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玉华县学科带头人 培训小结
县学科带人培训小结
尤溪一中
陈玉华(生物
64号)
今年暑期有幸参加由县进修学校组织的学科带头老师培训,再次光临了世外桃源—南平溪源峡谷。在这幽静的山谷,远离了家庭琐事,也远离了人世间的繁华喧嚷,时间如静止般的漫长而无聊,唯有上课时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讲座,课后议论专家们讲座的内容,才能打发时间,生活单纯的如同学生一般。这短短的十天培训中,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已走过的教学生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反思我认为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教育是育人为先的理念
培训前,曾郁闷于自己的付出并没看到学生成绩明显进步的回报,但见他们的思想认识,行为表现进步了,与我的关系也变得亲密了,彷徨于这种付出是否值得。培训中多位老师都提到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如陈利灯校长指出了:学科带头人,应该努力做育人的带头人,为人无私,注重身教胜于言教。罗宗威老师指出了有才无德的可怕。想想现在教育界存在着种种缺少品德的行为,再想想中国人的道德滑坡到无法理解的地步,与这些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抛弃孔孟之道抓应试,各地市抢夺生源,将学校变成了赚钱的产业应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听徐敏教授《精心育人,快乐人教》讲座如沐春风,指出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低,中国的教育是缺乏爱的教育。提出了学科带头人的责任:好老师是人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的教人的。她用许多鲜活的例子来诠释教师的职业内容—师爱、师业、师能、师德。比如用“拄双拐”学生毕业后打出了“人民教师免费”修理各种电器的横幅例子来诠释爱要有传递的能力,也指出了幸福的家庭生活是快乐从教的源泉,教师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教育好人。师爱是教师职业首先的核心,爱既是付出又是获得。再想想我们无法改变上一代,无法影响同一代,但我们却可以影响下一代。让我不再彷徨,不再郁闷,享受教育是慢的艺术。眼前又浮现出小学语文老师他那潇洒自如的弹琴样子而发悠扬的风琴声,他那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以及他那动人的微笑等,多年之后的我才领会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也开始了练字了,明白了老师应该是多才多艺让学生崇拜的,老师应该是有爱心的„„
教师只有用学识才华,修养品德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才会由衷的说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体验“五学”课堂,理解“五学”的真正内涵。
虽然我们在课堂实践中运用了“五学”模式,但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却没有亲身体验,也没有真正弄明白五学的真正内涵。这次培训的课堂中我们有了两次实实在在体验它的地机会,一次是陈利灯校长的讲座,另一次是结束的班会,在课堂中我们不能偷懒了,要思考问题,还要组织语言如何发言,还要聆听同学的发言,也许不似教师讲的时候记得那么详细,但思维是真的动起来了。吴飞校长介绍了五学模式的由来和涵义,即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导”的涵义导出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探的意思教会方法如何探、教会方向,往哪里探;研的涵义是一提供平台和问题,小组形成研究成果“解决问题”,而赏包括了聆听,思考和表现,评包括评课堂中学生老师的方面关调整未来的方向,以及自我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解读中我明白了“五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中做文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体会,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帮助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评价核心是学生学的情况,而不是教师教的情况。
孙志满《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教学》的讲座和陈建炳《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听评课思考》的讲座都渗透着“学”的重要性,指导我们如何构建课堂教学及听课评课,虽然我们教研活动经常做这一件事,但却并没真正明白如何做,讲座中提到了,评课是经人的发展为第一位的,以学论教。在课堂中将知识注入生命,生命因此而生动,将生命注入知识,知识因此而厚重。
三、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
在听胡美珍《朱熹的教育想和教育智慧》讲座方知道了朱熹的伟大之处,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课程理念他早就提出来,如他的德育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教学方法(博学力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作为朱熹诞生地的教师竟然不了解他的思想和办学理念,我感到很是惭愧。今后一定好好研究他的理学思想,取之精华为我所用。林桂萍《孔子,为什么这么红》提到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
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无渗透出育人的思想理念。
邹开煌教授有关《视频案例设计和制作》以及《技能大赛和教师素质》站在更高的视点审视教师,对教师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林榕生老师的《礼仪—交往互动中的修养》讲到许多我们在礼仪中没有注意的细节比如介绍他人,电话礼仪等,餐桌礼仪等。礼仪之邦的后代,还是个教师居然不知道礼仪真的是很惭愧。我一定学以致用。还有陶冶情操的《音乐与美育》,《品美润已,以美育人》《自然科学的简洁美》等无不是作为教师所具备,还需专业上的精通等,哦我不能偷懒,我得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讲起课来,左右逢源,随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使学生如沐春风。才能在做人与学习中引领学生前进。
四、发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仔细想一想,在十多年的教学中,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都没有相关的资料,与家长的通话记录人家都能录下来并积累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案例,去分析和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素材和经验。我都没有往这方面考虑,工作了这些年我与家长的通话记录不知道有多少,和学生的谈话不知有多少次,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数不胜数,但是证据呢?咱不会保留。所以就没有反思这些做法的利于弊,这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这就是我与名师的差距吧,不会用心做事,做事没有坚持到底。从本次学习后我也要做个有心人,及时记录自己和孩子们的成长脚步。
