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06:4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从化中学 钟记和

摘 要:

当今的信息科技时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应对科技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对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发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应充分调动起来、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本身质量、提高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环境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问题;对策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我校已实施三年多,通过这几年课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发现,在学生参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限制了学生参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范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

一、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的现状

1、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动手操作与实践

目前学生有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之中。以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这一节的课堂片段。课堂中老师以用纸板制作小板凳为主线,边讲解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边用纸板制作,学生觉得特别新奇,注意力集中,到后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老师看到时机成熟了,就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派发四张A4的打印纸,要求学生用发的纸设计制作一座简易纸桥,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桥最结实。课堂一下就忙碌起来了,没用多长时间,几乎每个小组的纸桥都做好了,而且形状各式各样。最后,让每组选出两个代表,把作品拿到讲台来当场进行测试,看一看哪组做得最好。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得到学生的欢迎,符合学科的特色,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2、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讨论、研讨与归纳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其中小组合作是被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以下是在讲授《技术的巨大作用》这节课时,我校高一(16)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先确立一个研讨主题,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委托一名小组成员记录的一节课堂实录。说明在课程实践这一个环节当中,学生从行为上参与了讨论、研讨和归纳。

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什么是技术?技术是怎样产生的?技术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按适当的男女生比例采用六个学生

为一组将学生分成A组、B组、C组„„。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让每一个小组上讲台举例子,讲述技术是如何产生的,技术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环境、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这个过程就包含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归纳,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得到锻炼的机会,又学会了如何学习,论辩思维也得到发展。学生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学生参与竞争

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类似于小型竞赛活动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个人的努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在课堂之中的总体情况比较好一些。学生基本上参与了观察、分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还有小组讨论。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间穿插讨论,布置内容,提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给学生提供自己组织课堂的机会,让他们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这样,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化,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因而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活跃。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不论是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课程的实践还是课程的评价,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参与课程准备

目前,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通用技术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上,学生还没有与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准备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这个过程主要还是以教师的备课为主,学生也是在课前通过看书、查资料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做。学生没有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手段的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学生的主观角度来看,学生受高考功利因素的影响,知道通用技术目前在我省没有纳入高考范畴,因而从思想上就不引起重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没有相应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从客观角度来看是因为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紧、压力比较大,使学生无暇顾及这方面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通用技术教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向40分钟要效率,以课堂为主,尽量不在课下留作业。这样,课堂上基本就完成的差不多,个别完成不了的就在课后自己找时间来完成,但这种情况通常不是太多。

2、动手实践机会少

在实际的教学教研工作中,笔者了解到,目前,学生虽然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学生普遍反映是动手实践的机会太少,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通用技术课程起步晚,基础薄弱,在有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尚未正式出台关于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的具体指导文件前,很多学校、特别

是农村学校都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来建设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和配置充足的动手实践用的设备器材。很多时候教师想组织学生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操作、实践活动,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技术场室和设备的支持而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就算是学校已经建有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和配备一些必要的动手操作工具,但学生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用的材料,如电子元件、各类板材、固件等也不容易解决,如果到市场上购买这些材料,那费用是由学生本人出还是学校解决?这些问题都影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完广东版教材《技术与设计2》的《结构与设计》这章书后,我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交上来的作品很多都是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品材料做出来的,还有很多学生对桥梁的设计只仅停留在形成设计方案的层面,因为找不到所要的材料及加工制作工具而未能深入下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现在基本是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没有产品化的机会。”这样的话,学生的许多构思都不能变成最终的产品展示给大家,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3、评价范围有限

目前,学生参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评价这一环节做得还不是很好。学生能够参与评价的机会非常有限。学生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所占比例较小,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互评和自评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评价的机会就是在每学期末,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表,征求学生对所有科任教师的看法,算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唯一评价依据。因而,可以说,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评价这一环节当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其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缺少课程实施环境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校内和校外环境都不理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校外还没有相关的环境资源支持。校内环境是支持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校内开展的。但是,仅从校内环境来看,能给学生提供的资源也十分有限。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的图书馆、教育网络资源中心还没有通用技术方面的相关资料,教师的教案素材主要是从网上收集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

1、教师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要想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名通用技术课教师,就应该相应地、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有可能比其它学科教师(如物理、化学教师)的要求还要高。具体来说,首先,通用技术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点,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用技术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采取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观,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当中奉行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课程的主体,视学生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中就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重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评判能力和建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来。

2、学生的主体性应充分调动起来

目前学生的起点、接受程度不同和学生对这门课程是否感兴趣是通用技术课开展最困难的主观因素,所以作为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首先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端正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做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分配自己的活动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方面的习惯,培养并锻炼一定的学习意志,善于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另外,学生还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分析问题,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相关的经验,增加知识获得的深度和广度,为更好地参与到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当中做准备。

