场,全年上海的赴港人数达到32万人次,比去年翻一番。此外,两地加强旅游产业信息沟通和旅游人才交流,为丽星(香港)邮轮公司在上海设立独资旅行社给予报批手续的支持,使之成为在沪的第一家独资旅行社。
四、综合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旅游整体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上海市旅游条例》,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学习《行政许可法》,要求确立依法行政观念;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调整本市国内旅行社审批程序,取消了旅行社营业部的设立审批。积极组织全行业学习贯彻《上海市旅游条例》,依法治旅,进一步规范本市旅游市场秩序。
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和市场整治行动,旅游消费者满意度不断上升。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以整顿入境中介机构为目标的“春雷行动”等一系列市场监管活动,强调质量意识,巩固去年行风评议的成果,使顾客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完善旅游应急机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年底在突遇东南亚发生地震海啸的情况下,市旅游委反应及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本市旅游团组游客全部安全返回。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建成旅游培训基地、旅游人才交流中心、旅游会展推广中心和旅游声讯服务系统,旅游纪念品展示中 心的建设也有重大进展。全年新设、增设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61块(套),会同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全面清理违法设立的道路交通指引标志200多块(套)。上海旅游网于9月1日正式推出英文版,扩大了上海旅游的对外宣传渠道,进一步提升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水平。
开展现代服务业调研。对本市旅游行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深入剖析了本市旅游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抓手及突破性的政策建议等,为本市旅游业发展和编制旅游“十一五”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回顾2004年上海旅游工作有三点体会:
1、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于注重工农业等产业旅游的培育,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的优化,推动郊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三个集中”,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领域。
2、提高宣传促销实效,必须创新手段。在对外促销工作方面,充分借助友好城市和当地旅游企业资源优势,使促销方式更能为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全年本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促进都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由单纯追求旅游者数量增长向追求增加内涵效益的转变。城市的旅游者容量是有限度的。上海必须在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邮轮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上下功夫,优化客源结构,在稳定旅游总人次的前提下,提高旅游消费水平,使旅游经济的增长更加科学、合理。
在回顾工作、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对旅游业发展中瓶颈问题的破解力度不够;在旅游形象 的宣传促销中,尚未形成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的中长期宣传促销计划;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方便游客的宗旨。
2005年上海旅游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2005年是上海旅游业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中国作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日益鲜明,国内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良性增长,世博会的各项建设和筹备工作全面展开,一系列产业引导、扶持政策的落实将有利于旅游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四大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入世后保护期的结束,旅游业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旅游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05年上海旅游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沪考察时的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上海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全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定位,坚持和推进都市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以塑造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为重点,以筹办世博会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加快旅游基础功能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全面启动上海旅游业的大发展。
2005年预计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超过40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9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0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力争达到6.8%左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本市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去年以来,良宇书记就整合都市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优化城市旅游环境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韩正市长在旅游工作专题调研时指出,要坚持都市旅游的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做大旅游住宿业规模,筹划好旅游产业新一轮发展。市领导的重要指示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实际,为努力实现今年的目标,我们将在2005年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承前启后,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05年是上海旅游发展三年(2003-2005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要对计划的实施情况做全面梳理,总结经验,找出不足。要抓紧落实《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要抓住“十一五”旅游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把握深化都市型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和传播上海城市形象、优化上海城市功能、建设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等重点战略问题,做好旅游发展规划。要加强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积极参与编制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
二、整合资源,丰富都市旅游产品
全面整合都市旅游资源,提升和拓展都市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消费能级。
一是重点推进红色旅游。整合上海特有资源,建设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培育以“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左联纪念馆、陈云故居等为中心的四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10个纪念馆、7个名人故居、13个烈士陵园和10个遗址遗迹等四大红色旅游系列景点,策划推出红色追忆、历史与新貌、红色连线三个系列的红色旅游线路,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等活动,扎实启动红色旅游。
二是积极开发水上旅游,完善都市水陆旅游的产品格局。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努力扩大国际邮轮旅客的年接待规模;积极提升游船旅游品质,对浦江旅游客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加快游船标准化建设,改善游船装备和服务,规范游船旅游市场,实现水上观光游览200万人次的年接待规模。
三是推动工农业旅游等产业旅游向纵深发展。要在已有的宝钢、大众汽车等工业旅游的基础上,扩大范围至印钞、酿酒、烟草等领域;在郊区深度开发现代观光型、自助体验式和度假休闲型农业旅游产品,推进10个重点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农业旅游格局。同时积极推进科普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商业旅游。
四是加速会展节庆旅游的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入驻上海,吸引更多的专业会展在沪举办。加大上海旅游节国际文化交流的力度,不断丰富文化时尚内涵,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规划引导,做大旅游住宿业规模
