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短文两篇解读

时间:2019-05-12 08:2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4短文两篇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4短文两篇解读》。

第一篇:24短文两篇解读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两篇课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3.读读背背,培养文言语感。

二、教学构思

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进—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特色。

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的进行复述训练。本课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

荔枝是人们爱吃的水果之一。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讽刺这一现象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这样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鲜美可口。同学们都吃过荔枝吧?谁来介绍一下荔枝呢?(指名学生介绍荔枝并作评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作品

1.首先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注意结合注释内容。

2.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大诗人。曾官居太子少傅,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标画疑难字词,注意停顿。

四、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给下列加点的宇注音:

帷 盖

醴 酪

3.学生齐读课文。

4.理解有关重点词语、句子。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大略如彼此,其实过之

命工吏图而书之

5.学生散读课文,教师随堂巡视,掌握自渎的情况,6.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一篇序言,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7.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注意巡堂做个别指导。

五、研习新课

1.思考: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介绍了荔枝哪些方面的情况?请根据教师的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产地——

形状——

树叶——

花——

果实 ——

果实的具体情况:

朵——

核——

壳——

膜——

瓤肉——

浆液——

保鲜一

2.提问:本文是一篇序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序言呢?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楚,准确地说出荔枝的基本特点。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2.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是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了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而其他内容如产地、树的形状等都是简略的一笔带过。

3.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主要是可以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此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答出要点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4.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八、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本文。

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作业

二、指名学生介绍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或传闻

教师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板书课题,作者)

三、介绍作者、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四、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默读、轻声读、放声读等。

2.结合注释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疏通文句大意。

3.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句子,请作好标记。

六、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字词

1.掌握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2.理解—F列字词的含义:

然数年

同人

青冥

睥睨

近中

无何

莽莽然

倏忽

七、研习新课

1.思考: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么为序的?

明确:是以时问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

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

明确:作者是以目击者的口气来描写山市的变化的,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具体变化如下:孤塔一一宫殿——城郭一一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3.思考: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变化很快。

4.思考: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八、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要抓住山市的变化情况展开复述。

九、学生自由的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十、布置作业

第二篇:如何写阅读赏析短文解读

如何写阅读赏析短文

写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

的方法。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

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语文的根源就在学生,学生就是那弯充满生命力的清泉,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赏析,去思考,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学生很多是个人喜好,不是系统的,老师要给与方法上的点拨。我粗浅的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

从局部来说

a、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首先从字词开始。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

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 朱冬菊 李 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从整体来看

a、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需要一提的是对一些特殊文体的赏析,这主要针对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和小说而言的。

诗歌:主要是意象(境)美: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比如: “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赏析:四句写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色,意境优美恬静而不死寂。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静喧合一,颇具禅趣。诗人笔下景物,如苍劲的松树、柔和的月光、汩汩的请泉、丛丛翠竹、叶叶青莲、嬉嬉浣女及莲叶间滑行的渔舟等,虽未穷形尽相,然皆可唤起视觉形象,着壁成绘。在景物的布局上,作者也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画境。语言清新疏淡,没用一个色彩词,就像一幅素雅的的水墨画。

小说:主要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成功的人物形象要有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环境描写有景为情设、情随境迁、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景物烘托等。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用江景表现曹操的气魄。

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也是赏析很丰富的内容。

写赏析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坚持练,坚持交流,扎实提高基本功,并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审美层次,审美境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最后归纳一个小技巧:应试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重在平时,贵在坚持,坚持练,坚持交流,扎实提高基本功,并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审美层次,审美境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1]

第三篇:孟子短文两篇解读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孟子》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虚词的特点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学习中应注意各类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大多是从文言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些词既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虚词中的特殊现象要进行总结归纳,比如兼词,比如虚词连用。

二、重点难点化解

1、《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

化解: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2、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

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文概》)

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3、犀利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化解:孟子对梁襄王的应答,词锋尖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今天下之人牧,示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既概括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提示了尖锐的阶级矛盾,更是毫不留情地把梁惠王、梁襄王也都一概列入嗜好杀者之列。孟子与梁襄王一番应答之后,梁襄王仍没有反应,孟子见在梁无法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便毫不犹豫地由梁到齐。孟子的言词在此文中毫不婉曲,简直是直截了当,这些表现和言语反映到《孟子》中,自然就显得犀利了。