生命总在变化,总是充满着不可预见性。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不管生命如何变化,美好的、真正的教育都能包容它、提升它。去年离世的我国著名力学专家钱伟长,18岁那年,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英语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然而,就在他进入历史系后的第二天,“
9、18"事变爆发。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随后,他转人物理系学习。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多了一代力学大师。看到这个故事,我深深佩服那些愿意接收他的理科老师。他们没有把钱伟长当作天才苗
子,充满期待地去接受(我相信,他们当时也没看出这个青年的未来),也没有因为他的理科成绩如此之差,而心怀冷漠地去拒绝,他们只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悦纳一个有着无穷可能性的生命。
多么智慧的师者啊。他们的智慧,就在于他们深知:教育是一种有机的过程,不是机械地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而是a可以生成无数种可能:b、c、d„„更重要的是,这无数种可能之间,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只可惜,现在聪明的老师太多,智慧的老师太少。
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们看不到那一天;聪明者却选择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看见那一瞬间的耀眼。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连鼓励学生去做个平民的勇气都没有了? 诚然,漠视个性、流水线般地对待学生是弊端。但是,对学生抱着过高的期待,恨不得人人成才,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明改革的彻底和成功,这种做法就符合教育的规律吗?“杀君马者道旁儿”,是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的话。他的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到超出极限而死亡。其实,教育者天天把成才、成功放在嘴边,甚至提出“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教”的口号时,不也成了催促学生使劲前奔的“道旁儿”吗?学生的成长,因此失去了优雅,失去了从容。教育的精神面貌,也就过分地世俗化。
我们追求健康、和谐、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教师生活,最后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地自我认识,适度地自我表达,尊重别人并欣赏自己,常持诚恳态度,有一颗谦卑宽容的心。遵守团体规则,乐于服务他人。善于合作沟通,懂得调整心态,排除人际障碍。
总之,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听到了专家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通过几位老师的培训,使我懂得了怎样备好、上好、评好一节课,对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深知责任之重大,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的。争做学生及群众满意的老师。
第二篇:乡村教师事迹材料--陈玉华
农村教师事迹材料
-------陈玉华
陈玉华,男,回族、1978年出生,本科学历,1998年参加工作,现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陈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5个春秋。他15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毕业班数学。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十五年来,陈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默默耕耘、不断钻研。
1998年9月,陈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现在已经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成为全学区的能手。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细心关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父爱,却盛于父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陈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陈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杨生彪。他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他练习胆量,陈老师课上经常提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渐渐地,他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为同学们当小老师。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在学校工作方面,任劳任怨。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对工作的热心、对学生的爱心、对未来的信心,我在教育岗位上扎根农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工作中不断取得一个个成绩。在2006、2007、2011、2012、2013年的公务员考核中被评级优秀等次;2010年被红寺堡教育局评为“学科带头人”称号;2003年荣获红寺堡开发区优秀少对辅导员称号; 2009被评为红寺堡优秀班主任;2014年教育局组织的教研团队能力大赛中获团队二等奖。
第三篇:(陈婉玉)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在实践中成长
二(5)陈婉瑜
到今天为止,我们历时两天一夜的综合实践活动也落下了帷幕。早晨我们在操场上的飒爽英姿;在拓展基地我们团结拼搏的身影;联欢晚会我们精彩的表演,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践活动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刚一进校园,就在墙上看见了这句名言。确实,实践二字也确实贯穿了我们这次活动。
其中给我启迪最大的,还是在拓展基地的绑腿跑这一活动了。
这种运动我也曾和同学尝试过,仅仅只是几个人而已,不花时间好好练习,不讲究团队配合的话,想要走起来根本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一队19个人,而且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那更需要我们讲究团队合作不是吗?老师刚刚说了开始,我们差点就不知所措了,还好有一些指挥力强的同学,又组织我们排队等等。但似乎还有不和谐的“音符”存在,没办法我们的副班主任只能来帮忙了。经过十多分钟训练,我们终于能熟练的走起来,当然半个小时也快过去了。最后经过初赛和复赛我们的队伍拿到了冠军,这与我们的团结努力刻苦付出分不开,这也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做一切事情都离不开团结,不是吗?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对我们自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我们是祖国的新一代,国家的兴盛繁荣也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上,但现在这种现象也不少见,父母长辈们怕我们受到伤害,把我们保护的好好的,我们是他们的掌上明珠,不让我们做一些累的活,导致我们只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做事。但是,未来需要的是搏击长空的雄鹰,而不是温室里柔弱的小花,而这次活动就能很好的锻炼我们的自理能力,我们需要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独立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启迪我们的思想,还让我们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优美的太湖湿地公园,云雾飘渺的缥缈峰景区,奇特的太湖国家地质公园。。。