3、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本身质量

课程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从学生喜欢的内容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立足于把通用技术定位在技术素养的提高的基础上,注意符合各地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征求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材。为解决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通用技术课时和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将详尽的知识弄成专题形式,加强各个专题衔接的紧密性。这样的学习专题,便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把握。另外,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除了要更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外,还应该注意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为师生留有再开发与创新的空间,具有一定弹性。这样可以鼓励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开发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材,在促进自身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课程本身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4、提高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环境

针对目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校内和校外环境都不理想的现状,作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主要环境——校内环境,总体上应加大学校图书馆、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参与的氛围。此外,学校可以想方设法利用校外周边的自然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

校内环境方面,针对目前学生参与的层面仅限于课堂层面,课前和课后的参与机会太少的现状,学校应尽量为学生的全面参与提供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保证课堂的凝聚力,有目标、有组织和少冲突的课堂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在课外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的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相应地提高,取得的效果会很明显。

考虑到目前学校缺乏设备、器材是当前通用技术开展困难的客观原因之一,所以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配备上,应该在借鉴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己学校的技术实验室,把该配备的器材都配备齐全,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因为通用技术课程设置是按照国家意志推出的,而不是权宜之计,所以必须在把硬件建设好的同时,我们还可以考虑联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因为资源配置是

第二篇:击技术教育未来——写在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之前

击技术教育未来——写在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之前

作者:蒋亦丰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57

更新时间:2007-3-9

点击技术教育未来

——写在浙江省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之前

□本报记者 蒋亦丰

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省高二年级将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是这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体现新课程价值的一个亮点。但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通用技术课程还是个陌生的字眼。那么,什么是通用技术课程?这门课程为何要开,怎样来开?我们的教师又将迎接哪些挑战?本期“关注”和你一起寻找答案。

专访——

通用技术课程予人几许期待

时间:2007年2月1日

采访对象: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省课改办主任、特级教师 刘宝剑

记者:刘主任,您好。从今年9月开始,我省高中的高二年级将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对于这门新课程,许多老师感到有些陌生。您能否谈谈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刘宝剑:通用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对技术课程的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技术与科学不同,技术具有应有目的,而科学是发现。科学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依靠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在高中开设技术课程非常必要。

此外,现在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经济或社会发展的核心层面,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要成为一个设计大国,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离开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中开设技术课程也非常重要。

在教育部制订的新课程实施方案中,技术成为八大领域之一,并要求在高中单独设置通用技术课程,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记者:通用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刘宝剑:通用技术是指较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选择性。

通用技术课程以模块为基本单元,既包括那些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科技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内容,也包括那些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选修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2个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和7个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维护”等。

记者:通用技术课程与以前的劳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刘宝剑:通用技术课程与劳动技术课程的关系可以从技术观、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四个方面来说。劳动技术课程基于狭隘的技术观,认为技术就是技能,就是工艺,就是操作方法。在这基础上,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就成了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培训过程。通用技术课程基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广义的技术观,认为技术就是一个丰富过程,包含设计、制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面的内容,既把设计也纳入技术的范畴,把对技术的评价、对技术的理解也纳入技术的范畴。在此基础上,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上,而是定位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上。从内容来看,不仅包括技术工具的操作、技术产品的制作,而且还包括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决策等包含大量学生心智活动的内容,学生主要通过技术习得、技术探究、技术设计来学习。

通用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定的关系。两者都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通用技术课程属于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在实施上,两者都有独立的课时。

记者:我省为实施通用技术课程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刘宝剑:按教育部的规划,通用技术课程可以在新高一开设,但为了有更多的准备时间,目前,我省放在高二年级开。通用技术课程目前还没有现成的通用技术教师,今后我们一方面会注重对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将开展定期的教研活动,帮助课程实施。

在前期准备方面,2006年初浙江省教育厅就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18个指导组,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学科组。目前该组已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用技术实施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用技术教学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有助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文件。在2006年11月我们还组织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通用技术学科组成员和各地市劳动与技术教研员共14人,赴海南考察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学习其他省的经验。从考察的情况来看,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把这门课实施好。

记者:采访中,有些教师担心学校可能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视不够。从目前来看,通用技术课程有没有制定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刘宝剑:评价的功能是为了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平时在技术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这一点,学校在学分认定的时候应加以重视。

目前我省已经把通用技术纳入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前者主要是以纸笔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技术素养进行测试,后者主要对通用技术有关动手操作部分进行测评。

观察——

箭在弦上如何发?

天蒙蒙亮,安吉孝丰高级中学教师顾翔立踏上了前往杭州的班车。车窗外,冬日的清晨深邃而宁静,可顾翔立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起伏跌宕。几小时后,他将参与讨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生活动手册的制定,对于这门全新的课程,顾翔立向记者坦露了担忧:“2006年9月起,我校就开始试行通用技术课程。据我了解,省内只有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丽水二中等学校已经在试行通用技术课程。技术课程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提前研究,早做准备。”

再过半年,通用技术课程将在全省铺开,到那时,顾老师的担忧仍会存在吗?

