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08: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第一篇: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大背景之下我校通过扎实深入地组织学习研讨工作,发挥高校优势,努力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的功能,同年我素质教育基地、场馆中心也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紧跟学校发展步伐的一年。一年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在各单位的通力协作和“中心”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学校党委提出的“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我们以此为契机,发扬团结互助、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推行素质教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大学生精神依靠”的美好家园。积极规划、组织、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服务,为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为师生健康体质服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将以加强部门效能建设,提升职工服务意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打造素质教育和场馆管理服务运行亮点工程为目标,从单位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各项服务与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校党委、校行政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丰富校园文化和师生活动,推行素质教育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2011年工作总结

1、年初,根据学校规划大学生活动中心具有多功能性的要求,在确保学校大型活动、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活动为基点,以全民健身活动为亮点,努力把大学生活动中心打造成宁夏大学、宁夏高校大学园区集素质教育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为一体的推广中心和全区高校场馆运行管理的典范。我们经过多方调研论证,进一步修定了《宁夏大学场馆管理服务中心管理运行方案》。经1月18日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出台,为保障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定期引进社会名人、知名学者、民俗文化进校园,提升《宁大讲堂》影响力,建设宁夏大学特有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特点。4月20日下午,与吴忠市旅游局联合在中心多功能厅举办“滨河回乡文化走进宁大”旅游推介会,参会学生达400多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我校学生手绘及设计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手绘作品交流平台,10月19日至20日,我们与庐山艺术特训营联合在活动中心举办了全国高校艺术设计类大学暨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汇集展,参观绘画展学生络绎不绝,受益匪浅。

3、今年7月1日是建党90周年华诞,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在中心大厅制作并摆放了30多幅宣传建党90周年图片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4、7月23日—26日,圆满完成了2011年“三北四川片”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术工作年会。会议的主题是“文理交融、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校领导重视,各相关部门领导通力合作,我们会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顺利承办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规格较高,有来自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大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42所高校、2个出版社及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嘉宾及代表共100多人参加本次年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叔子教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冀永强、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利宁、宁夏大学副校长王燕昌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会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叔子教授为我校2010级近4000名军训学生做了《踏平坎坷、成长成才》励志讲座。

5、规划完成大学生活动中心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味和内涵,使之成为推行素质教育活动的纽带,搭建全民健身运动平台,构建大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完成了南北走廊文化氛围的营造,规划了篮球场、羽毛球、健身房、兵乓球、钢琴室、形体教室等的门牌及温馨提示,为师生教学、健身、开展各类活动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保证了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6、10月中旬,成立宁夏大学书画协会。招募我校有书法、绘画和篆刻特长的师生加入协会,至目前,报名师生达400多人,已举办两次书法培训班。拟于11月底举办宁夏大学书画协会开幕式,届时将邀请我区书画界名人参加开幕式。

7、全年承接相关学院的教学活动累计3630节课,每天上课学生达400多人。

8、建立与各学院服务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心”的使用效率,开创“中心”优质服务品牌。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本着服务社会,增强活动中心自身造血功能。全年承接学校级千人以上活动36场次,千人以下26场次;承接校外千人以上活动9场次,千人以下活动28场次。

一年来,我们始终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从整体上考虑素质教育建设,以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心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生为宗旨,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

第二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大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把文化素质教育和基地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学生培养工作的各个层面;坚持“三个面向”,结合学校实际,采撷人类文明精华,突出现代文明;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创造性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目标

本基地建设周期为5年,经过5年建设实现如下目标:

1、营造一种现代工业文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

2、形成贯穿人文精神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编写10-15本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教材和学术专著;

5、建成“精神家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站;

6、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黑龙江省其他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7、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三、建设措施

基地建设,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本上和课堂上的知识同火热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使知与行相统一。在方式、方法上,采取多种形式,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和各类系列讲座;既有相对稳定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有比较灵活的社会实践;既有第一课堂;又有第二课堂。在组织实施上,实行教务部门与教学部门、党团组织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形成声势,注重效果,并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保障。

1、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办学模式上,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影响较大,强调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思想在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之个别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中小学补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会对专业教育造成冲击。文化素质教育首先遇到的阻力就是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在广大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中统一认识、达成共识,拟在近二年采取二项措施:

(1)在《哈工大报》和《教与学报》上继续办好“跨世纪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专栏,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展开广泛讨论和专题讨论。

(2)继续开展全校性的“面向21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研讨,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专门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内容既涉及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涉及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观念变革关系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成立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领导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建设和教材建设以教务处为主,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为主。

组 长:周 玉 李绍滨

副组长:武高辉 张秉奎 杨 韬 白晓东 秘书长: 杨 韬(兼)组 员 : 陈 松 梁 宏 安 宁 王淑宾

3、系统规划,科学管理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属于通才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据通才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首先要重视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从抓教学计划入手,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坚持 “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整体优化知识结构”是教学计划修订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立足培养目标,统筹教学过程全局,从学校培养目标、学科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的内在联系上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新的课程。从总体上要协调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文社科的比重,实现理、工、文、管相互渗透。“培养创新意识”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重点在于加强实验环节的资金投入和实验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进一步在培养模式中体现个性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要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积极向上。在人文、社科、“两课”等教学环节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推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理论联系实际、走向社会实践;要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开办学科前沿讲座,创造院士、搏导为学生开课的制度。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拟定文化素质教育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二个方面七个部分组成。(1)“两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第一课堂)

