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8:1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

第一篇:(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

1.如何进行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的教学? 2.辩证分析考试成绩与实施新课改之间的关系(提交时请注明学校-姓名)作业要求:

1.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即可。

2.应结合自己教学实际。

选做1.如何进行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的教学?

沈志凤 松陵高级中学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教学出现许多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均体现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的思想。

一、知识内容分为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

每类由一系列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和相关的自然规律为主体,以某种的方式组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这些以文字形式存在于各种资料中的内容是一种能看得见的结构性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有形的知识。

我们知道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记住这些以文字形式存在的知识,假想一个人掌握了文章的结构体系,但他却不会写一篇文章,那他算是语文学得好吗?一个学习物理的同学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倒背如流,但他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他能考好物理吗?很显然不能。因为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人掌握语文、物理知识,他不在实践中通过撰写文章去体会文章的结构、不在物理知识的运用中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那么他只是我们常说的书呆子。

有形知识只是表象。我们常常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另一种形态的知识,他可以以有形的形式存在,解决问题的步骤等,但多数时候却不以文字形式存在,如文章的构思、写作的技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有形的知识过程中相联系的内容,按新课程理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与过程、方法、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相关的内容。我们把它称为无形的知识。

二、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形知识和无形知识的教学呢?

教师可以依据现行的教材,建立一些有形知识所必须的素材,也就是帮助教学活动中建立无形知识所需要的内容,如教材中的举例。这些例子不是说教师一定要采用的,他只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或建构相关的知识中间的一个环节,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引用其他的实例达到同样的目的。有形知识的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但教学中无形知识的选取不同,对中学教学活动会产生相当大地影响。

我就以古文教学为例。

一直以来,古典诗文以其别具特色的思想性、抒情性、艺术性备受世人关注。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文,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古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更有分量越来越重的趋势。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古文教学似乎把太多地精力放在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有形知识的识记和储备上,于是一篇优秀的古文就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再让人感受到它的原貌。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只剩下“痛苦”二字。其实除了以上所涉及的有形知识之外,古典诗文中还有很多无形知识值得我们学习、积累和借鉴。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注重积累,使之成为作文的新素材,使有形知识成为建构无形知识的基础

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篇目,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极有代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古文教学为写作服务。记得在2007年南京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卷上有这样的题目:

请用“雨声”“灯光”“窗口”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可能理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薄落,所写文段问题很多:不是字数没到要求,就是没有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再不就是想象不合理。在评讲时我告诉学生,其实我们以前背过的很多诗词中就含有 “寒雨”“灯光”“窗”这些意象,与雨有关的情景交融的的诗文更是比比皆是,可以借来用用。经过点拨,学生很快想起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等句子,而且发现这些句子稍加修改,就成了符合上面这道题目要求的答案。由此可见: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最终要转变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将其加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不是一个量的转化,实际上是一个结构的重组,涉及到学生心理中的同化和顺应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

而在具体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教师认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学科知识,在他们看来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呈现的有形的学科知识,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去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他们并不是不重视无形的知识的建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相关的尝试,但更多的是将其在实际应用中去建构。也就是说他们将有形的知识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无形的知识放在有形知识之后。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教学活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形知识的学习,而对无形知识的运用时间可以很好的调控,教学活动得出顺利地开展。如果教师教学得法,无形知识和有形知识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缺点是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如何处理结果与过程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如何建构有形和无形知识结构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建构知识,也就是说要将无形知识的学习与有形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建立运动学规律过程中也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由于他们是同时学习两种知识,因此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节省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还是以古文教学为例,我曾经引导学生课后去将熟知的古诗文名句归纳成类。为了节省时间,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归纳一类,要求尽量避免重复。交流时学生将熟知的古诗文名句归纳成几个大类:情谊篇、励志篇、思乡篇、惜时篇、爱国篇、生活哲理篇等。

比如情谊篇,学生学过的就有: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出了迎接客人到来时的情趣,使人感受到了友情的可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朋友之间贵在心灵相通,而不在距离的远近;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世间知音难觅的个人感受;柳永的《雨霖林》,“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写出了没有友人共赏美景,便觉孤单失落之情。

将同类名句归纳分析出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文的理解,又可以使这些内容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只要以后碰到主题与之相符的作文题,学生就可以“借”这些古典诗文中的“一缕香气”,或以名言名句增加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或借生动的诗句为自己的散文增添文采、丰富内容----,总之这是他们脑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不用费时去记,用起来也方便,而学生也很有参与感。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无形知识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学习结果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答案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题

一、简答题:(40分)

1、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哪些?

