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规范及评分标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规范
毕业作业(设计)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的培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
1.选题原则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解决实际问题。
本、专科的选题在深度和广度上要有所区别,选题难度、大小适中,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完成为宜。
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确定初步选题后,由教学点专业责任教师签署意见,教学点加盖公章后,报分校专业责任教师签署意见,分校教学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并存档。
选题一经确定,一般不再作变动。特殊情况必须修改的,须报省电大审批。2.要求
凡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80%以上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论文)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量要适中,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毕业作业的时间一般每学分不少于1周。
毕业设计(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确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明确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所分担的部分,杜绝抄袭、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
毕业设计(论文)应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专业所需的图纸、测试数据以及计算机程序清单、软盘等相关材料。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毕业设计(论文)字数本科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10000字;专科一般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8000字。
毕业设计(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3.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条件:
(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熟悉电大教学情况。(2)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
(3)专科毕业作业指导教师条件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各试点教学点应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名单报电大分校初审,经省级电大复审后确定。
指导教师职责:
(1)根据毕业作业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2)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对学生毕业作业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写作中的有关问题。(3)指导学生制订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
(4)对每位学生毕业作业进行分阶段指导,本科不少于4次,专科不少于3次,总计时间本科不少于8小时,专科不少于6小时,每次指导需进行较详细记录。
(5)检查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工作情况,鉴别并制止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6)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指导教师工作量:
(1)每名教师指导的同一届各类各层次学生总数:专职教师不多于15人,兼职教 师不多于10人。专职教师同时指导的各类学生数一般每人不超过30人;兼职(或业余)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各类学生数一般每人不超过20人。
(2)若某些地区毕业生人数较多,可成立指导教师小组,小组成员应保证3人以上(含3人),指导同一届学生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00人,指导各类学生数一般不超过200人。
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1)答辩学生
A.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专科毕业生是否参加答辩由省级电大决定,报中央电大备案。
B.组织全部本科毕业生答辩确有困难的电大可抽取部分论文进行答辩,但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论文初评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采取部分答辩的形式,须由省级电大提出申请,并报中央电大教务处批准;抽取比例不得低于30%;参加答辩的学生随机抽取,不得指定;学生要求参加答辩的,所在学校应予许可。
(2)答辩的组织
A.省级电大根据中央电大有关要求,制定毕业实践答辩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部署答辩工作,指导电大分校建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并审核电大分校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的成员名单。
B.组织答辩的电大分校要制订答辩工作计划,填报答辩申报表(见附录5),报省级电大审批后确定。
C.中央电大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检查。(3)答辩委员会
A.人数须为3人及以上单数,由具有相应专业较高业务水平的专家组成。成员需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少于1名。
B.主要职责:监督检查并解决答辩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学术问题,对当地有争议的答辩成绩进行审议。
(4)答辩小组
A.人数须为5人及以上单数。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具有相应专业本科 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教师若干名,秘书1名(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负责汇总答辩题目及答辩评语、成绩);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不少于两人。
B.指导教师在其本人指导的学生进行答辩时,不得担当该答辩组成员。
C.主要职责: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和文字材料,为学生评定答辩成绩和毕业实践成绩。(5)答辩教师
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答辩教师应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依此提出问题,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现场点评。
(6)答辩程序
A.答辩教师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B.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程序和要求,确定答辩人抽取方案。
C.答辩人用10~15分钟介绍毕业实践研究概况及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D.答辩教师审查判断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在答辩人的研究范围内,当场提出3~5个相关问题,由答辩人答辩。
E.答辩教师对答辩人答辩的情况进行当场点评,并给出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5.成绩评定
(1)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在学生完成文字材料撰写后,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初评成绩评分标准》(见附录6),以百分制给出初评成绩。
(2)答辩结束后,由答辩主持人组织答辩教师对学生答辩过程进行评议,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判标准》(见附录7)给出最终答辩成绩。
(3)凡文字材料未达到基本要求、抄袭造假者,按不及格处理。
(4)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试点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
6.抽查与评议
省级电大根据本省实际,按适当比例组织对反映学生实践成果的文字材料和影响学生成绩的毕业实践各环节工作进行抽查复审及评议,写出分析报告。
7.成绩验收
(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由电大分校和试点教学点进行汇总和初审(见附录8)。
(2)中央电大对毕业设计(论文)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附录: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初评成绩评分标准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判标准
附录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初评成绩评分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满分为100分,由指导教师根据以下标准评分。
一、85~100分
1.全面完成课题要求,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专业性。
2.分析研究方法正确,方案设计合理,能正确、灵活地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围绕课题的观点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材料详实、充分,数据完整、可靠,论证有力、充足,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须的附件齐全。
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二、75~84分
1.按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行性。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能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3.围绕课题的观点正确,材料充分,数据可靠,论证比较有力,逻辑性比较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需的附件基本齐全。
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三、60~74分
按要求基本完成课题,选题尚可,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可行性。