“两课”和选修课旨在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

①把“两课”改革与文化素质教育统一起来考虑。“两课”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两课置于人类文化大背景的基础上,以文化素质课程为铺垫,在比较中,突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②选修课是理工科大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限选课(每类6门课程,每类至少选修1门,每门课程24学时)● 法学、社会学 ● 经济、管理 ● 文学、艺术 ● 哲学、历史

任选课60门左右,要求任选课至少选修2门。(2)基础课(第一课堂)

基础课的素质教育旨在通过讲授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树立学生的大科学观。(3)专业课(第一课堂)专业课的素质教育旨在树立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大工程观。(4)大型系列讲座(第二课堂)

①院士、博士生导师讲座

●每学期安排20位院士、博士生导师讲座,每周2讲。

●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讲授本学科发展概况及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 ●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讲授科学研究的基本法;

●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讲授如何树立科学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 “201讲坛”。

地点设在能容纳380人的X201教室,时间为每周五晚六点至八点半。开设6个系列的讲座:

●“走向世界”;

●“专家、教授谈热点问题”;

●“伟人风采”;

●“科技之光”;

●“学生论坛”;

●“名著、名片、名曲赏析”。③“教与学讲座”

聘请本科基础教学带头人,讲授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周1次。(5)学科知识竞赛(第二课堂)

学科知识竞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协作能力、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务处将全校性的竞赛规划成12种,分为限时和非限时二类。每种限时赛都有固定的时间。非限时赛,题目难度较大,在任何参考书上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自愿组成攻关小组进行合作,寻求解答。这12种竞赛分别为: ●高等数学; ●数学建模; ●大学物理; ●物理实验; ●化学; ●电工电子; ●机械设计; ●力学;

●英语能力与讲演; ●计算机; ● 制图; ● 中文写作。

(6)科技制作(第二课堂)

哈尔滨工业大学现有实验室73个,其中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23个。实验室房屋使用面积 57千平方米,其中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12.8千平方米,占22.5%。理化楼,28千平方米,具有基础课实验条件。实验室实行对学生开放,确保科技制作的正常开展。科技制作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制作分为: ● 自动控制; ● 电子电工; ●航空、航天模型; ●机械设计与制造; ● 化学科技小制作; ● 物理科技小制作。

(7)社会实践(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从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分为组织引导自愿参加分散进行与统一组织集体行动二种方式;在实践内容上,分为社会调查型和社会服务型二类。“两课”改革加入了社会实践环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把课堂讲授同社会实践相接合,深入农村和厂矿企业进行调查。

四、建设项目与经费投入

1、课程建设

重点建设20门课程:20门×1.5万元=30万元

2、教材建设

重点编写15本文化素质教育基础教材:15本×2万元=30万元

3、第二课堂

每年18万元(经常性投入)

4、图书

购买世界名著经典:20万元。

5、文化景点

文化长廊:10万元。

6、师资培训 5万元。

7、机动 7万元。总计:110万元。

1999年投入30万元;2000年投入30万元;2001年投入20万元;2002年投入20万元;2003年10万元;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哈工大教务处 1999年6月

第三篇: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申报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南昌,现有瑶湖、青山湖和青云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600亩,建筑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缘起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三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52个本科专业;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校软件科学技术中心,1个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20个全日制本科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1.8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在编教职工2247人,其中专任教师1287人。此外,学校聘请了王梓坤、杨叔子、刘应明等10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从1999年开始学分制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杨文军同学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1枚;欧阳鲲鹏同学参加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2项冠军并打破纪录;学校健美操队代表国家参加第八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实现了中国健美操国际大赛中奖牌零的突破;艾黎莎同学参加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李凡同学参加2003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铜奖;周黎同学获200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才能奖”;“蓝天”环保社团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示范社团,在“中国湿地使者行”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总局等单位的表彰,并在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心理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6次)、全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学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是全国师范院校中

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一、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学校一贯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86年始,为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校规定,理科学生四年内必须选修2门以上的文科公选课,文科学生必须选修2门以上的理科公选课,以实现文理渗透;广泛开展“三字”(钢笔、毛笔、粉笔)、普通话、简单乐理知识、日常英语会话、三球(篮球、排球、足球)裁判知识等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师魂工程”、“团结杯大合唱、勤奋教师技能大赛、求实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创新杯社团文化艺术”四大杯赛、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校园文化品

牌活动。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一是加强学习和宣传。学校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全校组织开展了“以建立起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到来、适应社会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确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地位。

二是成立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于1999年9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校办、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人事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全面规划和协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学校设立“思想政治”研究等专项基金,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不断更新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40余项文化素质教育课题,发表了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术论文220篇,出版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著47部,其中我校钟志贤教授的文化素质教育专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2003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在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全国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是成立了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机构。学校成立了青年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等多个组织机构,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第二课堂

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

五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学校先后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的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实施办法》、《江西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江西师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江西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江西师范大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家教管理条例》、《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实施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江西师范大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活动奖励办法》等制度和文件,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是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学校先后推出“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双休日学术讲座、精品文艺项目赣剧《牡丹亭》、大学生艺术团、国旗班和女子军乐团等品牌社团、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大学生教育电视台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

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

七是形成了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通过实施学分制改革、举办素质教育实验班等,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含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三大平台,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四大运行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有力地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文化素质教育从实验探索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保证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重视条件建设,完善保障机制