全面启动扩大旅游住宿规模、提升旅游住宿水平的工作。一是规划引导旅馆发展。引导发展旅馆业的“两头”,即高星级饭店和假日 经济型旅馆。重点在世博园区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引导一批高星级酒店的建设,在完成在建的世茂国际广场、新世界大饭店、香格里拉二期等7家高星级宾馆的基础上,改造升星一批高星级宾馆。到年底,旅游饭店(包括星级饭店和达到星级标准但未评星级的饭店)由2004年底的457家增至470家左右,客房由7万间增至7.5万间左右。二是全面提升社会旅馆的服务水平。对目前全市2600多家社会旅馆加大改造力度,推行旅馆品牌化管理,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能级,鼓励社会旅馆走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三是充分挖掘社会住宿设施资源。完成对农家乐、家庭旅馆、校舍等社会住宿设施资源的普查。
四、加强宣传,有效推介城市形象
围绕迎接世博会做好上海城市形象宣传工作,制订上海城市形象宣传五年规划和年度宣传计划,制作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和广告。依托国际航空、友好城市、内外经贸合作关系和各区县、各部门及旅游企业在国内外的优势和联系,建立和完善国际国内旅游促销网络。在对外城市形象宣传中,充分利用上海与47个国家的63座城市业已建立的友好交流关系,开展旅游宣传活动;联合相关部门在米兰、大阪、釜山等城市举办上海旅游周,在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举办上海城市形象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题宣传活动;争取在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中心,派出宣传和促销联络人员;在继续加强对传统客源市场宣传促销的基础上,加大对欧美等国际旅游市场输出大国的宣传促销力度。
五、把握重点,继续完善旅游环境
整合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提高现有旅游咨询网络服务能力,扩大覆盖面,建立旅游呼叫中心,优化为海内外旅游者服务的手段;增强城市旅游集散能力,进一步发挥现有旅游集散中心公共设施的功能,改善旅游车况、增设旅游车停靠点,实现旅游集散扩容。确定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划,形成合理的旅游集散布局;进一步发挥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旅游人才交流中心的骨干作用,构筑旅游人才发展平台,提高对旅游人才培养和旅游人才市场的引导调控能力。
全面落实《上海市旅游条例》各项制度性规定,修改《上海市旅行社管理办法》,启动《上海市旅馆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出台游船服务标准、旅馆服务标准等地方标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推进旅游产业信息公开,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继续开展对旅行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满意度指数的测评,加强对出境游市场的整顿,培育旅游诚信市场。
第二篇: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上海旅游业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要点
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 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思路
一、2006年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和主要工作
2006年,市旅游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经济发展,围绕“科教兴市”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战略,按照市委确定的“落实、聚焦、突破”的工作基调,紧紧抓住奥运、世博机遇,努力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强化城市宣传推广、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为“十一五”旅游发展开了一个好局。
(一)旅游经济运行良好,全面完成指标
上海旅游业克服了年初出现的禽流感和日韩泰等主要客源国入境来沪游客数下跌等困难,实现了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同步稳定增长。全年本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600万人次,同比增长5%左右,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464.6万人次,同比增长4.5%;国内游、出境游市场稳步发展,郊区农业休闲旅游的持续升温和旅游黄金周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本市国内旅游经济增长的亮点。预计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9.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8%;接待国内旅游者9684万人次,同比增长6.5%,国内旅游收入14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 %;旅游总收入约17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 %。
全年本市旅游经济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入境旅游市场继续看好,但客源国情况有所变化。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欧 美远程市场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但主要客源国日本、韩国和泰国却增长减缓,甚至出现了下跌。政治等因素是导致这些国家入境来沪人数下跌的主要原因,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韩国解散内阁、泰国因即将大选致政局不稳;二是旅游企业效益稳步增长。全年本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点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约7%、25%和15%。三是旅游住宿规模在调整中扩大。今年新增旅游饭店25家(其中星级宾馆8家),客房约6000间。住宿规模的扩大分流了星级宾馆的一部分客源,使本市星级宾馆的平均出租率在去年有所下降的基础上,同比下降近2个百分点。
(二)重点工作稳步推进,预期成效基本实现
一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抓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调整完善和启动工作。加大政府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力度,将主要精力放在为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服务以及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全面落实行风政风测评的各项工作要求和任务,开展行业内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按照本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分解阶段性工作目标,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实质性启动“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二是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作,促进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实现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编制了《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指导郊区进一步完善细化农业旅游规划,重点推进金山农民画村、嘉定毛桥村等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对本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包装和宣传,并成功推出了10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启动乡村旅 游经营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帮助郊区进行人才储备。全年本市乡村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391万人次,广大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得到了实惠。今年,结合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继续推进红色旅游工作,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组织编写《上海红色旅游景点导游》,在铁路部门配合下开通了“上海-韶山红色旅游专列”。
三是实施世博招客计划,宣传推广上海形象和世博旅游产品。联手江浙赴韩国、日本和美国进行巡回宣传,组团参加法国、德国、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地举办的国际旅游交易会;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2006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聘任首批7位 “上海会议大使”,通过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推广上海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计划周密、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本市入境旅游市场冲破了诸多不利因素而继续增长。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强化“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制度,明确行业管理责任,合力抓好市场整治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化社会旅馆“规范服务达标”工作,开展旅游名牌产品评选工作,以及建立本市旅游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诚信旅游形象;通过与本市旅行社签订优质服务承诺书,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优质服务责任制;通过举办旅游行业消防运动会,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的“三管齐下树文明”活动,促进市民文明旅游,争做可爱的上海人。
