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教高司[1998]33号)
一、总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意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是合格人才为中西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集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定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得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0.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11.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
12.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二)修业年限;
(三)课程设置(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或学分分配、教学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五)必要的说明(含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安排、学分制或学年制等);
13.制定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系(院)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副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需要,隔若干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14.教学计划的实施安排:
(一)由教务处或系(院)编制分学年、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年度(学期)运行表,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场所安排、考核方式等;
(二)由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编制单项教学环节组织计划,如实验教学安排计划、实习计划、军训计划、社会实践计划等;
(三)审定后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三、教学运行管理
15.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16.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大纲可参照国家教委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定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系(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也可参照使用国家教委组织制定或推荐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努力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体现改革精神,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服从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
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分。
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17.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系(院)与基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
(一)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被选聘的新开课或开新课教师必须经过所开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二)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编制教学日历和教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听课和自检、自评教学质量的制度;
(三)组织任课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18.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实验教学必要时可以单独设课,或组成实验课群,也可在相关课程内统一安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可能结合教学实际任务进行,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应尽可能建立保证完成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自行安排。
19.科学研究训练的组织和管理。课外科技活动,要纳入校、系(院)、基层教学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把课内和课外、集中和分散安排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0.日常教学管理。要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年度或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和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1.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制定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好成绩大卡和学籍卡,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
22.教师工作管理。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量和规定的师生比要求,确定学校教材编制。要分别制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课程的工作量管理办法。要作好每学年(或每学期)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其他教学兼职(如导师、班主任)的完成情况。
23.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4.教学档案管理。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内容、保存范围和时限。
教学档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学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教务处及系(院)级教学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每年进行档案的分类归档。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25.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6.提高质量意识,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观点,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观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观点。
27.搞好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入学新生会面复审等工作;
(二)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分布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四)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最新的图书资料,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仪器设备、体育场多功能教室的水平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五)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主要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及授课工作总结。
28.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要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各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可以通过抽查学生作业、分析平时测验及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召开座谈会、检查性听课等方式进行。定期的教学检查,一般可安排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
29.教学工作评价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包括:校、系(院)总体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抓好基础,突出重点;要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
30.教学工作评价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校、系(院)可成立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也可赋予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以相应的职责。
31.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教学工作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作为日常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工作评价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
32.教学工作评价要和学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33.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教学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调查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要发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作用。
五、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34.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
35.学科和专业建设。要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合并,增强学生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专业设置要根据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36.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制定教学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的建设,改革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
37.教材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采用推荐教材或自编教材及其它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时,要注重质量。要鼓励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抓好讲义或自编教材。要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和优秀教材评奖,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做好教材的预订、发行管理工作,要制订预订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要求,开拓教材发行渠道,改革供应办法,方便学生、教师购书,防止教材的积压、浪费。
38.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注意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公共的基础性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改进分配和设备投资办法,提高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组织实验室建设的检查验收。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使之成为可模拟工业、社会等环境,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要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把实习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利互惠,以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支持。
39.学风建设。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传统。要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作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要特别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40.教学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校、系、教研室均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负责,抓好落实。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与脱产培训结合,以在职为主;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
4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制定并完备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六、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42.健全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体制。学校教学工作,要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持经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反馈信息,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务会议统一决定,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要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学校教学工作要形成整体一致的目标系统,遵循学校建设总体目标,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确定学习各级教学管理目标。
43.建立校、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44.健全校、系(院)教学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一般包括校、系(院)两级:
(一)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职能处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如教材建设、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等委员会,加强各项教学工作的咨询和指导。
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学校应健全教务处的科室机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明确组织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在系(院)级教学管理机构中,由系主任(院长)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是系(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咨询机构,要定期研究并向系(院)务会议提出有关建议。系(院)务会议讨论决定本系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