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是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设置可供学生选用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校本开发的机会。

3、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校本课程开发可吸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

2、教学反思指的是什么?反思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最优化原则。看课堂教学是否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目的性原则。看教学过程是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认真落实各学段、年段的课程标准。(3)整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各种教学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既考虑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优化,又考虑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优化,使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合理结构。(4)教学和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看实际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否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两方面是否和谐互动。

3、针对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针对新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有:

1、正确认识评课的功能

2、知晓评课的原则

3、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4、恰当选择角度和评课标准

5、熟悉评课的方法

4、如何在课改中继承和创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愉悦。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每个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

5、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及平时的工作实际,请你谈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感困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实施中的问题.(一)、观念与认识问题.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形成定式,对过去的考纲考点了如指掌。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整套方法。而面对新课标、新教材确实感到茫然,一时间难已转变观念。

(二)、教师现有的水平和教材使用之间的问题

(三)、频繁更换教材版本与学科教研之间的问题。

(四)、考试与升学的问题

(五)、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作和绝对化的问题

二、课改实施中的对策

(一)、抓住契机,转变观念。

每一次我校都认真组织、积极参加,并对参与教师进行严格考勤、考核,活动后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使教师们从主观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新的教法优势整合、互补。

(二)、立足校本,推进改革。

1、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2、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改革进行。一是“新课程专题研讨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也可以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度探讨。

二是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比如:每日集体备课活动,每单元(或模块)备课组拿出一节研讨课,每月召开一次分学科研讨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科听课、评课活动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营造了教师研究的氛围,又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解决了课程实施中的困惑,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3、开发校本课程,关注师生发展。

二、试论:如何运用辩证法,审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20分)

运用辩证法,审视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与对策。态度,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

第一、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主要指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而产生的问题。诸如: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如果不按新课程的要求去做,即不实施新课程。这当然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类大问题。

第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很复杂。有真问题、有假问题;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特殊性的问题;有全程性的问题,也有阶段性的问题;有全局性的问题,也有局部的问题;有全国性的问题,也有地区性的问题;有对你是问题而对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有对别人是问题而对你不是问题的问题。问题还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种类。

第三、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有些人也许有效,对有些人可能无效。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第四、对新课程实施中问题的态度。辩证地看,新课程实施中肯定要出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出了问题不可怕,出了问题,不避不躲,正视面对,认真分析,努力解决。第五、对新课程实施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态度。可参考,可借鉴。但不照搬照套,机械借用。要领会精神实质,根据实际情形,创造性地“拿来主义”式的使用。

第六、对新课程及课改的态度。学习、理解、运用。欢迎、支持、践行。要联系地、发展的、全面的看待课改。要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客观、冷静、理性、发展地看待课改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对立统一规律确立了新课程实践的兼容并包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构成体,事物发展的根源就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矛盾的这些对立面和差异性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反相成或相互补充,失去任何一方,事物就将不复存在或者不完整。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促使新课程实践走继承与创新之路

事物的发展是经由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线路而达成的,它包涵非常丰富的内容。首先这里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一种扬弃的关系。其次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第一次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使新事物得以确立;第二次是对新事物自己的否定,以推动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在新课程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两种偏误。绝对的“否定观”否定新课程和原有课程的联系,创“新”表现为与原来的决然不同。从而出现原有的课程观念被遗弃或束之高阁。辩证观的否定与之不同,它要求新课程在对传统课程批判的同时要有继承,新课程要以传统课程为基础,把传统课程作为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和对话对象,不断挖掘传统课程中可以利用的东西,努力实现传统课程的创造性转化,丰富新课程的历史内涵,保持课程发展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任何新生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新课程也尚需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理论尚需进一步思考,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确证,课程评价的难点依然存在,所以新课程还必须实现对自己的否定,否则新课程自己又将变为僵化的东西。因此,新课程要保持常“新”就必须不断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必须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反思。