五是倾力打造会展、赛事、节庆和旅游黄金周产品,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做好“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接待和上海合作组织成 立五周年庆典活动等服务工作,扩大了上海有能力举办重大国际会议的影响力。联合“两节四赛”组委会举办“长三角”和港澳地区推介会,推进上海旅游与文化、体育的联合;2006上海旅游节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展示出全新的面貌,共吸引了800 余万市民和游客参与。据统计,全年三个黄金周接待观光客1076.4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1%。
六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在“服务全国”方面有新的进展。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培训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旅游会展推广中心和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等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完善服务功能、拓展办事能力,962020上海旅游热线的接听数已从开通之初的每天50多个上升至现在的每天近千个,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举办“2006旅游保险论坛”,探索旅游与保险业的结合,防范旅游风险。与美国运通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商务旅行论坛”,探讨与国际商务旅行商联手发展商务旅游。加强与长三角其他旅游城市在旅游信息化、集散功能、旅游法规建设、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按计划完成了今年对云南、新疆、重庆等地的对口支援任务,为西藏日喀则地区培训旅游管理人员75名,并完成国家旅游局下达的派导游援藏的任务。
(三)综合治理聚焦重点,疑难问题有所突破
一年来,本市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旅行社营业部的准入机制完全放开后,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星级宾馆建设速度过快引起市场的无序竞争,而平均房价的持续攀升使本市的旅游刚性成本有所提高;旅游行业信息化水平还较落后;各类旅游人才出现短缺,尤其是饭店、旅行社的经营人才以及导 游人员流失较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一定突破: 一是对旅行社门市部实行向所在地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编号管理,把旅行社门市部纳入属地化管理。同时加强市、区县两级旅游执法,集中对违规经营旅游业务和虚假旅游广告进行专项整治。这种分层管理、集中整治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是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测评,委托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开展旅行社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并与市消保委等部门联合开展“旅游行业啄木鸟”行动,以此来监督旅行社的诚信经营情况,把测评结果和暗查情况向社会公布。
三是向社会公布本市旅游饭店经营状况,引导社会资金理性投资饭店业,并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本市旅馆业发展纲要,对新建饭店项目进行严格审查。
四是加强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今年4月开通了“上海旅游行业管理短信群发系统”,将管理信息、游客提示、灾害预报、应急措施等,迅速发送至行业工作第一线的员工,提高旅游应急事项的决策处置能力。
五是把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旅游市场管理的新抓手加以推进。目前,除了已发布的农家乐服务标准,又出台了《上海市游船服务质量要求》。
六是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先后举办了导游人员、社会旅馆经营管理人员、乡村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和区县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班,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二、2007年工作思路
2007年全球经济预计继续温和增长,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发 展。随着经济增长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经济增长中消费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消费将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北京奥运进入倒计时的关键一年,上海世博筹办全面升温,特奥会、女足世界杯、非洲银行行长会议等在沪举办的大型活动和会议较多,以及国际客运能力的增加和近年持续的城市形象宣传,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将吸引更多的游客,上海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当然,也要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油价浮动对入境旅游所产生的影响。
2007年上海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融合发展旅游产业,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挥旅游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奥运世博机遇,积极拓展客源市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完善提升政府旅游管理服务职能,引导旅游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行风、政风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夯实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预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660万人次左右,比上年增长10%以上,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500万人次左右,比上年增长8%以上,国际旅游收入44-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2%;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153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7年上海旅游工作要聚焦四大重点: 一是以实施奥运世博战略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整合相关产业要素,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赛事节庆旅游、购物旅游、会展奖励旅游等产品,优化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旅游业与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打造旅游产业集群;联手北京、长三角等相关区域开展从奥运走向世博的整合营销,稳定洲内市场,扩大欧美市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二是以信息化和管理服务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自主创新。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交通集散布局,提升962020旅游热线、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企业诚信平台等公共服务功能;用信息化改造产业,逐步把产业发展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升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引导住宿业合理布局、适度增长,推广节能措施,全面开展绿色旅游饭店建设。
三是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的改革开放。实施一系列吸引入境、扩大消费、增强市场活力与城市吸引力的促进政策,探索改革导游管理与薪酬体制;加快行业规范性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扩大国际采标,鼓励企业定标;进一步探索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提高各级各类旅游协会、中介机构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是以促进市民旅游为抓手,进一步发挥旅游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旅游需求着手,持续推进市中心特色街区、郊区休闲度假项目等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强旅游培训,扩大旅游就业;打造旅游诚信体系,完善旅游应急、投诉、救援体系,建设让旅 游者放心的消费环境。
2007年主要工作:
(一)着力深化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促进新农村新郊区建设 落实《上海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6-2008年)》,对六个已建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点)进行产品整合、功能开发;按计划推进崇明绿华生态园区、金山农民画村二期、闵行马桥镇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宝山罗店张墅村农家乐、青浦朱家角镇金舟渔村、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松江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崇明前卫村、瀛东村等乡村旅游项目水平,形成市有重点、区(县)有特点、(乡)镇有亮点的乡村旅游新格局;继续加大投入,扶持乡村旅游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的住宿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形成10个“市民周末游”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着力推进奥运世博招客战略,不断提升上海都市旅游形象
