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03: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邓小平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B)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两番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13.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14.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A.政企分开 B.打破铁饭碗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15.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独立自产、自力更生 B.依停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16.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17.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

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18.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

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 C.注重发展

19.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21.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A.团结,民主 B.团结,发展 C.民主,发展2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24.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5.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2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29.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30.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A.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3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A)。A.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3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3.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

A.反对霸权主义 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反对强权统治34.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35.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36.(A)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是(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5.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 B.“走出去”C.生产加工 D.转口贸易

6.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指什么?

A.民主集中制 B.议会选举制 C.多党合作制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7.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8.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 D.生命健康

10.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11.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A、C)。A.霸权主义 B.领土纠纷C.强权政治 D.经济摩擦

12.(A、B、C、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艰苦奋斗 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密集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力量。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第二、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根据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相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8.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9.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0.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2.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改革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1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

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1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17.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1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2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时代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22.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24.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

3.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4.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5.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6.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7.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顺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9.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10.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11.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二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广告学毕业论文doc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专科

毕业论文 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平面设计

专 业:广告学 年 级:09广告学专科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1年5月

目 录

目 录„„„„„„„„„„„„„„„„„„„„„„„„„„„„目录 摘 要„„„„„„„„„„„„„„„„„„„„„„„„本文主要概况 正 文„„„„„„„„„„„„„包装设计中人文思想的再思考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摘 要

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将人文思想注入大设计观新的理念中,是极其重要的,具备深刻思考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理念需理想的指导,整体系统的理念不仅依靠具有发展意识的局部的改变与突破积累,而且更需要人文思想的支持。

正文

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任何门类所要涉及到的问题,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具备了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现代科学创造了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无比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性中的“恶”的一面,导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严重地压抑、扭曲、肢解着人性,窒息、扼杀、吞噬着人的心灵,使人变得狭隘、自私、冷酷、片面、机械、枯燥,这时人文科学主义思潮的崛起是势在必行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人文主义客观上对精神造成压抑的势头有增无减,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哲学被全盘否定,人类对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对心灵世界的研究也被排除,尤其是反对关于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追求被停止,忽视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精神性需求。高扬人文精神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亚里斯多德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科学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但他们同时又是科学家,发明家。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学会善于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科学技术的实验主义、分析主义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视野,使其设计活动摆脱了手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一个重新建构语言符号范式的分析时代对形、色、线,对制作过程、对材料、结构,对创新与科学原理等的理解与尝试都建立在人文思想为主线的大设计观的基础上。

人文即包括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音乐等门类,作为服务与人的产品包装设计元素必须要涉及到人文思想,它就像春雨滋润着设计师的心田,在为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事一种精神活动,包装不仅创造了附加值,更重要的是产生一种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形象了解的同时更进一步地认知生产的国度、区域、国度

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哲学思考、逻辑推理、审美特征、消费心理等全方位的认知、包装既是产品的营销工具,也是企业的商口,传递着更多、更高的文化信息。设计师的高品位的综合素质,设计出高品质的包装产品也是加快商品行销的关键。文化哲理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地域差距,不进行哲学深层思考,不研究人民心理、人类社会学、知识甚少,对文学全然不知、找不准卖点,可想而知商品就难以畅销,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无论是人类文化、世界文化、中华文化都是宏观整体中的文化形态,如何分析文化,认识文化、找到解开不同文化现象的钥匙,找到一种像基因那样的文化建构的控制因素,对文化结构分析既把文化分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性文化与精神文化,除了文化体系的不同而外,普遍存在的是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别,诠释一件有说服力的作品,除了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的解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思辩。从工业革命至后工业革命的精神本体的对话,人类生存的数字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流盛况空前,跨文化交流中的焦点问题是“误读”,所谓“误读”是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往往按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种文化时首先按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解读必将导致“误读”。“误读”是一个既酿成灾难又能激活创造的奇特的认知精灵,它会导致隔膜、离异。然而,人对人文和艺术品的“误读”会激活想象力和灵感,并可能导致创造的驱动器,但如对商品包装“误读”那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商品要跨国度、跨地域,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的加大,交流频繁,就更需设计师对他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无论图形还是文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产品品质以及文化背景、材料特质及性能。DOLCN.com

谈到哲思,西方哲学和美学流派中的人文主义主潮以极大的努力从各方面为人类精神争得应有的地盘与位置,对以数理逻辑为主导内容,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和根 5

据的现代科学理性进行不余力的批判,如克罗齐、弗洛伊德、荣格等都对人类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关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理论建树对传统科学和逻辑理性的攻击与突破,对人的精神领域中非科学、非逻辑、非理性方面的发现与张扬,也是传统人文精神所作的一种(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现代开拓,对建立在数理科学基础上的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为哲学和人文学寻找自身的认识和方法论根基,人文学科要成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抗衡,不能没有自己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近代笛卡尔、康德的哲学基本上以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论为基础,伏尔泰在把世界分为自然与历史人文两大部分的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两门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主张认识论范围“扩大”到人类文化的其他领域,重视语言、神话、宗教等和艺术直观等认识论功能,找到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独立的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使人文科学真正迈入科学殿堂,成为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的科学。设计既有科学理性的严谨,又有艺术的浪漫;既有西方文化的精华,又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中国思想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较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传统,但它又与西方重视自然科学、高扬自然科学精神不同,中国自古以来重视人自身的精神活动,与人生状态的体验,强调人文精神的贯彻,中国一直讲求着儒学精神,儒、道、释都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世界是与人的本性,与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方式休戚相关,相互交融的,更多地追求和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关心人生、人事、重视内在精神境界。