4、《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化解: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5、《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化解: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

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6、《弈秋》的写作动机。

化解:从首句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于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才,一曝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地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然后以下棋作比,即使让弈秋这样的专家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鹜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关系。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关于“七八月之间旱”:这里的七八月,用的是周历。周朝历法,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所以周历的七八月,即夏历的五六月。

2、虚词连用:可以保民乎哉?/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善推其所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为而已矣/

3、虚词积累

【之】

臣闻之胡龁曰/(起衬音作用)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何之?/然後驱而之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动词,“到”,“往”)

舍之!/以羊易之//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代词)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无异地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君子之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之也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吾将瞯良人之所之也///(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也制民之产///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结构助词)

【也】故以羊易之也(加强肯定语气)

【于】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有复于王者曰/于我心有戚戚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今王鼓乐于此//(都用作介词,意思分别为:对于、向、在、对于、在)

【则】则王许之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连词,“那么”)

【恶】彼恶知之?/天下恶乎定?////(疑问副词,怎么)

【为】吾不为是也。/(介词,为了)

【与】其妻问所与饮食者///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孰能与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介词,和、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表句末疑问语气)

【今】今王鼓乐於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假设)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表现在)

【焉】则牛羊何择焉?/为不用力焉/(句末语气词)

【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连词,所以)

【以】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的办法)

挟太山以超北海/(表两个动词短语的连接)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带有自己的宾语“是”,可以译为“因为”)

以一服八/(介词,用)

【诸】不识有诸?/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于”或“之乎”的音义合词)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熟读或背诵课文,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通假字是文言文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题是本单元唯一一个的关通假字方面的练习,所选的通假字涉及本单元四篇课文,因而也带有一定的复习性质。参考答案: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犹如,好象。3/“或”通“惑”,迷惑。4/“说”通“悦”,喜悦,高兴。5/“盖”通“盍”,何不。6/“田”通“畋”,打猎。

三、文言翻译,既可以检查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又可以养成动笔的好习惯,而且,这里的题目还具有单元复习的特点。

1/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

2/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3/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只羊去替换它(牛),难怪百姓要说我吝啬呢。

4/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5/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流行)乐曲罢了。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6/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

四、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和常用成语加以整理,并注意这些名言警句的形式、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以加深记忆,积累词汇。例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远庖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察秋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与民同乐——油然作云——沛然作雨——水之就下——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心有旁骛)——引领而望(引颈而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曝十寒)。

四、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题

1、为加点的字注音

卒()然 浡()然 一日暴()之 鸿鹄()弓徼()弈()秋 嗜()杀人者 沛()然 忖度()觳觫()胡龁()彼恶()知之 盖()亦反其本 齐桓()公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独乐()乐 赡()养 衣帛()疾首蹙()頞()矫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孰能与之 B、天下恶乎定? C、天下之人牧 D、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3、指出通假字并作出解释

A、卒然问曰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4、词语解释

其如是,孰能御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卒然问曰/求富贵利达者/田猎/施从良人之所之/必餍酒肉而后反/疾首蹙頞 /无或王之不智

5、指出通假字

无或王之不智/一暴十寒/为是其智不若与/可得闻与///施从良人之所之

6、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A、桓公田于泽,管仲御()B、振长策而御()宇内

C、其如是,孰能御()之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7、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乐】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B、独乐乐,与人乐乐

C、臣请为王言乐D、醉能同其乐

【卒】A、旦日飨士卒B、鲁肃闻刘表卒C、卒之东郭墦间D、卒然问曰

8、与“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一句中的“就”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B、避祸就福 C、河海不择其细流,故能就其深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A、与众乐乐B、与少乐乐C、五十者可以衣帛D、无或乎王之不智E、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F、老吾老以及人之老G、一日暴之,十日寒之H、一夫夜呼,乱者四应I、兴甲兵,危士臣J、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0、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臣未之闻也[2]将以衅钟[3]构怨于诸侯[4]莫之能御[5]此无他,与民同乐也[6]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7]良人者,所仰望终身也[8]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1、下列成语出处正确的是