新课程的发展必须经历两次否定,一次是对传统课程,但这种否定是辩证的,既有批判,也有继承;第二次是对新课程自己,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它将促进新课程的自我更新。总而言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新课程实践指引了一条继承与更新之路

(三)量变到质变规律揭示新课程实践的渐进性和积累性特点

事物的发展是先有量变,后有质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课程实践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民族的兴旺。这就要求新课程实践要尽最大努力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失败的风险;同时新课程实践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多个环节的复杂工程,要求耐心细致。这些都决定了新课程实践必须稳妥进行,体现渐进性特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课程开发者与实践者来说,面对新课程,每个人都只能算新手,大家需要边干边学习,边探索。先是从某个部分或某一点开始,一点点地向前推进,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积局部为整体,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实现整体的突破。这就是新课程实践的积累性特点。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应防范在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猴子搬包谷”的现象,即只顾一味向前推进,而不知道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要求新课程实践要以适应性条件为前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真理一旦越过了它的适用条件也就变成了谬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告诉我们,对任何真理的运用都要考虑其适用条件,决不能搞一刀切。就新课程实践而言,在贯彻新课程理念和理论的实际操作中,也必须以此方法为指导,把条件适用性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前提。

首先是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国情。其次是新课程理论的运用要考虑不同地域、学校、学科和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生的差异。

(五)普遍联系观点为新课程实践提供多向整合思路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脱离联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某一事物的发展总会受到许多其它事物的影响。

新课程实践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从多个方面支持和充实新课程实践,推动新课程向前发展。由于联系是多样的,因此整合也是多向的。此处仅就新课程实践的支持力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略作分析 在新课程实践中,需要扩展和整合支持力量。新课程实践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重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40分)

1、仔细阅读【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教师应当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生日——统计》课时,老师让学生讨论:怎样记忆春、夏、秋、冬四季月份?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得很认真。不到一分钟,老师请学生说方法,一个学生说:“我们按颜色来记忆。”听课的老师都期待着学生具体说出怎样按颜色记忆的,可这位老师却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这里有一首记忆四季的儿歌,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念。”老师出示儿歌:三、四、五暖春花开,六、七、八热夏雷雨,九、十秋凉到十一,十二雪飘一、二冬。学生跟着老师念了一遍儿歌。有几个同学举手想发言,老师不让他们说了。„„

案例中,学生已经开始认真讨论,可是不到一分钟,就被老师叫停,这种讨论完全流于形式,老师把自己的办法强加于学生,有学生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视而不见,这跟 “自主学习”理念显然是相悖的。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 “自主学习”的时间,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组织学生交流记忆方法,并组织学生评价各种记忆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四季月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你认为这是一堂怎样的课?说出你的理由。

【案例二】

上课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下面先请听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所描绘的图画。

师:朗诵结束。请同学们就春天的某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生:春天的草又嫩,又绿,而且很多,人们喜欢在草地上玩„„

师: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春草”的段落,并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课文第 3自然段。)

师:还有谁来描绘?

生:“春雨贵如油”,所以当春雨来的时候,人们都很喜欢。春天的雨又细又密,人们都很喜欢在雨中玩耍„„

师:这是课文中第几段所描写的内容?请你读一读。

生:这是课文中第六段所描写的内容。

(学生读课文。)

接着又有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描绘春天的图画,并读出相应的段落„„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有一个学生首先站了起来。生:我喜欢春天放风筝这幅图画。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呢?

生:放风筝太好玩了,可以在田野里自由地奔跑„„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好不好?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示意他读,读完之 后老师接着提问。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谚语,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我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同学们,这就是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你还知道有哪些谚语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

生: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生: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生:这不是谚语,这是歇后语。

师:对,这是歇后语。歇后语是指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同学们知道哪些歇后语?