譬如:先秦道家倾向于以人合天;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崇尚自然、天性,提供通过“坐忘、心斋”等修养方式来超越与自然的差别;孔子“礼学”主张“克已复礼”,目标是使“天道在人道”中得到完满实现。孟子更主张“自我修养,思成尽心”,达到“知天”、“事天”的目的,中国的人伦成分占优势,具有鲜明伦理化倾向。历史发展至今,人文思想发展面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走向现代化,对于中国的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从长远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市场经济在体制性质而言,对于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有负面影响,有些追逐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现象不断出现,过度包装,用有毒有害材料包装,给社会、人类造成危害,只顾眼前小利,丧失了社会责任心和公共伦理道 6

德,这在某种意义是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

从真正的学习习近平面艺术设计的那天起,我们的耳边就时常响起一个又一个国外设计家和理论家的名字。也常听到国内设计界那些在我们看来“需仰视才见”的人物们大骂国内的设计。就连那些未出茅庐的学生们也在人性化的大旗下面高声呐喊着“装饰的罪恶”,这些听起来让人觉得无比深刻的口号。虽然他们未必体会到艺术设计的真谛是什么,但是这样的漫骂似乎可以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足以说明我们设计思想上的反叛和语言上的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乃至传统艺术不屑一顾,仿佛一夜之间我们不再是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我们为能用自己的嘴去说出别人的理论观点而沾沾自喜,其实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没有深入的研究我们的本土语言,以至于我们一张口就是别人的。我们甚至沦落到了为西方的艺术设计理论去努力的寻找依据的地步了。我们的前人那样生动而精湛的艺术设计语言,为什么在今天受到了如此冷落?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思考之后我觉得就是要坚持用我们的本土语言说话,因为这是重新找回自己艺术语言的唯一依据。

一.我们本土艺术设计语言的处境

我们知道现在是西方神话的时代,也是他们主宰话语的时代,尽管我们在理论上承认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存在和多种艺术的共生,但是多种艺术所获得的生存和传播的权利却是受经济、政治和传媒发展等多种不同的因素所影响的。人们并不能充分地展开各种艺术语言的可能性。第一世界的影响几乎深入了各个民族之中,人们往往失去了充分了解和体认许多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的机遇和可能。同时,在承认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普遍共识中,却也包含着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我们的文化艺术的因素。当然,这往往并不是明确的观念,而是渗透于话语之中的无意识的因素。这种评价往往不是有意识的“贬低”或“轻视”,而是由于文化机器的介入以及引入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使肯定和否定我们自身的艺术都失掉了现实可靠的基础。高度工业化的艺术产品的生产也使得文化艺术失掉了古典时代的那种生气灵动的“光晕”。录相、录音、书籍、计算机软件等产品的无穷的“复制”,使我们的私人生活的领域惊人的公共化了。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廉价的 7

买到中国艺术的印刷品。文化工业的崛起事实上把一种商品化的无选择性的处境交给了整个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多元化的情景,但这一多元化却是以无选择的商品化为基础的。事实上这种主权掌握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的手中,我们处在一种“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处境中。(所谓“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在民族独立与解放已成为现实的状态中,在文化上的多元共生已被广泛承认之后,在一个大众传媒和跨国资本主义的时代中,隐含于文化中的等级制)原有的第一世界话语控制着我们的言谈和书写、压抑着我们的生存,而这种控制和压抑又带有强烈的隐蔽性的特点,它甚至渗入了我们的无意识领域,使我们承担着一种无能为力的僵局。这也是当代世界的最深刻的分裂,它划开了在种族、阶层和性别差异中的严峻的对立的性质。因此,我们的艺术设计理论应该是一种解放、一种超越,一种延绵千年的种族情感的重构。它游动于闪烁不定的生命的河流之中,它来自一种“切肤”的生存体验。它首先是一种态度、处境和情感,然后才是一种理论和话语。我们的艺术是弱者的艺术,是被压迫者和无权者的艺术。第一世界的艺术设计理论总是试图将自身文化中产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想象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性的绝对真理,在一种真理冲动的狂热自恋中将自身的艺术想象为永恒的、科学的真理。这种“世界主义”的设计思想,实际上是权威性的和缺少对话的。我们一贯主张的艺术对话是缺少相互性的,是有来无往的。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幅国内的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习惯性的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文化艺术立场上,我们既不敢妄加评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也不敢面对那些泥土般的作品,所以,我们现在国内的艺术设计领域里既没有大胆的批评,也没有热切的赞扬,什么都没有。

二.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

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语言”指的是什么。“本土语言”指的是由我们本身的特定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因素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

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既“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 8

论。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所谓“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在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一定能为设计的发展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所以“本土性”和“当代性”是“本土语言”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属于曾经经历过殖民文化“书写”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第三世界社会和民族。中国是一个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有着极其完备的历史叙述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从未经历过较完全的殖民化过程,本土文化的凝聚力也从未消失过。因此,发掘中国的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使之能够在现在社会发挥作用,将是一个具有巨大魅力的课题。“本土设计语言”的理论的提出,必将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由第一世界艺术设计的从属形态转变为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独立形态,从传统形态转向当代形态的可能性和契机。

我想强调指出的是“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精髓在于它所激发的种种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它所展示的语言、生存领域的丰富性。这里所提供的“对话”是一种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可以产生极其丰富话语交流。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不是一个僵化的立场,它只有在多种话语的多元共生中才可能获得发展。我们希望国际艺术设计领域有多种声音,多种风格和语言的交响。这不是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而是大家在互相的关切中共享思维的快乐。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理论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前景、一种理论和创造。只要它不排斥、压抑其他话语,不把自身看作绝对的“权威性”的理论,它就具有广阔的未来。因为任何绝对化的一相情愿的幻想,都只能导致僵化和缺少活力。但如果正处在 9

