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育英学校 朵蕾
摘 要: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深入学习,指出了其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并结合作者本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中学历史学教学中实践应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中学历史;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的精髓,强调了“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做上教”,“拿做来教,乃是真教”;作为学生要“在做上学”,“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因为“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即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让学生不仅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实践性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历史科学的操作实践性较强,近年来,我校在中学历史学教学改革中,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教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谓“做”,陶先生强调“注重实践”。历史是学科知识类课程,以前很少有相应的实践活动。而新课标突出的创新就是重视教学活动,重视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历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同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获得历史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师也要“做”。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观看历史影片。当然不可能让学生都去买影牒回家看,看电影也需要一种氛围,因此最好租片全年级集中观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再如,让学生设计历史板报。老师要指导科代表做选题计划,并注意板报成果的积累。还可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可以与班会、语文学科的活动联合起来搞;组织学唱历史歌曲可与音乐教师合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可以有不同规模,可以集体也可以分小组。还可以布置访问,访问要特别注意方法的引导。还可以根据乡土历史教材与课标教材一起配合使用,尽量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设计若干活动主题:拜访祖先、历史巡踪(如汤山猿人洞)、考察历史遗迹(如南京明城墙)、纪念馆(碑)(如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选看有关书籍(如各地乡志)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分段来介绍乡土历史。
特别是老师亲自做一些历史课教具,如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品等。老师当堂绘制各种历史示意图,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等,都需要教师在“做”上教。教师的“做”是示范。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老师讲到隋朝大运河时,随手绘制运河示意图,指出隋朝运河有哪三个点,分哪四段,连接了哪五大水系,老师边讲边画图,把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更好地掌握知识。再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史实。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分散在教材的各章节,学生较难掌握、理解和记忆,采用图示法,可使学生把学过的零散的知识上升为比较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
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上教”,通过多样的历史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践考察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使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要做到“在做中教”,教师应该做到“四变五注重”,即: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变教师写,学生抄为教师导、学生找;变教师问学生答为教师启,学生思,进而达到学生问,学生答。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教师启发评析,学生归纳掌握;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这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历史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到上述学习资源中心一起查找资料信息,并启发学生在检索、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前,我一般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带着新问题回到课堂。上新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但又与新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起点水平、兴趣相关的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课堂,又能让老师从“海选”的资料信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的放矢;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明长城时,课前将“秦汉明疆土扩展与巩固情况如何?”,“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将带我们去长城的哪些景点参观?”,“假如你是北京人,你将带来京的客人到哪去游玩?”,“谈谈长城的保护现状”,“说说你所知道的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等等五个学习问题分别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们就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分小组去找资料,甚至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把所找到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有些观点大同小异,有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在课堂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辩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发现,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因为我知道历史知识不一定能影响每位学生的一生,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推理、判断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并学会如何撰写小论文。通过合作探究,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据专家总结,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便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把课本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都能通过创设形象意境联想展现出来,寻找真切的历史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授人教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我采用一些影视资料自编历史剧,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让学生把巴黎和会的历史情节再次重演,从而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根据历史情节提出“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会失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在国内会引起怎样的反响”等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讲到宋元文化中的印刷术时,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雕刻,并在课下带领学生去参观学校的文印室,让学生了解我国印刷术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把心得体会写下来。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亲身经历,不仅对课文中的知识学透,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的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历史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历史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历史学兴趣的目的。“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陶行知《我们的信条》)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落实首都教育大会精神? 促进历史教学实践创新》,来源: 北京教育科研网2006-3-11
3、《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6-1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平潭县城关中学 庄诚敏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其中“做”是教和学的中心,便也是教育的中心,同时“做”也是立足点,以“做”来解决人生,但又不只剩下“做”字.“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情,那么一定要在水里学,水里教,否则,教自教,学自学,那么肯定教不会也学不成,所以真正的教学应当“教学做合一”。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过去的教学方法总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地听.显然在提倡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适用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我们的课堂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动力.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教授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多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沉溺于题海战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否则,学生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主观意向,可是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也是枉然。
二、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
让学生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课,我们就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搜集到多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课堂上结合教具,请同学到讲台上去介绍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同时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
再如,我们在学习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有没有实例;在学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会让学生拿笔代表直线,拿桌面代表平面,让学生试着去摆放,看看直线与平面间有几种位置关系,每种位置关系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发现,学生是在实践中探索来的知识,他们有更感性的认识,会掌握得较好。可见,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是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知识的途径之一。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1.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
陶行知有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主动创造,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初中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做”是初中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转一转、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四、实行“小先生制”,互帮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当“小先生”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学生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文字,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样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帮助学生确立创新、进取、开拓等新思想、新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到讲台上去讲解,演示,他们所搜集到的方法,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我在上课时,一个题目出来后,我会让学生先分析思路,不一定每名学生都能分析得很完整,即使叫起来的同学不会做,我也会鼓励他想到多少说多少,然后让其他同学帮着补充分析,一起来完成.有时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比我备课时准备的方法更巧妙,简捷,让我也有所受益,可谓教学相长.要想实现教学互动,我觉得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弯下腰去诚心诚意与学生进行探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解放了学生的大脑,真正让教学成为师生双边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我在上课时,当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是不需要举手的,可以直接站起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表述的见解进行评价,即使错了也会予以鼓励,找出其中的闪光点,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较好的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愿意表达.2.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