学生大概对歇后语特别感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生:飞机上挂暖壶——高水平(瓶)。

生: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

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很喜欢歇后语,是不是?让我们打开网络看一看网上有多少歇后语。

学生欢呼:“好!”教师看了一下手表,离下课时间所剩无几了。

教师很快打开电脑,输入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再输入要查询的内容:“歇后语”,屏幕上马上出现了一大堆歇后语:

蚊子腹中刳脂油——没有油水;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请狼来做客——活得不耐烦;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耗子啃皮球——客(嗑)气;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

叫花子过烟瘾——讨厌(烟);

叫花子扭秧歌——穷快活;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

京戏走台步——慢慢蹭;

见了火的蜡烛——软不拉耷:

见了骆驼说马肿——少见多怪

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

街上卖笛——自吹。

学生看着大屏幕上的歇后语,一边看一边读,读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

我注意了一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当读到第二条歇后语时,有个同学面带微笑,指着同桌说:“沸水锅里的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我不知道他的同桌在平时有没有“横行”的表现,但我感觉到学生对这句歇后语有深刻的理解。

当有的女同学读第三条歇后语时,竟不自觉地表演了起来,真是:疯姑娘讲笑话——嘻嘻哈哈。

当有的学生读到“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时,若有所思,用手比划着,把手放在脊梁上,又捂在胸口上,做贴膏药状,然后口中自语“不顾后患”。

„„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好像兴犹未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一节课所学到的谚语和歇后语抄写在摘抄笔记本上。

这是一节“其乱无比”的课,但也是一节精彩的“生成课”。首先,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第二,教师扮演的角色始终是引导者。第三,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第四,能灵活运用各种资源。

最后,学生所学,利用价值和运用空间很广。

第三篇: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三方面来认识:

(一)、基础教育现状迫使课改。

(二)、国际教育发展启迪课改,(三)、知识经济时代呼唤课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小学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简要地回顾了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下面,我们对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和新理念作一次快速的回顾。

二、新课程的新理论、新理念扫描

1、终生教育思想。2、学习化社会思想。3、大众教育的思想。4、主体教育的思想。5、多元智能理论。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7、建构主义理论。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1、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课程理想的手段:20 世纪 50~ 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花巨资设计的课程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引发人们对课程改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反思,课程实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我国课程实施理论研究较晚较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变得更加迫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参与。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觉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策略,通过把课程的实施直接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让教师始终参与课程计划的拟定,就可以增强这种自觉性。

第二,教师的课程决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他们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就形成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其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三,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待这种自主权,有的教师会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关注改革的进程,愿意投身改革,乐意接受新课程、新方法,拥有对改革的知觉和信念。还有的教师则采取封闭式的态度,不愿观察别人的教学,不愿被别人观察,不愿影响别人的教学,也不愿教学被影响。对课程改革缺乏关注,不愿意投入,也不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明显的惰性。对新课程的实施,往往缺少热情和动力,形成对活动推展的无力感,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四,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识才能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师在实施同一个课程计划过程中的差别。有的教师具备承担课程实施职责的能力,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习者。那些能力不足的教师显然就难以承担起课程实施的责任。

第五,教师间的合作。“改革”涉及学习新的事物,而互动是社会学习的基础,因此,如果教师之间能广泛合作,增加相互的交流和沟通,提高相互间的配合、支持和帮助,课程实施便有了较多的成功机会。

正是基于教师是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成败方面是关键因素的认识,《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中的问题和对策,就主要集中在与教师实施新课程有关的,特别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方面。

三、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观念转变不够:尽管小学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小学命题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引导,有的老师也参加了小学新课程培训,但许多老师仍受制于旧课程理念的惯性,不能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2.)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新课程教材全新改版,内容全面更新,给我们一种陌生的感觉,特别是拓宽拓深了大量的知识,这使我们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以现有的知识储备,感到难以胜任。许多知识理解不了,专题结构把握不准,达不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3.)小学初中教材衔接有困难。毫无疑问,初中专题探究应以小学知识的时间线索清晰和基础全面夯实为前提,但事实是,教材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不全面,无疑也给初中的专题教学带来了难题。

(4.)内容多而课时少。新课程每个模块安排课时,就必修而言,一个模块一本书约基本上是一课时上一课。但由于内容偏重偏深,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许多学校老师反映,一课时很难上完一课内容,尤其是必修。