这门课谁来教?

十几年来,安吉孝丰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担子落在顾翔立一人身上。通用技术课程试行后,顾翔立不得不向校长“要人”了。“通用技术课一星期2节,乘以班级数,一周课时就有20多节,如果让一个人来担任,怎么忙得过来呢?”

据了解,我省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主要由原先的劳动与技术或科技发明课的课任教师来担任,然而这些教师大多是学校里的“独苗苗”。来自东阳的一份调查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仅有1/3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劳技教师。

相比之下,通用技术课程的周课时却不是小数目。目前,我省绝大多数高中的班级都在10个以上,一算下来,每周课时至少20节,一些学校甚至超过了30节。如果这些课时全落在一个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负担可想而知。

事实上,教师们的担忧还远不只这些。学校增加师资配备势在必行,但是新进的教师就一定能胜任吗?“全国除北京教育学院外,其他师范类高校没有设通用技术这个专业,招大学毕业生,难;其他学科教师转任,需要克服学科之间的差异,难;劳技教师校际流动,但这原本就是稀缺资源,难上加难!”东阳教研室教研员蔡新浩叹道。

然而,教师到位了,课开起来了,教师心中还有苦恼。上虞中学的姚永根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学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有着不成文的“规矩”。他说:“语文老师的课时系数是1.2,也就是上一节课算成1.2节课的工作量,而劳技教师的课时系数只有0.8。不知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后,这一考核标准能否重新调整?”

【群策群力】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还是新开设的课程,直到现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或各地的教育学院,除北京教育学院外,还没有通用技术这个专业或开设过有关通用技术的选修课程。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实际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应尽早规划,逐步配齐通用技术教师。目前,我省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可以由原先的劳技或科技发明教师来担任,也可以由理科教师转任,还可以招聘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工科大学生来担任。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教学应配备专职教师,选修模块可配备兼职教师。

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劳动保护、职称评定系列、继续教育及评选优秀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学校都应合理安排,做到一视同仁。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管光海

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各校不仅要迅速组建一支教师队伍,更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任教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从目前海南省的情况看,有技术基础的教师(曾是劳动技术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曾是政史地等文科类教师)缺乏技术学科背景。

我们必须在2007年秋季开课前确定必修课专职教师,再组织这些任课教师参加一段时间的培训。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林维山

这门课怎样教?

月儿弯弯、彩蝶振翼、虎啸狂沙„„一个简单的镇纸笔架,在杭州高级中学高一(5)学生的手里,变幻出千奇百怪的模样。孙俊是他们的通用技术课老师,学生的想象力令她啧啧称奇:“真没想到,学生们会有如此巨大的潜力。”

半年前,在学校试行通用技术课程的头一个月,孙俊还是丈儿和尚摸不着头脑。该上什么?怎么上?求新还是求稳?„„种种问题缠绕在她的心头。

制作笔架是杭高传统的一个教学内容,孙俊决定,就让学生用新思路、新方法再做一次,稳中求新。

按照通用技术课程的要求,孙老师首先安排学生进行初期调研,到网络、图书馆、商店、市场去寻找各类笔架的模型和制作方法,然后选择个人喜欢且有市场潜力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过去的劳技课根本没这样的要求,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图纸去做就行了,整个班级的作品几乎一个样。”孙俊指着过去劳技课上使用的一张图纸说。

调研结束后,学生着手描绘图纸。孙老师要求每人上交2张图纸,一张能动手制作出实体,另一张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无须成品。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讨论组员的设计图纸,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定下草图后,学生开始画技术图样,然后进行加工制作。翻开教材《技术与设计1》,孙老师又给记者做了进一步解释:“你看,一次设计活动分5个步骤: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优化,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这基本上就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流程,而过去的劳技课,最多只有制定与设计方案、制作原型这2个步骤,且形式单一。”

笔架制作教学的成功让孙俊领略到了新课程的亮丽风景,也让她十足为自己捏了把汗。“我是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与通用技术课程比较对口。但通观整个教材,还是感觉知识容量太大。要上好这门,教师非得转变观念,加紧充电。”

【群策群力】

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内在组织看,它所依循的是与自然科学相似的技术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从课程实施中所涉及的案例与应用的知识看,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较容易适应。然而,在看到其技术性一面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社会性。

技术的应用领域中有大量社会活动的背景,而且技术课程的目标也不能仅仅止步于创意与实践,还应包括对大部分孩子职业意识的启蒙、劳动意识的启蒙、甚至于生涯规划意识的启蒙等,通用技术课程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张 丰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一点,那就是一切通用技术教育活动都要以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课标既是课程实施的起点,又是课程实施的归宿。理论上讲,课标应是指挥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翻阅,加深领悟,避免回到过去劳技课教学的老路上去。