不理智的学习状态的我们真的完全无选择的接受了西方设计语言,那么我们自己的差异性和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就可能在这一话语中被同化和吸纳,使之悄然地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屈从的、片面的东西。而艺术设计风格的国际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就是:它忽视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把西方的审美价值视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把艺术语言的幻觉视为实在的世界。这就使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出现了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国际化风格”已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但另一方面,这一风格价值本身的可靠性又不断地受到质疑。在中国有多少叫好不叫卖的设计出现?又有多少只能用来评奖的设计作品呢?我们处于一个充满了诱惑和戏剧性选择的时代。艺术设计语言的困惑以及在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关系中彷徨无依的困境构成了设计的困惑。一面是工业化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的紧张,一面是幽雅古朴的文明传统的流逝;一面是无法控制的浪潮,一面是忧伤和明丽的追忆。古老传统的丧失是痛苦而迷乱的,而对新生活的渴望又诱惑着每个人做出明确的抉择和判断。

那么“本土语言”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在哪呢?就在于它的贴切、合理与生动。“本土语言”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直白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与商品化的语言、生存状态相联系的,但又将一种伦理价值溶入其中的话语,一种为商业价值所支配的伦理化的书写。它成功地缝合了商业价值、伦理价值间出现的裂痕。比如在2001年第2期《艺术与设计》杂志上刊登了这样两组艺术设计作品:第一组图片广告是为“酷必得”网站所设计的报纸广告。这组广告是2000年夏天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等报纸上的。图片以几个外形俊朗的现代青年为模特,重构了文革时期的些许造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所受到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当王广义将文革形象引入他的作品——“大批判”时,当代社会便接纳了以那段历史所特有的图象所创作的艺术品)广告设计师以双关的形式做出了这组广告。广告之一的广告词是:“兄弟们,砍”。图象既借用了文革时期的武斗形象,又借用了八、九十年代风靡中国大陆的打斗片和古惑仔片中的形象。广告义无返顾地丢掉了那个年代被后来所赋予的沉重,而以诙谐和戏谑的手法建构了e时代的一幅画卷。从这些e时代的画卷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有着时髦的衣着和发型,黑白照片的应用使画面充盈着力量。广告语的中心“砍”被图形紧紧地扣合了。这幅广告 10

能够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在于它有力地打破了那种外表(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的富丽的,过分注重摆放的设计方式。第二组图片是广州的一组房地产广告,这组广告是为了房地产公司推出的“无理由退房活动”的系列活动而作。广告借用了文革时期的“红、光、亮、大、全”模式,造就了一系列我们似曾相识,但内容又完全不同的平面广告。广告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胜利属于人民”。这两则广告采用了只属于我们的历史语言,生动而有力。“本土语言”的力量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两组广告一同对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那堵厚墙给予了能使之崩溃的挑战。这独厚墙就是长久以来,落后的艺术教育与平面设计教育导致平面广告设计千篇一律,创意无趣。正是这个开放的时代造就了这些设计师。他们没有学院那些迂腐的、格式化的东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事着创作。对他们而言,需要考虑的更多的是广告设计师所创造的图象与文案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很难受那些西方学院式的观念的限制。他们也有胆量去嘲笑历史,这两组广告都大胆的不受限制的以喜剧化的形式打破了那种唯唯诺诺地历史观。在他们眼里,历史不再沉重,历史是一本可以任意借用的厚书和一张容量巨大的图库光盘,这些设计师是捕捉那种种可供使用的图象的能手,而这些图象被捕捉来,又被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这就是属于我们本土的语言,因为这样的历史只属于我们,所以它的一切必将带给我们,包括那个时代人们的狂热和对自身价值的强烈的肯定。这些设计作品巧妙地把这样的历史情绪溶入现代之中,形成独特的魅力和效果。这种“本土语言”的震撼是由于“人民记忆”的力量,通过本土化所产生的回忆幻觉,想象性地解决了我们所面对的困惑。回忆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重新选择。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对“人民记忆”进行整理和重组。这样的本土化能成功地淡化了商品时代的冰冷感,本土化既是“回返”,又是变革;是伦理,又是商品。它既区别于新时期的“话语”又区别于旧“话语”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它是整合,又是破裂;是幻觉的再生,又是对现实的认同。

那么,真正的“本土语言”除了历史经历外,还包括属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民俗性的东西。它能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打捞那潜在于我们的被压抑于无意识深处的“记忆”,把他们翻腾出来,重新置于公众的阅读世界。因为 11

我们的设计总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读解的共有的特性。这样寻找的目标不在于指明一种地方和地域的特点,而是试图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的本土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东西,一种尚处于隐约、含混状态但却具有某种启示性的东西。

“本土语言”是对一种意识形态作用下的编码体系所产生的“权威性”的摧毁。它可以打捞那些属于我们自身的“记忆”,从“边缘”中发现那些片段的、无始无终的、存在于无意识领域的我们的历史。它重新确立我们自身的“位置”,重新唤醒我们的批判的,清醒的意识,而不是沉溺于西方的神话。

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己的母语的责任,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母语进行表达,并发展母语本身,他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母语,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特性得以存留和发展。这样“众声喧哗”式的“多语混杂”乃是借助于民俗文化的力量,借助于民众想象的力量,使能指得以自由奔涌。这也为国际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了来自我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那么是不是我们只是一味的沉溺于对过去语言的狂热幻想呢?不是,我们的“本土语言”也需要重构。如何才能在西方设计权威时代去重构我们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呢?

