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分为两种: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过程。
1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13、教学原则:是根据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1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这一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5、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6、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的个别辅导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17、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18、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用不同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贫乏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19、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20、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表达的方法和顺序,确保学生有效的学习。
2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主要功能是将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2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德育:广义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施加的影响,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书本主要讲的德育即学校德育
2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7、德育过程: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规律,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所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指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9、德育途径: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3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
31、班级:是学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形成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结交朋友的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和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
3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3、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3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5、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36、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7、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从事的科学探索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分为:选择研究课题、查阅资料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拟写研究报告。
3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发展方向或总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述。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知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和行动纲领。
39、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各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40、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类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1、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2、从众: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随大流“,这种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43、教师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44、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45、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8、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4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2、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5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4、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55、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6、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58、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59、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0、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61、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62、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63、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6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65、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66、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7、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6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9、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70、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71、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7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7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74、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7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76、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7、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78、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79、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80、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8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8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3、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84、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85、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86、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87、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88、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89、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90、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91、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92、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93、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94、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95、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96、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97、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98、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99、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100、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101、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02、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103、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104、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105、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106、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10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08、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109、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11、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112、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113、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14、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15、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1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17、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18、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19、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120、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21、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122、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12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24、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25、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27、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28、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129、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30、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31、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32、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33、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34、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35、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136、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13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38、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39、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140、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1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4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43、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4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4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46、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47、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48、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49、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50、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51、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5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 良好适应。
153、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55、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5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5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58、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59、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6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61、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2、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63、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64、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65、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66、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67、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68、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69、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70、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7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7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73、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74、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75、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76、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77、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78、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79、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8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8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82、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83、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84、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85、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86、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87、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88、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89、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90、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9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9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93、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94、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篇: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课程: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
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多种课程科目接一定比例或关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3、教师专业: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去的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
4、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知道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细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素质、情感态度等得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5、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6、基础教育:对年轻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简答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
2、新课程如何克服过去在教学内容上的“难、烦、偏、旧”的弊端?(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3)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第一,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独立意义上的的
4、自主学习的特点是什么?(1)能动性(2)独立性(3)异步性
5、你认为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关注哪些能力的发展?(1)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立足于新型人际关系,发展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3)拓展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4)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
6、课堂反思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如何进行?(1)课前反思:查阅以往的同类教案,预测可能的效果和问题(2)课中反思:明确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目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课堂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结合(3)课后反思:自我反省,及时获取学生的听课反馈,写反思日记