——丽水二中 朱东明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在杭高采访时,孙俊老师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杭高有个钳工车间,这是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这样的设备和场地,通用技术课就难上了。”

这句话,在之后的采访中,不断被放大。

记者随机调查了几所学校发现,杭州市区多数高中配备了专用教室,部分学校没有达到通用技术课程所要求的2个专用教室(技术设计室、技术试验室)的标准;但在许多县一级尤其是农村的高中,专用教室配备率不到一半,拥有2个以上专用教室的学校更是屈指可数。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图纸,哪个班有课,就跑到哪个班去上,这就是我教了十几年的劳技课,至今无任何改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村教师说。

然而,专用教室只是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的其中之一,教学仪器设备的匮乏更是教师们的心头之痛。因为学校在配备教学仪器时,优先考虑的往往是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课。

难不成,是通用技术课所需设备太贵?省教研室教研员管光海告诉记者,通用技术课程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他说:“3万元足够了,关键是学校重不重视。”

采访中,还有一些教师呼吁,希望能为通用技术课专用教师配备仪器管理员,享受与物生化等主课实验室的同等待遇。“过去上劳技课,从准备仪器到打扫卫生,都是老师一人完成。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后,教师工作量骤增,如果有个管理员,一些杂活就可以有人分担了。”杭师附中的何威年老师说。

【群策群力】

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而言,建立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且,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要与理化生的实验室一样,必须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具,否则,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功能。

对于必修模块的教学,每所学校应建设自己的技术试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应再建设技术设计室。对于选修模块,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建设技术教育基地,或由临近的几所学校共建技术教育基地,或临近的几所学校分别建选修模块的专用教室,实行学生跨校选课制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管光海

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是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材料、工具、仪器、设备等物质基础,通用技术课程将无法完成它的课程目标,课堂教学就变成“纸上谈兵”。

根据对三亚、海口几所学校考察的情况发现,配备了专用教室的学校,学生有更多动手创造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没有配备通用技术专用的教室,教师虽然采用教具演示,但学生缺乏动手机会,课堂气氛显得非常沉闷。这也充分反映了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吴筱泉

第三篇:我国课程实施对策分析

我国课程实施对策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教育革新的失败,主要的原因不在于革新计划的科学与否,而在于实施,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使课程实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可以来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课程实施政策的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课程转型时期,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从中央一统型向三级分权型转化。在课程结构上,从一统的课程结构向多样化的、有弹性的课程结构转化。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文件课程研究、实施中的课程的研究,更强调对课程实施政策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和政策指导仍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程实施政策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实施政策会推进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它将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课程实施政策时,要考虑到如下因素:课程实施除了忠实观以外,容许相互调适观存在,即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大前提下,能自由调整以适应个性化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支持,保证对课程实施的经费和人力投入;推行教师聘用制和校长聘用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指导与反馈等等。

(二)实现“从内容到经验”的转换

如前所述,我国的各科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静听,知识成了外在于学生主体的客体,是由教师灌输进去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学生不愿学,教师也对学生这种厌学情绪无可奈何。实际上,我国的教学论依然遵循了哲学的认识论,教学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教学认识论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其预设的前提是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这是一种现代的知识观,该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反映,不代表任何个体和集团的利益,是可以为所有人造福的,是人类的公共财富,因此在价值上是中立的。但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就是说,知识并不是价值无涉的,也不是客观的,它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主观反映。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习者与教学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个人经验。课程不是先行于学生,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而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为一体的,两者合二为一。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人、占有者和参与者。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课程才真正存在,知识成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建构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的学习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1)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2)原有的知识技能,贮存于长时记忆的原有知识、技能是新的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根据统觉论,认为新知识必须融汇于原有的统觉内,才能习得。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都十分强调原有知识在新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3)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有了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如果学生不进行主动加工,新的学习仍然不能发生。

在课程实施中必须从过去的以内容传授为主的教学转化为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经过认真的组织,以适合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将外在于学生的知识变成学生的一种个人知识,成为学生的一种个人体验。这是我国课程实施中必须加以明确的问题。

(三)强调课程实施主体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师生双方参与课程的发展是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奥利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正像课程专家先在我们称之为课程——教学连续统一体中的课程领域起作用,继而在教学领域起作用一样,教师先在教学领域起作用,继而在课程领域起作用”。课程研制过程不仅涉及课程的行政工作者、决策者、课程、教材编制者,同时也涉及具体实施该课程计划的教师,在任何一项课程变革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教师要接受有关指导、咨询甚至参与课程的开发。如果教师拒绝学习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就失去了前提。教师在课程实施和评价阶段,教师是直接参与者。有研究报告指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熟悉新教材,理解改革的思路,这也是课程实施得以成功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美国十分重视教师参与开发、设计与实施课程计划,并将教师的培训工作看作是一个重要手段,认为这是一个学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没有学生的参与,整个课程实施无法如期完成,(四)加强沟通与对话,协调各方面影响