学校重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在教师队伍、经费投入、教育基地建设、活动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建设了一支稳定的、结构较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截至2005年11月,学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5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53人,占总数的49.6%;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231人,占总数的45%。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广大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研究,鼓励教师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参与或指导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在工作量计算方面,对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的教师在计算工作量时给予倾斜,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计算教学、科研工作量;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或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专门给予奖励等。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教师都能以承担文化素质教育课、指导学生社团、指导学生“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工作为荣。此外,学校还采取“请进来”的做法,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成功人士走进校园,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提供成才指导。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十分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每年划拨2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有30余万元用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每年投入的总经费达150余万元。

在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依托江西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积极加强与校外文化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设了白鹿洞书院、省博物馆等一批教育基地,八一起义纪念馆、省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白鹿洞书院、省博物馆等人文教育基地32个,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等科学教育基地28个,建设其他社会实践基地80个,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托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赴井冈山、瑞金等地实地考察;地理学院的学生定期赴庐山等地开展地质考察,赴鄱阳湖开展湿地使者行动;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则分布在全

省的风景区以及旅行社实习实训。

在阵地建设方面:学校规定,所有的教学场所和资源,免费并优先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负责管理的各级部门要为学生活动提供便利。学校在新老校区还专门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两处,引资建设学生科技训练基地一处,包括大学生电子科技训练室、电子电脑大赛训练基地等;建有青年文化广场2处,面积10000多平米;建设健身房、报告厅、展影厅、棋牌室等社团活动基地和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若干个;建设文化宣传长廊200多米;创办了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舆论引导、事务传达、信息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教育电视台,开设了“红场论坛”教育网站,建设了第二课堂网络阵地等。活动阵地的扎实建设,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素质教育扎实开展,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在“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学分制为管理机制,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基本平台,以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以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1999年推行学年学分制改革,2000年举办文科、理科素质教育实验班,2003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启动“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2004年举办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1999、2003年、2005年三次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等。学校确立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实践育人,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实现了由偏重知识的教育向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转变。

二是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的精品课程及精品教

材,确保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1999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主要专业课、专业提高课和实践性教育环节五部分组成,其中公共选修课由“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教育”、“文艺体育专项技能训练”、“师范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教育”四大模块组成,初步建立起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要求全校所有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开一门公选课或做一次专题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开设各个层面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积极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周末学术讲座。在2003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三大课程模块有机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和校本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体育、艺术、学术讲座等公共选修课及创新研究、社会实践、艺术技能等第二课堂课程,并规定学生必须修满其中不低于12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6个第二课堂学分。从而构建了内容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使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还通过招标、立项、资助等方式,建设了《江西历史与省情》、《心理素质与人生发展》、《文学与写作》、《法与现代生活》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出版了《法与现代生活》、《教育法学》、《中国学术文化名著导读》、《美术鉴赏》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精品教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是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为人才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科学的运

行机制

2003年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通过选课制、弹性学制、质量监控和评价制、提高选修课比例等方式,实施学分制管理;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适应分流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通过分流培养、自主选课、分层教学和导师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菜单式资源;通过开放课程资源、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科专业、教师等方式,为

学生提供开放型教学环境。

学分制的全面实施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了文化素质教

育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建设第二课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空间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围绕一个宗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突出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七大实践平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生自治机构),构建了完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特色。

1、校园文化精彩纷呈

校园文化在“素质拓展”教育中最活跃也最具感染力,是增强学生人文修养、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积极建设校园文艺团体,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校国旗班、校女子军乐团多次作为英雄城的形象代表应邀参加全省各种重要会议、活动,社会影响突出;校威风锣鼓队参加在江西宜春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农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获得广泛好评;在全国第二十届佳邮评选等重要活动中,校礼仪队充分展示了江西青年的良好形象;以校大学生艺术团为基础和核心建立的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各种重要文艺演出活动,如2004年“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文艺晚会,2005年江西省国庆文艺晚会等。通过这些文艺团体和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宽了学生的社会接触层面,促进了学生对社会和自我的认

识。

(2)积极开展校园文艺作品创作,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学校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和挖掘。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下,学校创作并推出了一批富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如校话剧团现代实验话剧《赣文化与21世纪之梦》、《文化大京九——路》演出获得成功;以音乐学院学生为主体创作的《苏区谣》在中央电视台《金苹果》栏目中播出;校威风锣鼓队创作的《井冈闹春》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学校还演出了新版赣剧《牡丹亭》,在唱腔、舞美、灯光等方面大胆创新,所有伴唱、伴舞、领唱、伴奏都以在校学生为主体,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并作为高校精品剧目受邀参加200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在这些文艺作品的创作及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审美修养有了较大提高。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形式。学校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提供机会,平均每年开展如周末大舞台、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女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辩论大赛、“团结杯”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各类校级文化艺术活动上百项;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项目设计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创新、推进高雅文化的建设,如校学生会策划的“同是人间四月天”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理电学院学生会策划的“大学生电影艺术节”,文学院学生会策划的“校园原创诗歌朗诵会”,商学院学生会策划的“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大学生辩论团策划的“比较式学术辩论赛”、学生京剧团策划的“学生京剧团专场演出”等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均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深受广大同学欢迎。在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活动月月评”中,学校有8件活动成果入