7、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哪些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是社区型的、发放性的教师。
8、简述新课程改革中课后作业的不值应遵循的要求.(1)功能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2)内容应突出层次性和探究性(3)形式应体现新颖性和灵活性(4)容量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5)批改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9、新课程的新体现在哪里?首先,强调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概念。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0、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方面是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1、简述教师知识结构的内容.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1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全局性、超前性、导向性和示范性
论述题:
1、论述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1)首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委三种学习形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靴子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生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接受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和技能,它与独立学习相对。(2)其次,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2、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探究(2)自主开放,让学生要探究(3)授之以渔,让学生能探究(4)搭建平台,让学生乐于探究
第三篇:教师编制考试试题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
(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河南新乡)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2.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浙江省)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安徽省)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4.“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云南省)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浙江省)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九江市)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7.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湖州市)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昆明市)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浙江省)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浙江省)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1.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浙江省)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12.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湖北省黄石市)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浙江省)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实施义务教育()。(沈阳市)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 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现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别,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贵州省)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上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安徽省)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__理论联系实际___________。(湖北省)
3.《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培养学生的___创新精神__________和______实践能力_______。(广州市番禺区)
4.现代教育理论认为,____教育者_________和____受教育者_________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湖北省黄石市)
5.当代西方学习理论中最具势力和影响力的三种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论、认知主义学习论和___人本主义学习论__________。(湖北省黄石市)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____探究学习_________。(海南省)
7.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_学校___________、____地方_________、____国家_________。(南昌市)
8.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猎枪”。“干粮”指___知识__________,“猎枪”指_学习方法____________,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吉林省)
9.____教育目的_________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云南省)
10.《教师法》从公民地位、思想品德、__教师职业素养___________、教师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师资格,这是国家对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浙江省)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国家化(浙江省)2.发散思维(河南省濮阳市)3.意义学习(贵州省)4.教学模式(广东省)5.班主任(浙江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广东省)2.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浙江省)3.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应注意什么?(江西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对教师聘任制度是怎样理解的?(浙江省)2.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要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阴影,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海南省)
六、案例分析(15分)(郑州东区)
一名年轻的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这是一个学校普遍认为的差班。刚走上讲台,一个男生就站起来问道:“老师,您喜欢不喜欢差生?”老师没有回答,反而微笑地看着他,问道:“你会不会把自己心爱的旧玩具丢掉?”男生想了一会,回答道:“应当不会,我会好好珍藏的。”老师面向全班同学,庄重地说:“我也不会,你们都是我的弟弟妹妹,如果你们有什么缺点,我会帮助你们改正,直到你们改好为止。一名差生是各个方面都不及格的学生,而你们只不过是某些方面有所缺陷。我想,通过努力,大家都会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学生们都感动地鼓起掌来。
1.请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案例分析这段材料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依据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哪些师德? 真题汇编
(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的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其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3.【答案】A。解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5.【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都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6.【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
7.【答案】D。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法。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8.【答案】D。解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能觉察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与之相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它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9.【答案】A。解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感觉的适应。适应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10.【答案】A。解析: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11.【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12.【答案】D。解析: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己动手研究,这种活动应该属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3.【答案】B。解析: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超限抑制:指当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它能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14.【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选项中的①对应国家,③对应家庭,④对应社会。正确答案是D。