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
45.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的培养提高及提出补充、调整的建议,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教研室(学科组)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质量和学术水平。
46.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试验。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便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47.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征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8.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工作,要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应做到:
(一)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做好长远和近期的计划;
(三)制订阶段实施计划;
(四)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研究;
(五)组织校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六)发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教育研究,研究队伍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49.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要随着经济建设及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重视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深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努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
一、总 则
1.为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教学工作的地位。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5.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6.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健系统等。高等学校各个部门都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7.教学投入与教学条件。学校要保证教学经费在全校总经费中占有合理的比例。要用好有限的教育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并随着收费制度的改革,逐步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
8.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类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志趣和特长提供机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计划管理
9.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是在国家教委宏观指导下,由各校组织专家自主制订的,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0.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培养特色。
11.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12.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二)修业年限;
(三)课程设置(含课程性质、类型、学时或学分分配、教学方式、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安排等);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五)必要的说明(含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安排、学分制或学年制等)。
13.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订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系(院)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教学计划要保持相对稳定,并根据需要,隔若干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
14.教学计划的实施安排:
(一)由教务处或系(院)编制分学年、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或称教学计划(学期)运行表,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场所安排、考核方式等;
(二)由教师和有关职能部门编制单项教学环节组织计划,如实验教学安排计划、实习计划、军训计划、社会实践计划等;
(三)审定后的教学计划所列各门课程、环节的名称、学时、开课学期、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三、教学运行管理
15.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运行管理是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16.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大纲可参照国家教委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规定,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系(院)、校相继认定,批准施行,也可参照使用国家教委组织制订或推荐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努力正确的指导思想,体现改革精神,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服从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的整体需要,防止单纯追求局部体系的完善。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时分配及必要的说明等部门。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当严格执行教学大纲。
17.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系(院)与基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
(一)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被选聘的新开课或开新课教师必须经过所开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严格训练,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二)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编制教学日历和教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建立听课和自检、自评教学质量的制度;
(三)组织任课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积极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18.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实验教学必要时可以单独设课,或组成实验课群,也可在相关课程内统一安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应尽可能建立保证完成各类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让学生有选择地自行安排。
19.科学研究训练的组织和管理。课外科技活动,要纳入校、系(院)、基层教学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把课内和课外、集中和分散安排结合起来,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20.日常教学管理。要制订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或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和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1.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在日常学籍管理中应重点管好成绩卡和学籍卡,做到完整、准确、规范、及时。
22.教师工作管理。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总量和规定的师生比要求,确定学校教学编制。要分别制订必修课与选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同性质、不同类别课程的工作量管理办法。要做好每学年(或每学期)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及效果、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其他教学兼职(如导师、班主任)的完成情况。
23.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场馆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和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4.教学档案管理。学校应建立必要的机构和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确定各类教学档案内容、保存范围和时限。教学档案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文件、教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生学习档案。教务处及系(院)级教学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每年进行档案的分类归档。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25.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条件、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6.提高质量意识,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观点,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观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观点。
27.搞好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新生质量关,搞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入学新生全面复审等 工作;
(二)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分步实施;
(三)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四)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最新的图书资料,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育、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多功能教室的水平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五)实行科学化考试管理,主要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及授课工作总结。
28.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要经常了解教学情况,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过程的管理。各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可以通过抽查学生作业,分析平时测验及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召开座谈会,检查性听课等方式进行。定期的教学检查,一般可安排开学前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等。
29.教学工作评价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一般包括:校、系(院)总体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开展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抓好基础,突出重点;要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
30.教学工作评价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成。校、系(院)可成立教学工作评价领导小组,也可赋予教学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以相应的职责。
31.坚持教学工作评价经常化与制度化。要把教学工作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作为日常教学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学工作评价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
32.教学工作评价要和学校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33.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教学信息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调查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要发挥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在教学工作评价中的作用。
五、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34.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坚持下去。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
35.学科和专业建设。要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合并,增强学生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及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专业设置要依据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36.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进行理论研究,明确总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制订建设规划,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建设;要以建设优秀课程为中心,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视系列课程建设,改革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要把重点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评选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
37.教材建设。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建设的规划工作。采用推荐教材或自编教材及其它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时,要注重质量。要鼓励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建设,依据教学大纲抓好讲义或自编教材。要做好教材质量评估和优秀教材评奖,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做好教材的预订、发行管理工作,要制订预订工作的原则和规范要求,开拓教材发行渠道,改革供应办法,方便学生、教师购书,防止教材的积压、浪费。
