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08: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惠安第四中学 谢毓平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倾其毕生精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陶行知为了给中国乡村教育寻觅曙光,把整个一生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精华和主线。他创造的“小先生制”便是其中一支奇葩。“小先生制”不仅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延续深化和继承创新,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这一新教育理论在全国的传播和发展。“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对普及乡村教育方法的实践创新和重大发展。它不仅对改造当时中国旧社会的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代启示。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然学习和借鉴“小先生制”。

关键词:陶行知,“小先生制”,学习小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创立了“小先生制”,充分发挥好生的“小先生”作用,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所以老师的概念不能只局限于讲台上的老师,而是你身边的所有人,无论什么身份的老师,他必须能够鼓励你,并且提供你更多相关的知识。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中华优良传统应继续发扬光大。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普及教育实践中依据“即知即传人”的原则,采取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

目前,高中物理学科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普遍感到不好学,学不好。而我校作为一所三级达标中学,生源一般,学生本身的基础知识薄弱、自觉性较差。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往往受到班级人数多与上课时间有限矛盾的限制,导致课堂教学的偏向性、片面性,从而忽略了一部分学生,很难达到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存在后进生是必然的。久而久之,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效的实施“小先生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通过“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结成“帮扶”共学的形式来实现新时代的“小先生制”,培养助人自助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克服学习困难,解决学习问题。

一、“小先生制”的具体实施 1.“小先生制”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本人担任高二年八班的班主任兼任物理教学工作,班级学生48人,尝试“小先生制”时,把学生按优、中、差三个层次合为一组,每组6人,共8小组(为使课堂讨论方便,同一小组成员安排在前后桌),其中每组设组长1人,各层次的学生2人,组长的条件必须是学习优秀、具有较强的组织、分析、表达、沟通等能力,也就是本组的“小先生”。为使小组活动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小组成员起到互帮、互学、互促的作用,小组长一般通过教师推荐和组员评选结合形式产生。

2.“小先生制”的活动形式:小组协作

把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小组成员、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评价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和提高学习成绩。

3.“小先生制”应用途径

“小先生制”的内容及途径多种多样:

(1)课内外开放讨论:课堂里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或事先课前预习,通过讨论、交流、提问、课堂练习、小测等方式,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兴奋的状态;知识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交流反馈渠道,由学生主动建构而获得。同小组同学把提高学习较差学生的成绩视为自己的任务,后进生也不想拖小组后腿,而积极主动学习,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2)课外练习互教:课外练习是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在课堂外完成,然而各组中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此时,在授课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同组的不同层次的同学就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变“一师”为“多师”,避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如优等生在辅导中、差生时,不仅自己要懂得有关知识,还要能理清思路,讲得通俗易懂,这对培养优等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及协调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在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3)实践操作互助: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物理实验小制作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或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团体协作,教师适时进行必要点拨、指导,最后评价各组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和效果。

(4)各种竞赛:中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在物理课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竞争进取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赛中施展所长,具体做法可围绕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采用团体赛计算总分,每项比赛选出优秀奖和进步奖;在奖励脱颖而出学生的同时,也顾及到经过努力而获得明显进步的学生;这种竞赛方式可拓宽奖励对象的范围,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均有受到表扬的机会,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小先生制”的成效及体会

通过一年的教学尝试实践,实验班八班与对比班相比较,成效是显著的,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法。

1.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日益高涨,整体素质普遍提高。2.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优等生保持优秀的成绩,中等生获得良好的成绩,而且使学困生在依靠自己的努力之后,也进入学习的状态;差生面逐步缩小,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获得充分的体现。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学习能力发生同步迁移,其他学科学习成绩也有一定进步,班级总成绩在年级排名有明显提高。

4.师生关系融洽,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一切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找到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领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防止大量的学生被排斥和有一种无前途的失落感。“小先生制”通过面向全体同学,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的合作、学生间的协作机制引入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同学间的情感距离大大缩短,友谊不断加深;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对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的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物理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主动、生动的发展,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有用人才。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思想的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思想的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它对农村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谈借鉴作用。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精神。他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三大特点,一是“活”的,二是“全”的,三是“创造性”的,我觉得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正向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活”、“全”、“创造性”而努力。