选,数量居全省高校第一。

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一批批优秀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如龚令仪同学(音乐学院1998级)2001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足球形象大使,白晓同学(文旅学院2001级)获得2004年全国校园歌手银奖,李凡同学获得2004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铜奖,等等。在全省、全国的文艺赛事中,学校也是捷报频传,如在2001年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获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2005年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8个一等奖中的6个;在2005年全国文艺展演活动中获得2个金奖。学校因此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2、社会实践卓有成效 社会实践是沟通课堂与社会的重要中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社会视野等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社会实践的学生参与面。学校每年暑期有组织地成立校总队、校直属队、院直属队三大社会实践梯队,并鼓励学生就近就便开展个体实践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平均每年组织60余支(2005年达82支)社会实践队伍深入全国农村乡镇开展实践活动,每年有万余名同学利用假期在广大的乡村进行社会实践锻炼。2005年6月,学校召开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各学院统一有组织参加校(院)社会实践的人数当年应不低于全院总学生数的6%;涵盖个人社会实践在内的学生参与率每年应不低于全院总学生数的85%。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而有效开展。

(2)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坚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见习、就业创业、科学研究等结合,积极加强与社区、中学、农村青年中心等社会组织、团体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基地与平台。至2005年,学校建成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上百个,促进了社会

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

(3)重视社会实践项目的建设。学校注重服务地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广泛发动学生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开展好各项常规服务活动,如文化辅导、文艺演出、理论宣传、科技咨询、家电维修、电影放映、师资培训等。此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如2004年开展了四大亮点活动:“我们的文明——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免费文化辅导班,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建立心理档案,湿地使者保护行动;2005年坚持社会实践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农村青年中心以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红色之旅”实践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实践服务等亮点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自2002年以来,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3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连续16次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3、学术科技活动硕果累累

学校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

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营造浓厚的课外学术科研氛围。学校建设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科技创业中心为代表的多个校级学生科研基地;扶持学生科研(校级)立项2002年至2004年总计498项;创办了校级学生课外学术刊物《学述》,定期选编高质量的学生学术作品,并鼓励学院编印学术类学生刊物达几十种;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开设学术科技讲座,并对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这些措施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浓厚了校园课外学术科研的氛围。

(2)积极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每年开展读书节、“求实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30多项;积极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省电子电脑制作大赛、全团调研竞赛等校级选拔赛,并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的活动制作室,配备专家指导组等。从2002年至2005年,校“求实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数量持续攀升,2005年“挑战杯”竞赛前收到学生申报立

项作品达400余份。

在历年的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学校取得了较好成绩,自参赛以来,学校连续6次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优秀组织奖,并在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江西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国家二等奖;在2002年、2003年全团调研竞赛中,先后夺得江西学生唯一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还是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中江西高校唯一成员单位。

4、创业教育初见成效

2002年以来,适应新形势要求,学校开始在“素质拓展”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2003年6月,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2004年5月与南昌市劳动局合作成立“江南创业教育管理学院”,并与南昌市劳动局联合主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咨询日”;2005年3月,“江西省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学校挂牌成立并与学校“创业教育中心”合署办公,成为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基地的唯一试点单位。学校依托相关专业组建了8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5、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学生社团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不仅是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已成为推进学生专业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平台。

(1)强化建设。坚持校级学生社团依托各学院或相关单位的专业优势建设,挂靠管理,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定期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通过制订《江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发展予以政策保障,保证学生社团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学校还不断加强学生社团的阵地建设,保障各个社团正常活动的场所。

(2)分类指导。按照“全面活跃、重点扶持”的原则,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好了一批名牌社团,发挥示范作用。如蓝天环保社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在全省高校9个示范社团中位列第一,自2002年来,三次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等组织联合主办的湿地使者行动,从全国30多所高校社团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第一名两次、第二名

一次。

目前全校现有校级学生社团64个,成员万余名。学生社团开展的一些精品活动,如学生社团建设月、社团活动日、社团艺术节等,深受学生欢迎。2004年3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视察学校,对学校学生社团的活动高度评价,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并合影。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影响下,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在2002年、2004年“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学校外语爱好者协会会员,外国语学院2000级学生李佳玉、2002级学生艾黎莎先后获得第二名、第一名。

6、志愿服务深入持久

志愿服务是学校教育学生服务社会、感知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1)促进志愿服务与专业素质锻炼的有机结合。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组织发动学生参与敬老助残、扶贫帮困、环境保护、普法宣传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千名师大学子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暑期免费文化辅导”等社会反响热烈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使学生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自身专业素质。

(2)重点建设三大品牌项目。一是“研究生西部扶贫支教接力计划”。作为江西省唯一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学校先后选派三届共13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志愿者赴贵州望谟县支教,以突出的工作表现赢得当地政府和各界群众的广泛好评,志愿者们被誉为“江西的白求恩”;二是“大学生西部开发计划”。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参与西部开发计划高校,先后挑选80多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赴新疆、广西、海南志愿服务,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三是“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试点实施“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支教实习工程”的指示精神,为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积极支持江西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于2004年8月开始实施“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每学期在师范专业中选拔了10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赴一些基础教育薄弱、师资短缺较为严重的农村中学进行一学期的支教实习。“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同时也是学校坚持“五结合”(即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拓展途径,加强社会实践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此外,学校还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研究生西部支教团先进事迹报告会”、“西部计划咨询会”、“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表彰会”等活动,让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面向师生畅谈实践服务经历及体会,强化活动的纵深影响,激发学生的服务热情。目前,全校现有23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南昌市建立了27个社区服务站,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以全国百支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教育学院“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奖章获得者、城环学院97级学生徐进军等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我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

