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

时间:2019-05-12 07: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

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

------由单立勋教授培训所引发的思考

周三下午,又到了新教师培训时间,本次培训校方为我们请来了单立勋教授和王诺斯主任,两位老师分别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讲解。单立勋教授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向我们传授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单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令大家受益匪浅,培训后也使我对这一之前并不十分敏感的话题产生了许多思考。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起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又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以努力把人培养成为“现代人”21世纪的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实现伟大复兴,不但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且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特别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要求像我们这样的高校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

在精英教育时代,能够进入高校的往往是极少数素质非常高的学生。这尽管不能说是一种正比关系,但是高素质的学生一般来说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会导致积极的学习效果,而对精英荣誉感的维护本身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就对精英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内在激励和约束,使其有可能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这个时候能够较好地相互促进。但是,我国自1999年以来连续多年扩招,除少数名牌大学外,以前存在的精英教育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以我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为例,学生多,情况复杂,学生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精英教育的荣誉感也不复存在,这就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进一步暴露并加深。

在我国除少数综合性大学外,高校划分为工、农、医、财经、法律、管理、师范等几大类,每个学校又分设不同的系和专业。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几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之外,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其他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文教育,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像我校这样的财经类院校便存在着显著的财经专业教育色彩。

面对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高校教师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丰富的人文知识,同时又要讲究教学方法。这里高深的学术功底是根本,文学修养是灵魂。人文精神不是生硬地加入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它的渗透使专业课更加丰富,更显得富有生机和个性,这样就会在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知识与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人文素养。

因此,借着本次培训的契机,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定当积极接受单立勋教授的建议,首先从自身的人文素养抓起,做到多涉猎、多汲取,再用最为直接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进一些人文思想,希望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优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作者:张延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代代传承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包括爱国主义、人际和谐、治学与修养、文化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重理轻文、功利心重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30-0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代代传承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趋向多元化,一些不利因素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某种程度的迷茫和空虚,人文素养缺失,甚至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扭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大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热衷过“洋节”,崇尚吃西餐,用“洋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等这样一些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感到困惑、悲观、失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取向,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重理轻文,传统文化知识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人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然而缺乏人文素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一问三不知的人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当中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儒家文化语焉不详,对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

2.重技能,轻修养,功利心重。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往往就是上网、看电视或者参加各种对将来就业有利的培训班。不看书,不写字,使得一些人提笔忘字,读写技能退化。很多学生学习和深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一些大学生甚至开口闭口谈钱,终日把名和利挂在嘴边。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摩擦,使人们的功利心理增强。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各类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分数、文凭、证书成为社会上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社会普遍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一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感到较为茫然。

2.学校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普及和滋润。高考指挥棒下,课业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一切唯考独尊。大学校园本应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但现在大学生主要看的书籍除了专业课本,就是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书籍以及面试求职技巧、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升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少有问津。很多大学生读书与求职的目的和心态非常明确和务实,他们考虑的只是获得文凭和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性知识和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和人际交往知识。

3.家庭原因。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托的期望很高,在当前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的促使下,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才能出人头地的思想意识。很多家长“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孩子能考高分,毕业后能找份又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父母的成功,其他事情则置之不理,概不关心。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精华。

(一)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的整体意识和爱国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因此,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把个

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反抗外民族的压迫与侵略,开创中华文明、建设祖国大好河山都是爱国的集中体现。

(二)“仁爱”思想和人际和谐

传统文化提倡“仁爱”,注重人际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天人合一”,强调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效法天的刚健之德,君子以自强不息;模仿地的广厚之象,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思想教育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包容万物,奋发图强,争创一流,促进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同时,能够使学生确立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理念,尊重并爱护大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为开创人类美好生活空间而奋斗。

(三)治学方法与道德修养

我国从古至今的大学问家数不胜数,传承下来的治学方法和态度能够有效改进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立志”“一寸光阴一寸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大学生的求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文化中非常看重人的道德修养,在人生价值上推崇“立德”“立功”“立言”,在个人修养上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慎独”,把精神和道德的需要看成是人的最高需要,把道德价值看成是最高价值,把精神幸福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对他人、对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向社会索取。