课程实施是一个整体行动,单靠教师执行课程方案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必须加强教育行政领导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达成对课程方案的一致理解,形成改革的共识,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开展。因为任何课程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以前的做法的一种扬弃的过程。不改变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的观念,课程实施不能落到实处。任何变化,不但要经历发起、动员、采用到实施的阶段,还必须制度化,持续化,整合成为学校的常规。课程实施要制度化,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学校的文化传统,也可能是校外的,也可能是教育行政上、教师或学生方面的,等等。这就要求校长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统筹作用,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课程实施,如果校长对课程改革表示支持,并给予关注与鼓励,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困难,课程改革将能有效地进行。反之,则不利于课程改革。

(五)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

课程实施靠教师来操作,学校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关键是学校有一个共同合作的文化环境。校长、教导主任、学科负责人、任课教师是否达成共识,将影响课程实施的运作和结果。教师文化对课程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人对教师文化作过深入的分析,认为教师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文化:(1)个人主义文化。奉行独立成功观和不干涉主义。对于自己,教师通常孤立地从经验中学习,把求助于他人视为无能;(2)派别主义。表现为派别内的紧密联系和派别间的漠不关心,以至竞争对抗,课程分科、年级制度以及校长的专制等都是滋长派别主义的温床;(3)人为合作文化。是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僚程序的产物,它可以作为自然合作文化的前奏,但是本身具有许多局限性。(4)自然合作文化则是教师自发、自愿的产物。

因此,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听课、协同备课,召开教研会,都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六)重视资源建设

受传统的“课程即教学内容”课程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过于重视教科书,重视课程知识传递,课程发展以“一纲一本”为主,偏重于书本,视课本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资源,学习局限于书本。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发展。随着课程教材制度的改革,出现“多纲多本”的教材开发制度,这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最起码条件和支持。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在课程实施中占据主要地位,校外的课程资源更多地处于一种辅助地位,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的建议,“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学校的教师、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一项课程改革要得以实施,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资源的保证,否则课程实施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参考文献:

[1]Fullan,M.“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Lewy,A.(ed.)(1991).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Oxord.Pergamon Press.p.378—379. [2]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3]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4]陈至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1.7(1). [5]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0—124. [7]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

[8]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6.

[9]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 ed.).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p.18.

[10]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11]Marsh C.J.(1997).Perspective: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1.The falmer Press.P50—52.

[12]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第2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313.

[13]冯生尧,李子建“香港课程实施影响因素之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5).

[1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

第四篇:校本课程实施中所遇的问题和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及对策——以《身边的数学》开发过程为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艰辛历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尤其对于缺乏专业背景和专业支持的学校来说,更是一段艰辛的历程。然而,校本课程开发是那样富有创造性,那样极具挑战,吸引着我们忘我地投入其中。《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这样一项迷人的工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运算为主,即数理逻辑的运算需借助具体的实物或表现。它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应在大量具体的操作性活动基础上逐步向抽象的符号运算过渡。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已然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的具象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从未去过银行存钱、从未到过生产零件的车间,怎么能“触摸”到其中的数学,怎么会对其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亲近感呢?从这个角度理解,儿童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积累还需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在儿童的身边又存在着大量的数学资源,常常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仅以儿童熟悉的家庭生活为例,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找家的位置、塑料袋的使用、家庭重大纪念日的计算等,儿童需要培养一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慧眼。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校本思考——开发《身边的数学》。它是指从儿童身边的、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儿童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一种数学教育理念。

第一阶段:实践积淀。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但是怎样联系?我们的实践就源于对此问题的回答。我校从1999年就开始尝试探索合适的途径与方法。我们将一系列“生活”的元素加入到数学课堂里,尝试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课,如“小米尺告诉我„„”、“年、月、日探秘”、“花坛的占地面积”等。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

随着研究的展开,我们在各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会购物”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体验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2003年,我校老师在全国第五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移动电话的入网选择”一课,与会专家与同行们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至此,“身边的数学”这一主题渐渐 浮现在我们眼前。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又成功推出“四小体验”(数学小游戏、数学小故事、数学小报、数学小论文)、“走进十运”、“我的生活与数学”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成效显著。2004年,我们第一次提出“身边的数学”的主张。

第二阶段:整合设计。

从最初的数学活动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再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自发的行为。然而,“身边的数学”这样一种闪光的思想却长时间地埋没在实践里,始终没有提升到理念层面,教师们开发了众多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却也只是一种量的积累,而没有取得质的飞跃。“身边的数学”研究进入一个迷茫的阶段。