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尚可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基本齐全,数据比较可靠,论证有一定说服力,结构比较完整,格式比较规范,文字材料没有明显漏洞。
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
四、59分以下
1.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课题,选题陈旧,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无可行性或偏离专业。2.研究方法不正确,存在较明显的观点错误或观点不明,基本理论、知识运用错误。3.材料不齐或虚假、数据不正确或伪造,论证无力或片面,漏洞明显,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材料未能达到写作基本要求。
4.不能独立完成实践过程
附录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判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判标准分好、较好、较差三个等级,答辩组成员根据答辩者的答辩情况给出等级,在指导教师初评成绩的基础上,结合答辩等级确定答辩者最后的答辩成绩。
一、好
答辩过程思路敏捷,叙述清楚,论述全面、正确,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正确。
二、较好
答辩过程思路比较清楚,可以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基本正确。
三、较差
答辩过程思路不清,观点不明,不能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回答问题。
第二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自我鉴定
咸阳电大毕业生自我鉴定
我是咸阳电大2007届秋金融专业的学生,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电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就要毕业了。二年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遵守校规,依时上课,按时完成课外作业;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电大业余学习条件艰苦,面对诸多困难,我都一一克服了:一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时做好工作,学习时努力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二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我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的巨大动力。
经过了二年的电大学习,大大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学期间,我们学习了《政治》和《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程,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对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刻理解,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财政学》、《国家税收》、《税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十
多门专业课程,使我的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对今后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为我们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争取做一名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称职的金融工作者。
姓名****年月日
第三篇: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广校(中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1号文件决策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为关键,以加强条件能力建设为支撑,努力开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充分发挥专门机构主体作用。积极承接农业部有关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职能和任务,配合科教部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顶层设计,共同谋划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研究制订包括职业认证、教育培训、定向扶持等内容的职业农民制度体系,认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理论政策研究等相关工作。切实发挥体系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作用,统筹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加强主体职能建设,组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观摩河南基层农广校工作实践,交流先进经验做法,研讨强化体系条件能力建设、推进工作开展的具体举措。届时,张桃林副部长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全面规范培育工程实施。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农业部1号文件精神,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力度,组织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班,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现场交流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推进工程深入开展。指导体系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方式,分层分类分模块开展培训,重点面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人员,面向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培育专业技能型人员,面向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管理经营型人员;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工作,配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绩效考核和激励扶持,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培育环节,切实提高工程实施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效果。
3.努力提升培育条件能力。研究拟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基层农广校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遴选,引领带动各类培育基地条件能力建设。加大教材统筹开发,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发系列精品教材18种;做好2018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荐教材评价遴选和目录发布工作,统筹指导各省区域教材开发。办好4期基层农广校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和4期师资示范培训班,提高办学人员水平,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4.切实推进“四新”工作开展。办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拟于10月份在山东举办,以凝聚全体系力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为宗旨,以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分享发展经验、展示培育成果、宣介成功案例为重点,通过组织相关培训、技能大赛和成果展示等同期活动,探索专门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模式,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服务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强大合力。编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精心编撰并权威发布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全面反映队伍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科学预测发展趋势,提高报告的权威性、唯一性、准确性和指导性,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指数研究。与发展报告配套衔接,系统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涉及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健康等方面数据,构建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反映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总体状况,为促进职业农民队伍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撑。编写《新型职业农民手册》。调动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编撰,确保手册内容准确、简单实用、方便查阅、满足需求,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增收致富、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性、实用性、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和指导服务。
