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关怀——新教育人的教育哲学 2014.9.18
生命关怀——新教育人的教育哲学
许卫国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是教育的最高价值。“生命,是新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词汇。”(1)
(2)
新教育提出,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我在研究中发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这一句话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不同的行动项目中,能够衍化出更多的表达,如,新教育实验语境下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研发卓越课程的最高境界是课程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书籍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如果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新教育实验的其他行动项目,一定能发现所有行动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行动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师生生命的高度融合和深刻共鸣。
与生活、生命共鸣的境界,凸显了对人的生命关怀,反映了在当下这样一个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新教育人的视角已从社会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向。“关怀”是一个很温暖、很柔软、很人性化的词语。“关怀”一词蕴含着对生命尊重、理解、滋润、呵护、包容、等待等等美好的情愫。我个人坚定地认为生命关怀是新教育人的教育哲学。
教育生活中,对人的生命关怀,有两个观察的角度:
第一个观察角度是对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包括教师自身的生命投入和生命体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克剑先生说:“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的人凭藉聪明,有的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生命’被作为一种治学的境界点出来,是关联着切己的人生体验的,它借一个饱经屈辱和波折的学人的心灵剖白,诉说着人文学术赖以存一线脉息的那点真谛。”我想说,黄克剑先生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新教育人投之于行动的也是自己的生命,新教育人行动的境界已经达到了生命的高度。网师(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学员绚之平淡是一位博士、大学英语老师。她在《2012的年度叙事》中写道:“2012年7月份(博士)毕业后,终于开始静坐反思从前的自己,最后得出个结论是‘我的生命真是苍白’。”“自诩读过很多书,借书卡上1年就有200多本的记录,但没有1本楔入我的生命。”“清醒后的我于2012年下半年,决定转身走那条应该走的路,也就是一条从我们转向我,从外转向内,从物质转向精神的路线。”“2012年8月31日,在青风竹简讲师的推荐下申请加入了网师。”进了网师,她才真正开始了楔入生命的阅读生活。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曾说,参加新教育实验,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这样一种生命投入,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生命体验是新教育人教育哲学在教师身上的体现。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观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关注的视域就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可是,人们耳闻目睹的是新教育人的辛苦。新教育人的辛苦让一些人以为新教育人的“幸福完整”似乎并不真实。其实,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幸福完整”的本质内涵。我个人以为新教育人概念中 “幸福完整”的本质内涵是自由。所谓自由,其本质是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选择。做新教育是生命觉醒了的新教育人自由的选择,他所从事
(3)的新教育实验是内在于他生命的需要的,是他“自由自觉的劳动”,而非“异化性劳动”。做新教育时,新教育人的身心是一致的,他是一个完整的人。自由还有“消极自己”和“积极自由”之分,消极自由认为自由就是“不被他人强制”,积极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我实现”。生命觉醒后的教师所获得的自由是积极的自由,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新教育人的辛苦是他为了实现自身生命更多的可能性而作出的自由选择。因为是自由的选择,新教育人自主自发、自觉自愿地专注于做新教育,共读共写共生活,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虽累犹乐,享受其中,乐此不疲。因为是自由的选择,做新教育的过程本身成为目的所在。做新教育成为新教育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成为他自由选择的生命的绽放方式,并由此产生高度的职业认同,获得强烈的幸福体验。新教育人因为自由,所以幸福,所以“完整”,这与辛苦不辛苦无关。我想新教育对教师生命最大的关怀是唤醒教师,让教师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自由选择新教育实验,高度地投入新教育实验,并因此让自己的的生命开出一朵花来。
第二个观察的角度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这一个话题又有着许多丰富的意蕴: 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在新教育人的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新教育人的关怀抵达每一个与自己相遇的生命。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怀人。这条建议,一般来说,属于教育修养的初步知识,具体来说,是教育修养的情感问题。”“教师对儿童的关怀首先表现在善于做到不让他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像父母一样地愿儿童好,就是要防止邪恶进入儿童的心灵,把邪恶关在他的心灵之外。如果你心里对每个儿童都抱有这种焦虑不安的关切,如果每个儿童对你来说都不是班极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性、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那你就可以相信,要是儿童遇上了糟糕事,你的内心会提醒你该怎么办。这种内心的命令就是关怀在起作用。”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一理念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在传统意义上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但在新教育语境中,绝不仅仅是这些。