7、勤工助学成效明显

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锻炼,运用知识价值的生动体现,是学生感知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强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每年向全校贫困学生提供公共场所管理、工作助理、卫生保洁等各类勤工助学岗位1000余个,同时加强对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的建设,调动各类组织机构拓宽岗位渠道,平均每年为学生提供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等岗位2000余个,从校外为学生带来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2003年、2004年,学校先后承办了南昌地区高校大学生暑期勤工助学洽谈会,提供各类岗位1000余个。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学生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树立了自尊、自强、自信的健康人格。

8、学生自治机构助人成长

以校院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为代表的学生自治机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信心以及开拓学生干部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重视学生自治机构的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校、院、班(寝室、社团)多级学生自治机构体系,把学生自治机构纳入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为广大同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重视提高学生干部依据学生自治机构章程独立开创工作,赋予学生干部较大的工作空间,通过学生干部竞聘上岗、策划组织大型活动、规范日常工作、广泛社交活动等等途径锻炼学生干部,提高了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实践

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

在学生自治机构的锻炼经历,让很多学生干部迅速成长起来,个人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先后涌现了以全国建昊奖学金获得者、文旅学院1998级学生陈军,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教育学院1999级谢小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干部,在全校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如今,以七大实践平台为基本途径的“素质拓展”教育在学校蓬勃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素质拓展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

新精神。

五是着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学校传统和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环

境。

学校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大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积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不断丰富、积淀、传承、发扬师大精神。如建立了校史陈列室,收集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新生一入校就组织其参观学习。校报、校园网、校园论坛不定期刊登关于介绍学校历史的文章或图片,倡导学生开展关于师大精神的大讨论。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校徽、校训征集大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校形象标识。在校园景观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学校建设了一批纪念性景观或标志物,早在1986年就在青山湖校区建成显微亭,立碑记载学校著名爱国学者姚名达先生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光辉事迹,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自发瞻仰凭吊;在青山湖校区,通过铭文对每一栋建筑的历史进行介绍;在新校区建立校址纪念碑,铭文记载学校的发展史,以学校首任校长胡先骕、著名学者蔡方荫、杨惟义等命名教学楼群,以学校历年搬迁地址命名路、桥,规划开辟专门园地建立青年林,以花、草、树、木、路、石等有形载体记载为学校取得巨大荣誉或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校友等等,学校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景观建设的点点滴滴之中,形成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氛围。

四、文化素质教育成效显著,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

学校的高度重视,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条件保障,丰富的活动平台,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多年来,学校系统而深入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成绩显著,特色鲜明,其中一些项目因工作理念先进、措施得力、影响深远,走在了

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学校是:

——江西唯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国63所试点高校之一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江西高校唯一成员单位

——全国研究生西部扶贫支教江西省高校唯一派出单位

——全国首批应届毕业生参与西部开发计划单位

——全国首批SYB试点高校 ——全国率先试点实施教育部“师范生农村中学支教实习工程”的两所高校之

学校因各方面工作业绩突出,在全国、全省的重要赛事或荣誉评选中,取得了优

秀成绩:

——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是全国第10个获得该荣誉的高校,也是全国师范院校唯一获奖单位

——社会实践连续16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连续6届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国青年学习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学生社团——蓝天环保社团在2002年全国“湿地使者保护行动”获得第一名,在2004年全国“湿地使者保护行动”获得第二名,在2005年全国“湿地使

者保护行动”竞标中获得第一名

——学生社团——蓝天环保社团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百个高校优秀社团、全省高校9个示范社团第一名

——地理学院团委2005年被中央八部委评为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单位 ——教育学院“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2000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百个优

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下,一大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全省的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2004年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外国语学院2002级艾黎莎同

学)

——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传播学院

1999级邱炳龙同学等)

——2004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数信学院章启龙同学等)——2003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传播学院2001级周黎同学)——2002年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形象大使”冠军(音乐学院1998级龚令仪同

学)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教育学院1999级谢小刚同学)

——2002年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第二名(外国语学院2000级李佳玉同

学)

——2004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铜奖(音乐学院2000级李凡同学)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有1000余项、2500多人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或在全国、全省各类大赛中获奖。

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突出的成效和成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均予以了专题报道。

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合作意识等的提高。据学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对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生涯中,41.3%的毕业生认为收益最大的是提高了综合能力,认为学校的学术氛围“较好”;5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较好或比较好(认为一般的为37%),78%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好或比较好(认为一般的为19%);90.11%的毕业生、38.9%的在校学生对学校课外学术科技能力的培养满意或较满意,93.42%的毕业生、68.2%(一般:25.9)的在校学生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满意或较满意。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中,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声誉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学校学生就业率分别高达97.5%,95.5%,93.6%,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五、文化素质教育的未来设想

经过长期的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在我校深入人心,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必修课到选修课,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生到老师,每个人都向着高素质的目标努力提升着自己。学生提升着自己的素质,教师提升着自己的素养,学校提升着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没有止境的系统工程,成绩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在未来的建设中,学校将

从以下方向继续努力:

第一,加大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基地

围绕学校确立的“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固道德规范之基、强成长成才之能”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四个方面素质,引导大学生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之路,围绕学校确立的“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固道德规范之基、强成长成才之能”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浓厚营造文化素质教育氛围;积极吸收祖国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彰显“赣鄱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建立起文、史、哲、艺及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和系列人文素质教育讲座;进一步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相结合的力度,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深入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模式,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基