(5)课前备课,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上,不能实现三维目标兼顾。有些老师备课,只重知识目标不备能力的目标,也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追求,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即使备了,也是做样子应付检查,实际不会执行。

(6)教学资源上,不能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新课程要求拓展和优化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备课图轻松,只抓课本,兼顾教参,不研究课标要求,不联系初中内容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也不愿意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不善于联系现实生活素材。这样的备课,达不到认识的高度,也不能打破原教材的体系而重新建构,自然收不到活化教学的效果。

(7)教学难度上,不能合理地控制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些老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如在各级说课比赛中,许多老师在内容挖掘和教学设计上过于繁复,事实上在一节课时内是难以完成的。有的老师拓展教学资源是多多益善,漫无边际;有的把旧教材内容搬来,加重学生负担;有的设问太多,无法操作。

四、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对策研究

对策一:课前备课,准确把握要求。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标,吃透课标。在研究课标中,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去进行。如知识目标,要研究哪些属于识记层次,哪些是理解层次,哪些是运用层次,知识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目标,要研究应达成怎样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要研究可培养那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研究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 教育的目标方面,应设计怎样的过程,采取怎样的方法。

对策二:.研究多套教材,开阔教学视野。现在是一纲多本,各套教材都在对课程标准进行诠释。我们要尽量学习另外几套教材,看不同的教材对课标是怎么进行诠释的,从不同的诠释中找出共性,共性的东西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将是课改的重点。

对策三:更新课程观念,优化教学资源:与原来一纲一本的“教材观”教学不同,新课程强调“课程观”的教学,它要求教师超越教材的局限,站在课程三维目标实现的高度,充分拓展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围绕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去充分拓展教材外的教学资源。

在这方面,除注意与小学知识和相关模块、相关学科知识联系外,还要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走访社区等手段,去挖掘历史素材、校史素材、乡土素材、生活素材,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重构。对策四:立足有效教学,控制教学难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讲求教学效果,简而言之,要控制教学难度和容量,使学生能接受得了,一课时能完成得了。这要求我们在教材分析上,不能玄而又玄,使人云里雾里;材料提供上,不能漫无边际;课堂设问上,不能多多益善,一切都应化繁为简,切实可行。还要强调的是,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应点到为止。

对策五:课堂教学,服务学生发展。坚持乐学原则,调动学生参与。乐学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主要表现为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了这种兴趣和信心,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成长。关键在于,老师能调动学生的乐学情绪。这要求我们要以人格的魅力、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讲述、理性的分析、多样的形式、强烈的爱心、及时的鼓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策六:实行问题探究,透出专题结构。新课程以专题模块呈现,强调专题探究,理清专题线索。其次,小学知识十分庞杂,如把所有知识点都讲,既讲不清,也讲不完,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知识结构入手,对知识抓大放小,敢于取舍,只要透出专题结构即可。

对策

七、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培养能力。在探究专题结构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善于引入材料,建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活动,方法不能单一,而要多样组合,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探究的热情,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策

八、实施开放教学,鼓励思维创新。新课程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开放教学的实施。所谓的开放教学,如前所述,主要是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自由讨论的教学设计,开放多元的评价机制。追求合理渗透,落实情感教育。在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结束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的作业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措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一课一得,奠定扎实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同时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查缺补漏,使学过的知识不欠债。在教学中多注意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现状,把握他们的动态,使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2)、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解决措施:从课堂教学的小处入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待老师、长辈要有礼貌等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忽视课外。解决措施: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能较好的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助于落实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激发兴趣;配合教材,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4)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解决措施: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

1、课前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2、课堂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

2,对下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针对课文中:作者说所见到的景象,像秋日的一幅风情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

标题:“风情画”与“油画”之争

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作者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钓在枝头,触景生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此话一出,全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示意互相讨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见此情景,我提议,赞成是“一幅风情画”的同学(下文以生1表示)坐到我的左手边,赞成是“一幅油画”的同学(下文以生2表示)坐到我的右手边。要求相互讨论,总结各自的理由。

生1:因为它描写的是秋天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一幅纯粹的画。

生2: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像油画。

生1:风情画比油画能更准确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场面。

生2:油画才更准确呢,浓笔重彩的!