这些当然重要,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课程,通过提供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课程体现对孩子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北京十一学校为此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校长李希贵说:“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我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一年后,改革进一步深入,学生开始选课走班,数、理、化、生每一个学科按难度分为不同的层次,而语文、英语、体育、技术则分类设置了近100个课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涯规划进行选择,这样便都有一张自己选择的课表。”“我们的学校形成了一个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学生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学生自由选择。这套由分层与分类、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除了少数必修课程外,大部分都是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排入每周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与每一位学生联系起来,构建
(5)
(4)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系统。学校还相继开设了中英合作项目(A-Level)、中美合作项目(AP)、国际文凭组织合作项目(IB)三个国际课程,将国外课程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引入我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6)
北京十一学校“现有特级教师 28人,高级教师175人,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耶鲁等名校的中方博士60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4人,来自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69名外籍教师。此外,学校建立了由中科院、北大、清华、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的教师成长指导团队。”(7)北京十一学校不是新教育学校,它太牛,高端大气上档次,我们短时间内达不到这种状态,但它的课程理念, 创造能让孩子自主选择的、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课程的理念本也是新教育一贯的主张之一。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许新海博士就一直强调“研发卓越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享受适切的课程。”
二是对孩子当下生命状态和质量的关注。
人们总以为教育是为未来作准备,常常为了所谓的未来,不惜牺牲当下的幸福,甚至不惜摧残当下的生命,而最终使未来的幸福成了虚无的东西。新教育人关注当下,关注当下孩子的生命状态和质量,把关怀抵达当下的每一个生命,强调孩子当下的生命体验。2014年,朱永新老师在回答《上海教育》记者采访时说:“新教育坚持民间立场、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坚持立足第一线。对新教育实验而言,个体生命和共同体生命的良好状态,是一个绝对的原点。而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这种良好的生命状态。”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江苏昌明教育基金会(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2012年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说:“教育质量,除了包括学习性质量还应该包含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就是你有没有发展后劲。我们不光要关注孩子今天走得快不快,我们更要关注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所谓生命性质量,就是除了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孩子在今天走得快、明天走得远的过程当中,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这是新教育特别强调要关注的。”孩子当下的生命状态和质量成为新教育实验关注的重点。
三是为孩子生命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教授说:“我们要分析我们培养人的模式。我们有两种模式,一是造房子模式,从一块块垒砖开始。还有一个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用树来说明最合适。树怎么成长?只要给水分和阳光就会很好。造房子是给砖头,但生物学模式给的是阳光和水,不是给木料。我们目前没有“种树”教育学。在塑造理念下,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抓基础,落实知识点,一直抓到大学。但是,人的发展有基础吗?我对此表示怀疑。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各学科知识点堆积成积木。但是大量例子说明,人的发展不是用知识点堆积起来的。”“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是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或者小麦的种子,学校要给这个生命的只是温度、湿度、养分。”
(10)(9)
(8)
我坚持认为新教育主张的是教育的生物学模式,学校创造的课程生活就是为孩子们生命成长提供的水分和养料,是环境,创造了环境,期待着种子的发芽。新教育主要通过课程生活的重构,让学生在新的课程生活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创造并展现更好的自己。在西方,课程的原意中就有“道路”的意思。新教育人对孩子的生命关怀抵达的路径就是课程。生命关怀是新教育人的教育哲学。哲学是最上位的理念。有了正确的教育哲学,才会衍生出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有了教育哲学的指引,新教育人创造的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才让人觉得更像教育。
2014年9月18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朱永新:《缔造完美教室——在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二届研讨会上的主报告》。(3)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第17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7、18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5)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自序》,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6)(7)2014年9月13日见北京十一学校网站“学校简介”栏。(8)方展画:《教育科研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前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李升勇: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2009年3月10日《中国教育报》。