二、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5.稳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配合部人事劳动司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计划,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推进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开展,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推进农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成果和路径方式等方面衔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的方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教育教学过程;抓好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增强支持服务能力;组织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举办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学能手大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承担好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全国农指委)秘书处相关工作,组织编制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召开全国农指委全体会议,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6.扎实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任务,按照农业部人才工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组织对口15个省21个基地举办培训班。坚持派出督导机制,继续强化培训基地建设,狠抓学员选调、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培训管理、成果转化、品牌塑造等环节,不断完善培训制度,进一步规范培训管理,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7.深入开展各类农民培训。指导体系以小农户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普及性培训,切实提高小农户生产技能,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召开体系培训工作研讨会,推进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年争取鉴定6万人。
8.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按照抓实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帮扶的思路,以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培养农业人才助力产业扶贫。针对河北平泉产业发展现状,联络扶贫项目落地、打造扶贫产业龙头、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做好对口帮扶。指导体系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积极抓好农业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推进当地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持续做好援疆援藏相关工作,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材开发力度,提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能力。积极策划产业扶贫系列选题,制作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节目。
三、积极推动农业现代远程教育
9.办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继续打造独具特色《小康农家》栏目,不断提升《三农早报》品牌影响力,明确《致富快车》《三农早报》《小康农家》《乡村讲堂》栏目定位,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听众需求。加强与地方广播电台合作,依托体系推进广播资源落地。不断加大《农广天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题系列电视节目制播,继续做好《农业生产经营》栏目,更好地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0.推进农业网络教育。继续承担“农业部为农业系统干部办实事”任务,举办20期农科讲堂,不断扩大节目影响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在线学习课程开发。加强在线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新增音视频教学节目700个,网络课件100个。配合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开展2018手机培训周、线上线下培训及评选相关活动,聚焦用手机种地管地卖东西。做好科普智农手机APP的运行维护、应用及推广工作,对在新疆建成的10个科普e站进行跟踪服务,做好标准化科普资源汇聚、更新等服务工作。
11.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全面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指导体系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报送及管理考核工作。加强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APP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开发和整合,指导体系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为职业农民、农技人员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制定“云平台”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切实推动平台持续健康发展。
四、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和宣传交流
12.加强调查研究。按照总书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突出以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并结合自身发展建设实际,中央农广校将聚焦3-5个调研主题,各级农广校应确定1-2个调研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调研。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经营主体、深入农民教育培训一线,摸实情、问需求、寻对策、谋发展,切实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加强成果转化应用,通过相关会议进行学习交流,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真正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体系工作的具体措施,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务实开展。
13.扩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及地方主流媒体合作,策划有分量的重点报道文章。继续办好“新型职业农民”专版专栏,全方位做好工作宣传。突出报纸服务体系的定位,加强与体系共办共建共享。稳步实施和完善杂志改版工作,加强改版后网络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建设,拓展公共服务功能。
1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双边合作,与美国远程教育联盟(ADEC)在小型家庭农场主培养内容建设和混合学习模式建设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实施“中美农业远程教育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学习能力建设”项目,探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学习。实施“农业外交官储备人才”和“高级农业外交官后备人才培训”培养项目,推动农业外事外经人才和高级农业外交官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参与制定《国际开放远程教育2018-2025战略规划(ICDE2018-2025)》和《2030年教育议程——面向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
第四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广告学毕业论文doc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专科
毕业论文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平面设计
专 业:广告学 年 级:09广告学专科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目 录
目 录„„„„„„„„„„„„„„„„„„„„„„„„„„„„目录 摘 要„„„„„„„„„„„„„„„„„„„„„„„„本文主要概况 正 文„„„„„„„„„„„„„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摘 要
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将人文思想注入大设计观新的理念中,是极其重要的,具备深刻思考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理念需理想的指导,整体系统的理念不仅依靠具有发展意识的局部的改变与突破积累,而且更需要人文思想的支持。
正文
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任何门类所要涉及到的问题,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具备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现代科学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无比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导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严重地压抑、扭曲、肢解着人性,窒息、扼杀、吞噬着人的心灵,使人变得狭隘、自私、冷酷、片面、机械、枯燥,这时人文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是势在必行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主义客观上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势头有增无减,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学被全盘否定,人类对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心灵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对关于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追求被停止,忽视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亚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学会善于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科学技术的实验主义、分析主义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视野,使其设计活动摆脱了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一个重新建构语言符号范式的分析时代对形、色、线,对制作过程、对材料、结构,对创新与科学原理等的理解与尝试都建立在人文思想为主线的大设计观的基础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音乐等门类,作为服务与人的产品包装设计元素必须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润着设计师的心田,在为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事一种精神活动,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时更进一步地认知生产的国度、区域、国度