生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是典型的南国风土人情。

生2:你查字典干什么呀?画是用来欣赏的呢,是凭眼光看的呢。

在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争执”声正浓时,我示意讨论结束。对双方见解给予恰当点评。什么是探究思维方式,什么是创新型思维方式?你们刚才的表现就是答案。我补充说。阅读这篇短文,感觉“第一次真好”: “喜悦”、“新奇”、“奇妙”、“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吧……

第五篇: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摘要]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心理教育没有被重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作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对策

江泽民主席说过:“国家的竞争是

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今社会,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育工作上。为了使新的课程标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间在中小学课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使新的中小学课程越来越趋向于完善。教材从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尤其是在上海、浙江等地区,中小学课程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已经给每一位中小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上海的六年级小朋友是这样给我谈她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的:“还是新课改的语文书好呀,书里的内容很有趣、很实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小小的例子足以说明新的课程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是毋庸质疑的。

但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现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看,由于我们课程理论落后,缺乏前瞻性的研究,而且在推行新课程实践中缺乏课程改革的专业人才。因此使整个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在实践中没有触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旧的思想尚未彻底改变。在新的形势下对新的课程改革进行新的探究。在这里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质疑:

一、主抓智育,在形式上忽视德育。

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每一个适龄青少年,要能够接受到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都能得到实际充分的发展。而新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了解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染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怎样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又由于受课程评价系统的制约,评价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成绩的主要标准。着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智育不能很好的结合,德育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成为智育的辅助部分。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们渐渐的形成一种观念:孩子道德好不好、待人是不是有礼貌并不重要,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教师在学校对学生多是传递知识、指导学习,父母在家多是督促学习。这样下去,学生的道德水平不能不令人担忧。现实生活中新生一代不再把助人为乐、尊敬老人、待人礼貌作为行为指导,更不会用行动去表现。无论课程如何改革,都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出大量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跨世纪人才,才能提高我们的国际声誉和国家竞争力。这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作业多,学生负担增加。

在实际的教训活动中,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是浪费时间。他们总是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着:别的老师上课都在滔滔不绝的讲,自己不讲,学生成绩就有可能落后。长此以来,上课时一定要多讲在教学中变得特别流行。剩下的留给学生的只有是:等放学后,背着重重的书包,里面装着各科作业回家了。基础学科几乎每一天都有作业,语文、英语要抄写、背,英语、数学有大量习题要做,只要做大量的习题学生成绩才会好已经成为一种真理。学生作业量特别多,已不是听到个别家长这样说:孩子每天做作业要到10:00钟以后。学生的作业不但两大,而且在他们的作业、练习题中还经常会有一些所谓的开发智力的思考题,好象只有这样才代表老师的水平、符合练习的标准。这样下去,学生的负担怎样能够减轻?我们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其中一项目标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的,可是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却是很难实现的。学生失去了自由、自主性。课余时间里让学生做大量课外作业,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支配课余时间的权利。大量繁、难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他们只想着尽快去完成布置的作业,不再去追求质量。甚至知道习题已经做错了,也不屑于去修改。对形式来说,只要完成作业就万事吉了。我们长时期以来被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束缚着,一贯的只重视学生的成绩。着显然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是相悖的。如果不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长此下去,不但孩子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剥夺了,甚至连祖国的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这将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个性的形成,更不可能有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三、教学方式没有发生突破性的变化。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没有从根本

下载(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二次作业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业题 一、简答题:(40分) 1、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哪些? 答:一、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关注点; 二、校本课......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困惑与对策

    [原创]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困惑与对策 李洁怡2009-08-18 14:04:06.41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困惑与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探索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兴安盟教研室/布和 摘自:《兴安盟教学研究网 》 今年九月份开始全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应该说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索因及教学对策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索因及教学对策 一、关于教材 1、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

    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活......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宁夏吴忠市朝阳小学 薛晓宏 王蓉萍一、研究背景意义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沉闷的课堂凸显了生机与活力,课堂上学......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蚁蜂中学 吴向前 崔云欢 李婷 万蕾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全......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有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客观对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最适合的教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