第二篇:做新教育人寻教育之梦
做新教育人,寻教育之梦
2010年秋,新教育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润泽了师生的心灵。新教育实验不仅让老师们打开了视野,享受了教育思想的精神大餐,而且鼓舞着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线上拼搏疲惫的、怠倦的、迷茫的老师们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们开始整理行囊,再次踏上征途,追寻教育的梦想。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我们有磨砺,有收获,让我们看到了新教育的力量,看到了学校里师生蓬勃的生机。在这一年里,我们始终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扎扎实实地推进新教育的实验,重点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新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校长在开学初向新教师赠送《新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图书,随之也赠送了带有校长寄语的读书笔记本,从一句句饱含深意的寄语中仿佛看到了校长希望老师们快速成长的深深寄托。同时给老师们进行新教育通识培训,每月给老师们开设新教育讲座,老师们都觉得新教育给自己带来了教育理论的盛宴。
二、营造书香校园
校园里的阅读和陶冶随时随地的发生着,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轻松的、丰富的、感性的读书环境,学校想方设法调整校园和教室的布置,在校园里随处可见醒目的、激励性的、学习性的标语、标牌。我们要求各个班级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开辟了读书栏,内容丰富多彩:如“今天你读书了吗?”“曼妙的童心世界”、读“和好书交朋友”等。这样的氛围,使孩子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书的海洋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图书走出图书室,让每个班级充满书香。我校的班级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班级文化的布置,设立书香班级,给每个班级购置大量的童书,让孩子每学期基本读完班级图书角的书,同时开展图书流动活动,及时更新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能在美妙的阅读中生活,真正喜欢上读书。
走进浪漫的儿童课程,这是我校花大力气的一个项目,也就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项目。每天清晨7点50至8点10,我校师生在晨光中开始晨诵,书声琅琅,稚嫩的童声迎着清晨的霞光,给人一种无限美好的感觉。晨诵的内容涉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一、二年级的行为规范童谣系列,金子美玲的童真童趣组诗,谢尔斯坦幻想童趣系列组诗,中高年级的《顾城诗歌之旅》等等,同时教导处印发了各年级推荐诗歌目录。虽然有点零碎,但从孩子们的稚嫩的童声中散发着美好的想象。
同时,学校在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童书阅读推荐课。一二年级主要是绘本课,《爷爷一定有办法》、《小魔怪要上学》、《三只小猪的故事》、《鼠小弟的故事》、《咕噜牛和小妞妞》《一颗超级顽固的牙》等等孩子喜闻乐见的绘本,绘本课上,孩子的想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稚嫩的心灵在童话故事里得到熏陶。高年级学生开展童书导读课、童书推进课、童书提升课。通过课程的引领,学生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书籍中汲取营养,与书籍中的人物故事发生情感的共鸣,丰富着学生的生命体验。另外,我校定期开展与苍南新教育团队“毛
虫与蝴蝶”项目组交流研讨活动,让老师在交流中快速成长,不断提高。
三、师生共写随笔
给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反思一天成败,暮省一天得失,对一天生活反思,不仅促进了思,而且促进了写。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博客,为教师在共读共写共同成长方面做好了后台支持。在博客里“教师专业共同体研修沙龙”中,大家的随笔相互传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四、培养卓越口才
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我们给孩子搭建了一个舞台。每天的早操结束后,我们给2位学生上台演讲6分钟,有的给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有的给同学们朗诵一首金子美玲的诗歌,有的给同伴们猜谜语等等,短短的6分钟时间,可能孩子们在台下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掌声给了他们很大的力量。孩子在这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上台讲话的胆子,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述能力。
五、努力方向
今后一年里,我们将重点在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良好习惯这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的实践活动,争取更多的收获。
新教育实验就是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我们庆幸是新教育实验团体的一份子,更让我理解了行动就有收获的含义,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这八个字竟是如此沉甸甸的,新教育播撒下小小的种
子,会收获成功。
我们不是已经看到新教育的点滴成效了吗?听到孩子们用美妙的声音诵出献给老师的诗歌,我们陶醉了:听到孩子们唱给祖**亲的赞歌,我们被感染了;讲故事时看见孩子们专注的神态,眼里闪着亮光,我们讲得更投入了;看到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捧起书读,看到孩子们画出美丽的图画,讲出精彩的故事,我们笑了;看到孩子们为省下吃饭的钱买书的日记,我被感动了;收到孩子们和家长的分摊购书款,我除了充满感激和被理解的微笑还能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我们和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孩子们的未来,它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更理解更信任。
实验一年来,我们从不敢说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收获,我们只能谦卑地说我们刚刚走在新教育实验的路上,一年后的今天,才发现我们学校新教育实验工作,本可以更细致,更精确。