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逻辑推理、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全方位的认知、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也是企业的商口,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设计师的高品位的综合素质,设计出高品质的包装产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销的关键。文化哲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差距,不进行哲学深层思考,不研究人民心理、人类社会学、知识甚少,对文学全然不知、找不准卖点,可想而知商品就难以畅销,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无论是人类文化、世界文化、中华文化都是宏观整体中的文化形态,如何分析文化,认识文化、找到解开不同文化现象的钥匙,找到一种像基因那样的文化建构的控制因素,对文化结构分析既把文化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文化,除了文化体系的不同而外,普遍存在的是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别,诠释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的解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思辩。从工业革命至后工业革命的精神本体的对话,人类生存的数字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流盛况空前,跨文化交流中的焦点问题是“误读”,所谓“误读”是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按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按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解读必将导致“误读”。“误读”是一个既酿成灾难又能激活创造的奇特的认知精灵,它会导致隔膜、离异。然而,人对人文和艺术品的“误读”会激活想象力和灵感,并可能导致创造的驱动器,但如对商品包装“误读”那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的加大,交流频繁,就更需设计师对他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产品品质以及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DOLCN.com
谈到哲思,西方哲学和美学流派中的人文主义主潮以极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为人类精神争得应有的地盘与位置,对以数理逻辑为主导内容,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和根 5
据的现代科学理性进行不余力的批判,如克罗齐、弗洛伊德、荣格等都对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关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理论建树对传统科学和逻辑理性的攻击与突破,对人的精神领域中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也是传统人文精神所作的一种(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现代开拓,对建立在数理科学基础上的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为哲学和人文学寻找自身的认识和方法论根基,人文学科要成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抗衡,不能没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近代笛卡尔、康德的哲学基本上以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论为基础,伏尔泰在把世界分为自然与历史人文两大部分的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主张认识论范围“扩大”到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重视语言、神话、宗教等和艺术直观等认识论功能,找到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使人文科学真正迈入科学殿堂,成为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设计既有科学理性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浪漫;既有西方文化的精华,又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但它又与西方重视自然科学、高扬自然科学精神不同,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释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事、重视内在精神境界。
譬如:先秦道家倾向于以人合天;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崇尚自然、天性,提供通过“坐忘、心斋”等修养方式来超越与自然的差别;孔子“礼学”主张“克已复礼”,目标是使“天道在人道”中得到完满实现。孟子更主张“自我修养,思成尽心”,达到“知天”、“事天”的目的,中国的人伦成分占优势,具有鲜明伦理化倾向。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面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从长远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市场经济在体制性质而言,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有负面影响,有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 6
德,这在某种意义是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
从真正的学习习近平面艺术设计的那天起,我们的耳边就时常响起一个又一个国外设计家和理论家的名字。也常听到国内设计界那些在我们看来“需仰视才见”的人物们大骂国内的设计。就连那些未出茅庐的学生们也在人性化的大旗下面高声呐喊着“装饰的罪恶”,这些听起来让人觉得无比深刻的口号。虽然他们未必体会到艺术设计的真谛是什么,但是这样的漫骂似乎可以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足以说明我们设计思想上的反叛和语言上的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仿佛一夜之间我们不再是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我们为能用自己的嘴去说出别人的理论观点而沾沾自喜,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没有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本土语言,以至于我们一张口就是别人的。我们甚至沦落到了为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去努力的寻找依据的地步了。我们的前人那样生动而精湛的艺术设计语言,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思考之后我觉得就是要坚持用我们的本土语言说话,因为这是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一.我们本土艺术设计语言的处境
我们知道现在是西方神话的时代,也是他们主宰话语的时代,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存在和多种艺术的共生,但是多种艺术所获得的生存和传播的权利却是受经济、政治和传媒发展等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的。人们并不能充分地展开各种艺术语言的可能性。第一世界的影响几乎深入了各个民族之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充分了解和体认许多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机遇和可能。同时,在承认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普遍共识中,却也包含着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我们的文化艺术的因素。当然,这往往并不是明确的观念,而是渗透于话语之中的无意识的因素。这种评价往往不是有意识的“贬低”或“轻视”,而是由于文化机器的介入以及引入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使肯定和否定我们自身的艺术都失掉了现实可靠的基础。高度工业化的艺术产品的生产也使得文化艺术失掉了古典时代的那种生气灵动的“光晕”。录相、录音、书籍、计算机软件等产品的无穷的“复制”,使我们的私人生活的领域惊人的公共化了。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廉价的 7
买到中国艺术的印刷品。文化工业的崛起事实上把一种商品化的无选择性的处境交给了整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多元化的情景,但这一多元化却是以无选择的商品化为基础的。事实上这种主权掌握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的手中,我们处在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处境中。(所谓“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在民族独立与解放已成为现实的状态中,在文化上的多元共生已被广泛承认之后,在一个大众传媒和跨国资本主义的时代中,隐含于文化中的等级制)原有的第一世界话语控制着我们的言谈和书写、压抑着我们的生存,而这种控制和压抑又带有强烈的隐蔽性的特点,它甚至渗入了我们的无意识领域,使我们承担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僵局。这也是当代世界的最深刻的分裂,它划开了在种族、阶层和性别差异中的严峻的对立的性质。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理论应该是一种解放、一种超越,一种延绵千年的种族情感的重构。它游动于闪烁不定的生命的河流之中,它来自一种“切肤”的生存体验。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处境和情感,然后才是一种理论和话语。我们的艺术是弱者的艺术,是被压迫者和无权者的艺术。第一世界的艺术设计理论总是试图将自身文化中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想象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性的绝对真理,在一种真理冲动的狂热自恋中将自身的艺术想象为永恒的、科学的真理。这种“世界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权威性的和缺少对话的。我们一贯主张的艺术对话是缺少相互性的,是有来无往的。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幅国内的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习惯性的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文化艺术立场上,我们既不敢妄加评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也不敢面对那些泥土般的作品,所以,我们现在国内的艺术设计领域里既没有大胆的批评,也没有热切的赞扬,什么都没有。