地。

第二,加大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规范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大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以及各种配套的音像、图书资料。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第三,加大交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巩固和加强与井冈山、瑞金、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庐山植物园、白麓洞书院,与江西省的戏剧团体、科协、博物馆、文学艺术协会等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深入发掘赣文化资源研究,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保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实践基地和协作单位的服务,一方面丰富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成果向社会辐射,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贡献聪明才智,使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

邀请全国文化素质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本校著名教授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进行指导,加强与全国各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交流与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将我校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研究成果与别人交流,实现教育经验的共享。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第四篇: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自-北京大学教务部(本站推荐)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

校本部基地点自评报告

北京大学

2002 年 10 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校本部基地点)中期检查自评报告

北京大学有着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厚传统。1995年,我校和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一起,率先倡导在全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又和全国55所高校一起正式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几年来,北京大学发扬优良办学传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紧紧围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结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来展开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指导思想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1999年9月,学校对过去几个有关素质教育的机构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北京大学素质教育委员会,统一筹划领导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纳入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规划当中。素质教育委员会的任务,在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使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校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的工作共同汇聚于、服务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分会,分别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四个分会均由学校党政领导同志牵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党委书记、校长任素质教育委员会主任。校党委赵存生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原与教务部教学办公室、现与教育教学评估室合署办公),既是素质教育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机构。素质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明确思路,制定措施,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我校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灵魂,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把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统一地、有机地贯穿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之中,建立同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相适应的具有北京大学特点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我们一方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学校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中划拨了素质教育专项经费。到目前为止,学校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中累积投入素质教育专款共计1000万元。

二、深化教学改革,开设素质教育通选课;大力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进一步修订了教学计划,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基础课的重要地位。2000年9月,学校正式开设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学生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经过专家研究,通选课划分为五个基本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C哲学与伦理、D历史与文化、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校要求2000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都要在以上5个领域中选修16学分的通选课,在每个领域至 2 少选修2学分。学校对于通选课的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两年多来共召开了三次通选课建设专题会议。

通过深入的研究论证,学校明确了未来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2001年秋,学校成立了“元培计划委员会”,建立了“元培实验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种教学改革理念的实践。学校还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模式,为学生创造灵活、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学校还特别重视促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学校一直通过两项捐助基金(“君政基金”和“泰兆基金”)资助学生参与科研,并配备各领域的杰出专家为导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002年学校又投入20万元,设立“校长本科生研究基金”,加大对本科生科研的资助。本科生科研已取得了优秀成果,如生命科学院于龙川教授的小组中98年至今有8位本科生先后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Brain Research、Neuroscience上发表了7篇文章,其中有4篇第一作者为本科生。

我校还大力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从素质教育经费中划拨专款,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高校科技竞赛。在历年的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北大学生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学生会与校研究生会每年组织“学术希望之星”、“学术十杰”的评选,有力地推动了北大的学术科研活动。为了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奖”,奖励级别高于三好学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除了课堂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外,我校还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素质“养成”提供条件。

1、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举办“形势与政策”、“中华文明之光”、“美育精品”、“自然科学前沿”、“人文社会科学前沿”、“北大杰出校友”、“创业”等共10个大型系列讲座。2001年又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世纪大讲堂”系列讲座。部分 精品讲座的讲稿已经汇编成《北大讲座》(第一辑)出版发行。各个系列讲座分别邀请到一批学术大师、文艺界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等主讲。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和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面对面交流创造机会。如美育精品系列讲座邀请到的专家有:著名指挥家、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陈佐湟,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袁世海,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著名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谢飞,著名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谢铁骊,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宜,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著名学者、戏剧评论家谭霈生等。这些艺术大师和专家们或讲解著名的艺术作品,或漫谈自己的艺术体验,或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现场进行艺术表演。他们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广大学生展现了一幅幅艺术精品的精彩画卷。整个系列讲座始终将知识性、启发性、鉴赏性和理论探索性、前沿性融为一体。

2、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学校百周年纪念讲堂建成以后,积极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努力将高水准、高品位的艺术活动引入学校,组织了大量经典影片、文艺演出以及各种专题活动。学校与京内外著名艺术团体合作组织大型音乐会与艺术表演。中央芭蕾舞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总政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京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辽宁芭蕾舞团以及一些外国文艺团体等先后到北大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运用素质教育经费,在未名湖畔安放草坪音箱,举办未名湖畔音乐欣赏。

我校每年固定举办北京大学“五四”交响音乐会、“一二·九”歌咏比赛以及新年音乐会。“一二·九”歌咏比赛是北大教师和学生的合唱节。该合唱节的举行,一方面是对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隆重纪念,对北大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发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氛围,为学生的歌唱技能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同时,合唱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等当前需要特别加强的素质。

学校还经常举办美术、摄影等展览,由师生组成的燕园书画社、摄影协会很 为活跃。

学校投入130多万元,加强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的建设。学生民乐团2000年到香港演出获得成功。学生舞蹈团2001年赴台湾演出,从台南到台北,处处引起轰动。学生合唱团在2001年在“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女声小合唱一等奖和女声独唱一等奖。2002年5月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学生合唱团赴法国贝尔福市参加了在该市举办的第16届国际大学生音乐节的演出,在音乐节上引起很多轰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北大学生合唱团这次在欧洲演出的盛况。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逾百个学生社团形成“百团大战”局面。社团文化是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团之繁荣与丰富多彩,北大学生常以“百团大战”一词来形容。既有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这样具有优良传统和全国影响的品牌社团,也有藏文化研究会、收藏社、IT志愿服务团、中美青年投资俱乐部这样的新兴社团;既有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中原发展研究会、创新协会这样的理论类社团,也有足球协会、篮球协会、游泳协会这样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类社团;既有保险学社、奥林匹克研究会、天文学会这样的学术类社团,也有戏剧社、古琴社、书画协会这样的艺术类社团。截至2002年4月,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注册总数已超过100家,其活动涉及理论、实践、文艺和体育等多个领域,社团成员基本上涵盖了校内29个院系的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约一万余人。