国际市场:以稳定日、韩等主要客源市场、保持欧美客源市场高速增长为目标,制定促进入境旅游的鼓励政策;形成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世博一级国际客源市场,港澳台及东南亚、澳新等国家的二级国际客源市场,欧、美三级国际客源市场的梯度促销格局;以“中俄文化年”、友城交往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大欧美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在江浙沪整体促销的基础上,借助奥运,实现与北京、广东、港、澳、台等地区的联合促销。
国内市场:加大对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国内潜力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推介会展奖励、休闲购物等都市旅游产品,优化休闲 购物旅游环境,扩大在沪旅游消费;拓展市民周末休闲旅游市场,引导更多市民积极休闲;提升旅游对口支援、区域合作的水平,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三)着力加强旅游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围绕奥运世博需求,完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提升上海旅游热线962020和信息咨询中心服务功能,拓展旅游投诉、旅游援助处理功能;改造旅游多媒体触摸屏系统,实施触摸屏信息在线联网,使三星级以上饭店住宿客人享受由中、英、日三个语种提供的旅游信息实时查询服务;建立长三角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信息共通、共享。
增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推进旅游集散中心主站、分站的规划选址工作,推动水陆集散衔接发展;增设通往乡村旅游景点的旅游线路,逐步实现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点)通旅游交通线。完善旅游交通指引标志,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技术细则(试行)》,深化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
建设应急、投诉、救援体系。加强旅游投诉处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队伍,提高水平;落实《上海市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上海市旅游重大活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旅游应急专家队伍,建立旅游应急物资、能力储备和基础数据库;探索启动旅游援助中心建设。
搭建旅游人力资源培训、交流和储备平台。制订《迎世博旅游行业教育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行业职业教育;拓展对景区(点)、社会旅馆和工、农业旅游点等新兴领域的培训,提高行业培训覆盖面;加速造就旅游行业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优秀导 游人员;建设上海旅游人力资源网,做强旅游人才交流工作。
(四)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探索制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力争逐步实施入境免签证制度;推动简化国际参展品、宣传品和礼品的通关手续,提高通关速度,促进展览业的发展;吸引外资改造景区景点,扶持优势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本市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
稳步推进旅行社经营管理创新:推进旅行社品牌建设,推出一批旅游名牌产品;开展旅行社营业场所标准化建设,推进导游管理与薪酬体制改革;在全市推广旅行社为公务活动提供服务;鼓励旅行社业经营方式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全面提升旅游住宿业服务水平:通过调控,引导住宿业合理发展;深化旅馆管理,积极推动旅馆品牌连锁经营;继续开展旅馆达标创优争名牌活动;推广节能措施,全面开展绿色饭店建设。
(五)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上海特色旅游产品 做强节庆赛事旅游:进一步提升上海旅游节的品牌效应,吸引千百万人游上海;依托2007年在沪举办的特奥会、女足世界杯以及上海国际艺术节、F1汽车方程赛、大师杯网球赛、田径黄金联赛、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做强节庆赛事旅游。
打造购物美食旅游:进一步推进旅游与商业的结合,推出迎奥运、世博的“购物嘉年华”、“美食嘉年华”商业旅游品牌,提高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消费水平。
集聚发展会展奖励旅游:按照本市会展旅游五年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浦东(陆家嘴—花木)、虹桥开发区和南京西路两侧等 三大会展集聚区的设施和功能建设,完善光大会展中心和外滩两大地区的会展服务功能。
做精水上旅游:推行《上海市游船服务质量要求》,提升黄浦江游船服务质量,完善十六铺水上旅游中心建设;推动淀山湖、苏州河、黄浦江沿岸旅游功能的综合开发,加快邮轮旅游发展和游艇产业集聚。
整合推广专项旅游:整合既有红色旅游及工业、文化、科普体育健身等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扩大影响力,提高接待规模。
(六)着力开展“迎世博优质管理服务年”活动,促进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进步
2007年,确定本市旅游业为“迎世博优质管理服务年”,通过聚集式工作,把政风行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强法规、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本市旅馆管理办法及旅馆服务质量、特色旅游街区等服务标准,推动建立旅行社门市服务、导游服务、领队服务等行业标准;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实市委关于“三重一大”的民主决策要求,在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结合旅游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旅游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健全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完善电子政务功能,扩大网上办事项目,丰富政务公开信息内容;加强对市民旅游知识和旅游政策法规的宣传,努力把这种服务延伸到社区。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行业协会作用。加快行规制定、宣传和执行,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自律,提高旅游企业经营服务人员的法规、标准、商业道德意识;发挥行业 代表作用,树立行业形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区域联动构建旅游诚信市场。联合长三角共同建设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平台,积极把旅行社游客满意度测评扩展到本市居民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企业;市、区县联手加大对虚假旅游广告和旅行社营业部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出境旅游市场;大力宣传优秀导游员的事迹,宏扬行业正气。
倡导游客文明出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推进文明旅游与加强行业教育工作、旅游诚信建设工作以及倡导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会同市文明办、文化执法、消保委等部门,集中开展“倡导文明旅游”宣传展示活动,提醒游客注意文明出游。
2007年是旅游“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健一年,对于上海旅游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定不移的抓旅游产业发展,为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上海旅游业的新贡献。
第三篇: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2007年工作要点
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2007年工作要点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巩固成效,拓展深化,突破难点,分类指导,不断扩大“两新”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积极探索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增强党的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促进“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一、突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工作
根据中央和市委要求,2007年要做好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即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和从业人员在50—99人且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这是本市继提前完成“双达标”任务后,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力争到2007年9月底,本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90%以上实现党的组织覆盖。
按照“抓重点、破难点、保节点”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指导和协调。要加大组建党组织的力度,通过及时为流动党员转接组织关系、加大发展党员的力度、动员非公企业党员主动亮身份等措施,切实解决部分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少、组建难的问题。
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公司法》,加强对业主的教育沟通和引导,增强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同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情况交流,在非公企业建立健全党组织情况季报制度。