二.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语言”指的是什么。“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
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既“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 8
论。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在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一定能为设计的发展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属于曾经经历过殖民文化“书写”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第三世界社会和民族。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述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因此,发掘中国的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在社会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本土设计语言”的理论的提出,必将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由第一世界艺术设计的从属形态转变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独立形态,从传统形态转向当代形态的可能性和契机。
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精髓在于它所激发的种种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这里所提供的“对话”是一种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可以产生极其丰富话语交流。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一个僵化的立场,它只有在多种话语的多元共生中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多种风格和语言的交响。这不是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而是大家在互相的关切中共享思维的快乐。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话语,不把自身看作绝对的“权威性”的理论,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因为任何绝对化的一相情愿的幻想,都只能导致僵化和缺少活力。但如果正处在 9
不理智的学习状态的我们真的完全无选择的接受了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自己的差异性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就可能在这一话语中被同化和吸纳,使之悄然地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屈从的、片面的东西。而艺术设计风格的国际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它忽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把西方的审美价值视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把艺术语言的幻觉视为实在的世界。这就使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出现了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国际化风格”已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但另一方面,这一风格价值本身的可靠性又不断地受到质疑。在中国有多少叫好不叫卖的设计出现?又有多少只能用来评奖的设计作品呢?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了诱惑和戏剧性选择的时代。艺术设计语言的困惑以及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彷徨无依的困境构成了设计的困惑。一面是工业化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紧张,一面是幽雅古朴的文明传统的流逝;一面是无法控制的浪潮,一面是忧伤和明丽的追忆。古老传统的丧失是痛苦而迷乱的,而对新生活的渴望又诱惑着每个人做出明确的抉择和判断。
那么“本土语言”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哪呢?就在于它的贴切、合理与生动。“本土语言”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直白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与商品化的语言、生存状态相联系的,但又将一种伦理价值溶入其中的话语,一种为商业价值所支配的伦理化的书写。它成功地缝合了商业价值、伦理价值间出现的裂痕。比如在2001年第2期《艺术与设计》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两组艺术设计作品:第一组图片广告是为“酷必得”网站所设计的报纸广告。这组广告是2000年夏天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等报纸上的。图片以几个外形俊朗的现代青年为模特,重构了文革时期的些许造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所受到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当王广义将文革形象引入他的作品——“大批判”时,当代社会便接纳了以那段历史所特有的图象所创作的艺术品)广告设计师以双关的形式做出了这组广告。广告之一的广告词是:“兄弟们,砍”。图象既借用了文革时期的武斗形象,又借用了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大陆的打斗片和古惑仔片中的形象。广告义无返顾地丢掉了那个年代被后来所赋予的沉重,而以诙谐和戏谑的手法建构了e时代的一幅画卷。从这些e时代的画卷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有着时髦的衣着和发型,黑白照片的应用使画面充盈着力量。广告语的中心“砍”被图形紧紧地扣合了。这幅广告 10
能够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在于它有力地打破了那种外表(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的富丽的,过分注重摆放的设计方式。第二组图片是广州的一组房地产广告,这组广告是为了房地产公司推出的“无理由退房活动”的系列活动而作。广告借用了文革时期的“红、光、亮、大、全”模式,造就了一系列我们似曾相识,但内容又完全不同的平面广告。广告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胜利属于人民”。这两则广告采用了只属于我们的历史语言,生动而有力。“本土语言”的力量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两组广告一同对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那堵厚墙给予了能使之崩溃的挑战。这独厚墙就是长久以来,落后的艺术教育与平面设计教育导致平面广告设计千篇一律,创意无趣。正是这个开放的时代造就了这些设计师。他们没有学院那些迂腐的、格式化的东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着创作。对他们而言,需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广告设计师所创造的图象与文案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很难受那些西方学院式的观念的限制。他们也有胆量去嘲笑历史,这两组广告都大胆的不受限制的以喜剧化的形式打破了那种唯唯诺诺地历史观。在他们眼里,历史不再沉重,历史是一本可以任意借用的厚书和一张容量巨大的图库光盘,这些设计师是捕捉那种种可供使用的图象的能手,而这些图象被捕捉来,又被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这就是属于我们本土的语言,因为这样的历史只属于我们,所以它的一切必将带给我们,包括那个时代人们的狂热和对自身价值的强烈的肯定。这些设计作品巧妙地把这样的历史情绪溶入现代之中,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效果。这种“本土语言”的震撼是由于“人民记忆”的力量,通过本土化所产生的回忆幻觉,想象性地解决了我们所面对的困惑。回忆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重新选择。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对“人民记忆”进行整理和重组。这样的本土化能成功地淡化了商品时代的冰冷感,本土化既是“回返”,又是变革;是伦理,又是商品。它既区别于新时期的“话语”又区别于旧“话语”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它是整合,又是破裂;是幻觉的再生,又是对现实的认同。
那么,真正的“本土语言”除了历史经历外,还包括属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它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打捞那潜在于我们的被压抑于无意识深处的“记忆”,把他们翻腾出来,重新置于公众的阅读世界。因为 11
我们的设计总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读解的共有的特性。这样寻找的目标不在于指明一种地方和地域的特点,而是试图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的本土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一种尚处于隐约、含混状态但却具有某种启示性的东西。
“本土语言”是对一种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编码体系所产生的“权威性”的摧毁。它可以打捞那些属于我们自身的“记忆”,从“边缘”中发现那些片段的、无始无终的、存在于无意识领域的我们的历史。它重新确立我们自身的“位置”,重新唤醒我们的批判的,清醒的意识,而不是沉溺于西方的神话。
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己的母语的责任,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并发展母语本身,他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母语,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这样“众声喧哗”式的“多语混杂”乃是借助于民俗文化的力量,借助于民众想象的力量,使能指得以自由奔涌。这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了来自我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只是一味的沉溺于对过去语言的狂热幻想呢?不是,我们的“本土语言”也需要重构。如何才能在西方设计权威时代去重构我们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呢?
三.怎样重构我们的本土设计语言?