38.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坚持校内外结合,做好全面规划。实验室建设一定要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方式,注意集中力量与条件建设好公共的基础性实验室;做好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经费管理,改进分配和设备投资办法,提高投资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组织实验室建设的检查验收。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使之成为可模拟工业、社会等环境,进行综合教育训练的课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要改善实习条件,健全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努力把实习与承担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利互惠,以取得校外实习单位的支持。
39.学风建设。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好的传统。要坚持重在教育,建管结合,以建为主的原则,坚持“校、系(院)共同抓,教师人人管”的作法,把学风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学习的领域。要特别重视考风建设,通过严肃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坚决制止作弊等错误行为,纠正不良风气。
40.教学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改革,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校、系、教研室均要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负责,抓好落实。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与脱产培训结合,以在职为主;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发挥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
41.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制订并完备教学基本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守则、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六、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42.健全教学工作的校级领导体制。学校教学工作,要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校长主持经常工作,并通过职能部门的作用,统一调动学校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进程及信息反馈,实现各项教学管理目标。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教学及管理的指导思想、政策、规划、重大改革举措等。要建立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学校教学工作要形成整体一致的目标系统,遵循学校建设总体目标,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确定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目标。
43.建立校、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和懂得教学工作、有管理专长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44.健全校、系(院)教学管理机构。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一般包括校、系(院)两级:
(一)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职能处及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指导机构,如教材建设、外语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等委员会,加强单项教学工作的咨询和指导。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教务处的工作状态反映一个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的状态。学校应健全教务处的科室结构,配备较强的管理干部队伍,明确组织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责任,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二)在系(院)级教学管理机构中,由系主任(院长)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工作,分管教学的系副主任(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系(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是系(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咨询机构,要定期研究并向系(院)务会议提出有关建议。系(院)务会议讨论决定本系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系(院)可设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在教学系主任(院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并从事教学状态、质量信息的经常性调查了解工作。
45.重视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研室(学科组)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研究组织。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及其它环节的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组织师资的培养提高及提出补充、调整的建议,分配教师的工作任务;加强相关实验室、资料室的基本建设等。教研室(学科组)要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46.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要结合工作实际,有组织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以便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七、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47.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性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8.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工作,要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应做到:
(一)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做好长远和近期的规划;
(三)制订阶段实施计划;
(四)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研究;(五)组织校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六)发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教育研究,研究队伍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
49.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要随着经济建设及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重视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要面向21世纪,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深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努力开展各种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第三篇: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一、总则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 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 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 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 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 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制度。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长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 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
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
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
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
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理论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和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52.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第四篇:教学管理要点
陕西医科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要点。
一、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研究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正常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管理基本内容
1、教学计划管理
2、教学运行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4、教师队伍管理
5、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管理
三、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1、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
2、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校长的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3、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和咨询的专业结构。
4、建立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⑴、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能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教务处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管理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工作质量。⑵、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本系教学管理工作。
5、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四、教学计划管理
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
3、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办出特色。
4、教学计划的内容
⑴、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⑵、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⑶、修业年限;
⑷、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⑸、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⑹、必要的说明。
5、制定教学计划的程序:
⑴、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⑵、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
⑶、由系部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
⑷、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
⑸、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6、教学计划的实施
⑴、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⑵、各系部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⑶、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⑷、新学期的课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进行准备情况。
五、教学运行管理
1、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①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原则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②教学行政管理,应制定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2、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⑴、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⑵、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实习要求等部分。
⑶、教学大纲由系部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系部主任认定,报教务处审定、批准执行。⑷、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3、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⑴、首先要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教师新开课程要有严格的课前培训制度,要求课前试讲。
⑵、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⑶、组织教学方法研究和讨论,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对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⑷、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5、加强考核制度的落实。
⑴、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重点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及实际应用能力;
⑵、采用试题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
⑶、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
⑷、对考试作弊者,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⑸、评阅试卷要认真、公正、合理、客观;
7、日常教学管理。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措施,执行结果要记录
在案。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管理与建设,充分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9、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包括:
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其有关规定;