15.【答案】C。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法指认识到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的差别,想出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A项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B项逆向工作法也叫目标递归策略,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D项尝试错误法指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答案。填空题
1.学会共处 2.理论联系实际
3.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教育者;受教育者 5.人本主义学习论 6.探究学习
7.学校;地方;国家 8.知识;学习方法 9.教育目的 10.教师职业素养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
3.意义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即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5.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2)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3)教学内容正确与否;(4)教育方法是否恰当;(5)教学结构是否紧凑;(6)教学组织是否合理。2.【答案要点】
(1)帮助家长组成家庭教育合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2)帮助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超过实际的目标。
(3)帮助家长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4)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5)帮助家长把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纳入家庭教育轨道。3.【答案要点】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基本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
(2)教师聘任制度,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通过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3)聘任制的功能:
第一,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国家在《教师职务条例》中,对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明确规定。政治思想缺乏和业务能力低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由于实行的聘任制,采用的是评审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既要评审教师的学术水平,又要考核教师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并坚持思想政治条件与业务条件并重的原则,因而,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二,实行聘任制,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岗位结构比例、学历构成和年龄构成三个方面。岗位设置是教师职务聘任的基础。《教师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这是教师聘任制在学历条件上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学历仍应有相应提高,以便与国际接轨。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聘任制来促进教师提高学历,否则就不具备聘任资格。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师队伍的未来趋向。学校可以通过聘任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高级职务教师年轻化,增强队伍活力,使教师队伍在各个年龄段上呈有序分布状态,保持教师队伍的持续后劲。
第三,实行聘任制,有利于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这是关于教师考核结果效力的法律规定。应当说,教师聘任制促进了考核制度的实行。2.【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六、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
材料主要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该教师并没有将该班的学生认定为差生,使学生建立了信心,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体现了导向性原则。(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该教师没有将该班学生当做差生对待,做到了爱护和尊重学生,同时又要求该班学生要努力,做到了严格要求学生,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该教师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正面鼓励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2.【答案要点】
①教师要忠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②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③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
④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机智,能够正确及时地解决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
第四篇:诊断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壁周围,称之为血小板粘附。2.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之为血小板聚集。3.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将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4.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称凝血时间。
5.血液流变学(haemorheology;hemorheology):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研究血液中细胞成分与血浆成份在宏观和微观下的变形和流动特性。6.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相同体积的血浆通过一定长度和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所需时间的比值。
7.细胞抗凝作用: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进入血流的抗凝物质和被激活的凝血蛋白进行吞噬、清除或摄取、灭活。
8.体液抗凝作用:有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抗凝血酶III,在肝素的介导下灭活凝血酶FIXa、FXa、FXIa等丝氨酸酶蛋白。
9.PT:即凝血酶原时间,在被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钙离子,使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凝血酶原化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发生凝固,其凝固所需时间称为PT。10.APTT:以活化剂(如硅藻土)激活FⅫ,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代替PF3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一定浓度钙离子存在下测定乏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APTT。11.管型(cast):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12.酮体(ketone body):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13.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 proteinuria):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14.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15.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16.本-周氏蛋白(Bence-Jone’s protein,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17.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18.血尿(hematuria):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19.透明管型(hyaline cast):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20.蛋白尿(proteinuria):当尿蛋白含量〉100mg/L或〉150mg/24h(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21.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22.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血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
23.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各种因素损伤后静电屏障作用减弱或滤过屏障孔径增大,甚至断裂,使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24.组织性蛋白尿(histic proteinuria):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
25.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由于感染、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肾小管损害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或不正常,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的蛋白尿。
26.红细胞淡影(blood shadow):在低渗尿中,红细胞吸水胀大,血红蛋白从红细胞重脱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称红细胞淡影。
27.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但由于血中异常蛋白质增多,经肾小球滤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在尿中出现而产生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排出的轻链尿等。28.肉眼血尿(visual hematuria):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29.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肾阈(8.88mmol/L)时,定性方法测定尿糖为阳性,称为糖尿。