二、巩固成果,有效发挥“两新”领域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要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两新”领域的党组织要致力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强化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功能;致力于团队精神的培育,强化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功能;致力于各方合法利益的维护,强化党组织的利益整合功能;致力于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导向功能。
要进一步总结“两新”领域党组织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在庆祝建党86周年“七一”前夕,评选表彰本市第二批市级“五好”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示范点,组织全市“两新”组织发展成果和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成果展示活动。
要继续构筑发挥党员作用的平台,找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围绕企业发展发挥作用,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作用,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围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者。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两新”组织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三、推进试点,探索创新民间组织党建和管理发展工作新机制
按照市委要求,继续深化民间组织枢纽式管理的党建试点工作。要进一步拓展联合会党委的功能,理顺所属协会党组织的关系,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突破联合会专职工作人员目前缺乏保障的瓶颈,推进社团工作者职业化进程。要总结推广普陀区、虹口区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加强民间组织管理的试点做法和经验,形成区——社区——民间组织多个层面党建工作的网络体系。适时召开加强社区活动团队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
巩固行业协会党建试点工作的成果,进一步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构建以行业协会党委为纽带,向下领导与管理部分业内经济或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属业管理体系,为推进行业服务、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加强对其他民间组织特别是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党建工作的探索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社团、涉外非政府组织等管理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具有上海特点的民间组织党建新模式。
四、拓展深化,继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要以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按照“最活跃的生产力要体现最有活力的党建”的要求,理顺开发区党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完善园区党建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健全园区党建工作网络。
要把商业城(街)党建纳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重点来抓,适时召开全市商业城(街)党建工作研讨会,分析现状,寻找不足,交流不同类型的商业集聚区域的党建工作经验,形成加强商业领域党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的工作要求,把规模人数少、流动变化大且面广量大的非公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范畴,传递党的声音,团结群众,凝聚社会,逐步实现党的工作覆盖。
五、团结凝聚,认真抓好本市“两新”领域人才工作
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以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带动人才工作的全覆盖,在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创新为“两新”人才服务的载体,拓展为“两新”人才服务的渠道;组织各类学习考察,为“两新”组织经营管理者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学习借鉴的平台。继续深化人才库建设,市级层面建立完善百人规模人才库,区县级层面建立完善千人规模人才库,探索人才信息的跟踪、刷新、应用的方法和手段。
加大对“两新”人士特别是非公企业业主的教育培训力度,利用各级党校和已建立的培训基地等资源,继续办好《改革与发展》系列讲座,提供分类培养、分批培训的学习项目。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非公企业业主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素养、法制观念、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教育引导非公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健康发展,教育引导非公企业业主与党同心同德,争取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
六、建章立制,积极推进“两新”领域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廉政建设
进一步加大探索和实践“两新”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非公企业纪检组织要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监督执行制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加强纪检组织建设,在全市200多家党委建制的非公企业中逐步建立健全纪委组织。
要继续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加强对中介机构、非公企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指导,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作用。倡导廉洁文化建设,促进行业自律、诚信经营,为“两新”组织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市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行风建设,以监督检查为抓手,引
导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七、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方法
以推进区域性大党建工作为契机,加强与市、区县各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重点发挥好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社团等部门与“两新”组织关联度密切的工作优势、资源优势,争取政府管理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工作联动机制、情况互通机制、协调推进机制。针对大量“两新”组织落户在社区的实际,指导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积极探索依托社区大党建格局开展工作。
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要继续办好《凝聚》杂志、《文汇报〃新社会组织》专版和《非公星空》广播专栏等教育阵地,建设好上海“两新”互动网和市社会服务局网站,借助本市主流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辐射面大、受众面广的优势,加强“两新”领域的社会宣传力度,创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针对“两新”组织党员分散、流动、变化较快、青年白领较多等特点,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开发市、区县、社区(街道)信息系统,构建全市“两新”领域信息服务平台。召开全市“两新”组织党建信息化推进会,加快推进全市“两新”组织信息化建设。
八、注重服务,为“两新”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积极推进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召开有关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部分区县街道加强“两新”组织党建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加大上级组织为基层支部服务的力度,多种途径解决经费来源,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基层支部活动缺乏经费的问题。
要整合社区活动资源,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条件,以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契机,探索建立社区资源为“两新”基层党组织共享的机制。组织编辑出版一批适应“两新”组织需要的党建教育资料,扩大《凝聚》杂志的赠阅面,在上海“两新”互动网上增加“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学习教育的栏目。
由于区县乡镇换届,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干部调整变化较多,拟在春节后
组织社区(街道)、乡镇综合党委部分新上岗干部分批举行培训班,提高基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开办基层一线有代表性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提高基层党支部书记的群众工作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协调各方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切实关心基层党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九、勇于探索,努力提高“两新”组织党建理论建设和调研工作水平
要把调查研究工作放在“两新”领域工作的全局之中来谋划,积极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即市社会工作党委机关干部自身队伍的作用,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决策咨询小组的作用和由基层干部组成的党建调研联络员队伍的作用,探索建立“两新”组织发展和党建调研工作的长效机制。