三.怎样重构我们的本土设计语言?

首先,“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建设,应该把对西方大师理论在我们自身的表达习惯基础上的适用性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由本土的语言、生存状态中发现西方理论的盲点,在西方理论与本土艺术的裂痕与差异间发现新的洞见。这我们可以称之为“质疑策略”,也就是通过对西方理论与本土语言间无法弥合的差异的识别和分析,找出西方理论作为一种“超文化的”“元语言”的局限,找 12

出它背后依据的意识形态的死结,找出其一相情愿的,削足适履的一份困境。“质疑策略”是重构我们本土设计语言理论的第一步,它旨在说明第一世界对我们本土文化的误解和扭曲的根源,说明西方设计理论本身就是在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忽略、轻视和扭曲之中产生的,它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权利的共生体。对于我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设计家来说,他的困境是明显的,他只有被动的接受西方话语所施与的无尽的语言暴力。无论他贬低或是抬高民族传统,他的标准都不免是西方式的。

其次,我们应该把“本土语言”的设计理论的创造视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重构策略”,也就是在对第一世界的质疑的基础上,运用本土的新的理论创造以理解艺术设计。这是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性的产生,是本土话语实践的展开,是在第一世界理论的盲点和不见之处打开新的视域,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呈示。它不是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新的替代性的理论,它不具有“取代”和“消灭”西方理论的宏愿,它是理论的增殖,而不是理论的更替。它是在对第一世界话语的反思和质疑的基础上,重新把理论的空域置于本土文化之中,把来自于本土语言的特征与新鲜经验中的契机以及其有生命力的点加以扩大和加深。

“质疑策略”与“重构策略”所产生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模式,绝不仅仅具有分析功能,它首先是一种艺术实践,一种对我们生存的重新审视,一种独立的设计创作方式,是完全属于我们的。当一种表达方式附属于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时,它就被称为好的表达方式。

当代的艺术设计界是最富于变化与挑战的。这一时代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仿佛就是变化本身。如走马灯般迅速转变的潮流往往使人焦虑而无可把握,无数的分裂、区别与差异使语言和影象变成了一面打碎的镜子,处于无序、零散的状态。一面是商品化带来的对消费的无尽的渴望和追求,一面是对各种规则和秩序的不断的质疑。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话语都经历了裂变。

当一种文明在它最初以一种惊奇的眼光“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当 13

原有的权威话语与表意方式无法说明这“看”的令人眩晕的冲击之后,我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惊”;一种巨大的惊奇,一种寻找新话语的无穷的焦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几乎在一个瞬间中被抛入了同一个平面。这里既有“他者”的认知所产生的焦虑,也有自我反思与审视的痛苦,我们被突然置入其中的新的空间。

在与西方理论的不停的对话中创造本土性的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项艰难的艺术使命。因为我们还不能彻底地超越第一世界的宰制,在巴赫金式的“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创造。这种“本土语言”设计理论的创造是为了在这交流和沟通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在思考、驳论、对话中共享思维的快乐。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不把自己打扮成“永恒真理”的代言人,不预想自身的权威性,而是在世界性的设计潮流中展示我们本土文化艺术的全部可能性。

无论我们走向何方,都一样背负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本土语言,它是我们的母语。这是一个永恒的戳记,它不会消逝我们。生存于我们的母语之中,也就承担了在母语表意的背后的记忆与艰辛。我们的设计作品也就变成了对这记忆与艰辛的不断的寓言式的重新书写,成为一种自我拯救和自我超越的活动。我们只有在对母语的运用中,才能更为平易的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作用。

当然,我们对“本土语言”进行的重写,还要经历作品观赏者的再次重写。而这种重写也必然是对我们母语的重新发现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母语才是我们存在的唯一见证。

当人们观看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的时候,他们是希望在作品中寻找到能够关照自身的熟悉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存在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里。但是它还不能完全是我们朝夕相处的生活,还必须的经过整理和改良后和我们已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人们对头脑中已知的东西会视而不见,所以这种设计语言必须在保持熟悉感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视觉习惯和认知习惯。实际上在我看来,一幅设计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寻找着和它相同的人群进行表达和 14

共鸣,万能语言本身就是对语言特异性的否定,这就好比一个设计师的品质,实际上一个人的品质被无数人悄悄的拥有着,就象那种泥土般的质朴能感染我们的整个民族一样,我们必定有我们共同的和共通的东西,那才是我们思想交流和心灵共鸣的前提和基础。“本土语言”的艺术设计理论正是这种共同品质的最直接和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所以采用这样的语言,就是为了获得通俗易懂而且不言而喻的传达效果。

这不是我们常见的由朴素的民族情感出发的简单的宣传,而是由语言、生存的具体状态出发的理论性的探讨。随着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必将成为展开第一世界与中国本土语言互映互补、共生共荣的多重对话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审美特征

包装设计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美学与人精神的关系是:人文精神是美学之魂,设计是研究人的需求对产品功能需求、对美的需求。美从来不是一个与人无关的物纯客观属性概念,而是时时处处与人紧密相联的,人创造了美,包装设计除功能外,美感也是元素之一,如果包装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此商品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是典型的人学,是贯穿着人文精神的学科,但要杜绝在市场经济中美学的泛化,美学泛化不但降低了美学的格调与品位,从根本抽掉了美学的人文精神之魂,使美学只是在“物”的外观上打转转,却忘记了物背后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力量,忘记了人文精神,这实现上是取消了美学本身。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其最高水平与主导倾向总是最集中的体现出该时代美学人文精神的深度与广度,重视实践美学,因为它贯穿着更鲜明、更完整的人文精神,较少片面性、而较多地吸收了其它流派的合理因素。设计美学要超越商业化的功利目的,充分弘扬人文精神,使商品不媚俗。审美的运用,不应是给感官愉悦,故弄玄虚,让消费者从商品内外中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内蕴。马洛斯认为审美活动建立在认识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也就是以感性的情感 15

