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中国实践情况的分析
课程论文: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中国实践情况的分析
可持续发展及其在中国实践情况的分析
摘要:本文讲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和形成以及从“可持续性”和“发展”来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然后从理论基础、选择的必然性和发展基础来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确立的前提条件,以及阐述其确立的标志。本文将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中国科教兴国国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进行了简单的联系分析。最后,结合近期相关文献、政府工作报告和权威统计数据等,分析在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笔者的期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内涵,中国,实践,分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教训和做出的正确的选择。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从确立到目前的发展,究竟走了一条怎样的路?在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呢?这些都亟需我们结合新的发展背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理论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和形成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发展阶段,本世纪50 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 出现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 人们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探索, 加上信息革命带来的世界范围的第三次浪潮,人类于80 年代左右开始正式形成的,关于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概念,一个是“可持续”,一个是“发展”。
1.可持续性
①“可持续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况是保持自然资源的总量存量不变或比现有的水平更高”。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已经能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可持续性涉及到生物的、地球的、物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个层面以及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或过程,但是不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归结为社会行为的结果。人的一切需求,归结起来是一种社会的需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供人类利用的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的数量和范围却在不断地扩大。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结论认为:可持续性需
②要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物种和资源”。总之,可
持续发展要不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功能性,保持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完整性和可再生能力。
2.发展① 刘青松主编:《可持续发展简论》,第9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② 刘青松主编:《可持续发展简论》,第14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1
人类对于“发展”的最初理解为单纯地追逐经济的增长,这个阶段由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三产业革命飞速发展的开始。其目的在于生产产值、经济利润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以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人类认识到自己一方面在创造文明,一方面又在毁掉自己的成果。此阶段,人类认识到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并且要解决由于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的观念,开始强调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此阶段的发展,将人的基本需要也归纳进去了,将发展的概念进一步由经济推向社会,着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第四阶段,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并签署和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为标志,人类对于环境和发展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环境和发展密不可分,环境是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于2009年12月7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也引发了人类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共同而有差别责任的更深刻的感悟,也是人类为可持续发展进行反思的举措之一。
迄今为止,国际上已经达成对发展观念的共识,发展要使环境、资源等更加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必须要立足于自然界中可再生资源能够无限地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在20与21世纪之交,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确立的前提条件
1.理论前提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结合了中国自身的独特的国情和理论条件。邓小平对于中国的发展的精辟见解和指导,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的②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他强调要依据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农民多这一国情,以及结合考虑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来制定中国的长远发展计划。他主张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要讲求效益和质量。这说明邓小平已经将发展定位为一种长远、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邓小平后来提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中国人口、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论述等,都集中体现了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理论指导下,全党最终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2.必然选择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小国以及脆弱窘迫的环境容量等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确立更为迫切和意义深远。
中国只有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坚定不移地科学地实施下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发展基础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总方针,而且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已经被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两项基本国策来实行。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飞跃,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次,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数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了。再次,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中国的又一基本国策,较好地遏制了环境污染和破环环境的速度和降低了程度。
这些基础综合表明,中国已经开始社会的转型,具备了把社会转型作为调整社会结构的动力,具备了确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①《中国21世纪议程》,第1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②《邓小平文卷》第2卷,第356页。
2(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确立的标志
1994年,我国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支持下,《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和实施,宣告了中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阶段,标志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它从中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
三、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模式和科学理论, 有其特定的体系和内容,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人类有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但是在这个共同的理论指导之下, 各国却有与自己国情相符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是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①宏观背景。这一宏观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战略,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循这一最大特点,指引着我们进一步实行更全面的改革开放,完善经制度和解决三农问题, 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完善等。
1996 年5 月27 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建要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尤其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因此,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对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相应地,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促进着科教兴国在中国的实行。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在首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 严格执行土地、水、资源、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植树种草, 搞好水土保持, 防治沙漠化, 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四、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 中共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下,同时在国际背景下面对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大舞台上,贸易大战和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并存,这就形成了二十一世纪现阶段的新形势。
我们需要从新的形势着眼,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对以往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进行审视。以下是笔者对于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1.政治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建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执行体系、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为了实现可
②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培养国家的可持续能力,并将能力建设置于中心地位”。
① 许先春、裴华:《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3
期(总第147 期)。
①叶文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1卷,第118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这种努力充分体现在中国21世纪以来的政策、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上,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及对于地方部门、单位和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十一五”计划等的确立和实施,都推进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新形势下,中国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地方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2.经济条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仍能保持经济的稳健发展。
中国新形势下保持稳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逐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新形势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支持。
3.社会条件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更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更高程度的科教兴国政策。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6亿元,比2008年增长59%;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比2008年增长16.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增加;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其中中央财政2009年比2008年增长23.6%;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施体制改革,2009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77亿元,比2008年增长49.5%。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保持并促进着中国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行。
4.科技条件
二十一世纪以后,科教兴国政策的实行,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了。中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1512亿元,增长30%;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全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2008年增长17.7%。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虽然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有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有利因素影响,但是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1.人口压力和老龄化
中国200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而在未来二十多年中平均还要以1000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增加,劳动就业人口和老年人口总量都在逼近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台阶。
2.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
中国的土地资源整体质量恶化,后备资源不足,森林、草地等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资源紧缺并且严重恶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底,环境问题严重,遗传物种资源受到威胁,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超常规利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全年水资源统计情况,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总量比上年减少13.4%;人均水资源减少13.8%;全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9%;年末全国大型水库比上年末少蓄水156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比上年增加0.4%。
3.国民经济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①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虽
然能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经济结构还不理想。
4.其他因素
中国城市化压力巨大,中国每年有1200至13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三四十年。城市化进程过快,会带来耕地的大量丧失、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此外,中国还要抓紧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并且解决三农问题等。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全新的战略思想,又是一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快速发展的理论。中国必须全面、正确地判断新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建设,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困难和化解矛盾,更加严谨全面地做好应对各种新形势下的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才能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的更加稳当健康快速的进行,才能逐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①《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来源:中国网,.,2010-03-05。
5[1] 期刊类:许先春、裴华.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第3 期(总第147 期)。
[2] 期刊类:王玉海、刘学敏.论新形势下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调整[J].人文杂志,2000,第4期。
[3] 书籍类:刘仕清等.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抉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4] 书籍类:刘青松等.可持续发展简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5] 书籍类:叶文虎等.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网络类: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03-05。
[7] 网络类: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www.stats.gov.2010-02-26。
第二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重点难点】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导言: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图片展示,充分认识到:
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已超过13亿,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面积要养活占世界约21%的人口。);
自然资源短缺(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深刻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现象及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结论]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 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过渡]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指导?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
[转承]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循环经济
[活动] 如何理解“循环经济”。
[提问]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回答] 清洁生产
[案例分析] 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分析生产流程,思考问题。
[知识扩展] 绿色食品知识(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
[过渡] 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实现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案例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后讨论分析,及绘出“桑基鱼塘”的循环示意图。
[思考] 作为一名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每日能做什么?