着力破解难题,确立全年调研课题,重点研究并探索在就业方式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两新”组织人士树立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引导“两新”组织特别是非公企业主遵纪守法、履行社会责任;在“单位人”已演化为“社会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社会组织化的程度,构建有效的服务体系,从而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等。
要开展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五年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编辑出版《“两新”组织党建概论》,为广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筹建“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工作研究会,建立全市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研讨平台。
第四篇: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要点
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要点
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要点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对以四面山为代表的全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四面山旅游面临的外部和内部发展条件,今年将是四面山旅游实现大跨越的起步之年。为了实现“新旅游、新农村、新体验、新风尚”的目标,努力实现四面山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一五”四面山旅游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进一步加速“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步伐,特提出四面山管委会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和经济工
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重点推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推动景区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全面建设景区小康社会、构建有景区特色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概括为:坚持“一个方针”、围绕“两个目标”、抓好“四项基本任务”。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出发,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联合协作、重点推进,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景区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做美旅游“蛋糕”,使旅游业成为景区产业的“中流砥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有景区特色的和谐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二是要进一步抓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建设“渝有四面风光”夯实基础。借助江津市创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在继续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四面山景区创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争取一次性申报成功。
具体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旅游接待人次增长2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景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300元以上,财政税收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抓好“四项基本任务”,即加快完善旅游基础实施和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景区涉农旅游,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根基;实现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对外形象;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为新华集团合作开发四面山旅游资源搞好优质服务。
三、总体要求
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牢把握新华集团
入驻合作开发四面山景区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主动融入“渝川黔旅游金三角”旅游经济圈;增强“六种意识”;做到“六个结合”;强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和管理;实现“四个转变”,为把四面山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山区度假地奠定坚实基础。
四、工作重点
今年四面山景区将突出抓好九大重点工作。
一是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发展景区旅游,在做大景区旅游市场上有所作为。跟踪《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审批;加强对上报国家四面山景区飞龙庙至洗鱼口省际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补助。改造硬化正田沟至飞龙庙11公里公路,启动中水公路;四面山集镇天然气安装工程要于“五一”前投入使用。
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为旅游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稳近求远,固老培新,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游客半径。全面提升景区旅游发展质量,力争形成比较系统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充分发挥四面山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规范化经营的意识,实施林海村农家乐联营模式,加大对景区宾馆的组织引导力度,对四面山景区内的宾馆,农家乐实行联营,统一定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在四面山旅客接待中心设立四面山旅游经营单位营运情况公示牌;对四面山景区内滑竿、黄包车、游船等经营项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装,统一定价。完善景区旅游管理体系,使景区旅游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服务“三农”,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所建树。
以旅游促“三农”,深入推进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农家乐”健康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大胆创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对景区农民实行“亲民、为民、富民”政策,在景区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争做旅游致富人”的氛围。广泛利用景区内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涉农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提高附加值。通过发展旅游业来破除“三农”“瓶颈”,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景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新举措。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在建设和谐农村上有新气象。着眼于管理民主、激发活力,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有新进展。发展新旅游、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塑造新风貌。在燕子村、头道村要形成“群众
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后勤基地不建设,党员干部未尽责”的观念。
大力推进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发展,推动农村旅游不断提升。在燕子村发展猕猴桃3000亩,引进业主种植红豆杉300亩,建立100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在洪洞村建立100亩“中药材基地”,100亩兰草基地;在林海村和头道村建立“养殖业基地”;在林海村建立200亩猕猴桃基地。调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形成共念旅游经,共找旅游钱、共发旅游财的局面
高度重视扶贫救灾救济工作,狠抓贫困村的项目建设和发展工作,狠抓弱势群体的清理、建卡工作,并逐一实行低保、救济补助。打生态移民牌,逐步进行生态移民,建设景区新农村。加快推进花果山登山探险、龙潭湖滨垂钓等体验性、参与性项目建设,支持开发农庄式、公寓式、产权式酒店,鼓励发展酒吧、咖啡厅、茶馆、健身馆等休
闲场所,支持燕子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三是全面推进诚信旅游建设,树立诚信旅游形象,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有所突破。
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旅游市场之灵魂。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旅游经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