4、继续加强素质教育设施建设和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发挥校园环境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北大校园的主体—燕园有数百年历史,从明代名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到清代的淑春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到燕京大学的燕园。这里,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有不少圆明园和周围名园的遗物,也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是传播传统文化和培养革命精神生动的教材。学校校园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非常重视保护校园的历史文化遗迹。这里亭台楼榭,湖光塔影,树茂花繁,景色宜人,有利于陶冶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和追求。近年来,学校还对主要景点以及各种“名木”、“名石” 5 立牌予以介绍,又新增加了一些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新景观,使校园拥有更浓厚的文化气息。

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辟虚拟素质教育基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正逐步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技术,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素质教育委员会划拨专项经费,建设校园新闻网,快速传播素质教育活动的信息。北大共青团开通了网上新闻中心和燕园信息港,使同学们可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校园文化的新进展。2001年学校还划拨经费,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建立了“红旗在线”网站,帮助广大的青年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理论学习。“红旗在线”为学校每个学生党支部都提供了支部活动网上空间,以加强学生党支部之间的思想交流,强化党组织在同学中间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北大校园建成了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立体网络,网络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平台。

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校近年来还特别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学校着力支持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暑期社会实践一直保持着规模大、层次高、形式多样、辐射面广等特点。2000年和2001年的暑期实践活动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以“向新世纪迈进,在实践中成才”为主题,共组队一百余支,参与学生达到1200多人次,其中一半以上实践地是中西部地区。

为深入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广大学生党员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我校在200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组建了20支学生党员实践团,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个代表”的宣讲服务。研究生会赴广东实践团和湖南实践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延安实践团和华西村实践团、物理系赴大亚湾实践团、社会学系赴大寨实践团、周恩来精神研究 6 会赴江浙实践团等各个实践团队深入群众,积极配合和推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校长许智宏院士、党委副书记王登峰教授和研究生们一起深入湖南,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考察过程中,队员们以“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自己,对当地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为当地经济、科技发展出谋划策,赢得了实践地的热情欢迎和一致好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在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同时,北大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近年来,学校尤其重视加强师德建设。北大有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术传统。2001年3月,学校召开师德建设工作会议,弘扬北大教师长期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如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创新;求真务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等等,对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部分教师精力外流提出了制约措施,努力营造出一种优化师德的环境和氛围。2001年学校文科教师大会还作出了“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的庄严承诺。2002年3月学校发布了“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

六、两个基地点的合作

北京大学校本部和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作为一个基地的两个基地点,自基地建立之初,就进行了密切的合作。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之后,两个基地点开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两校合并之后,学校加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启动了公共普通课教师交流,改善医学部校园中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实现对医药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培养。2002年,为扩大医学部同学们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北大本部的人文优势,在校素质教育委员会专款的支持下,校社科部、团委利用医学部原有的周末素质教 7 育课堂推出了由相关领域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教授报告团”,在医学部校区开展人文系列讲座。讲座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历史、教育、文学、美学等方面,主讲教师既有中国经济学界的新锐,也有著名美学和国学大师,使医学部学生亦可接受燕园文化的熏陶,体验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医学部人文环境建设增添了新绿。

七、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在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工作的同时,我校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素质教育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而且划拨经费,在校内设立了素质教育研究项目。如:

1、我校前副校长王义遒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承担了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要求、培养模式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已于2001年初结题。我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与苏州大学、原杭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西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师一起,对素质教育的意义、内涵、目标和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对全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我校党委副书记赵存生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现在正在开展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研究课题“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不仅将对大学素质教育进行历史考察和国际比较,而且还将就大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方法和原则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3、我校教务部李克安教授、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等也都正在主持着与素质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如陈向明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课程改革研究”课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多份研究报告,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项目的成果不仅对本校素质教育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全 国高校素质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八、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辐射作用

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由于各项措施比较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学校元培计划实施以后得到了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支持。通选课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校广大教师和学生对通选课的设置理念和课程形式高度认同,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开设通选课的积极性很高。课程门数由2000年秋季学期的30多门,到2002年春季学期达到130门。课程总门数达214门,涵盖了我校大部分学科领域。一大批著名教授走到了通选课的讲台上。这些课程都经过专家的把关,质量较高。所有课程都是学生听取教师的课程介绍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修的,选课十分踊跃。一些课程选课人数达到八、九百人,不得不分班上课。选课人数达400-500人的课程也很多。

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更是我校校园中一个显著的亮点。“美育精品”、“中华文明之光”、“自然科学前沿”、“社会科学前沿”……各个系列的讲座都是大师云集,所以也就能够吸引大批来自校内外的学生和老师前来听讲。每一次素质教育讲座,都可谓是听众如云、盛况空前、气氛热烈,常常挤得我校600多个座位的报告厅水泄不通。许多同学站着听,更有不少同学则在过道上,在讲台与座位的空隙中席地而坐。通过聆听大师们的演讲,同学们普遍反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提高了修养。各个系列讲座也经常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对很多讲座都进行了报导。很多校外的学生、教师也纷纷前来听讲。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近两年面向西部的社会实践使北大学子了解了西部现状,激发他们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在七、八 9 月的酷暑中,同学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献计献策、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对社会现实情况的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和品质。