[小结及板书]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生态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旨在协调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对农业及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又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在鱼塘周围的塘基上种桑树,桑叶喂蚕,蚕沙(即蚕屎)和蚕蛹喂鱼,这些饵料先被水体上层的鱼儿吸食,上层鱼产出的粪便被水中的深游生物吸收,而深游生物又是中层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沉到塘泥中,又成为桑树的肥料。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见下图)
“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第三篇: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 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
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教学难点
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演示板书:第三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四篇:中国可持续发展
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调研与思考
20092630张春兰
相信我们都看过《2012》,虽说只是一部电影,可能更多的是娱乐大众,但我们也似乎开始忧虑起来,玛雅人寓言2012年12月21日为世界末日,12月22日的阳光将会永远不见。而这两年来,世界到处都发生着天灾人祸,有人会说,这些事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不足为信。但我认为,这些看似有些危言耸听的事情片段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这个世界,环境问题似乎越来越严峻,而一些社会及经济问题也越来越令人头疼。如果我们人类还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高速度的经济发展的话,这些盛世幻影也会随之幻灭。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古至今,都会出现社会或环境等问题,就中国而言,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举世瞩目,我国经济自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品也正在逐步提升。但在我们享受这些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时,我们又是否知道,这看似繁荣的经济是付出了多少代价才换回来的么? 而这样的繁荣能否持续下去呢?
其实,国家和政府都已早已重视起这些问题,也适时提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指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它既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也符合中国当今国情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内容。
但事实上,就算政府一直强调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似乎总是收效不大。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在坚持走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前,必须知道横在我们面前的那些阻碍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生态和环境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人们一味的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却忽略了因为这些我们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因为利益的驱使,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要有利益可图,何顾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控制着这些商人,甚至根本不治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很多人会很“明智的”选择前者,而这些错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遭受更严重的环境危机。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加之我们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差,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越是贫穷的地方,环境破坏则越严重,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如此的恶性循环,也难怪可持续发展道路困难重重了。
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发挥法律的作用,相关立法机构要依据“防范为主,保护优先”原则,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法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并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制定适合本地的环境法。在制定正确的环境法律之后,最后就是执法了,执法是末端环节,所有相关事情执法者必须依法处理,加大法律监督力度。况且,有时候“杀鸡儆猴”也不是坏事,现今中国社会腐败风气严重,腐败现象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见怪不怪,但就是这些腐败,致使在一些环境监督和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造成更严重的环境危机。所以,执法者必须依法处理。当然,由于腐败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所以这方面的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其次,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公民守法观念。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也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经济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经济成果令世界惊艳,但是,最近诸多事件表明,这样的经济开发似乎变得不理性了,一味的追求GDP或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的经济是泡沫,不可能会长久下去,是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质上就是对发展作理性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当然,这是需要眼光和胆识的,但无论怎样,我们必须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最后,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是个很广泛的范畴,而中国也正在积极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有效成绩。但我想说的一点是,中国自古就以勤劳勇敢,团结友爱标榜的一个仁爱之国,但最近的种种事情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彷徨的社会,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仁爱之心成为奇迹,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无论这个国家发展有多么迅速,如果人民的灵魂没能同步的话,那么发展又有何用呢?要知道,物质是永远无法代替精神存在的。所以,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势在必得。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些想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朝夕而就,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只有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分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ustainable producing
B.Sustainable finance
C.Sustainabl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Financial sustainainabl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In case of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is the measure of an economy to surv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 to become financial sustainable
Hedgement/insurance
Avoid sharp change in supply and demand, especially sharp drop.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uld be either hedged or connected with other stable economy.Government sustainability
How to become government sustainable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the provision of a minimal level of well-being and social support for all citizens.Boost sustainable producing could let society LESS DEPENDENT on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sustainable government, but the VICE VERSA IS NOT TRUE.