A、一暴十寒——《弈秋》B、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

C、疾首蹙頞 ——《齐桓晋文之事》D、缘木求鱼——《齐人有一妻一妾》

12、默写填空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未所有生者也。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

C、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虽与这俱学,——————。

13、《孟子见梁襄王》选自《-------------》。在课文中,孟子以---------------------------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的道理。

14、“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

15、“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告诉我们: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实际上是孟子---------------的具体体现。

16、《弈秋》一文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的道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

B、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

B、层级检测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2题

他日,见於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18、补出省略的成分

A、()曰:「可得闻与?」B、()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曰:「不若与人。」D、「不若与众()。」

19、为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A、众B、用如“之”C、“之乎”的合音(兼词)

D、“之于”的合音

(2)与人乐乐,孰乐?A、谁B、仔细C、哪一个D、同“熟”

20、写出本段中的两个通假字:

21、用现代汉语翻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

22、用一个成语概括孟子所要阐明的主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人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解释加点词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B、非其上者非也。非:------------C、乐民之乐者 乐:-------------D、民亦乐其乐 乐:--------------E、忧民之忧者,忧:------------F、民亦忧其忧。忧:-----------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24、翻译划线的句子:

25、用《庄暴见孟子》中的词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6、阅读下面文章,在[ ]()内填写省略的内容。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 ]曰: “然。”[ ]():“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 ]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孟子·滕文公上》)

三、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7、根据《庄暴见孟子》一文的学习,以《从”与民同乐“说开去》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8、请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并参考以下材料,以《浅议孟子的”民本思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附材料: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夫诸侯为大夫。

B、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也。

C、(万章问“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曰:“然是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

D、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主之视臣如土介,则臣之视君如客仇。

E、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地方百里而可王。

F、国人皆曰贤,然后察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G、春秋无义战。

H、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I、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参考答案:

1、c b p h zhu y sh p i du、h s、h、W、h、hu n、g、Yu、sh n、b、c、、ji

2、A、归附、跟随B、怎么样C、国君D、技艺

3、A、猝,猝然B、曝,晒,惑,感到疑惑(奇怪)D、谓,认为

4、阻止、爱好、统一、通“猝”、升官、打猎、通“迤”、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到、饱食、皱起、想不通、明智

5、“或”通“惑”、“暴”通“曝”、“与”通“欤”、“施”通“迤”

6、A、驾车B、控制C、阻止D、治理 7、1/A、音乐B、欣赏音乐C、欢乐(快乐)D、享受快乐2/A、士兵B、死C、最后D、通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教研天地》高中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

“猝”

8、C

9、数词动用:J名词作状语:H名词动用:AC形容词动用:F形容词作名词B使动用法:EGI意动用法:D

10、[1][4]为宾语前置,[2][3]为状语后置,[5][7]为判断句,[6][8]为状语前置。

11、A

12、A、一日曝之,十日寒之B、专心致志,则不得也C、专心致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弗若之矣

13、《孟子·梁惠王上》、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

14、反对不义战争,向往和平生活

15、民本思想

16、专心致志

17、A、另一个表面上好象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B、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8、A、齐王B、孟子C、齐王D、乐乐19、1/C2/C 20、A、“直”通“只”B、“与”通“欤”

21、独自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22、与民同乐

23、A、指责B、不对(是错的)C、以……为乐(意动用法)D、欢乐(快乐)E、以……为忧F、忧愁

24、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于他,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25、与民同乐

26、“[ ]”按先后顺序共1——15空,单数内填“陈相”,双数内填“孟子”;三个“()”内均填“曰”字。

27--

28、略。

作业:诵读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自读《孟子简介》;

大连市教育网络中心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 邮编:116021 电话:(0411)4308987(0411)4354860 传真:(0411)4309785

第四篇:励志短文解读

把工作当学问做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得好?有人提出,像做学问一样地做工作,让人很有启发。

矛盾繁杂,问题繁多,压力繁重,如果一味沉溺于事务、墨守于经验、陶醉于空谈,就会要么成天疲于应付,大事小事“一把抓”,加班加点不回家;要么不动脑子,不求甚解,跟着“感觉走”,“拍胸脯”表态,“拍脑袋”决策。