首先,“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建设,应该把对西方大师理论在我们自身的表达习惯基础上的适用性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由本土的语言、生存状态中发现西方理论的盲点,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艺术的裂痕与差异间发现新的洞见。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策略”,也就是通过对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间无法弥合的差异的识别和分析,找出西方理论作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的局限,找 12
出它背后依据的意识形态的死结,找出其一相情愿的,削足适履的一份困境。“质疑策略”是重构我们本土设计语言理论的第一步,它旨在说明第一世界对我们本土文化的误解和扭曲的根源,说明西方设计理论本身就是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忽略、轻视和扭曲之中产生的,它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权利的共生体。对于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设计家来说,他的困境是明显的,他只有被动的接受西方话语所施与的无尽的语言暴力。无论他贬低或是抬高民族传统,他的标准都不免是西方式的。
其次,我们应该把“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创造视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重构策略”,也就是在对第一世界的质疑的基础上,运用本土的新的理论创造以理解艺术设计。这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性的产生,是本土话语实践的展开,是在第一世界理论的盲点和不见之处打开新的视域,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呈示。它不是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新的替代性的理论,它不具有“取代”和“消灭”西方理论的宏愿,它是理论的增殖,而不是理论的更替。它是在对第一世界话语的反思和质疑的基础上,重新把理论的空域置于本土文化之中,把来自于本土语言的特征与新鲜经验中的契机以及其有生命力的点加以扩大和加深。
“质疑策略”与“重构策略”所产生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模式,绝不仅仅具有分析功能,它首先是一种艺术实践,一种对我们生存的重新审视,一种独立的设计创作方式,是完全属于我们的。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
当代的艺术设计界是最富于变化与挑战的。这一时代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仿佛就是变化本身。如走马灯般迅速转变的潮流往往使人焦虑而无可把握,无数的分裂、区别与差异使语言和影象变成了一面打碎的镜子,处于无序、零散的状态。一面是商品化带来的对消费的无尽的渴望和追求,一面是对各种规则和秩序的不断的质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话语都经历了裂变。
当一种文明在它最初以一种惊奇的眼光“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当 13
原有的权威话语与表意方式无法说明这“看”的令人眩晕的冲击之后,我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惊”;一种巨大的惊奇,一种寻找新话语的无穷的焦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几乎在一个瞬间中被抛入了同一个平面。这里既有“他者”的认知所产生的焦虑,也有自我反思与审视的痛苦,我们被突然置入其中的新的空间。
在与西方理论的不停的对话中创造本土性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项艰难的艺术使命。因为我们还不能彻底地超越第一世界的宰制,在巴赫金式的“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创造。这种“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创造是为了在这交流和沟通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思考、驳论、对话中共享思维的快乐。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不把自己打扮成“永恒真理”的代言人,不预想自身的权威性,而是在世界性的设计潮流中展示我们本土文化艺术的全部可能性。
无论我们走向何方,都一样背负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是我们的母语。这是一个永恒的戳记,它不会消逝我们。生存于我们的母语之中,也就承担了在母语表意的背后的记忆与艰辛。我们的设计作品也就变成了对这记忆与艰辛的不断的寓言式的重新书写,成为一种自我拯救和自我超越的活动。我们只有在对母语的运用中,才能更为平易的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作用。
当然,我们对“本土语言”进行的重写,还要经历作品观赏者的再次重写。而这种重写也必然是对我们母语的重新发现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母语才是我们存在的唯一见证。
当人们观看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他们是希望在作品中寻找到能够关照自身的熟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但是它还不能完全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生活,还必须的经过整理和改良后和我们已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人们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会视而不见,所以这种设计语言必须在保持熟悉感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习惯。实际上在我看来,一幅设计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和它相同的人群进行表达和 14
共鸣,万能语言本身就是对语言特异性的否定,这就好比一个设计师的品质,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质被无数人悄悄的拥有着,就象那种泥土般的质朴能感染我们的整个民族一样,我们必定有我们共同的和共通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思想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前提和基础。“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正是这种共同品质的最直接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采用这样的语言,就是为了获得通俗易懂而且不言而喻的传达效果。
这不是我们常见的由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的简单的宣传,而是由语言、生存的具体状态出发的理论性的探讨。随着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必将成为展开第一世界与中国本土语言互映互补、共生共荣的多重对话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审美特征
包装设计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美学与人精神的关系是:人文精神是美学之魂,设计是研究人的需求对产品功能需求、对美的需求。美从来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物纯客观属性概念,而是时时处处与人紧密相联的,人创造了美,包装设计除功能外,美感也是元素之一,如果包装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此商品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是典型的人学,是贯穿着人文精神的学科,但要杜绝在市场经济中美学的泛化,美学泛化不但降低了美学的格调与品位,从根本抽掉了美学的人文精神之魂,使美学只是在“物”的外观上打转转,却忘记了物背后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力量,忘记了人文精神,这实现上是取消了美学本身。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其最高水平与主导倾向总是最集中的体现出该时代美学人文精神的深度与广度,重视实践美学,因为它贯穿着更鲜明、更完整的人文精神,较少片面性、而较多地吸收了其它流派的合理因素。设计美学要超越商业化的功利目的,充分弘扬人文精神,使商品不媚俗。审美的运用,不应是给感官愉悦,故弄玄虚,让消费者从商品内外中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内蕴。马洛斯认为审美活动建立在认识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也就是以感性的情感 15