活动形式包含和积淀着理性的认知因素,它不是浅显的形象直观,而需以一定的认识和文化水平为前提。审美是人类历史生成的共同结构中一个必有的较高层次,是人类的一种较高级的普遍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作为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要与美的对象相结合。

当代包装设计应找准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点,从单纯的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上升至一种深刻的人文思想,给消费者一些人文关怀,使产品和包装一同更好地为人服务,更加体现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大设计观应超越表象的、感觉的、经验的、现实的创造活动使使人类的审美意识游离出日常经验的狭隘框限,在高技术信息时代体验到宇宙人生的永恒,将“自由结构论的隐性结构的实践”更好地与“经验理解的显结构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一个能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需要的环境。

参考文献

《在边缘处追索》 张颐武 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艺术与设计》 2002年 第2期

《乡情、乡俗、乡音》 高长江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大学专科经济法期末复习资料

法人:是指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是依法律创设的民事主体。

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如人的死亡、自然灾害、战争等。行为:是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们的行为。事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行为:合法行为——代理、违法行为、事实行为。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代理的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被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民事行为;2.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意思表示;3.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入伙:是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加入合伙企业,从而取得合伙人资格。

新合伙人的权利和责任: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退伙:是指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从而丧失合伙人资格。

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个人独资企业——业主承担无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业主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破产的法律特征:1.破产必须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前提;2.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债权人;3.破产以公平清偿债权为宗旨;4.按诉讼程序处理。

破产界限:也称破产原因,是指适用破产程序所依据的特定的法律条件或法律事实,也就是受理破产案件的实质条件。

企业法人的破产界限的三种情形:1.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2.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3.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重整:三种已具破产界限或有破产界限之虞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法律程序。其目的不在于公平分配债务人财产,因而有别于破产程序。

破产清偿顺序:1.有财产担保的债权(物权优先于债权);2.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3.职工债权;4.国家债权;5.普通债权。

企业的法人性:公司的法人属性使公司财产与公司成员的个人财产完全区别开来,公司是以自己的名义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参与各种法律活动的。而公司的股东只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这一属性是公司与非法人企业的最大区别。

公司的设立方式:1.发起人设立(有限公司、非上市股份公司)2.募集设立(上市股份公司)。发起人责任:无限连带责任

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权利: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股东的出资形式:劳务和信誉

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的主要地位:日常经营的决策机构。监事会是公司内部的监督机构。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1、股东人数的广泛性; 2、股东出资的股份性; 3、股东责任的有限性; 4、股份发行和转让的公开性、自由性; 5、公司经营状况的公开性; 6、公司信用基础的资合性。

工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

公司税后利润分配顺序

1、弥补亏损;

2、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积金10%、任意公积金;

3、股东分配。

公积金:是公司根据法律或者公司章程规定提留备用,不作为股利分配的部分所得或收益。公司应当提取税后利润的百分之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合并的形式:吸收合并(A+B=A或B);新设合并(A+B=C)公司分立的形式:派生分立(A分立为AB);新设分立(A分立为BC)。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原则。

合同订立的过程包括:要约和承诺

要约:即订约提议,是一方当事人向他人提出的希望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要约应具备的条件:1.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直接目的的意思表示;2.要约是向特定的相对人提出的意思表示;3.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4.要约应当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要约约束。

撤回要约的条件:1.撤回要约的通知先于到达要约;2.撤回通知与要约同时到达。

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只是部分接受,或作出实质性变更的,则不构成承诺,而是成为一个新的要约。

合同法中的提示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法。合同的形式:书面形式(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口头形式、其他形式(公证形式、推定形式)。

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合同成立不等于合同生效。成立的合同符合法律要求则生效。

合同绝对无效的具体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合同部分无效的情形: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3.部分无效的其他法律部分是无效的。

可撤销合同的法定情形: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显失公平的合同;3.欺诈、胁迫的合同;4.乘人之危的合同。(在不损害国家利益时才构成可撤销合同,否则为无效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2.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3.无权处分行为。

合同履行的原则:适当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

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时的履行规则:1.协议补充;2.达不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3.如果仍不确定的,依法律规定确定的内容履行。

合同履行涉及第三人时的规则:1.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利他合同);2.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违约责任由当事人承担)。

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成立条件:1.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是双务合同,第当事人相互向对方负有合同债务;2.行使不安抗辩权的当事人一方负有先履行的债务,并且已到债

务履行期;3.后履行债务一方有丧失或可能履行丧失履行义务能力的情形;4.后履行债务一方当事人未提供适当担保。

合同的保全方式: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的撤销权。

合同担保的主要方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不能作为保证人的情形:1.国家机关;2.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作为保证人;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作为保证人。

保证方式: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两者的区别在于债务人的程序不同。抵押和质押的区别在于担保物的占有不同。

留置方式:折价、变卖、拍卖。适用留置合同:条款合同、货物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

定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的百分之20。

定金的效力:1.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2.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3.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合同变更分为:协议变更、法定变更。

合同变更的条件:1.原已存在着合同关系;2.合同内容发生变化;3.须依当事人协议或依法律的规定变更;4.须遵守法律要求的方式。

合同变更后的损失赔偿,有过错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合同的转让分为:债权转让、债务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移。