学校社团文化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等等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在最近全国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中得到了反应。在这次教学成果奖中,我校取得了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北京市一等奖36项,二等奖17项。这些成果中很多都是和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获得国家一等奖的项目、哲学系叶朗教授“中国美学史的课程建设: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

我校素质教育工作在本校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且也对全国其它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我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许多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经验也在外校的大批来访和各种渠道的交流中传播到全国许多高校。北京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措施,都无私地与全国高校一起切磋、共享。此外,我校教师也经常到全国各高校去讲学或举办讲座。我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也有很多校外的教师、学生来参与。我校近年来在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办学中,相互开放部分课程,北大的很多课程受到清华学生的欢迎。在新开设的素质教育通选课中,有些课程尽管校内选课的学生很多,但还是为清华学生安排了专门的座位。艺术系朱青生教授开设的通选课“艺术史”的课堂上,朱教授为了解决清华学生的听课问题,特意让助教买了50把蓝色的塑料小凳,夹在课桌椅之间的过道里,称为“清华凳”。近一年来,北大陆续派出富有造诣的教授到对口支援的新疆石河子大学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特色 我校文化素质基地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

1、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北京大学是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大学。在文化素质基地建设工作中,我校充分发挥了综合大学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学校开设的通选课包含了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等各个学科领域;各种学术讲座既包括京昆艺术的欣赏,也包括纳米等自然科学前沿。这种综合大学多学科的环境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这种多学科渗透的综合效应。

2、师资力量雄厚,对外交流广泛。

北京大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拥有一大批各个学科的专家教授,其中有53位院士、51位“长江学者”和一批人文社会科学著名学者,还有一批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学校能够开设高水平的素质教育课程,组织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讲座,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是和雄厚的、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分不开的。

北大有着广泛的对外交流活动。一些总统、大使、著名大学的校长频频来访。国际上著名的学术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时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校园里经常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会议。这对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3、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北大作为兼有文理的综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且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学校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中,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都十分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4、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活跃的第二课堂。北大既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又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天然条件。此外,北大校园的学术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各种学术讲座每天都有三、五场,每年有1000次以上。各种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 的锻炼机会和实践舞台。

5、重视美育。我校继承蔡元培先生重视美育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美育。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艺术教研室,为全校学生开设艺术课程。1999年美育正式写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的美育工作更受鼓舞。学校不仅开设大量的艺术教育课程,而且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美育与艺术精品讲座”等各种活动进行艺术与审美教育。

6、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的“985计划”,增加投入,加强了素质教育载体建设。一些新的建筑和设施都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除了建设和启用新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视听教室和计算机网络中心以外,学校还建有考古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校史博物馆。百周年纪念讲堂和英杰交流中心的落成和使用为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和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这项工作也是全方位进行的。学校上下,从学校领导到各个职能部门,从广大教师到全体学生,都广泛参与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都广泛支持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学校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从专业课程的教学,到通选课的建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园中到各个实践实习基地,处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处处开展着素质教育的活动,处处充满了素质教育的气氛。

第五篇: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两年多来,先后召开了多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专题研讨会、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各试点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在高校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实践证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为此,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而,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十五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

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根据试点高校的经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与方式: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要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治理好周边环境,提高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试点高校的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有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建设一支适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将有计划地组织

举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讲习班、研讨班,各校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继承和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其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保证。教育部将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编写有关教材。各省市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要求,自行组织高水平的专家编写一些好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组织力量制订必读书目,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教材建设一定要保证质量,特别应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宁缺勿滥。

四、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各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对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考核与评价方法,文化素质教育和“两课”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承担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课题组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教材,供各校参考。各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制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和评估方法、要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取得—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五、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各高校领导,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不懈,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购置图书资料,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场所,开展文化活动等。各高校要定期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学校、有关部(处)、系(院)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地区(部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注。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等学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扎实实地把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下载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基地心得体会

    柳埠素质教育基地三天感想七年级一班王海燕“滴!”大巴车载着我们缓缓驶向柳埠素质教育基地,又缓缓地将我们带回了校园。这几天,虽然短暂,我却过得充实又快乐。星期一的清晨,阳光......

    素质教育基地体会

    素质教育基地体会 6月23日学校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同学们怀着愉悦的心情乘坐大客车去往素质教育基地,一路上,留下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这次实践活......

    素质教育基地感想

    快乐的基地生活 彩建小学 四年一班于静雯 指导教师:周瑛玉 快乐的基地生活 今年的暑假,我第一次随同老师参加本溪素质教育基地活动,这三天的素质教育基地的生活让我记忆犹新、......

    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 ,在改革 “应试教育”的呼声 中,我 国开始 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 ,并在当年 7月 ,由原国家教委 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 的通 知》,吹响了在我国大学......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期计划20110905(推荐5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初步设想 1.2011年工作研讨会 时间:9月中下旬 地点:经纬楼3楼会议室2.“子曰”系列活动 “子曰”将坚持围绕“交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外名著推荐书目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外名著推荐书目 一、哲学部分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卡尔.马克思 2、《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马克思、恩格斯 3、《论......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精选5篇)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为了推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并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大学生推荐书目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 共产党宣言/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 社会主义人空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