要以四面山景区旅游行业改革为动力,以法规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诚信体系框架。要提高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宾旅馆的“诚信度”,充分发挥四面山旅游行业协会在推进诚信建设中的作用。结合行业协会的改革,加大行业管理协调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意识,综合整治旅游服务环境,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共促共为提高旅游服务的氛围,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友好的人文环境,打造良好的旅游新形象;推出“景区宾旅馆共建诚信”活动,深化“擦亮窗口树形象、搭建平台促发展”活动,引导诚信经营活动向纵深发展。
要加强景区科教文化卫生工作,提高景区村民的文化素质,建设景区精神文明风景线。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农民运动会、门球大赛,办好景区特色学校,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四是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法规建设和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在推进依法治旅上有所进展。抓紧出台和完善《四面山旅游协会管理章程》,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转变和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旅游统计职能;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制定出台《四面山旅游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开展旅游服务达标创评活动,提高旅游整体服务质量水平。指导旅游企业积极推行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取向的个性化、情感化服务,打造旅游特色服务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和地灾防治网络,全面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地灾防治,完成森管局危房搬迁地地质滑坡治理工程;强化旅游安全稳定工作,切实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体提升四面山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外形象。
五是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启动“渝川黔旅游金三角”工程,努力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在进一步发挥景区区位优势,扩大旅游对外合作上有所开创。当前,四面山的客源主要集中在成渝两地,这说明四面山的旅游客源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
不同的宣传促销手段,以“政府主导型”战略来实施和推广旅游形象的总体策划和整体营销工作,稳近求远,固老培新,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举办“四面山旅游文化节”、“四面山鸳鸯旅游文化节”,组织人员走出去宣传和请旅行社进来联谊等方式进行旅游促销,突出重点、定期、分批地宣传景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建立四面山旅游网站,发布四面山旅游信息,提升四面山的旅游知名度。
启动“渝川黔旅游金三角”工程,充分发挥四面山的景区区位优势。四面山既是“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东起点,又是渝南精品旅游线路西起点,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四面山为起点,向北呈扇形展开,其150公里范围内即有人口千万以上,600公里范围内则人口近亿。因此要巩固,开辟广泛的近距离和中距离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要依据高质量高品味的旅游景观,通过重庆、成都连通
世界各地,大力开发强劲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把四面山推向国际化。六是积极推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方式,在促进绿色产业体1 2 下一页
第五篇:旅游事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我县旅游工作以全州旅游“二次创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全州旅游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会议”精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按照建设“水电工业旅游、高原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的要求,以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和扩大宣传为核心,在新的起点上扎实做好旅游项目前
期规划工作,着力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积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年内,全县共接待旅游者65150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业总收入3528万元,同比增长19.47%。
一、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工作的领导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工作的领导。一是以节庆文化为平台,塑造旅游工作新形象。在2月3日“正月初九龙灯会暨高洪章个人演唱会”期间,举行了××县旅游事业局挂牌成立仪式,以节庆文化为平台,塑造我县旅游新形象,全面提升我县旅游部门的知晓度,为进一步包装打造正月初九“龙灯会”节庆旅游品牌,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县人民政府制定印发了《××县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南政办发〔2009〕47号),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旅游、质监、规划建设、商务、文体、民宗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二、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明确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
(一)开展旅游资源调查
我局挂牌成立后,先后深入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土林、碌摩山等全县各景区(点)开展旅游资源调查,进一步明确以重点培育“水电工业、彝族风情、高原生态”三张旅游名片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同时,深入公郎镇盖瓦洒村实地观摩“哑神舞”,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哑神舞”,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新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做好旅游项目前期论证、规划工作
一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我局初步完成了四星级跳菜大酒店、无量山景区、碱坝温泉3个旅游开发项目的前期调查论证工作;二是以《××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小湾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议书》为依据,将小湾旅游景区开发作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作了《××县小湾旅游景区开发招商项目书》,上报州旅游局,并列入了全县2009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2009年昆交会招商引资项目,赴昆明参加招商引资活动。同时,该项目还被作为重点推介项目,列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项目库,在网上发布了《××县小湾旅游景区开发招商项目书》;三是编制了《××小湾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议书》、《××县凤凰山生态旅游景区简介》,其中《××小湾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议书》以县人民政府请示文件形式,请求州人民政府转报省人民政府;《××县凤凰山生态旅游景区简介》以县人民政府请示文件形式转报州人民政府,积极争取以上2个旅游项目前期规划资金;四是积极开展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州人民政府领导于5月6日到我县调研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深入灵宝山实地查看,并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建设意见;五是向省、州旅游局争取到旅游资源规划经费、旅游节庆活动经费70万元;六是完成宝华镇拥政村、公郎镇盖瓦洒村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规划,其中,宝华镇拥政村作为彝族打歌、跳菜特色文化保护村,规划投入500万元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公郎镇盖瓦洒村作为“哑神舞”特色民族文化村,规划投入650万元开展特色文化旅游。
(三)旅游项目工作完成情况
《××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小湾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与省旅游规划专家联系,将对小湾电站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进行详细规划。同时,县人民政府正积极与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小湾建设管理局协调,初步达成小湾电站水电观光旅游项目合作开发意向。
三、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对小湾旅行社的业务指导,由小湾旅行社统一制作旅游线路宣传册,编制我县旅游线路3条,印制旅游线路宣传册300册;二是组织编印了《无量山之旅》旅游宣传画册5000册;三是制定了《“××旅游网”建设方案》,积极筹建“××旅游网”;四是开展了××县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来自云南、北京、山东、内蒙古、辽宁、重庆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形象标识36个,宣传口号2221条。通过初评、复评和公示三个