第三篇: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题目: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姓名:申宣成
学号:52080105002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系别:课程与教学系
2008年12月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08级博士生
摘要: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核心是直觉和自省;家庭教育,求学和从教等人生经历是他的生命哲学形成的基础;这种哲学理念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和乡村改造的活动中并对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 生命哲学 自省
形成原因 教育实践 当代教育启示
梁漱溟作为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个人和社会两大问题,既有对文化和生命的独特思考,又不遗余力地献身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志道鸿毅,知行合一。本文仅从其生命哲学的命题入手透视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梁漱溟生命哲学的内涵
梁漱溟强调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他认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1]非智慧为役于生命”。这也是儒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人要认识宇宙生命,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理性,而必须依附于感觉的直觉和附于理智的直觉,“在直觉中,我与其所处的宇宙自然是浑然不分的”。人由此与宇宙大生命和为一体,契合无间,没有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的区别,从而真正体悟到宇宙生命。因此对宇宙生命体悟也就是对于人心的自省,自证,自见,自知。如果认识到了人心也就体悟到了宇宙生命。
这一体悟来自于他对儒家的独特的理解。他在《孔子学说的重光》一文中写道:
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仿佛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五十到七十,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身。我们隐约地见出他是了解他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照我所体会,他的学问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这种学问究竟是什么学问,安一个什么名词才好呢?恐怕找遍现代世界所有大学、研究院、学术分科的名词,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给他安上。孔 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名,或可叫作“自己学”。[2]
所谓“自己学”,据梁漱溟的解释,也就是“反躬向内理会自家生命和生活,而不是其他”,从而使“自己生命和生活向上进步提高”的学问。
可见,梁漱溟在他的生命哲学中,强调对自己的认识和体悟。这和古希腊哲学人本主义的哲学观不谋而合。而他的这种哲学观的形成,无疑得益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根源
1.注重自省的家庭教育。在梁漱溟的成长中,他的父亲梁济给了他极大的影响。梁济有意识地在在他和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自然的关系,鼓励他们与他自由交谈,并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有目的地鼓励他们发展那些不同俗见的独立精神,教导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反对父母的意见。他也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是梁漱溟小时候就给了他以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自省、自觉体察内心的习惯,这对他形成追求直觉与认识自我的生命哲学观起了奠基的作用。小时候的一件事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底一小串钱忽然不见。多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之,心知是我自家以往,并不责斥,有出不喊我了看。他却在纸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数值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也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3]
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梁漱溟谈及此事,还说:“遂成了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可见父亲对他的巨大影响。
而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一地所能成就的,而是在其父子关系中持续一生的。例如梁漱溟青年时代参与了同盟会,投入了颠覆复辟政府、暗杀复辟分子的激进革命活动中,这种活动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奉行改良的梁济眼里自然不是合适的举动。但是虽然不赞成儿子的做法,他也不正面阻拦,而是以书信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梁漱溟自己。而在家事的问题上,梁济更是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梁漱溟19岁时,因为笃信佛教,所以宣布不愿结婚,垂危的母亲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梁济却仍然拒绝干涉他。梁漱溟在他的《思亲记》中写道: 公独坐旁无语。明日以书示之曰:汝母昨日之教,以哀情私语,堕儿远志,失于萎靡,大非吾意。汝既不愿有室,且从后议。
正是这样民主自由的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之下,梁漱溟养成了自省、自学、自证、自见的习惯,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富于批判性的意识,加强了他对生命的体察,这对他从佛教转入儒家,奠定了思想的基础。所以,当他在佛教中因为找不到人生和中国问题出答案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看到《论语》中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时,自然而然的感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和思想的依托,他之所以把孔子之学总结为“自己学”,这是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他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2.促进自省的中学教育。梁漱溟13岁进入北京顺天中学这个新式学校学习,在这个学校接受了将近6年的教育,这6年,无疑给他打下了学术的根基: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极强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校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学习。