关键词:学习习惯 做人 个性 创造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深深感到先生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成果对今日新时代的教师依然有着震耳欲聋的启示与现实意义。以下就是我结合自己的带班工作所反思的一些点滴感受: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美国适用主意教育家杜威曾主张“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的国情,把它改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②我的理解是,幼儿教师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感恩他人的习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当班级幼儿还是小班孩子时,在他们入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育他们说“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小朋友吃点心、吃午饭时,我们教小朋友说“谢谢老师!”让幼儿在享用别人的劳动时学会感恩他人;到中班、至现在的大班时,我们已经让孩子自己轮流分饭、分菜,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一日游戏中我们始终渗透文明礼貌的概念,让孩子从小在心灵里就播种下文明与礼仪的种子。

第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培养幼儿独立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③我认为,现在有许多家庭出现“啃老族”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幼儿时期没有培养他们独立的精神。陶先生有一首白话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这对幼儿教师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在儿歌、故事中培养幼儿独立精神。刚刚开学,大多幼儿不愿意上学,出现厌学情绪。我们就给他们耐心讲故事、教儿歌、做游戏吸引他们。我们幼儿园从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终把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学生,在上幼儿园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就教儿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幼儿园小朋友在歌唱中就会萌发独立意识,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们就讲故事,寓教于乐,我们认为只有从小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第三,在学习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二期课改旨在引发幼儿的多元智能,着重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应该从宝宝班开始,老师应给孩子自我表述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活动中鼓励、表扬有创新精神的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六解放论”。我的理解是要多多鼓励小朋友,要因人施教。幼儿在哪方面有特长,就肯定与激励,发展他的强项。比如有的小朋友歌唱的好,我们就鼓励他在音乐角带着别人一起欢歌;有的小朋友具有绘画天赋,班级的环境布置就经常有他的涂鸦;有的小朋友在家经常帮妈妈做小家务,我们就让她安排值日生事务,孩子工作并快乐着,等等活动。我们尽可能调动每一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鼓励中、期待中慢慢长大。

陶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将激励我在幼教工作中继续勤奋前行,与小朋友携手共进!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三大特点,一是“活”的,二是“全”的,三是“创造性”的,我觉得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正向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活”、“全”、“创造性”而努力。

一、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的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一个人如果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就有可能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探求解决各种新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首先应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科学活动《装沙》是结合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大口容器中的东西倒入小口容器中设计而成的。虽然这只是平时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老师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出一节环节分明,贴近生活的科学活动,而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不断的实验,摸索出许多方法,如用纸制作漏斗,将沙倒入漏斗中再流进瓶内,或者在方便袋上剪一个小洞沙从小洞中流向瓶内,再者将纸杯口折一个细角,沙就会沿着细角流向瓶中等等,使这个活动更具有科学价值。由此可见,生活中随处都隐藏了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只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它、把握它,就能活化我们的教学。

二、全——教学场地走向社会 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意思就是说学校要和社会密切相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和环境范围都可以大大增加,把学生从牢笼里解放出来,使学校教育作用不局限在学校内。

幼儿是最具好奇心的,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观察的对象,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我们以大自然、大社会为科学教育的课堂,利用外出参观、春(秋)游、远足等活动,积极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让幼儿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走进社区和户外的活动,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参观牛奶加工厂,参观无公害蔬菜基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让幼儿走进农庄,感受认识各种农作物,走入橘园,亲手采摘橘子,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真切体会科学,使科学教育的场所更为广阔。

三、创造性——教学方法使幼儿思维更具创造性

陶行知语: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斗争所流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所以创造力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它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一种高级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时代的发展都需要创造力,创造力开发得越早,其发展潜力越大,因此创造力的开发应从幼儿开始。陶行知指出“重视科学实验,玩科学把戏,以此来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首先,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任由孩去玩,不要加以禁止,否则会扼杀孩子探究的欲望。对于有特殊想法的孩子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次教师需要由较好的引导能力,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对于幼儿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触角,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幼儿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阶段,进而为创造奠定基础。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蚂蚁》中,首先应指导幼儿观察蚂蚁的外部特征,再通过实验引导