合同终止的情形:清偿、合同解除、抵消、提存、债务免除、混同、其他。合同解除的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部分,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违约责任的形式: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定金。欺骗性交易行为的表现: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的行为;3.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4.在商品上使用质量虚假标志,以使品质混同。

不属于倾销行为的:鲜活商品,处理品,季节性降价,清偿债务、转产、歇业商品。

不正当有奖销售情形:1.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谎称有奖、让内定人员中奖、故意、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2.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行为;3.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行为。

串通招投标行为情形:1.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的行为;2.投标者和招标者之间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制度:产品计量与标准化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

对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的要求: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3.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4.限期使用的产品;5.使用不当。

销售者的责任与义务:1.进货检查验收制度;2.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3.符合标识的要求;4.销售者不得违反禁止性、限制性规定。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该缺陷的存在的。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根本要求是什么?

谈你对“坚持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 1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 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

1、怎样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总特征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是什么?

1、试述怎样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2、什么是科教兴国?

3、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章

四、问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⑷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理论

(2)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

(3)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⑷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⑸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

⑹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

⑻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

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培育“四有”新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反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理论

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⒁ 关于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理论

⒂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

⒃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

第二章

四、问答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⑵ ①

②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③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指正为民。

五、论述题

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

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第三章

四、问答题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解放思想是为了破除思想僵化;第三,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达到新的实事求是。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不单纯表现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表现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总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2、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根本要求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 论述题

谈你对“坚持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句话的认识。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先进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饿坚强领导核心。

⑴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

⑵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⑶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的建设,永葆

党的先进性。

四、问答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

答:把发展生产力确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客观必然性在于: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再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需要。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 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突出生产力的首要的基础地位;其次,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再次,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了,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后,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首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既摆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用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科学概括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定的理论基础;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方向;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念,为不断深化改革和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

答: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第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第四、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第五、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第六、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七、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四、问答题

1、怎样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的原因是: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反作用于经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总特征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级。

总的特征: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是什么?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了十三年来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想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岁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1、试述怎样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2、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不可缺少的保证,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2)由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存在着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渗透、颠覆活动;由于国内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时候这些矛盾可能比较突出,因此,在坚持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3)我们要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到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富裕幸福。

第六章

四、问答题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何特点?

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1)它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紧密结合

(2)它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它既具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4)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什么是科教兴国?

答: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3、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需要。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迎接世界经济技术发展挑战的需要。

4、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 ⑴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高水平的⑵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更全面的⑶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是发展比较均匀的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简化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讲的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讲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农村、不同群体的全面发展。

五、论述题

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1)我国现存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兴产业工业化道路

(3)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

⑸ 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期末总结

第四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三种理论模式

1、广播电视的发展

①广播电视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广电发明三个条件:信息远距离传输的能源;电子信号的发射和接受渠道;传递的音频和视频信息所借助的编码解码方式。ENG SNG)②依赖于国家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③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程度。④依赖于巨额的广告营销收入。⑤居民的消费水平。

2、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开办广播电台或电视台需要占用公共资源;无线电频率资源有限;传播内容控制严格。广播电视机构三种管理体制模式:国营广播电视、公营广播电视及商业广播电视体制 ①国有/国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广播电视机构属全体国民所有,但通常由政府或执政党直接建立、管理、控制的一种类型。通常直接由政府出资兴办,代表官方立场,负起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受众的责任;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同时依靠小部分广告收益。特点是:所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为国家所拥有。美国广播电视机构以私有制为绝对主体,但美国之音等属于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有政府拨款成立并负责运营。②公共机构经营型广播电视机构

通常由国家委托或特许公共机构负责运营、管理,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广播电视执照费或视听费,或通过政府捐助或民间善款等其他财务安排来维持。

是广播电视体制重要组成形式,强调公共服务,广告收入仅占其经费小部分比例。是给予广播电视频率谱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的传统心跳,通过国家特许和委托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媒介,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③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

由财团或个人所有与经营,以赢利为其重要目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及其他经营型收入,政府只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

①事前限制:政府主管机构在信息传播之前通过许可证制度或节目审查制度对媒体传播内容加以限制,以决定允许

该节目播出或要求修改后播出及限制、禁止该节目播出。②事后惩罚:主管机关事先不对媒体播出内容审查,但若播出内容违反法规和政令,则对媒体进行相应的惩罚。③强制近用:政府通过法令等强制媒介传播某些特定的内容节目,如政令发布、公益节目等。

第二节 美国模式

1、美国模式是典型的以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为绝对主体的商业化运作体制。美国大多数电视公司都是由财团拥有和运营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则通过一系列条款对广播电视进行必要的管理。

商业型广播电视机构基本特点:①机构以赢利为最终目标;②节目以收视率作为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③节目取向以迎合受众为节目制作的基本原则;④垄断竞争是美国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1980年代以来的“去规制化”倾向:政府放宽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共利益而曾经做出的种种限制。传统三大商业广播网CBSNBCABC2、去规制化:反媒介集中于垄断的措施逐步放宽

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是吸纳带产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巨型媒介集团控制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信息传播口径趋同化,受众的知晓权可能因此受到侵犯。财团更多所关心的是公司的利润率,而往往忽略新闻的社会责任。

3、商业型为主,其他形式补充

美国商业电视体制运营的内部机制大致构成:①电视台②节目制作者③广告商

美国国有广播电视机构美国之声、马蒂之声等,由美国政府拨款成立负责运营。

美国公共机构经营型的广播电视机构,如美国公共电视网,运营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及民间捐助,但增幅拨款不得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性。

