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7:0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数学组

赵金林

2006年9月,我们福建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怎样较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怎样解决教师固有的却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

挑战之二:教师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教师能否克服定势,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战之三:怎样解决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挑战之四:怎样调整更切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其实,在这实施新课程之中,问题与困惑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对于参与课改的教师而言,目前正经历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一过程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总结与反思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

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教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教辅书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高考复习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势必对教学内容提高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东西,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研讨交流。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目前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因此,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课例的研究,为新课改提供示范性。

对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最关心的是课怎么上,怎样的课才算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非常遗憾,在2007年福建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一年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中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专家(包括人教A版教材的编者)提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示范性课例。

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案例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示范性课例。

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可以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时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相距甚远,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目前主要还是关心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考考什么?怎样考?必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定位?选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处理?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已经是穿着新鞋在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教师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实施新课标的高标准、严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教材在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算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曲线与方程等内容中均选择了多种方式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改变原来的“一枝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一系列信息技术。如 “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还要会调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整合、进行“二次创造”,势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层面上比较容易转变,但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需花很大努力、较多时间去探索新东西,放弃自己非常熟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另辟途径,费时费力不用说,是否能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不得而知。

还有一些疑难问题,困惑和不适应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新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待完善。对活动与发展、有序与有效、点与面的关系处理不好。常见到“探究浅层化、合作形式化”。教师如何由传统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新课程课堂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等等。

4.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初、高中衔接有如下四大问题。

第一,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就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在初、高中衔

用心

爱心

专心

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列举如下几点:

⑴.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材中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初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29页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⑵.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2)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45,求直线l的方程.

⑶.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这题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⑷.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4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例如(人教A版必修1/第45页习题1.3/A组/第2题)证明:(1)函数f(x)=x2+1在(-∞,0)上是减函数;(2)函数f(x)=11-在(-∞,0)上是增函数.这题就把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x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了.

⑸.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⑹.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2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第二,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也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式)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三,初高中教师对学生、教材的把握也有一些衔接问题,一方面实施新课程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新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而高中教师对此意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另一方面不同初中学校的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识点的取舍上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使得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起点不一致。

第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组:马倩玲

在新课程推行的这三年中,所有担任新课改的老师一起经历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首先感谢教培中心和学校组织许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困惑。这些困惑源自于我们对新课程的陌生和教材的不熟悉;新教材传达的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冲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三、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3、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需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经过三年努力,新课改 的第一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我们教师工作的极大的鼓励,也希望我们能再接再厉,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第三篇: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张根龙

姜堰市美术学校(225500)

摘要: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关键字:新课改、教育模式、理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满校园,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仅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2006开始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现就这几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 1

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未能完全实行在这方面的过渡。

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人以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应抱着"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奔波于无际的题海之中。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大学物理中的"矢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等初步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既拓宽了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实际。

2、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和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实施者,在吃透大纲,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努力学习数学的新

理论、新知识,把握数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数学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由对知识的被动接纳型结构向主动创造型结构转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选择与吸收来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3、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师生互动,动静分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5、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6、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

“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美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同时,“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融数学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事实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已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但,凡事需要把握好度,要自然而享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会得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过分依赖于此,难免会掩盖数学原本的光彩和生色。

人道是唯有自然的才是永恒的!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该有其评价标准;而作为艺术,却贵在创新。但凡如此,数学课堂教学绝非任何流于形式的“做秀”,而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应该将广阔自由纯真的空间还给学生,将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还给数学。

7、明确目的,改善评价机制

中学基础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涵养、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重在发展个性。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评价机制应与之相适宜。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新的教学框架下,要求数学教师切合实际,转变评价标准理念,重点把握评价的参与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全新的既兼顾成绩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数学课程设计、完善数学教学过程。为此,本人认为,有效而客观的评价标准应结合学生参与情况综合考虑,如:双向交流、参与率、参与方式、参与的态度等。其中要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

第四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1.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为数学的教育和传播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数学技术为人人掌握数学、用数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数学技术将有利于使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

1.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2.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2.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2.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3、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3.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3.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3.3变相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逐一解决。

反思: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来设置。探究应是学生随着学习的开展,随着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师引导与促进而开展的。

4、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4.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4.3应如何拓广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广与加深,如在课内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等。但是,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加深?什么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什么样的知识点不必拓展?在什么时机进行拓展与加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盲目拓展只会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教学不易进行,出现教师用延长课时来弥补的不良状况。

4.4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

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是《创新课堂》,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1)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4)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5)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4.5如何对试卷进行合理命题?