幼儿观察蚂蚁爱吃的食物。使幼儿做到观察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准确,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

再次老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实验材料,并鼓励儿童自造工具、自造仪器。陶先生说:“自古以来的大科学家都是自造工具,几乎没有一个例外。依赖外国仪器的人,绝对不会作出第一流的贡献。”因此我们平时活动中所需的实验材料大多是幼儿收集带来的废旧物品,如各种瓶子、各种管子、各种布料、各种纸等等,加上老师的细心加工就成了幼儿探索的工具。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经历了沧桑岁月的洗礼之后,还是那样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我们还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其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全”、“创造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 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370页)

②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154页)③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68页)④ 陈志武《教育不转型,国人只能卖苦力》(《教师博览》(008年第11期第5页)⑤ 陈志武《教育不转型,国人只能卖苦力》(《教师博览》(008年第11期第5—6页)

第三篇: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一、爱的教育。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行知行”的德育理论。

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受启发。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用爱的态度宽容每一位学生,建设性地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即可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庭无法把握爱与放手的尺度,一种是过分控制,使儿童在生活中形成依赖、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另一种是过分溺爱,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教人做人”,“做真人”既是陶行知一生搞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个人的人生信条。他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准绳的。其实,“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过正常的生活,这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德育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德育当然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才显得十分重要。而“做真人”的关键是多了一个“真”字。这个“真”就是指真理、民主、为人民。真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个观点和今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做真人”的德育目标,是面向人生,面向生活,极具实践性的。这一鲜明的德育目标,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必须以“真教育”来育“真人”。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其实,实现培育“真人”的德育目标,关键是要有“真德育”和“真教师”。就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极大。陶先生说:“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面前,德育过程中的“行”才显得真实可信,而教育者讲授的“知”才更易于让学生所接纳。

四、“行知行”的德育实效论

德育的功能观与教育的功能观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素质,还可以维护民族团结。“拿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把五族的同胞都培养到一个相知,相爱,相敬的地位,都培养到一个亲兄弟的地位。”而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陶行知真不愧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行——知——行”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道德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行动与实践。从“行动”出发,在获得“知识”之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行动”,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能收到实效的基本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又说:“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革除这种弊端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主张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教人学“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同样,要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1、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4、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

第四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分析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大关键理论指导,无论对于小学、初中、高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教育事业面正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高考的改革(1月15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对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语文教育愈发的重要,而小学语文做为初高中语文的基础,更加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作用。为作为一名“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下面是我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以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和应用。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分析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动荡、积弱的旧中国,为了谋求富国强民之道,他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曾被誉为“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代的孔子”等多个荣誉称号。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的研究中国教育问题,亲自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为中国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

但是不论是他的教育理论还是他的教育实践,陶先生始终坚持的一个核心就是他的生活教育,即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对教师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读书、死书本。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含义有三:一是说教育,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从有人类的时候开始就有教育,教育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二是指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是相对应的,教育要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三指的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性质,“活到老、学到老“,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只有在社会这所大学堂中人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先生倡导“社会即学校”和提倡“生活即教育”一样,其最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传统的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模式,反对教育和实际脱节。陶先生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这种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和社会隔开了,使得从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变成了“小书呆子”,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其含义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依据这一观点,陶行知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告诉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三是老师“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一个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现在教育的现状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的总要求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要社会的大课堂,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范围内的小课堂;要教学做合一,不要教学做分离;要活到老、学到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规划了一个蓝图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

二、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提起语文与生活,许多人总喜欢顾名思义,看表面文字,一会儿说语文,一会儿说生活,一会儿又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翻来覆去,覆去翻来,好像就是这么回事,反正不会有错,所以有人总是拿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这类模糊不清人云亦云的话,来作为“语文与生活”的理论支撑。这就像“人人有责”一样,结果谁也不要负责任。因为目标不清,在教学操作上,常常摸不着头脑,结果生活也不见了,语文也丢掉了,甚至有的老师干脆用一堂课读读说说就糊弄过去了。那么“语文与生活”主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语文与生活到底孰主孰次呢?个人认为“语文”是主,“生活”是次,生活情境只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学好语文,学习语文才是目的;同时也启迪着学生真正获取语文知识与能力的途径,不是教材而是生活,生活是学习语文最经常最有用最重要的课堂。换言之,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也是“语文与生活”被列在“练习”之下的原因。