第三节 西欧/日本模式

1、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1980以来,广电行业巨大变化,市场化和商业化。①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打破资源公共性和稀有性②广电行业高投入高成本,竞争激烈,公共广电机构难以为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要。

西欧/日本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政策改变的三个方面:①自由化:引入私有/商营者,与原来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形成竞争格局;②商业化:强调市场因素和赢利倾向,广告和其他商业型收入比重增加。③去规制化:放宽甚至除去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共利益而曾经做出的种种限制。

2、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平衡:以英国为例

P109独立电视局ITA 广播电视局IBA3、公营、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公共广播电视节目编排策略与商业广播电视策略差别:公共不需不惜代价进行节目编排来追求最多的观众,还有位特殊受众服务的义务。教育性和非商业性。相互补充从而满足受众多元化节目需求,同时避免过度竞争的 商业环境下容易产生的节目低俗化倾向。

第四节 中国模式

1、国有属性不变,引入商业运营机制

新特点:①广播电视业广告、节目出售等商业经营开始在广播电视业占据重要地位;②积木制作部分以市场导向执行,但仍主要承担执政党和国家喉舌作用;③广播电视机构之间激烈竞争的情况尚不可能出现。

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广播电视媒体从单纯事业单位走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第三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

1997年9月国务院正式办不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肯定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的“三位一体”广播电视体制。

《条例》规定我国的广播电视台要由党和政府授权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禁止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设立广播电视台,禁止设立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广播电视台,以确保和促进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3、对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的认识

广播电视事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考虑要素,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频率资源、传播效应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进行合理配置、管理运作的所有经营管理的统称。

广播电视的产业性:①广播电视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属于服务性行业;②广播电视事业属于起社会信息中介作用的信息行业;③广播电视经营运作必然受到供求平衡、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制约。

P116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征

广播电视的特征: ①传播对象广泛性,不受文化程度限制;②传播速度迅速及时;③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④接受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把重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进家庭;⑤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现在进行时视听感受”。⑥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①传播突破时空限制;②抗灾害能力强;③普及率稿,群众性强;④线性播出,接收选择性差。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①信息耗损小,真是可信;②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③选择性差,稍纵即逝。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第二节 声音语言:从广播到电视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中的音响与音乐

第四节 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

第五节 电视声音和画面的组合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概念和基本类别

1、基本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光缆、卫星)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播送声音、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方式。

广播电视新闻特性:①传播方式依托于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信号、光缆、卫星信号,实现了新闻信息从发送到接受的同步;②通过现场直播这一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是想了从新闻时间发生发展到受众接受的同步。TNT模式(today news today)NNN(now news now)

2、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不同种类的划分标准:①按新闻发生地:本地.全国.国际;②按新闻题材:时政.财经.社会.法制.科技.文化教育.娱乐.体育;③按新闻体裁:消息.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人物专访.特写;④按新闻采编方式:口播新闻.(电视)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现场直播;⑤按新闻的播出方式:直播.录播。(联播.本地.全国)

国际新闻来源P1843、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怎么发展—栏目化、专业频道、杂志型节目、深度报道;什么时期出现什么变化)

⑴中国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

①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1958—1978。1978年1月1日开班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固定栏目。

②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1978—1987,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兴盛与发展的时期。新闻联播成为包括国内、国际新闻,基友图像报道又有口播新闻,较为系统的动态性固定电视新闻栏目。③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附件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1987—1992,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化走向成熟,进入广播电视新闻杂志型的发展兴盛期。打破单一风格,灵活性和适应性。

④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1993年至今。向评论拓展和深化,我国广电新闻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尝试。

⑵新闻栏目的特点

①社会化趋势。对受众有较强针对性、启发性。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③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④一概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目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

⑶新闻栏目化的原因

①是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关注,观察社会视野的开阔。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促使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层次节目内容、性质和功能等因素来划分若干的固定栏目,形成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群体)

②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电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化)

⑷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①从广电媒介地位看,利于广电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栏目规范化的制作、管理模式是增加广电新闻信息密度的有效途径。以量变求质变。

②从广电功能看,有效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多样化选择,发挥认知、教育、审美、教化等功能。③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使栏目有较固定受众群,相对稳定和扩大收视、听面。

一、④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新发展

1、世界广播电视新闻的变化趋势

①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要求权威性、信息量和可看性的高度统一。独家新闻、首发报道、媒介权威性、公信力、有效信息量、大量现场报道——竞争因素。

②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跨境传播与社区传播的两级发展。新闻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地方性和全球性整合。③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和风格成为广电新闻媒介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新闻主播/主持人至于节目的重要性。多频道/频率时代为广播电视新闻造就了一种新的受众观。自主选择、差异性、受众细分、频道频率专业化。如何既保持有限度的竞争带给新闻节目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又能够在差异性传播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问题。

2、现场直播: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进步推及新闻理念

现场直播:在数字平台上进行的直播。由模拟转向数字,不仅有利更好的录音、摄影和传输质量,还有了更轻巧易便携的设备。

现场直播分类:①节目播出的实时直播,主持人演播室的部分;②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主持人的口播和相关访谈、现场记者的实时报道和采访、相关背景资料等。

SNG为观众提供更真实、更具时效性、范围更广泛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除了电视机构在大型直播中的合作外,还有与互联网为代表的跨媒体合作。中国的直播方式离国际化现场实时图像直播传送仍有距离,徒有形式没有内容。

第三节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及其意义

1、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

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①民生内容,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②平民视角,立足于城市最基层的普通市民。③民主的价值取向,帮助受众树立起公民意识,参与社会改革进程,行使民主权利。