就在我们陷入困境之时,南京市的教研专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建议:可以尝试着走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这一建议立刻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经过与数学组老师们商议,大家一致赞同开发以“身边的数学”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从2006年至2007年,数学组的老师们对所有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进行了梳理,整合为10个单元:学会购物、小小设计师、美丽的家园、发现规律、妈妈的“小助手”、旅游天地、快乐时光、特别行动、数学工具、生活中的“巧算”,又针对每个年级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总共形成了60个活动内容。至此,《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形成了初步的教材体系。2007年下半年进入统稿阶段,第一分册提前进入出版程序,一套崭新的数学特色教材呼之欲出。

第三阶段:专家诊断。

2007年年底,为了进一步完善《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我们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研讨会,邀请了课程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进行评鉴。然而,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的是,专家们对已经以6个分册呈现的《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教材)持否定态度,认为目前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校本教材本身,专家们指出了问题:第一,校本课程的逻辑线索不清晰;第二,课程的10个单元标题,从表述上看不在一个维度,在体系上存在缺陷;第三,课程的内容设计与现有的国家数学课程重复,教材与现行数学教材甚至有雷同之处。专家们建议教材暂缓出版,还要做深入研究。

专家们的评价意见对正处在“兴头”上的我们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我们再一次陷入迷茫,与第一次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有对前路的未知,还有对过去实践的否定。望着辛辛苦苦编辑而成的教材,实在舍不得丢弃。《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此陷入僵局。

第四阶段:理性开发。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我们作出了决定:教材暂缓出版,一切从头再来。一个月里,我们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结合专家的意见,客观地审视已有的研究,理性地思考实践的得失,渐渐地寻找到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研究的专门领域,有着自身的种种规定性,我们的整个研究必须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其次,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其课程理念、课程纲要、教材的逻辑线索等是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我们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盲目的。再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开发经验,乃至整个校本教研的方式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课程开发同步进行的,是课程领导能 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鉴于此,我们对《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研究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向明确后,整个研究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在开发《身边的数学》中所遇到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展开,诸多问题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实践很难往下推进。

1.将重点放在了对活动的整合。

最初,我们想拿出一套属于学校自己的校本课程,迫切地想将教师们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加以利用,而忽略了以课程的标准来审视这些案例。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路已经偏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路线,不是从课程目标入手,来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运用,而是从内容人手,这很容易造成指向不清的状况。

2.急子呈现教材。

教师最熟悉的是教材,而不是课程。在教师们看来,编写出教材来,研究才算取得了成果。急于呈现教材的功利思想使我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磨”教材,而忽略了对整个课程框架和教材体系的反复研讨。其实,教材只是课程最终呈现形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对于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课程纲要,而我们最忽视的恰恰 就是课程纲要,缺乏课程纲要的指引,教材的编写就没有了方向和具体的规定。3。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已经习惯了执行课程、照搬教材的思维方式。一旦放手让教师去参与课程开发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如何去设置课程目标,甚至对讨论课程目标的意义都产生怀疑,只能以现有的国家数学课程的教材为蓝本,从而造成校本课程与国家数学课程的雷同。

4.专家的指导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专家习惯于从纷乱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具体的实践中寻找规律,找出可供推广的价值;而教师的眼光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是校本课程本身,是具体的教材形式。专家与教师之间的这种矛盾造成了专家指导过程中的困难。因此,专家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学校教师的实际状况,允许自己的指导意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样才能统一专家和教师两方面的力量,达成共识,改变实践。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观念层面上,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重新认识与发现,是首要的任务。回到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起点,客观地检视,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即我们是带着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上路的。我们经验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技术,开发的过程就是设计一套有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结果就是编制一套属于学校的教材。这样的认识使我们的实践从开始就偏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初意义。现在,当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行进到“瓶颈”的时候,重新认识其本身就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有一些基本的条件,这些理念和条件共同构成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体系。吴刚平教授指出,要用系统的整体观念来对待这样一些条件的创设与运用,包括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①校本课程开发不但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为此我们开始回到其次,课程开发不等于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考虑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学校教育哲学与愿景层面来提炼课程理念。

择和组织,而课程开发是决定、改进课程的整个活动,它既包括课程设计,又包括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据此,我们在《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后期的实践中,把课程实施和评价作为重要的方面,不仅在课时、师资上保证课程的实施,而且依托校本课程 开发的团队,积极邀请专家、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对课程进行评价,收到了好的效果。②再次,校本课程开发,还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通过选择、改变、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需要,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个性。③我们对《身边的数学》课程的定位,正是逐步从单一的“特色课程”,向与国家课程整合后形成的课程转向。我们以“身边的数学”重要理念——“追求数学与儿童生活的本质联系”超越、提炼为校本化的课程理念,并以此来改革国家数学课程的教学,使国家数学课程和《身边的数学》在理念、内容、课时比例等多方面实现了整合,两种课程配套实施,互为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