活动形式包含和积淀着理性的认知因素,它不是浅显的形象直观,而需以一定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为前提。审美是人类历史生成的共同结构中一个必有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作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要与美的对象相结合。
当代包装设计应找准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点,从单纯的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上升至一种深刻的人文思想,给消费者一些人文关怀,使产品和包装一同更好地为人服务,更加体现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大设计观应超越表象的、感觉的、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活动使使人类的审美意识游离出日常经验的狭隘框限,在高技术信息时代体验到宇宙人生的永恒,将“自由结构论的隐性结构的实践”更好地与“经验理解的显结构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一个能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环境。
参考文献
《在边缘处追索》 张颐武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艺术与设计》 2002年 第2期
《乡情、乡俗、乡音》 高长江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封面社会调查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社会调查)评审表
题目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姓名陆远军教育层次 开放教育本科
专业行政管理分校 成人开放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时颖教 学 点 望谟县学习中心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调查报告
2009教育管理管理本科 陆远军
一、家庭背景
农村家庭主要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经济收入很薄弱。然而,在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哪能养家糊口。故外出打工不得不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农民的必然选择。他们丢下老人,放下孩子,远离故土,去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用自已的汗水改变贫穷的家乡,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些打工农民中大至可分以下四种情况。
1、父母有一定的文化和较好的运气,双双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固定的不错的收入,甚至干出了一番事业。但他们还是无力照顾老人和孩子。无穷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抽不出时间,成天在外奔波,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反而像孤儿,还不如让老家的父母看护。这部份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纷纷化作物质来补贴。他们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更有甚者专门给孩子办了一张银行卡,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取现金。
2、父母双双出走,到了大城市,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误入歧途,锒铛入狱,有的则各奔东西,离婚了之。孩子成了父母感情变化的牺牲品,生活在单亲家庭,组合家庭中,还有一些成了父母遗弃的孤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往往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
3、这些出生在三、四十年代,生长在贫苦人家的老人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大多数老人识不了几个字,他们的思相观念,对人和事的认知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勤劳、质朴外,他们对孙子的教育又能起到多大的影响呢?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他们不但不能安稳的享受晚年,还不得不自食其力承担起全部的农活和教育孙子的责任。都说“养儿为防老”,这一思想深深的扎根在老人们的心里,虽然眼下再苦再累,但也不能对儿女有所抱怨。只有带好了孙子,儿女才能满意,儿女满意老人才有指望。出于对子女和孙子的“双重关爱”,老人的教育方法就是无尽的“宠爱”。当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时,他们便向教师说情,给孩子开脱:“念不念书不要紧,只要他不缺胳膊少腿,也算对他们的父母有个好的交代了。”
4、寄住在亲戚家里的孩子又怎样呢?亲戚朋友受父母带薪之托,除了亲情之外更多了一层利益关系。父母对这些亲戚朋友的态度和给的报酬的多少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关爱程度。有意或无意间,这些情绪就加在了孩子身上,尽管有时候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但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他们受了委屈不能说,也找不到人诉说。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本人通过对打易中学全年级26个班进行调查,全校共有学生1246人,其中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550人,约占学生总数44%,加上父亲或母亲(单亲家庭)外出务工的学生89人,共占学生总数的51%,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留守学生自身情况
1、学业情况不理想。85%左右学生成绩位于班级中下游,其中学困生163人占留守学生总数30%。
2、双休日期间,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大部分时间玩耍,看电视,到同学家逛玩,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很少。
3、违纪现象比较严重。迟到、旷课、打架、小偷小摸时常发生,少数学生还抽烟饮酒。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学生中存在部分学生好出风头,讲哥儿们义气,遇到纠纷,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自行武力解决。部分学生(尤其女生)性格孤僻,平日沉默寡言,易动怒、爱哭,难以沟通,自我心理封闭,不合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部分优秀留守学生,他们学习自觉刻苦,成绩优异,热爱集体,人际关系好,心理健康,可是所占比例较小。
(二)留守学生与外出务工父母
1、尽管现在交通越来越便利,但留守学生与父母相聚的次数较以往没有明显增加,一般是一年一次,甚至两年一次或更长。
2、一般留守学生能经常接听到父母的电话,但父母电话中关心的话题主要是:“学习成绩怎样;是否有钱用”。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的时间很少。
3、平常家长寄给学生的99%都是是钱,学习用品很少很少,约占1%。4、90%以上学生非常想念自己父母,都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也有3%左
右的学生觉得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原因是幼儿时父母就不在身边,没有感情基础。
(三)留守学生与监护人
1.监护有两种形式:
a隔代监护型;
b亲朋监护型
2、监护情况:留守孩子中85%的是由祖父母照看,10%的由亲戚照管。也有少数留守孩子或其祖父母去世或其祖父母不愿照管,而没有人监护,这一部分留守学生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或者自己照顾自己。
3、监护人学历情况:大约50%的祖父读过小学,初中学历不到30%,祖母基本上不识字,文盲占大多数。
4、留守学生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中,生活愉快约占25%,一般约占65%,不好占10%。
(四)、身心状况
1、心理失衡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不理想,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
(1)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融洽,时常因一些小事而动嘴,甚至大打出手,不计后果。
(2)性格问题:表现在任性、自卑、孤僻,甚至反社会性,有少数留守学生表现出对他人的粗暴、敌视、攻击,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强烈不满,在他们眼中整个社会是灰暗的,这些孩子从不愿意安静,喜欢打斗、破坏。
(3)情绪或情感问题突出:焦虑、紧张、畏缩、逃避、对抗等在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