2、实践策略

①《都市一时间》

选题:本地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治安相关非常规事件;跟百姓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形式:手机短信.热线电话.DV ③《第一时间》

选题:消费者维权.城建.住房.环保.医疗.就业。特点:深入寻常巷陌,立足公众视野,关注百姓生活,以人为本,对舆论监督职责的有效行使。

新闻配置:动态新闻、投诉新闻、生活资讯;新闻采集:活跃于人群,从百姓获取信息,深度互动;新闻写作:故事化、有情节、有细节;新闻编排:合理分布精彩内容与一般内容的位置;播报方式:演播室与新闻现场的结合。③《南京零距离》

选题:市场消费.事故灾难.社会道德.社会生活。特点:主持人作为新闻内容“说书人”的主体个性化

3、崛起的原因和意义

①社会发展决定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公民的主体性树立,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加强。②我国新闻媒介传播价值观的转变。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回归平民化新闻内容和表达方式。③公民社会的建设要求媒介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都市化造就了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观的现代公民。④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应对新闻竞争的必然选择。利用本地的资源和优势,以时效性和接受性取胜。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第一节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和意义

深度报道中外之别P209 深度报道的定义和特点

1、中国深度报道实践脉络

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民主化的市场社会孕育了现代新闻事业。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新闻公共诉求和舆论力量得以表达和发生作用与影响的场域,也是主张新闻媒介源自道德冲动的煽情、过度曝光与圈套的土壤。

1978年上海《新闻透视》电视栏目,与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勃兴同步。1980年《观察与思考》,现场采访与即时分析结合,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前沿问题相互照应。反映群众呼声,强调记者调查参与,突出舆论监督和引导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体系需要的思想启蒙不谋而合。1990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出现新面貌,中国没接市场化程度提高哦啊,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的竞争态势出现;中国社会出现利益分化,社会问题凸显。1994年4月《焦点访谈》,受到宣传管理和市场逻辑双重认可。1994年6月《新闻透视》改版,细致解读社会现象、多层次展现精神风貌、合理预测发展趋势、倡导某种价值观念。

2、中国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现状:体现新闻媒介在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格局中迫近真相的努力,也包含了新闻媒介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思想启蒙功能。

约束:市场的力量、宣传管理划定的边界。刚性的评论和意见表达与柔性的故事性之间的矛盾,体现了新闻专业理念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

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一直,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第二节 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事件策略

1、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时间迁移:利用滚动新闻和重编让那些错过收听收看某些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的其他时段补听补看。极地方化新闻:利用24小时的全天候新闻播出时间来挖掘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地区,那些一般主流报纸、综合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关注重点之外的新闻。

新闻类别化:通过新闻内容的戏份来满足接受者的“分众化”需要。

2、CCTV新闻频道现状和问题

制度化的制约使得改变局限在外在形式而非新闻理念的变化。

值得思考的问题:①在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所面对的是能够接触多种信息来源和多样化新闻内容的新一代受众。②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挑战还在于网络论坛、视频分享、手机以及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等,为公众和新闻事件间互动提供多种可能。新闻业的首要责任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第十章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第一节 主要类别和特征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就是将人际间的语言交流引入广播电视,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受众。

1、谈话节目种类:①新闻时政、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类。②社会名流、问题明星访谈。③情感、人际关系、心理自助类。

2、特征:①大量传统的私人谈话内容通过广播电视传播扩展到公共的谈话领域。②受众深入参与。③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④主持人多重角色身份。⑤播出大多在非黄金时间。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早期为“专家式”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多以专家身份针对话题对听众宣讲见解和看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广播谈话迅速发展,引发社会对公共舆论热切关切。20世纪50年代默契,美国地方电台发展使谈话节目再度崛起,电话参与成为新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心理自助节目大发展。

第三节 社会功能

①促进新媒介文化形态和社会公众新的文化价值的分享方式

②拓展了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空间,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通过参与节目达到参与社会目的的表达平台

③通过谈话节目发泄消极、负面情绪,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助于群体心理释放

④为现代社会孤独、冷漠、相互隔绝的个体搭建起公共的情感家园,让观众实现自我认同。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

第四节 真人秀

真人秀:一个特定的时间和规定场景之下发生的真实故事,结合了虚构和非虚构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

表现手法:借鉴了记录片的伴随式记录方式,全方位、近距离拍摄和刻画参与者内心;结构上通过规定情境和游戏规则强化戏剧冲突;观众不同程度互动参与。

基本元素:人物、悬念、竞争、游戏规则、时空情境、现场记录、艺术加工。

类别:室内真人秀、野外生存秀、表演选秀类、竞技类、身份互换类、婚恋类、其他。

第十三、四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

第一节 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第二节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核心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第四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管理与规范

第五节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第六节 广播电视工作原则与职业素养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邓小平理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合1. 无线电通信的发现与发明无线电科学家——麦克斯韦尔与赫兹麦克斯韦尔: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与法拉第共同构筑了电磁学理论的科学体系。赫兹:通过实......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资料 1、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学基本原理。 2、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了硒的光电效应。在理论上说明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

    公务员考试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原创]邓小平理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P13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P14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2

    1,电视口播新闻: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2,广播连续报道: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广播电视新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新闻传播泛化 新闻传播泛化是指传播者——信息发布者的非专业化、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权威性弱化和信息载体超长链接。 2、媒介的公信力......

    期末复习资料

    火、电器等)关小一点 25.. how much yogurt多少 酸奶26.. one teaspoon of salt 一茶匙盐 27.make fruit salad 制作水果沙拉 28. two pieces of bread 两片面包29. mix it a......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复习资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复习资料 资料(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