当时,在一些同学的促成之下,梁漱溟参加了一个“自学小组”,这个小组的总之在于互勉、批评、求知。这个小组的学术讨论和道德讨论是通过彼此间的批评进行的。如有一次小组讨论,大家建议以各自的短处标出一字相互称呼,借资儆勉。有人取“懦”,有人取“暴”,有人取“惰”,而梁漱溟取“傲”字,可见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自省约束的作用。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说是梁漱溟青少年时期最有意义的内容。而这种学习的形式,其实正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方法。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外界直接的环境可以影响到个人内心的改造,因此十分重视小团体在教育中的作用。这种方法,后来被宋明的理学所继承。而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梁漱溟十分看重儒家的这种思想并且将它运用到了自己后来的教育方案和乡村运动中。
正是凭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的习惯和自省的意识,梁漱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治学的方法,闭门3年,在佛学的研究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发表了《穷元决疑论》。他虽然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洋学问,却以自己的独特见地,20多岁便在北京大学任教,创造了一个奇迹。
3.成就自省的北大风气。蔡元培先生执掌的北京大学,学术风气空前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梁漱溟的学术风格和生命追求。使其自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并逐渐定型为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种自省和转型当然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由佛教转入儒家,他一度“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写起文章来常常“写不数行,涂改满纸,思路窘涩,头脑紊乱”,不得不“掷笔静思”。在这种痛苦的省思之后,他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从佛家的经典转向儒家的 经典,而一接触儒家的经典,他就以自己的独特的目光中洞见了前人忽略或遗弃的真正的儒家的精髓,他从《论语》中看到整篇中都充满了一个“乐”字,整篇中都看不到一个“苦”字。由此坚信这才是生命的智慧和儒家的精髓,才是完善人生的哲学和社会改造的良方。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读和异化的过程,发出了对从古至今的形形色色的“假儒家”的尖锐的批评,包括他曾经敬慕的梁启超和当时声名显赫的胡适之。而在和这些人的学术争论中,他的自省和批评的意识无疑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最终催生了一代新儒学。
三、梁漱溟生命哲学在其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注重直觉和自省的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核心,并在其教育活动得到了以一贯之的体现。《论语》中曾描述过那种其乐融融,天人合一,润物无声的教育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在梁漱溟把这种教育的理想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其最为突出的体现为“朝会”和乡村建设的“小组合作”。
1.朝会。在山东曹州半学未成之后,梁漱溟于第二年春天即回到北京,和同来北京的曹州高中的十余名学生,在什刹海租了房子共住在一起,开始了“朝会”活动。这里所谓的朝会,正是梁漱溟极力倡导的一种共学、共勉、共同自省和体会人生的教学活动。每天早晨大家一同起床后在月台上团坐,由梁漱溟即兴讲授一些心得(一般内容很少),之后便静坐体会。在天近拂晓之际,“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在我们团坐时,皆静默着,一点声息皆无,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啊!这样静默有时很长,最后亦不一定讲话,即讲话也讲得很少。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止要能兴奋、反省,就是
[4]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这种朝会活动,一直坚持到他办学结束为止,在广东、河南、山东,他都带领学生去做,定为学习的制度。以此来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涵养改变自我,改造人生的浩然之气。后来他把每次朝会时的讲话结集出版了《朝话》一书。由此可见,梁漱溟对于自省教育的重视。
2.小组和小团体的学习。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在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起到了指导方向的作用。在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首先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院强调师生之间密切的私人关系、团体中的向上气氛和自身对同伴不断的道德督促。学生分为一些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班主任。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团体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时间安排很紧。每个学生还被要求记日记,对他的工作、周围环境及他本人作出考察和反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研究 院继承了“朝会”的传统,每天拂晓都有他本人或者教师作一段“朝话”,以此作为学生思考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内省。
在乡村建设中,他改造了北宋时代的“乡约”,在以亲友为主体的组成小团体,借助“乡约”把动员群众、参与政治以及发经济和中国传统的人情理想与道德向上结合在一起。这种手段目的在于把他深奥的文化哲学变成现实中的习惯行为。从乡村研究院中的“小组”到乡村中的“小团体”组织,都是梁漱溟生命哲学的理念在他的教育实践中的表达。
四、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有深刻的启示。他所追求的教育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个体自我的省思,强调同伴的启发督促,强调着眼于人生大事。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我国的教育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激烈的升学竞争,畸形的功利取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的意识,思想的空间,师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批判精神日益削弱,科学理性和现实功利的追求导致了个人理想的萎缩和社会关怀失落。其具体表现如下:
1.剧烈的升学竞争,使同学之间的道德督促变为学业成绩的排名。学校和班级作为教育的基本的组织,其功能应该是一个小的社会,学生置身其中,不仅是在一起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人际关系的交往,彼此之间实现学习的互助和道德的督促,从而实现身心的协同发展,成员的共同进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这种互助的关系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激烈的学业竞争。教育者用多种形式刺激和加剧这种竞争,社会舆论也用不遗余力地宣传引导这种竞争。尽管这几年国家明确规定中考和高考成绩不准公布和排名,可是竞争的态势却有增无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抱负,自由的精神都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报复和胸怀日益被冲淡。调查表明,当问及高中学生未来的打算时,他们大多选择的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前途,了却家长的心愿。而当向教师问及他们的教育目标时,他们的回答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而面对学生日益下降的身心健康问题,他们大多表现出无可奈何。有一个校长竟然说,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他们的身心发展如何,那就不是我们的事了,一个校长对教育持如此的心态,足以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现状的极大忧虑。
2.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省,自证,自见,自知。在剧大的升学竞争和压力之下,学生背负上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往往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就是那些学生和教师最苦的学校。据说,一个在全国颇为有名的高中,学生每天上课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有应接不暇的考试,每时每刻都在高度的紧张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胜其苦。高中生活本来应该是充满激情和自由的美好的生活,现在,学生却丝毫感受不到快乐,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日复一日地在作业和考试中生活。顾不得休息,顾不得反思,顾不得讨论和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以至于目光短浅,胸怀狭窄,思想空虚。这种教育已经严重削弱了民族的创新力。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重新审视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反思他的教育实践,就会感到它的强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梁漱溟的这种自学和互助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现代教育中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首创的自学模式和茶馆式的教学法。经过30多年的教育实践,他在上海育才中学成功实践并创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就是学校的“三自”校训,即“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我体锻”。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思想,他首创了茶馆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倡导小组互助学习,自由讨论。这种方法和梁漱溟所倡导和使用的教育方法可谓是不谋而合。
叶澜教授主持了长达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其核心的理念就是让教室焕发生命的活力。其班级的组织形式也注重了学生了小组的互助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确定为学生的基本模式,这些都和梁漱溟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审视梁漱溟新儒学,对我们当代教育发展无疑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1]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三),第738页。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1-552页 [3] [美]艾恺著,王宗昱 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4] 梁漱溟:《朝话》邹平乡村书店1937年版,第2页
第四篇:生命关怀教育项目优秀活动总结
珠海·20xx年6月5日唐国安纪念小学讲座总结
时间:20xx年6月5日
地点:珠海唐国安纪念小学
演讲主题:了解动物的感知做关爱动物的小公民
听讲受众:二年级的两个班汲
人数:80名学生,4名教师
20xx年6月5日,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张媛媛女士再一次来到了珠海唐国安纪念小学,为2年级的80名学生做“了解动物的感知,做关爱动物的小公民”的讲座。讲座从一部《共享世界》的影片开始,在这部影片的三个不同主题的段落结束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有个同学就“动物和人类有哪些不同时?”这个问题,回答道,“大象会用鼻子拿东西吃,会用鼻子喷水洗澡。猫在夜晚能看见东西,眼睛会发光,人却不能。”
张媛媛女士在关於鲨鱼的问题讨论时,询问孩子们,“你们怕不怕鲨鱼,它可怕吗?吃鱼翅会带来什么后果?”一位小朋友回答道,“鲨鱼不可怕,小鲨鱼关在海洋馆里很伤心,它和我们一样希望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鲨鱼生活在海洋里,我们不闯进它的领地就不会有危险,所以不可怕。如果我们吃鱼翅,鲨鱼没了鱼鳍,就会沉入海底死亡,所以我们不能吃鱼翅。”这般精彩的回答和互动,让在场的成年人,深感孩子们已经能够主动去思考不同物种所拥有的特点,以及动物和人类的共同之处。
这次活动,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生命教育讲座”。我们期待在下个学年,继续和唐国安纪念小学的同学们一同讨论关怀生命的话题!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 20xx年6月活动总结
珠海·20xx年6月5日北师大珠海分校讨论会总结
时间:20xx年6月5日
地点:珠海北师大分校
演讲主题:7月16日关爱生命公益讲师训练营讨论会
听讲受众:报名参加关爱生命讲师训练营的同学
人数:28人
协办团体:北师大珠海分校素食协会
20xx年6月5日晚上,报名参加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7月16日“关爱生命公益讲师训练营”的28位同学,用他们的热情迎来了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张媛媛女士的再次到访。虽然是个小型的讨论会,但同学们激情不减,纷纷向张女士分享自己强烈的参与愿望并询问了训练营活动的具体安排。
!转载请注明出处 范文大全!