30.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31.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32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33.柏油样便(tarry stool):稀薄、粘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34.隐血试验: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因红细胞已被消化液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显微镜下也不易查见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而靠化学方法检出就称为隐血试验。
35.漏出液(transudate):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淋巴管阻塞形成的非炎性积液。渗出液(exudate):各种细菌感染形成的炎性积液或非感染性因素刺激后引起。
36.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受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改变和红细胞数量形状影响。
37.类白血病反应(LR)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38.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39.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是在厌氧条件下取静脉血分离血浆再与正常人的肺泡气(pCO25.32kpa, pCO213.3kpa)平衡后的血浆CO2含量。
40.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降低,即出现了。
41.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小于60g/L或清蛋白小于25g/L
42.抗核抗体(AA):针对细胞核或者细胞成分的相应抗体,可作为某些自身免疫病诊断参考标准。43.免疫球蛋白(in):人体血清或体液中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主要是丙种球蛋白,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重要防御机制。
44.心律失常(arrhythmias)心脏的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称为。
45.P波终末电势(Ptf)将V1负向P波事件乘以负向P波振幅,称为
46.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47.预激综合征(PES)正常的房室结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束。
48.干扰性房室脱节(IAD)心脏两个起搏点并行的产生激动引起一系列干扰。
49.文氏现象(WP)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脱落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50平均心电轴: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除极这一总时
间内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51.病理性Q波:坏死性Q波,Q波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四分之一,宽度超过0.04秒,多见心肌梗死
52:发生在希氏束以下的各种阻滞,包括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53.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之后常伴随一个长的间歇,称代偿间歇。若联律间期与代偿间偿之和恰好等于两部的窦性周期,称代偿间歇完全,若小于两倍,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2、OXk有交叉抗原,可利用这三种变形杆菌作为抗原检测立克次体感染者血清中的抗体。
77.冷凝集试验: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患者的血清中常含有较高浓度的寒冷红细胞凝集素即冷凝集素,它能与患者自身红细胞或“O”型红细胞与0-4℃条件下起凝集反应,在37℃时已凝集的红细胞呈可逆性的完全散开,故称冷凝集试验,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78.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3.5 mmol/L ,称低血钾症,临床上多见于①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 ②则代偿间歇不完全
54.肾清除率:是指双肾于单位时间(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结果以ml/min或L/24h表示。
55.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见于严重的感染。56.浓缩稀释试验:在日常或特定的饮食条件下,观察病人的尿量和尿比重的变化,用以判断肾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方法称为浓缩稀释试验。
57.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蓝色点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58.正常色素性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中呈淡桔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淡染区,具有此类特征的红细胞被称之为正常色素性红细胞。
59.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分叶情况,它反映了粒细胞的成熟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60.溶血性贫血:指各种原因导致RBC 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造血功能不能补偿其损失时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61.中毒颗粒: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62.导联:将电极板放置在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用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相连,所构成的电路称为导联°
63.平均心电轴:平均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通°常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64.低电压: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披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5rev,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相波的绝对值相加)都小于0.8rev,称为低电压°
65.异常Q波:Q波的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中R波的1/4,称为异常Q波°
66.逆行P波:P波在I、H、aVF、导联倒量,在aVR导联直立,称为逆行P波°
67.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Stay,称“肺型P波”°
68.冠状T波: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
69.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70.干扰:正常的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具有较长的不应期,因而对于两个相近的激动,前一激动产生的不应期必然影响后面激动的形成和传导,这种现象称为干扰
71.干扰素:是宿主细胞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和控制细胞增殖作用。
72.血清结合胆红素: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 即为结合胆红素。(CB)。
73.1、ASO: 又称抗O或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链球菌溶血素“O”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74.Widal Reactin: 即肥达反应,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液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血清凝集试验。
75.IgM嗜异性抗体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感染时患者血清中可出现一种凝集异种动物(如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称为IgM嗜异性抗体。
76.Weil-Felix reaction: 即外-非反应,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的病原体均属立克次体,立
丢失过多;如频繁呕吐 ③葡萄糖与胰岛素同时使用,周期性麻痹以及碱中毒等,钾过多转入细胞内。79.A/G倒置:根据清蛋白与球胆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胆白的比值(A/G),正常时1.2-1.5,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见于球胆白升高引起。80.血清结合胆红素: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 即为结合胆红素。(CB)。
81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同一组酶,因此又称同工异构酶。
82.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83.3P试验: 即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的缩写, 中文叫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其原理为受检血浆中加入硫酸鱼精蛋白溶液,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为阳性结果,可见于DIC的早,中期,阴性可见于正常人,晚期DIC.84.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85.代偿性溶血病:当溶血程度较轻,骨髓代偿能力足以补偿红细胞的损耗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代偿性溶血病。
86.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87.非Q波心肌梗塞: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表现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通常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