开发的内涵。

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溯源,我们对《身边的数学》的认识提高了,能更加全面地去审视实践,审慎而又富有创建地采取新的行动计划。新的行动计划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指向性更准确,任务更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升认识的过程,就是生成高质量文本的过程,每解决一个问题,实践就向前推进一步。这样一种带着问题去研究,以问题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迅速成为《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式。

就《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在进入弹性开发的阶段之后,是伴随着对以下问题的回答而展开的。

1,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愿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愿景为指导。小西湖小学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其基本立场是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活就是生长。他说,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这样的哲学立场,是对儿童生活本质的关照。小西湖小学的课程愿景,是引领儿童过有意义的生活,让儿童享受童年。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当下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是教育的场域,因此,教育要关注儿童身边的、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关注,是引导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与具体的生活物品与事件的关系中,建立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自己,在确认自己的确定性意义的前提下得到发展。《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把数学送给热爱生活的儿童,通过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提升童年生活,这一理念与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愿景一脉相承,使得校 本课程的开发有了明确的定位。

2.建构符合学校教育哲学和愿景的课程观。

《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还应该拥有符合学校教育哲学和愿景的课程观来做具体的引领。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观是“航标”,是课程特色的生成机制;另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观还要超越《身边的数学》特色课程,进而成为调适和实施国家数学课程的依据,甚至进一步超越成整个学校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成为一个系统的课程开发过程。

小西湖小学所确立的是“生活化”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生成性”,课程是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老师、同伴的充分交往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是一种学习经验的整合,打破了学科本位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在课程资源上强调“事件化”,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纷繁复杂的儿童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生活事件转化为教 育事件,从而使课程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中。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创生取向”,是以课程计划、教材等既定的方案为媒介,通过课堂实践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实施中,师生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生活化的课程观凸显生活世界的课程意义,为《身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3.编制《身边的数学》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是课程纲要。正如有专家指出,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课程纲要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份课程计划,是一份完整的课程文本,是一种认知地图,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课程审议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工具,也是评估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④

《(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就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诞生的。在《纲要》中,我们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特征(逻辑起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显性、隐形)、课程设计思路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进行了逐一阐述,澄清了《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中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富有创建的课程结构——以显性生活结构和隐性数学结构相结合、两线并进的架构方式,使《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成为一个崭新的数学课程。一至六年级沿着“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世界”六大场域逐步展开研究,而每个单元的设计,每种任务的完成都应用到四大数学学习领域的知识。正是这一场“课程纲要”研制的攻坚战,让《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层次得到极大提升,实践价值也进一步彰显,为后续的课程教材编写提供了“认知地图”。

4.建立基千有机伙伴关系的专家指导方式。

毋庸置疑,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专家的介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对专家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专家对基层学校传统的指导方式是“指导——被指导”的关系,即学校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来学校做诊断性指导,指出学校的不足,提供大致的研究方向。这样的指导方式确实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这样一种指导方式就显得 不够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都亟需专家的引领,学校希望和专家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专家深入到学校中,深入到一线教师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工作坊,和教师一道推动研究的进展。目前,我们正在和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专家建立这样一种有机的伙伴关系。

5.重建学校的校本教研系统。

传统的校本教研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忠实地执行课程。《身边的数学》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开放的校本教研系统。这个系统,以学校的课程自由为基础,在校内建立广泛而畅通的交流渠道,分散权力,分担责任,分工合作。教师们改变了传统的参与者角色,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校教研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与课程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进而逐步地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 人士也纳入到校本教研的系统中,群策群力,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一种全新的校本教研系统因校本课程开发而生,也必将超越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小西湖小学《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希望不断地从问题与对策的思辨中提升研究品质,让校本课程开发坚实地走好脚下每一步!

第五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彭阳县教研室袁治军

问题一:活动主题确定不当。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第一步,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和价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于主题的确定重视不够,处理不当,以至影响活动的推进。有的老师对主题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简单确定一个主题就匆匆进入研究活动,在活动推进过程中却出现一系列问题,无奈之举是只好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主题,导致活动低效。有的主题范围太大,超出教师和学生实际,无从下手,例如小学高年级的“关于污染的探究”“再生资源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等等。有的主题开放度不大,难度偏易,探究空间狭小,如七年级的“巧测铁丝的长度”,探究的大致内容是对于一卷铁丝如何使用米尺和天平巧妙测出其长度。有的主题时令性和针对性不强,研究意义和价值不大,效果一般,例如在11月份确定的主题是“暑假生活大盘点”“各具特色的端午节”。