有位同学分享道,“关怀动物就是关怀人类,关怀他人就是关怀自己,在乎生命的感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的情感基础。”关怀生命“教育在中国极度缺乏,社会也早就开始承受”关怀生命“缺失的疼痛。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者,”关怀生命教育“项目更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这样的活动她非常愿意参与。
还有同学说,参加训练营并能够在小学和幼儿园实践锻炼,一定可以掌握”关怀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知识,在本科毕业之后,他会在工作所在的城市中,传播这些内容。同学们的热情是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行动的动力,希望这些爱的种子播种出去,能收获更多的关怀、同情和善良,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與人之间,以及人與动物之间,都能和谐共处。
生命关怀教育项目20xx年6月活动总结
深圳·20xx年6月6日 深圳大学讲座总结
时间:20xx年6月6日
地点:深圳大学新图书馆报告厅
演讲主题:爱时尚、拒皮草
听讲受众: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学生
人数:学生总人数56人
协办单位:深圳猫网、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协会
20xx年6月9日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深圳猫网及深大服装协会,联合邀请了设计精英、时尚达人、电台主持人与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的学生及微博粉丝,齐聚深大图书馆报告厅,畅谈服饰中的时尚与爱,呼吁“爱时尚,拒皮草”。深圳大学服装设计系主任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来自十方品牌的时尚研究人员牛妞,则分享她参加了20xx年的巴黎时装周的所闻。在介绍巴黎时装周的时尚风时,牛妞说:皮草身影在减少,媒体的倡导及人类的自省正推动着皮草的衰落。
覆盖深港澳三地的电台1057节目的知名主持人卡雯,表达了自己”拒绝皮草“的观点:”科技带来美好,只因减少了伤害。人类的每个进程都与材料的进步有关,如登月的太空服、帮我们挑战游泳极限的鲨鱼衣等,只有恐龙跟恐龙求爱时才使用动物尸体,我们不是恐龙所以请拒绝尸体。“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徽设计者--设计师高鸣认为:”时尚其实是自我态度的表达,今年时尚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今年为香奈尔品牌推出了人造羔羊皮,也正传递着时尚界替代皮草的一种风向。“
深圳小姐高海韵,则从自己喜欢的项链和手包的制作材料来说明,她眼中的时尚,是”善“和”美好“在每个人身上的个性化体现。最后,深圳猫网创办人及行动亚洲动物保护团队中国事务总监张媛媛女士,呼吁道,”消费者是促成时尚落地的力量,购买是时尚发展的推手。“并邀请大学生们加入”关怀生命儿童教育项目",成为公益志愿者讲师,向社会更好的推广“做一个关怀生命的消费者”的观念,最终让文明的社会远离皮草。
第五篇: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形成高校德育整体合力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形成高校德育整体合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在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探索宣传教育新方法、新载体为切入点,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实效,进一步形成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化青年学生的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工作。各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统筹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力量,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建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课件等资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会为载体,组织广大教师围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等进行集体备课,帮助教师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1
二是不断深化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共同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提升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目前已经评审建立30个基地;设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学科与理论支持。
三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实效。各高校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四是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研究中心,定期整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舆情动态,开展舆情研判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监测体系,聘请高校老领导、老专家担任信息员,深入课堂听课调研,了解教学情况。各高校建立了领导定期听课制度,及时了解、分析和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杜绝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课堂,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宣传教育的载体与形式
一是统筹校内外实践资源,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实践环节。各高校根据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规律,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教学内容,有的学校丰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演道德小品等形式,展示课堂教学成果;把教学实践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组织优秀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实践;以课题招标形式组织学生带着课题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二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宣讲,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与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部门共同组织了对“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宣讲工作,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和师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理论社团的作用,在学校、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实现了理论宣传与自我教育的双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是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为师生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建设宣教资源共享工程,邀请国家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进行形势政策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精彩一课”评审,将教学课件、讲座录像等资源共享。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释疑解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德育工作合力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作用,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还要在师资队伍自身建设求突破,推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渊博的科学知识、良好的道德风尚影响、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几年来共培训教师近千人;推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中建立“教学科研工作室”,结合教学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队伍。
二是努力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机制。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政治与理论优势,鼓励他们兼职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一线的学生工作。各高校建立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公开接待日”、网络值班员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解答、解决学生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是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哲学社会
科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宣传表彰师德典型,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今年是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五周年。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责任重大。今后,北京市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在提高教师水平、推出理论成果、提高教学实效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取得新的进展,推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