88.Auer小体:在瑞氏或吉姆萨 的血或骨髓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染红色细杆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等,长1~6um,称为Auer小体(棒状小体),这种Auer小体仅出现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故Auer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89..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第五篇: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考试)
1骨质疏松: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的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 两者的比例仍正常。
2骨质软化: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 3骨质破坏:局部骨质被病理组织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缺失。4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死骨 5骨折: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6青枝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扭曲,而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 皱折,凹陷或隆突,即为青枝骨折。
7Colles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骨折,远段向背侧或桡侧移 位,断端向掌侧成角,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 的骨质,起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灶,称骨膜三角,是恶性肿瘤额重要征
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时,有余辜后山位于港后短语和,外力可经过骨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骨膜异常: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 骨,提示病变的存在。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矿物质沉积:铅、磷、铋进入体内,大量沉积于骨内,在生长期主要沉积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
骨骼变形:骨骼变形多与骨骼大小改变并存,可累及一骨、多骨或全身骨骼。
CT值--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表示,简写HU。像素: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模转换器转换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
体素: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异。
异病同影 有许多疾病所反映出的X线表现为同一种征象,如骨质破坏,化脓性骨髓炎,骨 结核,骨肿瘤均可出现上述征象,此征象就叫异病同影。介入放射学 是在以影像诊断学基础上进行选择或超选择利用导管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 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学和其他资料,已明确病变性质的一门学 科称为介入放射学
1胸膜凹陷征:肺内病灶邻近脏层胸膜脐样或喇嘛样,横断面呈三角形凹陷,尖端指向病 变,与病变间借索条影相连的现象。多见于恶性肿瘤,偶见良性肿瘤,慢性炎症等。
2毛刺征:周围性肺癌征象,其病理基础是癌瘤侵润性生长或渗出增殖反应。在胸片上表 现为肿瘤边缘呈长短不一致的细毛刺结构。
3支气管气象:肺实变扩散至肺门附近,实变的肺组织与支气管相衬托,在实变区可见支 气管影。
4横S征 : 是指右上肺中央型
肺癌阻塞右上肺引起肺不张,X线表现为右上肺野肺门处肿 块与不涨呈横行S征象。5反S征:胸部正位片上右上叶肺不张时,由于肺叶体积缩小,上叶向上移动,不张上叶的 下缘与肺门肿块下缘的连线呈横置S装。
6结核球| 结核瘤:子肺内干酪样结核病灶被纤维组织包裹而成,胸片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 形的球性病变,多在肺的上野,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常有钙化。1肾自截:肾结核病变波及全肾形成肾大部分或全身钙化,肾功能消失,称为肾自截。2栓塞后综合症:是指介入栓塞治疗后,3到15天中,病人出现局部疼痛,发热,白细胞上 升等表现,是由于栓塞后局部缺血,代谢产物或坏死物质吸收所致。心胸比例:后前位胸片上,心脏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内径)之比,正常值《0.5 2 半月征carman:溃疡型胃癌典型X线征,由3点构成1)龛影大而浅呈半月形2)龛周围有 透亮环堤3)切线位龛影位于胃轮廓线内。龛影:钡剂造影时,钡剂进入消化道管壁上深浅,大小不一的溃疡凹陷处,切线位观类似佛龛影,正位加压呈火山口状,主要出现于良恶性溃疡。心胸比率 心脏最大横经与胸廓最大横径的比率。心脏横经是中线分别至左、右心缘各自 最大径之和,胸廓横径则以最大胸廓处的内缘距离为准。5 肺门舞蹈 肺血增多时,于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与两侧肺门动脉搏动增强。肺淤血 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使血液滞留在肺静脉系统内 7 肺充血 又称肺血增多,是肺动脉内血流量增多所致,多见于由左向右分流和双向分流的 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引起右心排血量增加的病变。8 法洛四联症 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其共分为四种畸形,即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高 位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9 相反搏动点 后前位上,左心缘左心室段与肺动脉段搏动相反,两者交点成为相反搏动点 10 充盈缺损:钡剂造影时,消化道内因占位病变导致钡剂不能充盈,多出现于各种良恶 性肿瘤。憩室:钡剂造影时,消化道管壁局限性向外囊袋膨出,正常黏膜伸入其内,常有长短,宽窄不等的蒂部。多因先天性消化管道基层发育不全或局部薄弱和腔内压增加所致。跳跃征:由于钡剂对病变肠道的刺激,引起该段肠管痉挛,收缩,很少钡剂或全无造 影充盈,两端正常肠管正常充盈。就像钡剂跳跃了该段肠管,是溃疡性肠结核或肠炎的X 线征。项圈征:良性溃疡切线位观钡剂造影表现,龛口部有5~10mm透明带,像头颈部戴有 一项圈,为显著肿胀,胃黏膜向龛影口部翻卷所致。狭颈征:良性溃疡的征象,龛影口部明显狭小,使龛影犹如具有一个狭长的颈。早期胃癌:癌仅限粘膜及粘膜下层,无论大小及范围,有无转移。
26早期周围型肺癌:指瘤体直径小于等于3CM,且无远处转移者。16 假肿瘤征:绞窄性小肠梗
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17空洞:肺内组织病变坏死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留下的空腔。胸片上变现为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密度减低区。18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构成 卫星灶:是指在结核球病灶的周围肺野见到的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
20空腔: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含气支气管囊肿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21气胸(n.)各种原因导致胸膜层的破坏使空气或气体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22干酪性肺炎:一个肺段或肺叶呈大片致密性实变,其内可见不规则虫蚀样空洞,边缘模糊。23干酪性肺炎:是指大量结核杆菌经支气管侵入肺组织而迅速引起的干酪样坏死肺炎,可表现为肺叶和肺段样的实变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不规则透亮区(虫蚀空洞),还可见经支气管播散的病灶。肺负血:肺动脉泄流量增多,x线表示为肺动脉增粗扩大,搏动增强
肺少血:当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右心输出量减少时,肺门血管阴影和肺野内血管纹理普遍变细稀少,使得肺门影变小而结构清楚肺野异常清晰,称为肺少血。25早期中央型肺癌:指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侵润生长,周围肺实质未被累及,且与远处转移的肿瘤。
27半月征:是指位于胃轮廓内的巨大溃疡,呈半月形龛影,其周围可见不规则性环堤、指压征或裂隙征,是恶性胃溃疡的典型X线征象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变过程: 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常停留在近骺软骨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形成局部脓肿。其蔓延途径为:①直接破入骨髓腔。②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③如干骺端在关节内,感染可穿通骨皮质进入关节内。急性化脓性骨髓炎-CT表现:很
好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和死骨。尤其是小的破坏区和小的死骨
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明显的骨质增生和骨膜反应;大片死骨、死腔;骨性包壳,骨瘘孔、窦道形成 3大叶性肺炎:
病理期:充血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消散期。X线——充血期:肺纹理增强,透明度减低或呈边缘模糊的云雾状影。
实变期:以叶间裂为界的占据肺叶大部分的密度均匀的致密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消散期:密度不均匀降低,呈散
在、大小不一的分布不规则的斑片,条索状阴影
4小叶性肺炎:
X线——病变多在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形成散在斑片状影,边缘模糊不清,密度不均,并可融合较大片状影。支气管壁充血水肿致肺纹理增多,模糊。6骨肉瘤(osteogenic sarcoma)骨肉瘤-X线表现: 肿瘤新生骨。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
分型:成骨型骨肉瘤;溶骨型骨肉瘤;混合型骨肉瘤.骨质破坏为主,少有骨质生成。骨膜增生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 8肺不张(透光度降低,体积缩小)肺不张为肺内气体的减少及肺体积的缩小——阻塞性肺不张
X线表现:
①一侧肺不张:肺野均匀致密,肋间隙变窄,纵膈移向患侧,横膈升高。健侧有代偿性肺气肿的表现。
②肺叶不张:肺叶缩小,密度均匀增高,相邻叶间裂呈向心性移位。
③肺段和小叶不张:分别呈三角形和小的斑片状密度增高影。9食管癌
病理形态分三型: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X线表现:黏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
管腔狭窄 肿瘤向腔内突出,造成充盈缺损 不规则的龛影
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
10、消化性溃疡
①胃溃疡:直接征象是龛影
黏膜水肿征——黏膜线,项圈征,狭颈征
黏膜皱襞均匀性纠集②十二指肠溃疡:直接征象是龛影
溃疡征,球部变形 激惹征,球部压痛
11、胃癌
①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浸润型)③龛影多呈半月形,位于胃轮廓内(溃疡型)
④黏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 ⑤病变区蠕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