对策:充分认识确定主题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方法,多渠道获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主题是活动的方向和灵魂,主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优劣,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良好个性的培养。主题的确定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科学 1

性、价值性、可行性原则。主题的确定必须坚持扶放结合、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初,学生对与课程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给出研究主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时可以提供若干问题让学生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去研究,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在主题确定阶段,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给学生一些确定主题的基本方法,例如围绕“污染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类型、层次、时限等角度思考,产生一系列主题,如“家乡及周边白色污染问题的研究”“城乡结合部水资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研究”“学校课外活动噪声污染的调查”等。对于获取主题的渠道,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三条线索考虑,从时令特点和学校实际、社区实际、学生自身实际获取研究主题,也可以从学科课程中综合、延伸、重组,派生研究主题。对于确定主题阶段出现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集中一定课时,进行分门别类诊断改进。

问题二:活动方案质量不高。

一是方案文本环节不够齐全,特别是对活动时长的规划、活动过程的安排、活动评价的设计、活动建议等有所忽略;二是活动方案的可行性不高,不能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现状,超出学校、教师、学生条件,有闭门造车之嫌;三是对于活动时长的规划走入极端,有的时长只有一两个课时,一

学期计划做十多个主题,加重师生负担,致使每个主题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扎实实施,有的时长达两个学期之多,前后时间跨度过大,对有些环节时间分配不当,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水平;四是对于每个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策略、方法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对策: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和学校班、团、队及校园艺术节活动等非指定领域,要求以整合方式实施,将研究性学习贯穿其中。这就对教师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对研究性学习主题方案设计提出更高指标要求,必须走出分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定式,紧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要用大手笔宏观规划,整体设计。方案文本必须包括主题名称、适用年级、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时长、活动过程、教师指导团队、实施建议等基本内容。要科学、合理、恰当规划活动时长,一般一学期完成一至三个主题即可。针对主题确定课型、小组方案制定课型、方法集中指导课型、中期反馈课型、成果总结展示课型的不同特点,明确每个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难点、基本策略和方式方法,必要时可设计分课时教师指导方案。要全面预设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活动所需要的内外部环境支持,对活动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以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安全实施。

问题三: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领者。但在实践中,教师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一是由于受分科课程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出现越位现象。课堂教师“讲风”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均无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未能达到应有的体现。在“钟摆的探究”主题活动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各种元素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空对空的逻辑推理,而不能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探究、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实践活动之中。二是教师指导的缺位。在学生活动中,教师一味放手,不敢进行必要的的指导与引导,学生活动随意,目的性不强,活动产出质量不高。例如学生在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时,可行性低,活动预期产出难以完成;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由于缺少教师必要的方法集中指导与培训,对活动要领与注意事项考虑不周,致使实践活动“卡壳”,活动被动低效甚至无效或负效;在中期反馈环节学生侧重汇报阶段成果,弱化或回避了活动困惑与问题,不能达到该课型的预期目的;在成果展示阶段,由于缺少教师的统筹协调,各组汇报形式、内容交叉或重复现象频发,学生以汇报物化成果为主,缺失了对活动的体验

与感受、心得与体会、教训与反思等非物化成果的交流等等。

对策:辨证定位,有效引领,确保活动实效性。于漪老师讲得好“在课堂中,教师该讲的,十句也不多,不该讲的,一句也是废话。”教师要深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领会其精髓,既要充分凸现课程特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实践探究过程,又要及时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各个环节教师指导的重点,当好学生的助手与参谋。具体来说,要为学生确定活动主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学生一道设计规划小组活动方案,并提交全班审议。活动前进行必要的方法集中指导与培训,例如如何采访、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借助网络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研究的需要,统筹安排指导的内容,要有计划性、系统性、渐进性。在中期反馈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在展示阶段产出的同时,提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学生一道研究解决的办法,以便学生做好后续研究活动。在活动成果展示前,教师要了解各组的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成果展示的程序、内容、形式,将物化成果与非物化成果并重,做到成果共享,经验分享,共同发展。

下载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阳市幼儿园课程管理与实施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精选)

    贵阳市幼儿园课程管理与实施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在2013版新修订的《贵州省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方案(试行)》和《贵州省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试行)》中,明确地将课程管理纳入幼儿......

    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步骤(5篇)

    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实施步骤 (一)课程培训阶段 1.培训内容 通识培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基础教......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初探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初探 刘美蓉徐力 摘要本文从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出发,分析通用技术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总结出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过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技术课程是本次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非常感谢您能加盟这伟大的事业。为更好地攻克难点,做好亮点,我......

    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徐凤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公......

    公务员法实施情况及问题和对策建议1

    公务员法实施情况及问题和对策建议 自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县紧跟上级工作部署,严格落实工作要求,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逐步纳......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心......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题 一、简答题:(40分) 1、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哪些? 答: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