⑵、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⑶、学期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度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验总结;
⑷、教学改革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
⑸、教师业务档案;
⑹、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
⑺、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⑻、要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⑼、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六、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1、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质量意识,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⑴、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
⑵、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⑶、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对试题、试卷和成绩进行分析并做好总结;
⑷、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由教务处组织对每学期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4、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聘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和有专业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机构。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5、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的领导、教务处主任、系主任都应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训课),系部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6、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⑴、学校、系部总体教学评估工作;
⑵、专业课程评估工作;
⑶、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工作;
⑷、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⑸、学生学习评估工作;
⑹、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评估工作的重点,坚持“以评促教,重在建设”不搞形式主义。
7、进行评估工作要与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职务及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分析原因,给予处罚。
七、师资队伍管理
1、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大力培养并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是“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还要在社会上聘用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2、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工作成绩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3、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师德教育。
4、新教师要进行课前培训。
5、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
6、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八、教学基本建设
1、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保证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2、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校内系列实验室、实训室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努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加大投入,增加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确保实验课、实训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用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教材的选用既要注意检查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教材的选用由教学副校长分管、教务处负责。专人负责教材的征订计划、发放、管理,减少库存,提高资金使用率。
第五篇: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二: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刘传勇 山东大学医学院 王洪君 山东大学信息学院 柳丽华 山东大学教务处 赵爱国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梅 强 董立新 李 莹 董士军 马 君 吉晓莉 孙 丽 高 琪 陈文军 孙红霞 刘 臻 马建山 赵新强 刘 海 朱东华 赵 凯 毕晓芬 山东大学教务处教研科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务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 青岛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教学办公室
李相仁 青岛大学教务处教务科 张卫东 青岛大学东校区教务科 郑 玲 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曹振斌 烟台大学教务处 樊海涛 烟台大学土木学院 吴晓燕 杨清霞 王丽芳 丛 林 国迎春 贾素贞 董文良 孙国春 齐登红 赵长平孙正凤 徐文尚 姜 岩 王素玉 赵义军 郑兆青 贾 曌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教务处 济南大学政管学院教管办 济南大学教务处
济南大学化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聊城大学教务处 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教科部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伊学军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赵文玲 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
赵 霞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岳学海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 李镇江 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曲建英 刘保成 马 莉 范学工 邵景玲 鹿晓阳 段培永 吕明英 于永杰 王化学 刘文涛 吴志清 刘 敬 马秀峰 徐新农 曲志才 赵 岩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务科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教务处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冷志强 鲁东大学教务处 苏 勇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虎山 鲁东大学教务处 秦凤珍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刘传宝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钟 杰 崔言顺 周 杰 仵允峰 王汉忠 杨同毅 董成双 李茂峰 张永清 井西学 丁洪杰 李 艳 唐文校 贾 佳 刘正林 张 慧 韩作生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潍坊医学院教务处
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山东交通学院工程机械系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 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
刘贵基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杨家珍 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
卢宏伟 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毅萌 山东体育学院教务处教务科 张茂林 山东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 唐鸣岳 荆 雷 王 霞 滕丕强 徐仲成 赵 勇 王统永 澹凡忠 胡千红 李洪亮 刘士全 孙文旗 杨兆华 王 剑 徐 伟 王明东 左登华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警察学院教务处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教务处 潍坊学院教务处 潍坊学院法学院 德州学院教务处 德州学院教务处 泰山学院教务处
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枣庄学院教务处 枣庄学院教务处 滨州学院教务处 滨州学院地理旅游系 刘传进 菏泽学院体育系 李瑞祥 菏泽学院美术系 许海波 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 王三海 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 程 杰 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张吉松 方永荣 刘连新 齐 强 张 晗 张 黎 陈宪锐 龙跃洲 王 强 方秀新 刘永春 宋爱芹 耿 磊 李广伟 张建华 谢 英 李 军 烟台南山学院教务处 烟台南山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 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泰山医学院教务处 滨州医学院教务处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济宁医学院教务处 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万杰医学院教务处 潍坊科技学院教务处 潍坊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教学办公室6
董晓红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教务处
潘建平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耿献文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教务部 张宝来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务处
李相然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董 艳 王海涛 亚 玫 赵文丽 孙 林 邹本强 亓俊忠 李佩禹 白坤海 高丽萍 耿 杰 牟志华 倪雪朋 丁文利 孙淑敏 苏培庆 郭小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教务处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与教务处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与教务处 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电子技术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 淄博职业学院会计系 淄博职业学院护理系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中心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外语学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与科研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于天贵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济南)陈常兴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临沂)蒋继国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 史 晶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 陈红康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金 琦 刁洪斌 周卫东 谭茂玉 范保兴 王学军 李瑞昌 巨荣峰 原宪瑞 王友云 曹丽芳 劳振花 王进博 李 新 于 淼 张 伟 王协瑞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潍坊职业学院教务处 潍坊职业学院园林工程系 烟台职业学院教务处 烟台职业学院教务处 东营职业学院教务处 东营职业学院工业工程系 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
滨州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枣庄职业学院医学部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王新平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 张奎生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务处 王风玲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务处 吕 闽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育研究室 曹修平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教务处 郑 丽 孙 涛 殷广胜 许学江 张成金 周 伟 孙经兴 杨 磊 司林梅 刘传琴 张玉敏 刘好汉 刘春艳 王启田 赵树青 赵华增 刘祥柏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大王职业学院教务处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教学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教务处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公路系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运输系
刘水国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王爱国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王平济南职业学院电子系 徐运国 济南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闫 萌 济南职业学院教务处
韩丽君 李志强 崔廷主 熊 炜 郎 静 张华彬 梁承锋 冯 华 侯素美 韩清恩 杨锡田 王兴国 董建文 杨 勇 王振海 孙 明 齐庆苗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 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教育学院外语系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会计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省水利职工大学教务科研处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教务处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梁玉国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卞 星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 辛 卉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 谷道宗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时念新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陈章侠 陆 民 张 涵 刘稳章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