相反,若是把工作当学问做,认真学习、锐意创新、潜心实干,就能在复杂特殊的情况下,开阔通达,气定神闲,用心把工作方案、推进措施、应对方法想得更深、更透、更周全,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一项工作要不要做,该怎样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最好,思考要贯穿于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做出决策、抓好落实的全过程。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做学问绝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须从小处着眼,在细微处较真,于细微之处见功夫,于精密之处见水平。

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求真务实,勇担重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会把工作看成履职尽责的平台,兢兢业业把事情做好。把工作当学问做,就是要像做学问那样,苦中求道,豁达从容。不能怕苦怕累,不能心浮气躁,不能追名逐利,要有一种豁达,一份执着,不断进取,攀上一个又一个事业发展的高峰。

把工作当学问做,不是要当“书呆子”,而是追求一种做人做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唯有以善思的治学精神,以吃苦的硬朗作风,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才能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学会怎么忙

人是应该要忙的,但忙的类型和性质有所不同,忙的方式也不一样。懂得“忙”里蕴含着的不同内涵,掌握忙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学会怎样忙才有意义。

忙有四种类型:气定神闲的忙、心浮气躁的忙、开开心心的忙和不甘不愿的忙。

所谓“气定神闲的忙”,即人忙心不忙。通过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以及分工、授权、交办、协调、指挥等方法处理各类事情,虽然事情多但不觉得忙。而“心浮气躁的忙”就是做事没有条理、不得要领、乱忙一气。有的人忙出来名堂,有了成就感,通过忙充实了生活,所以忙得开心、忙得乐意;有的人则是被动地忙、无奈地忙,忙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所以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忙。

现实生活中,恐怕远不止上述四种“忙”,有些忙也说不上开心不开心或愿意不愿意,比如漫无目的的忙、可有可无的忙。懂得忙之不同,便可以有选择地忙,从而做到忙而不乱、忙而不怨、忙而有成、忙而有闲。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这是一句古语,字面浅显易懂,却很耐人寻味。如其所言,人际关系是互动来往的过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想要得到什么回报,首先要自己舍得付出。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寒冷的冬天,一个卖馒头的和一个卖棉衣的同时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馒头的很冷,卖棉衣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过了一会,卖馒头的自语道:“吃一个馒头。”卖棉衣的也说:“穿上一件棉衣。”又过了一会,卖馒头的又说:“再吃一个馒头。”卖棉衣的说:“再穿上件棉衣。”就这样,卖馒头的一个一个地吃,卖棉衣的一件一件的穿,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

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予人。在这种狭隘理念的操纵下,到最后,卖馒头的冻死了,卖棉衣的饿死了。

引申到业务营销中,我们要想赢得客户的忠诚和回报,就要勇于放下身段,勤于投入付出,主动与客户沟通,用心去服务客户,不仅是在物质方面投入,更要在感情方面投入。不能以“还不知道能给我带来多大收益”为心魔而在营销公关时消极被动、主动退却,陷入“因为不投入,所以没产出,因为没产出,所以不投入”的恶性循环。只要付出了,肯定会有回报。只不过,回报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滞后的;回报的形式可能是能用数字量化的业绩,也可能是自己阅历、人脉等的积累提升。

人贵有志,更贵有恒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提倡有志,更要强调有恒,持之以久,百折不挠,才能收获喜悦,实现理想。

有志无恒,容易因困难而回头。成功的大道,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充满荆棘,有时还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更长更远。我们只有昂首向前,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实现自我。有志无恒,容易因自满而消融。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意气风发,励精图治,缔造了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后来却因成绩而自满,因自满而堕落,以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盛极而衰。

有志有恒,才是成功之道。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下,怀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踏上了长征之路,历经湘江鏖兵、赤水激流,夹金雪岭、荒原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达到陕北,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不能期望凡事都立竿见影,指望速胜速决;要努力保持自己的耐力和持久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在磨练的时光里体会和分享,不因一时委屈而失落,不因一时挫折而灰心。只有持久的成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人贵有志,更贵有恒。

简单就是力量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要做A事,必须得去做B事为A事做准备,要做好B事,又必须得去做C事。他们喜欢追根溯源,直到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干二净。这些人看上去终日忙碌,很是辛苦,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刚开始时雄心勃勃,到最后却筋疲力尽或偃旗息鼓。