一方面认为为了高考,课堂上要多讲一点,讲难一点,多补充一点,单元测试卷不宜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练习的价值,而且学生会骄傲,可能不再去多花功夫;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已大不如前,课堂上讲多讲难,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单元测试卷出得难,让那么多学生考不及格,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开学至今两次考试平均分都不及格,后段学习中应如何命题,心中无数。

4.6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4.7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材特别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相关软件作图、进行数学运算、算法语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等,在现在的教学设备条件下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五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际操作能力强是中职学生走入社会、寻求工作的法宝。培养实操能力强的学生也一直是职业院校的宗旨,而现有的中职学校教育资源于会计专业有很大的制约性,大部分学校仍然停留在单一的宣讲书本知识,而未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本文以一名会计专业教师的视角浅谈几点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双师型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学科。应用学科不同于基础学科,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这类学科的岗位实践性较强,需要实际动手操作,而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和其他岗位不同。

通过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才市场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大,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中学历,更注重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素质,而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对于开展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制约,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一本书讲到底”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而现代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建账、记账、算账、报账,显然这样学校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建立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每个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技能运用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这些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对所从事的工作无从下手,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变

现在学校对会计教育在观点、理念上尚未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过度的注重会计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很少涉及或者并未涉及到实训操作,很多学校也没有为学生和教师设置专门的会计实训模式,形成了教师、学生人手一本书,没有其他实训工具的现状。而学生从未接触过会计工作,很难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二、课程设置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现在中职教育的会计课程主要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等几门核心课程。几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是教材在实操方面涉及的较少,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训模块,因此,教师在遵循教材讲授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实训环节,而会计知识体系本身枯燥繁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很难深刻的理解知识,甚至是一知半解。

三、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现在中职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很难使会计教学实践收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实际操作更谈不上。而中职学院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当是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样的教师体系也就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引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鉴于以上原因,浅提几点建议:

一、学校应准确定位

中职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目前中职教育中基本达成的共识。在我国,人才市场上10%的财经类求职者都是普通的会计从业者,会计从业者似乎已经严重饱和,然而如此庞大的队伍依然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原因在于,众多从业者中,真正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会计人员并不多,因此,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财会人才成为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

二、形成会计教学与实践组织体系

(一)、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需要的模拟环境

很多学校为会计专业学生设置了实训室,配备了必备的办公桌、椅、电脑、挂图和相应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做账,认为这就是会计实训,然而,此类操作并不能让学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有整体的了解。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应该突出仿真性。开展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的模拟日后工作的流程、工作环境、岗位职能,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例如,建立一个从软、硬件,系统数据,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的企业,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全套账务处理,学生会发现很多书本上或是单一实训中没有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逐一处理后,学生在日后的从业活动中就能很快上手,很快适应岗位的需求。

(二)、合理进行教学改革,加大实训力度

现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课教学,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模式不仅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还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情绪。现有的会计教学基本是填表——计算——编制会计分录——编制报表这样简单化的处理,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抽象化的,课堂上能听明白,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却不知道如何分配生产费用、如何编制成明细账,如何结转成本、如何进行报表分析。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配比例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的安排不系统,理论课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一般都被安排在一年级,而成本会计、出纳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则排在二年级,造成一年级基本没有实操练习,到了二年级才有实操练习的状况。且现在进行的实操训练也仅只是进行课堂做账演练或者开展课堂讨论。

(三)、拓宽办学思路,加强校企合作

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而企业是这些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从业者。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经常走访企业,了解现代企业会计的发展状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派专业教师实际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会计工作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同时,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形成案例进行教学,或者以某个企业的会计业务为例,编写实验教材。加强校企合作,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工作程序、感受工作氛围,对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从企业的方面讲,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可以说,加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达成“双赢”的有效途径。

(四)改革课程,将“考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从业者的工作准入证书,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十分必要。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就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不足10%,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学生证书教学的思想认识,将考取证书的培训内容贯穿到会计课程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为他们一毕业就到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中职学校教育是一种职业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育,而实践是掌握一门技术的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所以传授一种职业技能是中职教师最核心的任务。这就必须依赖于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当教师,也能当专业技术人员。只有真正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带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现今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从事生产服务的技术技能,因此加强教师的培养尤为必要,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会计技能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能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工作,并能亲自参与整个过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高一年级数学组 万舒婷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精选5篇)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二数学教研组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课改感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洪水中学谢谷渠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

    经营社区的体会与思考

    经营社区的体会与思考牟礼镇是一个有3.2万人的大镇,镇政府所在地牟场是全镇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共有街道10余条,居住人口1600户、5800余人。2003年5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

    化工原理教学体会与思考

    《化工原理》教学体会与思考 睢宁县中等专业学校艺术1部 徐大鹏 摘 要: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注重研究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各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

    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驻村工作体会与思考 XX年3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推荐,我被安排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担任工作队员,同年5月任**镇党委副书记(挂职),主抓**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近一年来......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位一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重庆市育才中学400050 余朝元 一、新课改到底想要什么 从2004年开始,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七个年头。各地的各种经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