这也为我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添上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我想这也是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第四篇:培训反思陈靖华
培训反思
语文一班陈靖华
昨天我们听了南京路拉萨小学优秀语文教师贾卉老师的报告,思考很多。贾老师作为一个语文人,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她说,要想教好语文,先要学会做人,之前上课的吴永军教授也反复强调这一点。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一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首先就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做一个最真实最自信的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你才会热爱生活,用你的生活体验去感染你的学生。生活就是语文,试想,一个语文老师自己都带着有色眼镜来开带生活,那么,在课堂上 她能正确引导孩子们通过一篇篇课文的阅读去体验生活,感受幸福和快乐吗?
因此,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当前这个浮华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小乐子”,培养对生活的浓郁兴趣,全方位的感受生活,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再把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带到课堂上,带给每一个学生,教会孩子们生活,会做一个正确的人。只有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在阅读时,他们才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更准确更生动的理解,进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第五篇:学科带头人培训材料
学科带头人培训材料
走进课堂教学研究
——导学案
玛纳斯县电厂学校朱永奇
2013年5月
一、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一般高效课堂的认识:习惯于从“教”的角度理解,这不是理想中的课堂。真正的高效课堂要立足于学生的“状态和效果”核心关键词:状态、体验、生成。
一)高效课堂观察的基点:
是否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少教多学。
二)课堂高效的四个支撑点
1.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标和教材是前提
2.教师合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是关键
3.教师有效驾驭课堂秩序是保证
4.教师科学运用评价激励是手段
二、导学案编制
一)导学案编制的核心
1.学习目标问题化(灵魂)
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
2.学习问题序列化
学情分析很重要。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
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3.学习行为动词化(外显化)
学案要求层次化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4.学案要求层次化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
二)纠正几个“误区”
1.导学案不是教案---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为学服务。
2.导学案研究的是如何“学”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为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构成清晰的学法线和问题线。
3.教案呈现的是如何“教”,为教服务。
4.导学案不是习题集
有些导学案的练习有余,展示不足;检测有余,反馈不足。受功利主义影响,信奉“练习效益”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最后达标题,一堂课堂测试卷。
5.导学案练习层次性不清晰,制约了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
6.导学案不是教材内容的大搬家-----一些导学案单纯的代替了教材文本。其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不是把课本上的东西大面积地搬运到“导学案”上。
三)导学案是“脚手架”
1.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完全脱离教材文本,宁信“导学案”,不信“课本”。——本末倒置。
导学案要做到“五个化”“五个让”
2.“五个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
渐进化。
“五个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况,体系让学生构建。
四)导学案的指导思想:
三个关注: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当堂训练。
2.关注课堂效果提升:出台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3.倡导教学有效性针对性
关注校本研修实效:优化集体备课流程
导学案的基本栏目:
1)学习目标:行为外显,便于识记,易于测量。
2)重点难点:
3)使用说明与自学指导:含学法指导,预1)4)习自测。
5)典型练习
6)当堂检测
7)学习反思
8)拓展训练(分层设计)
9)归纳小结
精选练习与作业量的控制原则---教师能改得完和学生能做得了。当堂检测至关重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
10)作业特别是基本的重要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师眼皮底下完成,并当场反馈订正,每次课堂作业就像小测试一样,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的灵丹妙药。这个环节10—15分钟 ——余文森教授
注意:
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综合训练和能力提升题目都要有“点拨”,学生出现困惑后,可参考“点拨”解决疑问,仍不能解决疑问的,由老师指导解决。
三、设计思路
主线——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情境——优化实验,突破难点
方法——数据归纳,方法指导
问题——问题引领,诱思探究
四、反思
“关注学生,关注有效”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创新永无止境
课程资源与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