对留守学生心理失衡的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关心不够。尽管父母能经常打电话与自己子女联系,但电话中感情交流不够,有的完全忽视了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孩子青春期的困惑无法向最信任的人倾述,甚至出现早恋等等现象。电话中父母问得最多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首先学得怎样,一定要认真读书或是要听老师的话。其次是钱是否够用,要不要寄钱,似乎以金钱来弥补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对其照顾的遗憾,这种简单的慰问远
远是不够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半需要的是心理安慰和开导。
2、学业失教
留守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
(1)自身不努力。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表现都不认真。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带课本,无笔无纸,随便把其它书放在眼前糊弄老师,上课昏昏欲睡,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字迹潦草,抄袭现象很严重。考试时,态度不端正,对考试根本不当回事,没做完就交卷,填写答案是一蹴而就,根本不看清题目,有的用抓阄来选择答案,考试中还偷吃零食,听耳机,在纸上或课桌上信手涂鸭。
(2)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从监护人学历来看,高中学历的很少,即使那些5%的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父母,其学识水平也不一定都能够对其子女初中各科进行有效的辅导。祖父母更无法对留守孩子在学习上有帮助,他们只照顾孩子吃穿。
(3)家长的态度影响留守子女的学习。部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表示,把孩子送进初中,并不是想他读出个什么名堂,而是因为现在年龄太小,无法外出打工,其读书理由,一方面可以把年龄混大一点,年龄增大自然会懂点事理,另一方面留在学校或多或少总能学习点知识。再者,不进学校自己又不能带在身边,留在社会上更不放心。说白了,这部分家长把学校当托儿所。尽管这部分家长不是大多数,却很有代表性。家长这样的态度,部分留守学生是求之不得,因此,学业也就可想而知了。
3、亲情失落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孩子犹如缺少阳光的小树苗,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我在调查过程中随意的问了八年级某女留守学生“你的父母经常给你打电话吗?”谁曾料,该学生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可想她对父母是多么思念。个别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由依恋发展为淡化,最后两者之间变得冷漠。一些学生在幼儿时,父母就出远门打工了,回家次数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形同陌路。对此情况有的还孩子他们认为回来的父母亲是叔叔阿姨,不要他们抱,不要他们亲近,故一到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很难听从父母的教育,行为缺少管束,就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4、生活失助
部分留守学生,尤其是无人照管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合理地使用日常开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他日饿肚皮”的生活,此现象时有发生。
5、安全失保
年纪小和无人照顾的留守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社会真伪的分辨能力差,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
6、行为失范
留守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较为平凡,而且反复发生。平日行为散漫,我行我素,部分学生行为怪异,少年老成。学生间交往举止不文明,语言粗俗,约有60左右的学生有“老子”自称的口头禅。部分留守学生自理能力差,衣着不整,衣服脏乱不堪,头发凌乱等等。另外亲戚对所接受的托管学生也不敢严于管教,生怕出现什么意外,不好交差,对孩子的行为过问少或不过问,只顾孩子吃穿,任孩子自由发展,只求到时能把一个完整的人交给留守孩子的父母。
三、今后设想及建议
针对这些情况,要实现每一名留守学生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应把强化管理、方便家长、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加强留守学生与家长的联系。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家庭联系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注册时应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记录他们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情况。学校通过向监护人打电话、写联系卡、家访、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监护人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父母及祖辈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外出务工父母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正确的家教观。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有一方留在家里承担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因为父母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人都无法取代的。如果双方都外出务工,家长至少应一周与子女通一次电话或每两周写一次信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思
想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外务工期间,父母应至少每个月主动与老师沟通一次,尽可能多的与监护人沟通,了解子女在家庭、学校的表现情况。祖辈要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让孩子吃饱穿暖,也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鼓励留守学生多与父母、同学、老师交流。同时注意参加一些家教讲座,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先进的家教知识。
3、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公布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电话,加强留守学生、监护人、老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监护人和留守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4、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了解每一个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学生,做留守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
5、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为留守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由于父母的远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少了父母教育他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比如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一些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针对这种情况,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来营造做“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的浓厚氛围,尽量提供帮助,在团队组织中进行教育,多开发优点,促进自我接纳,促进自我实现,让这些留守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留守学生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件关系到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只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家庭各负其责,学校倾情参与,促使他们同非“留守学生”一样,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做到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主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