我们根据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借用陶行知大力推行的“小先生制”,在班上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子”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并列出“结对子”的名单,还要求学生开展比赛,看哪一对进步更快。通过这一活动,后进生由于经常得到优生的帮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进步较大;优生向后进生讲解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互教互学,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共同进步的目的。不仅如此,还解决了我们数学教师因所教班级多、学生多而难以因材施教的困难。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坚持“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造就出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在工作中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兢兢业业,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第三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服务学习便是适应国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学校高职学生特点开展的知行合一教育方式。学校自2012年下半年全面铺开服务学习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12345服务学习管理模式和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理念接受再到行为改善,实现了知行融合递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心同步进行。
第四篇: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提升干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水平
【摘要】:本文结合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具体阐述了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和收获,以及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字】:陶行知教育思想 计算机教学 应用 体会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下,我深入研究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是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实践出真知,教育为人民”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核和本色特征。通过实践教学,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必须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正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下面我具体来谈谈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行知思想,实践教学
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
例如: 在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一课时,主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房进行教学。我先拿出一些学员设计好的课件,让学员们去欣赏,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问题,接着引导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诱发学员利用互联网去搜索、查询相 1 关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方案,设计样本,从而不断修改,汲取更多的养料,为自己成功设计多媒体课件,打开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员们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兴趣。
二、运用行知思想,创新教学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教师。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他指出教师要做一流的教育家,就必须 “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辟的边疆”。如果做事畏首缩尾,裹足不前,不越雷池一步,是永远也不会有创新的。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Excel 2000的教学中,当学员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员自己去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的传送会使学员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运用行知思想,自主教学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配备了多媒体功能教室,建成局域网络,学校计算机已接上高速宽带网,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开展网络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的不断完善和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参加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加实践,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计算机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主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主体创新式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获得的,它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陶行知强调: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具体行动中去。所以教师教学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领悟,使之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系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并使之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使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但对目前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陶行知思想体系应用不够自如,理论联系实际较弱等情况,在总结继承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探求创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创新学习的手段和技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老师在自主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能力,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 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
第五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本站推荐)
泉州市2012-2013优秀陶行知研究论文评选活动
题 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在区域: 惠安县 单 位: 第三实验小学 作者姓名: 黄英明 联系电话: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
中的应用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教学做合一”是教学理论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以实际生活为落脚点,突出“做”为中心。它打破传统教育教和学都与“做”脱离,重知轻行,手脑两分,“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的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了教与学、行与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尤其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小学科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近年来,我校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教 :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所谓“做”,陶先生强调“注重实践”。小学科学科是知识类课程,以前很少有相应的实践活动。而新课标突出的创新就是重视教学活动,重视鲜活的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科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科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获得科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师也要“做”。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观看科教影片;参观科技馆所。再如,让学生设计科技板报。老师指导科代表做选题计划,并注意板报成果的积累。还可以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可以与班会、语文学科的活动联合起来搞。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可以有不同规模,可以集体也可以分小组。以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特别是老师亲自做一些科学课教具,如科技模型、标本等。总之,老师示范,坚持“在做上教”,通过多样的科技活动,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开拓新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书斋,走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践考察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考察能力,使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要做到“在做中教”,教师应该做到“四变五注重”,即: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导,学生学;变教师写,学生抄为教师导、学生找;变教师问学生答为教师启,学生思,进而达到学生问,学生答。注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注重教师启发评析,学生归纳掌握;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能力;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创新性自主学习。这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在做中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知识
学生在“做”上学,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
(一)行动;
(二)思想;
(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科学资料收集紧密结合起来,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请学生到上述学习资源中心一起查找资料信息,并启发学生在检索、浏览、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课前,我一般根据新课的内容设计好切入点、疑点、难点作为启发点,让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实验材料,并带着新问题回到课堂。上新课时把学生查找到的不同视角、不同来源,但又与新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与学生起点水平、兴趣相关的资料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既激活了课堂,又能让老师从“海选”的资料信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的放矢;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问题,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校园里的生物》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观察、寻找生物。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们就会利用课余的时间分小组去找资料,甚至有些小组的学生还把所找到的生物用图画把它画下来,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有些观点大同小异,有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在课堂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讨论、辩论。学生们通过自我发现,既拓宽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因为我知道科学知识不一定能影响每位学生的一生,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推理、判断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并学会如何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合作探究,还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陶行知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方法的原理是“为教而学”,可以把它简称为“教中学”,即“教也是一种做。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受这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的就交给学生备课、做课件、乃至上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又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给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并且请学生评价。内容较复杂的我采取学生提问的方式,提出你想要知道或要解决的问题,先由学生做“小先生”,教师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这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做法。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不仅自己知道了,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科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到传播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科学兴趣的目的。“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今后,我们还将与学生一起“共生活、共甘苦”,继续创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陶行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