在《语文与生活》的教学策略上,我紧紧把握两点:一是要有浓浓的生活味。何为“浓浓的生活味”?即今天的课堂不能像“课”,而要像真正的“生活舞台”,师生都要灵魂出窍,有一种游离于课堂神游于外界之感。这香浓的生活味,使师生忘记了身在教室而陶醉于生活情境,在浓烈的生活情趣中轻松自如饶有趣味地学习语文。二是要有清醒的“运用”意识。运用,就是练习,就是实践,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大有裨益,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充分运用好“生活”这个情境,必要时还要动用生活的拓展与补充来丰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情感,深入而有力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点注意:一不要当“课”上。如果把生活情境当做课文的内容、后面的问题仅仅当做习题来教学,就显得机械、呆板与枯燥,不仅缺乏生活味,也失去了趣味,与生活化的“语文与生活”大相径庭。二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就事完事,浅尝辄止,教师自己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三不要零打碎敲,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与生活、与课文、与阶段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意识紧密结合,这样,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才会落到实处,才会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发展真正的语文能力。

二、“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小学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0分钟,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彻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须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晰地反映着这样一种语文教学的理念:现在的语文在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扎根脑海。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领悟,这便是新课程中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城,主动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验到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价值等。

第五篇: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平潭县城关中学 庄诚敏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便也是教育的中心,同时“做”也是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但又不只剩下“做”字.“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那么一定要在水里学,水里教,否则,教自教,学自学,那么肯定教不会也学不成,所以真正的教学应当“教学做合一”。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过去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地听.显然在提倡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用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我们的课堂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动力.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教授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多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沉溺于题海战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否则,学生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观意向,可是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也是枉然。

二、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

让学生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课,我们就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搜集到多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课堂上结合教具,请同学到讲台上去介绍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同时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

再如,我们在学习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有没有实例;在学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会让学生拿笔代表直线,拿桌面代表平面,让学生试着去摆放,看看直线与平面间有几种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发现,学生是在实践中探索来的知识,他们有更感性的认识,会掌握得较好。可见,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是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知识的途径之一。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1.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

陶行知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主动创造,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初中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做”是初中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转一转、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四、实行“小先生制”,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先生”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学生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文字,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样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帮助学生确立创新、进取、开拓等新思想、新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解,演示,他们所搜集到的方法,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我在上课时,一个题目出来后,我会让学生先分析思路,不一定每名学生都能分析得很完整,即使叫起来的同学不会做,我也会鼓励他想到多少说多少,然后让其他同学帮着补充分析,一起来完成.有时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比我备课时准备的方法更巧妙,简捷,让我也有所受益,可谓教学相长.要想实现教学互动,我觉得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弯下腰去诚心诚意与学生进行探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解放了学生的大脑,真正让教学成为师生双边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我在上课时,当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是不需要举手的,可以直接站起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表述的见解进行评价,即使错了也会予以鼓励,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较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愿意表达.2.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

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哪一对进步更快。通过这一活动,后进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较大;优生向后进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数学教师因所教班级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下载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首先,我来解释下何为“小先生”。在文章最后一页陶行知说到:“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育英学校 朵蕾 摘 要: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深入学习,指出了其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和必要......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泉州市2012-2013年度优秀陶行知研究论文评选活动 题 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在区域: 惠安县 单 位: 第三实验小学 作者姓名: 黄英明 联系电话: 13......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摘要:陶行知虽然已逝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校园生根发芽,很快便撑起了一片绿荫,我们生活在这棵参天大树下受益无穷。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教育名言篇】1、 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教育名言篇】 1、 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教育名言篇】1、 教育是立国之本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与其把学生当......

    44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