阶段,分别评选出5个形象标识和11条宣传口号作为获奖作品;五是组团参加了由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09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强力推介××旅游。
四、不断强化行业管理,旅游市场秩序有了新改善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体目标,一手抓培训,一手抓整顿。
一是联合县总工会举办了“××县旅游服务行业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暨服务技能大赛”,全县各宾馆酒店职工、县级机关办公室主任200多人参加了职业道德、礼仪礼节知识培训;各宾馆酒店从业人员110多人参加了中式铺床、中餐摆台技能培训。××宾馆、小湾宾馆、小湾假日酒店、祥和酒店、云南小湾澜沧江实业有限公司等10支代表队,31名选手参加了中式铺床、中餐摆台技能大赛;二是在“五一”、“十一”前夕联合工商、公安、安监等部门开展了旅游景区(点)安全检查、旅游商品质量专项治理、旅行社规范经营等系列活动;三是与县综治委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平安旅游景区(点)”创建活动;四是在11月份开展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复核工作,对外公布了旅游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由于措施得力,成效明显,我县旅游市场整顿工作受到了州暗访检查组的好评。
五、精心引导旅游企业发展,在产业扩张上实现了新跨越
针对全县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现状,实践中我们改变工作方式,以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入手,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引导、推动旅游企业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旅游企业已开发“山涧”牌系列旅游商品4种,新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家。
六、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促使服务质量有了新提高
为推动全行业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大力加强了队伍建设。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公开向社会征集对全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收集到意见建议29条,并针对性地制定了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结合每月的政治学习日,增加了业务学习、党风廉政和纪律作风方面的内容。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了郑培民、周国知等先进事迹专题片,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
2009年,我县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旅游规划的编制和详细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细化。我县虽然完成了《××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小湾水电观光工业生态旅游区项目建议书》,但旅游规划与其它规划衔接不够,景区基本上没有详细规划,导致总体规划难以落实。
二是旅游发展体制不顺,整合乏力。我县各个旅游景区(点)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加之县财政困难,导致对各景区(点)投入严重不足,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旅游企业实力不强,行业素质有待提高。我县旅游市场发育不够,旅游企业普遍“弱、小、散、差”,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和产业要素的龙头企业少。市场化意识还比较薄弱,旅游企业的管理落后,没有知名的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对旅游商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商品十分匮乏,旅游商品销售呈松散型,缺乏旅游商品的综合集中展示交易平台。
四是旅游宣传促销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县旅游宣传促销缺乏针对性,手段单一,仅仅局限于小规模式宣传,没有形成整体联动、多渠道宣传促销的新格局。这些困难和问题,要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要点
在2010年旅游工作中,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优势产业,抓实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学发展”发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旅游项目规划工作
以《××彝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和《××小湾水电工业生态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一是重点做好小湾旅游景区、无量山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二是做好四星级“跳菜”大酒店、碱坝温泉开发等旅游项目的前期规划,建立旅游项目储备库;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外商投资;四是加强与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开发公司小湾电站建设管理局的协调联系,签订小湾水电站合作开发意向书。
二、大力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旅游影响力
组织一批旅游宣传活动,设计和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在主要旅游客源地积极组织市场促销,参加各类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宣传我县旅游形象,年内计划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3次,推介会3次。大力组织旅游节庆活动,鼓励乡(镇)和企业举办节庆活动,努力提升××旅游影响力,实现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三项均达到同比增长8%以上的目标。
三、推进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县各宾馆、酒店及饮食服务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二是按照《××县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旅游景区(点)讲解词规范》、《导游服务规范》、《讲解员服务规范》等系列地方旅游服务行业标准;三是进一步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协同安监、公安、质监、卫生监督等部门做好有关旅游单位的特种设备、治安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督查工作,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
四、营造良好的区域旅游环境
积极探索游客“引得来、留得下”的有效措施,在继续做好行业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强化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全力推进旅游行业“环保模范饭店”和“绿色饭店”的创建工作。抓好旅游企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旅游品质服务提升活动,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吸引游客。
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构建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
以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意见》为指导,尽快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县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组,制定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着力培育适应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明确旅游产业定位,确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战略,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设立高层次的旅游协调机构,形成上下呼应,左右联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格局,为统筹旅游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逐步增加财政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政府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用于资源开发规划、目的地形象宣传促销、项目建设引导性资金等,是与招商引资开发旅游项目相辅相成的。近年来,我县财政资金对旅游投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总量仍太小,与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有较大差距。在下步工作中,建议将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旅游项目,给予旅游规划和宣传资金补助。
三、进一步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和资源综合开发招商引资步伐,按所有权、管理权和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将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面向市场,切实搞好项目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包装出一批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项目,以优惠条件、优质服务、良好回报吸引各方投资,吸引规模大、会经营、品牌好的企业集团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形成社会办旅游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