(四)传统文化礼仪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华礼仪的论述极为精辟和富有哲理。“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曰:“礼者,养也”。礼仪是每个人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明发展、社会文化风俗。“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对长者、师者恭敬有礼。礼仪对我们的日常活动加以规范,以确保社会秩序的有序、平稳、健康,让人们和谐共处。学习传统文化中礼仪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和道德修养。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和优化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势在必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高校都应当积极参与。要纠正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形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社会公共舆论和大众传播的领域内,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中的作用,鼓励影视剧、报刊书籍、网络等传媒,严肃而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校园的花坛草地、广场楼房等的景观设计中,用古人名言、古典名句装点和美化环境,使大家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品味传统文化美的内涵。结合时代主题、爱国情怀,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爱国纪念日、各种宣传日、开学典礼、升国旗仪式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教师节,在学生中开展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利用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尊老爱幼、民风民俗教育;通过诚信教育、礼仪规范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大学生团结友善、真诚相待、关爱他人的品格。

(三)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开设中国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一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国学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应该像重视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治学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和社会。教师不但应该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应该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画面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5).[2]赵峰峰.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J].湘潮,2007(6).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教益,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其次,大学生在注重整体和团体协调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天性、优点以及创新性等等。否则,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周易·乾卦·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孔子是谈一个注重修养自身的人,如何对待金钱、利益、权势的问题,即义利观问题,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富贵取之有道”的观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反对弃义趋利。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

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重视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3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

我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2.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校园内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身怎样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跟他打交道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是尽伦尽职,一个是敬业守信,也就是说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好什么样的工作,不能够马马虎虎,要敬业,要守信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如果大家都不尽伦尽职,大家都不敬业守信,这个社会就失序了,就乱套了。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既想实现个人价值,又不想作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离开了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

第三,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

第四,要注意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这是内外两个方面的。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涵养功夫里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第五,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一切的心性的修养,我们对人的主体性、人的能动性的认识和把握,体会人类的伟大和渺小,体会人生的短暂和永恒,这些都要落实到我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结束语

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哪里?在我们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里,在我们民族相濡以沫的风俗里,在我们的民族英雄人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重情重义、刚直不阿、丹心报国、服务人民的光辉形象里,在我们民族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在大学阶段,注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里汲取营养,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流群体和行动模范。

第五篇: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试析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所谓“人文”,通常指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1]现阶段,我国社会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将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简述

(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调查发现,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表象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不看书、少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层面: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

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各种利益相互摩擦、斗争,使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层次、性质的文化令大学生茫然失措,难以鉴别、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以及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使得大学生无暇估计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学校层面:应试教育,唯“考”独尊

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滋润,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不知“人文”为何物。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社交方面的书,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读。大学生读书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把读书和求职紧密联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

(三)家庭层面:望子成龙,期望值高

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抱有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过高的期望,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孩子上大学之后迫切希望能出人头地,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又薪酬丰厚的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教育成本。因此,部分父母“唯分数论”、“唯结果论”,只要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能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就是孩子的胜利、自己的成功,至于其他,概不关心。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人受益终身

襟怀坦荡、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活泼机敏、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健全精神人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积极面对人生。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三)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培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2]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的课堂和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

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我国高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强投入、纳入制度化管理。

(三)政府、社会、高校积极参与,联手培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人人参与,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作为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从全社会来讲,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要重视培养良好人文素养的氛围,在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严肃地负起推进提升人文素养的责任;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和知识的圣殿,所代表的是一种促进社会变革和前进的积极文化。高校的本质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努力营造出高品味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当中。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配合下,大学校园必将成为莘莘学子增加学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理想场所。

下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我见(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讲座 题目: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基本被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磨灭殆尽,大学......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

    大学生电视素养之我见大学生的日常娱乐活动之一就是看电视,是电视关注人群之一。电视中的内容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大学生的语言行为。所以,有良好的电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代......

    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郭建平(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开展人文素养培育,让文化内化为我国公民的自身素养,是推动公民文化......

    加强英语教学人文素养培育功能的研究

    高海燕 张彬 李倩(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深受工具论的影响。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功利的浮躁而看不到精神的升华;只看到知识的积淀而看不......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思考 张三 (××××××××学院, 省份市区邮编)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培养。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关键是有良好的人文素......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报告

    安徽三联学院2010—2011第二学期期中作业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班级:09级市场营销本科2班 姓名:乐庆丰调查人员:乐庆丰 调查地点:安徽三联学院 调查时间: 指导老师:李老师关......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之我见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之我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和潜在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的核心力量。他们素质怎样将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