有这么一个故事:B到A家做客,A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画已经在墙上扶好,A正准备钉钉子,B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A便按照他的意思去找木块,找到后正要钉,B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A便四处去找锯子,找到后刚锯了两下,B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锉一锉。”B家正好有一把锉刀,拿来一看没有把手。为了安把手,B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斧头锈得不能用。为此他又去街上找一位铁匠,说铁匠家有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那幅画,还是A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善于把复杂的事物简明化,办事又快又好,效率高;而有的人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办事效率极低。无可否认,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若是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和方向。工作中遇到问题,还是应该头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完成?从而找到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毕竟人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要把应该做的事情放在“刀刃”上。

一台碎纸机留住一个客户的心

“我喜欢去中信银行,”当我在乘坐公交车时听到一个人这样说时,由于职业敏感我继续听了下去,“因为他们那儿有一个碎纸机!”听完之后,我先是很不屑地一笑,而后陷入深思……

随着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银行间的同业竞争愈演愈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当客户面临越来越多的选择,甚至感到应接不暇时,原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运作模式已经渐显疲态,当前的竞争将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竞争。但是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以客户为中心时,有多少人能想到,一台碎纸机能成为客户选择银行的一个关键理由。服务绝不是一句口号,要实实在在把服务做好,就要从每件小事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如果客户办卡后,自觉递上一个印有服务电话的卡套,告知可以来电咨询或预约提现;如果客户欲扔回单时,及时告知角落有碎纸机,请做好回单保密;如果客户提取成捆现金时,递上一个手提袋并告知附近有哪些银行,请注意安全;如果客户走进大厅不停焦虑的四处张望,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果客户是位老者,主动为其准备落座的椅子、递上一副老花镜……如果的可能有很多,只要用心发现客户需要,并迅速匹配相应服务,那么一件微乎其微的物件或者动作就会感动、甚至留住一个客户的心,亦或伤到、甚至失去一个客户的心。

要做好服务细节,关键在于用心。让我们在“新思维、心服务”引领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不断提升我行的服务水平。

打个活结

2001年,江南某地挖掘出了一座汉代古墓。考古学家惊叹于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的同时,发现了一个细节:墓中所有捆绑物品的绳索、绸带等打的全部是活结,连极为纤细的丝线也不例外,有的轻轻一拉就能解开绳扣。按照常理,随葬物品不可能重新打开,捆扎时打活结或死结都无所谓,无须留下什么便捷。由此可以推想:为人、为自己留下方便已是古人的生活习惯,表现在每个细节当中。

美国沃克尔礼品公司的连锁店几乎遍及全球各地,只要拨通电话,他们就会按要求快捷地将礼品送达。这家驰名世界的企业有个硬性的规定:客人接到礼品发现捆扎的绳、带打的是死结,只要投诉,负责这件礼品的相关员工就要下岗,原因是——给顾客增加了麻烦。

打了个活结,留下了方便。看似微不足道的做法,但往往能成为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打活结”所体现出的细节之美,就在于用心观察、一丝不苟,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客户。客户买得舒心、用得放心,自然也会对企业称心。让我们在“新思维,心服务” 引领下,在工作中打好这个“活结”,不断提升我行的服务水平。

第五篇:巴金短文两篇解读

8、巴金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 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下载24短文两篇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4短文两篇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解读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篇短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体会读书的好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能......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解读[范文模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

    励志短文5解读(最终定稿)

    11. What are ideals? The ideals are very important to all of us. But what are ideals? Now let’s look at the following famous sayings. The famous Russian lit......

    (人教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解读

    (人教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

    关于感恩节的英文短文解读(本站推荐)

    关于感恩节的英文短文 感恩节风俗的英语短文 thanksgiving is a holiday celebrated in much of north america, generally observed as an expression of gratitude, usually......

    普通话短文朗读练习解读[定稿]

    二 短文朗读练习材料一: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

    母亲节英文短文解读[精选5篇]

    1. Dear God, Now that I am no longer young, I have friends whose mothers have passed away. I have heard these sons and daughters say they never fully appreciat......

    文言短文翻译练习解读

    文言短文翻译练习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